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本文主要讨论了两种文化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是准确规范的表达,是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都能接受的语言。

而中式英语是指受传统汉语口语或书面语影响而形成的不规范英语表达。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解析,本文着重区分了这两个术语,以便英语和翻译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更熟练地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汉译英实践。

标签:文化现象;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每个国家或民族在信仰、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风俗习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语言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民族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

在极具包容性的英语语言中,中国英语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使用的英语语言。

但是,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很大的不同,中式英语是中国人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不正确使用的英语语言。

很多中式英语表达在网络上泛滥,严重地误导了很多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从事者。

一、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在中国,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需要用中文来表达。

中国英语最早是葛传桂提出来的。

葛曾说:英语是英国人的语言。

其他说英语的人当然应该遵循英国人的习惯用法。

1991年,王荣培指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当地被说汉语的人使用,是建立在标准英语的基本规则上的。

1993年,谢志军又提出:“中国英语是建立在标准英语基础上的,完全有资格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

它在交流中的使用频率和有效性取决于说话人的语言技能。

”贾冠杰和向明友在1997年进一步解释道:“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是在标准英语的基本规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被说汉语的人使用。

它具有内在的中国特色,这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英语语言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们可以从以上学者的理论中得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不断深入的交流,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或者表达方式在英语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文档资料

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文档资料

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一、引言随着二语习得的持续升温,母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关注。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二语习得群体,同时众多的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也随之产生。

这两种英语都是二语和母语即英语和中文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容易被普通的英语学习者认为是一回事,事实上二者却大不相同。

中国英语是基于标准英语之上,发音接近,不影响交流;中式英语通常很难令人理解,它的词语句子组织不合语法规则或英语文化习惯,发音偏离标准英语。

中国英语广为人接受,作为世界英语的一种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而中式英语却是对英语的一种误用,常常影响交流,并妨碍英语的习得。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习者没有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自身的英语语言材料不够,在离开了英语使用的真实环境下用英语表达时,只能求助于母语与英语字面意义相同的语言材料,生搬硬套中文中相似的词组,句法规则或表达方式。

换言之,语言迁移,尤其是中文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正如广大研究者所认同的,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的习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第二语言同母语的习得有着共通之处,如都必须充分创造语言环境,大量的有目的的听说练习,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并得到反馈等等, 但反过来,学习者现有的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习得的熟练和成功与否也有重要的影响。

对比分析法(CAH)更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起着决定性的而且是负面的作用。

他们把来自于母语的影响定义为一种“干扰”,二语习得的难度取决于二语与母语的相似程度:如果二者相似程度高,就会产生正迁移,二语习得相对就轻松些;反之,二语与母语之间的差距越大,负迁移作用越大,学起来越难。

CAH单纯从对比两种语言出发来预测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难易,难免存在缺陷。

但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能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一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学上一般用“迁移”来描述由于学习者二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或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对语言迁移的传统研究包括对正迁移,负迁移,回避现象,过度使用等的研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对比及学习策略探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对比及学习策略探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对比及学习策略探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词不同,但往往被混淆使用。

前者是指一种被中国人所使用的英语,而后者则是指为了避免使用标准英语而使用的一种过于中式化的英语。

下面将具体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提出学习策略。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什么不同?“中国英语”是中国人所使用的英语,用以进行工作或者生活交流。

由于各种因素如村庄教育,学校的语文教育,语音等等,中国人使用的英语与标准英语有所不同。

这种英语通常被他们看作是一种交际工具,并且认为这种英语是符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的。

“中式英语”,相反地,是指过于中国化或者不太标准的英语示例。

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various reasons 而不想使用一种真正的英语,这种英语语言过度强调中方文化的影响,并且无法正确地发音。

由于文化的原因,有些中国式英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世界可能会得到不当的评价。

学习“中国英语”的策略1. 提高发音技能 -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善你的口音。

多听一些正常发音的音乐,训练自己的舌头和喉咙。

也可以询问一些外国老师和外国朋友们是否可以帮助你训练口音。

2. 提高词汇量 - 学习适合自己语言背景和英语口音的词汇,了解自己说的‘错话’是什么,如何用in conclusion 或however等关联词使文章深入而且合理,这些都是词汇量之内的事儿。

