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自学”课题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育自学”课题实验
——我美好的高琦梦
每一位从事一线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的是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绞尽脑汁地改变诸多教学方式,旨在实现这些目标,然而收效甚微,可是谁也不敢将课堂结构如此彻底改变,直到何老先生把研究并实验多年的“自育自学”论带到我们的身边,才给了我们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六年来,我和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坚持着这项课题实验,这其中经过了学习——历练——收获的过程,“自育自学”课题实验让我的高琦梦梦想成真!
一、实验的实施和坚持。

刚开始两年内,由于对实验不够了解,担心实验的效果不明显,困惑也很多,但是我没有在困惑面前止步,实验要进行下去,需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2007年10月、2008年3月,我两次参加了“自育自学”教育理论培训,有幸聆听了课题创始人,倡导者何炳章先生的专题报告及六节“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研讨,参与了课后研讨活动,回校后做了详细的二次培训。

通过学习和交流,我认识到,引导学生会自育、会自学,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开展此实验是我们自身工作需要,是借助实验已有的有效载体和成功经验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想把自育自学实验有效与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做人做事的教育目标。

其后,我反复阅读何老先生的三本《何选》,深刻领悟“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内涵,仔细研究“引导自学”型数学课堂的五个基本环节,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

2008年4月14日是我第一次进行了“引导自学”型数学课堂结构教学尝试,安排了一(6)班学生对《发新书》进行
自学,由于班级教室较小,所以安排两人为一组,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要求写在小黑板上: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有那些方法计算方法?2.随笔标出重点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3.互相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

安排了20分钟的自学时间,用15分钟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果,5分钟收集学生对自学的感想。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检查,帮助那些不懂如何自学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了解多数学生在自学过程的疑难问题并着重在反馈过程进行排解,这次实验让我惊喜发现,我之前对孩子们的能力低估了,这次实验让我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让我认识到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育自学是实验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班级中不断改变和创新的教育能力的体现。

在2008年6月3日何老等一行专家来我校指导时,我执教的数学课《套圈游戏》得到了专家组的细胞式的评课,虽然这还不是一节成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教学课,但是只是二年级的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表现却很出色,孩子们课堂自学得出的计算方法达到6种,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是罕见的。

课题实验的前两年,是我所带这个实验班处于低年级段,在我学习课题实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重在加强孩子们在实验课堂当中常规训练,如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先从班级中找能干一些的孩子作为小组长,并利用课余时间特别培训,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要求组员有序、低声发言,学会倾听等合作品质。

在课堂中,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圈点勾画。

到孩子们处于中、高年级阶段,这期间,我在实验的同时,仍然在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入,课题的内容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充实。

随后,何老又撰写了《教育从原点出发》,这本书将实验当中的很多好的做法,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方案都做很细致的阐述,也为我们展现了课题实验美好
前景。

通过读《原点》,我找到了很多在课题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

课题组还在每年的暑假召开一次年会,将各个实验学校优秀论文进行展示,请课题实验的专家组为我们讲座并答疑解难。

而我和孩子们的课题实验也在稳而有序的进行,2010年5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合肥屯溪路小学举行的“自育自学”课题实验交流研讨会,本次交流会上安排了3节数学和4节语文交流研讨课,我本人承担了一节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数学交流课,在这节课中,我感触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我为之震撼,虽然是借班上课,但是不用我多说一句话强调自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顺畅,孩子们在自学之前认真地默读自学提示;在个人自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圈点勾画,认真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当中,学生们也是人人积极参与讨论,尤其是小组长的组织能力,有序地安排伙伴发言,完整的语言表述,及时恰当地启发同伴,俨然一位小老师;在全班交流中,学生们也是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并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而在巩固自学成果过程中,我在巡视中发现,只有一位同学出现了错误,这和我们原先担心学生自学效果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事实胜于一切。

孩子们优秀表现归功于老师平时的点滴指导,可以说老师教给了他们受益终身的本领,而这一切最终还是归功于“自育自学”实验。

在这次学习当中,我感觉到了我带的实验班的孩子的能力和合肥屯溪路小学的孩子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孩子们在认读自学提示时不够认真,不能明确自学要求;孩子们对自学时间的把握不准;小组自学交流时,小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这让我自愧在班级当中的实验力度还不够,实验还不够大胆。

