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涂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汽车涂装紧凑型工艺调试

来源:现代涂料与涂装王雷刚/浙江吉利引言

现今,在汽车涂装领域内,溶剂型及水性3C2B工艺仍然是各汽车厂使用的主流工艺,但自2010年紧凑型工艺出现以来,由于其具备的卓越优势已被各大汽车厂逐步认可和采用。与传统水性3C2B相比,水性紧凑型工艺中B1具备中涂的全部功能以及色漆的部分功能,优化了涂装中涂工艺,压缩工艺流程,降低运运营成本,减少设备投资,减少VOC排放,降低能耗;同时,外观品质优良,一次合格率高。

紧凑型工艺在不同涂料厂商的命名不同,BASF称为IPⅡ(Integrated Process Ⅱ)集成工艺,PPG称为B1B2(Base1和Base2)紧凑型工艺,杜邦(艾仁得)称为Eco-concept工艺。立邦与BK公司合作的CCT(Compact Concept Technology)紧凑概念工艺,CCT工艺是BK公司在杜邦(艾仁得)授权Eco-concept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的新工艺,与Eco-concept不同点在于,B1使用的是单组份材料。从技术路线上分析,IPⅡ集成工艺与B1B2紧凑型工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可以实现混线生产。

对于B1B2工艺,其各涂层的功能是:B1---单色漆,采用水性色漆树脂骨架,内含填充剂(抗石击和填充基材),具有中涂的功能,可控制紫外线穿透率,保护电泳涂层,为B2提供基底颜色。B2---主要实现色彩效果。

1 工艺调试要点

1.1 车身粗糙度

电泳粗糙度对漆膜外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短波和DOI影响非常大。

白车身粗糙度Ra一般按照<1.0管控,电泳粗糙度Ra需要<0.3,Ra<0.28时效果会更好。

2)针孔,易发生在机盖边缘、天窗边缘等区域,主要系清漆过厚所致。调整此处清漆膜厚可解决。

3)痱子,与针孔类似,可以理解为成片的针孔,易发生在内板区域。调整局部清漆膜厚可解决。

4)失光,主要原因有:a、电泳粗糙度高,短波大;b、B1或B2喷得较湿,漆膜脱水率低(一般<85%)。

5)流挂,主要发生在外板边角、凹槽部位以及内板区域,调整清漆膜厚可解决。

6)少漆,主要发生在内板,系喷涂仿形不当所致,需调整仿形及喷涂参数。

7)车身左/右两侧面漆膜质量不一致,如一边正常,而另一边发雾。这时就要检查一下BC1和BC2旋杯分配盘,将其拆下,检查分配盘内部是否有油漆积累(系清洗不干净所致),清理干净后即可临时解决问题。根本措施是要检查水性清洗溶剂中溶剂和水的比例,适当增加溶剂的比例(>1:3)可以保证清洗效果。旋杯分配盘内部若清洗不净,会影响油漆雾化效果,油漆颗粒大,漆膜均匀性和流平性不好,造成烘干后漆膜发雾,短波较高,DOI值降低。

8)清漆颗粒,湿膜可见,原因同7),检查旋杯分配盘并清理。

9)清漆小颗粒,湿膜不可见,烘干后需仔细观察才可看到。此系喷涂过程中漆雾回落在清漆表面所致。通过调整喷涂参数以减少漆雾或直接增加喷漆室抽风量,可以解决此问题。

3 漆膜外观质量

不同的汽车厂对漆膜外观检测项目并不一致,主要检测项包括长波(LW)、短波(SW)、鲜映性(DOI)、光泽(20°)、N3/N5、R值、NF等,笔者所在工厂仅就表4中数据进行检测。

仿形交接部位、四门腰线上部、内板铰链、内板棱边等)多考虑一些,会对后期的调试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调试过程更顺利。

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整车外观的均匀性,仿止局部好、局部差的情况出现。由于整体膜厚较薄,紧凑型工艺的关键点还是电泳层的粗糙度,解决好粗糙度问题,就为后续的工艺调试铺平了道路,剩余的调试只要调整好膜厚的均匀性和色差即可,前提是要保证整车仿形均匀。同时,由于膜厚薄,对一般SUV车身来讲,整车减重1 kg左右,这对于车身轻量化也是有贡献的。

如同水性漆替代溶剂型漆一样,紧凑型工艺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水性3C2B工艺,其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等优良性能已逐步被主流汽车主机厂接受,其工艺的可行性、稳定性也已被各已使用此工艺的汽车厂证明,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厂使用此工艺。

(详情见《现代涂料与涂装》2017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