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
要] 本文从来源角度区分了外延式经济增长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在对现有常用统计指标评
述和扬弃的基础上, 使用劳动收入动态分析的方法, 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 即人均收入 / 人均 1978 — 2007 产出比例指标, 并使用该指标对 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 。 [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经济增长 统计指标
为了找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指标 , 有必要先研究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来源 , , 并给出它们的定义 再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找到它们的直接对应变量 。 1. 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来源 经济增长需要通过产品( 和服务 ) 数量的增加来实现。 产品的生产需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生
③ 产要素, 而这些投入要素的成本也要反映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 。 但是, 劳动力和资本的成本并不 会凭空地、 平行地转移到最终产品中, 这种转移需要通过劳动者具体的劳动来实现。 在劳动过程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 第二步的战略目 , 。 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深入考察了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现实问题并总结了世界各 国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 并在党 的十七大上将它写进了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发展内涵、 发展要义、 发展本质 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进行经济、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即从以往长期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增加 逐步向依靠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内涵式经济增长转变 , 做到“速度和结构质量 的外延式经济增长,
其中 Δ 表示本期与上期的差分。具体应用 ( 5 ) 式时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 首先, 由于劳动要 , , , ( 素投入的增加既包括单位劳动成本的增加 也包括劳动者数量投入的增加 所以 根据 2 ) 式可知, 内涵经济增长快于外延经济增长时应当有附加值 A 的增长快于劳动人数 L 的增长, 当此条件成立 就会出现人均附加值 a 的上升, 即: 时, ΔA ΔL > ( 6) A L Δa Δ ( w + i ) ( 5 ) 式又等价于: > ( 7) 从人均角度看, a w +i 当外延经济增长为主时, 判断不等式的方向与( 5 ) 式到( 7 ) 式正好相反。 观察 ( 5 ) 式到 ( 7 ) 式, 我们可以发现, 要判断不等式成立与否,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附加值 A 的衡量指标。 然而, 在现有的 与生产要素的投入相比, 难以直接从产出中独立识别出来, 所以我们寻找的指标应当 统计实践中, 并由它间接地推断两类经济增长的相对速度 。 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 在寻找相应指标时, 为了达到客观、 准确和实用性, 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 指标本身应 即这些指标无需经过研究者主观估计 , 而是能在现有的权威统计手册上找到, 或根据 具有客观性, 权威统计手册提供的数据经简单计算后就能得到 ; 第二, 指标反映的内容应在最终归属上具有准确 , ( ) 性 即应当统计本国 本国企业 创造并实际获得的附加值, 而排除那些并未最终归属于本国, 也没 指标应具有简明性, 以确保指标在现实中适用。 有真正为本国带来内涵经济增长的附加值 ; 第三, 根据上述原则, 我们首先对现在常用的关于效益和附加值的统计指标进行一些评述 。 1 .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评述 理论上, 最能 够 反 映 要 素 使 用 效 率 的 指 标 或 许 是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 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 AL α K β 中的系数 A。在等量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 全要 , 。 , 。 素生产率越高 产出水平就越高 但是 全要素生产率不是一个可以直接得到的指标 纵观国内外 TFP 只能依赖研究者的主观估计。 而 TFP 现有的权威统计手册, 几乎都没有 TFP 的数据。 目前, 的估计取决于很多参数的主观假定 , 它的计算需要估计资本的产出弹性 、 劳动的产出弹性和生产中 所使用的资本数量, 有时还需要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 , 这就可能导致不同学者利用相同时 目前还不宜也无法用 TFP 作为衡量经济效率变动和内 期的数据推算得到的 TFP 差异很大。显然, 涵经济增长的客观指标。 2.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评述 一般统计手册上能够直接获得的人均产出 Y / L 被广泛用作劳动生产效率的代表, 称为全员劳 动生产率。但是, 观察( 1 ) 式就能够发现, 人均产出的增长, 既可以来源于 I 的增长, 也可以来源于 A 的增长, 但只有附加值 A 的增长才真正代表劳动生产效益的提高。 