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七讲——重要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PPT学习教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73040119e8b8f67d1cb9e5.png)
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1.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土地——提供居住空间、生产场所。 ▲气候——光热、空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来源。 ▲水——生命组成物质——光合作用原料,矿物质的传导者。 ▲生物——食品,再生产。 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分异-→劳动生产力差异、生产实践差异-→
2. 顺应自然阶段:新石器时期以后——工业革命前。青 铜器、铁器(约1万年~ 十八世纪中叶)。
工具:石刀,石斧,石铲,石镰,石犁,石凿;骨铲,蚌锄; 火烧陶器;后期有炼铜、冶铁。
活动:原始农业——锄耕农业;原始饲养业:猪、犬、鸡、牛、 马、羊等。
特征:从单纯依赖自然转向利用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欧洲的寒冷
国家的居民很勇敢,思想和技术不发达,但他们比其他 国的人获得更长的自由,由于其政治组织化不够,因而 不能统治邻国人民。亚洲人却正相反(亚洲温暖),他 们思想丰富,技术先进,可是由于勇气不足,而惯于服 从和接受奴役”。
时期
史前 1800’ 1900’s 1930 1960 1970 1975 1980’s 1998 2005 s
人口数量
10亿 16亿 20亿 30亿 35亿 40亿 50亿 60亿 65亿
增长率 0.002%
0.8%
2%
第12页/共37页
2. 耕地与粮食的短缺
不算被冰川掩盖的南极大陆、全世界共有132.5亿公顷土地,除去 水、热量和地貌条件不宜开垦的以外,仅有30%即将近40亿公顷的 为可耕地。在理想条件下,这些土地可提供100亿以上人口需要的 粮食,然而事实上人口的过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的增加及耕地 的占用,加上耕地生产的下降和粮食生产的时空不均,使许多第 三世界国家粮食极为贫乏。
初一地理现代地理理论贡献分析
![初一地理现代地理理论贡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a79e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9.png)
初一地理现代地理理论贡献分析现代地理理论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特征、地理现象、人类活动等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理解不断深化,现代地理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作为初一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地理理论的贡献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一、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理论现代地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对人类的农业、生活、交通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地理理论中,人们深入研究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而环境确定论则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和知识改变或适应环境条件,两者相互印证,为我们理解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二、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理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成为了现代地理研究的热点。
现代地理理论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规律和原因,城市化理论则关注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这些理论揭示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作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三、地域差异和地理区划理论地域差异和地理区划是现代地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差异理论研究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地理区划理论则通过将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和划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单元,以便于研究。
这些理论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差异和多样性,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现代地理理论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学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cdcc3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74.png)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拿 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埃及与 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几内亚 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岛上以西经 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采用几何直线法。
水土保持区划等。 (3)按照服务目的,区划可以自成体系 例如,为农业服务的区划由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
农业部门区划、农业综合区划等四部分组成,形成农业区划体系。
第四节 综合自然区划-4个问题
一、概念与原则
指:按照自然环境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 地域分成若干单元,形成的自然地域系统。
地理梯度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要素流动的基础。风疾水急是地理梯度大的 表现。
2、地理趋稳性:
由于要素流动,地理梯度逐步减弱,最终趋于一致,这一过程称地理趋 稳性。原先比较稳定的地理系统,经过扰动,出现新的地理梯度,产生 新的地理趋稳性运动。这一过程称地理趋稳性循环。
3、关系与意义: 地理梯度是地理系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均衡性的反映。地理趋稳性说 明地理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梯度→趋稳→新梯度→新趋稳。 人们可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预测地理过程强度和变化趋势,可 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调节地理过程、利用地理过程。
气候:温度:主要指标:≥10℃的积温,无霜期;
辅助指标:7月、1月均温,绝对最低温等;
湿度:主要指标:干燥度;
辅助指标:年降水量,年蒸发量。
植被:森林(各种热量带的森林:赤道雨林、热带季雨林、
经济地理第七讲-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七讲-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34751b8983d049649b665874.png)
五、杜能农业论的局限性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 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 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Tobler 1970年提出来的: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
