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合集下载

从“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探讨陈洪绶人物画的创新性艺术表现

从“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探讨陈洪绶人物画的创新性艺术表现

人”,以“阳明心学”为基,反对束缚人性的思想压迫,引领了明末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晚明艺术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陈洪绶对人物画的创新性变形及其绘画语明末画家陈洪绶是我国古代人物画变形式画法的先行者,他根据晚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审美特征、个人感情等因素,对笔下人物的造型加以“奇骇”式的变形,表达个人情感和意趣,跨时空应和了姚最《续画品》中“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这一绘画品评标准。

陈洪绶少时天资卓绝,且祖上为官宦世家,可谓富贵顺遂。

9岁时,其父突然离世,至此家道中落,尔后至亲相继离世,对陈洪绶打击极大,使他的内心陷入极度悲痛之中。

后又逢甲申之变,家国倾覆,政权更替,彻底使陈洪绶放弃了入仕的想法,也使他往后一生都沉浸在对士大夫阶层仰慕崇拜,却无从跻身的愤恨之中,徘徊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之间。

他一生波折,终身未仕,晚年归隐,以卖画为生。

复杂的人生经历对明 陈洪绶 屈子行吟图(版画)陈洪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庚曾在其作品《国朝画征录》中评价陈洪绶为“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的艺术家。

陈洪绶的艺术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在国画、版画、书法方面均有所成,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极具特色的人物画。

他所塑造的人物造型多有奇骇、怪诞之感,构图具有扁平化特点与装饰美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在发展历程中的创新性艺术探索。

其人物画创作的创新性艺术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构图的平面化—以陈洪绶早期作品《屈子行吟图》为例陈洪绶的早期人物画代表作品《屈子行吟图》,是其为《楚辞述注》所作的著名版画组图《九歌图》中的其中一幅。

此幅插图描绘了《楚辞》中,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后,失意落寞,孤寂绝望,边行边吟,抒发衷肠的画面。

主人公屈原的人物形象在该幅画面中的占比很小,与背景的大片留白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动势走向,烘托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更好地表现了插图的故事情节。

陈洪绶运用了较为写实的创作手法处理了屈原满面愁苦、抑郁难疏的人物形象,线条清圆细劲,劲实流畅,具有一定的金石感。

论陈洪绶花鸟画中造型的独特性

论陈洪绶花鸟画中造型的独特性

论陈洪绶花鸟画中造型的独特性陈洪绶是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他的画作从形态到色彩都十分独特,具有强烈的个性。

对于陈洪绶的花鸟画造型独特性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线条的运用在陈洪绶的花鸟画中,线条运用灵活多变,既有细节描摹,也有描绘整体形态的勾勒。

他用线条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气息,使画面具有生动感和立体感。

他不仅能画出复杂的鸟翅,精细的羽毛,还能用简单的线条来诠释花瓣的展开和花蕊的卷曲。

通过对线条的细心运用,他使得画面感觉更加生动自然,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二、形态的变化陈洪绶的花鸟画以形态的变化为特点。

他在画笔运用上十分灵活,有时将花卉表现得清新自然,有时又表现得若有似无。

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花鸟的独特气息,表现出万物生命力的不同状态。

他喜欢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多个角度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传达出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

这让他的花鸟画作品充满了神秘和动感,让人着迷不已。

三、色彩的处理色彩是陈洪绶花鸟画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具有淡雅、清新的特点,而且色调非常丰富。

他擅长用色彩来表现花鸟的气质和性格,通过对不同颜色的运用,使画作更加立体饱满。

他的色彩处理让人感到柔美舒适,给人带来了温馨愉悦的感觉。

综上所述,陈洪绶的花鸟画作品造型独特、生动鲜活,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特点。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形态表现,诠释了花鸟的生命力和活力。

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他创作出了充满生命力和独特气息的艺术作品。

这些独特的造型方式,让人们在欣赏陈洪绶的花鸟画作品时体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陈洪绶人物画的艺术风格评述

陈洪绶人物画的艺术风格评述
王 蒲
( 新 乡学 院 艺术 系 ,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0 )
陈洪 绶 , 字 章侯 , 浙 江省诸 暨市枫 桥镇 人 , 明末 清初著名 的画家。陈洪绶 的生活经历充满 了坎坷 , 他 年轻 时屡试不第 , 中年时经历 了亡 国之痛 , 老年 时遁 入 空门 , 这种 不幸的人生经历 磨炼 了陈洪绶 , 也 影响 了他 的艺术创作 。陈洪 绶曾 师法贯休 、 周防 、 李公 麟 等画家 , 但他 能够做到师古而 不泥古 , 并形成 了 自己 独特 的艺术风格 。陈洪 绶擅 长诗 、 文、 书、 画, 而人 物 画的艺术成就最高 , 其人物 画有着高古 奇骇 、 特 立独 行的特 点 , 有着极强的装饰性与夸张性。
风, 弟子们 侧跪于两旁 。所 有人物均是宽衣 大袍 , 画 面古树青青 , 花石纵横 , 白云缭绕 , 场面宏 大 , 构思 严
谨。
线条 是中 国传统绘 画 中重要 的造型手段 ,看似
朴 素平淡 的线条包 含着丰 富的精 神 内涵 。在 原始社
会 时期 , 先民们就用粗糙 的线 条 、 稚 拙的技法绘 出 了
用笔工细而朴实苍劲 ,显 示了画家在人 物神态表现 上的高超技巧 。陈洪绶晚期的人物画作品有《 高贤读 书图》 《 拈花仕女 图》 《 指蝶 图》 《 捕蝶仕女 图》 《 隐居十 六观》 等, 这些作 品均 用清圆 细劲 的高古游 丝描 , 画
中 的 长线 均 为 一笔 勾成 。 在陈洪绶人物画 中 ,排 比性的线条 是一种程式 与符号 , 能 够增强作品的节奏 感与美感 , 使作 品呈现 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与 民族 韵味 ,陈洪绶 常用成组排 比性的线条表现人物 的外形 ,通过长短 线的巧妙组
艺术 风 格 。 ( 一) 用 线 特征

