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力的合成和分解—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合集下载

3.4力的合成和分解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学案

3.4力的合成和分解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学案

学习内容:《 3.4力的合成与分解》总第_____课时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探究求合力方法,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习目标1、知道共点力、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概念。

2、会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和分解的普遍法则学习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习过程教学笔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任务一、知道什么是共点力、合力、分力1、结合下图物体受力,给共点力下定义:2、结合提水、吊灯给合力、分力下定义:【例1】关于合力和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都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力的分解的本质就是用同时作用于物体的几个力产生的效果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C.分析物体受力时,既要分析分力,也要分析合力,都是物体受力D.某个力与其他几个力使物体发生的形变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合作学习·难点探究】任务二、探究共点力求合力的方法两个共点力F1、F2的方向相同,合力为两个共点力F1、F2的方向相反,合力为2、实验: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参阅教材69页、分组探究、观看演示实验等,得出明确的结论,试借助右图,通过作图表达上述过程与结论思考并回答:在本实验中(1)合力F是用______只弹簧测力计测得的?分力是用______只弹簧测力计测得的?(2)合力F与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是通过橡皮条的什么变化来体现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需要记录的测量结果。

(力的方向如何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预测一下可能产生的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将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

物理概念和规律: 一、力的合成1.定义:如果一个力的 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 ;如果几个力的 与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 ,这几个力叫做那个力的分力.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 叫做力的合成. (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 ,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所夹的 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方法叫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 ,从第一个矢量的始端指向第二个矢量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 (3)两分力等大,夹角为θ时,,大小:F = ,方向:F 与F 1夹角为θ2。

3.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 ,或者力的 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称为共点力.4.合力与分力的三性5.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作用效果上的一种 关系 (1)两个力的合成当两分力F 1、F 2大小一定时,①最大值:两力 时合力最大,F =F 1+F 2,方向与两力同向;②最小值:两力方向相反时,合力 ,F =|F 1-F 2|,方向与两力中较大的力同向; ③合力范围:两分力的夹角θ(0°≤θ≤180°)不确定时,合力大小随夹角θ的增大而 ,所以合力大小的范围是:(2)三个力的合成三个力进行合成时,若先将其中两个力F 1、F 2进行合成,则这两个力的合力F 12的范围为|F 1-F 2|≤F 12≤F 1+F 2.再将F 12与第三个力F 3合成,则合力F 的范围为 ,对F 的范围进行讨论:①最大值:当三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大小为F max=F1+F2+F3.②最小值:若F3的大小介于F1、F2的和与差之间,F12可以与F3等大小,即|F12-F3|可以等于零,此时三个力合力的就是零;若F3不在F1、F2的和与差之间,合力的最小值等于最大的力减去另外两个较小的力的和的绝对值.③合力范围:F min≤F≤F max.6. 计算法求合力时常用到的几何知识(1)应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求解,用于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垂直,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的情况.(2)应用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求解.(3)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解,用于矢量三角形与实际三角形相似的情况.二、力的分解1.定义:一个力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来等效替代,这几个力称为那一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的过程,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3.分解依据通常依据力的进行分解.(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甲乙(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时,有唯一解.丙丁(3)已知合力以及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时,有下面几种可能:a b c d①当F sinθ<F2<F时,有.②当F2=时,有唯一解.③当F2<F sin θ时,.④当F2>F时,有唯一解.4.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实例分析地面上物体受斜向上的拉力F,拉力F一方面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前进,另一方面向上提物体,因此拉力F可分解为水平向前的力F1和竖直向上的力F2.F1=F cosα,F2=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具有沿斜面下滑趋势的分力F1,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F2.F1=mg sin α,F2=质量为m的光滑球被竖直挡板挡住而静止于斜面上时,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板的分力F1;二是使球压紧斜面的分力F2.F1=mg tan α,F2=质量为m的光滑球被悬线挂靠在竖直墙壁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竖直墙壁的分力F1;二是使球拉紧悬线的分力F2.F1=mg tan α,F2=质量为m的物体被OA、OB绳悬挂于O点,重力产生两个效果:对OA的拉力F1和对OB的拉力F2.F1=,F2=αcosmg质量为m的物体被支架悬挂而静止,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拉伸AB的分力F1;二是压缩BC的分力F2.F1=,F2=αcosmg(1)定义:将一个力沿着的两个方向分解的方法.如图所示.(2)公式:F1=F cosθ,F2=F sinθ.(3)适用:正交分解适用于各种运算.(4)优点:将矢量运算转化成坐标轴方向上的运算.(5)正交分解的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的运算,“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6)正交分解的基本步骤(a)建立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b)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2­6­7所示.图2­6­7(c)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即:F x=F1x+F2x+…F y=F1y+F2y+…(d)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 .针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F1、F2及它们的合力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F一定与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不同B.两力F1、F2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C.两力F1、F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的力D.两力F1、F2与F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2. 如图所示,物体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共点力F1和F2的作用,其大小分别为30N和40N,它们合力的大小为()A.10N B.50N C.70N D.1200N3.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15 N,F2=9 N.它们的合力不可能等于 ( )A.9 N B.24N C.25 N D.15 N4.水平横梁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m=10 kg的重物,∠CBA=30°,如图2­5­8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为(g取10 N/kg)( )图2­5­8A.50 N B.50 3 NC.100 N D.100 3 N5.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当它们的夹角为90°时,合力为F,则当它们的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A.2F B.2 2 FC.2F D.F6. 在按照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力计可以不与木板在同平面内B.作图时可以用细绳的长度作为两个分力的大小C.确定某个分力时,只要记录测力计的读数,不要记录测力计的方向D.确定某个分力时,需要同时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及细绳的方向7. . 用如图的四种方法悬挂一个镜框,绳中所受拉力最小的是()A.B.C.D.8. 同时作用在某物体上的两个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6N和9N,其中9N的力在逐步减小到零的过程中,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一直减小D.一直增大9. 如图所示,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拉伸到0点,它们示数分别为F1和F2.接下来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A.将橡皮条拉伸到O点B.拉力大小等于F1﹣F2C.拉力大小等于F1+F2D.沿F1和F2角平分线方向10. 如图所示,物体在四个共点力作用下保持平衡,撤去F1而保持其他三个力不变,则此时物体的合力F()A.等于F1,方向与F1相同B.等于F1,方向与F1相反C.大于F1,方向与F1相同 D.大于F1,方向与F1相反11.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共点力,一个力的大小是2N,另一个力的大小是4N,它们合力的大小可能是()A.1N B.3N C.5N D.7N12. 作用于O点的五个恒力的矢量图的末端跟O点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如图。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章来说,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在这一节中,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法则,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节内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习的重点。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或者分力。