因此,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Y / L 无法区别人均产出增加的具体来源 , 进而也就无法根据该指标来判断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外延 式为主, 还是以内涵式为主。另外, 当存在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下, 相当一部分附加值会以分 红的形式流往国外, 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并未对附加值的分配和最终归属有所反映 , 从而无法准 — —本国居民福利水平的增长。 确反映附加值增长的最终落脚点 — 3 . 利润率指标评述 另一个常用来代表效益的指标是成本费用利润率 , 即利润 / 成本费用; 与这个指标相类似的还 有产出利润率, 即利润 / 产出。利润率越大, 表示利润占成本或产出的比重越高 , 它能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附加值对产出的贡献, 但是还没有涵盖所有附加值。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 AI ① 成本费用利润率 = W +I ( 8)
64
产品中, 还会使最终产品的价值超过投入要素的成本而产生一个附加值 。 生产活动所包含的“成 ” “新价值创造” 本转移 和 这两项内容, 在数值上正好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成本 转移实现的经济增长为外延式经济增长 , 外延式增长的来源是原有生产要素的消耗和转移 ; 通过创 内涵式增长的来源是劳动者在生产过 造性劳动从而实现价值增加的经济增长为内涵式经济增长 , 程中有效运用知识和技能, 并以物质生产资料为载体而进行的创造 。 2. 产品价值构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 我们已经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根据来源对外延式经济增长和内涵式经济增长做出了定义 , 而 对它们的定量研究则需要借用产品的价值构成进行分析 。产品的价值构成如下所示: Y = W +I +A ( 1) ( 1 ) 式和前面进行的定性分析相类似, 既反映了物质角度的生产, 又反映了产品价值的形成。 Y 为产出, W 为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投入成本 , I 为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本投入成本 , A则 在( 1 ) 式中, , 是产品价值中扣除了劳动投入成本和资本投入成本后的余额 , 可以称作“附加值 ” 它来自于劳动 、 , 。 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知识 技能 并依托物质生产资料所进行的创造 在附加值产生的过程中, 现 有知识和技能及其有效运用是第一位的 , 物质生产资料是第二位的。 在( 1 ) 式中引入全体劳动者人数 L 这一变量后, 可以将 ( 1 ) 式人均化, 将人均产出 y 写成人均 单位工资 w ( 即单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工资 ) 、 人均资本成本 i 和人均附加值 a 之和的形 如式( 2 ) 所示: 式, y = 其中 w = W I A 、 i= 、 a= 。 L L L Y W I A = + + = w +i +a L L L L ( 2)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胡锦涛 ,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社 2007 年 10 月 24 日。 , “资本” 究竟以什么形态存在又如何计量, 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比较经典的讨论是 20 世纪 ③ 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中 50 —60 年代的 “两个剑桥之争 ” 。本文所说的 “资本” 是流量的形态, 即除去支付工资以外, 用于购买原材料、 半成品或通 机器折旧等转移到产品中的资本 。 过租金、
① ② , 。 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在此要求 如何根据现有的统计指标来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量的判断 , 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大 下,
量社会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 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 以供参考。
一、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定义
如果劳动者能对知识、 技能进行积极和有效的运用, 则不但会使劳动和资本的成本转移到最终 中,
[ 收稿日期] 2009 - 10 - 16 [ 作者简介] 姜波克,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沁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
①②
“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研究 ” ( 项目批准号: 05JZD00012 ) 的资助;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的 本文获得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陈学彬教授、 许少强教授、 李天栋博士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 在此表示感谢。
①
此处的成本费用并未考虑劳动者获得的附加值分配( 即 A L ) , 因为这部分附加值在统计中往往并不归属于当期, 而是形成 下期的劳动成本 。
66
பைடு நூலகம்
产出利润率 =
AI W + I + AL + AI
( 9)
