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_0

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_0

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篇一:结合历史与现状,谈谈如何解决台湾问题?20XX-20XX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油气储运班级:储运13-1任课教师:赵芳姓名:江锐峰学号:成绩结合历史与现状,谈谈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其实讲到底就是,领土纷争的问题嘛。

自从三国时期起,孙权派人去台湾插旗,宋元划入中央管理,台湾是炎黄子孙的领土,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是荷兰和美国搞事,加上日本捣乱,再加上湖南人和江苏人党派斗争,于是,台湾问题成为留给这一代人吃不饱死撑着的问题。

原有一件事我有些想不明白,就是当今中国,虽说不是世界第一强国,起码温饱小康,而且整天花天酒地,酒池肉林的也不少吧。

但是为什么台湾不归顺大陆呢,额,回归大陆。

然后我想明白了,同样是中国人,别人有钱和你自己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像别人老婆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有了关系是犯法的,要浸猪笼的,至少不能光明正大地说,看我和别人的老婆睡了怎么的。

再说,台湾假如独立,假如啊,你当个大总统,和你当个省长,傻子都知道是总统名字更霸气。

当然,如果真为了一个名号做领导人,这领导不要也罢。

其实呢,台湾这位置风水好,有山有水还有石油,要啥有啥。

我国南北贸易,走这水路便宜,而且台湾处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心,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此岛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命财。

拦路开个收费站,是发家致富好途径啊。

再考虑军事利益,美帝和日帝如果控制台湾,中国你就别想出来混了,以台湾为前沿阵地,对大陆打击的话,就算大陆死撑到底,顶多一尸两命。

有了这么多有利条件台湾才敢跟大陆叫板。

但是,台湾问题一天不解决,我国就像被人掐着脖子一样,迟早会到到达发展的瓶颈。

虽然马英九这几年来做得不错,但是台湾和大陆关系仍在不断下降。

最近的服贸事件就是关系下降的标志之一。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台海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台海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台海形势与政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台海地区的形势一直备受瞩目。

台海作为一个敏感而复杂的地区,涉及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和实现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台海形势的演变以及相关政策,为解决台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台海形势的演变台海形势的变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20世纪末,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经过多轮高层互访和交流,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得以推进,直接交流渠道的开放也改善了两岸民众的联系。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两岸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台海形势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台海形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台湾的政治态度和趋势,二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台湾方面从一开始就积极推进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逐渐走向经济融合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两岸之间的敌对情绪。

然而,随着台湾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台独”势力的复活,两岸关系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台海形势产生了影响。

随着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台湾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政治筹码。

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大国对台湾的立场也不尽相同,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博弈。

这些因素使得台海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台海政策的探讨面对台海形势的不确定性,各方应本着和平稳定的原则,努力寻找解决台海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两岸双方应加强对话与交流,保持现有的接触与合作渠道的开放。

在政治上,应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处理双方的分歧,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双方争议。

双方也应加强各层级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员往来和经济往来的顺利进行,为两岸民众的福祉做出实质性努力。

其次,国际社会应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国际社会可以在道义上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经济合作等方式为台湾的发展提供帮助。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并为解决台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

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

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

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

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

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

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

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

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

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

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

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曲折前进。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第三张幻灯片)古代——蒙尘的明珠。

从远处瞭望台湾,它像一个翡翠的盆景,很美。

所以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台湾时,把它叫做"福尔摩莎",也就是美丽岛的意思!台湾逐步进入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南宋活跃的海外贸易开始时,包括台湾在内的沿海岛屿,就次第吸入中国的文化圈,成为中华民族汉人开拓的东南疆土。

16世纪大航海时期,台湾也成为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一个重要场所。

台湾的重要性,自古就彰显。

而同时,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台湾进入世界历史,跟着文明的脚步发展时,也开始了在台的中国人几百年辛酸屈辱的历史。

(第四张幻灯片)台湾虽然和大陆距离很近,但是关系却一直很疏远,古代中国人并不重视南方沿海地区,把东南地区当作发配犯人的一个地方。

这也是环境导致的,1南方炎热潮湿,毒虫猛兽居多,地形复杂,多丘陵,并不适合农业时代人类生产生活。

所以台湾一直像个被冷落的孩子。

也因此,2台湾当地人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刀耕火种。

所以,即使在大航海时代进入了世界历史,也再一次由于贸易商机小而被忽略。

3中国的政权第一次在台湾建立时,是在满清入关以后,郑成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了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因此,不满满清政权的前朝遗民一波又一波进入台湾,虽然促进了台湾人民的华夏认同感!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此时的台湾相当于一个叛乱的据,继续被冷落!14世纪,日本“南北朝对峙”以南朝失败告终的政治变化,使得大批南朝武士转为海上倭寇。

