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顾炎武思想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名敬,字天汉,又字应良,号永谷,江苏无锡人,清代思想家、学者、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学之道上。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致用,即取之真实、直接、明晰,引以致用,求得治道。
他主张以经世思想去影响和改善现实社会,认为知识与实践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对历史的研究也着重于经世致用,提出“经国学”、“经世学”的理念,即要以史为鉴,治国先治家,鼓励人们学习历史经验以应用于实际社会中。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人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寻求历史经验的启示,以解决现实问题。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贡献上。
他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认识。
他强调儒家思想的实践性,认为学者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革。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权应该由民众来决定,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顾炎武对中国的宪政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独立司法”、“选官举贤”等一系列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以宪政为基础来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炎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他提倡以实用主义的思想来发展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强调以文学来影响社会和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治学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等。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doc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有亡国,有亡天下。
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日知录》作为顾炎武的重要代表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顾炎武全部的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其卷十七中对于亡国亡天下保国保天下之阐述更是集中体现了顾氏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也从另一个角度明确的表明了顾氏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一、国仇家恨17 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正是暴雨肆虐. 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刚刚推翻了一如僵尸般的明王朝,随之又迎来了满清蛮夷的统治。
神州处处是凄凉,人人俱哀愁。
黄梨洲口中的天崩地解正是如此!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再平凡不过的朝代鼎革到明清更替成为了文人口中的天地崩裂呢?更是衍生出了一群独特的明遗民士群?这一切,除了明清易代所带来的人事创伤外,更因明清易代直接的后果就是满族入主中原。
这在深信夷夏大防的汉族士人不仅意味着汉族正统的丢失,更是象征着中华文化因夷族的践踏而有毁灭之危。
传统儒家学者与明代遗民的双重身份的顾炎武自然亦是夷夏大防的守护者,明清易代给他的一方面是国破家亡的人间惨剧,另一方面更是净胜上的政治传统的背叛。
首先,明王朝的覆灭与夷族统治的芒刺在心。
1644 年,顺治元年十月顺治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称大清皇帝祗荷天眷,以顺民情,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告天祭地,改元称号,意在向天下郑重昭示,清朝之得统乃蒙天眷佑,顺天应人。
自此开始,清朝的正式确立宣告了明王朝依然成为历史。
正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人事的冲刷与百姓的灾祸一般,清朝的建立亦是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之中,无一阶层可幸免。
可是,为何独独清的建立在广大士人阶层激起如此大的反抗?甚至于产生了阶层中遗民与贰臣的分裂长达几百年之久?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满族入主中原,政治的易主发生在汉族与非我族类的满族之间,这就挑战了汉族士大夫的夷夏之防,不仅仅是政权上的交易,更像是文化上的、道统上的一记响亮耳光。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论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论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
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
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思想主张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途径的探究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疑心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鼓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
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
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
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
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
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
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
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
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
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
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
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
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
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孙晶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是其思想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经世致用思想蕴含的人性、治学、爱国情怀的是他理论中的光辉。
在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火苗的晕染下,造就了顾炎武,造就了一代伟人。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一生的著作十分丰富,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著作。