从上述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到, 它们都没有把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A L 列入分子之中, 这就会 产生对附加值的低估。特别是当劳动者贡献较大从而在分配中占比较高 ( A L 较大) 时, 使用利润率 作为效益的指标, 会发生附加值的严重低估。另外一种与此相反的情况是: 当外资很多且参与分红 留在本国的附加值就会减少。假定外资汇出的红利为 A I, 那么留在国内的 后又将红利汇往国外, f, 利润总额就是 A I, 显然有 A I, 用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内涵经济增长又会产生 d = A I - A I, f, d < A I 。 所以 , 利润率也不是反映内涵经济增长的合适指标 。 高估。因此, 4 . 投入产出比指标评述 投入产出比也是一个经常被用来衡量效益的指标 , 它的定义为: Y 投入产出比 = W +I 投入产出比可以进行简单的变形 : 投入产出比 = W +I +A A = 1 + W +I W +I ( 11 ) ( 10 )
根据前述的经济增长来源, 通过成本转移实现的经济增长为外延式经济增长 , 通过创造性劳动 ( W + I) 是外延式增长对产出 从而实现价值增加的经济增长为内涵式经济增长 。所以, 在( 1 ) 式中, 外延式增长是生产要素( W + I) 投入数量上升而引起的增长; 而 A 则是内涵式增长对产出 的贡献, 的贡献, 内涵式增长是附加值 A 上升而引起的增长, 它表现为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最终产 出增加, 即效益提高。 3 . 附加值的细分 ( 1 ) 式和( 2 ) 式可以从附加值分配的角度细分。 从根源上说, 附加值是劳动者运用知识、 技能 创造的, 应该归属于劳动者, 但是在创造附加值的过程中, 劳动者使用了资本 ( 生产资料 ) 作为工具 , , 。 , 和载体 因此 资本也应当参与对附加值的分配 这样 附加值的一部分分配给了劳动者, 记作 A L , 表现为劳动者获得的效益报酬,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包含在职工收入里, 构成企业的成本; 另一部 A = A L + A I 。 按人均形式看, 分分配给资本, 表现为企业的利润, 记作 A I , 每个劳动者所获得的附加 A L = La L , A I = La I , a = a L + a I 。对附加值细 值分配为 a L , 每单位人均资本所获得的附加值分配为 a I , ( 1 ) 式和( 2 ) 式可以写成: 分后, Y = W + I + AL + AI ( 3) y = w + i + aL + aI ( 4)
二、内涵经济增长的衡量和常见指标讨论
由( 1 ) 式可以看到, 产出由成本转移和附加值创造两部分组成 , 所以经济增长也就由外延经济 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共同构成。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和衡量, 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识别 出一段时期内哪一种增长方式是主流 , 即是( W + I ) 的增长更快, 还是 A 的增长更快。 当内涵经济 增长为主时, 即 A 增长更快时, 总量上有: ΔA Δ( W + I) > A W +I ( 5) 65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2010 年第 4 期 No. 4 2010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研究
姜波克
( 复旦大学 [ 摘
刘沁清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
要] 本文从来源角度区分了外延式经济增长和内涵式经济增长, 在对现有常用统计指标评
述和扬弃的基础上, 使用劳动收入动态分析的方法, 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 即人均收入 / 人均 1978 — 2007 产出比例指标, 并使用该指标对 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 。 [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经济增长 统计指标
为了找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指标 , 有必要先研究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来源 , , 并给出它们的定义 再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找到它们的直接对应变量 。 1. 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来源 经济增长需要通过产品( 和服务 ) 数量的增加来实现。 产品的生产需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生
③ 产要素, 而这些投入要素的成本也要反映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 。 但是, 劳动力和资本的成本并不 会凭空地、 平行地转移到最终产品中, 这种转移需要通过劳动者具体的劳动来实现。 在劳动过程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一步、 第二步的战略目 , 。 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深入考察了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现实问题并总结了世界各 国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 并在党 的十七大上将它写进了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发展内涵、 发展要义、 发展本质 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进行经济、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即从以往长期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增加 逐步向依靠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内涵式经济增长转变 , 做到“速度和结构质量 的外延式经济增长,