沿海的不稳定,使得“海禁”从明一直延续到清。

而海禁延续到清朝时,不仅是防倭寇海盗,也是防郑氏集团。

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猖獗,台湾作为海上集团的一个活动据点,一直处于动荡中。

环境因素,经济实力,政治斗争,使得台湾这颗明珠一再被蒙尘。

(第五张幻灯片)近代——亚细亚孤儿1前面我们讲,郑成功进入台湾带来了华夏文化,但是这是从宏观角度,郑氏集团的大臣都是比较尚武轻文的,因此,真正带去的,是地方性特色比较浓厚的庶民文化。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正文】:一:台湾问题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

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

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

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

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

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

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

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概要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概要

第一阶段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形 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 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 遭受严重伤亡,形势急转直下。 10月2日,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很快将战火烧至鸭 绿江边。严峻的形势,迫使毛泽东不得不把 解 放台湾 的时间向后推延,将大量的精力和军队投 入到“抗美援朝”中去。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毛泽东认 为是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了。
第一阶段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泽东在 西柏坡 接 见来访的苏共中央代表 米高扬 时说:“目 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 比较好办,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台湾是 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 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 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 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 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 要时间。”
第二阶段
时间:从50年代中期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政策:1956年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 论《为和平的解放台湾而奋斗》。4月,毛泽 东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 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 台湾当局代表中国坐进了联合国的席位,中 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日关系的改 善,这些重大事件使台湾的处境急转直下, 形势对中共十分有利。因此,毛泽东和周恩 来又把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 上。同时中共也积极争取机会与蒋介石和平 谈判。
第一阶段
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 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 放台湾的口号。7月初,毛泽东与朱德讨论了进攻 台湾的问题。7月3日,毛泽东和朱德致电华东军区 的陈毅、张爱萍:“新中国就要成立了,希望你们 抓紧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加强海军力量,做 到中央一声令下,随时歼灭敌人。”党中央研究后 决定:1950年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 台湾和西藏,肃清境内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随着 1950年5月海南岛的解放,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 已为期不远了。

台湾问题复习要点

台湾问题复习要点

台湾问题复习要点一、台湾的历史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三国时,吴国的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3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一次分离与回归。

○4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6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三次分离。

)2、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1)1624——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2)1895———1945(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

)(3)1949年———今(国民党败逃台湾,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台湾的前两次分离与第三次分离有什么本质区别?○1前两次分离是由于外国侵略、民族矛盾造成的,是涉及主权的外交问题。

○2第三次分离是由于国内阶级矛盾造成的,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11943年,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把台湾归还给中国。

○2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3当今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基本原则和立场: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什么情况下可以动武?○1如果台独分子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件。

○2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4、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和则两利,战则两伤)○1实践依据:港澳的成功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可行的、科学的。

○2现实意义: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进步。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广角Wide Angle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阶段(1979-198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也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

如从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等,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2、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年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在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

如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

至此,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3、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

形势与政策 两岸关系解析

形势与政策 两岸关系解析

1949/8/5 哈里·S·杜鲁门 美国扶蒋反共白皮书
台湾问题的由来 在岛内,1990年代以来,由于李登辉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 台”的分裂路线,使得“台独”势力恶性膨胀,发展成为一股阻碍两岸 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反动逆流。从2000年民进党上台,到2004年 陈水扁侥幸连任,再到2008年民进党下台,民进党搞了许多文化台独、 法理台独等名目繁多的分裂活动活动。
解决台湾问题的进展
二、标志性事件
1、海协会和海基会复会 2、陈云林访台 3、“大三通”正式开启 4、陈江会 5、ECFA
解决台湾问题的进展
两会复会及陈云林访台
1、第一次汪辜会谈
时间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 地点 新加坡 背景 1992年底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 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 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 铺平了道路。不过台当局同意举行 汪辜会谈的本意,是想以发展两岸 关系为筹码,换取大陆承认台湾为 “对等政治实体”。
美国构筑的两个岛链:
第 一 岛 链 , 北 海 —— 南 韩 , 东 海——日本、台湾,南海——马 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尤其是 马六甲海峡的制约;
第二岛链,关岛、澳大利亚、新西兰。
目前面对的问题
2 日本方面
• 日本国内的右倾化以及在 地缘战略方面的考虑,它 一直希望台湾独立,因为 台湾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 命线。
中央对台政策沿革
(一)武力解放台湾——新中 国成立之初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 国人民 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 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就 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 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 止。”这是首次提出“解放台湾” 的口号

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历史沿革(二)

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历史沿革(二)

