非均衡理论学派
非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_评袁志刚的_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_
生产部门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效率状况, 证明了这种均衡状态符合 帕累托最优的性质, 在短期内该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最大供给水平上 , 和不存在计划制约 的瓦尔拉均衡相比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次优状态。作者的这一工作解释了为什么双轨经济的效 率要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 并且从理论上严密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还在模型中描述了转型 期中可能出现的另外两种非均衡状态, 即( 1) 在非计划的商品市场上通过价格的充分调整而达 到均衡 , 在非计划的劳动市场上却存在因瓶颈投入品的制约而产生的失业 ; ( 2) 非计划商品市 场的超额供给和劳动市场的失业并存。不管怎样 , 作者在模型中证明 , 只要逐步减少计划配置 的范围和比重, 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和市场体系 , 整个经济转型的工作就有可能朝着不断改进效 率的方向前进。作者还在模型中进一步考察了计划参数的变化( 计划参数的变化程度可以近 似地描述改革的进程 ) 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深入研究了计划参数变化后引起的收入效应对家庭 和企业的不同影响, 提出了在转型时期政府应该注重收入分配的变化和税收政策的配套。作 者在模型中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机理 , 如果能够在现实经济中搜集到大量的经验数据从而使模 型计量化 , 就可以组成一份可供政府选择的宏观政策的菜单。所幸的是, 作者在模型中的研究 结论已经被中国改革的进程所证实 , 理论的逻辑和改革实践的逻辑又一次惊人地吻合。或许 , 贝纳西对于 应用 一书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中国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计划和 市场双轨制的首创, 使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在中国经济中不循常规的应用变得十分重要 , 而这 就是袁志刚先生在本书所作的工作。尤其是 , 袁志刚先生在传统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中引进 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如自由市场和国家控制市场的并存 , 某些计划市场的最低配额制约, 以及 一个 两元 经济的某些特征, 等等 , 它们使得这个理论能够更直接地应用于中国现实。 最后 , 但也许是最重要的 , 应用 一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非均衡理论本身。作为一个较为 成功的范例, 应用 一书无论是在研究范围、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 一定程度上的突破, 给读者一种面目一新的感觉 , 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和国际标准 化, 相信会起到积极的影响。面对二十一世纪 , 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贝纳西教授一起乐观地眺望 未来 , 最后我希望的是, 本书将有助于为中国经济学家和西方经济学家创造一种卓有成效的 对话 , 因为本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概念基础 ,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讨论那些中国目前 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 见贝纳西为 应用 一书所作的序) 。 ( 责任编辑 : 裴 边) ( 校对 : 子 璇)
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起源、概念与内容
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起源、概念与内容诸多学科、理论中包含与非均衡相关的内容,在有效吸纳这些观点、对现代化/治理的实践展开研究,可以创立非均衡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由非均衡闭锁观和非均衡治理观共同组成,且目前已有多个分支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本文作者创立。
非均衡闭锁观在本文中首次呈现,非均衡治理理论的相关中英文论文已有十余篇刊出,分支理论如:间断—非均衡治理理论;适度化治理理论;数字时代治理“第三波浪潮”理论、重聚型行政生态模式观、中国式公共价值管理观。
一、非均衡治理理论的起源诸多学科、理论中含有与非均衡、闭锁相关的观点,主要如下: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含有非均衡内容,如:事物变化过程中出现非均衡状态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速度会存在差异,变化的影响力大小也会存在差异,基于此出现量变与质变两种类型的变化。
质变在量变阶段实现量的积累之后出现,质变过程中通常包含非均衡手段,借助这种手段使事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现代化理论中含有非均衡内容:现代化过程中必定有一些国家、地区和主体的现代化速度快于其它国家、地区和主体,从而拥有较为明显的现代性,这些现代化速度快于其它国家、地区和主体,在获得快速发展之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锁定”状态,都是在采用非均衡手段打破这种锁定状态之后取得对其它国家、地区和主体的优势地位。
3.生物学的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中明显含有非均衡内容。
该理论认为:进化是跳跃与停滞交互出现的一个过程,跳跃过程中会出现新物种,而且新物种只会在进化的“支线”中出现;新物种出现之后会进入保守或进化停滞时期;跳跃具有随机性,地理隔绝是催生跳跃的重要因素。
实质上,新物种出现之前及之后的“保守或进化停滞时期”,呈现的是“低水平锁定”状态,出现新物种可以视为出现一种打破这种锁定状态的非均衡手段。
4.宇宙学中的非均衡、闭锁内容。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Samuelson, Tobin, Houthakker都对该领域做出了一些率先的研究。
其意义在于:
考察更为一般的价格形成机制;
修改供求理论;
谢谢观看
由该定律可知,在表述一般均衡条件的等式中并非所有n个等式都是 独立的,其中有一个等式可以从其余n-1个等式中推出。例如,从其余的 n-1个等式,根据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第一个等式。
子图片
希克斯在瓦尔拉、帕累托等人关于经济均衡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研 究和阐明了一般均衡理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一般均衡分为静态一般均 衡和动态一般均衡。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希克斯的贡献主要是在吸收 其前人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一般均衡理论。
子图片
1874年,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的理论。
一般均衡论的体系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建立的,后由他 在洛桑大学教授职位的继承人帕累托并未对该体系作出重大的修改,而仅 仅提出一些与该体系有关的新概念。
