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导论一、选择题1>.经济学研究的是()。
A>.企业赚钱问题 B>.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C>.企业行为选择问题 D>.政府管制问题【答案】B【解析】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两点是共识的:一是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二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2>.“为谁生产的问题”,符合下列哪一项?()A>.微观经济学回答的问题 B>.宏观经济学回答的问题C>.A、B都是 D>.A、B都不是【答案】A【解析】为谁生产的问题涉及到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
3>.下列事物中哪些不具备稀缺性?()A>.空气 B>.矿泉水 C>.食物 D>.托福培训班【答案】A【解析】稀缺性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导致的,空气不具有这两种性质,因此不具备稀缺性。
4>.区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键在于()。
A>.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B>.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行为C>.微观经济学研究产品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D>.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狭小,宏观经济学研究涉猎广泛【答案】A【解析】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个体(家庭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其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而宏观经济学则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总体经济活动,其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经济学家讨论“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这一问题属于()所要研究的问题。
A>.实证经济学 B>.规范经济学 C>.宏观经济学 D>.微观经济学【答案】B【解析】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某些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
它回答“应该是什么”,或研究“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圣才出品】
第13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3.1 复习笔记考点一:投资★★1.投资的定义及投资决定(见表13-1)表13-1 投资的定义及投资决定2.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如果一项资本品在未来各年的预期收益为R1、R2、R 3、……,而此项资本品的购买价格为C ,则该项资本品的边际效率为:()()122111n n R R R C rc rc rc =++++++…从上式可知,资本边际效率取决于资本品的价格和投资者对投资品带来收入的预期。
就一项特定的资本品而言,资本品的价格既定,因而预期收入越高,资本边际效率也就越大。
考点二:IS 曲线与LM 曲线 ★★★★1.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含义、推导、斜率及移动(见表13-2)表13-2 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含义、推导、斜率及移动2.LM曲线的三个区域(见图13-1)图13-1 LM曲线的三个区域(1)凯恩斯区域: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
(2)中间区域: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
(3)古典区域: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LM曲线的斜率无穷大,从而LM曲线为垂直线。
考点三:利率的决定(见表13-3)★★★★★表13-3 利率的决定考点四:IS-LM模型★★★★★1.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即I(R)=S(Y)。
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M=L1(Y)+L2(R)。
当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组合一定满足下列两个条件:I(R)=S(Y)M=L1(Y)+L2(R)此时,上式被称为IS-LM模型。
2.两个市场的失衡与调整从图13-2可以看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同时决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生产理论)【圣才出品】
第4章 生产理论一、名词解释1.企业答: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以及如何生产。
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生产函数答:生产函数表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作为前提,一旦生产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原有的生产函数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假定X 1,X 2,…X n 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 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则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12,,...n Q f X X X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对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而言,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边际产量表现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特征。
具体来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决定了边际产量曲线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
4.边际替代率答: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MRS 12=-ΔX 2/ΔX 1。
式中,ΔX 1和ΔX 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12212011d lim d X X X MRS X X ∆→∆=-=-∆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辅导讲义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短期内,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所以短期边际成本为:
MC dTC dTVC dTFC dQ dQ dQ
因为
dFVC Q dLQ
dQ
dQ
且 TFC 是一个常数,于是有 dTFC 0 ,所以,上式可以写为 dQ
MC dTC dTVC dL 1
1 / 1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总成本 答:总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它是 总不变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总成本包括短期总成本和长期总成本。短期成本有不变成本 和可变成本之分。但是在长期内,由于企业可以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 数量,所以,长期内所有的要素成本都是可变的,长期成本没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
圣才电子书
分资金被视为( )。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B
【解析】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成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 高收入。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 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 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 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dQ dQ
dQ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第九章