关 系不 变 , 私人财 产、 房屋 、 土地 、
的基 本方针。 早在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会前,
邓 小 平就 阐述 过 解 决 台湾 问题 时
这就 是我们共 同的立 场 , 合作 的基
础 ’ 3 提 出 ‘ 先应 当通过中华 。() 首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和 台湾 当 局 之 间
的提 法 。
移生 了深刻 变化 , 中美关 系实
17 9年 元旦 ,全 国人大 常委 9
会发表 《 台湾 同胞 书 》 告 ,郑 重 宣
布 了关于 台湾 回归祖 国、 实现 国家 统一的大政 方针 , 要点 有 :1 强调 ( )
实 行 ‘ 国 两 带 ’ 这 表 明 , ‘ 国 _ ‘ 』 l。 _ ‘
领 土完 整 不 容 分 割。 坚决 反 对 制 造 “ 台湾独 立I ‘ 个 中国’ ‘ ’ 两 、 、 L 中一 台” 的言行 。 ( ) 制并 存 。在祖 国统 一 二 两 的前 提下 , 家的主 体部 分实行社 国 会主义制度 , 同时在 台湾 、 港、 香 澳
专题报道 R C N V N S E E TE E T
中国政 府对 台方 针政 策 的历史 沿革
( 二)
I ’此后 的中国共 产党十 一 第二时期 “ 和平统一、 一国两 个 现实o
大转 变。邓 小平 曾说 , 告 台湾 同 《
胞 书 》的发表 ,‘ 明了我们 的态 表 度是真 诚 的, 合情合理 的 是 ’ 18 1年 9月 3 日, 9 0 叶剑英对
陆吃掉 , 所谓 ‘ 民主 义统 一 中国’ 三
是 不 现 实 的 。 () 现 统 一 的 适 当 6实 方 式 是 举 行 国 共 两 党 平 等 会谈 ,实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税金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和旨在稳定社会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

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

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金援,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尽快恢复经济。

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房地产业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彼时以林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收入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美国进口工业品。

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核心思想,确定了以工业培养工业,以纺织发展农业的方针。

土地改革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海产品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

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

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使用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去除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本土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

台湾抓住当时国际抓住分工变化的契机,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权利,大力发展加工出口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开展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实行对外销厂商推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50年中期前―武力解放台湾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筹划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计划,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础上的。

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设想,解放台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制空权;第二步,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前沿阵地;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战。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来访的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时说:“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

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

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

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7月初,毛泽东与朱德讨论了进攻台湾的问题。

7月3日,毛泽东和朱德致电华东军区的陈毅、张爱萍:“新中国就要成立了,希望你们抓紧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加强海军力量,做到中央一声令下,随时歼灭敌人。

”党中央研究后决定:1950年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肃清境内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

随着1950年5月海南岛的解放,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已为期不远了。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遭受严重伤亡,形势急转直下。

10月2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很快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严峻的形势,迫使毛泽东不得不把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将大量的精力和军队投入到“抗美援朝”中去。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毛泽东认为是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了。

1955年初,华东部队开始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计划。

到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岛。

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形势政策论文-台湾问题

[键入公司名称]形势与政策论文我看台湾问题我看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台湾问题伴随着中国历史而长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

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

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国在1954 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

一国两制台湾问题的发展史与趋势

一国两制台湾问题的发展史与趋势

⼀国两制台湾问题的发展史与趋势2019-08-23摘要:“⼀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的最佳模式。

本⽂根据“⼀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内在逻辑顺序,阐述了⼀国两制的基础研究、“⼀国两制”台湾模式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台湾模式的新构想或思维。

为推动两岸尽快实现完全统⼀,今后应深化对“⼀国两制”理论精神、台湾模式的具体设计的研究,并加强两岸学者的交流和共同探索。

关键词:“⼀国两制”;台湾模式;统⼀模式“和平统⼀,⼀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业的基本⽅针,是两岸统⼀的最佳⽅式。

“⼀国两制”已由科学构想转化为政治现实,港澳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国两制”伟⼤的思想⼒量和理论指导功能。

如何结合两岸关系的实际发展,最⼤限度地挖掘“⼀国两制”的可供资源,探索区别于港澳并且更适合台湾的“⼀国两制”台湾模式,有利于确⽴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向感,增加台湾⼈民对国家统⼀的向⼼⼒,进⽽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和研究空间。

⼀、“⼀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的回顾“⼀国两制”台湾模式是“⼀国两制”⽅针在台湾问题上的具体运⽤,因此对台湾模式的研究也必然包括“⼀国两制”本⾝。

