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
miR-34a调控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
miR-34a调控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黎健【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1(19)3【摘要】背景和目的血管新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个体的血管新生功能呈现进程性减弱,修复缺血和受损组织的能力显著降低。
内皮祖细胞(EPC)已被证实在成体的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来源于老年个体的EPC其增殖、存活及迁移功能明显减弱。
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参与了血管新生的调控。
miR-34a是肿瘤抑制因子,通过作用于靶蛋白沉默信息调控子1(SIRT1)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或者细胞凋亡。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miR-34a是否在EPC介导的血管新生中起作用。
此外,最近已报道miR-34a在老年小鼠的心脏和脾脏中水平升高,提示衰老可上调miR-34a水平。
EPC还受到eNOS的调控,在衰老的情况下eNOS的功能也被削弱。
研究已证明,eNOS的必需辅因子BH4水平的下降可引起eNOS解偶联,导致EPC的数量及迁移能力降低。
GTP水解酶I(GTPCH I)是生理情况下合成BH4的限速酶。
GTPCH I活性的降低可减少BH4的产生,引起eNOS解偶联,从而导致活性氧(ROS)水平升高。
但是EPC中的GTPCHI是否可以通过影响ROS的产生进而调控miR-34a的表达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与衰老情况下miR-34a调控EPC介导的血管新生及miR-34a的上游调控因素。
方法我们分别从成年雄性Spraque-Dawley大鼠(201~225 g)、年轻(8周龄)的C57BL/6小鼠(野生型)、GTPCH I转基因小鼠(Tg-GCH,内皮特异性过表达GTPCH I)、Hph-1小鼠(GTPCH I表达水平组成型降低)、老年(18~20月龄)的C57BL/6小鼠及eNOS/GCH双转基因小鼠(全部为雄性)的骨髓中分离EPC。
用流式细胞术联合干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标志对培养7天后的细胞进行表型鉴定。
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与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缺陷
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与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缺陷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简称EPCs)是一类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和脂肪组织中的细胞群,具有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潜能。
它们在血管修复和再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了内皮祖细胞的存在及其在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EPCs在组织损伤后迁移到损伤部位,并参与形成新的血管。
这揭示了内皮祖细胞在血管再生和修复中的重要作用,为治疗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管修复。
研究表明,EPCs可以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VEGF和FGF等,这些因子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此外,EPCs还可以直接融合到已有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增加血管的数量和功能。
然而,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缺陷可能对血管修复和再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受到损害。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血糖状态下的糖化终产物对内皮祖细胞的损伤作用。
此外,糖尿病患者中的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也可能对内皮祖细胞造成损害。
为了解决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缺陷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通过干细胞治疗来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
研究表明,使用干细胞治疗可以有效地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和再生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内皮祖细胞的功能。
