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5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5篇)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
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驶着船把饭装到逐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
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
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相爱。
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
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老丙大龙潭。
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们便聚集在元阳县乌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
青年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唱歌跳舞。
跳完歌舞后,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
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
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端午节的作文300字10篇
端午节的作文300字10篇作文一: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但你知道吗?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一直怀念家乡,关心人民疾苦,但是因为官场的勾心斗角,他被流放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
屈原看到了许多百姓的苦难,真诚地为人民祈愿,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作。
但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屈原最后被谋害,投江而亡。
当地百姓非常悲痛,为了寄托哀思,他们纷纷在江畔撒饭、放龙灯,以示哀悼。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从此以后,端午节就成了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并祈求健康、平安。
这个节日虽然历史已久,但是在我们心中,它的意义永远不会被遗忘。
作文二:人间天堂的龙舟赛端午节,是一个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缅怀屈原的节日。
在这一天,我们会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但是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赛龙舟了。
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代表性活动之一,很多地方都举行龙舟赛。
这些龙舟大多是手工打造的,船上的人们穿着不同的服装,其中每只船上面一定有一个扮成屈原的人物,来纪念屈原。
在比赛开始之前,选手们要仔细检查赛艇设备,比赛场上一片繁忙气氛。
等到司令吹笛的信号声响起,所有的手艇竞相向前,选手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
“嗖”的一声,各队不断划动着浆,使劲儿扒着水往前划。
场外的观众们为自己所支持的队呐喊助威,加油声响成一片。
龙舟赛是一项需要默契和团队精神的活动。
选手们要全神贯注地配合,一直把船划到终点。
比赛中经过奋力拼搏,最后胜利的队伍会得到大家的赞扬。
因为有了龙舟赛的喜悦,端午节也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作文三:昏黄的灯笼和绿色的粽子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亲友交往和感情升华的难得时刻。
回到家中,在妈妈的镇静的呼喊声中,展开了一番热闹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小故事50字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小故事50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爱国民族英雄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传统的莫过于吃粽子和赛龙舟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民间小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一、屈原误国投江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为反对君主秦穆公对外图谋扩张,主张臣民内部团结,被奸臣谗言陷害,被贬为上林苑的卫尉。
多年来,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疾苦,使得屈原的身心慢慢崩溃,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投江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噬食屈原的尸体,百姓们打起龙舟划到江中救援,同时也把糯米、肉、菖蒲等物品投入江中,以示缅怀和纪念。
二、屈原成龙与屈原投江的故事相似的是,另一个传说则是屈原在死后化为一条神龙,然后驾驭龙舟游泳于江河之中。
这个故事成为了端午节民间谚语中的“腾龙行云”。
三、粽子传说神龙守护另外还有一个粽子传说,相传当年民间为了让屈原的尸体免受鱼虾噬食,便在江中放下糯米、肉和菖蒲等物,而后又用竹叶包裹。
过了几天,大家回来找时竟发现这些东西竟然化成了美味的粽子,吃后竟然可以避免病痛。
因而,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了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乱扔菖蒲叶的传说相传古代并不吃粽子,而是选取菖蒲叶,以小剪刀切成一些小片,辅以一些泥土塑成人形,又可以用草或芦穗绑在头发上,以驱蚊避毒。
但是,又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端午节的时候,不是好好地在家里做这些有益健康的事情,而是跑到街上,到处乱扔菖蒲叶,以示狂欢。
五、武侠小说中的龙舟大战在经典武侠小说《侠客行》中,傅红雪为了帮助师妹柳容韵报仇,决定参加龙舟比赛。
在比赛中,他不仅用精湛的武功打败了对手,还为师妹报了仇,最终成为了这部小说最为经典的情节之一。
总之,端午节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人间瑰宝、文化宝库。