3. 沉浸式学习 - 通过使用英文电影、电视、书籍或其他资源,让自己沉浸到英文环境中。

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听力、口语和写作技巧。

4. 理解语法 - 理解语法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你使用正确的方法表达想法。

在掌握了基本语法规则之后,应该开始学习高级语法。

5. 多看原版英文材料 - 读英文原版电影评价、英文报纸材料会帮助你较好地了解英文技巧和表达。

你应该学习选择相关的英文材料来提高你的英文水平,比如BBC、CNN 等。

学习“中式英语”的策略1. 参加英语角 - 参加英语角活动可以让你与母语为英语的友人交流。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摘要: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它用来描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自然、风土人情等,对丰富英语内涵、介绍中国文化等有着积极作用。

而“中式英语”属不规范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日常交际、写作和翻译中,受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而成,是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尽力避免的现象。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英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国内出现了大量“直译”式英语表达法,如“Four Books”(四书)”、“You don’t bird me,I don’t bird you”(你不鸟我,我也不鸟你)”等。

这些具有鲜明的中国时代特征的语言事实叫做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其实包含了2种性质不同的语言变体,一种是Chinese English,可称为中式英语;一种是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

其中Chinese English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glish,是汉语和英语的混合体,属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造成交际上的困惑与笑话。

China English则指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表达法,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可以成为规范英语的一部分,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不可或缺。

本文拟从定义、成因、词汇特征等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定义与内涵“中国英语”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葛传椝[1]指出,每个国家都各有各的情况,有些本国家、本民族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使用英语交流时就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英语表现形式。

如中国特有的“气功”、“饺子”、“八股文”等分别翻译成qigong,jiaozi,eight legged essay。

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可以称作“中国英语”。

后又有学者陆续阐述“中国英语”的内涵[2-4]。

尽管目前语言学界对究竟什么是“中国英语”依然众说纷纭,但有3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1)标准英语是其核心和参照点;(2)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用来表达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现象;(3)它属于当今世界众多的Englishes中的一种,通过英语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丰富当代英语的表达方式,有可能成为标准英语的一部分。

中式英文与英式英文的差异

中式英文与英式英文的差异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

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

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

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二.中国英语的特点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

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 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ive Classics(五经)、paper tiger(纸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two civilizations (两个文明)、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iron rice bowl (铁饭碗)、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解放思想、实事求是)、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等。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浅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摘要:本文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起因,定义,和他们的区别等方面分析,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收的一种英语变体,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应该积极发展中国英语并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一、中国英语的起因与定义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

世界各国的很多人们都在学习英语,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在全世界众多学习英语的国家中,人们在学习标准英语的同时,却形成了英语广泛的本土化,,即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

而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些本土化的英语开始慢慢地被国际英语所接收。

在中国,随着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我国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对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出现,发展及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由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它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地位的明显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爱好中国文化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在与中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承认并接受中国特有的文化,然后将其与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同样,中国本土的英语工作者也通过翻译、交流等方式把本国文化推向世界。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变体。

它的出现填补了中西方在文化表达差异上的空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的因素。

1980年葛传规先生最初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他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1991年,汪榕培先生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1]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从词汇层面对比分析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从词汇层面对比分析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1]黄仕强.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教育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
[2]薛琴,林竹.胜任力研究溯源和概念变迁[J].商业时代,2007.4.
[3]林日团.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评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2.
(上接第 45 页)雅,而且流露出才健气雄的“期男意识”。第五十五
1.3 措辞问题。中式英语在措辞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将汉语生硬的翻译为说话者认为对等的英语。最典型的有“Pe-
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
等等。如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出现很多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或是标
语,体现出的此类问题层出不穷,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在日常对话
如:(1)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A:to accelerate thepace ofeconomicre-
formB: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 事实上,动词“accelerate”本身
具有“increase thepace of”的含义,所以 A 句中“the pace of”的出现
回她径直说出:“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
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3)千方百计利用他人为自己带来
好处;彬彬有礼的外表藏着计谋。第五十五回写她在处理舅舅赵
碑,进而有利于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抢夺优秀的毕业生资源。
总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
革的深入,社会对就业指导的要求将逐步提高,这就迫切要求建设
实际指导意义的、科学编制的课程体系。不仅仅是高校的教师,社
会各界也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并深入到这门课程的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例子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例子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例子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什么?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英语表达时,受到母语中文语法、词汇等影响,导致英语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不通顺的语言现象。