(4)、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力的合成和分解第1课时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目标素养1.物理观念:知道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会应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

2.科学思维:通过对实际情境的分析,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3.科学探究:通过力的合成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明确它们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明确它们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智能手机、实物投影、手机与电脑的连接,教材中“力的合成和分解”部分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200g钩码1个,弹簧测力计2个,弹簧1个,胶带。

3.学生实验器材:木板、白纸、橡皮条、棉线、弹簧测力计2个、图钉。

学生准备1.预习“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内容。

2.直尺、三角尺、圆规、铅笔等作图工具。

导入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教师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上受到5个力的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吗?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即“用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替代这5个力的共同作用,而效果不变”,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觉得这个力和被替代的5个力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学过程环节一:合力与分力用一根绳子竖直悬挂一个玩偶,使其静止;用两根绳子像晾衣服一样把这个玩偶吊起来,使其静止。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下玩偶所受的力。

学生用一根绳子悬挂的玩偶受重力和拉力;用两根绳子像晒衣服一样吊着的玩偶受重力和绳子给它的两个拉力。

教师展示玩偶在两种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图。

像这样的情境,生活中还有很多。

请大家观察教材中水桶所受拉力示意图和吊灯所受拉力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1)物体所受的力有何特点?(2)这三种情况中,两个拉力和一个拉力对物体在空中静止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这三个拉力能同时出现吗?(3)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还可以怎样?请举例说明。