早在1874年,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 均衡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 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 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首先,他从产品市场着手来考 察交换的一般均衡,而后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生产过程的一般均 衡,然后再对资本积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后他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 法考察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货币和流通理论”, 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
子图片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是瓦尔拉斯1874年提出的一个经济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 义》中创立的。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 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 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 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
补充:非均衡学派
休 息
三、非均衡思想
1、凯恩斯的《通论》的非均衡思 想
市场是非均衡(由于工资刚性,劳动市 场存在非自愿失业); 除了价格变动,还有数量调节、收入调 节; 市场对价格、数量和收入等都有反应。
2、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和瓦尔拉 斯体系的差异
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 瓦尔拉斯的是单一决策; 凯恩斯的是双重决策; 短期是数量调整而不是价格调整 短期是数量调整 长期价格调整
家庭消费计划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
2、商品过渡需求
非均衡状态分析: 商品过渡需求 两种反应 实现需求<意愿需求 储蓄增加 劳动减少 商品过渡需求加重
产量下降
(二)企业微观非均衡分析
假设条件: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 约束条件:市场销售量;就业量 (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受到两种数量约束) 1、单个市场 总需求≠总供给 单个市场未出清 数量调 整 短边均衡 非均衡状态 2、多个市场 某个市场未出清 溢出效应 其他市场不能出清 非均衡状态
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
一般均衡(瓦尔拉斯体系)
非均衡学派(非均衡思想)
第一节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分析 ——只考察某一个市场的供求均 衡,把其他市场、主体排除在 外,只以一种商品为研究对象,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该市场 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只被看成本 身的价格的函数。
价格
S
D 产量 局部均衡分析
价格
S
P1
P2
D 产量 数量调整和价格调整
3、非均衡学派的分析方法
基本理念:经济活动的大部分是处于非均衡状态;
在非均衡下,一定要区别计划的量和现实的量
非均衡分析方法: 价格—数量调节机制;
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与非均衡学派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的出版,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自3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帕廷金等许多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以解释、发展和完善凯恩斯《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从而奠定了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新正统地位的确立,一方面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阐述凯恩斯经济学,IS-LM曲线和收入—支出理论也已经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同义词。
另一方面,一些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经济学家,也根据凯恩斯学派所作的解释来攻击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后,随着货币学派和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围绕着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争论已日趋尖锐和激烈。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洛沃(R.W.Clower)发表了“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价”一文,对凯恩斯学派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出版了其博士学位著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庸俗化的凯恩斯主义”。
莱荣霍夫德指出,必须对凯恩斯著作加以重新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实面目。
由于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都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中反戈出来的,又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已任,所以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也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克洛沃、莱荣霍夫德等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和马兰沃德等人建立起了非均衡理论模型。
非均衡理论的一方面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本身的发展。
非均衡分析
非均衡分析概述以克洛尔、莱琼霍夫德、马里沃、贝纳西等人为代表的现代非均衡学派,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被抑制的通货膨胀"等等,都概括为不同类型的"非均衡",而不称它们为"均衡"。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均衡概念与古典均衡概念是相同的。
但在另一方面,虽然用词相同,他们的非均衡概念却又与古典意义上的非均衡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古典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一般地说是一种不稳固的状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必然要立即向其他状态转化,或是向均衡"收敛",或是在"发散"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均衡。