美国中西部大城市土地利用?杜能圈适合发展中国家图38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韦伯区位论的意义理论的局限性??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韦伯区位论的意义??理论的局限性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以上两种情况,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求解
图3.9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3)综合等费用线
等费用线——运输 费用相同的点的连 线。 综合等费用线—— 全部运费相等点的 连线。 最小费用指向是韦 伯工业区位论的骨 架,可以用综合等 费用线说明。 图3.12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蔬菜、水果、 鲜奶等
黑麦、小麦、 休闲三区轮作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土质一定
价格一定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二)杜能农业论其它方面的局限性
第七讲日本东南亚
![第七讲日本东南亚](https://img.taocdn.com/s3/m/26aae376f242336c1eb95e82.png)
中国“一衣带水” 的邻邦
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的位置
130°E
地图57
145°E 45°N
(30°N,120°E)杭州 30°N
30°N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群岛国家 130°E-145°E 纬度位置: 30°N-45°N
2.日本的组成 4大岛+众多小岛
地图册P57 北方四小岛:
海边雪景
冬
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太平洋沿岸多雨 潺潺的流水
夏
6、资源
(1)森林广布,资源丰富,占2/3 (覆盖率达68%) (2)河流短小、流急,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3)渔业资源:丰富,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 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4)能源、矿产贫乏,只有少量铜、硫磺。
原料 国产% 进口%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铁矿石 棉花 木材
99.7 94.3 90.9 99.8 100 55.1
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原料进口国 思考:日本资源自给 度最高的是什么? 木材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东亚岛国,地狭人稠。(四个大岛) 山丘为主,平原狭小。(关东平原)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季风气候,海洋性强。(冬暖夏凉,降水较多)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 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地壳运动 (多火山地震)
火山爆发 日本 太 日本海 亚欧板块
平
洋
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 亚欧 消亡 日本位于_____板块和____板块____边界, 环太平洋 位于_____火山地震带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裂开的公路
日本是个“地震国”,每年有感地 震多达1500多次,一天平均4~5次。
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它能 不能为人类带来一定财富?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5d1e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c.png)
地理学导论的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而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现象和过程。
地理学导论作为地理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下面将对地理学导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起源于古代的地图制作和地理探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涵盖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和当代地理学三个时期,其中现代地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叉的内容。
地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球科学的整体。
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常常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例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等。
3. 地球系统理论地球系统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
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由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通过各种过程和作用相互联结和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理论对于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区域差异理论区域差异理论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
经济地理学 第七讲 全球化
![经济地理学 第七讲 全球化](https://img.taocdn.com/s3/m/b03b1a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d.png)
经济地理学第七讲全球化引言全球化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全球化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全球化的定义、发展及其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全球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世界上的事物和活动逐渐变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过程。
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国际贸易的增加,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资本的流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
二、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跨国贸易开始快速增长,国际资本流动也愈发频繁。
20世纪后半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跨国公司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崛起使得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三、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扩大了经济地理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从国家和地区扩展到全球。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地理空间的重构,边际地区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节点。
再次,全球化也改变了地理空间的结构,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最后,全球化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大城市成为全球化的中心城市,而中小城市承担着特定的地理功能。
案例分析: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出口贸易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工厂。