论陈洪绶的线条艺术

论陈洪绶的线条艺术

的绘 画以《 屈 子行 吟 图》 为代 表 , 该 画运用 了行云流水描 、 钉 头鼠
尾描等方法 , 表现最为 明显的为钉头 鼠尾描。 陈洪绶 中期的绘 画 多方折 笔 , 线条 刚硬 道劲 , 均匀细腻 , 方
处 线条 密集 , 表现形体 衣纹走 向。 陈洪绶运用这 些 富有 变化 的 线条 , 画 出性格特点 、 体 态各不相 同的人 物形象 。 陈洪 绶尊 重传 统 , 力追 古法 , 但 并 非复 古 , 而是 融 古开今 。 陈洪绶仿 古, 但并非 一味地仿 照古 画, 他将 时代元 素融入传 统 ,
圆结 合。其 中代表 画作为《 升庵 簪花 图》 , 画中的人物衣 袖用细
劲流畅 的线条表 现杨慎双臂低垂 、 面部夸 张变形 、 神情呆滞地看 向远 方却不知 何去何从 的画面 , 实 际上是 陈洪 绶 当时的心境和 经历 的真实 写照 , 画家借 此抒发 自己心 中 的抑郁 和迷茫 。后面 的侍女衣纹 线条细而流 畅, 道劲有力 , 衣袖 转折处 多 以方 中带圆 的 线条 表现 。 画中的背景树 木和人 物前 的石头 多用 方折之 笔 , 以方 圆结合 的线条表现。夸 张变形的线条表现 出人 物的特征特
创作 出反 映这个 时代 的艺术作 品。
关键词 : 陈 洪绶 线条 艺 术 用笔 灵 活 装 饰 美
“ 中国书 画中的线包含 了中华 民族 丰富的审美思想 , 谁能把 握 中国书 画线的生命存 在本质 , 谁 就真 正把握 到 了中国书画艺 术 的精髓 之所在 。 ” 对 于历朝 历代 的 画家来说 , 线描 非常 重要 。
面 。 图中芭 蕉的线条 勾勒细 而润 , 人物如春蚕 吐丝 , 行云 流水 , 衣纹 线条流 畅细 圆。画 中石 头的线条 也没有 了早期 的刚硬 , 线 条转折处 变得 圆润而不失 刚劲有 力, 看似 圆润, 实则透 出一种骨 气。整 个 画面 给人 一种 高古 、 奇秀 、 淡雅 的感 觉 , 有 种超脱凡 尘 俗世 , 似在桃 花源 中的感 觉。 2 . 情感性特点 陈洪 绶从 刚开始 的仕途不顺 到后来成为 宫廷 画师, “ 这对他 的绘 画艺术大有 帮助 , 自此技艺精进 , 名 扬京华 , 与崔子忠齐名 , 世称 ‘ 南 陈北崔 ” ’ 。 因为对 当时朝 廷的不满和 失望 , 清军 入关 、 明朝灭 亡 的无 望与苦 闷, 他 不得不 隐退 , 但又愤 懑 , 只能用绘 画 表现 心 中不满 , 这 一点在他 后期 画的《 陶渊 明故事 图》 中有所 体 现。 《 陶渊 明故事图》 的内容 为陶渊 明的各种 生活情节 图, 目的是

浅谈陈洪绶工笔人物画《调梅图》的写意性

浅谈陈洪绶工笔人物画《调梅图》的写意性

浅谈陈洪绶工笔人物画《调梅图》的写意性作者:丛嘉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1期摘要:陈洪绶是明清工笔写意大家,其写意画《调梅图》是其经典写意代表作。

他的继承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在人物造型上进行独特的创新,艺术构思极具想象力与多元素的应用,绘画风格古拙而生动。

尤其是线描,在艺术形式上以“古拙美“和“装饰美”为总特征。

本文尝试从线条、造型、墨色、写意、构图、装饰元素、内心刻画来研究陈洪绶《调梅图》的艺术特色;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调梅图》的意境美和写意性 1.写意与工笔巧妙结合、2.线描艺术的奇特之点、3.写意艺术的意境之感、4.色彩艺术的墨色之面、5.构图艺术的装饰性和生活常态化。

陈洪绶绘画之巅峰在于他奇特的笔法、怪异的造型,但最重要的是写意性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其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陈洪绶;写意性;古拙美;线骨;意境表现中国工笔人物画艺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涌现大批工笔写意画家,当时最有名气世称“南陈北催”中南陈就是论文要论述的主人公——陈洪绶。