3.4+力的合成和分解+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力的合成和分解+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思考:如图放在地面上的小车受到四
个力的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方
新课引入
向运动吗?
一、合力和分力
F2
F1
F2
F3
F1
1.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他们的作用线
交于一点,我们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一、合力和分力
2.合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
行四边形的另外两条平行线必须画成
虚线。
F1
F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在物理学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
如:位移,力,速度等等
遵从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F
2
F
F1
2.标量:在物理学中,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如:时间,路程,质量,温度,长度,能量等等
F
遵从标量运算法则:算术加减
(2)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
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3)用铅笔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作出两个力F 1和F2的图示。
(4)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
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研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思考:求以下三种情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大小为1N、2N、3N三力的合力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大小为2N、2N、2N三力的合力最大值和最小值?
③大小为2N、2N、5N三力的合力最大值和最小值?
四、力的合成
(2)三个力的合力
最大值:
三个力同向时,合力最大, F合max=F1+F2 +F3 ;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前,学生应已掌握以下相关知识:力学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矢量运算、牛顿第二定律等;平面几何基本知识,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知识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一学生对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富有挑战性的物理问题感兴趣。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大多喜欢通过实验和实例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学和逻辑思维方面表现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需要在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方面加强培养。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地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结果等。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在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理论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与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的理论题目,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运用能力。
- 实例分析:要求学生分析一些与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数学原理》:深入探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数学原理,包括向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视频资源:
-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4 力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2019版)教案

4 力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2019版)教案

4 力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1 知识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1.2 能力目标1.掌握用正反重心法和三角形法合成2个及2个以上的力;2.能应用正反重心法和三角形法直接计算无向力的合成;3.掌握用正反重心法或三角形分解合有向力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4.能求所给向量的分解和合成。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2.2 教学难点解决具体问题时如何正确地选取坐标系以及力的向量分解。

三、教学方法3.1 教具讲解板书、展示板、相应的物理实验器材等。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例子进入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话题,探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力学原理解决。

3.2.2 教学过程通过实际实验操作和推导公式,逐步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3.2.2.1 实验操作1.制作三角板,用三角板实现力的合成和分解,理解三角形法和正反重心法。

2.模拟两个力合成的过程,理解两个向量的和为一条新的力的重要特征。

3.2.2.2 公式推导1.向量相加减的Geogebra展示,剖析向量相加减的规律,将三角形法和正反重心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多个力合成的公式推导,讲解使用正反重心法解决多个无序力合成在不同水平面上的实际问题。

3.2.2.3 理论分析思考如何正确地选取坐标系以及力的向量分解问题,理论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场景。

3.2.3 练习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练习,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准确度:对于所学知识能否掌握,能否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上去,是评价的主要方面。

2.思考度:通过提问、主题研讨等方式考察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协作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尝试出多种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协作达成最佳的解决方案。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材分析本节先结合具体的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定则是物理知识体系中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这个运算法则相对算数运算法则来说,在思维方式上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它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和分力。

(4)知道矢量相加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能区分矢量和标量。

科学思维:能根据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假设,并尝试用已有知识进行验证。

科学探究:领会等效替换额思想,能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科学态度与责任:结合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教学过程一、合力和分力导学探究1如图,一个成年人或两个孩子均能提起同一桶水,那么该成年人用的力与两个孩子用的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二者能否等效替代?答案作用效果相同,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均是把同一桶水提起来.能够等效替代.探究归纳1.合力与分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叫作那个力的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合力作用的效果与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导学探究2如图,两个小孩用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力同向作用于小车上,小车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是多少?若两小孩用方向相反的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小车上,小车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又是多少?若两小孩沿不共线的两个方向施加两水平力F1和F2,小车在水平方向的合力是否有类似关系?合力大小随两力间的夹角如何变化?(不考虑车子在水平方向的摩擦力)答案同向作用时,合力F=F1+F2,合力与分力同向.反向作用时,合力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不共线时,合力随两分力夹角的增大而减小,|F1-F2|≤F≤F1+F2.探究归纳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2.两分力同向(θ=0)时,合力最大,F=F1+F2,合力与分力同向.3.两分力反向(θ=180°)时,合力最小,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4.合力大小可能大于某一分力,可能小于某一分力,也可能等于某一分力.5.当两个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F随两分力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合力的大小取值范围:|F1-F2|≤F≤F1+F2.【例1】下列关于合力与分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分力同时作用于物体时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合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C.合力可能大于分力,也可能小于分力D.当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增大两分力间的夹角,则合力一定减小答案 A【例2】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合力大小为6 N,则F1和F2的大小不可能是()A.F1=2 N,F2=9 N B.F1=4 N,F2=8 NC.F1=2 N,F2=8 N D.F1=2 N,F2=7 N答案 A【例3】双11期间,某商场推出“消费满100减20”的优惠活动并在其外墙上悬挂一块告示牌,如图所示为一些悬挂告示牌的方式,若α<β,则每根细绳所受的拉力中,数值最大的是()答案 B二、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探究】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4节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认识共点力:几个力若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他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我们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思考与讨论: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上受到5个力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吗?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即“用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替代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而效果不变”,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觉得这个力和被替代的两个力会有怎样的关系呢?一、合力和分力思考与讨论:观察下面的情景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两位小孩对水桶施加的两个力与一个大人对水桶施加的一个力,就“提起水桶”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他们可以相互代替吗?(一)合力和分力1.合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二)合力和分力的关系1.等效性: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它们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代。