目前已有一些药物显示出可以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内皮祖细胞在血管修复和再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缺陷可能对血管修复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如干细胞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希望未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祖细胞功能,从而提高血管修复和再生的效果。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邓显何延政施森周翔宇【关键词】糖尿病 ;侧支血管 ;血管新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及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
糖尿病不仅使大血管病变而致严重缺血性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
一般来说,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侧支形成足以代偿经阻塞动脉丧失的血流,但在糖尿病患者,因其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而使心肌、肢端、视网膜等严重缺血。
因而,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五倍之多[1]。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新生血管形成缺陷的原因尚无定论。
肢体缺血后,低氧和炎症是引起血管新生的主要刺激剂。
血管新生又分为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动脉形成。
卵黄囊部位有一小群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发育形成最原始的血管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血管形成。
在血管床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网,此为血管生成[2]。
缺血组织周围的微小血管在缺血组织的刺激和细因子的作用下,形成有足够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个过程称为动脉形成。
血管新生的主要过程为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连接溶解,内皮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再连接,最后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管腔。
糖尿病则可能对血管新生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导致侧支血管的建立不足。
本文将结合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内皮功能紊乱2型糖尿病的基本代谢特征是高糖血症、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紊乱。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而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外周血和骨髓,在出生后的血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3]。
DM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降低,内皮细胞 NOS活性下降,NO合成减少,NO活性下降,NO可以介导VEGF的血管生成作用。
内皮祖细胞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H s等 把G P es F 标签 的雄性 老 鼠的骨髓移 植到 同系里 面脑动 脉闭
锁 引起 的脑 梗死雌性 小 鼠上 ,从而 跟踪绿色 荧光 以及Y染色体 ,我们
看 见被标的骨髓 细胞整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缺血部 位 ,并呈 现内皮细胞表 型。这说 明内皮祖细胞有可 能被 用来加快 中风后 的恢复过程 。事实  ̄Z ag 【 hn等 7
内皮 细胞增殖 、游走 新生 。近年来 ,血 管E C 末梢血 中的发现 ,对 P在
血管 新生 的概 念 有 了新 的认识 。根据有 关研 究 ,当一个 比较成 熟的 单个 载体 里 面骨髓 进 来 的一部 分干 细 胞可参 与 外履 血循 环 的里面 ,
癌性 。
参考 文 献
[] S g lMSS a Afa A, 1  ̄ co iec tseeaid c d 1 e a ,h hR, zl e a. i xd yo k lt1 u e t Ni n
E C 的进 一步修复可 以修复 血管 、减轻狭窄 ,就像面对缺血性疾 病的 Ps
治疗一模 一样 。
5 问题 与展 望
要C 。但要 准确定 义E C D P 的特 征 目前仍 很困难 ,E C P 实际是不 同分
化阶段祖 细胞的集居 ,因而表面标记有所 不同。 2 EC P 与血 管新 生 血管 新 生包 括两 类 : ①在胚 胎形 成初 期 新生 ;是 从 原有 的血 管
asca d i i e s ] a e s 0 65 () 0 —0 . s i e t da t [ . b t , 0 ,5 1 1 2 19 o t w h b e J Di e 2 :
【] Ashr , r hr , io ,t 1sl o f uaiepo ntr 2 a aaTMuo aaTAl nSe . o ̄ino tt rg i s aI p v o e d teil rgntr n oh l l el o go e ei[] ce c, n oh l o e i d tei l fa ig n s J. in e ap oe ac s n s S
中药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黄、 肉桂 、 苏合 香 、 酥 、 蟾 冰片 ) 治疗 心肌梗 死模 型大 鼠_ , 5 可 J
