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 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 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 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 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 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 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
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
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害。自此遂只
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
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据材料,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
认同: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请你说明宋元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元时期物质文明的空 前发达带来了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宋元时期物质文明的空前发达和政治文明的进一 步发展,最终在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中呈现 出来。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以宋元为例)
材超出料唐四⑤朝货时宋币的代十经的倍济都以市发上化展,也,但反出仍映不现货敷纸币应经币用济。。的在发缺展铜。的宋情朝形铸下造,的宋铜真钱宗
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
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 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 发展趋势。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中国通史》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作品,每集都有很多知识点。

以下是每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每集的知识点较多,只能简要提及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集:中国古代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的建立以及贵族制度的出现。

-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的崛起及商代青铜器的发展。

-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的建立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二集:封建社会之春秋时代-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灭亡,春秋时代的分封制度。

-春秋时代的列国时代及列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

-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兴起,提倡仁义道德的教育思想。

-鲁国向晋国称臣,晋国联合列国废除鲁国的封地。

第三集:封建社会之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列国的割据形成,七雄争霸。

-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引发社会变革和经济繁荣。

-孟子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仁政和君主责任。

-荀子主张法治和严刑峻法,代表了法家思想。

第四集:封建社会之秦汉时代-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始皇的,设置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建立西汉,开创了汉朝。

第五集:封建社会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由曹魏建立晋朝。

-五胡乱华,北方民族入侵,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流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桓谭的文学创作等。

第六集:封建社会之隋唐时代-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

-唐朝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

-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塔里木大战,标志着唐朝的衰落。

第七集:封建社会之宋代及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放宽士人的考试条件。

-宋代的经济繁荣,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元朝的统一,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征服,打破了宋朝和南宋的抵抗。

-明朝的光辉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启蒙,出现了世界级的船舶探险家。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1: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猿人2.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3.什么是甲骨文:商代贵族把占卜的结果和事情及其发展的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文字称为甲骨文,也叫卜辞4.什么事金文:商代青铜器上刻有的铭辞,称为金文或钟鼎文5.周公旦的主要功绩:辅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

贵族不满,发动叛乱,协助武王起兵东征,三年平定叛乱。

他统治之下周朝势力发展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营建洛阳为东都,周朝势力逐渐巩固。

6.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的嫡长子称为大宗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为小宗分封诸侯... 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7.中国历史的确切记年时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百六十一年8.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9.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10.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齐国派兵救赵,在孙膑的策划下,袭击于大梁迫,迫使魏军回救,在中途拦腰截击大败魏军于桂陵11.诸子百家的著名思想家及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孔子:维护周礼,理论的核心是“仁”,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暴政,提出性善论。

老子:无为而治,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认为‘道’是绝对的,主张,无是非,齐死生,忘无我,不分梦醒,反对进步,幻想回到原始社会。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倡性恶论。

韩非子:历史是进化的,提倡‘法’‘术’主张君主集权通过‘法’‘术’统治人民,反对守旧提倡积极革新。

中国通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通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通史知识点汇总中国通史是指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涵盖了从中国历史最早的时期一直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朝代。

下面是中国通史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汇总:1.中国古代历史:-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的中国最早时期,涵盖了黄帝、炎帝、尧、舜等神话人物。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实的朝代和王朝系统,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战乱时期,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等人物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了诸侯国,实行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政权,实行了儒家文化的推行,中兴了王朝的繁荣和进步。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对峙局面。

-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实行了许多和创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较为强大和繁荣的王朝,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2.中国中古历史:-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分为五代和十国两个阶段。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元朝:是外族政权,由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了中国大陆,实行了行省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严格限制商人阶级的海禁政策,对世界航海事业贡献巨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为满族政权,实行了满汉分治的政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较为封闭和保守的时期。