四、经济增长的极限与代价
1.增长极限论 经济增长要受到客观因素 的限制,增长有一个不可 逾越的极限,经济不可能 无限增长下去。
2.增长怀疑论 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经 济福利的增加,因为人类 为经济增长还要付出巨大 的代价。
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储蓄率为 20%时,经济增长率为: A.5% B.80% C.20%
(3)三个增长率
A.实际增长率:实际上所发生的 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B.有保证的增长率
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实际增 长率,企业家会增加投资,使两 者一致,刺激经济扩张,长期萧 条。
四、经济周期理论
1.纯货币理论: 经济周期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完全 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2.投资过度理论: 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3.创新理论 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 4.乘数—加速原理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特征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经济增长模型 四、经济增长的极限与代价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基本假设 社会成员分为利润与工资收 入者2个阶级; 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 储蓄倾向不变; 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 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2)基本公式 P=利润率, Sp、Sw、C分别表示利润收 入者储蓄率、工资收入者 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由于Sp、Sw、C 假定不变 ,故利润动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无形资本,
备、厂房、存货等存量。
3.技术进步
提高生产率,同样要素投入 能提供更多产品 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 知识的进展。
《经济学基础(第2版)》电子教案(2)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1.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 假定收入一定, 消费的数量还取决于消费倾向的大小, 消费倾向分为平
均消费倾向和边入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用C 表示消
费, 用Y 表示收入, 则 • APC = C / Y (9 -1) • 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如以DC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第二节 IS—LM 模型 •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及其影响
返回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一、总需求的构成
• 总需求是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如上所述, 在现实的经 济即四部门经济中,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四个部 分。
消费的因素很多, 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 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 为自变量, 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来说, 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 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向的变动, 即收入增加, 消 费增加; 收入减少, 消费减少。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比例变动, 如图9 -1 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 (一) 投资与投资函数 • 1.投资 • (1) 投资的含义。这里的投资是指企业在国内的总投资, 包括企业在国
内购买厂房、生产设备、软件(固定投资) 及增加存货(存货投资) 等方 面, 即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中的I, 是社会总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 • 社会总投资不仅包括I, 而且还包括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 如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加生产者的知识积累、提高生产技能等。 • (2) 投资的种类。投资可分为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两种。重置投资是指 企业为补偿厂房设备等的损耗而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是指企业为增加 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投资。重置投资+ 净投资= 总投资。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9第九章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九章经济增长及其核算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珍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增长的典型事实1.各国经济增长迅速无论是兴旺国家还是后来居上的开展中国家,其经济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产出也会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增长。
但是,面对不断出现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明显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人均产出的增长可能并不像新古典模型预期的那样保持不变。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第二次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
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一些成功转型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2.各国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个国家的初始禀赋对该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很大影响。
初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重要因素:(1)自然资源。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本国或本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初始条件的不同,导致今后的经济增长在不同的路径上进行,各要素的收入水平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2)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表达在对外交流的难易程度上。
地理条件是影响落后国家经济收敛的一个重要因素。
(3)劳动力供应。
在长期增长中,劳动力供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参加工作的劳动力数量是整个经济体可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以后每年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又是产出增加的直接原因。
(4)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表达在人体内、对生产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有用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不竭源泉,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第12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答:均衡产出,又称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假设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不变、利率既定、社会上的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时,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入就取决于总需求,此时的产出就称为均衡产出。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意愿)投资一定等于计划(意愿)储蓄。
