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chapter 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基础
具有不协调性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
性,而中高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这主要取决于
①干扰的类型与尺度;②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景观元 素的性质和对干扰的传播能力;④相邻斑块的相似程度
干扰与景观的破碎化:小规模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
化,反之可以导致景观的均质化。但是干扰小不会影响有
生态过程:各种景观成分发生发展的变化程序及其动态特征
如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种、地化循环、生态控制及相互关系
格 局 与 过 程
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格局参数
斑块的大小: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
储存、物种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和景观等)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相对位臵
景观的空间尺度越大,其分辨率越低
同一景观,随观察高度
增加,其分辨率降低,
最小可辨单元增大
10米分辩率的SPOT数据
5米SPOT图像
1米分辩率的 IKONOS影像
Quickbird 图像(0.7米)
高分辨率数据(0.2米)
高分辨率数据(0.1米)
姜广顺等人.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破碎化及其影响因子
Angela Herná ndez Landscape, et al. Landscape dynamic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 in Chile Jesus Rodriguez Gonzaleza, et al. Assessing functional landscape connectivity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 教案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种分布与迁徙地表径流与侵蚀元素分布与迁移能量交换与转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
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景观格局是指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
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和配置等。
格局是景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农田景观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和菜地)与种植方式(间作、混作和套种)的不同和管理的精细程度,常常表现为田块的大小或种植单元的大小。
自人类文明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口因素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作用加大,相伴产生的是大面积农田景观及其他人工景观、干扰景观和残留景观等,如19世纪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垦,先坡地后沟地,先阳坡后阴坡,将大面积的自然景观、沼泽和湿地景观垦殖为农田,自然景观被分割、残留和灭失。
反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田景观也面临着分割、残留和灭失威胁,大量的农田被改变为建设用地常见景观格局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不同的景观格局是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产物,也是不同景观功能的基础。
2.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景观功能(1). 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海岸保护与防洪,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固定生物能,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提供生物控制,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2). 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自然保护.(3). 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建筑原材料,生物化学机质,能源(燃料、太阳能等),观赏资源(如黑珊瑚)(4). 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精神或伦理信息,历史信息,文化或艺术激励,科学或教育信息3.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圈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补充)
6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 两大部分:生物、非生物环境
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补充)
7 生产者 太阳能等能源+CO2+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自养 生物。如:绿色植物、光化细菌、化能细菌
理论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2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 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效应,并由此派生出景观结
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 等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理论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景观异质性的理论内涵: 景观组分和要素,如基质、斑块、廊道、动物、植物、生
理论7—等级系统理论
2 等级系统理论的意义:
在等级系统中,不同等级层次上的系统,都具有相应的结
构、功能、过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特定问题 既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决
景观是复杂的等级组织结构系统,选择最佳时空尺度,才
能认识和把握复杂系统的整体属性和过程特征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和交互作用,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 的现象 等)、物种组成等,与斑块边缘有明显差异
斑块内部的土壤、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网速
生态交错带(边际带)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初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产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率更快,生态过程更活跃。 一些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的物种,往往集中分布 在斑块内部;而另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 环境的物种,主要分布在边缘带,称为边缘物种
景 观 生 态 学(Blackstorm)
景观生态学2011年01月01日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发展1❀景观(狭义):是指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凡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合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的基本特征:❀景观是一种生态系统;❀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是异质性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景观是一种风景。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和系统观;❀异质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
3❀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4❀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和特征主要流派:北美系统学派(Forman&特纳)和欧洲应用学派(温克&哈伯)特征:北美注重自然,关注结构、功能和动态;欧洲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
6❀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是指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