使其梗死 面积 缩小 , 剂量 可 提高 梗死 边缘 区 V G 、 F F 大 E F bG 的表 达量 , 同时促进梗死边缘 心肌血管新生 。汪 珊珊等证实
管 , 脉” 为“ 的细小分支与延续 【 。脉络生成与 功能和五脏 均 4 』
则拟定的从肝治心 组方 ( 白参 、 胡 、 黄 、 柴 姜 白芍 、 白芥子 、 九 香虫 、 熊胆 ) 能够显著增加鸡胚绒 毛尿 囊膜 的血管生成 数 目,
提高缺血 心肌 毛细血管 密度 , 强缺血 心肌 V G 增 E F和血管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O 年 1 月第 1 卷第 6 O8 2 4 期
59 7
综
述
中药 促 进 血 管 新管新生; 进展
中图分类号 : 44R256 R6 .; . 5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 9820)6 09 — 3 1 7 64(080 — 57 0 0
有关联 , 资始于 肾” 资生于 胃” 统 于心 ” 会 于肺 ” 约 于 其“ “ “ “ “
使血管生长 的各 因子 的平衡 向促进血管新 生的方 向发展 。 J 研究还发现 , 红景天 可能通过改变缺血 心肌 V G E F受体 nt 一
管生成 。但血管形成 机制非 常复 杂 , 多种 生长 因子释 放 、 与
生长 因子受体表达 、 细胞对局部缺血刺激 及血管张 力改变等 理化 因素产生的协同或拮 抗作 用有关 _ 。 3 J 2 中医理论与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1 E C移 植 治 疗 冠 心 病 P
量恢 复至手术前 的 7 %, 0 而输注等 量人微 血管 内皮细胞 和 E C培 P
养 液 的对 照 组 分 别 只 恢 复 到 2 % 和 3 % 。 最 终 , P 7 4 E C组 l/7的 后 0l
肢恢 复功能 , 而对照组 的后 肢存活率 仅 1 1 / 4和 1 1。组织切 片证 /2 实人 E C参与了新血管 的形成 。随后在 大 鼠和兔 的缺血后肢模 型 P 研究表明 , 自体 E C移植能改善缺血肢 体的侧支循 环和血流灌 注。 P 此外 ,P E C移植也 能改善糖尿病小 鼠和大鼠的缺血后肢 的血流。由 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低下 , 这意味着 E C移植可能会给糖 P 尿病合并缺血性疾病患者带来 曙光。近来有 些 日本学 者进行 了骨 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治疗周 围血管疾病所 致的肢体缺血 的临床研究 。 T e —Y ym mi  ̄i ua a等l l 4 对 5例下肢缺血的患者随机采用 盐水 、 外周 血单 个核细胞作为对照与骨髓单 个核细胞进行 缺血肢 体的局部肌 肉注射 治疗 。随访 4 , 周 结果显示所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 肢体 的 踝肱指数 、 经皮氧分压 、 静息痛 、 无痛 行走时 间均 明显改善 , 并未 出 现严重 的并发症。这些临床 症状 和指 标的改善 可能主要与 骨髓单
3 治疗原发性肺 动脉高压 原发性 肺动脉高压 ( r p loayhpami P H) r um nr yee  ̄, P 是一 种 少见的恶性肺 血管疾病 , 其基本 病理特 点是肌 型小 肺动脉 丛样病 变, 血管腔逐渐闭塞, 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 , 若未及时诊 断并积极 准
确 干 预 , 者~ 般 在 出现 症 状 后 2~3年 内 死 亡 。 目前 发病 机 制 并 患
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1 E C的 来 源 8 . P 0多年 前 , l ec 最早 提 出 Fo n e等 r 内皮 细胞 及造 血细 胞来 源 于 同一 祖 细胞 。他 们研 究
了小 鸡胚 盘 中血 液及 血 管 的初 步 形 成 , 出存 在 血 提
管母 细 胞/ 管 祖 细 胞 ( n i l t , 认 为 其 由原 血 a g ba ) 并 o s 始 中胚层 分化 而来 。胚胎 第 1 右 , 黄 囊胚 外 5 d左 卵 中胚层 的 间充质 细胞 聚集 成 细 胞 团 , 成 血 岛 。血 形 岛 中央 的细 胞 为 造 血 干 细 胞 , 边 的 细 胞 为 E C。 周 P
0 引
言
1 E C 的来 源和 生物 学特 性 P
骨髓 含有 一 群能迁 移 至外 周血 中并 分化 为成 熟 内皮 细胞 的祖 细胞 , 些 细 胞 被称 为血 管 内皮 祖 细 这 胞 ( n o e a po ei rcl , P 。在 某 些 情 况 e dt l rgnt el E C) hi l o s
( P ) a ga , rleaea ddf rni ei om tr n o ei e s h yp rc a e n E C cnmi t po fr n ieet t n a ee dt l l l .T e at i t i t — re i t a t u h ac l ip e n h a
维普资讯
・
7 ・ 6
第2卷 1
第 1 期
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
J u n lo d c lP sga u ts o r a fMe ia o tr d ae
Vo _ No 1 l 21 .
20 0 8年 1月
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 状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 C A HD ) 发 病 率 和 病 死 率 很 高, 是 严 重 危 害 人 类 健 康 的心 血 管 疾 病 之 一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入治疗 ( P C I ) 是 近 年 来 新 兴 起 并 且 迅 速 发 展 的 一 门 非 常 有 价 值 的诊 断 与 治 疗 技 术 , 现 已成 为 治 疗 冠 心 病 的 主 要 手 段 。 但支架植 入后的 严重 并 发症—— 支架 内再 狭窄 ( I S R) , 是 影 响其 长期 疗 效 的 主 要 因素 。有 文 献 报 道 显 示 1 a内 的 再 狭 窄 发 生率可达 2 0 % … 。药 物 洗 脱 支 架 ( D E S ) 虽 然 能 够 有 效 抑 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 ( V S MC s ) 增殖, 减 少 支 架 内 再 狭 窄 的 发 生 率 , 但 同 时也 延 迟 了 内 皮 修 复 过 程 , 从 而 促 进 了 支 架 内 血 栓的形成 , 造 成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等 心 血 管 不 良事 件 , 最 终 减