2.消费函数答:消费函数表示的是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若以C表示消费,以Y表示收入,则消费函数为:C=C(Y)。
为了简化分析,假定消费函数是线性函数,则消费函数可进一步写为:C=C0+cY,0<c<1。
其中,C0表示自发性消费部分,即收入为零时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最基本消费,它往往通过动用以往的储蓄、向他人和银行借款或出售自有财产等方式来实现,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c为一个小于1大于0的常数,又叫边际消费倾向,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所以c和Y的乘积部分也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这个消费函数的经济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3.平均消费(储蓄)倾向答: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占收入的比率。
如果以APC表示平均消费倾向,以APS代表平均储蓄倾向,C、S、Y分别表示消费、储蓄、收入,则APC=C/Y,APS=S/Y,又因为Y=C+S,所以APC+APS=1。
平均消费倾向APC说明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状况。
APC有如下三个特点:①由于消费水平总是大于零,所以APC大于零。
②在收入偏低时,为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可能大于收入,此时,APC可能大于1。
③随着收入的增加,APC趋于下降。
由于储蓄可正可负,所以APS也可正可负。
一般来说,当收入偏低时,APS可能为负值;随着收入提高,储蓄增加,APS变为正值且递增,但是总是小于1。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第2版复习笔记(金融调控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第2版复习笔记第十二章金融调控法律制度一、金融调控法概述1.金融调控的概念及特征(1)金融调控的概念金融调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宏观调控。
(2)金融调控的特征①金融调控主体是中央银行。
在我国即为中国人民银行。
②金融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目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处理货币事务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
③金融调控须在法制范围内运行。
2.金融调控的目标(1)一般包括:①稳定物价,是指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②充分就业。
若将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实现充分就业。
③经济增长。
其衡量标准一般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④国际收支平衡。
(2)金融调控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①金融调控与财税调控、产业调节的选择;②稳定物价与实现充分就业之间的选择;③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选择;④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的选择;⑤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之间的选择。
3.金融调控的手段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与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见下文介绍。
其他法定调控手段主要包括:(1)调节证券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
法定保证金,是指按一定比例购买证券的付现额。
中央银行利用它限制证券购买者的贷款额,影响证券市场价格。
(2)消费信用控制。
主要规定分期付款的首期最低付现额和分期付款的最长付款期,调节社会对商品的有效需求。
(3)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对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重大或重要的部门、行业、企业实行较低的贴现率或贷款率。
(4)规定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指中央银行为保障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规定流动性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
中央银行以此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
(5)窗口指导(又称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说服力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行为。
(6)规定利率最高限额,是指中央银行依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各种存款所支付的最高利率,以引导商业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影响银行信用供给能力。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15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失业答: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失业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没有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它们只有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
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处于没有工作的“闲置”状态,失业会带来多层面的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
2.自愿失业答: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造成自愿失业的原因主要有:①立法方面的原因;②社会风俗习惯;③工资福利方面进行的集体谈判不能达成协议;④工人的个性执拗;⑤为失业者支付的失业救济金过高,有的甚至比他们在职时获得的纳税后收入还要多,致使一些人宁愿失业,靠救济金生活;⑥人们过分挑选工作种类和工作条件;⑦准备升学以便将来得到更优越的工作;⑧贪图闲暇与安逸等。
3.通货膨胀率答:通货膨胀率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公式如下:T=(P t-P t-1)/P t-1。
其中,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 t和P t-1分别表示t时期(代表报告期)和t-1时期(代表基期)的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率也可以用文字表示:通货膨胀率=(报告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期消费者价格指数×100%。
4.自然失业率答:自然失业率是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与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无论经济如何波动,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社会难以清除的。
这种失业率的存在和大小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转移成本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市场经济运行本身无关。
5.菲利普斯曲线答: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是: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上升,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圣才出品】
第19章开放经济
19.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收支(见表19-1)★★★★
表19-1 国际收支
考点二:汇率理论★★★★★
1.汇率及汇率制度(见表19-2)
表19-2 汇率及汇率制度
2.几种汇率理论(见表19-3)
表19-3 几种汇率理论
3.人民币升值(见表19-4)
表19-4 人民币升值