通常是指中国学生或非英语专业人士在使用英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而中国英语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所创造出来的一些词汇、短语、语法结构等,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2. 为什么会出现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出现是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通常会受到母语中文的影响,导致在英语表达中出现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而中国英语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创造了一些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3.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例子是什么?中式英语的例子包括:语法错误、词汇搭配不当、句法混乱等,比如“我上个月去了上海旅游”中的“上个月”应改为“last month”。

而中国英语的例子包括:一些中国独有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比如“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等。

4.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影响是什么?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存在会影响中国学生和非英语专业人士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降低其在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中国英语的存在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英语国家人士对中国人在英语表达上的误解和不理解。

5. 如何避免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要避免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首先需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引导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注重语法、词汇和语言习惯的正确使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中国英语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避免一些不当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的流行和传播。

总的来说,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受到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影响后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其存在不仅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影响了国际交流中对中国人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注重语言习惯的养成,对于国家而言,也应该加强对中国英语的规范和引导,避免一些不当的语言现象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2、中国英语的特点
• (1) 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 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 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Five Classics (五经) 、paper tiger (纸老虎) 、Great Leap Forward (大跃进) 、Cultural Revolution ( 文化大革命) 、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草药) 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 的词汇: two civilizations (两个文明) 、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 、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opendoor policy (开放政策) 、floating population (流动人口) 、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 (改革开放)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等。甚至有些习惯表达法,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了) ,也为英美人所接受。
• (5) 拟人有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soul 是有生命的, innovation 没有,改译为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 • (6) 词类未转换:“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不会对任何 国家构成威胁”The strength ,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 可改译为A strong ,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3)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3)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3)(6) 词类未转换:“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The strength,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 可改译为A strong,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中式英语应予避免,而中国英语若应用得当,它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尤其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现象方面,它有独特的作用。

《红楼梦》(杨宪益夫妇译)等一批成功的英文译作,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上是杰出的代表。

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从而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

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 189个),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

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用词的第十一位。

受汉语影响的“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

正如罗运芝所指出“中国英语的语法比美国英语语法更趋灵活、自由。

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5]。

五、中国英语的启示在教学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而,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文章。

汪榕培(1991)提出给中国学生编的英语教材不应该走极端,一段时期全部是中国政治内容,一段时间全是洋货,还是兼顾一点好。

课文可以是简写的英语国家的作品(大学当然可以直接选用原文),但多少也应该有一点中国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

也谈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差异

也谈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差异

D a n i e l 曾给我们分享了他苦练英 语的一些 心得和体 会 , 他 曾 经对着一棵树练 了两年的语音 , 结果 当他出去和老外进行交 流时 , 老外 还是 听不懂他在讲 些什么。这是为什 么呢?原 因 很简单 , 这 就是谐音法学 习英语 的病 态读音所致 。下面是一 个关于 中国式英语谐 音读 音造成 的笑话 。有一个 老外初 到
中国, 想到商店买一 些学 习用 品, 于是他对店员说 : “ 1 w a n t t o b u y a p e n c i l a n d a p e n .T h nk a y o u . ”这个 中国店员很机 智的 回答他 : “ 我 们 这里 不卖 盆 ( en p ) ” 。老外 指着 货架 上 的 文 具, 可这店员仍 旧不 明 白。于是 有好 心国人想 要帮他 , 把自 家 的盆给端 了出来 , 并且慷 慨地 给 了他 , 结 果老外 疑惑 的看 了看 , 接着说 : “ N o , n o . ”这下可为难 了这个 店员 , 他说: “ 我
交 流成 为 可 能并 得 以 加深 。当 前 , 英 语 在 中国 有 两 种 变 体一 “ 中国英 语 ( C h i n a E n g l i s h) ” 和“ 中 国式 英 语 ( C h -
贝 l J 、 受母语影响较为深刻的“ 洋泾浜” 语言 。而 中国英语 具有
中国特色 、 是符合 英语遭 词造句 规范 的语言 。两 者在语 、 词 法和句法方面存 在差异 。 ( 一) 语音方面 首先 , 汉语是声 调语 言 ( t o n e l a n g u a g e ) 而英语却 是语 调 语言 ( i n t o n a t i o n l a n ua g ge ) 。语言分类的不同首 先体现在语音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辨析摘要: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广泛的本土化。

