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一)
2025届巴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巴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
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即礼治主义。
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
于是渐渐就定出礼来,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
这种礼,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
这个天是上帝,管生杀,管赏罚。
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
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
地生万物是个事实。
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
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
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
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
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
居丧、婚姻、宴会等大事,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
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
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
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
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
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
2025届深圳外国语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深圳外国语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脂砚斋有一段评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上述评语道出的,未必不是《红楼梦》藉以诞生的一个心理动因,即作品是曹雪芹屡历幻灭之后“人生如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折射。
拆解作为全书总纲的前五回,便可洞悉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这是全书现实故事(情事、家事、政事抑或还有国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主要人物活动地——贾府——生活的“真正”开始;另一条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这是全书梦幻故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以总体预述的方式对众女钗未来命运的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暗示。
这两条线,分别是对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较全面描写,也借助他们的活动分别敲响人间(大观园)现实故事和天上(太虚幻境)神话故事的开场锣。
自此,各种矛盾遂陆续展开,各色人等方粉墨登场。
在前五回中,作者安排一甄一贾、一僧一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全面交待两个故事得以产生、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其中的僧道更起着连接天上与人间、梦幻与现实的艺术重任。
作家着力刻画现实与神话两个世界(其实质为一个世界)的艺术初衷在“总纲”部分已露端倪,神话是现实的前缘,现实是神话的后续,两个世界的并置与交融才是作品的结构主框。
这一以神话为起点、支点和终点的结构主框是梦化的、超俗的,因而也是极富有诗意。
“由来同一梦”。
《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梦,不仅量多,而且质胜:有写实之梦,有象征之梦;有主角之梦,有配角之梦;有实记其梦,有醒后说梦;有详写之梦,有略写之梦……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一部《红楼梦》简直就是一本“梦境大全”!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这许多梦境,不但在内容上以别一种素材充实了作品,加深了对题旨的阐发,更是在形式上把纯粹的现实主义描写向着诗意化开掘了一大步。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智学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智学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
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
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
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
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
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
2025届湖南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中的对称对称既然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地位,哲学家和科学家很自然会想广泛地加以运用。
1595年的时候,天文学家开普勒就曾经想用一些几何的对称来解释太阳系各行星轨道的直径的比例。
他希望在一个球里面放一个内接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面放一个内接的正三角体,希望用这些正多面体的大小比例来解释太阳系各行星轨道的大小比例。
我们知道许多早期用到科学上的对称原理,并没有很大的成果,可是它们说明了科学家很早就对对称发生兴趣了。
对称在科学界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始于19世纪。
发展到近代,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观念是晶体学、分子学、原子学、原子核物理学、化学、粒子物理学等现代科学的中心观念。
近年来,对称更变成了决定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中心思想。
(所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意思就是力量,质点跟质点之间的力量。
)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对称观念对20世纪物理学的作用。
我准备分下列几节来讨论:①、②、“群”与对称、守恒定律与对称、宇称守恒与左右对称、规范对称。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未来的发展。
①1871年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题为《物理量的数学分类》的文章。
麦克斯韦以及比他更早的一个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哈密顿,了解到物理里面所讲的量不止一种,有的叫作标量,有的叫作向量。
标量没有方向,向量除了大小外,还有方向。
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因为今天物理学常用的一些观念,这篇文章已经非常清楚地用一些几何图像表示了出来。
比如麦克斯韦称为“内向”的观念,今天我们常把这个量叫作“散度”(即向外发散的程度),这是一个重要观念。
另一个重要的观念叫作“旋度”。
这些观念的引进都有赖哈密顿跟麦克斯韦的努力。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麦克斯韦把电学跟磁学的基本公式写了下来。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得分: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
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
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
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
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龄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
“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
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
“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
“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
“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
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
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河子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语文)温馨提示:1.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使用其他色笔均不得分;2.所有答案均需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上。
(150分钟150分)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严谨规范,讲究书法!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计算机是扩展人类智慧的强大工具。
在围棋比赛中,计算机借助算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下法,扩展新棋路。
以往人类无法驾驭的数学定理,现在依靠强大的算法也变得唾手可得。