其中 Δ 表示本期与上期的差分。具体应用 ( 5 ) 式时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 首先, 由于劳动要 , , , ( 素投入的增加既包括单位劳动成本的增加 也包括劳动者数量投入的增加 所以 根据 2 ) 式可知, 内涵经济增长快于外延经济增长时应当有附加值 A 的增长快于劳动人数 L 的增长, 当此条件成立 就会出现人均附加值 a 的上升, 即: 时, ΔA ΔL > ( 6) A L Δa Δ ( w + i ) ( 5 ) 式又等价于: > ( 7) 从人均角度看, a w +i 当外延经济增长为主时, 判断不等式的方向与( 5 ) 式到( 7 ) 式正好相反。 观察 ( 5 ) 式到 ( 7 ) 式, 我们可以发现, 要判断不等式成立与否,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附加值 A 的衡量指标。 然而, 在现有的 与生产要素的投入相比, 难以直接从产出中独立识别出来, 所以我们寻找的指标应当 统计实践中, 并由它间接地推断两类经济增长的相对速度 。 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 在寻找相应指标时, 为了达到客观、 准确和实用性, 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 指标本身应 即这些指标无需经过研究者主观估计 , 而是能在现有的权威统计手册上找到, 或根据 具有客观性, 权威统计手册提供的数据经简单计算后就能得到 ; 第二, 指标反映的内容应在最终归属上具有准确 , ( ) 性 即应当统计本国 本国企业 创造并实际获得的附加值, 而排除那些并未最终归属于本国, 也没 指标应具有简明性, 以确保指标在现实中适用。 有真正为本国带来内涵经济增长的附加值 ; 第三, 根据上述原则, 我们首先对现在常用的关于效益和附加值的统计指标进行一些评述 。 1 .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评述 理论上, 最能 够 反 映 要 素 使 用 效 率 的 指 标 或 许 是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 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 AL α K β 中的系数 A。在等量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 全要 , 。 , 。 素生产率越高 产出水平就越高 但是 全要素生产率不是一个可以直接得到的指标 纵观国内外 TFP 只能依赖研究者的主观估计。 而 TFP 现有的权威统计手册, 几乎都没有 TFP 的数据。 目前, 的估计取决于很多参数的主观假定 , 它的计算需要估计资本的产出弹性 、 劳动的产出弹性和生产中 所使用的资本数量, 有时还需要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 , 这就可能导致不同学者利用相同时 目前还不宜也无法用 TFP 作为衡量经济效率变动和内 期的数据推算得到的 TFP 差异很大。显然, 涵经济增长的客观指标。 2.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评述 一般统计手册上能够直接获得的人均产出 Y / L 被广泛用作劳动生产效率的代表, 称为全员劳 动生产率。但是, 观察( 1 ) 式就能够发现, 人均产出的增长, 既可以来源于 I 的增长, 也可以来源于 A 的增长, 但只有附加值 A 的增长才真正代表劳动生产效益的提高。 因此,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Y / L 无法区别人均产出增加的具体来源 , 进而也就无法根据该指标来判断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外延 式为主, 还是以内涵式为主。另外, 当存在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下, 相当一部分附加值会以分 红的形式流往国外, 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并未对附加值的分配和最终归属有所反映 , 从而无法准 — —本国居民福利水平的增长。 确反映附加值增长的最终落脚点 — 3 . 利润率指标评述 另一个常用来代表效益的指标是成本费用利润率 , 即利润 / 成本费用; 与这个指标相类似的还 有产出利润率, 即利润 / 产出。利润率越大, 表示利润占成本或产出的比重越高 , 它能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附加值对产出的贡献, 但是还没有涵盖所有附加值。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 AI ① 成本费用利润率 = W +I ( 8)
64
产品中, 还会使最终产品的价值超过投入要素的成本而产生一个附加值 。 生产活动所包含的“成 ” “新价值创造” 本转移 和 这两项内容, 在数值上正好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成本 转移实现的经济增长为外延式经济增长 , 外延式增长的来源是原有生产要素的消耗和转移 ; 通过创 内涵式增长的来源是劳动者在生产过 造性劳动从而实现价值增加的经济增长为内涵式经济增长 , 程中有效运用知识和技能, 并以物质生产资料为载体而进行的创造 。 2. 产品价值构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 我们已经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根据来源对外延式经济增长和内涵式经济增长做出了定义 , 而 对它们的定量研究则需要借用产品的价值构成进行分析 。产品的价值构成如下所示: Y = W +I +A ( 1) ( 1 ) 式和前面进行的定性分析相类似, 既反映了物质角度的生产, 又反映了产品价值的形成。 Y 为产出, W 为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投入成本 , I 为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本投入成本 , A则 在( 1 ) 式中, , 是产品价值中扣除了劳动投入成本和资本投入成本后的余额 , 可以称作“附加值 ” 它来自于劳动 、 , 。 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知识 技能 并依托物质生产资料所进行的创造 在附加值产生的过程中, 现 有知识和技能及其有效运用是第一位的 , 物质生产资料是第二位的。 在( 1 ) 式中引入全体劳动者人数 L 这一变量后, 可以将 ( 1 ) 式人均化, 将人均产出 y 写成人均 单位工资 w ( 即单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工资 ) 、 人均资本成本 i 和人均附加值 a 之和的形 如式( 2 ) 所示: 式, y = 其中 w = W I A 、 i= 、 a= 。 L L L Y W I A = + + = w +i +a L L L L ( 2)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胡锦涛 ,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社 2007 年 10 月 24 日。 , “资本” 究竟以什么形态存在又如何计量, 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比较经典的讨论是 20 世纪 ③ 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中 50 —60 年代的 “两个剑桥之争 ” 。本文所说的 “资本” 是流量的形态, 即除去支付工资以外, 用于购买原材料、 半成品或通 机器折旧等转移到产品中的资本 。 过租金、