“等效替代”2.同体性:各个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分力与合力为同一物体,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求合力。

3.瞬时性:各个分力与合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某个分力变化了,合力也同时发生变化。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一)力的合成和分解定义1.力的合成:我们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力的分解:我们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二)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法则1.两个力同向合成:2.两个力反向合成:【小结】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法则:直接加减的代数运算法则,同向相加和反向相减。

思考与实验:(1)如果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是否还遵循直接加减的代数运算法则?(2)动手小实验:利用两只弹簧测力计、一个重物。

如图做实验,比较F和F1+F2的关系,你有何发现?(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实验器材及方案: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3.4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同学们请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1)实验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否与理论相符?2)实验结果是否一致?3)如何解释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10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每个小组选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来解决。讨论过程中,请记录下你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践环节设计:我在本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并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学习: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5.问题解答(10分钟)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请一位代表分享你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会针对每个小组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
6.课堂练习(10分钟)
最后,请大家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问。
7.总结与反馈(5分钟)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及力的分解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
3.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4.实际问题应用:识别问题中的力,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问题,如桥梁设计、运动器材使用等。
当堂检测: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当堂检测,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力学问题。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夹角的关系。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教学分析过去的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这节课没公式,不重要。

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教育学生方法的学习在物理里面和公式等知识一样重要。

更要教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使用这些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面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引入概念通过对初中学过动滑轮省力一半质疑引入课题,同时多媒体展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马拉车的图片。

新课讲解1、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

2、提问:如何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的合力?学生思考:用橡皮筋和弹簧秤研究求合力的方法。

学生回答: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白纸、橡皮筋、三角板、线绳等一组学生上讲台实验。

画出力的图示。

归纳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所画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每两对边相等。

4力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4力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4 力的合成和分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力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合成力的概念具体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并且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1.学生需要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学生需要理解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3.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3.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推理和思考能力,以便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在讲解的过程中,着重突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在演示的过程中,把具体的实例融入到教学之中,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5. 教学过程5.1 导入环节1.回顾上一节课讲解的有关力的三大定律的内容。

2.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否只会感受到单一的力?5.2 学习环节5.2.1 合力的概念1.引入合力的概念,并讲解为什么需要合力。

2.让学生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合成后的一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例如,多个人一起推车,这时所施加的力就是合力。

3.通过实际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合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5.2.2 分力的概念1.引入分力的概念,并讲解为什么需要分力。

2.让学生了解分力是指一个力拆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例如,用一支木棍把物体做成吊挂状,这时所施加的力就是分力。

3.通过实际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分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5.2.3 合力和分力的应用1.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2.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计算,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点。

例如:有两个力F1和F2,它们的大小分别是20N和30N,它们的夹角是60°,请计算所得到的合力F。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4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学习: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合力可以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是因为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是相同的。

第二,引导学生领悟“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

等效替换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可以在不同主题下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常常用到。

第三,明确合力与分力并不是同时真实存在的,在力的合成中,合力是假想的,用于替代多个力;而在力的分解中则相反。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学生的学习是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标定位:1.理解共点力、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平行四边形定则,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知道矢量和标量。

素养目标:1.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力的合成与分解,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应用计算法、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知识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培养科学思维。

3.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五、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师:如果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它们的合力?生:两个方向相同的力求合力,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即为合力大小,方向沿着这两个力的方向;如果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求合力,则合力大小为较大的力减去较小的力,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3.4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教案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该节内容着重让学生探索力的合成的基本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帮助学生从代数求和到矢量图形合成的跨越。