生成式对抗网络算法甚至能创造出可以与一流艺术作品相媲美的作品。
但回顾我的研究生涯,至少目前....计算机还没有产生对人类创造力构成威胁的任何东西....。
②在我的经历中,我一直举棋不定。
我曾经坚信算法永远不会生成接近人类创作水平的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但也意识到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自身的“算法”对周围世界做出响应的。
有朝一日,机器是否会拥有依赖人类“算法”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响应能力?人类的思维和智慧虽然已进化数百万年,问题是,这种进化还能以多快的加速度发展?③我承认,机器学习的发展对不少传统论点提出了挑战。
机器是无须理解爵士乐音乐家怎样创作音乐的,因为算法可以自行获取数据并学习创作,这就反驳了机器永远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
当然,机器这种“创造”也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只会带来更多的“重复物”,例如,算法生成的爵士乐,就让音乐家们听到了在他们潜意识中出现但并未实现的音乐,相当于在艺术世界中开发出一个新领域。
虽然许多人都认同,探索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可能是算法能够实现的,因为其依赖于人类早前的创造力,算法会扩展或组合这些创造力;但是传统看法认为,用算法进行变革型创新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被束缚于系统内部的算法不可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方法。
如今,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展现了我们如何创建可以打破规则束缚的元算法。
还有一种猛烈抨击人工智能创造力的声音:它无法反思自己的输出,无法判断其是好是坏。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 统编版第一次月考测试卷(一、二单元)( 有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第一、二单元月考素养抽测卷时间:80分钟满分: 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得分积累与运用一、看拼音,写词语。
(6分)qīng chén pái lièān jìng,一队整齐的蚂蚁走在路上,周围非常chéng zi gǎn jǐn luò huāng 突然,一个大从天而降,吓得蚂蚁们而逃。
二、选择题。
(12分)1.下列加点字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挑.战(tiǎo) 挑.水 (tiāo) 坪坝.(bà) 罚.站 (fá)B.圈.套(quān) 圈.养(juàn) 照例.(liè) 挨.打(āi)C.放假.(jiǎ) 假.装(jià) 赠.送(zèng) 缤.纷( bīn)D.背.诵(bèi) 背.负( bēi) 掠.过(luè) 糊.涂(fú)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倾斜石经粗壮天高云淡B.车票演凑院墙金桂飘香C.跳舞服装规则层林尽染D.综色风霜留意扬起双臂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凶残.残.酷残.缺B.铺.床铺.平铺.好C.紧.张拉紧.手头紧.D.淡.绿淡.酒冷淡.4.对于如何读好句子“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真的”可以处理成慢读来强调。
B.“真的”“地下的”要读成重音。
C.“觉得”后面要停顿。
D.“妈妈”“上学”要读成重音。
5.下列描写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诗句是 ( )。
1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B.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C.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D.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青树下的小学》用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图1),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将之称为“贯木拱”桥,因其桥拱的主要部分由两套拱骨系统组成(图2),第一套木拱拱骨为三根长木,做梯形布置,另一套木拱拱骨为长木两根、短木两根,做尖拱关布置。
两套系统互相错开并排搭设,各套系统以端头抵紧,两套系统结合,形成稳定的木拱结构。
虹桥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入选成为《清明上河图》主题表现的中心部分。
它以薄薄的拱体,使一座偌大的木桥显得轻盈苗条。
桥头培土压拱,形成了桥面平缓的反向曲线,使桥身波浪起伏,倍增观瞻。
桥端两侧矗立华表木柱,配以精致敦实的石台岸,衬托着圆弧形的拱身,突出了整个建筑立面。
桥檐封以飞边,犹如拔上了鲜明的裙带;横骨端部的戏水兽面板点缀着桥的正面,给人以朴实、端庄的印象。
桥前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关于华表白鹤,杜甫诗有“裹震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之句。
桥身“饰以丹艧”,丹艧属赤石脂类,朱色,为油漆颜料。
丹艧刷饰,是昔时营造建筑惯用的重要防腐术,又是作为装饰的一项传统手法。
宋代梁洽《梓材赋》有“上栋下宇资丹腹之余饰”之词,部昂《前题》也有“明其章于木,必须其丹漆”的句子。
虹桥的实例,表明了我国这项传统技术措施,不仅适用于静载的营造建筑,而且在经受活载的敞露于大气的桥工建筑中同样有成效。
飞边封檐和兽面横板,全有防止雨水浸蚀拱身的效用。
涂饰的漆料,受桥面蔽荫,故能长期发挥其防腐作用。
虹桥的艺术处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美和统一,体现了昔时建筑工匠深湛的艺术造诣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摘编自王英钦《汴水虹桥营建技艺探究》等)材料二:宋代张择端的旷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因其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结构而声名显赫。
2024-2025学年襄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襄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9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而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我们难免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
(摘编自布鲁克菲尔德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材料二: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它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它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
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
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
2024-2025学年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绵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时候结婚啊?”“每月工资多少啊?”每至年关,亲戚们的“嘘寒问暖”让年轻人叫苦不迭。
近年来,新世代的“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的“断亲”,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青年“断亲”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化理解,需要从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大环境和新世代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去思考。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市场经济体制缺失,很多家庭都需要依托家族、宗族来获取谋生的资源。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总体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大量的核心家庭都有车有房,进入中产阶层群体。
与此同时,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等保障性制度,银行推出的各种贷款工具,使几乎每个核心家庭都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由独立,而不再需要依托亲戚网络的帮助。
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冲淡了中国社会堂表兄弟这种“二代亲”“三代亲”的心理认知。
城市化和社会流动加速了城市居民的跨区域形态的居住分离。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不断聚居于城市,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城-城流动持续增加,加速了居民的居住分离。
核心家庭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的分离,导致下一代从小就形成了亲戚之间因空间距离而情感疏离的社会交往状态。
城市化解构了传统社会中的大家庭小范围空间的相邻居住形态,为青年世代之间的面对面交往带来更大难度。
“00后”世代可以说是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
他们的生活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
很多青年大学生吃饭经常依托网络平台叫外卖,学习全部依托电子书或网络资源,交友也大多通过网络游戏、粉丝群等得以实现。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原卷版)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考古学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
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