每个民间小故事都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瑰丽与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懂得如何爱国、敬老、爱民、教育子女……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下面是xx编辑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大家借鉴。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是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15篇)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15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1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
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
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母亲。
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够吃到可口的粽子。
母亲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
所以,每年端午节母亲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
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
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
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
等粽子包完后,母亲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母亲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
“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
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2如何让孩子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呢?首先,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其次,他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三,端午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那么,谁是屈原呢?屈原啊,其实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好比现在政府部门的高官。
他在当官的时候呢,主张举贤推能、富国强兵,建议联合齐国抵抗秦国(类似现在越南联合菲律宾等其他小国家抵抗中国一样),但他的主张遭到了其他高级官员的强烈反对,而且其他官员还给皇帝打小报告,诬陷屈原,最后屈原被停职隔离审查,最后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起源非常久远,与中国古代的祭龙、赛龙舟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几个。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祖国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努力推进改革,但是最后被贵族排斥,被逐出了都城。
离开都城的屈原,怨天尤人,悲愤交加。
在他最后一次回忆家乡时,他深深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和百姓苦难。
他甚至感到绝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最后,屈原将自己扔进了汨罗江中,以示忠诚。
这一事件被称为“屈原投江”。
为了拯救屈原的遗体,当地百姓著名医生张仪想出了一个方法。
张仪在汨罗江中放入了大量的粽子,引起了鱼儿的注意,他们咬住粽子,而不是屈原的身体。
人们很感激张仪,不久后,他的名声就传遍全国。
二、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和屈原有关,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古代,由于水患和海盗等问题,中国人经常要在江河中划船。
历史上,由于龙的形象象征着江河的“水神”,所以人们制作了龙船,以求小小的求保护和祈求平安。
它也有一段传说。
古时候,江面上的恶龙常常危害百姓,邻居的鲸鱼则帮助人民进行抵抗。
因此人们在鲸鱼背上制作了龙舟,并将它们刻画成一条条巨龙的形象。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聚到池塘或江河边上,载着龙舟竞渡,以示祈祷江河之神的保护和祝福。
三、黄帝打败蚩尤在中国的古代,蚩尤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魔头。
蚩尤身高八尺,膂力过人,手拿黄帝的神兵赤兔马,骑在魔兽九兽上,每次进攻都让黄帝的军队十分头疼。
然而,最终,黄帝发现了蚩尤的弱点。
他让自己的士兵制作了一根大箭,箭尖放置着毒液,然后仔细地瞄准蚩尤的心脏,发射了这根大箭。
由于毒液和箭尖的作用,蚩尤很快就死了。
黄帝的胜利被称为“抵抗鬼怪,英勇斗争”的模范,以此为证,并一直务实和播种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崛起。
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纪念黄帝和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节日之一。
四、婴儿纺绸有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位婴儿,但是婴儿很弱,她担心他会在夏天而死去。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简短概括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定在每个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与屈原有关。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的简短概括。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经为楚国的官员,但因为竹林七贤一事而被贬为平民。
他深感国家危亡、社会丑恶,思虑之下感到无望之际,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楚国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打鱼,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并护送回家。
当他们发现屈原的遗体被鲨鱼咬着时,他们便开始划龙舟赶到鲨鱼所在的地方,以击打鼓声和喊声来吓走鲨鱼。
龙舟成为了追溯屈原的一种方式,也预示了今天的龙舟竞赛。
粽子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与粽子的制作有关。
相传,在屈原投江时,当地百姓感到十分悲伤,于是把糯米、芦苇叶等包成三角形,投入江中,以悼念屈原。
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包裹漂回到了岸边,而且没有遭到鱼虫侵袭,于是便有了包裹食品的习惯。
这就是现在我们吃的粽子的来源。
五色线传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与五色线有关的传说。
相传,为了天神能够守护人民并排除邪恶,百姓们每年的端午节都在自家门口挂五色线,有红、黄、绿、蓝和白五种颜色。
