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_邱婧

合集下载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成为了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带之一。

然而,这一地区的快速发展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如水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研究。

二、长江经济带的现状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域范围广,包括10个省市,总人口1.06亿。

经济发展迅速,2019年全年GDP达到8.1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

但是,长江经济带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特别是,水资源缺乏、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已经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和经济协同机制研究1.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适度平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不能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在政府规划、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

政府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承担更大的环保责任;同时,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也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并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2. 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长江经济带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水污染。

政府必须投资用于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例如增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固废处理中心等。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更加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3.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和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补偿机制要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他们通过生态保护行为获得经济奖励。

4. 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是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关键所在。

绿色发展意味着技术创新、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等多方面加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子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

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研究和空间格局的分析,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1、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覆盖12个省份,地理位置多样,内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核心经济区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2、经济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较为发达的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城市群;尚未完全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安徽、湖北、重庆等内陆省份。

这些地区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环境、产业支撑等方面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3、产业结构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沿海地区的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内陆地区较多的是农业和传统制造业。

除此之外,各地区的发展重点也不同,比如钢铁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区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也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主要包括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

1、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体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逐步赶超的趋势。

例如重庆市、成都市等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提升。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于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存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本文旨在对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差异显著。

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和浙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经济规模,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二是经济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中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传统产业为主。

三是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由于东部地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环境优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是沿江带状分布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从上游的四川和重庆,到下游的上海和江苏,沿江带状地分布着各级城市和工业园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经济发展区域。

二是城乡差异较大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城乡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三是东西部差异的格局。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造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较深,积累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是政策导向的差异。

东部地区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早期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三是地理位置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毗邻海洋和沿海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有利于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网络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二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减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我国内河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制约经济发展。

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二章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现状长江经济带的环境状况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江流域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部分区域水资源紧张等。

尤其是在发展初期,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长江流域的八十多个港口中有三分之一达到或接近停航状态,其中包括上海、南京等大型港口。

而在新世纪初期,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012年,我国启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逐步提升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

第三章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现状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紧密相连。

在建国初期,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地区快一步,以已经开发的沿海城市为代表,如上海、南京等。

21世纪初,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也开始逐渐升温。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黄河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经济的“三大板块”之一。

第四章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措施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强化了环保监管。

其次,政府大力推广绿色产业,支持环保型企业发展。

此外,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第五章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区域、行业、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所涵盖的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之一。

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格局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既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也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

一、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的表现1.1 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各个省市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存在差异。

在过去几年间,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速相对较高,而湖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2019年,上海的GDP增长率为6%,而湖北的GDP增长率仅为5.8%。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区域政策等因素所致。

1.2 产业结构的差异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各地区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沿海地区主要以制造业、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以传统制造业和第一产业为主。

以安徽省为例,其农业生产仍然是该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上海则主要依托于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1.3 发展模式的差异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

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外向型经济,依托外资和外贸的支撑,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倚重政府主导型经济,依托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来推动经济发展。

2.1 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地理位置差异是导致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靠近海港,便于与国际市场接触和交易,有着天然的外向型经济优势,而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触。

2.2 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是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发展中,沿海地区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的扶持,获得了更多的外资和外贸机会,而中西部地区则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获得了更多的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沿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更加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产业水平相对较低。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长江经济带横跨了11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和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

首先是城乡差异,长江经济带城市化水平较高,各大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活跃。

而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重。

其次是东西差异,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由于临近沿海,受益于开放政策和外资大量涌入,经济较为发达。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落后。

再次是工业结构差异,长江经济带内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制造业占比较高,而西部地区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差异较为明显。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空间格局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首先是城市群的形成,长江经济带内聚集了大量的城市群,例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区域经济联系。

其次是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内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互补和竞争的关系。

一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竞争与合作也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三、对策建议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发展重点,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首先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内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和隔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其次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形成多中心、多枢纽的空间布局格局,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三大经济带之一,涵盖了11个省份、2个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总人口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理上横跨南北,包括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方面。

下游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GDP总量较大,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游地区如湖南、湖北、江西等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占比较大,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上游地区如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经济发展也比较慢,产业结构以农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不同地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所致。