3.中国近现代历史:-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

-北洋政府:辛亥革命后,由资产阶级领导成立的第一个正式政府,发起了一系列的现代化。

-护国战争: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发生了护国战争,抵抗列强的侵略。

-四五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开始为争取工人权益的罢工运动,逐渐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以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现代化为主要目标。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4.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 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 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 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 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政治部分: 封建国家分裂(中原战乱)、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 制度 经济部分: 农业:经济南移、翻车 手工业:灌钢法、成熟白瓷 商业:出现“草市” 文化部分: 书法成为艺术(行书)、绘画重理论 科技:数学、农学
隋唐时期(581-907)
一、朝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 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 进一步完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 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二、朝代: 隋(581-618) 唐(618-907)
8.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 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 得哪些最适宜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政治部分: • 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地方体制 • 经济部分: • 农业:曲辕犁、筒车 • 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 门(南青北白) • 商业:柜坊、飞钱、城市 • 文化部分: • 诗歌、绘画、书法、科技(天文、 印刷)、火药
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 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 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 是指 A.郡县制 B. 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2.《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 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世纪)1.婚姻、家族、氏族制度的出现2.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3.石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4.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5.祭祀、巫术、鬼神、神仙的崇拜6.原始部落联盟与战争的发生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黄帝、舜、禹、大禹等时期的传说和历史2.夏、商、西周、东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商、周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化4.钱币、字、书、礼、乐、诗经等的发明和演变5.诸子百家、宗教思想的出现和影响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军事等发展三、封建社会(公元221年-1840年)1.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和矛盾2.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状况3.科举制度、进士选举、科举童子试、乡试、会试等考试制度的发展4.佛教、道教、儒教和众多宗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商业等状况6.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和矛盾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1.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的发生和影响2.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实践与探索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5.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矛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五、新时期(1978年至今)1.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2.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实现6.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人权、公民权利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矛盾。

中国通史总复习

中国通史总复习
民要术》 江南的开发, 民要术》, 江南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 发明灌钢法。 心开始南移。 发明灌钢法。 商业活动:北方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 商业活动:北方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 •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佛道盛行,科技发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佛道盛行, 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 展。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 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 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 女史箴图》 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 动绘画发展。 动绘画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初步发 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时期 社会大变革时期。 展,社会大变革时期。
• 时间: 东周(春秋 :前770-前476,战国: 前 475时间:东周(春秋: 前 ,战国: 前221) ) • 1、经济上:个体小农经济形成:铁器、牛耕使用, 、经济上:个体小农经济形成:铁器、牛耕使用, 个体农耕开始,生产力有质的飞跃, 个体农耕开始 , 生产力有质的飞跃 , 社会经济发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展 ; 井田制瓦解 、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 私营工 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2、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局面 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 奠定了 中国传 思想解放 运动 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 • • • •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西周)时期: 2070- 1600) 1600- 1046) 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 西周( 1046- 771) 西周(前1046-前771) 经济: 1、经济: 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 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 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赋税制度上受田者要向周王交 纳贡赋。 纳贡赋。 •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 、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 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 、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 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 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中国通史是指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总体概况。

下面是中国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古代华夏文明: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夏、商、周三代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尚书》、《易经》等文献的产生和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有《春秋左氏传》、《孟子》等重要文献。

战国时期是诸国相争的时代,有《战国策》、《孙子兵法》等重要文献。

3.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由秦始皇建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开通了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要制度。

4.西汉兴亡: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历时近两百年,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建设等都是西汉时期的重要特征。

5.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外族入侵等原因导致朝政腐败,出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国割据局面。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南北朝之间的政权更迭不断,文化艺术则兴盛一时,如《世说新语》、玄学的兴起等。

7.隋唐盛世: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有《唐诗三百首》、唐蕃贸易的兴起等。

8.宋朝与元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积极的时期之一,发展了农田水利和茶叶、丝绸等经济产业。

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9.明清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近代以来: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外族侵略和内外困境,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总结起来,中国通史涵盖了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历史内容。

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1. 夏朝: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建立者为禹,传说禹治水有功。

2. 商朝:商汤推翦夏桀建立商朝,商朝分为甲骨文时期和青铜时期。

3. 周朝: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繁荣,东周时期分裂,标志着封建国家的衰落。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兵戎相见的时期。

列国纷争,士人争霸,思想家辈出。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制度,进行改革,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2. 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实行皇帝专制制度,设立郡县制度,开启了西汉王朝的繁荣时期。

3. 东汉:汉光武帝恢复了汉朝的中兴,实行“铁鞭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开创了东汉经济繁荣的时代。

4.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晋、北齐、北周。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1. 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创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实行均田制、徭役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2.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长安盛世,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还强大一段时期,但国力开始衰落。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840年)1. 宋朝: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提倡儒学,实行经济开发与对外贸易。

2. 元朝: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实行行政区划、金融制度等统一化的措施,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

3. 明朝:明成祖朱棣推翻元朝,实行中央严密的专制政府。

4. 清朝:清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雍正帝统治时期最为兴盛,官员帝族集团势力更加强大,但也是国家最兴盛的时候。