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

在逐步形成概念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学习、研究物理的一般科学探究方法,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共点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

(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3)学会用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科学思维:(1)通过抽象思维,将物理实际转化为物理模型(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将力的矢量问题图形化3.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矢量与标量的不同求和方法,感受标量的代数性质和矢量的图形性质。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有关力的合成的实例分析,感悟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2)通过实验中有误差产生的现象,感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猜测合力与分力的平行四边形关系。

四.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究并归纳出力的合成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不久高一学生用从代数求和改变为矢量图形合成,这在认识上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它需要一个耐心的寻找和猜想的过程。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步骤老师给与一定的指导,留出较多的时间给同学充分猜想和探讨实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二)教学流程图活动I 拎杠铃片合力分力活动II学生实验等效替代合成分解问题I设问共点力问题II猜测关系五.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多媒体电脑演示。

3.4力的合成和分解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3.4力的合成和分解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目标:1.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定则3.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或分力4.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

能区分标量和矢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如图所示,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上受到5个力的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吗?引导得出问题能否用“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替代两个力或多个力的共同作用,而效果不变”,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啦。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在讲解合力和分力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共点力,同时通过曹冲称象故事让学生先对等效替代有个认识。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上图引导学生得出有时一个力单独作用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相同。

进而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和分力之间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三.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该内容在初中接触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向相加 方向相减(方向与较大那个力的方向相同)2.问题: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是求和吗演示实验:1.让两个有夹角的弹簧测力计一起提起一个物体,读数。

2.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提起同一个物体,读数结论:当两个力方向互成角度时,合力大小不再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

即 F ≠F1+F2等效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器材:两个弹簧秤、橡皮条、细绳、白板、白板笔、刻度尺等步骤1:用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从E点伸长到O点。

记下0点位置及F1、F2的大小和方向步骤2:只用一个弹簧称将同一个橡皮条从E伸至O点。

记下F的大小和方向。

步骤3:用同一标度,将三个力在同一点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来,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4力的合成和分解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星期三,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与他人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5.跨学科学习:
-引导学生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数学中的向量运算、工程学中的结构分析等。
-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作业布置与反馈
(一)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完成本节课课本后的习题3.4节第1、2、3题。
2.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3.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4.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
③重点句:
-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将多个力作用效果等效为一个力的过程。"
-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 "力的合成与分解Fra bibliotek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一、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合力
-分力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材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为“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该条目的解读为: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指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两个已知力合成为一个合力或者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就可以了,不要求用它来求解现实情境中复杂的受力问题。

现实情境中的受力计算,应该是学习共点力平衡时解决的问题。

把矢量的含义放在这里提出,旨在突出矢量加减的法则,让学生认识物理量的加减是否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判别矢量的重要标志。

教材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接着提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从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

学情分析:合力与力的合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初步涉及。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前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高中物理新接触的知识,“矢量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难以想象;矢量运算涉及的几何和代数等数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本节课教学要注意规范性,不可操之过急,教学选择探究和验证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控教学的难度与深度.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与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材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互为逆过程,我们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此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运用“等效”思想研究问题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已经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

本节内容进一步学习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够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科学思维: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一—等效替代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学习,感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物理学中的意义;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验。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并辅以问题法、演示法、举例法等〖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细绳、三角板、直尺、橡皮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蜘蛛织网。

如果蜘蛛网上的一根丝断了,网会倒向哪边?我们可以把蜘蛛网的受力图简化成,课本的图形式。

即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上受到5个力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吗?如果我们把F5去掉后,也就是蜘蛛网这根断了,我们很容易判断,它会向相反方向跑去。

也就是说F5等于其他力的加。

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即“用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替代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而效果不变”,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觉得这个力和被替代的两个力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学设计说明:借助生活常识动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共点力的概念: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与一点。

二、新课教学(一)合力和分力先来明确几个概念,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

物体受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位置,如图刚才的蜘蛛网,或者作用线(延长)交与一点,这个和我们的挂灯很像,把它延长下来,三个力是相交的。

这就是共点力的概念,下面我们先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例:一个力的单独作用与两个或者更多力的共同作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提水动图。

