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第三节 资本主义金融势力的入侵
一、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 最先入侵中国的是英国的丽如银行。 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 的外国银行。 19世纪60年代之前,都是英国银行入侵中 国;但之后,各国银行开始入侵中国。
18
(三)自铸铜元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李鸿章开始铸造铜元, “光绪元宝”。由机器造,花纹精美、式样美观, 成色划一。 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得,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于 是,导致滥铸。 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将铜元的铸造 权收归中央。并企图将铜元作为银元的辅币。 第二年,清政俯被推翻,铜元陷入混乱。
21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变化
一、典当业由盛而衰 清朝,典当行业兴盛。并且成为政府一项财政来 源。 清政俯利用当铺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典当业已经 成为同政府合作的金融机关,而不仅是高利贷信 用机构了。 官当:直接以库款投资开办的当铺。 当铺接当,有时不付现钱,而是开给可随时兑现 的银票、钱票,信用好的当铺所发的银钱票,成 为信用货币。 当铺是贫民百姓融通小额资金的重要渠道。
27
票号还为清政俯办理捐输的汇解。 票号汇兑款项没有固定的汇率。0.4%-1.4 % 票号不贷给一般工商业户;而是贷给官僚、 钱庄。重信用轻抵押。 票号在19世纪5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资金调拨的频繁和数量的增加; 为清政府办理捐款汇兑、建立联系。
14
二、自铸银元 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道 光年间,林则徐、魏源等提出“自铸银元”。 1887年,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清廷第一批银元,“光绪元宝”。 此后,各地开始铸造银元,严重区域性,难以通行 全国。 1910年,清政俯颁布《币制则例》,将铸造权收 归中央,铸造“大清银币”。
9
跟同期的西欧政府比,中国宋、元、明朝 廷无法通过发行无期国债或任何超过一年 的债券让他们挽救或延长其朝代生命。他 们甚至没有晚清中国那么幸运,因为在甲 午战争后,虽然甲午赔款、庚子赔款是无 理强加的,但清政府毕竟能从外国银行借 到36年期限、5%年息的债务,帮助他们渡 过亡国的危机,延长了清朝的生命。
12
据统计,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物,共计约 合库平银3.4亿两,这个数目是日本实际军 费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收 入的6.4倍。
13
清政府的货币政策 1、严禁制钱的铸造和销毁,私铸私毁都要被 治罪; 2、放任银锭的铸造,各地可自行铸造。清末, 自设银炉者比比皆是。 3、货币的多样性与封建区域经济相适应。 鸦片战争后,中外通商日渐发展,统一的 市场逐渐形成,需要统一的本位货币。银 两货币的落后性显露。
31
原因是,没有发行准备,肆意滥发钞票。
银两票、银元票、钱票(制钱票和铜元票)
32
五、清末金融风潮 1883年(光绪九年),上海金融风暴。 1897年,上海发生贴票风潮。 贴票和贴票钱庄 1910年,上海发生橡皮股票风潮。 金融风潮迭起的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 的入侵,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封建本殖民 地的深渊。加上,钱庄自身的弱点,重信 用轻抵押等。
4
只有具备了来源、产地、年份和炉名这铭 文“四大要素”的银锭,才可称为上品银 锭,这也是收藏者解读银锭“密码”的最 大乐趣所在。一般情况下,银锭身上铭文 越多,承载的内涵越丰富,历史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越高,收藏市场的成交价当然也 越高。而铭文甚少的银锭值得解读的意义 很小,收藏价格偏低,没有铭文的银锭几 乎可以断定为假货。
2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全国的平有: 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 关平:海关使用的标准; 漕平: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标准; 市平:各地市场使用的。
3
案例
有人曾以从江苏拨解一笔税款到甘肃作协 饷为例,指出:江苏税单原按库平,缴税用当 地银两计算;当税款汇往上海时又折成漕平; 到了上海改用规元;由上海汇往甘肃又折回 漕平;甘肃收到银两后用当地银两入帐;然后 折成库平同江苏结帐;又折成本地银两存进 钱庄;再折回库平同户部结帐;到实际开支时 还得再折回当地银两。统计全部兑换过程, 达九次之多。
6
涨价3倍多,硬煤涨价4倍,茶叶涨5倍,猪肉 涨6倍,洋烛涨7.5倍。物价猛涨,货币大幅 贬值。 这种失信行为不仅加快了朝代更替的周期, 而且使早在宋朝发明的纸币难以在中国社 会持续使用,让本来可大大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专业分工的纸币无法发挥作用,在长 达900年的时间里纸币在中国总是时断时续。