一
,
由此 理 论 而 衍 生 的 E P C s 捕 获支架应运而生 。
1 支 架 内再 狭 窄 的 发 生 机 制
血 管 内膜 的 完 整 性 是 维 持 其 正 常 结 构 及 功 能 的 重 要 条 件, 其 完 整 性 缺 失 是 新 生 内膜 增 厚 的 基 础 条 件 。 血 管 内 膜 损
成 晚期 ( 支 架 植 入 6个 月 以后 ) 发 挥作用 , 晚 期 血 管 壁 中层 内 大量纤 维组织增生 、 使血管 壁硬 化 、 张力 和剪切 力改 变 、 顺 应
内皮祖细胞(EPCs)在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中的研究进展
o f c a r d i a c a l l o g r a f t v a s C u l o p a t h y( C AV) . Th e i n j u r y o f e n d o t h e l i u m o f d o n o r h e a r t p o s t -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Ab s t r a c t ] En d o t h e l i a l p r o g e n i t o r c e i l s( E P C s )h a v e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i n t o ma t u r e
测、 诊断和治疗价值 。 【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 C AV) ; 内皮 祖 细 胞 ( E P C s ) ; 归巢 ; 分化 ; 预测 ; 治 疗
【 中 圈分 类 号 】 R 3 9 2 【 文献标志码】 B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4 6 7 . 2 0 1 3 . 0 4 : 0 2 3
H U Ku i , 一。H O N G Ta o’ , , 。 △
( ’ De p a r t me n t o f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S u r g e r y, Zh o n g s h a n Ho s pi t a l , Fu d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2 , C h i n a;
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人结肠腺癌肺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皮祖 细胞 , 种 2 接 周后 肺部 转 移灶 中有 蓝 色 荧光 。结论 : 管 内皮 祖细 胞 可参与 人 结肠癌 肺 转移 灶血 管形 成 。 血
关 键词 血 管 内皮 祖细 胞 ; 肿瘤 血 管生成 R 3. 753 文 献标识 码 A 中 图分类 号
E p rm e tS u n E d teilPr g n trCel a t i ae i h o es o u mn Coo e o a cn n x e i n tdy o n oh la o e io l P ri p t n t e Prc s fH n ln Ad n c r i o m s c
维普资讯
. 中国 临 床 压 学 2 ( 0/ 1 月 第 1 6年 【 1 3卷
第 5期
Ci cl dclo ra o C ia20 . 11 , o 5 l i i unl f hn ,0 6Vo 3 N . n a Me a J .
It u g tss g d a d pr l ea e n vto Ta ln mea t s sa go e e i r l mi a y to s p sa e n oi r td i ir we e m r d t f r a ke wih DAli o a fr
2 h usad te netdi h ivn l o u em c ihweei lne u nclna e oac o e ieL -7 - 4 o r n h n i ce tet l e ue f d ewhc r a tdh m oo d n cri m cll S 14T j n a n i mp a na ln
71 4
・
论著 ・
血管 内皮祖细胞参与人结肠腺癌 肺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浅谈内皮祖细胞与血管的再生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 0
【 文章 编号 】 6 2 2 2 ( 0 1 0 — 0 3 0 17— 5 32 l ) 9 02 —2
An -1 、 g ) 红细胞生成素 ( P 、 E O)一氧化碳合酶 ( — e NO病 的共 同表 现 , 中 内皮 细胞 的损 伤 其 和功 能 失调 是 微 血管 丢失 的主要 原 因。 血 管丢 失 可通 过 血 管 微 再 生来 修复 。 管 再生 是 指从 已存 在 的血 管 内皮 细 l 血 胞分 裂 、 增 殖, 形成 新 分 支 ( 芽 成 套 叠 ) 扩 展 延 伸 , 发 再 形成 新 的 毛 细血 管
和 单 核 细胞 上 b 另 外 , 仅E C 的 表 面 标 志在 其 他 多 种 细 胞 I 。 不 P s