① ② , 。 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在此要求 如何根据现有的统计指标来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量的判断 , 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大 下,
量社会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 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 以供参考。
一、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的定义
如果劳动者能对知识、 技能进行积极和有效的运用, 则不但会使劳动和资本的成本转移到最终 中,
[ 收稿日期] 2009 - 10 - 16 [ 作者简介] 姜波克,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沁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
①②
“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研究 ” ( 项目批准号: 05JZD00012 ) 的资助;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的 本文获得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陈学彬教授、 许少强教授、 李天栋博士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 在此表示感谢。
①
此处的成本费用并未考虑劳动者获得的附加值分配( 即 A L ) , 因为这部分附加值在统计中往往并不归属于当期, 而是形成 下期的劳动成本 。
66
பைடு நூலகம்
产出利润率 =
AI W + I + AL + AI
( 9)
从上述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到, 它们都没有把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A L 列入分子之中, 这就会 产生对附加值的低估。特别是当劳动者贡献较大从而在分配中占比较高 ( A L 较大) 时, 使用利润率 作为效益的指标, 会发生附加值的严重低估。另外一种与此相反的情况是: 当外资很多且参与分红 留在本国的附加值就会减少。假定外资汇出的红利为 A I, 那么留在国内的 后又将红利汇往国外, f, 利润总额就是 A I, 显然有 A I, 用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内涵经济增长又会产生 d = A I - A I, f, d < A I 。 所以 , 利润率也不是反映内涵经济增长的合适指标 。 高估。因此, 4 . 投入产出比指标评述 投入产出比也是一个经常被用来衡量效益的指标 , 它的定义为: Y 投入产出比 = W +I 投入产出比可以进行简单的变形 : 投入产出比 = W +I +A A = 1 + W +I W +I ( 11 ) ( 10 )
根据前述的经济增长来源, 通过成本转移实现的经济增长为外延式经济增长 , 通过创造性劳动 ( W + I) 是外延式增长对产出 从而实现价值增加的经济增长为内涵式经济增长 。所以, 在( 1 ) 式中, 外延式增长是生产要素( W + I) 投入数量上升而引起的增长; 而 A 则是内涵式增长对产出 的贡献, 的贡献, 内涵式增长是附加值 A 上升而引起的增长, 它表现为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最终产 出增加, 即效益提高。 3 . 附加值的细分 ( 1 ) 式和( 2 ) 式可以从附加值分配的角度细分。 从根源上说, 附加值是劳动者运用知识、 技能 创造的, 应该归属于劳动者, 但是在创造附加值的过程中, 劳动者使用了资本 ( 生产资料 ) 作为工具 , , 。 , 和载体 因此 资本也应当参与对附加值的分配 这样 附加值的一部分分配给了劳动者, 记作 A L , 表现为劳动者获得的效益报酬,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包含在职工收入里, 构成企业的成本; 另一部 A = A L + A I 。 按人均形式看, 分分配给资本, 表现为企业的利润, 记作 A I , 每个劳动者所获得的附加 A L = La L , A I = La I , a = a L + a I 。对附加值细 值分配为 a L , 每单位人均资本所获得的附加值分配为 a I , ( 1 ) 式和( 2 ) 式可以写成: 分后, Y = W + I + AL + AI ( 3) y = w + i + aL + aI ( 4)
二、内涵经济增长的衡量和常见指标讨论
由( 1 ) 式可以看到, 产出由成本转移和附加值创造两部分组成 , 所以经济增长也就由外延经济 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共同构成。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和衡量, 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识别 出一段时期内哪一种增长方式是主流 , 即是( W + I ) 的增长更快, 还是 A 的增长更快。 当内涵经济 增长为主时, 即 A 增长更快时, 总量上有: ΔA Δ( W + I) > A W +I ( 5) 65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2010 年第 4 期 No. 4 2010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指标研究
姜波克
( 复旦大学 [ 摘
刘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