11庚子赔款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包括北京在 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 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 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 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 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 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 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 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 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第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 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1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危机
一、落后的银两制度 半封建半殖民地金融 清朝银两制度的弊端 银两分实银两和虚银两; 实银的成色不一,千差万别。 成色,指含银的多少。 宝银有几种成色: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纹银的成色是93.5374;这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
8
在陕西则“捐借兼行”,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 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 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 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 给匾,以示优奖”。由于在山西、陕西的实验较 成功,此后在推广至江苏、浙江等地。只不过, 这些内债并未照数偿还。在内乱结束之后,各省 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 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这种赖债行为从根本 上使晚晴政府失信,使甲午战争后再想发行“昭 信股份”国债时变得不可能,几乎无人问津。
28
(三)票号的大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票号进入大发展时期。 官款汇兑的数量急剧上升,商业汇兑的比 重下降。(京饷、协饷) 票号还为各省关借垫京饷协饷,成为当地 的财政支柱。 票号为钱庄拆借资金。 票号大发展的原因
29
(四)票号的极盛和衰亡 山西票号遍天下,汇兑量明显增加、票号 利润也明显增加。 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俯有大量借款和赔 款,借款和赔款大部分由各省关委托票号 汇解到上海海关交给帝国主义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兴起(1905年户部银行成 立),票号衰落。
5
背景资料与数据
为解决太平天国引发的财政危机,咸丰朝于1853 年经户部发放官票、宝钞(纸币),同时也铸造 大量重量轻、面值大的铜铁大钱。据张国辉先生 的引证,当时铸造面值为1000文、500文铜大钱 的成本只有114文、90文,等于让清廷只需花114 文的价值就能从民间获取价值1000文的财物! 1854年户部、工部开始铸造铁大钱。在1853年至 1861年间,朝廷共铸造等于826万银两的铜铁大 钱。随着铜铁大钱、票钞纸币的滥发,城乡物价 飞涨。相对这些举措之前的价格,到1860年香油
30
四、官银钱号 也称官银钱局、官钱局、官银号,是清政 府的金融机构。 1845年,成立天元、天亨、天利、天贞、 西天元等5家官银号,发行钱票、银票,所 得收益,作为内务府的进款。 1853年,设立四乾官号,发行京钱票;次 年,又设立五宇官号,发行京钱票。 结局,旦暮之间,货无定值。各字号被撤。
24
钱庄业务有新拓展:大钱庄还为票号保管 资金,在票号没设分号的城市,那里的钱 庄还代票号办理汇兑。 钱庄开始向工业放款,以信用放款为主, 辅以抵押放款。 汇划制度:钱庄业的票据清算。 1890年,设立上海汇划总会,作为相互清算 的机构,各庄收付在100两以上者,在汇划 总会轧差,余额才收付现银。
17
王茂荫认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 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 他总结道:“考历代钱法,种类过繁,市肆必扰, 折当过重,废罢犹速。” 为什么京外各处贩卖粮食来京者,不肯接受大钱, 致外来粮食日少,粮店纷纷歇业? 银市以钱买 银,大钱制钱价值悬殊。 最后,大钱制度以失败告终。 清政俯铸大钱是一种通货贬值政策,加上发行官 钞和宝钞,造成国计民生的重大灾难!