五、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政府。

2. 北洋政府: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行了“起义击辽”,被外界称为“政变”。

3. 国民党:国民党成为中华民国的统治党派,先后推行了北伐和土地革命。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2013《中国通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计20分)
1. 《梦溪笔谈》
2. 党锢之祸
3. 魏晋玄学
4. 五族共和
5. 土木之变
6. 三省六部制
7. 黄老政治
8. 《元和郡县图志》
二、简述题(每小题10,计20分)
1.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2.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3. 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4.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计30分)
1. 评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试述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领域的更新
3、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4、试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经过及其影响
四、史著、史家评价(每小题30分,计30分)
1. 请简介你读过的一本(篇)关于中国历史的学术论著(包括书名或文章标题,作者,主要内容或主要学术观点),略谈你对该书或该文的评价(注意请不要介绍任何教材)(限500字以内)。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南京大学中国通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命题出自顾颉刚《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是顾颉刚此后所有"疑古"论作的核心预设"。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据顾先生自己说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顾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2、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3、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4、人道史观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

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历史是人性的实现。

是一种超阶级的普遍主义。

人道史观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说的就是这种人道史观。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先秦史(前221年之前) 1.时代特征: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 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 2.朝代: (远古)――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
• 政治部分: • 1、尧、舜、禹时期(父系氏族时期)---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会过渡 禅让制 • 经济部分: • 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材料、耕作方式 • 2、土地所有制 • 3、原始农业: • 4、工商业: • 文化部分: • 1、文字起源: • 2、戏曲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 政治部分: • 1、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与宗法制 逐渐崩溃 • 2、战国: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变法、灭 六国统一 • 经济部分: • 1、生产工具的材料、耕作方式、经营方式: • 2、土地所有制形式: • 3、水利设施 4、工商业: • 文化部分: • 1、百家争鸣 • 2、文化:风骚 • 3、科技(天文、医学、数学)、司南
5.《汉书· 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 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 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 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6.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 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 鸣的私学文化”。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 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 D.儒家、法家
奴隶社会
• • • • • 政治部分: 1、继承方式: 2、夏商政治制度表现: 3、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关系、作用、演
变)
• 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 礼乐制度(作用) •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 • • • • • • •

中国通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通史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复习资料(通史·近代史部份)一、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帝在位:1821——1850)1、三大条约时间(1)中英《南京条约》1842.8;(2)中美《望厦条约》1844.2;(3)中法《黄埔条约》1844.10;2、林则徐(1)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1禁烟运动: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期间组织抵抗侵略。

(2)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第一个倡导学习西方;○2设译馆,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四洲志》;○3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社会性质:○1政治上,主权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市场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社会主要矛盾:○1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4)思想意识: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咸丰帝在位(1850——1861))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拜上帝教(1)创立:1843年洪秀全(2)思想:○1独一真神皇上帝——对抗——世上一切其他为人们所崇拜的偶像和妖魔;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应该是平等的——对抗——封建的人压迫人的等级观念;○3上帝太子基督降生救世的宗教传说;(3)理论基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4)基督教义和中国农民朴素平等、平均思想以及儒家的一些主张揉合在一起——为太平天国起义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2、《天朝田亩制度》(1)性质: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基本内容:废除封建土地阶级所有制○1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一、史前社会历史1、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其分布情况怎样?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属长江下游以南的新石器时代一种较早的文化。

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属于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大汶口文化,最早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发现,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良渚文化,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

屈家岭文化,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

齐家文化,首次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等。

2、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和养畜为辅。

属母系氏族制的繁荣时期。

3、大汶口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遗址位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一带。

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制陶术。

4、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5、良渚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是造型规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以及大量的玉器。

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6、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

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7、氏族公社人类离开原始群后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有农业和畜牧业,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前后两个阶段。

8、禅让制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220--589年)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220--589年)
李红青制作于201204
课程链接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立》、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特点》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第三单 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220年—589年
北方
东 汉
220
南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 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 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 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 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 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 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 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 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 性,释有焉。”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 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 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 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 (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7)表1 河南、江苏 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 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 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 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 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 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 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 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 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中国通史》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事件。

在历史教育方面,这部纪录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让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每集为单位,回顾一下《中国通史》中的知识点。

一、《大宗师与小民》这集主要提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影响。

孔子的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而老子则强调自然和谐、逆水行舟、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而且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始皇与大一统》这集讲述了秦始皇的统治,他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新政策,如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和货币统一。

他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朝还建造了著名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

三、《汉武帝与亲民政策》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实行了许多亲民政策,如赈灾救济和减轻税收负担。

同时,他还大力改革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层和中下层人士都能通过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四、《南北朝与隋唐盛世》这集讲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和战争,以及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五、《五代十国与宋金争霸》这集主要描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分裂和混乱。