中国全球化进程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沿海地区为例,全球化带来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
同时,沿海地区受益于便利的港口和交通网络,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2020高考地理江苏一轮复习 第七讲 地球的公转(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2020高考地理江苏一轮复习 第七讲 地球的公转(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ab8080000b4c2e3f572763d0.png)
第七讲地球的公转(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考试说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特点分析二、四季和五带 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划分(1)五带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的划分: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如何表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2.怎样根据昼夜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3.你知道哪些与四季、五带有关的地理现象?考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典题领悟](2017·江苏高考·节选)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
如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日悉尼和广州()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备考方略]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如下图所示:2.抓住直射点的移动,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如下图所示:3.抓住特殊现象,突破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特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主要指赤道与极圈之间),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区间为0~24小时。
(2)极昼、极夜现象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51bbdf89eb172ded63b791.png)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学科体系1、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就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这一大问题的学科不限于地理一门,但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人地地域关系系统的则只有地理学一门,现代地理学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进一步协调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理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求其动态平衡,研究如何更好的保护、利用、改造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得到优化调制,使之适合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持续发展,这就是现代地理的研究任务。
2、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2.1早在1810年,李特尔(C.Ritler)就指出“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就是地理学研究的领域。
”2.2李希霍芬认为:地表(earth surface)是具有相当厚度的一个层或带,包括大气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就是陆、水、气三界的界面。
2.3美国的哈特向(R.Hartshrone)指出“地球表面就是岩石圈、水圈、气圈、人圈相互混合的地球外壳部分”。
首次提出把人作为一个圈层,放到地理学研究对象中。
2.4 1983年钱学森教授倡议以陆地子系统为重点的综合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钱教授又倡导地表层学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钱学森教授认为地理科学是现代九大科学之一(思维科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科学、技术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一个巨系统。
从组成看,这一系统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的相互关联,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从空间看:这一系统的空间范畴上至对流层的上层(极地上空8km,赤道17km,平均10km)下至岩石圈上部(陆地下5——6km,海洋下平均4km)平均4-5km的空间。
从时间演化看,先出现的是以无机过程为主要特点的自然系统,其后进化到以有机过程和生命过程的生态系统,最后进化到具有高级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人类,并以社会形态出现的人类社会系统,呈现出鲜明的层次结构特点。
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理论解读
![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60651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2.png)
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要理论解读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进行解读,并针对北京市的特定背景加以分析。
一、文化地理学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人类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与影响。
在北京市的考研地理学复习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1. 文化景观理论:指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中所塑造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农村景观等。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独特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 文化空间理论:强调地理空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文化因素对空间的塑造与利用。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空间具有较高的保育价值。
3. 文化地理差异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对地理差异的影响,分析各地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北京市各区的文化特色差异明显,这与历史、地理、民族等诸多因素相关。
二、城市地理学理论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旨在探讨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其城市地理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1. 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展和聚集效应。
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