陈洪绶为明代著名大家之一,习古人的思想和节操以及工笔人物画,领略写意的美感,笔力的自然柔美、由线至意、由线传情,墨色的素色古香、意之于色等等。

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

他的画占据当时画坛占据一席之地,并流传海外百年后仍然被人推崇,明代的工笔写意大家陈洪绶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创作出具有夸时代时代特色的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明代至清初是版画的黄金时代,他在版画方面的成绩也尤为突出。

《调梅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为他当时独霸画坛打下里程碑的基础。

一、《调梅图》简介《调梅图》是陈洪绶人物画中写意性的典型之作。

以绫为材,长129.5厘米,宽48厘米,藏广东省博物馆。

图中描绘的是主仆三人在火炉旁调梅的情景。

桌案旁,两个丫环围与火炉之间相对而立,一人端盛梅子的托盘,另一手拿筷子于盆中,一手正要去拿盘中的梅子。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线型语言简析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线型语言简析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线型语言简析作者:史学锋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1期摘要:以线造型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陈洪绶的卷轴人物画是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他的线条运用自如,表现力丰富,把中国画的线型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

陈洪绶的线描是构成其“高古”艺术风貌的主要因素。

陈洪绶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其线描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去研习和继承。

关键词:陈洪绶;卷轴画;人物线型语言;艺术特色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号老莲。

明亡后,又号悔迟、老迟;遁入空门后,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

他能诗善文,在绘画、书法和版画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陈洪绶的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别开生面,其独特的画风在明清两代独树一帜,张庚《国朝画征录》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

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 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他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之非同寻常了。

作为一位艺术成就全面的大家,陈洪绶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俱佳,其中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远。

他的人物画风格多样,历经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高古奇骇”的艺术风貌。

陈洪绶的卷轴人物画多描绘高士、仕女以及佛道儒释,以白描或设色手法进行表现。

其设色作品有淡彩设色和重彩设色,皆以墨色为主,以线为骨,达到“线不碍色,色不碍线”的效果,突出了线条的表现力。

张见先生认为:“什么样的线,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气质。

”[1]陈洪绶的卷轴人物画是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

陈洪绶所画的人物在造型上往往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小,面部多呈较方正的钟形,而衣服外轮廓则或方、或圆、或方圆兼具,有着强烈的装饰美感,艺术味道十足。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时,他十分重视线条的运用,每一根线条都极讲究,非常有格调和表现力,无论方圆曲直,都能与造型完美地融合一体,达到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形神相济的艺术境界。

另外,线条与人物造型的方圆图式的融合,也产生了刚、柔形式美感。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文章介绍了陈洪绶生平及其线描艺术的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陈洪绶与顾恺之人物线描的艺术特点,阐述了陈洪绶线描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指出,陈洪绶赋以线条丰富的造型语言,加上其对线条表现力的认知,使得其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他在作品中运用生动有力的线条,再加上夸张的造型手法,使得他的人物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学古而不拘泥于古,集古人之大成,最终形成自己所独有的风貌,对三百多年后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标签:陈洪绶;线描艺术;人物画;线条一、陈洪绶生平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人。

出生文人家庭,能诗,善书法,喜绘画。

少年时勤学苦读,态度积极;中年时热衷功名,满怀热血,但仕途不顺。

晚年因明朝覆灭、出家为僧。

一年后还俗,开始学佛参禅。

陈洪绶一生,遭受了穷困潦倒、社会动荡、仕途凶险,这些磨练了他的品格,使他在绘画上成绩显著,成为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园细劲,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

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如此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这与陈洪绶的学识、周边的环境及自身的修养分不开。

二、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过程1、早期作品深得古法陈洪绶勾线线条以细匀为主,转折处见方,善用锐锋。

绘画手法夸张,笔下人物头小、身细,衣服冠松,形成上尖下宽的夸张三角形,同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与刻画非常精准。

在萧山松石居作《屈子行吟图》中,构图简单明了,画中塑造的屈原神情坚毅,线条洗练,为当时人物画作品的巅峰,屈原形象更成为之后画家创作的模板。

画中屈原不屈不挠的性格通过直折方笔的线条来表现,使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傲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九歌图卷》和《屈子行吟图》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对衣纹处理的经验相当丰富,从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到钉头鼠尾描都有。

以人物画为主浅析陈洪绶作品的艺术风格

以人物画为主浅析陈洪绶作品的艺术风格

以人物画为主浅析陈洪绶作品的艺术风格李晶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陈洪绶不同时期的人物画作品,总结其艺术风格。

陈洪绶绘画怪诞的造型是“丑”的,不美。

中国人的美丑观念与西方不同,中国美学中有一个质疑美的传统,不是反对美,也不是以丑为美,而是超越美丑。

陈洪绶绘画风格特点:一、师古而求变;二、多暗喻反讽;三、古拙而不俗;四、求之于物象之外。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艺术风格正文:1.人物简介陈洪绶(1598-1652年),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九年卒,享年五十五岁。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字章侯,一名胥岸,号老莲,晚年号老迟。

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

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忧国忧民,壮怀慷慨。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

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

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

亦能画水墨寫意花卉,酣畅淋漓。

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

2.陈洪绶艺术形成的渊源陈洪绶处于明代后期,当时的大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王阳明心学盛行时期,他受王阳明弟子、著名学者刘宗周等人的影响,所以他的文化源渊有着明显的心学渊源。