而在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与瓦尔拉斯均衡一样,具有行为确定的涵义,因此具有稳固性,可以持久地存在,而不仅是一种过渡状态。
他们指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象传统理论那样是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的,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其运动受到限制,有时则仅仅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市场上并非处处存在瓦尔拉斯定义的那种"喊价人",人们不可能等到一切价格都调整到均衡值上再进行实际的交易,交易发生之后又不能再"重新交易",因此,他们在遇到供求不等情况时,往往首先进行"数量调节",根据自己在一定价格下所能买到的数量或卖出的数量来调整自己在其他市场上的供求数量(即所谓的"外溢效应")。
总之,一方面,价格调整的速率低于数量调整的速率;另一方面,对每个个别行为主体来说,价格往往是外生变量,是既定的交易条件,而交易数量则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内生变量,因此,市场运动的结果,通常会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 供给不等于有效需求,或"理想的需求"不等于有效供给。
但这种非均衡结果,又是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的信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又是具有稳固性的,不改变某些基本的外定条件,如收入分配制度、价格限制、信息完全程度等等,就不可能使某种非均衡状态得到改变,变成均衡。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宏观非均衡分析巴罗和格罗斯曼在“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首次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建立了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
马兰沃德在《失业理论的再思考》一书中,把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得出了四种不同的宏观非均衡状态。
非均衡学派重点分析了以下三种宏观非均衡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
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劳动量却少于家庭意愿实现的劳动供给量,所以,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比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商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
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2.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市场上达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
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
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
而企业生产不足又会进一步造成劳动市场上的供给不足。
这种恶性循环被格罗斯曼和巴罗等人称为“供给乘数”。
在价格刚性条件下,由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潜在压力无法通过物价上涨的方式释放出来、于是,物价上涨的潜在势能转化为强迫储蓄和闲暇替换,这种状状况被称之为抑制性通货膨胀。
而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改变过度需求状况。
3.古典型失业均衡,即劳动市场上出现过度供给,商品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
凯恩斯理论微观非均衡分析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思想精髓在于把非瓦尔拉斯均衡作为现实经济的一种常态,而把瓦尔拉斯均衡看作是一种特例。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试图把凯恩斯理论强行纳入一般市场均衡结构,其结果是使凯恩斯理论更加远离现实世界和缺乏微观理论基础。
因此,他们试图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完全弹性的前提假设基础上,在一个明确的非均衡的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微观基础。
非均衡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重新解释和拓展、是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的。
在瓦尔拉斯消费函数中,代表性家庭的需求表现为:—定的预算可能性和市场价格约束的、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的需求。
如果给定预算约束,则需求是价格的函数。
由于假定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价格信号调整可以保证市场全部出现;家庭实现的需求等于意愿需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一定具有充分弹性,并使市场出清。
在这种情形下,家庭消费行为不仅受价格信号调节,而且也受非价格的数量信号调节。
克洛沃在家庭消费行为的双重决策和自愿交换前提假定下,分析了劳动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
1他认为,家庭消费计划不仅取决于实际工资W/P(其中W为名义工资、P 为价格水平),而且还受劳动供给量(N~)的约束,即家庭有效需求函数为C=f(w/pN~)。
当不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消费受价格信号调节;当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将根据能够实现的劳动供给量决定消费品的购买量,即家庭消费计划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W/P·N~)。
克洛沃还认为,劳动市场的数量限制导致家庭就业不足,从而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商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
这就是宏观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微观原因。
巴罗和格罗斯曼分析了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
2他们认为,在这一情形下,由于实现的消费需求小于其意愿需求,家庭对不能实现的商品需求可能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把不能消费掉的收入储蓄起来;二是通过减少劳动供给来增加闲暇。
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课件
分析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如传导不畅、时滞过
长等。
改革方向探讨
02
提出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如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
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等。
国际经验借鉴
03
介绍国际上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我