此后,我在班级当中加强了课题实验的力度,带着学生逐项认读自学要求并要求逐项完成自学任务,加强时间观念的教学,在班级当中选四个能干的学生组成一组,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示范组,演示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

我坚信只要坚持,我可以让孩子的自学能力和
小组长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2013年5月7日,我又参加了在合肥屯溪路小学举行的“自育自学”课题实验交流研讨会,本次交流会上我承担了一节六年级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开课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欣喜地看到,我班实验的孩子和屯溪路小学的孩子比,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未参加实验的听课老师不禁感叹:“这些孩子真的不一样啊!个个都很能干,尤其是小组长的能力,简直就是一个小老师啊!”我想,课题实验到了今天,孩子们收获了受益终身的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而我也收获了喜悦!这项实验有别于其他课题实验,因为它永远不会解题,我会带着这项课题实验在下一个起点重新开始,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二、实验的成效。

六年来,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开展,孩子们也是在不断的进步。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实验的成效。

1、整个实验班级的变化。

实验班从一年级开始就从事这项这项课题实验,刚刚面对才入校的学生,我当时是一片茫然,20分钟都很难安静的坐下来的孩子们,怎么能让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个人自学、小组自学和全班交流?只能从训练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培养小组长开始,在课堂中,教孩子们轻轻地说话、学会认真倾听老师及他人的发言,训练小组长的管理能力等等,一年下来,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引导自学”型课堂也初具模型,在日后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轮流当小组长,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日益提高。

到如今,整个班级的孩子们集体荣誉感很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学习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品行方面懂得谦让,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这些多半是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小组自学交流中自然形成的。

2007年,我同时接手五班和六班,六班是我开展实验的重点班级,而且语文也由秦友娟老师在进行实验,到五年级时,两个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方面就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数学学习方面而言,六班孩子们较活泼,喜欢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样一道题,六班孩子们的解题方法常常比五班的要多。

而且课堂当中,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也要好得多,课前准备由本堂课的课代表自发管理纪律,做好课前准备;课堂当中自觉做笔记,认真倾听老师及他人的发言;课堂小测验也能做到无师监考,抄袭现象也是极少。

在两个班额相等的班级中,相比而言,六班的学困生比五班的要少得多,而且六班的整体成绩差异也相对较小。

3、个体差异。

参加实验的个体与未参加实验的个体也有着的明显的差异。

就拿未参加实验的五班和参加实验的六班的数学课代表对比。

五班的杨顺顺和六班的汪泽涛在数学方面可谓是佼佼者,数学竞赛中,两人常常拿一等奖,但是,两人在数学学习方法方面还是大不相同的。

杨顺顺是认真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墨守成规,学过的知识能够完全接受,但在新事物面前往往望而却步,不敢挑战。

而六班的汪泽涛则是积极进取型,敢于创新,当学习新知识时,他绝不会停留在书本的表面,会深入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想法。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北师大版教材中是长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三组长方形来求,而他则主动提出将六个面分为上、下两个面,以及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为长方形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又如,在小学阶段,圆锥的表面积没有作为教学内容,而他则利用课余时间把圆锥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

当然,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我想他这种积极思考、敢于想象并实践的学习品质与平常课堂当中给他足够的自学时间和充分的小组交流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

这项课题实验的最大收益者是学生,它带给孩子们的是受益终身的良好自学习惯和独立的自学能力。

我们的课题实验已经持续了六年。

六年的实验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这项课题有别于其他课题的是它永远不会结题,随着实验的深入,只会不断的革新和完善。

时至今日,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同仁看到实验的成效,相信实验并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并且希望我校能以此课题实验为特色,发挥我校的名校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参与这项课题实验,因为它的确是一项有益于孩子的课题实验,正如刘校长所说:“既然是对学生有用的课题实验,那就要坚持做下去!”有了学校的支持,我想我有信心带着这项课题实验站在新的起点,给全新的学生带去希冀和美好未来!让我美好的高琦梦得以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