血管 再 生 是 一 个 多 因素 参 与 的多 步 骤 过 程 。 已明 确 , 现 内 皮 祖 细 胞 参 与 了上 述 过 程 , 是 E C 以何 种 方 式参 与血 管 再 但 P s 生仍然存在争议。 内皮 祖 细 胞 直 接 参 与 了 血 管 内皮 层 的 构成 , 还 是 仅 起 旁 分 泌 作 用 , 是 两 者 都 有 。i r 或 Jn Hu 等通 过对 外 周 血 单 个 核 细胞 的 分 离 , 得两 种 不 同生 物 学性 状 的E C : 期 获 P s早 E s 晚期 E s 从外 周 血 分 离 的单 个 核 细胞 在 培 养基 上 最 PC 和 PC 。 初 呈 圆形 , 随后 分 化 成 簇 , 成 纺 锤 样 细 胞 (pn l— h p d 形 s i de s a e cl 即早 期E C 。 类 细 胞 具有 有 限 的扩 增 能 力 , 在最 初 的 e) 1 P s这 仅 两 周 时 间 内 扩增 , 体 外 培 养 约 4 后 消失 。 期E C 是 来 源 在 周 晚 P s 于 循 环 在 外周 血 的 骨髓 源 性 单 个 核 细 胞 , 有 很 强 的 扩 增 能 具 力 , 养 时 紧 紧 粘 附于 培养 皿 上 , 终 分 化 为铺 路 石 样 单 层 内 培 最 皮 细 胞 。 种E C 都 具 有 摄取 aL L 凝 集 素结 合 特性 , 相 两 Ps cD 和 但 对于 早 期 E C , P s 晚期 E s 达 C 1 性 率 明显 增 加 , 成 一 PC 表 D3 阳 合 氧化 氮 ( NO) 性 更 高 。 血 管 网形 成 试 验 中 , 活 在 晚期 E s 附 PC 贴 于基 底 膜 表 面 形 成 管 腔 样 结 构 , 而早 期E C  ̄ 不 能 形 成上 述 P s 结构 , 同样 在 与 人 脐静 脉 内 皮 细 胞 ( HUVE 共 培养 实验 中 C) 也显 示 : 晚期 E C 比早 期E C 具 有 更 明显 的 形成 管 腔 样 结 构 P s P s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吴立娅;高冬【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08(6)3【摘要】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关系极其密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胚胎期,由血管母细胞通过原位分化增殖形成初步的血管网络结构,即血管形成;另一种是在已有血管网络结构的基础上,经过内皮细胞的迁移、增生,最后以芽生的方式扩展出更多的血管网,称为血管生成。
先前认为成体后的血管新生以血管生成方式出现,但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受损或闭塞的血管周围也存在着血管形成。
血管新生不仅是机体正常发育、生殖和组织修复的基础,而且与某些疾病息息相关,若病变过程伴有血管新生不足,则无法满足机体生长需要,如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反之,血管新生过度的疾病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
因此,通过某种外源干预如移植内皮祖细胞或药物等手段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而开展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已经成为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总页数】3页(P323-325)【作者】吴立娅;高冬【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350108;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R256.2【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 [J], 王瑛璞;孙河;李陆军;孙啸晗;韩海荣2.促血管新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思路——麝香保心丸可促进冠心病患者治疗性血管新生 [J], 周杰; 缪国斌3.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金哲豪;沈念慈;朱静吟4.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金哲豪;沈念慈;朱静吟5.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辅助用药的综合治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滕娟;陈梅珠;王云鹏;陈志萍;朱光;张维东;李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
的心 内膜 和 脑 微 血 管 系 统 。 K w m t a a oo等 在 心 肌 梗 死 动 物 模
型 局 部 注 射 体 外 扩 增 的 E C 后 , 现 缺 血 局 部 血流 增 加 、 功 P s 发 心 能改 善 、 瘢痕 面积 缩 小 。Mu o aa等【 从 人 的 脐 静 脉 血 中成 功 rh r
迁 移 到 血 管 形 成 活跃 的组 织 . 与病 理 和 生 理 性 血管 形成 参
19 9 8年 , to o ls 一 Haz p uo 等 从 鼠胚 胎 中分 离 出 E C , 将 P s还 鼠胚 胎 E C 注 射 到 鸡胚 内 , 果 显示 鼠 E C 参 与 形成 了宿 主 P s 结 P S
疗 作用 的研 究 成 为这 一 领 域 新 的 热 点 。
1 EP Cs概 述
E C 是血 管 内 皮 细 胞 的 前 体 细 胞 , 能 分 化 为 成 熟 的 血 P s 即 管 内 皮 细 胞 的祖 细 胞 。造 血 千 细 胞 与 E C P s来 源 于 共 同 的千 细
胞 —— 血 液 血 管 ‘ 胞 ( e n ibat , 们 具 有 多 种 相 同 的 细 h ma go ls) 它
维普资讯
・
9 46 ・
CHI S OURNA1 I NE E J ( NTE GRATI DI NE ON CAR O 一 CER BROVAS UIA DI EAS VE ME CI DI / E C R S E Au u  ̄ 2 0 Vo . No 8 gs 08 16 .