7❀尺度: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也可以指某一现象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分别称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含幅度(范围)和粒度(分辨率)。
8❀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为:S=cA z 式中 S---岛屿的生物物种数;A---岛屿面积;c---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数;z---待定参数,它与岛屿的地理位置、隔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
景观中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数目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本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最大贡献:是把生境的斑块的空间特征和物种数量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生物在景观中的渗透不但依赖于景观结构, 也取决于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生境面积的减少对于生物个体和种群迁移 有生境损失效应与生境隔离效应两种影响, 其中后者表现出明显的临界阈现象。
三、渗透理论
在物理流体学上,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 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 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 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 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 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显示出由量变到 质变的特征。
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 扰蔓延等的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 象。 火灾蔓延、病虫害扩散、生物多样性衰减 与生境破碎化
种群的个体分布并不总是与生境适应性相 一致,适宜的生境被种群占据,种群密度 也并非总能作为生境质量的指标。
某一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在对其不适宜 的第生境中,甚至集中到汇生境,此时如 果没有持续的迁入量,将导致种群就地灭 绝,种群空间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此过程做出了解释。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镶嵌体的景观按其所含的斑块粒度---用 斑块的平均直径量度,可区分为粗粒和细 粒景观。
由于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其中若干空间要 素(廊道、障碍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 决定了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 的流动或运动,表现为景观的抗性作用。
五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 间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他们是景观生态 过程的具体体现。 物质运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斑块间的物质流可视为在不同能级上的有序运动, 版跨的能级特征是由其空间位置、物质组成,生 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参数所决定。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pdf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一、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理解景观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并提供可持续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
本文将介绍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可以了解景观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过程的响应。
2.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生态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间相互作用等。
了解这些过程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3.景观变化: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变化的原因和模式,揭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景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评估景观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例如,通过保护和恢复关键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种群的稳定。
2. 土地规划景观生态学为土地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可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此外,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于评估和预测基础设施建设对景观的影响。
3. 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可以指导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通过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恢复策略。
例如,通过恢复破碎的景观连接和栖息地,可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广泛应用。
城市景观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组成,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弹性和可持续性。
四、总结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可见,系统的尺度性与系统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小 尺度上某一干扰事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激烈波动, 而在大尺度上这些波动可通过各种反馈调节过程被吸收或 转化,可以为系统提供较大的稳定性。
大尺度空间过程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生境破碎 化、引入种的散布、区域性气候波动和流域水文变化等。
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等要素构成 的空间综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和独特的物 质、能量或信息输入与输出特征。
斑块的大小、形状和边界,廊道的曲直、宽窄和 连接度,机制的连通性、孔隙度、聚集度等,构 成了景观镶嵌特征丰富多彩的不同景观。
景观的镶嵌格局或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组合 格局,是决定景观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 主要因素,同时景观的镶嵌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 态流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 产过程的产物。
尺度分析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 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并随着斑块形状规则化和景 观异质性减小。
尺度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大,景观出现不通过类型的最 小斑块,最小斑块面积逐步减少。
由于在景观尺度上进行控制性试验往往代价高昂,人们越来 越重视尺度外推或转换技术,试图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 GIS技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研究尺度,并把不同尺度上 的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不同尺度。
3
2 景观功能的社会人文观(2)
1. 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 海岸保护与防洪 保持水土、防止侵蚀 固定生物能 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 提供生物控制 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 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 娱乐与旅游 自然保护
