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他是抗战前期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之一。

剧本创作开始于1934年,最早的独幕剧有《都会的一角》。

1936年4月写的讽喻史剧《赛金花》,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多幕剧。

作者自述此剧的创作意图是“想画一幅以瘐子事变为背景的奴才群像”,“以揭露汉奸丑态,唤起大众注意‘国境以内的国防’”。

剧本以妓女赛金花的活动为线索,对清政府上层统治者李鸿章、魏邦贤等之流的反动腐朽和卑鄙无耻进行了鞭打,借历史题材对现实作了讽喻,因而曾遭到国民党禁演。

1936年,夏衍创作的第二部多幕历史剧《秋瑾传》则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赛金花》有明显的进步。

剧本戏剧冲突比较集中,主人公性格刻划比较明朗突出。

作者后来形成的简洁、素淡的风格特色,在这部剧中也初露端倪。

1937年4、5月间,夏衍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三幕剧《上海屋檐下》。

当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在酝酿之中,国民党政府被迫有条件释放一批长期关押的共产党人和其他政治犯。

一些革命者经营救陆续出狱,他们中间有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触动了作者,使他写出了这部一度名为《重逢》的剧作。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认真地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去写作,有意识地在人物性格刻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下功夫,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的一天经历,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

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作者把一群各种各样的“小人物”巧妙地拉到一起,使他们的故事齐头并进,却没有一点紊乱的感觉,波澜起伏,紧凑自然,最后达到高潮——匡复出走。

能够写成功这样一出个个角色有戏的群戏,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他曾经在这种屋檐下生活了十年。

应该说《上海屋檐下》标志夏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战头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夏衍先后在广州写成《一年间》,在桂林写成《心防》和《愁城记》。

这三部剧作,差不多全取材于沦陷的上海。

随后写于1943年的五幕剧《法西斯细菌》则是标志夏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更加成熟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剧本以1931年至1942年间国内外某些政治事变为背景,主要通过细菌学家俞实夫由不问政治到“再出发”的曲折的觉醒过程,严正批评了超阶级、超政治的科学至上主义,揭露了法西斯主义与人类一切进步事物为敌的反动本质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

当时,《新华日报》评论该剧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

1944年底,作者又写成《离离草》和1945年写的《芳草天涯》,惜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尽人意。

而作为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作家,夏衍在创作道路上虽有曲折,有教训,但主流却是健康的,日趋成熟的。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流露出它独特的现实主义的风格。

剧本的选材紧密配合当前的现实斗争,洋溢着争取民族解放的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揭露眼前黑暗和消极现象的同时,总能够指出些光明、积极的因素,向人们透露未来的曙光。

其次,在艺术上它既不同于曹禺剧作那样冲突尖锐剧烈,色彩浓重,也不同于郭沫若的剧作那样诗情洋溢,慷慨激昂,它往往用日常生活中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构成冲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炼,以一种素描或淡彩画的笔法来表现严肃的主题,揭示时代的本质,使人感到平易亲切,耐于咀嚼回味,其中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契柯夫和高尔基戏剧影响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