10
甲午战争的赔款
日本从中国实际得到的赔款包括以下五项: 1、军费库平银2亿两; 2、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 3、威海卫驻军费库平银150万两; 4、以“库平实足”为借口向中国勒索的库平银 1325万两; 5、从“镑亏”一项多得的库平银1494万两。(银 镑在纽约低价,金镑价高,日本欲实施金本位制 故特意索要的。) 以上五项合计为库平银2597亿两。上述数字不包括 这次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物。
7
清政府发债来应对财政危机
据彭泽益先生考证,因太平天国引发的财 政危机,最初清廷只在山西、陕西、广东 等省议行“劝借”,即向“殷实之家”暂 时挪借,以助国用“。在山西,当地官府 先向各“饶富之家”示以筹款成数,之后 按借数给以印票,分年照期归还。并且还 规定,”如有借至十万两以上者,除按年 归还本银外,若借债人本身已得功名,准 其赏给祖父封典”。
25
钱庄同外国在华银行建立拆借关系,虽然 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信用能力,但另一方 面也受控于外国在华银行。 上海钱庄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不断 减弱,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一带钱庄衰 落。
26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亡 其地位超过钱庄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票号均负无限责任。 身股:人力股。参与分红。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 山西票号 汇兑是票号的主要任务。 逆汇:商号要求票号先为其垫付汇款后,在议定 期限内,商号交还垫款,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15
三、从制钱到铜元 (一)制钱的落后性 制钱贬值(减重、减色); 分散铸造; 制钱的流通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些,表明制钱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形态。
16
(二)咸丰朝的通货膨胀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金融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伴而生。 制钱制度又出现新问题:铜材缺乏,铜价日昂, 铸钱亏损,迫使许多省份停铸。 1853年,清政俯铸发大钱。 1853年,铸造大钱“咸丰重宝”,背面铸“当 十”,就是当十大钱。后,铸造当百、当五百、 当千等大钱。 在铸发大钱的同时,又发行“官票”和“宝钞”。
20
道光初年,每年耗银1000万元; 道光末年,每年耗银已达2000万-3000万元。 1857年,银钱比价回落,因为国际采用金本位制。 白银作为一般商品。 银贵钱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降低 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利于资 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倾销。受害者是农民、小手 工业者和小商人。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货币问题由制钱 转移到银两。 中国货币方面无法摆脱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
22
清末,银行兴起,钱庄、票号发展,典当 业萎缩。
23
二、钱庄的发展 钱庄数量增加和资本总额自然增加。 钱庄一向在口岸担负着调节商品和资金周转的任 务。此时,开始提供进出口信贷。 庄票:由钱庄签发的载着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 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 19世纪60年代,钱庄以庄票作抵押,向外国在华 银行拆借资金。庄票和支票可以相互轧抵,避免 资金搬运。
19
四、银贵钱贱 在清代,银两和制钱始终是流通中最主要的两种 货币,但二者之间却没有固定的价值联系,其比 价时常波动。 嘉庆中期前,银贱钱贵,白银流入,对外贸易增 加。 嘉庆中期后,银贵钱贱。从1808-1856年,近半 个世纪是银价激烈上涨时期。 银贵钱贱的原因:鸦片输入引起的白银外流。
第三节 资本主义金融势力的入侵
一、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 最先入侵中国的是英国的丽如银行。 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 的外国银行。 19世纪60年代之前,都是英国银行入侵中 国;但之后,各国银行开始入侵中国。
18
(三)自铸铜元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李鸿章开始铸造铜元, “光绪元宝”。由机器造,花纹精美、式样美观, 成色划一。 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得,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于 是,导致滥铸。 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将铜元的铸造 权收归中央。并企图将铜元作为银元的辅币。 第二年,清政俯被推翻,铜元陷入混乱。
21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变化
一、典当业由盛而衰 清朝,典当行业兴盛。并且成为政府一项财政来 源。 清政俯利用当铺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典当业已经 成为同政府合作的金融机关,而不仅是高利贷信 用机构了。 官当:直接以库款投资开办的当铺。 当铺接当,有时不付现钱,而是开给可随时兑现 的银票、钱票,信用好的当铺所发的银钱票,成 为信用货币。 当铺是贫民百姓融通小额资金的重要渠道。
27
票号还为清政俯办理捐输的汇解。 票号汇兑款项没有固定的汇率。0.4%-1.4 % 票号不贷给一般工商业户;而是贷给官僚、 钱庄。重信用轻抵押。 票号在19世纪5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资金调拨的频繁和数量的增加; 为清政府办理捐款汇兑、建立联系。
14