顾炎武在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
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
27岁,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有着清代“开拓儒师”、清学“经学之祖”、“开山始祖”等美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1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和出现都与思想文化本身的“原”与“源”,有关,“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推动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原”是指这种思想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本原,包括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冲突及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
“源”则是这一思想文化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以其传统文化为既有前提,而后在此基础上生发建构形成。
“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现实性。
“源”则彰显了历史演进与传承特点。
1.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原”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主要指的是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物之⼀,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亦曾化名蒋⼭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
明朝直⾪昆⼭县(今江苏苏州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儒”、“清初三先⽣”或“明末清初三⼤思想家”。
顾炎武⽂章讲求经世致⽤,讲究实⽤,不事藻饰,朴素⾃然,论理清楚。
诗作如杜甫,⽤典精切,多关⼼时事。
晚年诗风⼀变,充满想象,甚⾄将神仙、道法等融⼊诗歌。
其主要作品有《⽇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学五书》、《韵补正》、《古⾳表》、《诗本⾳》、《唐韵正》、《⾳论》、《⾦⽯⽂字记》、《亭林诗⽂集》等。
顾炎武思想主张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量。
他提倡经世致⽤,反对空谈,注意⼴求证据,提出“君⼦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论顾炎武的崇俭抑奢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一
、
从 历 史 语 境 的深 度 剖 析 中分 析 崇俭 抑 奢 的现 实 意 义
作 为一 代博 雅 大儒 , 受 明末 清初 以史 为鉴 、 实学 兴邦 等 思潮 的影 响 , 顾 炎 武在 思考 现实 问题 时 , 往 往 倾 向于 由客观 历史 语境 出发 , 在 详细 罗列并 深 度梳 理这 些 问题历 史 源流 的基 础上 , 以儒 家传 统 思想 价值 评 判 为标 准 , 采 用 画龙 点睛 的议论 方 式 , 似 轻 实重 地对其 所论 述 的现 实 问题 进 行点 拨式 的 总结 。 以对崇
近平 同志 曾引《 管子 ・ 八观》 篇 中“ 国奢 则用 费 , 用 费则 民贫 ” [ 之语 , 告诫 各 级政府 机关 与企 事业 单 位公
务 人员 : “ 要 切实 改进工 作作 风 , 牢 固树 立艰 苦奋 斗 、 勤 俭节 约 的思 想 , 深入 实 际 、 深入 基层 、 深入 群 众 , 力 戒 奢靡 之风 , 坚决 反对 大手 大脚 、 铺 张 浪费 , 以实 际行 动践 行 全 心 全意 为 人 民 服务 的 根本 宗 旨。 ” 又援 引唐代 李商 隐《 咏史 》 诗“ 历览 前 贤国与 家 , 成 由勤 俭破 由奢 ” 口 ] 一联 , 认 为“ 能不 能坚守 艰苦 奋斗 精 神 , 是
也 。令宫 人 洗涤销 熔 得之 ’ 。呜呼 , 俭德 之风 远矣 ! , , L 1 ] “ 鲁僖公 、 卫 文公 皆以崇俭 得 民 , 而 使 国 家 日益 昌 盛; 明太 祖作 为 明朝开 国之 君 , 更 是 以勤 俭节 约 、 励 精 图治 著称 , 奠定 了史 家所 谓 “ 永宣 盛世 ” 的基础 。然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践,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批评道德传统的空泛和僵化,主张注重实际效果,重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推行勤政廉政,注重实际的教育和选拔官员,建立规范的案例以给予官员正确行政指导。
他提倡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增加财力和提高国家实力。
他强调军事国防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他还主张经济保守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经济。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用主义思想的人。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教观念,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实践演练和实际经验来培养人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想在清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实践,对后来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激励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
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一、生平与著作简介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
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
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
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实学思想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学术界的影响
开创实学学风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对后世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 以实际研究为主的学术风尚。
丰富中国哲学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 哲学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推动思想启蒙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为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 源,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顾炎武的生平与经历
生平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官 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学术研究
顾炎武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经学、史学、地理学、语言文字学等 ,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