这五色线能够驱邪保平安,避免瘟疫和灾难。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身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祈求好运和安全。
龙舟竞赛如今,端午节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庆祝活动,甚至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运动项目。
特别是龙舟竞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因此,每年五月初五,有许多供游客观赏、参加的龙舟比赛活动。
据说,赢得龙舟竞赛的队伍将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与屈原、龙舟竞赛、粽子传说和五色线传说等有着密切关联。
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端午节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很多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设立的,大家了解屈原与端午的关系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故事介绍一、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被人们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还要喝雄黄酒,赛龙舟。
传说端午节跟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二、屈原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
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的百姓听闻此事,因为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面的鱼虾吃掉,于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捞,也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
这样子是为了驱赶蛟龙水怪以免伤害了屈原的身体。
看到老医师这样子做,百姓们也纷纷将米粮投进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伤害屈原的身体。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舟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与端午节相关。
民间传说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
据传,他曾是楚国的大臣,但遭到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是,他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政治上的屈辱,决定跳江自尽。
这个故事与端午节有关是因为,相传屈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的。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村民们决定在江边撞锣敲鼓,以示警告。
同时,他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引开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在某不知名的古时候,一位叫做屈原的诗人将自己抛入江中,以抗议贪污和腐败的统治者。
当屈原的同胞发现他的尸体被鱼咬了,他们把食品丢进江中,以防止鱼再次攻击屈原。
从那时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还有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与粽子有关,其中最有趣的是玩龙舟比赛。
据传,这项活动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龙舟比赛动身的天,在端阳之日,而这天又是许多年以前屈原因与巫疑的诡计而难以建功,遂愤恨在五月五日、江水涨落之时投身于汨罗江,沉于洞庭湖而死。
百姓自为之悲恸,纷纷乘船奔赴汨罗江上寻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居民们在江里扔进了食品和酒,还在江水中放下了一些叶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据说,这些举动吸引了龙的注意,并引领他们到达了屈原被发现的地方。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一边吃粽子,一边划龙舟,以此纪念这个英勇的诗人。
民间传说故事三:悬起“五色绳”关于悬起“五色绳”的传说有很多。
有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妇女而设。
这个妇女叫做陶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极其美貌,人们对她的美丽感到羡慕。
端午节起源传说故事简短概括
端午节起源传说故事简短概括端午节起源传说故事简短概括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阳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源于古代祭祀龙神的习俗,后来又与屈原的故事相结合,形成了现今的端午节文化。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贵族祭祀龙神的习俗。
相传,龙是降雨之神,可以为大地带来丰收和雨水,因此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都与龙有关。
在某个年代,中国南方的江河湖海区域常常遭遇洪水和水灾,人们便开始崇拜龙,希望它能够帮助他们排除水患。
为了祈求好天气和好收成,人们就开始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龙仪式。
这项仪式主要是通过放龙船、打竹筏、炸爆竹、贴艾草等方式,以祈福保佑家庭、龙舟等取得最佳的运势、保佑五谷丰登等等。
久而久之,这种风俗逐渐发展成为了端午节。
而关于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可能是在后来的历史中才逐渐形成的。
据传,屈原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由于他的忠诚和正直,却受到了国君的不信任和排斥,最终被迫放逐。
屈原发愁至极,沉湘江中而逝。
他的死讯传来,百姓们都非常难过,并开始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放龙舟,以纪念他们的国士。
除了以上两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之外,还有一个传说与称端午节为“重阳节”有关。
传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百岁老人,他的习惯是每年的九月九日喝酒赏菊,并且都会为自己的生日庆祝。
他的朋友们都来礼让,但是他只有一个徒弟为他庆生。
有一年,这个徒弟不在身边,百岁老人便觉得很孤单。
于是,他就开始采摘一些菊花来陪伴自己,也请来了很多的朋友来品茶赏花。
这一天后来被称为重阳节。