3. 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 基因资源 建筑原材料 生物化学机质 能源(燃料、太阳能等) 观赏资源(如黑珊瑚) 4. 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 精神或伦理信息 历史信息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第三节土壤因素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和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和景观复杂性理论。
【重点难点】●岛屿生物地理学动态平衡理论●复合种群类型;●等级理论的基本要点和热力学基础;●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性(Insularity) 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有些陆地生境也可以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与进化,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然实验室,其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岛屿状生境的研究中。
一、“种—面积”曲线Preston,1962年提出“种—面积方程”:二、岛屿生物地理学动态平衡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动态平衡理论—MacArchur和Wilson(1967) ●迁入率、灭绝率、物种周转率●距离效应和面积效应二、岛屿生物地理学M-W数学模型对于某一岛屿,MacArthur- Wilson 理论的数学模型,简称M-W 模型,用一阶常微分方程表示)()()(s E S I dtt dS -= (3.1) S(t) 表示t 时刻的物种丰富度,I 是迁入率, E 灭绝率。
假定I 和E 具有种间均一性、可加性以及随时间的稳定性,它们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则呈线形变化。
I (s) = I 0 [ S p – S(t)] (3.2) I 0 单位物种迁入率或迁如入系数,E 0 单位灭绝率或灭绝系数E(s) = E 0 S(t) (3.3) S p 大陆物种库中潜在迁入种的种数两方程合并(3.3)代入(3.2))()()(t S Eo Io IoSp dtt dS +-= (3.4) 该微分方程表示非平衡状态是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积分得:[]t Eo Io S Sp Eo Io Io Sp Eo Io Io t S )(ex p )0()(+-⎥⎦⎤⎢⎣⎡-+-+= (3.5) S(0)是到上初始种丰富度。
第2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PPT课件
④等级结构的特征用“松散垂直耦连”和“松散水 平耦连”来解释。
松散耦连特征是层次之间以及整体之间存在边 界的根本原因或直接后果,也是复杂系统可分解性 的基础。 “松散”意味着“可分解”,而“耦连”意味着 “抵制分解”,可见等级理论既不同于整体论,亦 不同于简化论,而是综合二者为一整体,强调系统 中辨证统一的关系。
35
据渗透理论: 当生境斑块总面积占景观面积比例小于60%时,
景观中生境斑块面积小、离散性高; 当生境斑块总面积占景观面积比例增加到60%
时,景观中突然出现横贯两端的特大生境斑块。 这些特大生境斑块是由单个生境细胞(即最小生
境斑块)相连接形成的生境通道,称为“连通生境斑 块”或“连通斑块”。
36
连通斑块的形成标志着景观从高度离散状态突 然转变为高度连续状态。对于种群动态,意味着 生物个体从只能在局部生境范围内运动的情形突 然进入能够从景观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状态。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8
理论上,如果二维栅格景观很大或无限大时,渗透阈值 (Pc)对于四邻规则而言是0.5928(即上述的60%生境面积 的来源),对于八邻规则是0.4072。
39
渗透阈值的影响因素:
(1)栅格细胞的几何形状。三角形细胞组成的 栅格景观的Pc值为0.50,六边形细胞则为0.70。
(2)生境缀块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渗透 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当其分布 呈非随机型时,生境细胞的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 渗透闻值。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 道,渗透阂值会大大降低。
11
⑤等级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以简化复杂系统, 以便于对其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复杂系统的可分解性是应用等级理论的前提和 关键环节。用来分解复杂系统的标准包括过程的速 率(如周期、频率反应时间等)、边界和其它结构 特征(如植被空间分布、动物体重空间分布等)。
景观生态学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原理
1.3 等级系统理论
等级系统理论是由H.H.Pattee和H.A.Simon等在20世 纪60-70年代提出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 态的系统理论,即自然界是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 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个层 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层次或水平的系统 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1.2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1967) 提出的,在1977年荣获了诺贝尔奖。
该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各 元素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正是这种非线性 的相关机制,导致了大量离子的协同作用,突变 而产生有序结构。”
普利高津把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 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信息是指不确定性的量度,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物质能 量时空不均匀性的表现;
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涨落是对系统稳定平衡状态的偏离,有称干扰和嗓声;
突变是指外部条件连续变化时系统发生在跃迁临界点上的不连续 性;
自组织是系统自发走向有序结构的性质和能力。
系统论的意义在于体现了整体的基本原则。
远离平衡态的区域不再局限于要素间单一的线性组合, 这是因为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与作 用,生态系统有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状态转到一 个新状态。
(3)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联系
非线性是一个数学名词,是指两个量之间没有像正比 例那样的直线关系。
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表现在3个方面:
(1)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 结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由于景观生态学特别强 调空间异质性在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过 程中的作用,许多人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的实质 就是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变化、维持和调控进 行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因此,景观异质性概念与 其相关的异质共生理论、异质性—稳定性理论等 一起成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景观生态学——专题二
景观异质性有什么意义? 景观异质性有什么意义?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 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不仅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决 定因素, 定因素,而且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重 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 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 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 景观的生物多样性。 景观的生物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 、 生态演替和干扰。 生态演替和干扰。