社会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和学术成就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实学思想对清朝初期学 术风气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六经”为根本的学术思想
总结词
顾炎武以“六经”为根本,强调对儒家经 典的研究和学习。他认为,“六经”是儒 家思想的精髓,是学者们必须掌握的基本 知识。
VS
详细描述
顾炎武认为,“六经”即《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 儒家经典,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他主张学 者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经典,掌握 其中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他也强调学以 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 实践中。
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顾炎武实学思想
尽管已经有很多学者对顾炎武的实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可 以深入研究顾炎武实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将顾炎武实学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季阳,号种庵,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对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探讨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思想
顾炎武提倡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
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学以致用。
封建社会批判
顾炎武追求社会正义,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倡导平等观念。
他提出了“唯一兴邦”、“保民、抚民”等主张,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公平和正义。
民生观念
顾炎武关注民众生活状况,主张政府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建设强大的基层组织,以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权益。
历史观点
顾炎武重视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了解现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与发展规律,主张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发展。
思想传播
顾炎武提倡“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思想主张广泛传播,影
响了后人的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上是对顾炎武思想主张的简要介绍,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并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
顾炎武“以名为治”思想简析朱年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苏州昆山人。
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等并肩于早期启蒙大师的行列,并开有清一代“汉学”的先河,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更成为中华家喻户晓的救世箴言。
顾炎武一生精力惊人,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力主为学宜“博学于文”,更要“经世致用”。
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倡导的博学并不局限于对文献资料的广闻博记,而是坚持对社会实践知识的调查和考察。
因为面对明末以来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早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在黑暗中摸索、探求改造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然而腐朽的明王朝终究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面对“天下”改朝换代,外族入主中原的残酷现实,顾炎武在痛心疾首之余,明知抗清已无可能,仍凛然自守,永抱遗民之志,坚守节操,拒不入仕清廷而远行避害。
后历经数十年的艰辛,考察山川地理,察访社情民意,在这同时著书立说,对明王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见、“经世致用”的政治主张,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
其中,在巨著《日知录》中提出的“以名为治”的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思辨,值得我们为之探析和研究。
一、“以名为治”思想的精神内核是“治世必自人道始”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对顾炎武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盛赞顾炎武能“贵创、博学、致用”,认为其作为清学一代开山宗师的地位固然无可撼动。
对于顾炎武著述的《日知录》,梁启超认为“不仅为有清一代学术所从出,且其学后继有人”;他还引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该书的评价,以为:“大抵亭林所有学问心得,都在这书中见其梗概。
每门类所说的话都给后人开分科研究的途径。
”“以名为治”,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阐述的关于天下大治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之一。
此种观点的提出,是立足于他历来重视人心风俗对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一基础之上的。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字东山,号东江,江苏句容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以其经世致用思想而闻名于世。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1. 儒学思想与治国理政顾炎武秉持着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且将这些价值观用于实际的治国理政。
在他看来,政治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废奴、设置学”的主张,即要废除奴隶制度,推崇教育,使人们拥有知识和道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2. 改革士大夫的思想观念顾炎武在思想上有一些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观念,他认为士大夫应当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地位。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密切。
他重视实践,主张学者要有世界观,即要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关心书本中的理论。