一批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如:日本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这其中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出现的变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发展并弘扬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93-0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其传播地生根发芽,并受当地语言、文化、习俗的影响,逐渐变化发展,其名称也由单一的“english”变成了“world englishes”(kachru,1990)。

在英语本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出现成为了客观存在,学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甚至有很多人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混为一谈。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在中国发展三个阶段的背景、成因、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积极承认“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大力发扬推广的意义,进而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

一、英语在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英语自19世纪进入中国以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一)洋泾浜英语(chinese 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打交道时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等,而语法结构是广东话。

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更加普遍。

“洋泾浜英语”没有严格规范的语音、语法系统,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第一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界定1.1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等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方法传入国际英语世界。

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谢之君[1]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1.2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不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易产生语言失误和信息差,引起英语国家人的尴尬或者令人贻笑大方。

例如中国人习惯说“去哪?”。

翻译过来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但在西方,“Where are you going?”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也可纳入中式英语之列,统称为Chinglish。

1.3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中式英语一般是对个体的语言特征而言;中国英语是对群体语言特征而言。

前者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处于不断自我修正之中,以便习得规范的英语;后者至少在句法文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相适应的[3]。

中式英语是因学习者本身英语水平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点,出于无奈而瞎编的汉语式英语,是典型的负迁移。

而中国英语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不同看法或是独到看法,有意识、有目的地、规范地“借用各种”汉式说法。

二者都是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具有中国特点,但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其构成和适用范围远比中式英语丰富和广泛,对英语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其构成和适用范围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这种畸形语言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

第二章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形成及表现2.1中国英语的形成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

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

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一、中式英语的概念和特点中式英语,亦称为中国英语或者汉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受母语汉语习惯影响,经常出现语法错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完美的现象。

这些错误通常被称为“中式英语”或者“Chinglish”(中式英语的英文名称)。

中式英语的典型特征包括:1、语法错误。

中式英语中,由于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不同,经常出现主谓不一致、动词时态混淆等错误。

例如,一些中文使用者常常说:“It doesn't depends on you”或者“Yesterday I has seen him”,这些语法错误是中式英语的典型表现。

2、词汇使用不当。

中式英语中,由于中文对于单词的用法与英文存在差异,经常出现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导致表达意思不够准确。

例如,一些中文使用者常常说:“I will put your name in the black list”或者“Can you borrow me your pen?”,这些错误使用了“black list”和“borrow”这两个词汇。

3、语言表达欠缺。

中式英语中,由于中国学生在英语教育中侧重于语法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重口语表达和听说训练,导致了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

例如,一些中文使用者在说英语时,经常不清晰、语调单一、口音重。

二、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中式英语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非常复杂,这些差异涉及到语法、词汇、语音、文化等多个方面。

由于母语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受到了母语的干扰,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

中式英语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国的商务和文化交流。

在商务交流中,一些中式英语的表述方式可能使外国客户感到难以理解,甚至影响到了交流的效果。

此外,中式英语也容易引起误解和笑话,对中国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英汉语言对比的其他方面除了中式英语之外,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对比。

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作者:徐洁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国英语的形成、界定以及所谓的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二者的实质性区别进行了分析,对中国英语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表述了中国英语的特点:词汇数量大、表意准确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在翻译形象化语言时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选择顺应语言使用者思维模式以及顺应汉语文化的产物。

进而表述了本人对中国英语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区别;发展一、引言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已有8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将其作为官方语言的一种。

而不断运动变化的语言相互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

因此,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应运而生,如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除此之外,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也出现了如日本英语、巴基斯坦英语等,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也逐步得到英语国家人士的认同。

而“中国英语”就是在这一大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并且还会分成受不同方言影响的各种英语。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中国英语”主要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1]。

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就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