Forestry College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形成背景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岛屿,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岛屿 ,如由海 洋四面围隔的岛屿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岛屿” 洋四面围隔的岛屿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岛屿” (沙漠中的绿洲、陆地中的水体、开阔地包围的 沙漠中的绿洲、陆地中的水体、 林地、自然保护区等) 林地、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被生态学家视为天 生态实验室” 然“生态实验室”的岛屿对于探求生态学中涉及 的空间分布、时间过程、系统演替、 时间—空 的空间分布、时间过程、系统演替、“时间 空 间耦合”的生态系统行为等提供了极好的场所。 间耦合”的生态系统行为等提供了极好的场所。 因此, 一直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 因此 , 一直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 , 并逐渐形成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小尺度
1~106
1~500
中尺度
106~1010
500~104
大尺度 1010~1012 巨尺度 >1012
104~106 106~ 4.6×109
目前,生态学中的尺度转换有多种方法, 目前 , 生态学中的尺度转换有多种方法 , 如图示法、 回归分析、 地统计学、 如图示法 、 回归分析 、 地统计学 、 自相关分 析、谱分析、分形理论等。 谱分析、分形理论等。 尽管生态学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尺度转换极 其困难, 需采取慎重和科学的态度( 郭晋平, 其困难 , 需采取慎重和科学的态度 ( 郭晋平 , 2001) , 但它始终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和 ) 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第2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原理
五、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六、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 • • • 1、景观连接度 2、景观渗透理论 3、中性模型 4、理论应用
1、景观连接度
•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 间连续性的度量 • 结构连接度:是指景观在空间结构特征 上表现出来的连续性 • 功能连接度:景观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关 系为主要特征 (2)非线性: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
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 构分支上
• (3)开放系统: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熵达到极大值,系统
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 ,如城市
2、理论要点
• 影响复合种群流动和扩散的因素有资源 阈值、资源冲突、避免近亲繁殖 • 亚种群的消失、交流与复合种群的稳定 • 不同尺度上复合种群的动态不同 • 生境破碎化隔离复合种群的过程对物种 的生存危害很大
3、应用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 • • • • • • 一、景观系统整体性原理 二、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三、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五、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原理 七、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七、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景观中的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 数目、以及空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 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产生影响
八、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 1、概念 • 2、理论要点 • 3、应用
1、概念
• 复合种群: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能重新定 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也可看作是: 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的2个或2个 以上的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入 率的种群称为源种群 • 汇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且迁入率低于迁入 率的种群称为汇种群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以镶嵌性的一种理论 表述。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因 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 表现为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或输出单位。 斑块的大小、形状不同、有规则和无规则之分, 廊道曲直、宽窄不同,连接度也有高有低,而 基质也有从连续状到孔隙状,从聚集到分散态, 构成了镶嵌变化,丰富的景观格局。 景观镶嵌的测定包括多样性、边缘、中心斑块 和斑块总体格局测定等方面。其测定指标有多 样性、优势度、相对均匀度、边缘数、分维数、 斑块隔离度、易达性、斑块分散度、蔓延度等 指标。
同时景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组成,以相 似的方式重复出现,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区域。因 此,景观系统由不同的生态系统以斑块的镶嵌的形 式构成,处于比一般生态系统更高的层次。 景观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应作为一个 整体来进行研究。
1.2.2景观生态学的有机关联性思想
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符合有机关联原则的开放系统, 除了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外,还与周围环境有物质、
4.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 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前面已经 有所讨论。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 小,而时间尺度是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大尺度 主要反映大气候分异,中尺度主要反映地表结构分 异,小尺度主要反映土壤、植物和小气候分异。景 观生态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中等尺度范围。 4.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 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而构成整体, 这一性质称为镶嵌性。景观和区域的空间异质性表 现为梯度和镶嵌,镶嵌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 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
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机关联是与时间相关的,这种关 联是随时间的演替呈动态性变化的。景观生态系统 内部的结构、各要素的分布位置、数量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同时系统与外界有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渗透理论中的一些概念
生境损失效应(effect of habitat loss) 生境隔离效应(effect of habitat isolation)
LANDSCAPE ECOLOGY
渗透阈值(Pc)的影响因素