此外,他还受到徐渭艺术思潮的影响渗透。

自身生活背景方面:在艺术探求道路上陈洪绶师承传统艺术的技法体系,为先学宋人,再学唐人,后又学六朝顾恺之。

然非唐非宋,自成其格,师古而求变。

同时结合时代给予他的种种生不偶时,壮志未愁,坎坷忧愤的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特色。

3.陈洪绶人物画浅析3.1陈洪绶1644年之前人物画《水浒叶子》又名《水浒牌》,从木版印刷的纸牌衍变而来,是陈洪绶根据《水浒传》的描写,选择四十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采用白描的形式绘制而成的版刻绣像作品。

共计四十叶,每叶上书有人物的题名及赞语,并标有钱数。

浅析陈洪绶的山水画艺术特点及影响

浅析陈洪绶的山水画艺术特点及影响

浅析陈洪绶的山水画艺术特点及影响【摘要】陈洪绶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作风格独特,注重写意表现和墨色运用。

他的作品影响了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画风。

陈洪绶对山水画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影响持久而深远,被认为是中国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通过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陈洪绶为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而且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键词】关键词:陈洪绶、山水画、艺术特点、影响、画风、写意表现、墨色运用、传统山水画、新的画风、贡献、持久影响、重要人物。

1. 引言1.1 介绍陈洪绶陈洪绶(1907-1998),字心如,江苏昆山人。

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家,被誉为“南派巨擘”。

陈洪绶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南社大师刘海粟学习绘画。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陈洪绶擅长用笔勾勒山川河流,运用墨色搭配,呈现出独特的意境和气势。

他的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具有浓厚的南方水乡风情,同时又不失北方山水之雄浑。

陈洪绶的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以清爽明朗之感。

他注重情感表达,力求达到“写意”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陈洪绶的作品在中国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南派巨擘”,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山水画艺术的特点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是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的艺术形式。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在中国画中,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表现。

传统山水画并非追求严格的写实,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构图,以及笔墨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山水的灵气和意境。

山水画注重墨色运用。

中国画的韵味主要体现在笔墨之间,墨色的深淡浓淡冷暖都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山水画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抒情情感。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作者:王芳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介绍了陈洪绶生平及其线描艺术的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陈洪绶与顾恺之人物线描的艺术特点,阐述了陈洪绶线描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指出,陈洪绶赋以线条丰富的造型语言,加上其对线条表现力的认知,使得其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他在作品中运用生动有力的线条,再加上夸张的造型手法,使得他的人物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学古而不拘泥于古,集古人之大成,最终形成自己所独有的风貌,对三百多年后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陈洪绶;线描艺术;人物画;线条一、陈洪绶生平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人。

出生文人家庭,能诗,善书法,喜绘画。

少年时勤学苦读,态度积极;中年时热衷功名,满怀热血,但仕途不顺。

晚年因明朝覆灭、出家为僧。

一年后还俗,开始学佛参禅。

陈洪绶一生,遭受了穷困潦倒、社会动荡、仕途凶险,这些磨练了他的品格,使他在绘画上成绩显著,成为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园细劲,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

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如此评价绝不是空穴来风,这与陈洪绶的学识、周边的环境及自身的修养分不开。

二、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过程1、早期作品深得古法陈洪绶勾线线条以细匀为主,转折处见方,善用锐锋。

绘画手法夸张,笔下人物头小、身细,衣服冠松,形成上尖下宽的夸张三角形,同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把握与刻画非常精准。

在萧山松石居作《屈子行吟图》中,构图简单明了,画中塑造的屈原神情坚毅,线条洗练,为当时人物画作品的巅峰,屈原形象更成为之后画家创作的模板。

画中屈原不屈不挠的性格通过直折方笔的线条来表现,使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傲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九歌图卷》和《屈子行吟图》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对衣纹处理的经验相当丰富,从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到钉头鼠尾描都有。

浅析陈洪绶版画人物线描风格的变化

浅析陈洪绶版画人物线描风格的变化

从整体绘画风格上看 , 《 九歌图》 线条大部分 是细圆繁复 、 富
中图分 类 号 : J 2 0 5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0 2 _ 0 1 4 5 — 0 2


人 物 简 介
《 水 浒叶子》 中, 陈洪绶在不 同的人物形象特 点中选取 了不
同的线条来加 以表现 ,展现出了这些 梁山好 汉多面化的江湖气 概 和英雄形象 , 使这些英雄人物栩栩如生 。如《 神机军师朱武》 , 人 物衣纹线条轻柔 流动 , 酣畅舒展 , 人 物神态刻 画精 妙 , 描 绘 了
2 0 1 5 — 0 1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艺 术 画 廊
浅析陈洪绶版 画人物线描风格 的变化
沈 静
( 江 南大 学 设计 学院 ,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 )
摘 要: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 杰出的人物 画家, 其版 画人 物造 型夸 张, 风格独特 , 线条遒劲而有 生命 力, 不仅 是描 绘客观的事
太一 》 , 终于《 礼魂》 , 兴 犹未尽 , 又作《 屈子行 吟图》 一幅, 前后 仅 用 了两天时间。 后来 风季 的父 亲来钦之将《 九歌图》 作为《 楚辞述 注》 的插 图 , 付诸木刻 。这也是陈洪绶的版画作 品中创作 时间最
早一幅作品 , 也 是他 代 表 作 之 一 。 从这十二幅 图像 中可 以看到 ,陈洪绶对 于衣纹 的描法相当 富有变 化 , 从柳叶描 、 行云 流水描到钉头 鼠尾描都有 , 整 体 充 满
人物衣 纹的处理也极 为讲究 , 具有很强 的装饰情趣 , 在 丰富人物 精神面貌的同时 , 也大大增强了版画的艺术效果 。 《 水浒 叶子》 是