下游地区的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与全球市场接轨;中游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发展相对较慢;上游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市场规模较小,影响了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集聚着大量的人口和经济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中游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也成为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游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近年来也在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外来投资的吸引力,逐渐缩小了与下游地区的差距。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环境保护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的经济融合和互利共赢。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主要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分布等因素所决定。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涵盖了全国1/3的人口,生产总值占全国四分之一,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因此,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仅关乎这一地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快速,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顾环境法规,乱倒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土地沙化和生态退化。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今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2.城乡发展的失衡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建设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同时城市资源过度集中,乡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贫困、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扩大,这已经成为限制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协调发展水平不高长江流域地区虽存在着长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成渝城市群等集聚优势,但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不仅拖累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而且也导致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不高。

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1.推进绿色发展要解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扩大绿色发展思路,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尤其是要实现各类企业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和循环化。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环境保护督查的力度,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在污染排放许可的方面加强管理,使得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2.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在增强城乡协调发展中,我们应该优先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增强农村经济活力,通过进一步整合农村经济发展资源,促进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和经营规模,扩大农村居民收入。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心的课题。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空间格局也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向。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技术含量较高。

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2. 城乡发展差异突出。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迅速,成为经济辐射带,人口流入较多,城市化率较高;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3.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讯和能源供应不足。

4.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高,服务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而西部地区以传统农业和重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发展水平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基础设施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凸显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心城市辐射带特征明显。

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形成了辐射带,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密集,城市群发展迅速。

2. 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强烈。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度高,各地区经济活动相互促进,形成了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效应。

3. 产业集聚现象显著。

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形成了一些产业集中区,如上海的金融产业、武汉的汽车制造业、宜昌的船舶制造业等。

4. 交通联系畅通便利。

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之一是水陆交通联运条件好,长江航道的畅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很便捷。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Ab t a t T e Ya gz o o c Z n st e f s ls e eo me ta i n Chn .T e c n a i e r e i o t ta ̄ 8 t r moe t e sr c : h n te Ec n mi o ei a t a sd v lp n x si i a h e t lct s a et mp r l a op o t h c r i h n a t h
d v lp n fteYa gz c n mi o e T ed v lp n n ec a g ftec nrl ie f nrf c e d v lp n ftergo e eo me to n teE o o cZ n . h e eo me t dt h eo e ta t so e e e tt e eo me t e in h a h n h ci t l h o h a h l o e a d ma et erc rep n i gf cu t n . T ru ha d ti d a ay i o e pe e tsta o , ti p p rdsu sste 8aw oezn , n k i ors o dn u tai s h l o h o g eal n ss f rs n i t n h s a e ic se e l t h ui h sae ftee o o ca dman po lmso eu b l c de o o e ewen E s, Midea d W eto eYa gz o o cZ n . I ttso c n m n i rbe ft n aa e c n misb t e a t h i h n d l s f n t Ec n mi o e n n h t e
中、 西部发展和城 乡统筹建设 。 关键词 : 长江经济带 ;中心城 市; 经济差异 ; 协调机 制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西起重庆,东至上海,总长度超过2,000公里,涵盖11个省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对全国经济格局的形成和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方面。

在产业结构上,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以重工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如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而东部地区则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主。

在经济规模上,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GDP总量占据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大部分份额。

在发展速度上,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增速相对较低。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东部地区则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经济发展更为迅猛。

资源禀赋也是影响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以中部地区盛产煤炭、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而西部地区则以水电资源和农产品资源等为主要特色。

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受到历史的积累和发展的优势影响,具备更为先进的市场和交通网络,因此在经济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政策导向也是影响经济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和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城市发展在整个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拥有一些全国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这些城市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辐射力和带动能力。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其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分析。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

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更加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以制造业为主;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在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全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而中西部省份如湖北、安徽、四川等则以农产品、旅游业、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长江经济带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水平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从全国层面来看,沿江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普遍较高,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较低。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重庆等,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远高于内陆地区的城市。

这种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表明沿江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也更大。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也影响着区域经济差异的分布。

