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主要涉及到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动点的移动和相对位置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1.计算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如果数轴上任意两点A、B 所对应的
数分别为a、b,则A、B之间的距离AB = |a−b|;AB 的中点所对应的数为\frac{a+b}{2}。

2.判断动点的移动方向和距离:点在数轴上向右运动时,由于数轴
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的点所对应的数。

如果是向左运动,则为起点位置减去运动路程。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 b 个单位长度后所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 b 个单位长度后所表示的数为a+b。

总结:向右运动加上这个距离,向左运动减去这个距离。

我们要具备用t表示一个动点运动后的数,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求解。

3.利用绝对值的意义解题:例如,对于方程|x+1|+|x-3|=5,可以分
别考虑x<-1、-1≤x≤3和x>3三种情况解绝对值方程。

4.分类讨论思想:对于较复杂的数轴动点问题,可能需要对动点的
多种可能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并结合数轴的特征进行求解。

初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3
三、用字母表示动点:数轴上的点向左移动用减法,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就减去几 数轴上的点向右移动用加法,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就加上几
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10,B点对应的数为70 (3)现在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A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B点出发, 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
5
双动点问题
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10,B点对应的数为90.
(1)请写出与A,B两点距离相等的M点对应的数; (2)现在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5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 从A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对应的数是 多少吗? (3)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5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 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经过多长的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30个单位长度?
(3)如果A. B两点以(2)中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点C从图上的位置出发也向数轴的负方
AC.当点C运动到−6时,点A对应的数是多少?
8
4
单动点问题
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有理数为−4,点B表示的有理数为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 数轴上沿由A到B方向运动,当点P到达点B后立即返回,仍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至点A停止运动。设 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
(1)求A、B两点间的距离; (2)求AB的中点; (3)求点P是AB的中点时t的值; (4)求t=2时点P表示的有理数; (5)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求点P与点A的距离(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往往使学生感到很棘手.实际上,如果将动点问题“代数化”,“三招”就可轻松解决常见的问题.第一招:平移公式(平移规律)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a ,则当点A 向左平移t 个单位长度时表示的数为a t -;当点A 向右平移t 个单位长度时表示的数为a t +.简记为:左减右加.第二招:距离公式若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则,A B 两点的距离AB a b =-.如果已知,A B 两点的位置关系,比如点A 在点B 的左边,则AB b a =-.第三招:中点公式若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则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是2a b + ❖ 常见题型:一、突破基础关—平移与距离数轴上点的平移和两点间的距离是数轴所有难点问题的突破口.点的平移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动点问题的基础,两点间的距离则可以让学生感知数轴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例1 请利用数轴回答下列问题:①如果点A 表示数3-,将点A 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②如果点A 表示数3,将A 点先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③如果点A 表示数3,将A 点先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④一般地,如果A 点表示的数为a ,将A 点向右移动m 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n 个单位长度,请你猜想终点B 表示的数是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 .二、突破应用关—平移、距离、对称、旋转(滚动)1.平移平移是所有动点问题的灵魂所在,也是数轴问题研究的基石,所以我们在突破数轴难点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例2如果将A点先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2,则起点A表示的数为 ,A、B两点间的距离是 .-.例3若AB为数轴上一线段,其中点A表示3,点B表示1①将线段沿着数轴左右平移,若平移后点A对应的数为5,则点B所对应的数是 ;-,则点A对应的数是 , AB的中点C对应的数②若平移后点B对应的数是4是 ;-,则A对应的数是 ,B对应的数③若平移后AB的中点C对应的数是1是 .2.距离距离是今后解决坐标系中数形结合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坐标系中,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是研究线段与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初学数轴时,把水平距离问题理解透彻,对今后坐标系里几何问题的学习大有帮助.例4 数轴上有A、B两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3.①若A为原点,则点B表示的数是 ;②若点A表示的数是1,则点B表示的数是 ;③若点A表示的数是a,则点B表示的数是 ;例5数轴上有三点A、B、C,且A、B两点间的距离是3,B、C两点的距离是2,-,则点C表示的数是 .若A点表示的数为1-,C为例6 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点表示的数为1,B点表示的数为5数轴上的动点,若C到A的距离是C到B的距离的2倍,求此时C所表示的数是 .3.对称数轴上对称问题的关键是线段的中点.最简单的对称是相反数,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此可把此类问题推广至一般,即关于数轴上任意点的对称.例7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为相反数,且AB的距离为5,点A在点B的右边,则A表示的数是 ,B表示的数是 .例8 将数轴沿着某一点A对折,使得1与6重合.①则A表示的数是 ;-重合的数是 ;②与10重合的数是 ;与3③若MN重合,且MN相距2015个单位长度(M在N的右边),则M表示的数是,N表示的数是 ;例9 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点表示的数为1,B点表示的数为一3,C为数轴上的动点,当A、B、C三个点中有一个点是另两个点的中点时,求此时C所表示的数.4.旋转(滚动)多边形的旋转问题或圆的滚动问题也是中考热点,实际在这类问题中也可以结合数轴来解答.例10 正方形ABCD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5,点A、D对应的数分别为0和1,若正方形ABCD绕着顶点顺时针方向在数轴上连续翻转,翻转1次后,点B对应的数为1,则连续翻转2015次后,图5①数轴上数2015对应的点是 ;②连续翻转2015次后,数轴上数2014对应的点是 .例11 (1)如图6,数轴上有一半径为1的圆,起始点A与原点重合.若将圆沿着数轴-重合的,顺时针无滑动地滚动一周,点A所对应的数是 ;若起点A开始时是与2则圆在数轴上无滑动地滚动2周后点A表示的数是 .图6A B C D,(2)如图6所示,圆的周长为4个单位长度,在圆的4等分点处标上字母,,,-所对应的点重合,再让圆沿着数轴按逆先让圆周上字母A所对应的点与数轴上的数2-将与圆周上的字母重合.时针方向作无滑动滚动,那么数轴上的数2015三 、突破动点大题—试卷中经常出现的动点应用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动点表示的数,以及动点的运动方向.以下分为三类问题进行解析:1.方向不变例1 如图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30,,P Q 两点分别从,O B 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3单位/秒和2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M 为线段BP 上一点,且13PM PB =,N 为QM 的中点. (1)若12PB BQ =,求t 的值; (2)当t 的值变化时, NQ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练习1: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为-1 ,3,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5PA PB +=?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当点P 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 点向右运动时,点A 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 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M N 分别是,AP OB 的中点,AB OP MN-的值是否改变,为什么?,B点对应的数为练习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100.(1)AB中点M对应的数;(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甲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乙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3)若当电子蚂蚁甲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乙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练习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类型。