于骨髓的 E C 增殖 、 化 、 P s 趋 分化 , 与新 生 血 管 的 形 成 , 参 更新 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鼠尾胶原凝胶诱导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鼠尾胶原凝胶诱导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研究施森;何延政;宋丽;刘勇;杨辉;钟武;曾宏【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16【摘要】背景:血管新生在组织工程研究中已引起了高度重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二维平面培养中已证实能促进血管新生.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80%时添加鼠尾另一层胶原凝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实验组采用完全培养液含M199培养液、胎生血清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双抗;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第1,4,7,20天观察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情况并进行细胞鉴定.三维立体模型建立后第3,6,9,12天进行形态观察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内皮祖细胞在三维基质内向胶原基质内生长,24 h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对照组细胞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取第3,6,9,12天的凝胶块检测,可见内皮素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3表达阳性.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动员和诱导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新生.鼠尾胶原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迁移、增殖和发芽等步骤.【总页数】4页(P2879-2882)【作者】施森;何延政;宋丽;刘勇;杨辉;钟武;曾宏【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组织蛋白酶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J], 王文娟;周国宏;2.组织蛋白酶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J], 王文娟;周国宏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J], 孔怡淳;孙蓓;赵堪兴;韩梅;王玉川;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化模型中的表达 [J], 张志华;蒋犁;乔立兴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激光诱导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抗体的影响[J], 陈少军;阴正勤;高钰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制的研究进展刘静;张向阳【摘要】@@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olothelial cells,VEC)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的机械屏障而且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它所具有的机械屏障作用,使它很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受损后的VEC尤其是内分泌功能必然失调,使其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或与这种活性物质有关的其他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文章对引起VEC损伤的多种机制机制进行回顾,探讨VEC的修复机制,进而研究如何保护和修复已损伤的VEC,并改善血管疾病的愈后.【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9【总页数】4页(P1385-1388)【作者】刘静;张向阳【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的机械屏障而且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它所具有的机械屏障作用,使它很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受损后的VEC尤其是内分泌功能必然失调,使其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或与这种活性物质有关的其他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
文章对引起VEC损伤的多种机制机制进行回顾,探讨VEC的修复机制,进而研究如何保护和修复已损伤的VEC,并改善血管疾病的愈后。
1 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及功能VEC是覆盖全身所有血管内腔表面的连续单层扁平细胞,总面积400~500 m2,质量约1.5 kg,正常人约有1012个内皮细胞[1]。
VEC厚为0.5~1.0 μm,大小(10~50)μm×(25~40)μm。
VEC核淡染,以常染色质为主,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构建组织工程器官血管的新种子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
0 引 言
组 织工程( i u nier g 是一 门新的学科 ,9 8年正式定义为 : Ts eE g e n ) s n i 18 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 的原理与技术 , 在正确认识 哺 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 的组织结构 与功能关 系 的基 础上 , 被用 于研究 、 开发 修复人 体各种组 织或器 官受损 的功能. 简单地说就是体外培养与功能相关细胞种植于天然或人工合成 的支架 上 , 以期 获得新 的有 功能 的组织 器官. 大部分组 织器 绝
b oo i a h r ce sis,a d a p i ain p o p c n tsu n i e rng il gc lc a a t r tc i n p lc to r s e ti is e e g n e i .