长江经济带从上游到下游,沿江地区经济发展逐渐递增。

上游地区以资源依赖型经济为主,如水电、矿产等;而中游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导,工业基础相对较强;下游地区则更加注重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种空间格局导致了沿江地区的经济规模更大,发展更加成熟,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较弱。

长江经济带内部的城市布局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些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等成为了经济的中心,周边地区的经济也相对较为发达。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还与政府政策的差异有关。

长江经济带内不同地区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力度有所不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沿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通常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较弱。

一些政策的落地执行也存在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长江经济带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的区域。

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等方面。

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江经济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影响。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文献,以及对相关政策的评估,本文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适当的调整政策和加强合作,可以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减少区域经济差异。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二章:长江经济带的发展2.1 长江经济带概述2.2 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和规划2.3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第三章: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3.1 区域经济差异的定义和分类3.2 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3.3 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第四章:长江经济带的影响4.1 长江经济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4.2 长江经济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实证分析4.3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五章:问题与挑战5.1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2 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挑战5.3 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建议第六章:政策调整与合作推进6.1 政策调整的必要性6.2 政策调整的方向和措施6.3 合作推进的重要性和路径第七章:结论7.1 研究回顾7.2 研究总结7.3 研究展望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具有积极的影响。

2.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沿江地区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发展动力。

3. 长江经济带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等。

4. 需要适度调整政策和加强合作,以减少区域经济差异,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区域经济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长江经济带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形成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2.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长江经济带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减少长江经济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区域间的差异性,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显著的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长江经济带的概况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组成。

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水路,具有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长江经济带内部拥有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和一系列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长江经济带内部的经济发展情况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1. 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GDP总量较大,经济增速相对较快;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如安徽、湖北等地区的经济增速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经济体量和投资力度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2. 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上海等地区以服务业、金融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达;而湖南、重庆等地区以重工业、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这种差异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3. 人口分布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

上海、江苏等地区是中国的人口聚集地,人口密度大;而湖北、安徽等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人口红利利用不充分,人口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分析1. 双核心空间结构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双核心空间结构,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以及武汉和中部地区。

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经济中心,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而武汉和中部地区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拥有较强的发展动力。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区域。

该经济带覆盖了11个省份和直辖市,涵盖了长江中上游沿岸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总人口超过4亿人。

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经济差异在长江经济带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有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而差异较大的地区则包括云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内陆省份。

这些地区的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规模。

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经济中心,其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3%。

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也具有很大的经济规模。

而一些内陆省份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2.经济增长速度。

长江经济带内的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增速均超过7%。

而一些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和地理位置不利,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3.产业结构。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而一些内陆省份的经济仍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4.人均收入。

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内陆省份的人均收入则偏低。

二、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历史规划、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空间格局的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可划分为三个区域:1.东部沿海地区。

这一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拥有较为先进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

地缘优势和先进的经济体制使这一地区成为国内外贸易、金融和商业的中心,是国家统计局将其列为重要数据统计区域的重要原因。

2.中部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省份。

长时期以来这一地区受制于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发展滞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但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部地区经济逐渐崛起。

3.西部地区。

这一地区由于处于内陆,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等因素影响发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点任务。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发展经济的早期,为追求经济增长,长江经济带的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严重污染,使得饮用水资源受威胁,不仅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再例如,杭州湾、嘉兴湾一带的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渔民失去了生计,为了维护生命价值的渔民们也不得不维权上访。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协同机制,矛盾在所难免。

二、协同机制理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都是国家各个战略性领域之一,如何使这些领域得到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协同机制理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协同机制理论是指,一个地区的各种资源、系统、利益方都存在联系和交互作用,为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同时又为了达到整个地区的共同利益,需要建立一个合作协同的机制。

协同机制的存在可以实现各个资源和利益之间的互补和协调。

三、协同机制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协同机制理论的提出,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协同机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应用。

首先,协同机制可以实现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

例如,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这可以让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不受限制,同时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协同机制也可以将不同领域之间的系统连接。

例如,在长江流域,可以采用“水—农—工”一体化模式,在解决输送水资源的同时,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均衡的机会,从而实现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涵盖了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这些差异与格局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条件、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同时也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域横跨南北,涵盖了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四川盆地、湖北平原等地,这些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条件,利于农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长江流域内还有许多山地、丘陵地带,这些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长江经济带涵盖的地域非常广阔,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工业发达,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达,而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等地则以农业和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人口分布的差异也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江经济带地域人口分布不均衡,区域内的城乡差异、人口密度差异显著。