陈洪绶人物画中用“线”之解析

陈洪绶人物画中用“线”之解析

风格 独特 、气息古雅 、线条组 织极具 形式美感,游刃于尺寸而不懈精 和创 造 了 富有个 性 特 征 、工 笔双 勾人 物 、花 鸟 的 陈洪 绶都 以 “ 癫
为 了使 自己 的艺术 更 接近 现 实 生活 ,在 世 俗艺 术 及其 驳 盛 的当 时
以线 造 型是 传 统 中 国画 的主要 表 现手 段 ,线 条在 中国 画 中呈 为 画坊 画 了许 多 画谱 和插 图,在 酒令 中他 的 “ 叶 子 ”鲜 活着 ,成
流 。 张岱 《 石 匮 书》 卷六 十 中把 陈洪 绶 列入 《 妙 艺列 传 》 ,说到 绶 最 突 出 的造 诣 就 是 在 人 物 画 上 。清 朝 人 张 庚 评 价 为 “ 力 量 气 他的 “ 画 虽近 人 , 己享 重价 ,然 其 为人 佻偈 …… ”, 是一 位 画家 局 ,超 拔 磊落 ,在仇 ( 英 )、唐 ( 寅 )之 上 ,盖 三 百年 无此 笔 墨
妙 。他 的用线造型方法和绘画特点值得我们去研 习。
关 键 词 :陈 洪 绶 ;人 物 画 ;线 描
写意 画 风 的那种 不 守 规矩 、 蔑弃 传 统 的 “ 个性 主 义 ”叛逆 精 神 , 性 ”抒 发个 人 精神 ,社会 与 时代 的烙 印在 他们 身 上有 着 深深 的 伤
疤 。正 是这 样 一个 借 古开 今 ,一 个 从 民间 艺术 汲 取养 分 。 陈洪 绶
也 是 志节 之 士 。当 时社 会地 位被 认 为很 低 的 陈洪 绶 ,在一 些 正统 也 ”。在 他 的人 物 画 中线描 “ 宁拙 勿 巧 ,宁 丑勿 媚 ”人 物 造型 夸
的文人 心 目中认 为他 是 异类 ,带 有 “ 异 端 ” 的色彩 ,这些 来 源于 张 奇 骇 、风格 独 特 、气 息 古雅 、线 条 组织 极 具形 式 美感 ,游 刃 于 当时 的社 会 与 时代 。在 封建 自然经 济 发展 和 资本 主义 生产 关 系 的 尺 寸 而不 懈 精妙 。陈洪 绶 的人 物 画继 承前 代 线描 的 风格 ,然而 又 萌芽 、封 建 社会 走 向衰 落 、社会 矛 盾 日益 尖锐 的 社会 状态 下 ,社 在 不 断 的创 新 、变化 。因此 总 结他 的人物 画 线条 发 展 “ 少 时易 圆

浅析陈洪绶的线条艺术魅力

浅析陈洪绶的线条艺术魅力

浅析陈洪绶的线条艺术魅力陈洪绶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线条洗练,劲挺,既厚重且圆润“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这就是张庚对明代人物画家陈洪绶的评价。

《绘图宝鉴续篡》中评价他“能书善画,花鸟人物,无不精妙,中年遂成一家”他的人物画创作从元代开始衰落的状况下就以“高古奇骇”的画风为工笔人物画树下了一座高峰。

他的线描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供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的来源。

标签:陈洪绶;线描艺术;中国画中国画的人物画自古就注重线造型,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那里对于线条就有很高的要求,他注重“以形写神”,他的人物画线条被后人称之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并称其为“铁线描”,这种线描的方法并不只是单纯的画出轮廓,而是体现出笔法的修养和对绘画对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发挥。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这种线描的风格称作“密体”与吴道子的书体相对,并认为“知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陈洪绶晚年的人物画线条连绵不断,清圆细劲,较顾恺之的“铁线描”更加圆转。

一、通过线条表现情感陈洪绶的中年作品《水浒牌》,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来表现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波折变化。

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

画家虽然以“造化为师”,但不是照搬造化,他的线,虽然是客观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它已不是原来生活中的线,而是经过画家艺术处理过的线,有时是想像和处理过的线。

其次,从线描的形式美来说,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绘画中,单独一条线并不存在美与否的问题,只有当线条依附于具体形象,组织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形,线才能赋予感情的流露。

因为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一定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形式,刻划不同身份,不同思想感情的人,就需要在选择点、线、面过程的同时,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段。