考点三:开放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1.国民收入调节的意义
(1)开放经济中,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是相互影响的。
通过“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国际贸易将各种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由一国的繁荣带动其他国家的繁荣,也可以由一国的萧条引起其他国家的萧条。
(2)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非常大。
2.国民收入调节的政策
(1)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
①内在均衡是指实现国内经济的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②外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
(2)最优政策配合
①含义:在国外需求不同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政策应使其中一种政策的积极作用超过另一种政策的消极作用。
②选择最优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a.注意各种政策对内与对外的不同影响;
b.确定政策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c.要把各种政策配合运用,用一种政策去抵消另一种政策的负效用。
(3)不同经济状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见表19-5)
表19-5 不同经济状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考点四:对外经济政策(见表19-6)★★★。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增长理论)【圣才出品】
第17章经济增长理论17.1 复习笔记考点一:经济增长:一般概述(见表17-1)★★表17-1 经济增长:一般概述考点二:经济增长的前提、源泉与核算(见表17-2)★★★★表17-2 经济增长的前提、源泉与核算考点三:哈罗德-多马模型★★★1.哈罗德模型(见表17-3)表17-3 哈罗德模型2.多马模型(1)假定:社会原本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储蓄率不变。
(2)公式推导:①投资的进行使社会资本存量增加,也就使社会生产能力,即供给能力有所提高,用公式表示为:ΔY s=I·δ其中,ΔY s表示总供给的增加,I表示投资,δ表示资本既定的平均生产率。
②扩大投资会使社会总需求增加,消化社会上增加的生产能力,且乘数的作用使总需求增加的数量是投资增量的若干倍。
用公式表示为:ΔY D=ΔI/s其中,ΔY D表示总需求的增加,ΔI表示投资的增加,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
③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I·δ=ΔI/s,变形得:ΔI/I=s·δ,得到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考点四:新古典增长模型★★★★★1.基本假设(1)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
(2)在生产过程中,规模的变化不会对生产成本造成任何影响,即规模收益报酬不变。
(3)生产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即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率可以发生变化。
(4)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着资本折旧。
2.基本公式及含义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k sf k nk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n表示人口增长率;nk为按既定的资本、劳动比例为新增劳动力配备的资本,被称为资本广化;k0代表人均资本的增加量,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sf(k)为社会的人均储蓄。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又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3.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在增长文献中,稳态是指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分配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分配理论8.1 复习笔记考点一:分配理论概述★★分配理论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阶级。
它由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两部分构成。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产品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即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它主要包括:(1)劳动;(2)资本;(3)土地;(4)企业家才能。
2.生产要素需求(见表8-1)表8-1 生产要素需求3.生产要素供给生产要素的供给不是由生产者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行为决策决定的。
生产要素所有者在效用最大化目标下选择把自己的生产要素留作自用或者提供给他人使用,提供给他人使用的部分就构成了生产要素供给。
考点二: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则★★★★★1.生产要素需求的一般原则生产要素需求的一般原则是MR=MC,根据所处市场的不同,MR与MC有不同的形式。
(1)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①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价格,即P=MR=MC,对于一家厂商而言,价格是不变的,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而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又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VMP)指每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L))的销售值。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厂商可以按既定销售价格卖出任何数量的产品,VMP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与其销售价格之乘积:VMP=MP(L)×P。
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MP (L )×P =MR 。
②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如图8-1所示:图8-1 厂商的边际产量和边际生产力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完全重合,并向右下方倾斜。
(2)不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
边际收益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价格水平。
【精品】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习题内容答案详解
【关键字】精品《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
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
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
GDP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休息和地下经济因素。
(NEW)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导 论第2章 供求理论及其弹性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第4章 生产理论第5章 成本理论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第7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第8章 分配理论第9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10章 市场与政府第11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第12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13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14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第15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16章 经济周期理论第17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18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19章 开放经济第1章 导 论一、名词解释1经济学答: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以及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曼昆则认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资源。