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而长江中游及上游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密度较小。

这种人口分布的差异也导致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了相应的空间格局。

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其GDP总量占据了长江经济带的较大比重,这些地区的工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大,形成了一种辐射向两端的空间格局。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涵盖了中国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

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较早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GDP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而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土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人口流动率较低。

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有限。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沿江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核心区。

这些城市之间存在着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密集的产业链条,相互之间的联系密切。

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规模较小,人口流动较少,城市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开展与国际贸易的业务,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流入。

而西部内陆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对外交流相对较少。

政策因素也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流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历史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工业体系比较发达,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优势。

为了缩小长江经济带内的经济差异和调整空间格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应加大对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应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沿江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然而,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城市协同和转型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城市协同与转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市协同的意义与现状城市协同是指多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和整合。

在长江经济带这样一个庞大的地区中,城市协同尤为重要。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协同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之间缺乏合作,也缺乏贸易和投资的交流平台。

同时,这些城市也存在竞争、重复建设和耗费人力和资源的问题。

二、城市转型的必要性与挑战城市转型是指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类型和生产方式等的转变。

由于长江经济带中许多城市原本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这些城市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城市转型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产业退出的风险;新兴产业缺乏支持政策;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性不足等。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城市间的贸易和投资平台为了促进城市间的沟通和合作,应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贸易和投资平台。

这些平台将提高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并使市场更加透明和公平。

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城市,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意味着,不同城市之间需要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以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借助新技术和新产业实现转型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需要借助新技术和新产业来实现转型。

政府应提供支持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生产方式,并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4. 增强城市吸引力城市的吸引力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需要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如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供优质教育、完善医疗保障等。

总结:城市协同与转型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两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城市协同和转型,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的经济地 位
表 2 显示 2006 年长江经济带 5 个中心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 均高于全国主要城市(31 个省会城市、大连、宁波、厦门、深圳) 的平均值。上海是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为全国均值的 4.2 倍。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均值的 1.4 倍。上海的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均值的 1.8 倍,在深圳、广州之后,居第 3 位;南京略高于全国主要城市均值,位于第 8 位。重庆市由于有巨 大的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比例,人均值位于 35 个城市的最末位。 在综合排名中,上海居全国 35 个主要城市的第 1 位。总体看来长 江下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中部发展也较高,上游两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3 长江经济带 5 个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3.1 指标选取
总体水平比较低,城市结构不平衡,带动能力有限。
画情况达到了 67%,第二公因子和第三公因子对原变量的刻画情
况分别达到 23%和 7%,第一 ~ 第三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
到 97.78%。说明提取前 3 个公因子基本反映了变量的绝大部分
信息量,完全符合分析要求,由此从因子载荷矩阵表中各因子在
各变量上的载荷系数大小分析出 3 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
带,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潜力巨大。现阶段武汉面临工业设
备老化、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问题。行政区划面积较小也限
制了其发展地域的扩大,城市综合实力位于 5 个中心城市之末。
重庆市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坐
拥长江航运的便利,直辖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峡工程
的建设给重庆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数理分析中,重庆以其直辖
益缩小[8]。因子分析结果也显示,南京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上海,
5.000
分 得 4.000
力 实
3.000
合 2.000
综 1.000
0.000 上海
南京
武汉 城市
重庆
成都
图 1 长江经济带五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柱形图
由于城市行政等级原因还稍低于重庆直辖市。
武汉作为中西部 R&D 水平最高的城市,是沟通东西部的纽
长江经济带 5 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 不均衡现象显而易见。为了弄清实际差距大小,本文尝试以 2006 年 5 个城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经反复筛选比较,按照 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思路和要求[5],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指 标体系[1,2,6],从已有资料选取了 15 个指标进行分析:X1 为第三产 业人均产值(元 / 人);X2 为非农业人口(万);X3 为人均利税总 额(元);X4 为人均工业销售产值(元);X5 为人均实际利用外资 额(美元);X6 为人均邮电业务收入(元);X7 为人均固定资产投 资额(元);X8 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m2);X9 为人均社会消费品 数额(元);X10 为人均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元);X11 为城乡居民 储蓄人均额(元);X12 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人);X13 为人 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元);X14 为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人); X15 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a)。 3.2 统计结果分析
20010 No.1 文章编号:1003-7853(2010)01-0001-02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中图分类号: F290
·1· 文献标识码:A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邱 婧,涂建军,王素芳,张红梅,邓 聪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出 5 个城市的各因子得分,并最
终得到各个城市的综合实力量化数据和排序情况(见图 1)。
图 1 表明了长江经济带 5 个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差异大小。
可见 5 个城市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综合得分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
梯度有所差异。
上述统计分析证明,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构成城市综合实
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是吸引资金、技术、高水
义。第一公因子与 X1~X5,X7,X9,X10,X11,X15 有很大的正相关,第二 公因子与 X12~X14 有较大相关性,第三公因子与 X6,X8 的关联度较 大,结合各个变量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整理,城市的综合实力主
要反映在经济规模、基础设施、R&D 等 3 个方面。第一公因子的得
分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构成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根
长江经济带包括我国 7 省 2 市,沿江范围包括 39 个各级城 市[4],综合考虑各个相关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 辐射地域情况,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 5 个城市可作为长 江经济带的一级中心城市。选取 2006 年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 上述 5 个中心城市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运用 SPSS 统计软件 进行因子分析,以 5 个中心城市为统计单元,分析其综合实力。 2 长江经济带及其中心城市相关经济地位分析 2.1 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0
武汉
2590.76
12
重庆
3491.57