在这类问题中,通常给出一个点在数轴上随时间变化的位置,然后要求求解该点的位置函数或速度函数等相关函数。

下面将分别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一般公式及求解方法。

一、数轴动点问题的一般公式假设点P在数轴上以时间t为自变量随时间变化,点P在数轴上的位置用变量x表示,即x=x(t)。

点P在时间t0时刻的位置为x0,则在t时刻的位置可以表示为x=x(t)=f(t)+x0,其中f(t)是关于t的函数,表示点P的位移。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求解方法1.求解位置函数:当给出点P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时,可以通过对位置函数的求解来求得该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

(1)如果已知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可以通过构建方程的方法求解位置函数。

设点P在时间t时刻的位置为x,则有x=f(t)+x1,x=f(t2)+x2、将这两个方程联立,消去f(t),得到x=(x2-x1)/(t2-t1)*(t-t1)+x1、这样就得到了点P在时间t时刻的位置函数x=f(t)。

(2)如果已知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速度为v1,点P在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速度为v2,还可以通过使用速度函数的方法求解位置函数。

设点P在时间t时刻的速度为v,则有v = g(t),其中g(t)是点P的速度函数。

由于速度可以理解为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即v = dx / dt。

由此,可以得到dx = g(t) * dt,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即得到x = ∫g(t) * dt + C,其中C是常数。

由于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可以得到∫ g(t) * dt + C = x1,再由点P在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得到∫ g(t) * dt + C = x2、通过这两个方程可以解出C,从而得到函数x = f(t)。

2.求解速度函数:当给出点P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时,可以通过求解速度函数来确定点P在任意时刻的速度。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其解题过程需要运用数轴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数轴的基本概念数轴是一条直线,上面用数值表示,通常以0点为起点,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

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数轴上的几个重要概念:1. 点:数轴上的任意一个位置都可以称为一个点,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c等。

2. 线段: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部分称为线段,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D等。

3. 方向: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方向称为正方向,从右到左的方向称为负方向。

4. 距离: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它们在数轴上的距离。

例如,在数轴上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就是AB线段的长度。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1. 确定起点和终点数轴动点问题通常是要求在数轴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确定起点和终点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解决问题。

2. 确定运动方向在确定起点和终点后,我们需要确定运动方向。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描述来确定运动方向。

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说明运动方向,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运动方向。

3. 分析运动路径在确定起点、终点和运动方向后,我们需要分析运动路径。

运动路径通常是沿着数轴上的线段进行的,因此我们需要确定数轴上的哪些点是运动路径上的点。

在分析运动路径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运动中可能出现的转弯等情况。

4. 计算运动距离在确定起点、终点、运动方向和运动路径后,我们就可以计算运动距离了。

运动距离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线段长度来得出。

三、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1. 画图解题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和推理。

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确定起点、终点、运动方向和运动路径等。

画图时,我们可以使用纸笔或数轴工具等,以便更好地展示问题。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破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破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c 【例题 8 】如图:在数轴上 A 点表示数 α, B 点示数 b, 点表示数 C, b 是最小的正整数, 且 α 、 b 满足
α | +3十 1 (c-9)2 =0.
�4
.B
c
(I)α=
' b=
' c=
.,
(2)若将数轴折叠, 使得A点与C点重合, 则点B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3)若点A、 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 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动点Q对应的
数是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几秒后, 点。恰好为线段 PQ 中点?
(3)几秒后, 恰好有 OQ=2PO?
第5页
3 、 线段长及线段的和、 差、 倍 、 比关系 问题
解题思路: 题目中通常会说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即线段的长度, 条件中会给出两条线段的和、 差、 倍数 、
二、 必备知识:
1 . 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 可用绝对值未表示, 即两点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 女口,数轴上点 A, B 所表示的数是α,b,
则 AB=αI - bl或lb 一α|. 2. 数轴上一 个动点 如何字母未表示?
用有理数的加法或减法即可解决, 就是起点所表示的数加上或减去动点运动的距离, 向正方向用力口, 负方向用减. 女口, 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 - 3, 点P从A出友, 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 运动的时间是t, 则点P所表示的数是一 3+2t. 3. 怎样求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的中点?
p 、 Q同时从A、 B出发, 分别以l个单位/秒和3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正方向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O).

数轴上动点的的两种命题思路

数轴上动点的的两种命题思路

数轴上动点的两种命题思路 解题技巧:(1)明确点的移动(起点、终点); (2)明确方向与速度{向左−vt 向右+vt; (3)由点到线→距离b a -=大-小 (分类); (4)中点相关2b a + 一、命题思路一:特殊位置类(列方程求解)【例题1】数轴上的点P 表示的数为-2,若点P 向右运动,速度是3个单位长度/秒,则秒后动点P 对应的数是()A.-2-3tB.-2+3tC.-2+tD.-2-t【例题2】如图,已知数轴上的点A 表示的数为6,点B 表示的数为﹣4,点C 是AB 的中点,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 秒(x >0).(1)当x = 秒时,点P 到达点A ;(2)运动过程中点P 表示的数是 (用含x 的式子表示);(3)当P ,C 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x 的值.【例题3】如图,点A 、B 都在数轴上,O 为原点.(1)若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则2秒后点B 表示的数是 ;(2)若点A 、B 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而点O 不动,t 秒后,A 、B 、O 三个点中有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求t 的值.二、命题思路一:固定值类(用表示线段+整式加减)【例题4】如图,线段AB=12,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 运动,M 为AP 的中点.(1)出发多少秒后,PB=2AM ?(2)当P 在线段AB 上运动时,试说明2BM ﹣BP 为定值.(3)当P 在AB 延长线上运动时,N 为BP 的中点,下列两个结论:①MN 长度不变;②MA+PN 的值不变,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演练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 引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七年级学生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动点问题需要灵活运用数轴的知识,并结合图形和逻辑推理进行解题。