• 栅格细胞的几何形状 例如,三角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大值为0.50,而六边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 例如,三角形细胞组成的栅格景观的大值为 , Pc则为 则为0.70。 则为 。 • 生境班块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渗透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 随机分布;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时 渗透理论假定生境细胞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 但当其分布呈非随机型时,生境细胞的 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渗透阈值( 聚集程度会显著地影响渗透阈值(见Gardner和O‘Neill,1991)。 和 。 例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道,渗透阈值会大大降低。 例如,若景观中存在有促进物种迁移的廊道,渗透阈值会大大降低。 •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括栅格景观的幅度(即栅格总面积)和粒度(即栅格细胞的大小 亦会影响Pc的 即栅格细胞的大小) 包括栅格景观的幅度(即栅格总面积)和粒度 即栅格细胞的大小)亦会影响 的 数值。由于景观中生境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同一生态学过程在 数值。由于景观中生境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同一景观中的渗透阈值还可能受到时间尺度(幅度和粒度)的影响。 同一景观中的渗透阈值还可能受到时间尺度(幅度和粒度)的影响。 •物种的行为特征 物种的行为特征 如甲虫在人为设计的随机分布的草地斑块中的运动临界值为20%. 如甲虫在人为设计的随机分布的草地斑块中的运动临界值为
【狭义岛屿】 海洋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海洋岛 陆桥岛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2.2 异质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 。 即使是最大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 。 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P31)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31)
尺度表达: 2.2 尺度表达:粒度和幅度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 空间粒度 长度、面积或体积。例如斑块大小、样方大小、 长度、面积或体积。例如斑块大小、样方大小、遥感 影像的像元或分辨率大小等。 –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 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 时间粒度 例如取样时间间隔。 隔,例如取样时间间隔。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第四节 源-汇系统理论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 为汇。 为汇。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土壤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元素和污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物种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 以Z=0.3为例,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 Z=0.3为例,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 为例 10% 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如果1% 50%的物种丢失 1%的面 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如果1%的面 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75%的物种丢失 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II)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一、整体论和系统论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中。
与整体论相反的是还原论。
还原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
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
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
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
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属性,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揭示景观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从而避免单纯的使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将景观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去推断整体的属性。
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各组成分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终是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
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境斑块研究难以同时满足上述二个要求,但 种—面积关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岛屿生物地理学、 群落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中。
考虑景观斑块的不同特征,种与面积的关系可表 达为: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 积、演替阶段、基质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2)
岛屿生物地理学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MacArthur & Wilson,1967)将生 境斑块的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联系在一起,认为岛 屿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绝两过程。该理论的一般数 学表达式为:
,如位于源景观下游方向的草地、林地、湿地景观 等,但同时一些景观类型起到了传输的作用。对于 水土 (养分 )流失来说,源景观将是径流、土壤和养 分流失的地方,如果在源景观下游缺少汇景观,那 么由源景观流失的水土和养分将会直接进入地表或
地下水体,形成非点源污染。
七、源-汇系统理论
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和交通拥挤,在一定程度 上是城市景观中源、汇景观空间分布失衡造成的。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由于灰色景观过度集中分 布引起,可以看做热岛效应的源;而蓝色景观和绿
②集合种群或景观尺度(metapopulation or landscape scale)
在该尺度上,不同亚种群之间通过植物种子和其 它繁殖体传播,或动物运动发生较频繁的交换作用。 经常靠外来繁殖体或个体维持生存的亚种群斑块 称为“汇斑块”(sink patch),而提供生物繁殖体 和个体的亚种群称为“源斑块” (source patch)。
不同等级系统的时空尺度
万年
千年
世纪 10年
景观动态 斑块动态 林窗动态 森林演替
区域动态
时 间 尺 度
年 月 日 秒
树木生长
树木生理 叶片生理
微米 毫米 米
事物或过程的时空尺度是相互 联系的:
在时间上属于宏观尺度的事件
在空间上也属宏观尺度 如气候变迁的时空尺度都较大;
而火干扰事件的时空尺度都小
公里 千公里 万公里
七、源-汇系统理论
七、源-汇系统理论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 率且迁入率低于迁出率的种
群 汇 种 群 : 当 种 群的 出 生 与 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时,幼 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 亡,这样的种群称之为汇种 群。
七、源-汇系统理论
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
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分析源、汇景观时,必须针对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 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 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 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 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 统,在于: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 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 性。 意义 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 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 性。