同时,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英语中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

这时人们常通过各种手段使汉语词汇及表达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

首先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是葛传规先生,他说:“各国有各国的情况。

就我国而言,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白话文(baihuawen)”、“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几点区别-精选文档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几点区别-精选文档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几点区别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据1995年3月23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统计,大约有14亿人居住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里,把英语作为母语或接近母语的人数至少在12亿和15亿人之间。

英语在快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

长期以来,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成为了语言学家讨论的重点话题,而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外交活动中也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加,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

因此,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一、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不同定义国内很多学者对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见解,李文中提出“中国英语” 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可以用来表达中国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特有事物,不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多种手段进行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篇章。

汪榕培教授于1991年提出“中国英语” 是中国人在中国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1999 年贾冠杰和项明友对汪榕培的“中国英语” 的定义给予了修正和补充,他们认为“中国英语”是中文使用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以标准英语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并且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它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

根据这二者的定义,中国英语可同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和巴基斯坦英语等一样跻身世界英语之列,应该适当进行鼓励、合理提倡;而中式英语与人们通常的评价相对一致,是文法不通的英语,必须加以修正、改善提高。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从总体上看,都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当母语的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时,常会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差异巨大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为依仗,则会出现负迁移现象。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及成因比较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及成因比较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及成因比较姓名:彭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黄崇珍20100510Contrastive Study of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Causes of Chinglish and China English摘要随着英语在中国的广泛使用与普及,出现了两种具有争议的语言现象,一是英语本土化形式——“中国英语”,还有另一形式——中国式英语,也称为“中式英语”。

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此二者的研究各有偏重,并没有对其进行较为深刻的对比性的系统研究。

对“中式英语”的研究仅散见于各类期刊,并且对其的成因仅局限于二语习得的方向;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则是从翻译的角度重点强调其对国际交流的意义,并未从对比的角度提出其与“中式英语”的显著不同之处或是从语言特征的具体表现上进行比较分析。

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与错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与语言石化的理论基础上,从语言与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关系出发来理解分析“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现象与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佐以大量从日常对话,报刊文献,电视节目中收集的例子加以比较和说明。

由此得出对比分析的结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自身英语学习水平低下的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特殊社会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中国人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由于受汉语文化,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或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而说出的一种不同于标准英语且带有明显汉语特色的英语。

总之,中式英语会造成英语使用者对英语的滥用及对语言内涵文化的误解,最终阻碍中西文化的交流。

而中国英语是一种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

正因为此二种语言现象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所以对待它们要有不同的态度。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一样吗?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一样吗?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一样吗?葛传槼先生在他的文章《漫谈由英译汉问题》里面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有所不同,“中式英语”只是机械的将中文转换成英语,汉语痕迹明显,通常会有用词或者语法的错误,但“中国英语”在用词和语法上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因为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涉及到中国题材的文章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中国英语”,因为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很少能在现有的英语词汇中找到适当的表达,只能用其他词汇借代或者用新型混合词汇来表示。

例1:英语词汇中里面没有“上火”这个概念,但如果要表达“上火”,就可以直接写成shanghuo,China Daily就这样表达过这一概念:The 30-year-old used to spend his summer holiday in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his aunt lives. It was a lot of fun, but?the heat causedhim to suffer nosebleeds.?This is a typical symptom of too much internal heat,or?shanghuo, he was told.例2:“风水”如果直接译为wind and water无法表达出它本身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直接用汉语拼音feng shui来表达,极具中国特色:Chinese place is an feng shui aquarium inside the house or a small pond outside,hoping to increase their chances forwealth and good fortune,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 for fish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abundance and affluence.例3:“三从四德”用英文是这样表达的:According to the so-called“three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三从四德)—the standards expected for women in ancient China—being good at embroidery was a key virtue.The other three were morality, beauty and an elegant manner. 作者通过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这种独特的搭配形式来反映这一中国古代观点,并通过后面的解释“being good at embroidery, morality, beauty and an elegant manner”来让读者明白这个概念的含义。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槊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他说,在中国说英语和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李文中先生认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根底的,表达的是我国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所特有的事物,不受汉语的干扰和影响英语。