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
当代考古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就需要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
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
历史已证明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
考古学不仅仅为重建过去、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且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如果从“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
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
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也许你首先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研究国家的起源,去寻找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属冶炼、文字。
这个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臬,直到大家逐渐认识到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但这并不影响印加帝国曾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人口,以及南北超过五千公里的疆域。
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对之后,大家似乎对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乱。
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文化。
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华文化的形成。
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或核心思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体系。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2025届河南省许平汝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河南省许平汝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学相关的逻辑推理能力一直是当下大模型的短板。
当前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大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的相关性进行训练分析,从而达到文本生成的人类平均水平。
但是,除了文本的分析和生成之外,人类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中最重要的是推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认知推理等。
逻辑推理即根据前提条件给出符合逻辑或潜在逻辑关系的结论,而数学运算是用精确的语言和符号进行纯逻辑的推演。
逻辑推理被认为是当前大模型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卡。
而除了逻辑推理之外,对有限的碎片信息进行不断重组、搜寻以找到信息全貌等,类似于传统侦探推理小说所呈现的“碎片信息拼凑分析”,也在大模型当前的能力范围之外。
目前,大模型所展现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资料分析、内容生成等领域,而在涉及数字分析、逻辑推演等领域,大模型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
很难想象,一个难以判断小数点后数字大小的大模型,能够在工业生产制造、金融计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因此,国内外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训练大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推理能力”。
(摘编自王晓凯《分不清9.11和9.9大小,暴露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短板》)材料二: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
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
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
与之进行远距离对应的是,超强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中以各种瑰丽奇谲的面貌出现。
比如1968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它能够自主判断处境,争取自己的命运,甚至表演出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谋虑诡计。
从现有发展水平上看,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处于过渡地带的强人工智能。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
而今,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技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
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
科技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
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需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
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
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
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的舞台意境。
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卷 含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可以定义为正面的情绪或者具有正面向上价值的情绪。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
”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就是经历了内在、外在的刺激,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达到某种成功与满意度,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感觉到个体的存在价值伴有随之而来的愉悦的心情与感受。
积极情绪并不是消极接受、坦然享受、乐不思蜀的感觉。
这些只是浅薄的感受,即时地享乐。
积极情绪拓展到更深的层面——从欣赏到热爱。
它并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真心喜欢、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欣喜。
“积极情绪”这个词,指向了重要的人性瞬间。
那些轻微而短暂的愉悦状态,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
作为人类,生来就能够体验到微弱短促却愉悦舒畅的积极情绪。
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滋味。
回想一下,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绪,它们会打开你的心扉。
然而,无论是迷恋、欢笑还是爱,你由衷的积极情绪总是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
良好的感觉来了又去,就如同好天气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
积极情绪会逐渐消退,如果它长盛不衰,人们会很难适应变化,无法觉察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的差异,或是邀请与冒犯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
我们发现,在这一秘诀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率,这是用来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八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新八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
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节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材料二:几乎所有的科学定律都体现出一种“不”的内在规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浸渍(zì)旋(xuán)涡颓圮(pǐ)少不更(gēng)事B.莴(wō)苣憎(zēng)恶瞌(kē)睡龇(cī)牙咧嘴C.默契(qì)够呛(qiàng)攒(cuán)钱桀骜(ào)锋利D.着(zháo)装否(pǐ)泰执拗(niù)畏葸(xǐ)不前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斑斓车蓬义愤填膺放荡冶游B.甘霖厮打睡眼惺忪短小精捍C.凌侮攀缘沸反盈天纡尊降贵D.忸怩孤僻晕眩战栗繁星闪铄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华文化成果丰硕,气韵悠长:,润物无声,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人生的答案。