二、自铸银元 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道 光年间,林则徐、魏源等提出“自铸银元”。 1887年,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清廷第一批银元,“光绪元宝”。 此后,各地开始铸造银元,严重区域性,难以通行 全国。 1910年,清政俯颁布《币制则例》,将铸造权收 归中央,铸造“大清银币”。
9
跟同期的西欧政府比,中国宋、元、明朝 廷无法通过发行无期国债或任何超过一年 的债券让他们挽救或延长其朝代生命。他 们甚至没有晚清中国那么幸运,因为在甲 午战争后,虽然甲午赔款、庚子赔款是无 理强加的,但清政府毕竟能从外国银行借 到36年期限、5%年息的债务,帮助他们渡 过亡国的危机,延长了清朝的生命。
12
据统计,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物,共计约 合库平银3.4亿两,这个数目是日本实际军 费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收 入的6.4倍。
13
清政府的货币政策 1、严禁制钱的铸造和销毁,私铸私毁都要被 治罪; 2、放任银锭的铸造,各地可自行铸造。清末, 自设银炉者比比皆是。 3、货币的多样性与封建区域经济相适应。 鸦片战争后,中外通商日渐发展,统一的 市场逐渐形成,需要统一的本位货币。银 两货币的落后性显露。
31
原因是,没有发行准备,肆意滥发钞票。
银两票、银元票、钱票(制钱票和铜元票)
32
五、清末金融风潮 1883年(光绪九年),上海金融风暴。 1897年,上海发生贴票风潮。 贴票和贴票钱庄 1910年,上海发生橡皮股票风潮。 金融风潮迭起的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 的入侵,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封建本殖民 地的深渊。加上,钱庄自身的弱点,重信 用轻抵押等。
4
只有具备了来源、产地、年份和炉名这铭 文“四大要素”的银锭,才可称为上品银 锭,这也是收藏者解读银锭“密码”的最 大乐趣所在。一般情况下,银锭身上铭文 越多,承载的内涵越丰富,历史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越高,收藏市场的成交价当然也 越高。而铭文甚少的银锭值得解读的意义 很小,收藏价格偏低,没有铭文的银锭几 乎可以断定为假货。
2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全国的平有: 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 关平:海关使用的标准; 漕平: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标准; 市平:各地市场使用的。
3
案例
有人曾以从江苏拨解一笔税款到甘肃作协 饷为例,指出:江苏税单原按库平,缴税用当 地银两计算;当税款汇往上海时又折成漕平; 到了上海改用规元;由上海汇往甘肃又折回 漕平;甘肃收到银两后用当地银两入帐;然后 折成库平同江苏结帐;又折成本地银两存进 钱庄;再折回库平同户部结帐;到实际开支时 还得再折回当地银两。统计全部兑换过程, 达九次之多。
6
涨价3倍多,硬煤涨价4倍,茶叶涨5倍,猪肉 涨6倍,洋烛涨7.5倍。物价猛涨,货币大幅 贬值。 这种失信行为不仅加快了朝代更替的周期, 而且使早在宋朝发明的纸币难以在中国社 会持续使用,让本来可大大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专业分工的纸币无法发挥作用,在长 达900年的时间里纸币在中国总是时断时续。
11庚子赔款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包括北京在 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 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 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 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 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 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 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 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 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第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 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1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危机
一、落后的银两制度 半封建半殖民地金融 清朝银两制度的弊端 银两分实银两和虚银两; 实银的成色不一,千差万别。 成色,指含银的多少。 宝银有几种成色: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纹银的成色是93.5374;这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
8
在陕西则“捐借兼行”,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 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 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 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 给匾,以示优奖”。由于在山西、陕西的实验较 成功,此后在推广至江苏、浙江等地。只不过, 这些内债并未照数偿还。在内乱结束之后,各省 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 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这种赖债行为从根本 上使晚晴政府失信,使甲午战争后再想发行“昭 信股份”国债时变得不可能,几乎无人问津。
28
(三)票号的大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票号进入大发展时期。 官款汇兑的数量急剧上升,商业汇兑的比 重下降。(京饷、协饷) 票号还为各省关借垫京饷协饷,成为当地 的财政支柱。 票号为钱庄拆借资金。 票号大发展的原因