是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汪蓉培说,中国英语是在中国外乡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罗运芝将其简单地概括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根底,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集合以上各家观点可以看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根底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汉语干扰,它是另一种语言现象,是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

中国英语会随着使用英语的频率,以及中国特点的不断形成,从而进一步得到扩充,进而丰富和开展英语文化和世界文化,更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的特点:1在表达的方式上必然采用标准英语的语言规那么和语言习惯。

2必须考虑到使用标准英语国家的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

3主要用于国际交流中,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人却又不同文化背景,通常是对中国文化的输出。

4主要表达的是在标准英语中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李文中曾说,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受汉语影响,在交际中硬套汉语规那么和习惯,因此出现的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张培成认为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并无实质区别,“只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同样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使用目的中都可以,或是中国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是在中国土地上的正确表达”。

谢之君说“不管是中国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实际上都受到母语的影响”。

杜争鸣引用L.Selinker的理论,认为中国式英语是由于语言迁移而形成的“过渡语”。

由此可知,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展交流时,受汉语语音、构造、语义及文化的影响和干扰而出现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以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英语;特点;中式英语;启示一、前言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

据1995年3月23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统计,有14亿人居住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里,而把英语作为母语或接近母语的人数在12亿和15亿人之间。

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以牺牲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标准为代价的。

同时,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nativization),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已成了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而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

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

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

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1]。

对中国英语的界定,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

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如“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翰林院(Hanlinyuan, Imperial academy)”、“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Mr. Science)”、“德先生(Mr. Democracy )”、“白话文(baihuawen)”、“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2]。

这个提法指出这些英文表达法都是正确的,因此葛传规先生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

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3]。

后来,贾冠杰、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4]。

罗运芝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5]。

三.中国英语的特点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

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 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Five Classics(五经)、 paper tiger(纸老虎)、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two civilizations (两个文明)、 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 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 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等。

甚至有些习惯表达法,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也为英美人所接受。

(2) 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如重音、音渡(juncture)、弱化、同化、连读。

即使英语再熟练,中国人的语音语调总会同英语本族人有差异,但是这些语音方面的差异不影响正常的对外交往。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英语的语音语调应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台英语节目的主持人的为准,而不是去刻意模仿所谓“地道的”西方人的发音。

(3) 语篇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影响,中国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国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

就篇章和文体而言,汉语的陈述和描写跟英语相比更加崇尚华丽,而英语写作崇尚平实;英语论说文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

但在中国人的四、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

《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6]。

Chinglish是由Chinese和English 两词掐头去尾拼缀而成,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说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

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

与洋泾浜不同的是,中式英语是不规范的,有时晦涩难懂,甚至容易产生误解。

外交部外语专家王弄笙著文列举了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主要有:(1) 搭配不当:“来信写道”the letter writes, 应为the letter reads; “取得成就”make achievements, 动词应为score/attain; “革命接班人”successor to the revolution 应为revolutionary successor;(2) 重复累赘:“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 (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可省,句末括号内的文字用vice versa 代替;(3) 修辞词过多,画蛇添足:“彻底粉碎”completely smash,smash的本意是break completely; “完全征服”completely conquer, conquer 不可能是partly;“伟大的历史性转折”a great historic change, historic 已经还有great;以上complete和great 均不可译;(4) 省略不当:“人的意志想要避免也不可能”It cannot be avoided even if people want to. 句末必须加上avoid it。

(5) 拟人有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soul 是有生命的,innovation没有,改译为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6) 词类未转换:“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The strength,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 可改译为A strong,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中式英语应予避免,而中国英语若应用得当,它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尤其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现象方面,它有独特的作用。

《红楼梦》(杨宪益夫妇译)等一批成功的英文译作,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上是杰出的代表。

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从而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

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 189个),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

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用词的第十一位。

受汉语影响的“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

正如罗运芝所指出“中国英语的语法比美国英语语法更趋灵活、自由。

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5]。

五、中国英语的启示在教学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而,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文章。

汪榕培(1991)提出给中国学生编的英语教材不应该走极端,一段时期全部是中国政治内容,一段时间全是洋货,还是兼顾一点好。

课文可以是简写的英语国家的作品(大学当然可以直接选用原文),但多少也应该有一点中国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