例如,两个小孩分别用力F1、F2共同提着一桶水,水桶静止;一个大人单独向上用力F也能提着这桶水,让水桶保持静止其效果相同。

由图观察到,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一盏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保持静止,悬线对吊灯的拉力是F,若用两根线共同悬挂吊灯,悬线上端分别固定在天花板的左右两处,线的拉力是F1和F2,也能产生使吊灯保持静止的效果。

我们最常见的足球用网兜来装的,上边一根绳,到下面分为很多根,效果都是把球提起来了,所以我么把上面的这个是由下面的合在一起的F叫做合力,下面由F分开得到的叫做分力。

合力: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分力: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

教学设计说明:引入足球更加贴近生活,吊灯已经极少有了。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他们是互为逆过程,又合力可以求分力,由分力也可求合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同一直线上不同方向的力的合力。

观察动图我们可以得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F合=F1+F2(最大),两个分力同向相加。

F合=F1-F2(最小),两个分力反向相减。

思考: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怎样求合力?还能直接相加减吗?例如刚才的两人提水、吊灯、足球等,如何求呢?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阅读),阅读完成后播放实验动图。

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究我们会发现,求两个力的合成,如果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个规律叫作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平行四边形。

观察图可以看到力字里面也蕴含着平行四边形。

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把图乙和图丙的操作顺序对调,即先用拉力F把圆环拉到0点,再用拉力F1、和F2共同拉圆环产生相同效果,则F1、和F2可以看成F的分力,这就变成了“探究力的分解规律”的实验。

由于各个力的数据都没有改变,因此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也就是说,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

思考: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么样分解?一个重物放在斜面上,他会压紧斜面,和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这都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所以我们力的分解按这两个方向来进行,作出平行四边形即可。

同理:拖动行李的时候,分力使行李前进,使得行李保持倾斜。

这都是力的作用效果。

结论:力的分解可以按力的效果来分。

课堂练习例1:如图,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O的斜面上,物体受重力G(物体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图中没有画出)。

现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对物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把重力G沿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分解为F1和F2,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如图所示根据三角函数得:F1=Gsinθ,F2=Gcosθ多力求和的方法:如果两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也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

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例题:某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为32N的力,方向水平向右,还受到另一个大小为44N 的力,方向竖直向上。

通过作图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取10mm长的线段表示1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合力大小F=54.4mm× 1N /mm=54.4N用量角器测得合力F与力F1的夹角为θ=54°。

作图时的注意事项:(1)合力、分力要共点,实线、虚线要分清(2)合力、分力的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3)对角线要找准(4)力的箭头别忘画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求合力大小。

①当θ=0°也就是方向相同时,F=F1+F2(相加,合力与分力同向,最大)②当θ=180°也就是方向相反。

你退我拉时,F=|F1-F2|(相减,合力与分力中较大的力同向,最小)③当θ=120°时,F=F1=F2(相等),这是个等边三角形。

④合力的取值范围,|F1-F2|≤F≤ F1+F2,即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课堂练习例2:有两个力,一个是10N,一个是2N,它们的合力有可能等于5N、10N、15N 吗?合力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解:合力的取值范围,|F1-F2|≤F≤ F1+F2,所以:|10-2|≤F≤ 10+2 8N≤F≤ 12N所以,它们的合力有可能等于10N,不可能等于5N和15N,合力的最大值是12N,最小值是8N。

(三)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可以认为是力的相加。

二力相加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曾经学过位移。

一个人从A走到B,发生的位移是AB,又从B走到C,发生的位移是B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AC,AC是合位移。

如果平行地移动矢量BC,使它的始端B与第一次位移的始端A重合,于是我们看到,两次表示位移的线段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而表示合位移正是它们所夹的对角线AC。

所以说,位移合成时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归纳:①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

例:位移(x)、速度(v)、加速度(a)、力(F)等②标量:既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

例:质量、路程、功、电流等最后播放物理版歌曲《凉凉》。

教学设计说明:歌曲内容其实是对前面的矢量的总结,特别是图像问题。

〖板书设计〗3.4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与一点。

一、合力与分力二、力的合成和分解①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②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没有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三、矢量和标量①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

②标量:既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题。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思维习惯,喜欢用结论去做题,对结论的得出过程不感兴趣,所以在进行探究合力的方法分组实验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它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这需要教师充分的铺垫和引导。

2、学生在得出力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后,在运用作图法求合力时很不规范,所以本教学设计是教师先对例题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准确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