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的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等不同功能区的划分与关联。
北京具有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如中轴线、环路系统等。
3. 城市社会空间理论:研究城市中社会结构、社会差异和社会活动对空间的影响与反馈。
北京市的社会空间具有多样性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城乡差距和社会分层等。
三、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类活动在历史时期的地理背景下的相互关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PT学习教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d401e76c85ec3a86c2c5d5.png)
第17页/共18页
第10页/共18页
1.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 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
律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地球 运动产生的内动力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 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 性现象等内涵。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存在的前提。 如果没有地域分异,或者地域分异没有规律性,就没有 地理研究存在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就是研 究地域分异的科学。 作为自然地理学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早已被证明了。 它属于自然规律范畴。社会现象同样有地域分异。在一 定程度上,社会现象的地域分异是自然现象地域分异的 继续。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接受太阳能最少的地区,也 是人类活动最艰难的地区。“人杰地灵”是地域分异综 合性的简要概括。
依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来划分:地理学研究的规律有三个 方面(见图3.1),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
第9页/共18页
纬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水平地带性
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地
理
环
境 发
地域综合规律
展
规
律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距离衰减规律 区域系统规律 人地关系发展
地域发展规律
区域周期发展
城市发展
图 3 . 1 地理环 境发展 规律示 意图
狭义上,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通常指地理学的一些综合理论, 比如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等等。
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而地理环境中的自然 要素按自然规律运动,社会要素按社会规律运动。同时, 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互相开放,互相 影响,甚至互为因果,产生多层次的复杂的关系,存在 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规律。
地理湘教版课件: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七讲 地球的公转(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地理湘教版课件: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七讲 地球的公转(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https://img.taocdn.com/s3/m/f57636d319e8b8f67d1cb92c.png)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限定词是“到达时”,关键词是“身高影长”
知识迁移
1.区时的计算。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信息 1:“12 月 4 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南回 文字 归线之间,且靠近南回归线,大致为 20°S 。
信 信息 信息 2:北京时间 12:00 飞机出发→4 小时后北京
当太阳直射 B 点(10°N)时: A 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 纬度差=90°-(40°-10°)=60°。 C 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 H=90°-BC 纬度差=90°-(10°+23.5°)=56.5°。
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 当地的地方时是 12 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更 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 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春、秋分
赤道
南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点
[温馨提示]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 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 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 度越大。
二、四季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 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 回归线之间 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一次最 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de3f9de53a580216fcfee5.png)
原则
,
按照所提供 的 区 划 方 法
, 、
步骤
。
结 合实 际资 料确定尽 可能反 映 地理 全 貌
发展方 向
。
主
;
展 要 注 意 解决下列问题
:
1
.
掌握地域分 异规律 下
2
.
要 问题
注意精 简 正 文
,
通过图表附助
的 区 域特 性是 区 域 持续发展研究 的 出发点 续 发 展要突 出 区 域 的 整 体性 定 的 相 对 独 立性
的 自稳定
、 , . 。
近 十 年来 自然 地 理 学 的断进展 /
陈传
6
远… 了 地理 学报 一 z 。。4
与 中 国地 理 学 的 发 展
”
4。 2
( ) 一 9 7“ 1 0 6
“
康
。
郑度 …
了地理学报 一
4 9
,
4 (增 刊 ) 一 9
4 ~ 8
Be
该文 汇 集 了 部分地理 学家 就 指出
,
1 世 纪议程 中国 2 吴 传钧
,
相互作用潜力一 般说存在 着 最 高 理 论 上 限
.
科 技 区 划 的 理 论 基 础是 马 克 思 的 劳动地域分 工 科 技 区 划 分专 业 科技 区 划和 综合科技 区划
. ,
上 限随着人地 相 互 作 用 强 度 的 阶段变化而 表现为 层 次性特点 最接近 于 实 际 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层 为 投入产 出潜 力持
说 明的 原 则 普 遍规 律
;
全书分为 六章
首先 讲述地球系 统
,
、
3
.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教案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727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f.png)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教案“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3.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遥感技术及其应用4.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通过案例和实例,讲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验。