本文将从数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2. 数轴的基本概念我们需要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

数轴是用来表示实数的一条直线,通常以0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标记点,并用实数表示这些点的位置。

点A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用实数a表示。

3. 动点问题的应用在数学问题中,动点通常表示一个在数轴上移动的点。

动点问题可以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概念,需要我们通过数轴上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来解题。

举个例子,一个小车从数轴上的点A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右行驶,另一个小车从数轴上的点B出发,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左行驶,问它们相遇在何处?4. 解题技巧在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轴模型来清晰地表示动点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形、列方程等方法来理清思路。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哪些角度来审视问题,多角度思考有助于找到更合理的解题方法。

5. 举例说明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解题技巧。

假设动点A和动点B分别在数轴上以一定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我们需要求它们相遇的时间。

我们可以先建立数轴模型,标记动点A和动点B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我们可以列出动点A和动点B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到它们相遇的时间。

6.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我们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清晰的数轴模型,以便更快速、更准确地解决动点问题。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运用,更是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

初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问题,通常涉及到在数轴上找到两个点,它们的相对位置随时间变化。

这种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很常见,下面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1. 确定动点的位置和时间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动点的位置和时间。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个初始位置,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一个更新的位置。

在时间轴上,我们可以使用箭头来表示动点的运动方向。

2. 确定动点的性质
在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动点的性质。

例如,我们可以确定动点是否在数轴上移动,是否为零度或最大度数。

我们还可以确定动点是否以某种方式旋转或缩放。

3. 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方法,使用几何方法,或使用平均值方法。

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4. 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当动点为零时,我们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当动点在数轴上为最大或最小值时,我们也需要特殊处理。

5. 结论和拓展
综上所述,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需要确定动点的位置和时间,考虑动点的
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考虑一些特殊情况。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首先,要弄清楚数轴上运动点的实际意义及含义,包括其上点的具体坐标位置,然后根据给出的条件逐步更新相关参数值;
2、如果是方程表达式中的参数不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对方程解的影响,必要时可以利用代换法,或者判断式求解等方法;
3、如果有多个运动点,或者多条趋线,要综合分析问题,进行特殊计算分析,比如作参数与曲线的关系等;
4、重点分析变化规律,并不断尝试思考,若有动点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尝试应用相对位移的概念,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5、如果运动点经过某一点,或者某一点到另一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可以尝试以该距离作为一参数,进行求解。

七上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七上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七上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解答和计算。

掌握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的介绍:
1. 画数轴: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首先要先画出数轴,并标明相应的坐标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找出解题思路。

2. 理解动点的移动规律:数轴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物体在数轴上的移动。

在解
题时,需要理解动点的移动规律。

例如,如果动点向右移动,坐标值会增加;如果动点向左移动,坐标值会减少。

3. 利用线段长度计算:在一些数轴动点问题中,我们需要求解线段的长度。

这时,可以利用线段端点的坐标值进行计算。

4. 分析数轴上的交点:有时候,数轴上可能存在多个动点,我们需要求解它们
的交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为求解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5. 借助图形辅助解题: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可以借助图形来辅助解答。