K e r : n oheilp o e io e l y wo ds e d t la r g n tr c l s;ts u n i e rn is e e gn e g;a go e e i i n ig n ss
y as e r .En oh l l r g n t rc l ly i ot n oe n a go e e i ,h v ih mu t l a in c p c t n h r d t e i o e i el p a mp r t l si n i g n s ap o s a r s a e h g l p i t a a i a d c a i c o y
c n tu tng v i ewo k o r a si is n i e rng Th s atc e e p o e t rgn, te c l s Ya e ma k r o sr c i e n n t r fo g n n tsue e gn e i . i ril x l r s i o i i s h el u f e r e ,
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宋淑敏;刘铭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2(052)033
【摘要】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拥有丰富的血管供应,它的生长需要氧和营养成分不断供给,局部微环境持续稳定、细胞增殖的迅速促进、代谢产物被及时带走,这都与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了肿瘤新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生长。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并简要介绍EPCs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宋淑敏;刘铭
【作者单位】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31
【相关文献】
1.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活性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 [J], 田晶;安毅;于菲;褚现明
2.麝香保心丸对裸小鼠人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促血管新生因子及肿瘤生长的影响 [J], 章忱;程康;郭炜;卫洪昌
3.血管内皮祖细胞鉴定及其促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潘天岳;刘浩;符伟国;
董智慧
4.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肿瘤生长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J], 王国江;戴强;吴云林
5.中科大揭示长片段非编码RNA促肿瘤生长机制。
有助于肿瘤靶向治疗研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细胞。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至CD34+细胞,因其在体外可向内皮表型细胞分化,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并且参与血管形成,故将此命名为EPCs。
EPCs也叫成血管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缺乏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不能形成管腔样结构。
EPCs起源于胚外中胚层卵黄囊血岛,由位于血岛外层的造血/成血管细胞(又称原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共同起源)分化发育而来。
目前,许多研究证明,EPCs在成人外周血,人脐带静脉血和骨髓中均有分布,且人外周血、脐带血的EPCs均来自于骨髓。
EPCS的来源还有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adultprogenitorcells,MAPCs)、骨骼肌〔2〕。
Lin等〔3〕发现骨髓来源的EPCs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成熟循环内皮细胞,两者体外扩增能力之比为50:1。
在骨髓内EPCs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可影响EPCs的发育、增殖、动员和迁移。
Murahara 等〔4〕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脐血中成功地分离出EPCs,这些细胞经培养可以摄取as-LDL,释放NO,表达VE-cadherin、CD31和vWF。
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裸鼠肢体缺血模型,发现EPCs参与了缺血局部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因此脐血可成为EPCs研究的细胞来源。
Gehling 等〔5〕从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分离到CDl33+细胞,在VEGF和干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形成了内皮细胞。
Zengin等〔6〕研究发现在成人几乎各个脏器的大中血管的平滑肌和外膜之间存在一个“血管发生区域”,该区域中也存在着CD34+、VEGFR-2+的EPC,并且有少部分细胞为CD45+。
该区域可能是出生后血管发生的源泉,且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2EPCs的表面标记由于EPCs与造血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有着共同的起源,所以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表面标记,如CD34、CD133、VEGFR-2、Eph等;EPCs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两者都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表面标志,包括VEGFR-2、Tie-1、Tie-2和VE-cadherin〔7〕。
这些相同的表面标记使EPCs的分选变得非常困难,其中有3个最重要的表面标志:CD34、CD133、VEGFR-2。
一般将CD34+/CD133+/KDR(VEGFR-2+或Flk-l+)的细胞定义为EPCs。
有研究表明,同时表达CD133、VEGFR-2和CD34的细胞具有迁移并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能够促进出生后的血管形成。
CD34是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它选择性地表达在造血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前体细胞和各种问质肿瘤细胞中,是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HSCs的主要标志,可同时识别出包括HSCs、EPCs和成熟内皮细胞的混合细胞群。
从外周血中分离出的CD34细胞在体外能够向内皮细胞分化,在体内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大多数为EPCs。
但是,近来研究发现,CD34-细胞群体中也含有EPCs〔8〕,这使得用CD34来富集EPCs的方法受到挑战。
CD133(又称AC133)是存在于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20000的糖基化多肽,含有5个跨膜结构域,包括膜外的N端及胞浆内C残端,选择性地在人类胎肝、骨髓和血液来源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上表达,在向成熟的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其数量迅速减少,在成熟血管内皮细胞上未见CD133的表达。