3. 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顾炎武在政治上主张经世致用,即注重实用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理想状态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不是纯粹追求政治理论的完美。
他强调政治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理论的条条框框。
二、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废奴、设置学”主张,开启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崇教育的思想先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也为后世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 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顾炎武在清初思想界与政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明初,号福田,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文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最杰出的儒学家之一。
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了实践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二是他对封建统治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反对书本儒学的教条主义,主张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注重实际应用。
他提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学术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进一步发展。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农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主张节约勤俭,鼓励农桑,推崇实用技术,提倡工商业发展,并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顾炎武在儒学观念上也进行了革新,他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主张博学多才、奋发努力,不论出身贫寒与否都可以立功立业。
他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其才能和作为,而不是出身。
这种观点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挑战,影响了后来的社会观念。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思潮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实用主义、实用经济学等学派产生了重要启发。
他的观点和思想也对后来的学者、政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如钱穆、梁启超等人。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代表了一个实践主义的思潮,主张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效益和实用价值。
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也为后来的社会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1. 引言1.1 顾炎武及其思想的背景顾炎武(1613-1682),字耕莘,号荻庵,别号湘山,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顾炎武生于明末乱世,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顾炎武自幼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熟通经史子集,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与此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顾炎武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他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这些问题成为了他思想探索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顾炎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希冀以此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
1.2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提高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结合,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250】2. 正文2.1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
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启蒙思想顾炎武生当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明清之际,这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缓慢转变的开始,当时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近似于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顾炎武是当时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其启蒙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把儒家的“仁道”思想与日益扩散和流行于当时社会的自私自利的市民价值观协调起来,提出了“仁寓于私”的新仁道观,这种新儒学思想的实质不在于崇尚“私情”,而在于把“仁道”解释得合于人之“常情”,从而使儒家“仁道”获得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弘扬和发展。
从总体上看,顾炎武的经济思想仍属于农本思想范畴,认为“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而卒可以并天下之国,臣天下之人者莫耕若”,但他已然具有浓厚的重商意识,提出了“必疾耕,必通商”的经济主张。
(参见:《田功论》)他不仅对商人毫无世俗偏见,还专门为一位生前专营盐业的徽商写过一篇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在另一篇墓志铭中更将“商贾”跟“豪杰之士”和“古之君子”相提并论,对商人做出了很高评价。
(参见:《歙王君墓志铭》、《富平李君墓志铭》)他还曾亲自“下海”经商,这在当时启蒙思想家中尤为罕见。
他批判“有公而无私”之论,认为对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主张把“私”与“公”统一起来,利用“私”来成就“公”。
(参见:《日知录.言私其豵》、《郡县论》)顾炎武对他最为关切的农业发展问题曾作过诸多方面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如主张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参见:《亭林文集》卷六《与潘次耕》);又如强调不能尽占一切土地作为耕地来使用,而是应当留足余地,坚决反对“围湖占江”的做法。
(参见:《日知录.治地》、《河渠》)尤其农业的经营方式上,他鉴于苏(州)松(江)官田特多而田赋过重的情况,主张紧缩官田(官府经营的田),扩张民田(百姓经营的田)。