过画线段、标注坐标等方法,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解决数轴动点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画数轴、理解动点
的移动规律、利用线段长度计算、分析数轴上的交点和借助图形辅助解题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这些方法,相信你能在数轴动点问题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攻略(浙教版2024)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攻略(浙教版2024)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目录解题知识必备..................................................................................................................................................1压轴题型讲练.. (2)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 (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 (5)类型三、定值问题 (6)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 (10)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15压轴能力测评(11题).. (20)1.数轴: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4.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5.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如图,A 、B 表示的数为a 、b ,则A 与B 间的距离AB=|a -b|;当a ,b 的大小已知时,“大减小(右减左)”,不知大小时,“绝对值”(两数差的绝对值).6.数轴上两点间中点表示的数如图,C 是AB 的中点,则C 表示的数x=2a b +;理由:AC=BC ,则x -a=b -x ,∴x=2a b +.7.数轴上点移动规律数轴上点向右移动则数变大(增加),向左移动数变小(减小);当数a表示的点向右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向左移动b个单位长度后到达点表示的数为a-b.例:P从A出发,以2个单位/秒速度向右运动,t秒后达到的点表示的数为:a+2t.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类型一、点的运动时间问题例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答案】(1)―4;6―6t.(2)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及数轴,根据题意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1)由题意知OA=6,OB=AB―OA=10―6=4,因为B点在原点左边,从而得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根据题意则得出点P表示的数;(2)设P点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列方程6t=10+4t,解得t值.【详解】(1)解:∵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10―6=4,又∵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设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变式1-1.已知数轴上有三个点A,B,C,点A表示的数是8,点B到点A的距离为12,点C到A点的距离为7.(1)点B表示的数为 ;(2)点C表示的数为 ;(3)若点A在点B右侧,动点R从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动点P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R同时出发,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答案】(1)20或―4(2)1或15(3)5秒或19秒【分析】(1)分点B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2)分点C在点A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分点C表示1和15两种情况,然后分别求出路程差,再根据路程差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解:当点B在点A的左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4;当点B在点A的右边,点B表示的数为8+12=20;综上,点B表示的数为20或―4.故答案为:20或―4.(2)解:当点C在点A的左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当点C在点A的右边,点C表示的数为8+7=15;综上,点C表示的数为1或15.故答案为:1或15.(3)解:设点R运动a秒时追上点P,当C表示1时,则BC的距离为1―(―4)=5,则有2a―a=5,解得:a=5;当C表示15时,则BC的距离为15―(―4)=19,则有2a―a=19,解得:a=19综上,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所需时间为5秒或19秒.答:点R运动5秒或19秒时追上点P.【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等知识点,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1-2.已知a、b为常数,且满足|a―12|+(b+20)2=0,其中a、b分别为点A、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如图所示,动点E、F分别从A、B同时开始运动,点E以每秒6个单位向左运动,点F以每秒2个单位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a 、b 的值;(2)请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E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点F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______;(3)当E 、F 相遇后,点E 继续保持向左运动,点F 在原地停留4秒后向左运动且速度变为原来的5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E 、F 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时,请求出运动时间t 的值.【答案】(1)a =12,b =―20(2)12―6t ,2t ―20(3)154,133,272,29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代数式,(1)根据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得出a 和b 的值即可;(2)根据点的运动得出代数式即可;(3)分四种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方程求解即可.解题的关键是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详解】(1)解: ∵|a ―12|+(b +20)2=0,|a ―12|≥0,(b +20)2≥0,∴a ―12=0,b +20=0,∴a =12,b =―20;(2)解:由题意可知,E 点对应的数为:12―6t ,F 对应的数为―20+2t =2t ―20,故答案为:12―6t ,2t ―20;(3)解:在相遇前:t =[20―(―12)―2]÷(2+6)=154,设t ′时E 、F 相遇,即12―6t ′=2t ′―20;解得t ′=4,①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没动时,由题意可得,6(t ―4)=2,解得:t =133,②当E 点在F 点左侧时,且F 点已动时,6×(t ―4)―2×5×(t ―4―4)=2,解得:t =272,③当点E 在点F 右侧时,由题意2×5×(t ―4―4)―6×(t ―4)=2,解得:t =292,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t 的值为:154,133,272,292.类型二、单点的规律运动问题例2.一个机器人从数轴原点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前进3步后退2步的程序运动,设该机器人每秒钟前进或后退1步,并且每步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x n 表示第n 秒时机器人在数轴上的位置所对应的数,给出下列结论(1)x 3=3;(2)x 5=1;(3)x 76>x 77;(4)x 103<x 104;(5)x 2018<x 2019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分析】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循环,每个循环前进1步,n÷5的整数值即前进的步数,余数是1,总步数加1,是2加2,是3加3,是4加2.【详解】依题意得:机器人每5秒完成一个前进和后退,即前5秒对应的数是1,2,3,2,1;根据此规律即可推导判断:(1)和(2),显然正确;(3)中,76÷5=15……1,故x76=15+1=16,77÷5=15……2,故x77=15+2=17,16<17,故错误;(4)中,103÷5=20……3,故x103=20+3=23,104÷5=20……4,故x104=20+2=22,23>22,故错误;(5)中,2018÷5=403……3,故x2018=403+3=406,2019÷5=403……4,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探索能力,确定循环次数和第n 次的对应数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1.一动点p 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以前进5个单位,后退3个单位的程序运动,已知p 每秒前进或后退1个单位.设x n 表示第n 秒点p 在数轴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如x 4=4,x 5=5,x 6=4,则x 2019为( )A .504B .505C .506D .507【答案】D【分析】先解出点P 每8秒完成一个循环,解出对应的数值,再根据规律推导出答案.【详解】解:依题意得,点P 每8秒完成一组前进和后退,前8个对应的数是1、2、3、4、5、4、3、2;9∼16对应的数是3、4、5、6、7、6、5、4;∵2019=8×252+3,故x 2019=252×2+3=507.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点对应数字的规律探索,弄清题中的基本循环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2.如图,在纸面所在的平面内,一只电子蚂蚁从数轴上表示原点的位置O 点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1次移动到A 1,第2次移动到A 2,第3次移动到A 3,……,第n 次移动到A n ,则△O A 2A 2019的面积是( )A .504B .10092C .20112D .505【答案】B【分析】根据图可得移动4次完成一个循环,观察图形得出OA4n=2n ,处在数轴上的点为A4n 和A4n-1.由OA2016=1008,推出OA2019=1009,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 观察图形可知: OA4n=2n ,且点A4n 和点A4n-1在数轴上,又2016=504×4,∴A2016在数轴上,且OA2016=1008,∵2019=505×4-1,∴点A2019在数轴上,OA2019=1009,∴△OA2A2019的面积=12×1009×1=1009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探究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类型三、定值问题例3.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3,B 点表示数1,C 点表示数9.(1)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C 点重合,则点B 与______表示的点重合;(2)若点A 、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1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向左运动.①若t 秒钟过后,A ,B ,C 三点中恰有一点为另外两点的中点,求t 值;②当点C 在B 点右侧时,是否存在常数m ,使mBC ―2AB 的值为定值,若存在,求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 t =1或4或16;②存在,m =―23.【分析】(1)求出AC 的长度和中点,然后求出中点到点B 的距离即中点到点B 的重合点的距离,即可求得点B 的重合点;(2)①分别以A、B、C为中点,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②使mBC―2AB的值为定值,列出等式中的含t项合并为0,从而求出m的值.