陈洪绶的线描艺术研究

陈洪绶的线描艺术研究

的核 心 ,这 是形 象 的 “ ” ;二 是 “ ”表 现 要依 赖 于 “ 骨 骨 用 笔 ” 。 “ 法用 笔 ”并 不 是 同 “ ”没 有关 系 ,笔 和 墨总 是 相 骨 墨 互 包容 ,相互 为 用 的 。在绘 制 唐 卡 中 ,外 形 的勾 勒 也是 利 用 毛 笔 的 中锋 ,背 阳光一 照 ,正 中间 有一 道 黑线 ,黑线 的周 围是淡 墨 ,称 作 “ 裹 铁 ” , 圆滚 滚 的 ,立 刻 产生 了立 体 的感 觉 ,也 绵 就 是有 了 “ ” 。这 样 看来 传 统 的装 饰绘 画 也是 特 别讲 究用 笔 骨

十方 佛 ,每 一个 都 描 绘 的如 此细 致 人微 ,平 静安 详 。如 丝贴 唐 卡 《 方极 乐 世 界 》 中主佛 阿 弥 陀佛呈 安 详 的神 态 ,主 佛居 中 西 坐与 莲 花 台上 ,周 围 被佛 光 包 围 ,象征 面 满 与无 界 ,胸 口散 发 虹光 ,绚烂无比。周围围绕听禅 的八大弟子,身后的宫殿都是 以黄 金造 成 ,墙 壁 上绘 有 中国传 统 的龙 形 图案 ,四周 草木 葱 郁 ,云雾 缭 绕 ,一 篇恬 静 祥 和 的景 象 。每 一个 细 节都 面会 如 此 生动 ,精致人微 ,我想用气韵生动来描述也不为过。 再 说 到骨 法用 笔 ,受 中 国传 统 绘 画 的影 响 ,唐 卡装 饰绘 画

装饰 绘画语言的起源
的艺术 语 言 和表 现手 法 反 映 了人们 的审美 情 趣 ,引导 和 陶冶人们的心灵。装饰绘画是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装 饰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在原始时代就已经 出现了。如原 始洞窟壁画、岩画 ,新石器时代 的彩陶、黑陶和印纹陶上的人 物 造型 ,奴隶 社会 的器皿 上 的 纹样 等 ,都 具有 很 强 的装 饰性 。 尽 管人 类早 期 艺术 作 品并 不 是 为 了美而 创作 ,起 装饰 性 也显 得 很稚 朴 ,但 这 足 以表 明 了人类 审美 意识 的 觉醒 和对 美 的 追求 。 在我 国 ,装 饰 造型 更具 特 色 :从 商 周 的青铜 器 、战 国的 漆器 、 秦 瓦当 、汉 铜镜 、唐三 彩 、宋 瓷 到 明锦 、清金 银器 等 ,都 显 示 出装 饰艺 术 的成 就 ,凝 聚 着东 方人 独 特 的 审美 观 。如 今 ,装 饰

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

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

TEXT/李彩云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陈洪绶是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因爱好画莲而自号老莲,19岁创作出《离骚·九歌图》①;中年时期入宫临摹历代帝王像,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朝亡后,感怀悲痛之心曾一度皈依佛门,晚年自号悔迟,亦称老迟。

陈洪绶是崇古的,但他的崇古又与求“真”相结合,“真”是指人物性格刻画上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根据。

陈洪缓的学古是为自己的独特艺术创造所用,他的画是形式上的“韵味”、“古雅”与内容上的“新颖”、“真实”的完美结合,画面表现了世俗的、温馨的、安宁而祥和的情调,也为充满挫折的人生而感到悲叹,但这一切都超过了他个人的苦乐。

一、陈洪绶创作《西厢记》插图的历史背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浦作。

相传王实浦著作《西厢记》时,是用尽了他毕生精力的,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思竭倒地而死[1](p36)。

陈洪绶在着手创作《西厢记》的插图之前,早已被“铺张敷衍”到极其繁盛的地步,而欲想以此独树一帜、艺压群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1](p43),而我们的艺术大师陈洪绶,恰恰正是面对着如此辉煌的艺术成果,而另辟一条道路,大胆创新。

陈洪绶在34岁创作了《西厢记》,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插图,我们已知的共有三种,从创作风格看,创作的次序是:一、《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真本》;二、《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三、《李告辰本西厢》。

杭州张深之刊本《西厢记》插图,虽然只有6图,却张张精彩,除卷首崔莺莺半身像为单面竖幅外,其他5图都是双面对连、横幅大图都是陈洪绶画的,他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和构想,把《西厢记》的插图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2](p94)。

二、陈洪绶《西厢记》插画构图的寓意之美(一)夸张、变形突出主题内涵陈洪绶的人物画构图简洁而意味深刻,他对人物活动场景的细节描绘很深入,对画面起很大帮助的往往精深挑选几样重要的物品作为背景,如:假山、花瓶、花瓶中所插的花也经过特别的选择,再经过夸张和变形突出他要表达的内涵。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专业:美术学作者:*** 指导老师***讲师摘要陈洪绶是明清之际画坛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艺术构思极具想象力,绘画风格古拙而生动。

尤其是他的线描,在艺术形式上,以“古拙美“和“装饰美”为总特征。

本文尝试从线条、造型来谈论陈洪绶绘画的艺术特色;以及通过对陈洪绶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来探讨陈洪绶线描艺术的魅力所在。