“⼀国两制”⾃提出以来,就引起⼴泛关注,海内外学者就“⼀国两制”和台湾问题,撰写了⼤量的⽂章和专著,进⾏了较为全⾯的研究。

根据“⼀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内在逻辑顺序,可以将相关⽂献⼤致分为三类:⼀国两制的基础研究、“⼀国两制”台湾模式及其与港澳模式的区别、台湾模式的创新构想或思维。

(⼀)“⼀国两制”的基础研究在理论依据上,“⼀国两制”构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提出来的⼀种崭新构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是“⼀国两制”的哲学理论基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邓⼩平运⽤唯物辩证法的典范[1];运⽤了⽭盾对⽴统⼀规律、发展社会⽣产⼒与⽣产关系的规律[2];“⼀国两制”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为重要理论依据,反映了国家“在例外的、特殊的时期”在阶级⽃争中起着“调停⼈”和“缓和冲突”的作⽤[3];在战略策略上,“⼀国两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即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4];⽽和平共处也是⼀个重要理论依据[5]。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

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政府陆续在台湾增设行政机构。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

其中有些建设项目,在当时全国尚属创举。

例如台湾铁路不但是全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自己集资修成的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

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

但与此同时,台湾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不断高涨,且与大陆人民的反清斗争遥相呼应。

事实表明,凡较大的起义组织几乎都是从大陆传入的。

如1786年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大陆人民的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传入台湾后,由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

起义军众达十数万。

清政府调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数省兵力驰台镇压,历时1年2个月,始得平定。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后,台湾天地会、小刀会,又与之呼应,多次起义。

台湾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

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

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

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与肯定。

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

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

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

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

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

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

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

大陆对台政策演进

第一阶段
但到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形 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 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 遭受严重伤亡,形势急转直下。 10月2日,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很快将战火烧至鸭 绿江边。严峻的形势,迫使毛泽东不得不把 解 放台湾 的时间向后推延,将大量的精力和军队投 入到“抗美援朝”中去。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毛泽东认 为是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了。
第三阶段
对于台湾问题,几代中共领导人都做出 了许多巨大的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 不懈,坚定信念,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 得以实现。
THANKS
第二阶段
尽管蒋介石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行动没有及时作出回应,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中 国的原则。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我国西沙群岛。 蒋介石表示:“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中越 海战爆发后,驻守西沙的中国海军要求增兵,毛泽东 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 接走”。根据毛泽东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 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 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听了,只挥手 应允:“西沙战事紧啦!” 当晚,台湾海军打开探照灯, 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在“一个中国”问题上, 毛泽东与蒋介石达成了默契。
第一阶段
1955年初,华东部队开始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 计划。到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岛。尔后, 遵照中央指示,华东部队挥师入闽,与福建部队会合, 准备攻打金门、台湾。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对台问题的干涉, 1954年11月2日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通 过了《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 紧急决议》。据统计,美国第七舰队在我东南沿海集 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组成的 庞大舰队,妄图干涉我解放台湾。美国的干涉,加剧 了解放台湾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
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在两岸关系上党采取了务实的做法,于1979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这个主张经过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中共在改变对台政策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措施,停止军事上的炮轰,政治上的调整,经济上的互惠来往,组织上建立机构处理台湾事务。

在进入90年代以后,李登辉的“两国论”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损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太的取得和平与稳定。

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反对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国家分子的图谋。

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
系,中国共产党做了诸多努力。

三、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
进入21世纪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民进党取得了执政地位之后,频频掀起“去中国化”、“台湾正名”、“公投制宪”、“一边一国”等“渐进式台独活动”,导致已经缓和的台海局势出现了反复。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继续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向前发展。

2005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并郑重承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讲话中,站在总结历史的高度上,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

这既体现了大陆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善意和诚意,也表明了将继续引领两岸关系朝着积极、正确方向发展的决心,对于我们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全方位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很重要的
指导意义。

通过本次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的学习与调研中,我深切体会到台湾对于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和中国政府在对台问题上的高度关注。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已经实现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决的转变,由对峙走向和缓,由不接触走向对话,中国共产党已经牢牢把握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

的确,这也涉及到一个政府的威信和国家统治力量的稳定性,试想连祖国完整性都不能保证的政府肯定会失去国内的人民对政府本身的信任,这就有点“一屋都不能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在里面。

还记得三国里面的卷首开场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也没有理由不相信台湾回归祖国这个多年来多代领导人为之而努力奋斗的付出会在不久的未来得到回报的,到那时候,中国会以更加自豪,更加乐观,更加昂扬的姿态来面对整个世界,像一只雄鸡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不过,这一切还要一代代国家领导人的不懈的努力和两岸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不断的交流、融合、撞击与升华等,但我相信,这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衷心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二十一世纪最壮观的一幕——台湾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第十二组09电子商务
I50914018 周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