5.复习巩固: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学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通过考试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实践评估:通过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3.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3.对教学评估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 1999年科学出版社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 1997年科学出版社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 .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斯特拉勒(A.N Strahler)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目录: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一)主要研究领域(二)热点与前沿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一)进展(二)趋势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六讲:现代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重要理论8、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理论8.1、关于岛屿生物群落的地貌生态平衡理论1967年月日R.H.麦克阿瑟(MacArthur)和E.D威尔逊(Wilson)提出核心内容:岛屿上生物种数取决于岛屿面积、位置、年龄、生境多样性,拓殖者从来源地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和来源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的速度和现存种绝灭速度的平衡状况。
S=CAZS——生物钟的树木,A——面积C——生物种的密度,Z——适当的参数(与岛屿隔离程度和海拔高度有关,一般0.05---0.37,就全球陆生植物而言为0.22)这种理论对孤立岛屿地理环境演变有重要意义,还可预测任何隔离环境中的种或种群流动的可能速度;对保护生物群落,特有生物种有重要意义,如澳大利亚,有袋类是现存的具有最原始方式、最古老的哺乳动物。
资料:夏威夷群岛物种来源及多样性:(水、鸟、风等)岛屿物种入侵与反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生物入侵现象。
为了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各国绞尽脑汁,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
作为长期隔离的一个大陆,澳大利亚一直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害。
在20世纪初期,有人把一株有很多刺的仙人掌带到了澳大利亚,谁知道繁殖速度太快,后来仙人掌总共占领了大约2400万公顷的土地。
在澳大利亚殖民者拓荒的时代,人们把兔子、猫等动物带到了澳大利亚,在繁衍了100多年之后,它们都成了澳大利亚头痛的大问题。
兔子在澳大利亚已经达到了40亿只,这个数量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200倍。
这些外来物种入侵不仅造成生态的不平衡,也令老百姓的生活不堪其扰。
澳大利亚政府号召民众捕猎、食用这些过度繁殖的动物。
每一年澳大利亚都会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对狐狸、兔子、野猪等进行捕猎,人民经常会去超市购买野兔子吃,但是由于兔子的数量实在太多,人们吃兔子的速度没有办法赶上繁殖的速度。
另一个办法是引入天敌,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办法,在澳大利亚实践起来却适得其反。
为了解决兔子灾难,澳大利亚曾经引入了狐狸,但是当这些狐狸来到澳大利亚之后,它们发现原来澳大利亚有很多“天然呆”的小动物,小动物见到狐狸不知道躲避,只会在那儿发呆,于是狐狸开始大肆捕捉澳大利亚原生态的小动物,这样一来兔子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小动物的数量反倒锐减。
而更糟糕的是,狐狸也变成了一种新的外来物种灾害。
而在美国,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仅次于生态环境破坏的第二大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美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旅美华人李扬:在夏威夷群岛,热带和亚热带野草入侵到岛上以后,造成本地区物种大量死亡,而外来的杂草则迅速繁殖。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经只有3种外来植物,但是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了91种,欧洲植物占到植被数量的一半。
1996年,美国第104届国会通过了国家物种入侵法,这部法律补充并再一次认可了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预防与控制法,通过对船只压舱水的管理,防止外来物种在美国水域传播。
8.2生物多样性理论生物多样性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是生命支撑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三个层次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
是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和。
8.2.1层次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还有人认为有更高层次的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表达方式,以景观多样性为例:(1)景观多样性指数(H )。
H 值的大小反映农业景观要素的多少和各农业景观所占比例的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p k mk p k H ln 1∑=-=式中:p k 是k 种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m 是研究区域中景观类型的总数。
(2)分离度(S )。
描述斑块在空间分布上的分散程度,值越大表明该类型分布越分散。
其计算公式为:A B S /=, TA P A A i /=,TA B n i /5.0= 式中:Pai 为第i 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总面积,TA 为景观类型总面积,ni 为i类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
(3)优势度指数(D )。
优势度指数表示农业景观多样性对最大多样性的偏离程度,或描述农业景观由少数几个主要的景观类型控制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p k ln m1k p k m ln D ∑=+=式中:()m ln 为研究区各类型景观所占比例相等时,景观拥有的最大多样性指数,用最大可能多样性的离差来表示优势度。
此外还有相对优势度指数。
(4)景观均匀度指数(E )。
均匀度是描述农业景观里不同景观类型的分配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100]ln /]ln[[12⨯⎪⎭⎫⎝⎛-=∑=m E m k k p 式中:p k 是k 种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m 是研究区域中景观类型的总数。
(5)景观破碎度指数(FN1)。
其计算公式如下:()MPA n FN i /1=,n a i i MPA /=式中:n i 为i 类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a i 为i 类景观类型的斑块总面积。
资料: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简述景观破碎化的生态后果。
(1)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过程之一;(2)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3)景观的破碎化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 (4)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