关键字陈洪绶线描艺术古拙美装饰美On Chen Hongshou's drawing artProfessional: Fine Aits Name: Ye Xuemei Tutor: Peng Xiuhua lerturerAbstractChen Hongshou i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inting remarkable painter, his paintings in a succession of traditional art essence, the unique and innovative, artstic conception highly imaginative, simple and vivid style of painting. Especially his line drawing ,in the art form,with 'zhou' and 'beauty decorative beauty' 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This artcle attempts from the lines, shapes to talk about Chen hongshou arts features, and for Chen hongshou through each perio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nalysis to expiore Chen hongshou’s drawing of the artistic charm.KeywordsChen Hongshou Line drawing art Simpie beauty Dec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目录1陈洪绶生平 (1)2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 (1)2.1 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 (1)2.2 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 (3)2.3 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 (4)3陈洪绶线描的艺术特色 (6)3.1高古、古意、古拙 (6)3.2夸张、变异、反常 (7)3.3装饰性、民间艺术性 (8)4 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启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1、陈洪绶生平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陈洪绶的线描艺术专业:美术学作者:*** 指导老师***讲师摘要陈洪绶是明清之际画坛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艺术构思极具想象力,绘画风格古拙而生动。

尤其是他的线描,在艺术形式上,以“古拙美“和“装饰美”为总特征。

本文尝试从线条、造型来谈论陈洪绶绘画的艺术特色;以及通过对陈洪绶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来探讨陈洪绶线描艺术的魅力所在。

关键字陈洪绶线描艺术古拙美装饰美On Chen Hongshou's drawing artProfessional: Fine Aits Name: Ye Xuemei Tutor: Peng Xiuhua lerturerAbstractChen Hongshou i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inting remarkable painter, his paintings in a succession of traditional art essence, the unique and innovative, artstic conception highly imaginative, simple and vivid style of painting. Especially his line drawing ,in the art form,with 'zhou' and 'beauty decorative beauty' a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This artcle attempts from the lines, shapes to talk about Chen hongshou arts features, and for Chen hongshou through each perio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nalysis to expiore Chen hongshou’s drawing of the artistic charm.KeywordsChen Hongshou Line drawing art Simpie beauty Dec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目录1陈洪绶生平 (1)2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 (1)2.1 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 (1)2.2 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 (3)2.3 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 (4)3陈洪绶线描的艺术特色 (6)3.1高古、古意、古拙 (6)3.2夸张、变异、反常 (7)3.3装饰性、民间艺术性 (8)4 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启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1、陈洪绶生平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绍兴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清圆细劲、润洁高旷的画风,在明清两代乃是无与伦比的,张庚《国朝画征论》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

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又善诗,有《宝纶堂集》等遗世;其书法包世臣品位“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

可是这位旷世才人在生前颇不得意,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

不得已而卖画积钱进国子监。

但他在看透朝政之黑暗以及士人皆“身某而不及国”,又拂袖而去,躲到他父亲的朋友著名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中吟诗作画。

不久,明王朝灭亡,他又惭愧未能为国尽忠,然而悔已迟,故自号悔迟。

为了拒绝和腐朽势力合作,也为了免招清人杀害,他落发为僧,并永远免了功名之念,致力于书画创作。

他仅活了五十五岁,便“喃喃念佛号而卒”,贫困的家人在连儿子都没到齐的情况下,草草安葬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陈洪绶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样样俱佳,在当时都是奇伟卓绝的。

他最擅长、成就最高的是人物画,他的花鸟、山水画皆受其人物画的影响。

陈洪绶是明代以来的白描高手 ,其线条具有敏疾、潇洒、凝重、古雅的奇趣 ,并富有装饰意味。

2 陈洪绶线描艺术的发展陈老莲的线描具有无穷的变化及无比的丰富的表现力,具有敏疾、潇洒、凝重、古雅的奇趣,且富有装饰性意味,这些在老莲的人物画中得到最好的、最全面的诠释。

早期绘画线条以细圆为主,圆中有方,转折处有方角,线条整而长,舒缓而稳静;中期的绘画线条在早期绘画线条的基础上,变得刚硬、多方折,且易整为散;晚期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细圆而利索,更加苍老古拙,写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

2.1早期绘画线条的方圆结合陈洪绶早年深得古法,造型和笔法取法唐宋六朝,学古人的线描之后又加以变化,线条基本是细匀的,但没有晚期线条那样细圆得如春蚕吐丝之匀。

线条转折即不圆也不方,而是兼有圆方。

圆,他早年的线条即不像中期那样硬,也不像后期那样柔。

总的看来是很率意,虽没有后期那样十分强的个人风格,但也颇见功力。

陈洪绶在萧山与来风季学楚辞于松石居,作《九歌图》(图1)十一幅,及《屈子行吟》(图2)一幅,全是白描。

这是奠定了陈洪绶在中国画史上地位的第一部作品。

在画史上为屈原的《九歌》配画的情况已有很多,著名的如传为李公麟的《九歌图卷》。

到了元朝,则有张渥的《九歌图卷》,在明朝,文征明画过《湘君湘夫人图轴》,仇英、陆治、杜堇、周官等也都有画过。

陈洪绶的《九歌图》,则重点在于刻画人物的品性特点及性格。

李公麟在人物白描画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线描在继承顾恺之、吴道子单纯的游丝或铁线描的基础上略加顿挫方折、柔中有刚、蕴藉含蓄。