无论是哪个传说,都可以看出端午节及其起源,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文化和认识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个神秘的传统节日,古老历史的传奇似乎跃然在眼前。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成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更在各类庆典、文化活动中得以传播和延续。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导语】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初五,⼜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4篇,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下有个⼩渔村。
村⾥有个姓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叫曹娥。
⼀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舜江洪⽔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
她⼀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亲。
太阳快落⼭了,曹娥从她⽗亲的伙伴⼝中得知:他们⼀起在张,突然⼀个⼤浪,把她⽗亲的⼩船推进漩涡,让⽔冲⾛了。
曹娥⼀听吓出了魂灵,⼤叫⼀声“⽗亲、⽗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天,曹娥望着江⽔,看见她爹在跟⽔搏击。
曹娥纵⾝向江⽔扑去。
⼜过了三天,江⾯风平浪静,⼈们却在下游⼗多⾥的江⾯上,看到⼀股江⽔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在游动。
⼈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亲的⼫⾸,把他负到江堤边,⼈们都说这是她的孝⼼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觉愧对孝⼥曹娥。
曹娥的孝⼼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安葬了曹娥⽗⼥,⼜在曹娥跳⽔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这⼀⽇,曹娥庙⾥都要举⾏盛⼤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娘娘的,许多⼈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天正是五⽉初五,因此,很多⼈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曹娥的⽇⼦。
端午节的故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个⼜⼀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就像⼀杯杯⾹⽓扑⿐的清茶,让我们回味⽆穷。
下⾯就让我说⼀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高考作文端午素材
高考作文端午素材
1. 端午节的起源——屈原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爱国心切,却被腐败的政治所伤,遭人害去职,郁郁离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中。
听闻消息的百姓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遗体,纷纷划船撑竹,打鼓驱虫,于是形成了扬龙舟、饮雄黄、挂菖蒲等一系列的民俗习惯。
2.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龙舟竞渡
古时候,在江湖中有一只巨大的蛟龙,它常常在端午节时出现,吞吃人畜。
由于乡民们生性勇敢,便创造出了一种用龙舟划水驱逐蛟龙的方式,最终成功地将蛟龙击败,使端午节成为一个竞逐和团结的节日。
3. 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一道传统的食品,它由糯米、猪肉、咸蛋黄、绿豆、红枣等多种食材制成。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亲手制作粽子,并与家人、朋友分享,象征着团圆和平安。
4. 端午节的现代习俗——赛龙舟、用电子红包
龙舟赛是端午节现代的一个体育赛事,它以龙舟竞渡为主要内容,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参加。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
也开始使用电子红包来庆祝这个节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给亲友和孩子发放红包,成为一种新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
与此同时,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两者虽然看似很不相关,但实则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和具体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已有些模糊不清。
但是,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百姓庆祝自然生产力增强,庆祝农耕生产的节日。
传说大禹治水后,到达江边,听说江里有个大怪物伏龙,害百姓不少,于是大禹招集了众多力士,全力击退了伏龙,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为了防止伏龙再度来袭,百姓们开始在每年的夏至日,挂菖蒲、熏厕所以祛香气、蒸香粽,摆弓箭、驱毒虫以祈安康。
另据《史记•禹贡》载,端午节源于远古时候,舜帝时期,苗族统治者伯母(旧字:祖)因占得舜的爱,从而获得兄弟们的嫉妒。
舜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伯母酷爱饮黄色酒以解愁愤,就欺骗伯母,告诉她可以用铜制酒杯替代黄色酒,并藉助酒杯掌握了统治权,而伯母则被贬为蛇的形象,遂与舜之间产生了矛盾。
后来,为了防止恶意蛇咬死帝王及百姓,舜下令在蛇过的日子-夏至日,举行驱动恶蛇的仪式,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还有其他源头,不过,无论不同的来源,其庆祝方法和节日的意义都是一致的,即祈求平安、祈求健康、祈求鸿运,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共性特征之一。
二、食粽子的传说吃粽子在端午节中是不可或缺的,而粽子也拥有着自己的由来和传说。
传说大诗人屈原落水后,民间为了避免食物被鱼吃掉,就把米饭塞进竹筒里,这样既可以保护食物,也可以让被淹死的屈原获得安慰。
因此,从此以后,屈原的故事就被传颂于世,而粽子的制作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另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粽子还用作祭品,男女老少都必须赠粽相送、吃粽汤等,以祈求平安幸福,随着时间的演变,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品之一。
无论是屈原还是古代典故的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重。
端午节风俗作文10篇
端午节风俗作文10篇1. 端午节起源及其风俗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一个愚直清高的诗人,他因为忠于国家而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