国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策协调问题思考
降低市场效率,使得价格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增加交易成本,降低
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扭曲市场价
格和数量。
价格刚性及粘性现象分析
价格刚性的含义
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的水 平,而是保持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上。
价格粘性的表现
价格调整缓慢,无法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小, 缺乏弹性。
01 凯恩斯主义方法论
02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关注总量分析。
03
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经济状态下的均衡
。
方法论特点比较
重视历史、制度和社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非均衡学派方法论 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关注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
方法论特点比较
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变量的调整和变化过程。
利率决定
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是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在 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是决定利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下降;当货币需求量增 加时,利率上升。
就业、产出与价格水平关系
就业与产出
凯恩斯主义认为,就业和产出水平是由 总需求决定的。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 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从而 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
非均衡学派
非均衡学派非均衡学派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已习惯于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来阐述凯恩斯经济学。
他们抛开了凯恩斯理论中的非均衡思想,将凯恩斯理论完全回归到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框架中去。
但任何一种宏观经济理论都需要有其微观基础,宏观经济研究完全置微观经济于不顾,无异于天马行空。
为了给凯恩斯的经济学提供一个和谐的微观经济基础,另有一些经济学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力图依据凯恩斯本人的经济理论来批判那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非均衡学派之前的瓦尔拉斯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存在n种物品的供给,设Si(i= 1,2,……n)代表n项物品的供给量,Pi代表该项物品的价格,而Di = D(P1,P2,……Pn)代表第i 项物品的需求,它是所有物品价格的函数。
因此,瓦氏必须证明,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Pe),对于所有物品都满足Di(Pe)= Si。
瓦尔拉斯均衡隐含的假定和推论:(1)瓦尔拉斯均衡隐含的假定第一,市场交易总是发生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在达到均衡价格之前,市场上没有任何交易发生,即不会发生错误的交易。
第二,市场上只有价格信号,没有数量信号。
各经济主体只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
第三,价格可以充分而又及时地调整,直至达到供求均衡为止。
(2)瓦尔拉斯均衡的推论新古典经济学家相信,在瓦尔拉斯均衡体系中,在弹性的价格、工资、利率的及时调节下,即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所有市场的供求都会相等,社会资源不仅能等到有效的配置(一般均衡条件等价于帕累托最优条件),也会得到充分的利用。
还有凯恩斯的非均衡思想:1.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劳动市场经常是不均衡的。
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2.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与数量调节机制。
在经济萧条条件下,数量机制比价格机制更加重要。
3.非均衡是经济体系中的通例,而均衡仅仅是一种特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均衡理论
非均衡理论——
1 2
非均衡理论的评价
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 不足之处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评价
非均衡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突出贡献
打破了几百年来统治着经济学界的均衡观,强 调现实世界的不对称性与不稳定性的非均衡观。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代表
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的非均衡理论 二、莱荣霍夫德对非均衡理论的贡献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克洛沃的学生阿克塞尔· 莱荣霍夫德出版了其博士 学位著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莱荣霍夫德认为,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做了错误的解释,曲解 了凯恩斯经济学。莱荣霍夫德认为,《通论》的本质是“不均衡性”。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只是对于凯恩斯经济学的一种“庸俗化”。
非均衡体系的形成
凯恩斯的宏观非均衡理论的局限性
理论背景
凯恩斯是非均衡分析的创始人。但是,凯恩斯的非均衡分析又有明 显的局限性。 (1)缺乏恰当的微观 基础 (2)分析不全面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包含了非均衡的经济 思想,但是它无法与一般均衡的微观经济学理 论相协调,即凯恩斯的宏观非均衡理论缺乏恰 当的微观基础。 凯恩斯只考虑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种非均衡情 况,仅仅从有效需求不足去解释失业,而没有 考虑到和其他各种非均衡情况及造成失业的可 能性。
非均衡理论
非均衡理论——
1 2
非均衡学派的代表
克洛沃非均衡理论 莱荣霍夫德非均衡理论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学派代表
代表人物 罗伯特·克洛沃(R· W· Clower,1926- ),美国经济学家,洛杉矶加 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A· Leijonhufvd,1933- ),瑞典经济学家, 克洛沃的学生。 ——他们从凯恩斯基本思想出发,在市场不出清假设下建立非瓦尔拉斯 的微观经济原理,又以适当的方式构筑起非瓦尔拉斯宏观经济框架。
Report Framework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
非均衡理论——
非均衡学派的产生