(参见:《日知录.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他更希望借助于改官(田)为民(田)的农业私营化来促进土地流通,通过土地买卖使土地集中于富室,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参见:《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9册)自汉代桑弘羊以来,盐业和铁等金属矿产业一直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顾炎武对当时依然在实行的这种垄断政策提出了批评,指出,食盐的私下交易由来已久,要禁绝私盐,既没有可能,也不利于国家安定,因为私盐禁止不住,则贩盐之徒必兴,“于是乎盗贼多而刑狱滋矣”。
为此,他力主盐业私营,任其自由买卖,政府只用税法来加以调节和控制。
至于铁业等矿产业,他则明确指出,应交由县令私人经营,甚至一县的经济事业,皆由县令全权经管之,中央不应干预。
(参见:《日知录.行盐》、《郡县论》)在国家治理上,顾炎武反对“人君独治”,主张实行“众治”,其内容包括:一方面,扩大地方自治权,建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新体制,推行经济上的县令承包制和政治上的县令负责制,在这种制度下,县里大小一切行政事务全由县令负责支配和管理,不受中央干扰;中央的权力主要在于任命县令,并每隔三年对其进行一次考核,如考核及格,他可以连任;考核不及格,则罢其官,并视其情节轻重,或流放之,或杀之。
另一方面,限制政府行政活动范围,发挥天下宗族和家庭的作用,以辅助政府治理国家,由此将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以克服由政府“独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2、爱国思想顾炎武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他至今备受中国人民的赞誉和敬仰,不仅是因为他曾经一直忠于明朝政权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更是因为他的这两种道德情操所反映和体现的是他对自己的乡土国土的眷恋与热爱,古今中国的爱国道德,其实不过是因其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而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爱其乡土国土的中国国民道德。
顾炎武的爱国思想本质上是他为“王者复起”后不再亡国而展开的关于明亡原因的思考,通过这种思考,他有意无意地突破了传统忠君之德的樊篱,倡导起一种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忠民之德,他并把这种新道德纳入“仁”范畴而落实到“行己有耻”上,从而化“忠”为“耻”。
与忠君之德不同的是,“耻”不是耻于不能“保国”,而是耻于不能“保天下”。
“保天下”是“礼义”对区别于禽兽的人的最高要求,但它并不内在地要求“保国”。
这样的“礼义”是被顾炎武改造了的其中渗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宗法制度,他期望“后王”立国于这种多少带有近代民主性质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其国家的长治久安。
顾炎武的抗清活动是他守“君臣之礼”而尽“忠”的表现;其入清后消极对抗清朝的遗民活动则是为尽“孝”而尽“忠”的表现。
“孝”是顾炎武的“伦理底线”,在不越出这“伦理底线”的前提下,他广泛地结交清朝官员,以保全其个人生命,更借此成就其力学以待“后王”的大业。
顾炎武实际的爱国行为颇带有“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的情况,但他的诗歌却几乎没有“奇”掩“巧”饰的成份,都是发乎其本心的爱国之音。
他一生赋诗凡332篇428首,其中顺治年间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诗人积极从事抗清活动时爱国心的激荡,康熙年间的作品则主要反映他作为明朝遗民在日益强大与稳固的清朝统治下越来越感到复国无望的悲凉心态。
3、实学思想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实学自北宋开其端。
以续传儒家“道统”为己任的宋明理学家有实学思想,其特点在于重实行以臻于归依“实理”的“诚意”,是为实心之学。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是当时市民价值观的扩散和社会内部种种矛盾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主旨在于化解当时的民生危机和民族危机,其特点是在于重事功以求“吾儒经世之用”,是为经世之学。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顾炎武实学的根本原则,他主张为学必先学会做人,而为人之本在于“行己有耻”,即“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认为只有抱负经世泽民之大志,才能做成利国利民的真学问。
为了成就有益于天下的大学问,必须“博学于文”,即“好古而多闻”,既博览群书,又广师学友。
顾炎武特别强调应当把对书本知识的博学同认知交往中的广师结合起来,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一》)顾炎武实学的原始动力是来自于明崇祯之末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其学术初旨就在于掌握“经生之术”,这种“术”本质上是他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而自觉意识到其个人所必须掌握的济世经邦的实际本领,为达成其“术”,他孜孜于追求广博的学识。
然而到了清初特别是康熙朝以后,他的救国意识随着其国家的逐渐消亡而逐渐消退,此时他警觉到“吾道”(“先王之道”)有被毁之危险而生起了“保天下”之心,由此推动他去从事“明道救世”之学,这种学问所追求的是“救世之道”,其与“经生之术”的根本区别在于:“经生之术”是其个人赖以从事济世经邦之实践的知识基础;“救世之道”则是被他视为华夏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础。
在治学方式上,顾炎武实学起初追求的是“学识广博”,后来渐趋讲求“学有本原”,由此其实学形态亦从广泛探究“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的杂学逐渐转变为研究“五经”及“圣人之语录”的经学。
其经学特点,不仅在于其研究范围极广,举凡经、史、子、集之类皆在其视域之内,更在于其运用史学方法来开展经学研究。
其经史研究方法以归纳与演绎法的结合为基本特征,然其运用最多最广的,是作为其归纳法之基础的考据法。
其考据活动最显其实学功夫,是其实学思维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思维方式根本区别于宋明理学之所在。
顾炎武实学作为一种新儒学,是一种有别传统儒学的实证儒学,其实证性突出地表现在其轻权威而贵创新、重经验而征共识。
他声称“孔子未免有误”,认为在学术上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张冲破陈规老套,进行知识创新,但他决不自以为是,而是一有“独见”,必细心求证,不仅旁征博引于群书,更广泛征求于学友,把追求创新和征求共识结合起来,这种实证精神的实质在于强调“保天下”的事业非个人可以独断独行的私事,而是“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一项大众性事业,必须求得普遍的社会共识才能成功。
顾炎武的实学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杰”精神。
正是这种“豪杰”精神,促使他去追求“实学”;也正是出于对“实学”的追求,才导致他在思维方法上终于突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形上直觉思维传统,尤其突破了为他所推崇的朱子之学的思辨性演绎思维模式,创立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
顾炎武逝世以来中国学术向来未能将实证与实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思想根源就在于学者们普遍缺乏顾炎武那种从伦理上肯定人人平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学精神,当今中国学者要能站到实事求是的科学起点上,就该像顾炎武那样自知“匹夫之贱”的身份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心。
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