【详解】(1)AC=9―(―3)=12,12÷2=6,∴AC的中点表示的数为:9―6=3,∵3―1=2,点B的重合点为3+2=5,故答案为:5;(2)解:①由题意可知,t秒时,点A所在的数为:―3―2t,点B所在的数为:1―t,点C所在的数为:9―4t,(1)若B为AC中点,,则1―t=(―3―2t)+(9―4t)2解得t=1;(2)若C为AB中点,,则9―4t=(―3―2t)+(1―t)2解得t=4;(3)若A为BC中点,,则―3―2t=1―t+9―4t2解得t=16;综上,当t=1或4或16时,A、B C②假设存在.∵C在B右侧,B在A右侧,∴BC=9―4t―(1―t)=8―3t,AB=1―t―(―3―2t)=t+4,∴mBC―2AB=m(8―3t)―2(t+4)=8m―8―(3m+2)t,当3m+2=0即m=―2时,3mBC―2AB=8×―8=―40,为定值,3使mBC―2AB的值为定值.故存在常数m=―23【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变式3-1.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我们把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记AB=|a―b|,且a,b满足|a―1|+(b+2)2=0.(1)a=;b=;线段AB的长=;(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c,且c与b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B=PC?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A和点C分别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和9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若点A和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那么AB―A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AB―AC的值.【答案】(1)1,―2,3;(2)―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分析】(1)根据绝对值及平方的非负性,求出a,b的值,从而求出线段AB的长;(2)设P对应的数为y,再由PA+PB=PC,可得出点P对应的数;(3)根据A,B,C的运动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AB―AC的值.【详解】(1)∵|a―1|+(b+2)2=0,∴a―1=0,b+2=0,解得:a=1,b=―2,∴线段AB的长为:1―(―2)=3,故答案为:1,―2,3;(2)由(1)得:b=―2,∴c=2,设P对应的数为y,由图知:①P在A右侧时,不可能存在P点;②P在B左侧时,1―y―2―y=2―y,解得: y=―3,③当P在A、B中间时,3=2―y,解得: y=―1,故点P对应的数是―3或―1;(3)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理由如下:t秒钟后,A点位置为:1+4t,∴B点的位置为: ―2―t,C点的位置为: 2+9t,∴AB=1+4t―(―2―t)=5t+3AC=2+9t―(1+4t)=5t+1,∴AB–AC=5t+3―(5t+1)=2,∴AB―A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值为2.【点睛】此题考查了非负数的应用,数轴的应用,数轴上的距离,理解数轴上点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2.如图,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4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5cm到达B点,然后再向右移动3cm到达C点,数轴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的位置,并填空:A表示的数为_______,B表示的数为_______,C表示的数为______.(2)把点A到点C的距离记为AC,则AB=_____cm,AC=______cm;(3)若点A从(1)中的位置沿数轴以每秒1cm匀速向右运动,经过多少秒使AC=3cm?【答案】(1)―4,1,4(2)5,8(3)5或11【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点的表示,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1)根据题意利用观察即可得到本题答案;(2)根据题意利用两点间距离即可得到;(3)分情况讨论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和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分别列式即可得到本题答案.【详解】(1)解:由题意得: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点A,B,C在数轴上表示如图:A表示的数为―4,B表示的数为1,C表示的数为4,故答案为:―4,1,4;(2)解:∵A点对应的数为―4,B点对应的数为1,点C对应的数为4,∴AB=1―(―4)=5cm,AC=4―(―4)=8cm,故答案为:5,8;(3)解∶①当点A在点C的左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8―x=3,解得:x=5;②当点A在点C的右侧时,设经过x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由题意得:x―8=3,解得:x=11,综上,经过5或11秒后点A到点C的距离为3cm.类型四、双点往返运动问题例4.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点B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出发的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P、Q 两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t=3,t=12时,分别求线段PQ的长.(3)当PQ=5时,求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4)若点P一直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Q运动到点B时,立即改变运动方向,以原速度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到达点A时,随即停止运动,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Q=8时,直接写出t的值.【答案】(1)t,―10+2t;(2)当t=3时,PQ=7;当t=12时,PQ=2;(3)t=5或t=15;(4)t=2或t=58.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找到等量关系.(1)根据点的运动方向列代数式即可求解;(2)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PQ,再把t值代入求解;(3)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求解;(4)根据t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列方程求解.【详解】(1)解:点P表示的数为t,点Q表示的数为―10+2t,故答案为:t,―10+2t;(2)PQ=|t―(―10+2t)|=|10―t|,当t=3时,PQ=|10―3|=7,当t=12时,PQ=|10―12|=2;(3)由题意得:|10―t|=5,解得:t=5或t=15;(4)当0≤t≤15时,PQ=|10―t|=8,解得:t=2或t=18(不符合题意,舍去),当15<t≤30时,PQ=|t―[20―2(t―15)]|=|t―(50―2t)|=8,或t=14(不符合题意,舍去),解得:t=583综上所述,t =2或t =583.变式4-1.如图,O 是数轴的原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C 是线段AB 上一点,满足AC BC =54.(1)求C 点对应的数;(2)动点M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M 到达C 点后停留2秒钟,然后继续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到B 点后停止.在点M 从A 点出发的同时,动点N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左运动,一直运动到A 点后停止.设点N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①当MN =4时,求t 的值;②在点M ,N 出发的同时,点P 从C 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M 相遇后,点P 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P 与点N 相遇后,点P 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到A 点后停止.当PM =2PN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4(2)①53或173;②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分析】(1)根据A 点,B 点对应的数,得到AB =9,根据AC 与BC 的比值,得到AC =5,BC =4,得到C 点对应的数是8―4=4;(2)①当M 、N 未相遇, M 表示的数是―1+2t ,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2t ―5―(8―t)=4,解得t =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得到4―3t ―(―1+2t)=2[8―t ―(4―3t)],解得t =―13,此种情况不存在;当P 与M 第一次相遇后,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得到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当P 与N 相遇后,未与M 第二次相遇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 M表示的数是4,得到4―(13―3t)=2[8―t ―(13―3t)],解得t =1,根据2.5<t ≤4.5,得到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动点表示的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相遇与追及问题,列代数式,列方程,分类考虑动点的位置,是解题关键.【详解】(1)∵A 点对应的数是―1,B 点对应的数是8,∴AB =8+1=9,∵AC BC =54,∴AC =5,BC =4,∴C 点对应的数是8―BC =8―4=4,答:C 点对应的数是4;(2)①∵运动t 秒时,MN =4当M 、N 未相遇,则M 在A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1+2t ,N 在B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8―t ―(―1+2t)=4,解得t =53,当M 、N 相遇后,M 在BC 上运动,M 表示的数是4+2t ―52―2=2t ―5,N 在AC 上运动,N 表示的数是8―t ,∴2t ―5―(8―t)=4,解得t =173,综上所述,t 的值为53或173;②当P 与M 还未第一次相遇时,4―3t ,M 表示的数是―1+2t ,N 表示的数是8―t ,∵PM =2PN∴4―3t ―(―1+2t)=2[8―t ―(4―3t)],解得t =―13(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由已知得,P 与M 在t =1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后P 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 前,P 表示的数是(4―3×1)+3(t ―1)=3t ―2,∴3t ―2―(―1+2t)=2[8―t ―(3t ―2)],解得t =73,由已知可知,当P 与M 在表示1的点处相遇,此时N 运动到表示7的点处,再经过7―13+1=1.5秒,即t =2.5时,P 与N 相遇,此时M 正好运动到C ,P 与N 相遇后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未与M 第二次相遇,此时P 表示的数是(8―2.5)―3(t ―2.5)=13―3t ,∴13―3t ―4=2[8―t ―(13―3t)],解得t =197,当P 与M 在点C 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 点前,P 表示的数是13―3t ,M 在C 点处,M 表示的数是4,次情况2.5<t ≤4.5,∴4―(13―3t)=2[8―t ―(13―3t)],解得t =1,不合,∴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 运动到A 后,若N 为PM 的中点,此时PM =2PN ,∴―1+(2t ―5)=2(8―t),解得t =5.5,综上所述,t 的值为73,或197,或5.5.变式4-2.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若用PA ,PB ,PC 分别表示点P 与点A 、点B 、点C 的距离,试回答以下问题.(1)当点P 运动10秒时,PA =______,PB =______,PC =______;(2)当点P运动了t秒时,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点B、点C的距离:PA=______,PB=______,PC=______;(3)经过几秒后,点P到点A、点C的距离相等?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4)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4个单位长度?