1 2 社会背景 理论背景
第一章 Chapter 1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评价
非均衡理论的不足之处
虽然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对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一种 新的解释思路。但对于他们是否正确地辨认出了凯恩 斯的贡献仍有大量疑问。
不 足 之 处
非均衡学派
制作: 胡鹭芳、何燕丽
黄沛霖、郭毓、黄四宝 2015.12.12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
非均衡理论——第五小组
汇报框架
1 2 3 4 非均衡体系的形成 非均衡理论的代表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非均衡理论的评价
莱荣霍夫德还认为,在凯恩斯与瓦尔拉斯体系的两大基本差异中,不 确定性问题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对货币的作用、交易者 的行为等许多其他问题的分析和结论。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
此外非均衡学派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贝纳 西和马兰沃德等。 ——他们在克氏和莱氏提出凯恩斯的非均衡观基础上建立起非均衡的理论模 型,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一种新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宏观经济学发展。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分析法由于假定价格既定,所以它只能进行短 期分析,不适宜用来做长期分析。因此,它不可能替 代以弹性价格为前提的新古典分析。
非均衡学派的某些研究显得比较简单,缺乏严密的体 系,属于不成熟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相一致,这个市场交换过程就被称为配额机制
性质: ①自愿交换性质
没有一个经济行为人被强迫去购买超过他所需要的数量或出售超过他愿意供给的数量
②市场效率性质
不存在市场摩擦,也就是不可能在某一市场同时发现受制约的需求者和供给者
(2)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 名义需求:行为人唯一地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做出他们的买卖决策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劳动市场的非均衡是由于货 币工资向下刚性。如果没有货币工资的刚性,劳 动市场也是均衡的,不变的。
正统凯恩斯主义篡改了凯恩斯的四物品经济 模型。
对投资、利率和货币政策作用等问题的曲解 。
对非自愿失业的原因的误解。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2)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抑制性通货膨胀的假定来自非系统的定性观察,未必是正确
的假定
• •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品市场是否存在超额需求,光凭借一个时期的市场交易数量无法获知 供给函数应根据计划者的行为来推导,需求函数是凯恩斯式消费需求函数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2
1
将预期的概念引进非均衡理论中。认为预期的存 在表明了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信息是不完备的 ,预期会有误差,所以非均衡现象将普遍存在。
3
非均衡理论较之于瓦尔拉斯斯斯均衡理论具有 更强的现实性。
4
非均衡学派注重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经 济现象。
5
非均衡分析法为分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提 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非均衡分析在计划经济分析中的运用
两种观点: (1)抑制性通货膨胀模型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短缺状态具有高度关联性
• 大多数把非瓦尔斯均衡理论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模型都嘉定这些经济处于抑制性通货膨胀 状态 • • 在这种非均衡状态,家庭在商品市场受到约束,企业则在劳动市场受到约束 这种假定基本上符合前苏联和东欧经济的普遍短缺状况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体系的形成
非均衡学派的产生
寻找宏观非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
非均衡学派形成
把凯恩斯的特殊非均衡分析推广为 一般非均衡分析。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代表
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的非均衡理论 一、克洛沃对非均衡理论的贡献 克洛沃早在《凯恩斯与古典学派》 (1960年)中,已经考察了凯恩斯经济 学体系与古典学派经济学体系之间的分歧,为他的非均衡观点进行了探索。
克洛沃认为,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假定所有的经济活动当事人都可 以按照各自的计划供给函数或计划需求函数办事。数量信号对这些函数 不起作用。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均衡价格达到之前,市场中就有交 易活动存在,而且这种非均衡的交易是不应该被忽略的。通常情况下, 它等于计划的供给与计划的需求中的最小量,这也就是所谓的“短边原 则”。 克洛沃还认为,劳动市场的数量限制导致家庭就业不足,从而导致家庭 收入减少;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商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宏 观 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微观原因。
(1)凯恩斯失业均衡——两大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调控: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增加、减税和扩张的金融政策来推动需求扩张 (2)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两大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 调控:政府压缩公共需求,扩大商品市场的供给
(3)古典失业均衡——商品市场价格水平太低出现超额需求,劳动市场工资水平太高出现失业
调控:政府通过调整相对价格或改善生产条件来提高宏观经济的产量水平 (4)组合情况——商品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市场上需求大于供给
非均衡理论——
1 2 3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微观非均衡分析 宏观非均衡分析
非均衡分析在计划经济 分析中的应用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微观非均衡分析
(1)配额机制 定义:面对不相等的供给和需求,市场终将产生一个交换过程,使得实现了的交易量(供
有效需求:不仅考虑了价格信号,同时也考虑了非均衡市场上的数量信号后所形成的需求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宏观非均衡分析
两个市场:消费品与货币相交换的商品市场、劳动与货币相交换的劳动市场 两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相等时,存在四种非均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