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1心理学第十二章毕生发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031心理学

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毕生发展

1.个体发展的基本

(1)心理的发展并不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

(2)毕生发展的主要观点:【简答】

①人生的发展,是伴随一生的过程,其行为变化过程贯穿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②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为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③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④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

⑤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

A.稳定性: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B.可变性:但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儿童身上所起作用也可能不同,因而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会表现出可变性。

(3)关键期:【名词】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

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先天遗传素质仅仅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

(2)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相辅相成地发生作用。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单选】

(1)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如研究青少年学校适应行为时,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中学学生进行测查和比较。(2)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有系统地定期观察、记录其心理发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如研究一个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

(3)群体序列研究法:首先在同一段时间内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5.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1)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

(2)触觉发展得最早;

(3)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显示出了对蓝、红的偏好。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单选、简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如“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来对事物进行表征,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思维并不成熟,特点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掌握守恒概念。如8岁儿童去过几次其他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五六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后):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完善。

7.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名词】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8.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1)依恋:

①人类的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于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②依恋行为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③依恋行为产生的原因:依恋实质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它的形成是通过双方的相互强化完成的。(2)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家庭中父母的态度以及抚养方式、学校中教师和同伴的影响是个体性别社会化结果的主要因素。

9.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单选、简答】

(1)皮亚杰把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②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8岁):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其特点有两个: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

③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认识到基于遵从的新的道德关系,一定程度的自律;把准则看成是同伴们共同约定的。

④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互敬和互惠的要产物。与父母关系从权威性和遵从过渡到了平等性。

(2)科尔伯格儿童道德理论:科尔伯格采用了“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工具。

△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自身结果;①服从与惩罚定向;②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③好孩子道德;④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⑤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⑥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10.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个体逐渐建构了自己的认知观点。

11.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性发展:【单选】

(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②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能够区分“我”与“非我”开始的;

③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就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表现出两面性。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