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啃食,人们就在这一天抛下米角、龙舟,以示悼念。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制作包等。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它源自古代人们对于水神和龙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项运动。
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之日而制作的,许多地方还会在粽子中夹着艾草,以驱邪、驱疫的作用。
挂艾草制作的包则是为了保佑家庭健康、平安。
2. 龙舟竞渡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龙舟竞渡通常在水上进行,每艘龙舟上都有数十名船员,他们齐心协力划桨,鸣鼓传神,比力划行。
观众群众则会沿着河岸或桥船上观赛,为选手们呐喊助威。
据说龙舟竞渡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运动。
这项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和观众。
不仅如此,反映着中华民族潜在的集体素质和民族精神,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3.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一道传统食品,由糯米、肉、蛋黄、香菇等多种材料制成。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把粽子作为必备节日食品之一,以纪念屈原。
粽子通常都是用粽叶包裹,再用棕绳系紧。
颜色、口味等因地而异,有咸有甜,有鲜肉粽、咸蛋黄粽、枣莲蓉粽等。
吃粽子的习俗流传已久,它寓意着人们对思念故乡和抗外侵的缅怀。
据说,人们在粽子中夹着艾草,就是为了去驱邪,驱疫,以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4. 赛艇竞赛同龙舟竞渡一样,赛艇竞赛是另一项传统的端午节活动。
赛艇是一种单人或多人坐着的小型水上竞赛船,选手们要齐力划桨,在赛道上竞逐着速度。
赛艇竞赛在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是一项有很好发展前景的运动。
赛艇竞赛通常都是在河流、湖泊等水上场地进行,选手们必须身穿专门的比赛服装,定时定点出发。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50字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吗?端午节来历简短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因为主张变法,触犯了贵族大臣的利益,被排斥流放。
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之下跳进汨罗江,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在上虞投河自尽。
经过许多天的寻找,曹娥仍然没有找到他的父亲,所以在5月5日,14岁的曹娥跳入河中寻找他的父亲。
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从河里走出来。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后人把每年的5月5日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药、祭神祭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
划龙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流行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传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赛和纪念诗人屈原,现已成为中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庆祝的文化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一、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最早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被楚王所不满,被贬至河南。
在河南期间,屈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由于无法忍受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叛变,他决定投江自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楚国的爱国精神。
当地人在河面上划龙舟,试图找到他的遗体并救他脱离灾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在河中投入了一堆米和菖蒲叶,在河上划着龙舟,拍击鼓声以驱走鱼虾,同时还用楝树叶、艾草等叶子将船艇的头和尾装饰一新,希望能够将屈原的遗体找到并捞起。
二、儿童玩具传说另一个端午节的传说认为,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儿童玩具- 赛龙舟。
把龙船拉到水里来,把木牌放到一边,吹龙船,赛一场精彩的龙舟比赛。
在龙舟比赛时,男女老少都会来观看,非常热闹和欢乐。
另外,在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做“挂五”。
小孩子在五月初五这天上街“挂五”,即系上五色丝绳,盘上五色头绸,挂上五色花环,而大人则要给他们一些零花钱奖励,以赞美他们的美貌和灿烂的笑容。
三、恶鬼避邪传说传说在端午节这一天,蘸香滴水在门口、窗边、纸人等处,这是为了驱避恶鬼和疾病。
最初的端午节是因为一位著名的民间医生李时中发明了“艾蒿汤”,可以驱避瘟疫和毒虫,这种药酒还可以祛除《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臭秽之气”,如香腥等。
因此,李时中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之一。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有着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传承的独特地位。
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传统、节日习俗还是家族礼仪,端午节都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让我们一起在端午节时光里,重温历史传说、传承文化神韵,体验别样的国风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下面是小编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大家借鉴。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端午节传说故事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是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是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