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使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出更加的光彩,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A.如坐春风寻觅交往美好B.潜移默化寻找交流绚丽C.滴水穿石探求交换美妙D.春风化雨探索交易华丽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的《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安全蓝皮书。
B.不必讳言“红色经典”的局限,但是,它对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警示,它对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底层的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尊重和同情,都是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
C.由“最美家庭”的幸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女性往往是最美家庭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文明的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质朴的家风,在润物无声中播种和谐的种子。
D.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要着眼于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让爱党忧党、亲党护党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强调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犹其有四体也”。
“羞恶之心”是仁的发端,“恻隐之心”是义的发端,“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认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B.《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忧郁。
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作《葬花吟》。
恰巧贾宝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但二人的爱情终因封建家庭的阻拦而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C.曹禺原名万家宝,创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经典作品。
《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繁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
D.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受到《一千零一夜》故事启发后写成一部寓言性作品《练金术士》。
小说主人公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后来他勇敢地赶着他的羊群,踏上他的寻宝之路。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数据应用之道艳琳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现在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的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截止到2012年,数据量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级别。
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
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始意识到数据正在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各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013年3月,美国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并表示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运用的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
联合国也在2012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人们如今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
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是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大数据将为推动中国竞技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50年来,信息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大约每隔15年至20年信息技术就有一次重大突破。
而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变革以来己有20年时间,大数据将是信息技术下一次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
沈晓卫表示,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音频、视频、图像数据和来自物联网的数据。
与商业交易等生成的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海量、快速、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查询和官吏都带来许多挑战。
他还表示,大数据已经在医疗、教育、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得到应用。
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中国面临空前的机遇,有望在这一领域引领全球技术发展趋势。
(选自《科学大观园》,略有删节)6.下列对“大数据”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数据”是一种海量数据,存在己有时日,可以用它来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和创新。
B.“大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今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生产因素。
C.“大数据”是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它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D.“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它具有海量、快速、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促使了大数据的产生,而最早关注“大数据”概念的是麦肯锡公司。
B.数据爆炸性增长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已引起企业重视。
C.整个人类文明中有90%的数据是在互联网发展中产生的,数据正在成为政府、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
D.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具有战略意义,大数据的运用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决定着企业的来来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也正在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B.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供人们实时分析社会经济,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更好运行。
C.“大数据战略”是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使美国在大数据方面引领世界趋势。
D.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发挥大救据作用,大数据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梓人传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③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④于府廷,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选自柳宗元《梓人传》,略有删节)[注]①梓人:木工,建筑工匠。
②砻斫:磨和砍。
③进退:出入、差错。
④听听(yǐn):笑声。
9.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佣隙宇而处焉隙:空,闲B.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过:拜访C.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伐:夸耀D.其不知体要者反此反:反对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明“智者谋”的一组是(3分)①其床阙足而不能理②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③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④举而加焉,指而使焉⑤不亲小劳,不侵众官⑥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⑧D.③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潜虽然是一个非常自信的木工,但他连一条床腿都修不好。
对此,柳宗元感到非常好笑,认定他是一个只知贪财的无能工匠。
这是欲扬先抑,为下文做铺垫。
B.柳宗元在施工现场看杨潜的表现,感到非常震惊:杨潜俨然是施工现场的统帅,他胸有成竹,“画宫于堵”,果断指挥,自己则党全不事砍削。
C.对“梓人”与宰相,柳宗元从多角度展开了类比。
譬如,他认为,宰相推荐人材并委任职责,发出命令并指派任务,依照纲要进行增减,绕一规制进行整顿等等,就像“梓人”先在墙上面好图样再照着图样建造直到完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