如果能,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10,4,24;(2)t,|―14+t|,|―34+t|;(3)―7;(4)―5,―1,2.5,4.5.【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t=10时,P点的位置,进而求得两点距离;(2)先表示出P点的位置表示的数,进而求得两点距离;(3)根据题意,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4)分Q点到达C点之前,和Q点到达C点之后,两种情形,根据两点距离为,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求解即可;此题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距离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详解】(1)∵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t=10时,P点表示的数为―24+10=―14,∴当P点运动10秒时,PA=|―14―(―24)|=10,PB=|―14―(―10)|=4,PC=|―14―10|=24,故答案为:10,4,24;(2)依题意,当P点运动了t秒时,则PA=t,点P表示的数为―24+t,∴PB=|―24+t―(―10)|=|―14+t|,PC=|―24+t―10|=|―34+t|,故答案为:t,|―14+t|,|―34+t|;(3)∵PA=PC,∴t=|―34+t|,即t=―34+t或―t=―34+t,解得:t=17,∴点P表示的数为―24+17=―7;(4)根据题意,设经过x秒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P点运动到C点需要的时间为:20÷1=20(秒)①当Q点未到达C点,此时AQ =3x ,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3x ,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24+3x)|=|14―2x|=4,即14―2x =4或14―2x =―4,解得:x =5或x =9,∴点表示的数为―5或―1;②当Q 点从C 点返回后,此时AQ =AC ―QC =|34―(3x ―34)|=|68―3x|,BP =x ,则Q 点表示的数为―24+68―3x =―3x +44,点P 表示的数为―10+x ,则PQ =|―10+x ―(―3x +44)|=|4x ―54|=4,即4x ―54=4或4x ―54=―4,解得x =292或x =252,∴点P 表示的数为4.5或2.5,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5,―1,2.5,4.5.类型五、数轴的折叠问题例5.综合与探究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请借助数轴,结合具体情境解答下列问题:(1)平移运动一机器人从原点O 开始,第1次向左跳1个单位,紧接着第2次向右跳2个单位,第3次向左跳3个单位,第4次向右跳4个单位,…,依此规律跳,当它跳完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当它跳完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 .(2)翻折变换①若折叠数轴所在纸条,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则表示5的点与表示 的点重合.②若数轴上D 、E 两点经折叠后重合,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24(D 在E 的左侧,且折痕与①折痕相同),则D点表示,E点表示.③一条数轴上有点M、N、P,其中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现以点P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若点M对应的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请直接写出点P表示的数.【答案】(1)―3;1012(2)①―3;②―1011;1013;③―3【分析】本题考查图形变化的规律,熟知折叠后能重合的两个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依次求出每次跳完落在数轴上时所表示的数,发现规律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折叠后重合的点到折点的距离相等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可知,它跳完第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2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它跳完第3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2;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它跳完第6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由此可见,它跳完第2n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它跳完第(2n―1)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n;当2n―1=5,即n=3时,―n=―3,所以它跳完第5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3;当2n=2024,即n=1012时,可得它跳完第2024次时,落在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是1012;故答案为:―3,1012.(2)①由表示―1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可知,―1+3=1,2则折点所表示的数为1.因为5―1=1―(―3),所以表示5的点与表示―3的点重合.故答案为:―3.②因为折痕与①的折痕相同,所以这次折叠的折点所表示的数也为1.又因为2024÷2=1012,1+1012=1013,1―1012=―1011,所以点D表示的数为―1011,点E表示的数为1013.故答案为:―1011,1013.③由折叠可知,MP=M′P,因为点M、N表示的数分别是―17、8,所以MN=8―(―17)=25.又因为点M′落在点N的右边,并且线段M′N的长度为3,所以MM′=25+3=28.因为28÷2=14,―17+14=―3,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3.故答案为:―3.变式5-1.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0,点B 表示10,点C表示17,我们称点A和点C在“折线数轴”上相距27个单位长度.动点P,Q同时出发,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动点Q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问:(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多少时间?(2)当P,Q两点相遇时,求出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3)当P,O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时,t的值为(直接写出结果).【答案】(1)18.5秒(2)143(3)3或6或9或18【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一元一次方程与路程问题的应用,读懂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分段求出每段折线上的时间再求和即可;(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2)P、Q两点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3)根据P、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可以判断时间相等,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同时需要分情况讨论,即虽然PO=OP,但PO和OP不是同一条射线.【详解】(1)解: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为:t=10÷2+10÷1+(17―10)÷2=18.5(秒).答:点P 从点 A 运动至 C 点需要的时间是18.5 秒;(2)解:由题可知,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设OM=x,则10÷2+x÷1=7÷1+(10―x)÷2,解得:x=143.∴OM=143表示P,Q 两点相遇在线段OB上于M 处,即相遇点M 所对应的数是143.(3)解:P、O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B 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有 4 种可能:①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AO上时,则:7―t=10―2t,解得:t=3;②当动点Q 在CB上,动点P在OB上时,则:7―t=(t―5)×1,解得:t=6;③当动点Q 在BO上,动点P 在OB上时,则:2(t―7)=(t―5)×1,解得:t=9;④当动点Q 在OA上,动点P 在BC上时,则:(t―7―5)×1=2(t―5―10),解得:t=18.综上所述:t 的值为 3 或 6 或9或18.故答案为: 3 或 6 或9或18.变式5-2.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成员自主开展数学微项目研究,他们决定研究“折线数轴”.探索“折线数轴”:素材1 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9,点B表示12,点C表示24,点D表示36,我们称点A与点D在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45个单位长度,并表示为AD=45.素材2 动点P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初始速度沿着“折线数轴”向其正方向运动.当运动到点O与点B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一半.当运动到点B与点C之间时速度变为初始速度的两倍.经过点C后立刻恢复初始速度.问题解决:探索1 :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B需要多少时间?探索2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t秒至点B和点C之间时,求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探索3 :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至点D的过程中某个时刻满足PB+PC=16时,求动点P运动的时间.【答案】探索1: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16.5秒;探索2:P表示的数为4t―54;探索3:动点P运动的时间是14.5秒或20.5秒.【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动点计算问题及数轴上两点间距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探索1: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探索2: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进而得到BP=4t―66,结合点B表示12,即可求解;探索3:分两种情况:①当P在BO上时,②当P在CD上时,根据线段的和差以及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解.【详解】解:探索1:∵点A表示―9,点B表示12,∴OA=9,OB=12,∵P在AO段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OB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一半,∴P在OB段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P从点A运动至点B的时间为:92+121=16.5(秒);探索2:∵P的初始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P在BC段速度为初始速度的两倍,∴P在BC段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由探索1可得:P在BC段运动时间为:(t―16.5)秒,∴BP=4(t―16.5)=4t―66,∵点B表示12,∴P表示的数为:12+(4t―66)=4t―54;探索3:设t秒后PB+PC=16,①当P在BO上时,∵PB+PC=16,∴PB+(PB+BC)=16,∵BC=12,∴PB=2,∴PO=OB―BP=12―2=10,∵OA=9,∴t=92+101=4.5+10=14.5(秒);②当P在CD上时,。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思路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思路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思路1. 哎呀呀,数轴动点问题,先得看清它到底在怎么动呀!就像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跑,你得知道它的速度和方向。