2. 异质共生理论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 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 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 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 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 稳定性的威胁。
③地理区域尺度(geographical region scale)
该尺度代表所研究物种的整个地理分布范 围,即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长和繁殖活动不可能 超越的空间范围。在该区域内,可能有若干个集 合种群存在,但一般来说它们很少相互作用。
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集合种群理论的辨析
联系:共同的基本过程是生物个体迁入并建立 新的局部种群,及局部种群的灭绝过程;
色景观可以起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看做是 汇。 根据热岛效应的源汇特征合理布置各种景观类 型空间格局,才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景观生态流域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1) 种--面积关系
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形状及数目,影响生物多样性、 各种生态学过程。如物种数(S)与生境面积(A)的关系可表达为:
S = cA
Z
式中c和z为常数。注意二个前提:①所研究生境中物种迁 移(immigration)与灭绝(extinction)过程间达到生态平衡态; ②除面积之外,所研究生境的其它环境因素都相似。
范围:研究对象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持续范围; 分辨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最小单元。
1. 空间尺度(spatial scale):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 间分辨率。一般用面积单位表示。
2. 时间尺度(temporal scale):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时间。
3. 组织尺度:生态学组织层次定义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 率。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组成的生物组 织等级结构系统,不同的组织层次对应不同的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
自学部分
4. 尺度效应: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 不同时空尺度表现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态学效应。
5. 尺度外推: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 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包括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 6. 景观粒度: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 大小(规模)及其分异程度。
五. 空间种群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
性、格局过程关系、尺度分析、景观结构镶嵌、景观生态 流与空间再分配、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景观多重价值 与文化价值。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 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 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 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 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 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 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 状态。
复合种群有两个基本要点: 一是亚种群频繁地从生境缀块 中消失;二是亚种群之间存在 生物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从 而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表现 出复合稳定性
集合种群动态往往涉及到三个空间尺度: ①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subpoplation or patch scale)。在该尺度上,生物个体通过 日常采食和繁殖活动发生非常频繁的相互作 用,从而形成局部范围内的亚种群单元。
渗透理论认为当媒介的密度达到某一临 界值(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够 从媒介的一端到达另一端。
自然界广泛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生态现象。 当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逼近某一閾(threshold) 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 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閾现象。 如流行病的传播与感染率、景观连接度对于 种群动态、水土保持和干扰蔓延等影响,都是广 义的临界閾现象。
dS/dt=I-E
式中S为物种数,t为时间,I为迁居速率(是种源与斑块间距离 D的函数),E为灭绝速率(是斑块面积A的函数)。
距离大陆愈远的岛屿物种迁入率愈小—距离效应; 岛屿的面积愈小其灭绝率愈大—面积效应。 因此,面积较大而距离较近的岛屿比面积较小距 离较远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目要大。
2. 集合种群理论
特定的过程 源-汇景观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 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 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
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
七、源-汇系统理论
例如:对于非点源污染来说,一些景观类型起到了 源的作用,如山区的坡耕地、化肥施用量较高的农 田、城镇居民点等;一些景观类型起到了汇的作用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 等级理论(hierarchy 1. 等级理论的概述
theory)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 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 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 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 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 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 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 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复杂性是等级结构系统的基本属性。
2. 等级理论的意义
1). 明确提出了在等级系统理论中,不同等级层次 上的系统都具有相应的结构、功能和过程; 2). 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
亚种群生存于现在生境斑块中,而
集合种群的生存环境则对应于景观斑块 镶嵌体。“集合”一词正是强调该种空 间复合体特征。
集合种群(孙儒泳等,2002):指局域 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 的区域种群。
在一生境斑块中,所有的局域种群构成 一集合种群。在集合种群内部,各局域种群 通过相互的迁移而彼此联系。 集合种群又称为异质种群、复合种群和 meta-种群.
七、源-汇系统理论
源,是指一个过程的源头,汇,是指一个过程消失
的地方。在景观生态学中,如何区分源景观和汇景观?
由于源-汇景观是针对生态过程而言,源景观是指那 些能促进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 止或延缓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然而,在识别时, 必须和待研究的生态过程相结合。只有明确了生态过程 的类型,才能确定景观类型的性质。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横跨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综合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景观生态学涉及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其它 分支学科,还涉及土壤学、地质学、地理学、 水文学、气候和气象学,及一系列社会、经 济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