(6)斑块分维数(FD )。
农业景观斑块的分维数计算采用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计算,公式如下:()()C s k l +⨯=ln 4/ln ,k FD 2=式中, K 为直线斜率; C 为截距; L 为斑块的边长; S 为相应斑块面积。
(7)斑块个数(NP )。
表示各类斑块的个数。
n NP i =(8)斑块面积(PA )和平均斑块面积(MPA )a PA i =资料:研究斑块或者生态建设、景观布局时研究斑块有什么意义:从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理解,为什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求配置多种形状的斑块?(生态学与美学的统一观点)答:圆形或正方形斑块与相同面积的矩形斑块相比,具有较多的内部面积和较少的边缘,与本底相互作用较小,斑块内部最大直线距离较短,内部障碍小,生境异质性也较小;而狭长斑块可能全是边缘带,其总边界较长,内缘比率低,内部种稀少。
斑块形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大,相同面积的生境斑块,形状规则的斑块,其内缘比高,内部生境面积大.资料: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分别为: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扎伊尔、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这12个国家的生物种类占全世界总数的60~70%。
8.2.2理论研究内容 提供食物或产品a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物质价值生态服务功能b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c 、生物多样性的监制,生物多样性的维护d、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西部大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8.2.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热带雨林垦荒、火灾等,我国水力、风力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草场退化面积87万平方公里等——生物物种减少,近50年来,我国约有50种植物灭绝,高等植物受到威胁的达到4000-5000种——遗传(基因)种质资源锐减,遗传多样性急剧丧失。
全世界已经有约500种不同种群正在陷于危机,遗传(基因)多样阳性的丧失会降低动植物多样性的免疫能力,加重病虫害,导致动植物品种退化。
8.2.4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所达成的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最重要公约之一。
该公约于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所召开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正式通过,并于1993年12月29日起生效(因此每年的12月29日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到目前为止,已有 10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
该公约的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最高管理机构为缔约方会议(CoP)。
CoP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
其职责为:按照公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修正案、附件及议定书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⑴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对资源的持续利用;⑵促进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内容⑴各缔约方应该编制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或按此目的修改现有的战略、计划或方案。
⑵尽可能并酌情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纳入到各部门和跨部门的计划、方案或政策之中。
⑶酌情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措施,让提供遗传资源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切实参与有关的研究。
⑷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促进并推动提供遗传资源的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公平的基础上优先取得基于其提供资源的生物技术所产生的成果和收益。
⑸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使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够支付因履行公约所增加的费用。
⑹发展中国家应该切实履行公约中的各项义务,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
8.3生物入侵及危害中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中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中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有害外来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中国最具危险性的20种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分布与危害:物种分布寄主植物/危害烟粉虱(B型与Q型)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蔬菜、花卉、烟草和棉花等600多种稻水象甲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京等水稻苹果蠹蛾新疆、甘肃苹果、沙果、库尔勒香梨、桃、梨等马铃薯甲虫新疆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烟草、龙葵桔小实蝇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水果、蔬菜等250多种松突圆蚧台湾、香港、澳门、广东、福建、广西松属树种椰心叶甲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台湾、香港棕榈科植物红脂大小蠹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红火蚁台湾、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叮咬村民,危害公共设施克氏原螯虾除西藏、青海、内蒙古外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危害土著种,毁坏堤坝等松材线虫云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福建松属树种香蕉穿孔线虫曾在福建、广东发现,但已将疫情扑灭经济、观赏植物等350种以上福寿螺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危害稻田、农田,传播人类疾病紫茎泽兰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危害农、林、畜牧业,使生态系统单一化普通豚草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破坏农业生产,影响生态平衡、人类健康水葫芦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等堵塞河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单一成片,降低生物多样性空心莲子草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等堵塞河道,影响排涝泄洪,降低作物产量,传播家畜疾病互花米草除海南、台湾外的全部沿海省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薇甘菊广东、云南、海南、香港、澳门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等加拿大一枝黄花河南、辽宁、四川、重庆、湖南等使物种单一化,侵入农田,影响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