比如,一个点从 3 开始向右以每秒2 个单位的速度移动,这就是关键信息呀!2. 嘿,要抓住关键位置呀!这就好比你在找宝藏,那些特殊的点就是宝藏的位置。

像在数轴上,0 啊,1 啊这些点,说不定就是解题的关键呢,比如当动点到 0 时会怎样怎样。

3. 哇塞,一定要关注动点之间的关系呀!就好像两个人在赛跑,他们之间的距离和速度关系可重要啦。

比如两个动点,一个快一个慢,它们啥时候能相遇呢,这就得好好想想啦!4. 呀,别忘了设未知数呀!这就像给动点起个名字,好方便我们研究它。

比如设动点经过 t 秒后到某个位置,这不就清楚多啦。

5. 哈哈,要学会分类讨论呀!有时候就像走不同的路,得一条一条去分析。

比如动点在不同的区间时,它的运动情况可能完全不同哦,就像走山路和走平路能一样吗?6. 哟呵,多画画图呀!这就跟画地图一样,能让你清楚看到动点的轨迹。

像一个动点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在图上就能一目了然啦。

7. 哇,要利用数轴的对称性呀!这就如同照镜子,两边是对称的呢。

比如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它们之间可有很多有趣的关系哦,想想就很有意思呢!8. 嘿嘿,注意等量关系呀!就好像找线索一样,找到关键的等量关系就能解题啦。

像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里面肯定有文章呀!9. 哎呀,别害怕复杂呀!就像爬山,虽然累但到山顶就超有成就感。

遇到难题不要退缩,一点点分析,总会找到答案的呀,就像解开一个大谜团一样刺激!10. 哈哈,多练习才能掌握呀!这就跟练功一样,练得多了就厉害啦。

多做几道数轴动点问题,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嘛!总之,数轴动点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多思考多练习,你肯定能轻松搞定!。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主要涉及到数轴上的点随着某种规律的运动,需要求出它们的位置、距离、速度等问题。

这类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才能得心应手。

本文将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帮助初中生轻松应对这类问题。

一、数轴的基本概念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

数轴是一条直线,上面标有数值,用来表示数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数轴的中心点是0,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和位置,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绝对值来表示。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分类数轴动点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速度问题:已知物体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出它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

2. 距离问题:已知物体的速度和时间,求出它在这段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3. 相遇问题:两个物体在数轴上相向而行,已知它们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4. 碰撞问题:两个物体在数轴上相向而行,已知它们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它们碰撞的时间和位置。

5. 逆向问题:物体沿着数轴上的一段路程走,已知它的终点和速度,求出它的起点。

三、解题技巧1. 画出数轴图形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首先要画出数轴图形。

画图有助于我们直观地理解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画图时要注意,数轴上的点要标清楚,尺度要合理,不要让图形太小或太大。

2. 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在解决速度、距离、相遇、碰撞问题时,要先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