陈洪绶在他的《宝纶堂集》中曾多次提到李图1 九歌图公麟。

可见陈洪绶对李公麟艺术真髓吃透的程度,并且按照他自己的秉性天资对学到的东西进行变化改造,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改造主要方面是“易圆以方,易整以散”。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用线,二是造型。

通过仔细分析陈洪绶这十二幅画,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衣纹的描法有相当丰富的变化,从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到钉头鼠尾描都有。

他很善于用笔,尤其是锐锋,刚毫的小笔,在勾画极细的面容轮廓及须发时,都下笔沉着,不急速地溜过,笔笔都显得入木三分。

在衣纹描法上多用钉头鼠尾,即下笔重而有力,收笔稳而渐,其锋坚利,在衣带等的转折变化的时候,笔的提、按都缓而不滞,有始有终。

图2 屈子行吟图这组《九歌图》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造型观。

陈洪绶的神鬼造型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诸神及山鬼,其形象比元代张渥的造型要雄武凶狠的多。

这时在神鬼的造型上他可能更多地吸收了寺院中的壁画的形象,但不完全相似。

并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有正面、四分之三侧、半侧、全侧,甚至是背面,大大地丰富了视觉的感受。

《九歌图》是陈洪绶早期十几年绘画中比较好的作品,这个时期用他所绘的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时期是他在绘画道路上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传统,并且自己加以选择、改变而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过程。

2.2 中期绘画线条的方折刚硬陈洪绶中期的绘画线条在早期绘画线条的基础上,变得刚硬、多方折,且易整为散。

《水浒叶子》的用线代表了陈洪绶从青年向中年的过渡,特点是用笔方折,如“呼保义宋江”衣服的下摆处用线很是曲折,其折又很方,中间再辅以长线加以对比。

为他辉煌的晚期奠定了画风方面的一些基础。

《水浒叶子》中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描绘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起波折。

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来交代人物的动势。

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如钉头鼠尾,清劲有力。

线条犹如写“7”字,很多线条皆是90度的直拐。

圆转的线条多自起至止一根整线,方折的线条,一起一折,再起再折,多易整为散。

由于是木刻,所以线条显示出刀的锋利,线条劲健。

此册中第一页所画宋江像就是这种典型的方折直拐线条,且线如钢针。

宋江的右袖线条如写“7”字,一起一拐共十四笔,左袖也如写“7”图3 大刀关胜字,约二十五笔。

有些线条如“大刀关胜”(如图3)一页,起笔略重,收笔略轻,如钉头鼠尾,和后期那种起运行止用笔完全一致,更无轻重缓急之别的画法不同,这种线条有一种锐利和急促感。

这种线条,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比较喜爱,因为乍一看去,显得颇有生气。

这时期他在人物造型上的特点己经完全显示出来了,夸张变形,但这是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的前提下,不只是追求一种怪异的趣味,从造型的来源上讲,他的造型特点与民间版画、年画有一定的关系,如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头大身短,形体大幅度的扭动等都可以在民间木刻版画中找到关联。

清人叶昌炽在《语后》一书中说:“武梁诸象,若荆轲,要离勃勃有生气,其貌皆上锐而下丰,衣褶森然作折铁纹,明之崔青蚓,陈老莲,近日之山阴任氏,蓝本皆从此出。

”由此可见他对于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的吸收。

《水浒叶子》每幅人物形象各异,线条形态也都根据人物形象特点来刻画,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线的特质,和版画得以恰到好处的结合。

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水浒叶子》成为他人物画作风的有力说明,而且也说明了为什么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

2.3 晚期绘画线条的清圆细劲晚期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壯岁时那样凝神距离,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写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

有些线条又回复了早岁的一些特征,但早岁是不成熟,晚岁是纯熟后的自然浑朴。

晚期的线条以工整为主流,线条由方折转向清圆细劲;构图由繁密转向简洁;设色由浓丽转向淡雅。

线多用圆转流畅的笔法,用中锋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写出圆劲的线条,有时先细渐粗而收笔时又提起出锋,有点类似兰叶描。

总的来说整体的效果是匀适的,如行云流水。

《焦林酌酒图》(图4)、《陶渊明归去来图》(图5)等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蕉林酌酒图》轴,画一高士在巴蕉林下把盏自饮, 石案前面两女子,拣菊煮酒;画右上自书“老迟鸿绶”,钤二印,一曰:陈洪绶印,一曰:章侯。

这幅画是陈洪绶晚年心情苦闷的自我写照,同类作品颇多。

人物高古奇崛,姿神奇秀,工而入逸,躯干伟岸,人物线描,细若游丝,如春蚕吐丝,衣纹细劲图4 焦林酌酒图清圆。

清柔高古,内蕴丰富。

图中巴蕉画法尤工整细润,蕉叶和叶筋,皆用清圆细劲的线一丝不苟地勾写,颜色十分清淡,但又决不浮薄。

巴蕉林下的太湖石用清圆细劲的线勾出,虽有转折,而不硬不挫,十分柔和。

石头勾后不再皴擦,更不点苔,只着一层淡淡的颜色,显得迹简意淡而雅正。

格调高古,平淡中蕴含变化。

画右边有一个树根造型的古朴茶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