因此,它可作为用于区别成熟内皮细胞和EPCs 的分子标记,是目前分离EPCs最常用的表面标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VEGFR-2)即鼠的胎肝激酶1(fetalliverkinase,Flk-1)和人的含有激酸插入区域的受体是在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最早表达的内皮标志〔9〕,也可以作为EPCs高富集的分子标记。
循环中的EPCs表达干/前体标记物,如CD34或VEGFR-2,但无CDl33,同时开始表达内皮系的特殊标记物,如VE粘钙蛋白或E-选择蛋白。
VEGFR-2和VE粘钙蛋白被认为是EPCs区别于HSCs的标志〔10〕。
通过对EPCs表面标记物的识别,我们可以对EPCs进行分离、培养。
目前最经典的EPCs体外培养方法是从骨髓或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或直接分离出表达CD34、CDl33和VEGFR-2的单个核细胞,接种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平皿表面,加入VEGFR-2等促内皮生长因子和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4~7天后就能形成内皮细胞集落(endothelialcellcolony-formingunit,CFU-EC),其形态特点是以许多小圆形细胞分布为中心,周围放射状分布着大量的纺锤形状的内皮细胞,对这些细胞分析可发现它们能表达CD31、KDR、CDl44、VE-cadherin、vWF等血管内皮细胞所特有的细胞表面标记。
3EPCs的影响因素正常情况下,骨髓中EPCs处于休眠状态,在很多刺激因素作用下动员到体循环,导致外周循环血中EPCs的数量增加,并迁移到特定的位点分化增生,形成内皮细胞并促进血管发生。
目前已证实对EPCs有动员作用的因素包括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growthfactor,P1-G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致炎细胞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cellderivationfactor-1,SDF-1);药物和激素: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雌激素等;机体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组织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外周血中EPCs迅速增加。
Satoh等〔11〕在低氧5周的大鼠中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SDF-la/CXCR4和ICAM-1/CDl8途径减少骨髓来源的EPCs的动员及归巢。
不少文献己证实,EPCs 在VEGF或缺血刺激下确可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它在体内具有明显的内皮修复和促血管新生作用〔12〕。
Urao等〔13〕证实EPO可诱导EPCsAkt/eNOS磷酸化和NO合成,增加EPCs 的动员而抑制损伤动脉的内膜增生。
此外,体育锻炼〔14〕和磁场〔15〕也可以使外周循环中EPCs的数量增加。
相反,在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老龄化、冠心病〔16〕等状态下,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减少,EPCs的分化、迁移、黏附及形成血管能力也显著下降。
4EPCs与血管新生血管新生(neovasculorization)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生成(angiogcnesis)。
血管发生是指内皮前体细胞,即成血管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从头形成原始血管网的过程。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血管长出新毛细血管的过程。
胚胎时期机体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两个过程形成新血管,成年后新血管生成起先被认为是由血管生成的机制所构成,由预先存在的内皮祖细胞增生和迁移所控制,但通过对外周血EPCs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对于生后新血管生成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即不仅存在血管生成,也包括血管发生。
实际上,在组织因供血障碍导致缺血缺氧的情况下,上述不同类型的血管新生都有可能发生,但可能以某种形式为主。
这一理论,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将自体干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血管生成。
血栓的机化和再通过程是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由其微环境决定。
近年来发现EPCs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Striring等〔17〕用一个不可渗透膜把栓子和血管壁隔开,栓子中的裂隙同样有内皮细胞贴附,机化同样会发生。
从而说明血栓的再通中,内皮细胞不仅仅是从自血管壁上迁移而来,可能还来自循环血液中的EPCs。
EPCs通过下列可能的机制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更新。
(1)整合(incorporation)机制:研究表明〔18-19〕将体外标记的EPCs移植到缺血或血管内膜剥离动物模型后,可在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壁内或再生的血管内皮层检测到标记物及CD34双阳性细胞。
加上上述细胞在血管生成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
因此,人们推测归巢于缺血组织的EPCs,在VEGF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够直接整合至生成中的新生血管壁内,并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
同样,归巢于与损伤血管内膜的EPCs,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损伤血管内膜的再生。
(2)融合(fusion)机制: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自发融合、形成多核巨噬细胞的能力。
最近几个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同培养具有融合倾向,且融合细胞表现为全能分化特性〔20〕。
一些学者认为在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壁内观察到的供体源性且表达CD34的细胞极有可能为EPCs与局部血管内皮细胞融合的结果。
(3)旁分泌(paracrine)机制:无论为整合机制还是融合机制,在缺血组织中EPCs的整合率或融合率均是非常低的。
但EPEs移植后,却能显著地增加新生血管的数目、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
其原因可能为EPCs除通过上述机制起作用外,还以旁分泌的形式影响着局部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
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的EPCs具有分泌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能力;HSC可以表达VEGF、Ang-1的Mrna;骨髓单个核细胞能够释放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因此,移植体内的EPCs也可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途径,促进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增强成体血管生成的经典途径血管形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