运动方向的确定有助于我们计算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

通常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速度的正负有关,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3. 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在解决速度、距离、相遇、碰撞问题时,要先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初始位置和速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信息,一旦确定了它们,就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求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

4. 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位置和时间在解决速度问题时,可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

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直以来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类问题往往涉及到数轴上的移动、速度、距离等概念,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明确问题背景和要求
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题目的问题背景和要求。

动点问题常常涉及到速度、时间、距离等物理量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先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二、画图分析
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画图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画图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在画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原点和其他关键点的位置;
2. 标明速度方向和大小;
3. 画出运动轨迹和时间轴;
4. 标注已知量和未知量。

三、运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
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常用的数学公式包括距离公式、速度公式等。

在运用公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公式中的变量和参数;
2. 正确代入已知量进行计算;
3. 注意单位的统一;
4. 计算时要仔细认真,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四、验证答案
在得出答案后,需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可以通过代入原题进行检验,或者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如果答案不正确,需要仔细检查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

综上所述,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包括明确问题背景和要求、画图分析、运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以及验证答案。

通过这些技巧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以上数据可知,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 满足:﹣1/2(3n+1), 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满足: 1/2(3n+2), 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1/2(3n+1)=﹣2018,n=1345, 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1/2(3n+2)=2018,n=4034/3(不合题 意). 故答案为:1345. 小结:数轴上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 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运用这一特征 探究变化规律时,要注意在循环往返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和数轴.解题时,需要采用 “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 (2)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点M的左边;②点P在点N的右边;进 行讨论即可求解; (3)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点Q的左边;②点P在点Q的右边;进 行讨论即可求解.
【解答】 (1)﹣3+4=1. 故点N所对应的数是1; (2)(5﹣4)÷2=0.5,①﹣3﹣0.5=﹣3.5 ②1+0.5=1.5. 故点P所对应的数是﹣3.5或1.5. (3)①(4+2×5﹣2)÷(3﹣2)=12÷1=12(秒), 点P对应的数是﹣3﹣5×2﹣12×2=﹣37,点Q对应的数是
类型2 数轴已知M、N在数轴上,M对应的数是﹣3,点N在M的 右边,且距M点4个单位长度,点P、Q是数轴上两个动点; (1)直接写出点N所对应的数; (2)当点P到点M、N的距离之和是5个单位时,点P所对 应的数是多少? (3)如果P、Q分别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 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先出发5秒钟,点Q每秒走3个单 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 数各是多少?
初一数学(上)
必备知识
1. 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 可用绝对值来表示,即两点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如,数轴上 点A,B所表示的数是a,b,则AB=|a-b|或|b-a|. 2. 数轴上一个动点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用有理数的加法或减法即可解决,就是起点所表示的数加上或减 去动点运动的距离,向正方向用加,负方向用减.如,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1,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是t,则点P所表示的数是-1+2t. 3.怎样求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的中点? 两点所表示的数相加的和除以2,如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是a,b, 则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a+b)/2.
类型1 数轴上的规律探究问题
招数: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例1.如图,A点的初始位置位于数轴上表示1的点,现对A 点做如下移动:第1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B点,第2次 从B点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C点,第3次从C点向左移动9 个单位长度至D点,第4次从D点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E 点,…,依此类推.这样第_____次移动到的点到原点的距 离为2018.
策略方法: 解决动点问题首先要做到仔细理解题意,弄清运动的整个 过程和图形的变化,然后再根据运动过程展开分类讨论画出 图形,最后针对不同情况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而对于建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来说,由于数轴本身的特 点,这类问题常有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一种是根据“形” 的关系来分析寻找等量关系,也就是利用各线段之间的数量 关系列方程求解;另一种是从“数”的方面寻找等量关系, 就是利用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列方程。
【解答】:
第1次点A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点B,则B表示的数,1﹣3=﹣2; 第2次从点B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点C,则C表示的数为﹣2+6=4; 第3次从点C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点D,则D表示的数为4﹣9=﹣5; 第4次从点D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点E,则点E表示的数为﹣5+12=7;
第5次从点E向左移动15个单位长度至点F,则F表示的数为7﹣15=﹣8;
【分析】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 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再求解. (1)可设A出发后经过x秒与B第一次重合,根据等量关系:路程差 =速度差×时间,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可设经过y秒A与B第一次重合,根据等量关系:路程和=速度 和×时间,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由于若A、B同时从点M出发,A与B第一次重合共走了2个MN, 第二次重合共走了4个MN,可得ME=2/(3+2)×2MN=4/5MN, MF=2MN﹣2/(3+2)×4MN=2/5MN,根据EF=20米,列出方程求解即 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以及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 量,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坐标变化和平移规律(左减右加),考 查了一列数的规律探究.对这列数的奇数项、偶数项分别进行探 究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根据数轴上点的坐标变化和平移规律(左减右加),分别求出点 所对应的数,进而求出点到原点的距离;然后对奇数项、偶数项 分别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相邻两数都相差3),写出表达式就 可解决问题.
﹣37+2=﹣35;②(4+2×5+2)÷(3﹣2)=16÷1=16 (秒); 点P对应的数是﹣3﹣5×2﹣16×2=﹣45,点Q对应的数是 ﹣45﹣2=﹣47.
类型3 数轴上行程问题
招数:方程及分类思想 例3.如图1,有A、B两动点在线段MN上各自做不间断往返匀速运动(即只 要动点与线段MN的某一端点重合则立即转身以同样的速度向MN的另一端点 运动,与端点重合之前动点运动方向、速度均不改变),已知A的速度为3米/ 秒,B的速度为2米/秒 (1)已知MN=100米,若B先从点M出发,当MB=5米时A从点M出发,A出发 后经过_______秒与B第一次重合; (2)已知MN=100米,若A、B同时从点M出发,经过_______秒A与B第一次 重合; (3)如图2,若A、B同时从点M出发,A与B第一次重合于点E,第二次重合 于点F,且EF=20米,设MN=s米,列方程求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