成都
2750.48
10
4.18 7.58 4.57 3.16 1.09 2.49






16
11
35
19
21
15
注:综合排名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的加 总均值的取整结果。
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
与累积贡献率。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公因子对原变量的刻
全国 21.09 研究区 8.59 东部地区 13.78 中部地区 5.36 西部地区 3.95
- 40.71 59.68 23.21 17.11
- 15.44 13.50 29.50 56.00
220 579 1 063 189
73
16 08411:50:39 17 959 10:50:40 27 567 7:52:41 12 269 15:49:36 10 959 16:45:39
城市综合实力得分是其它城市的 4 倍以上,是带动整个长江经
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加速经济发展的绝对“龙头”。
南京市 R&D 因子得分为 5 城市之首,但由于靠近上海、苏南
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支
柱产业呈现出强烈的趋同性,南京亦不例外[7]。加上上海的辐射
范围基本覆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南京未来经济成长的空间日
摘要: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反映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推动地域;选取 2006 年 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进行数理分析,找出长江经济带及 5 个中心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差距,提出长江 经济带的发展在整体上应以适当协调为主旨,着重壮大中部“武汉城市圈”和西部“渝蓉经济圈”两个增长极的实力,以此带动我国 中、西部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差异;协调机制
An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disparity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QIU Jing et al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is the first class development axis in China. The central cities are the important are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central cities ofte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s a whole zone, and make their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s.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s of the economic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unbalanced economies between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In order to narrow the economic gap of the regions and promote the economy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central citie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市的地域范围,综合得分超过南京、武汉、成都 3 个省级行政中
心,但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注定了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任
务艰巨,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异常沉重。
成都市作为西部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西部开发
和四川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整个成都市所辖地域面积
大,人口众多,城市综合实力居于武汉之前。目前城市化、工业化
从表 1 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以全国土地面积的 15.44% 创造了全国 GDP 的 40.71%,总量和人均指标远远高于我国中部、 西部地区以及全国均值。长江经济带和东部地区作为我国“T” 型开发的两条相交轴线,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以全国土地面积的 13.50%创造 GDP 总量的 59.68%,长江经济带单位面积 GDP 产值 为东部的 41%,不足一半,人均 GDP 产值为东部的 65%,经济产出 效率大大低于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与其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级发展轴线的定位尚不相符,依然处在 需要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区域整 体发展依然需要依靠经济中心强大的辐射带动,在经济发展地 域上必然要求有所侧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