2宏观经济学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
宏观经济总量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及其增长、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总水平、就业与失业、利率水平和国际收支等。
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其核心是国民收入理论。
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学还包括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资源总量的决定问题,探讨社会如何做出选择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总量的变动规律等。
3微观经济学答: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生产者、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配置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分析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分析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
4资源稀缺性答: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它导致稀缺性。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第12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2.1 复习笔记考点一:均衡国民收入★★★1.概念均衡国民收入是指经济社会上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经济社会以不变规模稳定运行的国民收入。
2.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1)总供给角度。
国民收入就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也就是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具体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四者又可以转化为消费和储蓄之和。
即国民收入=各个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个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的总和=工资+利息+利润+地租=消费(C)+储蓄(S)(2)总需求角度。
国民收入就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支出+用于投资的支出=消费(C)+投资(I)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因此,有如下等式:C+I=C+S等式两边消除C,上式就成为I=S。
因此,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即投资等于储蓄。
此时是计划投资(意愿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意愿储蓄),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如图12-1所示,横轴表示社会总产量,纵轴表示社会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总供给。
45°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满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实现国民收入均衡。
图12-1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由图可看出均衡国民收入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产出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水平,它将随着社会总需求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考点二: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比较(见表12-1)表12-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比较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补,两者之和为收入,即Y=C+S。
(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3)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MPC+MPS=1。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11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①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②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③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④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
所以,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同时,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2.国民生产总值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小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时,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答: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在实际经济中,许多产品既可以作为最终产品使用,又可以作为中间产品使用,要区分哪些是最终产品,哪些是中间产品是很困难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计算时采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经济数学》第2版习题答案完整版人大版
())1(32.150.1450),50(25.05015.0500,15.0.13100),100(541001000,.1230)3(3120)2(360)1.(111000,200908001001000800),800(90801008000,100.10,.939539.8.7.62,ln ,,.5sin ,,.4222)5.0(,2)0(,2)3(.3)111(1)(.2),1()1,)(2(]1,00,1-)[1.(1222122212≥+-=≤--==⎩⎨⎧>-+⨯≤≤=⎪⎩⎪⎨⎧>-+≤≤⋅==-=-=⎪⎩⎪⎨⎧>⨯+⨯≤<-+⨯≤≤=≤≤+==========-==++=+∞⋃--∞⋃-x x x y x xy y x x x x y x x a a x x a P Q Q Q R P Q Q Q Q Q Q R bq a q c c c x w w v v u u y x v v u e y f f f xx x f u 略偶函数()1、1191.016万元.2、561.256元.3、约2884年.4、7.18%.5、631.934元.6、收益的现值是61.977万元,租赁设备的方案更好.7、美国、中国、日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3%,15.85%,12.65%.8、(1)14;(2)0;(3)13;(4)12;(5)2.9、(1)0;(2)0;(3)0;(4)极限不存在.10、(1)-16;(2)32;(3)0;(4)13;(5) 2x;.11、(1)w;(2)14;(3)2;(4)8;(5)12e;(6) e;(7) 2e;(8)53e.12、(1)0;(2)1;(3)0;(4)1.习题三答案1(1) 26sec x x - (2) 2ln 22x x + (3) 2732x x +(4) 2661x x -+ (5) 2cot csc sec tan x x x x x -+ (6) 1[ln ln 5]xe x x ++ (7)22(1)x + (8) 1cos 1x - (9) 222sec (1tan )xx - (10) 32(1) 2614(1)x x - (2)(3) 210x e -- (4) 22sec tan x x (5) 222sin 2cos 2cos sin x x x x x -- (6) 2(cos35sin 3)xe x x --(7) 1ln ln ln x x x (8) 13cot x x + (9) 243(21)x x + (10) 2 3(1) (62)x dx + (2) 322[2(3)(2)3(3)(2)]x x x x dx +-++- (3) 2(ln 2ln )x x dx + (4) (sin 2cos sin )x x x x dx -+(5) 33224(1)x dx x -+ (6) 2sin ln(12)12x dx x+-+ 4(1) (100)2200C =元 (100)22C =元/吨;(2) (100)9.5C '=元 5 (10)125C =, (10)5C '= 6 ()C Q'=, 25R ()(1)Q Q '=+, 25()(1)L Q Q '=+ 7 5060050pp η=- 1(1)111η=<; (6)1η=; (8)2η= 8(1) 214x- (2) 214x e - (3) 2sin cos x x x -- (4) 2cos te t --9(1) yy x - (2) x y x ye y x e++--10(1) 3(1)2t + (2) 2211t t +-11(1) (,)23x f x y x y '=+;(,)32y f x y x y '=+ (2) (,)2sin 2x f x y x y '=;2(,)2cos2y f x y x y '=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答: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庭之间的最优配置。