随后,宋朝开始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政策,如改革科举制度和推行禁书政策,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实力。

同时,金朝在北方崛起,与宋朝长期争霸。

六、《元明清与西方话语权》这集讲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和互动。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统治者对汉族采取亲民政策,但仍受到汉族的排斥。

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和经济达到了巅峰,但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崛起,开始对中国施加影响。

七、《晚清与戊戌变法》晚清朝政治腐败,国家实力下降,甚至遭受了羞辱性的“不平等条约”。

康有为等人开始推行戊戌变法,试图推动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

中国通史资料

中国通史资料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上编中国文化史第一章第一章婚姻婚礼中的聘礼,既系卖买婚的遗迹,古礼称为纳征。

第二章族制族的组织是依据于血缘。

宗法制度内容:凡同宗的人,都同奉一个始祖;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宗子;嫡长子以外的众子,皆别为小宗宗子。

第三章政体齐湣王和秦昭王,曾一度并称东西二帝。

“社稷”中的社指的是土神,而稷则指的是谷神。

第四章阶级商鞅变法第一次始于前359 年,主要内容:编制户口,定连坐之法;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制定十二级爵。

第二次始于前350 年,主要内容: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以县为进方行政单;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商鞅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君县制。

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所以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关东六国,统一全中国。

第五章财产唐代的租庸调制,承袭了北魏的税收项目,配合着均田制一起施行。

租庸调制于唐初实施,但自安史之乱后,问题渐多,趋于破坏,于是在德宗时以两税取代之。

第六章官制司马管军事,司徒统辖人民,司空管建设事物。

宋朝时设中书省于禁中,宰相称同平章事,次相称参知政事。

清世宗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进行过哪些重大斗争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用兵收复台湾,两次派大军进藏平乱,三征漠北,大败噶尔丹,平定准噶尔部。

雍正:平定青海叛乱,出征准噶尔,卫藏战争,西藏政局混乱,派兵入藏,削弱西藏分裂势力,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乾隆:西藏发生叛乱,清军再一次入藏平叛,两次廓尔客之役,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完成平准大业。

2、王安石变法,有的痛加诋毁毁,有的曲为辩护,或说都未免有偏。

此说是否合理,请结合具体史实作一分析
王安石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中基本被否定,但它也有其正面的影响,因此要用辩证的眼观来看。

进步性:增加了北宋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积弱现象的改善:加强了国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其变法的一些内容被后世沿用的便是适应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发展的,对于这些新法要予以肯定。

局限性:①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变法注重于理财,忽略了行政之改革。

4、用人不当 5、引起了激烈的党争。

3、论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以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为中心。

1、明万历时,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重点就是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

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情况起了变化,一是土地兼并在猛烈地发展,一是商品经济在迅速地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了。

到1581年,张居正把一条鞭法推向全国。

经过改革,缓和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缓解了财政危机,巩固了明朝统治。

然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兼并,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1582年,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的执行开始松驰,政府横征暴敛,改革措施渐被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了。

2、清朝建立后,即逐步着手整顿混乱的赋役制度。

顺治和康熙时以明万历年间
的赋役额为准,取消苛捐杂税,归并税收名目。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库有了赢余,清政府考虑不再增收人丁税。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税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人口的增加而增收,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

为了进一步解决赋役混乱和负担不均,又于雍正元年制定“摊丁入地”政策,在各省陆续推广实行。

此项政策将丁银平均分摊于地亩之内,不再按人丁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

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从此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标准和手续,有利于丁多地少的贫苦农民。

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削弱。

4、如何全面评价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最根本的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2、有其积极作用,它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创建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人才。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5、试论元、清两代对吐蕃(西藏)的政策。

1、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和控制: 1247西藏同蒙古建立了宗藩关系,西藏正式归蒙古管辖。

元朝中央机构所设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此外,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

总之,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顺治时赐“达赖喇嘛”,从此确立了历代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清朝中央册封的制度。

康熙时首次直接派官员入藏处理西藏事务。

康熙五十二年,清廷又派人入藏册封黄教领袖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正式确立了“班禅额尔德尼”这个称号以及班禅在西藏的政教地位。

雍正五年设置了两个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乾隆十六年正式授予达赖喇嘛管理西藏行政事务的权力,从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权。

乾隆五十六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清廷又制定《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的政治、军事、财政、宗教、外事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
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

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

8、试述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意义及其历史启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自身的局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人民群众。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变法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已经是穷途末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但又需要有一支新的强有力的阶级领导一场流血的革命方能将其摧毁。

9、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1、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0、简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历史意义。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例如资政新篇的产生。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