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建立福利概念,依据既定的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制定经济政策。
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为调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
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庇古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愈大;二是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社会经济福利愈大。
由于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以后,庇古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与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相对的是其后出现的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有勒纳、卡尔多、希克斯等。
二、判断题
1.竞争均衡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
【答案】F
【解析】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所有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的,即竞争均衡为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因而是帕累托最优的。
2.将社会资源平均分配是帕累托有效的。
()
【答案】F
【解析】帕累托有效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不使一方境况变坏的情况下,就不能使另一方的境况变好,它是一种无可改进的状态。
平均分配社会资源未必是不可改进的。
比如将20个梨和30个苹果平均分配给A和B,即A、B两人分别得到10个梨和15个苹果,但两人的偏好并不相同,假设A更喜欢吃梨,B更喜欢吃苹果,则A就会用自己的苹果去交换B一定数量的梨。
这样,初始平均分配的社会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并达到更有效的状态,这便说明了平均分配社会资源未必是帕累托有效的。
3.理性独裁者的选择一定是帕累托最优配置。
()
【答案】T
【解析】阿罗认为理性的独裁者会使个人配置最大化,同时他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那么一定就是帕累托最优的。
4.若社会福利函数是个人效用函数的递增函数,则任何通过自愿约束形成的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的配置都是帕累托最优配置。
()
【答案】T
【解析】如果这个配置不是帕累托最优,那么必然有其他某种可能的配置,能给每个人至少同样大的效用,并使其中某个人获得严格来说更大的效用。
但社会福利函数是每一行为人的增函数,因此新的配置必然有更高的福利,这与“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的配置”发生矛盾。
5.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不存在从个人偏好次序归结成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的简单程序。
()
【答案】T
【解析】理性的个人偏好具备完备性、传递性和反身性等特征。
对于社会福利函数,阿罗认为必须是四个条件的集合:①无约束的定义域,即应当包含个人在社会状态集中偏好关系的一切可能组合;②弱帕累托原理,即当所有个人都认为A优于B时,社会偏好也认为A优于B;③偏好独立性,即集体偏好之间的排序与非比较项无关;④非独裁性,即不存在某个个人的偏好就是社会偏好。
同时,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出,完全满足前三个条件的决策只有独裁决策,也就是说不可能同时满足4个条件。
这说明不存在从个人偏好次序归结为单一社会偏好次序的简单程序。
可见,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证明的就是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
6.帕累托最优意味着改变既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增进社会福利。
()
【答案】F
【解析】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增加某个成员的福利,必将减少其他至少一个成员的福利,增加和减少的福利相对量不确定,因此,社会福利的总变化是不确定的。
7.契约曲线是所有可能契约的轨迹。
()
【答案】F
【解析】契约曲线是无差异曲线之间切点的轨迹,其上任一点都是交换的均衡点,它表示的是帕累托最优契约。
但是,如果交换过程不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很可能交换契约并不在契约曲线上达成,因此契约曲线上的点并非代表所有可能出现的交换契约。
8.如果对所有消费某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并非都等于消费者在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那么这两种商品中至少有一种不是有效地生产出来的。
()
【答案】F
【解析】当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不被满足时,生产的有效性条件仍可能被满足,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9.由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可能找到一个满足完全性、反身性及传递性的社会选择机制。
()
【答案】F
【解析】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一个满足完全性、反身性及传递性的社会选择机制必然是一个独裁统治:所有的社会偏好顺序就是一个人的偏好顺序。
三、单项选择题
1.在研究某一市场的均衡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通常是()。
A.静态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动态均衡分析
D.静态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答案】D
【解析】研究单一市场均衡的方法主要是静态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
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
2.下面哪种情况是帕累托最优?()
A.收入分配公平
B.不使社会中的某些成员福利变差就无法使其他成员福利改善
C.企业内部化其所有外部性
D.不损害他人福利而改善部分人的福利
【答案】B
【解析】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达到这种程度: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则达到的状态是()。
A.效率不高的
B.不公平的分配
C.帕累托最优
D.比较公平的分配
【答案】C
【解析】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
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由帕累托最优的定义可得,题中的状态为帕累托最优。
4.减少甲厂家某种要素投入,并用来增加乙厂家的生产,结果是所增加的产量在补偿甲厂家的损失后,还有剩余,则这种情况属于()。
A.非帕累托最优状态
B.达到了均衡状态
C.经济效率下降了
D.帕累托改进
【答案】D
【解析】乙厂产量增加,在补偿甲厂产量减少后还有剩余,可知是帕累托改进。
但并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也不能判断是否达到了均衡状态。
5.经济处于()时,个人之间不具有进一步交换的余地。
A.生产效率
B.交换效率
C.分配效率
D.产品组合的效率
【答案】B
【解析】当达到交换效率(即交换的契约曲线)时,交换达到帕累托最优,不再存在交换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