29
(四)票号的极盛和衰亡 山西票号遍天下,汇兑量明显增加、票号 利润也明显增加。 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俯有大量借款和赔 款,借款和赔款大部分由各省关委托票号 汇解到上海海关交给帝国主义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兴起(1905年户部银行成 立),票号衰落。
5
背景资料与数据
为解决太平天国引发的财政危机,咸丰朝于1853 年经户部发放官票、宝钞(纸币),同时也铸造 大量重量轻、面值大的铜铁大钱。据张国辉先生 的引证,当时铸造面值为1000文、500文铜大钱 的成本只有114文、90文,等于让清廷只需花114 文的价值就能从民间获取价值1000文的财物! 1854年户部、工部开始铸造铁大钱。在1853年至 1861年间,朝廷共铸造等于826万银两的铜铁大 钱。随着铜铁大钱、票钞纸币的滥发,城乡物价 飞涨。相对这些举措之前的价格,到1860年香油
30
四、官银钱号 也称官银钱局、官钱局、官银号,是清政 府的金融机构。 1845年,成立天元、天亨、天利、天贞、 西天元等5家官银号,发行钱票、银票,所 得收益,作为内务府的进款。 1853年,设立四乾官号,发行京钱票;次 年,又设立五宇官号,发行京钱票。 结局,旦暮之间,货无定值。各字号被撤。
24
钱庄业务有新拓展:大钱庄还为票号保管 资金,在票号没设分号的城市,那里的钱 庄还代票号办理汇兑。 钱庄开始向工业放款,以信用放款为主, 辅以抵押放款。 汇划制度:钱庄业的票据清算。 1890年,设立上海汇划总会,作为相互清算 的机构,各庄收付在100两以上者,在汇划 总会轧差,余额才收付现银。
17
王茂荫认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 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 他总结道:“考历代钱法,种类过繁,市肆必扰, 折当过重,废罢犹速。” 为什么京外各处贩卖粮食来京者,不肯接受大钱, 致外来粮食日少,粮店纷纷歇业? 银市以钱买 银,大钱制钱价值悬殊。 最后,大钱制度以失败告终。 清政俯铸大钱是一种通货贬值政策,加上发行官 钞和宝钞,造成国计民生的重大灾难!
10
甲午战争的赔款
日本从中国实际得到的赔款包括以下五项: 1、军费库平银2亿两; 2、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 3、威海卫驻军费库平银150万两; 4、以“库平实足”为借口向中国勒索的库平银 1325万两; 5、从“镑亏”一项多得的库平银1494万两。(银 镑在纽约低价,金镑价高,日本欲实施金本位制 故特意索要的。) 以上五项合计为库平银2597亿两。上述数字不包括 这次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物。
7
清政府发债来应对财政危机
据彭泽益先生考证,因太平天国引发的财 政危机,最初清廷只在山西、陕西、广东 等省议行“劝借”,即向“殷实之家”暂 时挪借,以助国用“。在山西,当地官府 先向各“饶富之家”示以筹款成数,之后 按借数给以印票,分年照期归还。并且还 规定,”如有借至十万两以上者,除按年 归还本银外,若借债人本身已得功名,准 其赏给祖父封典”。
25
钱庄同外国在华银行建立拆借关系,虽然 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信用能力,但另一方 面也受控于外国在华银行。 上海钱庄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不断 减弱,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一带钱庄衰 落。
26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亡 其地位超过钱庄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票号均负无限责任。 身股:人力股。参与分红。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 山西票号 汇兑是票号的主要任务。 逆汇:商号要求票号先为其垫付汇款后,在议定 期限内,商号交还垫款,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15
三、从制钱到铜元 (一)制钱的落后性 制钱贬值(减重、减色); 分散铸造; 制钱的流通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些,表明制钱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形态。
16
(二)咸丰朝的通货膨胀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金融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伴而生。 制钱制度又出现新问题:铜材缺乏,铜价日昂, 铸钱亏损,迫使许多省份停铸。 1853年,清政俯铸发大钱。 1853年,铸造大钱“咸丰重宝”,背面铸“当 十”,就是当十大钱。后,铸造当百、当五百、 当千等大钱。 在铸发大钱的同时,又发行“官票”和“宝钞”。
20
道光初年,每年耗银1000万元; 道光末年,每年耗银已达2000万-3000万元。 1857年,银钱比价回落,因为国际采用金本位制。 白银作为一般商品。 银贵钱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降低 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利于资 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倾销。受害者是农民、小手 工业者和小商人。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货币问题由制钱 转移到银两。 中国货币方面无法摆脱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
22
清末,银行兴起,钱庄、票号发展,典当 业萎缩。
23
二、钱庄的发展 钱庄数量增加和资本总额自然增加。 钱庄一向在口岸担负着调节商品和资金周转的任 务。此时,开始提供进出口信贷。 庄票:由钱庄签发的载着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 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 19世纪60年代,钱庄以庄票作抵押,向外国在华 银行拆借资金。庄票和支票可以相互轧抵,避免 资金搬运。
19
四、银贵钱贱 在清代,银两和制钱始终是流通中最主要的两种 货币,但二者之间却没有固定的价值联系,其比 价时常波动。 嘉庆中期前,银贱钱贵,白银流入,对外贸易增 加。 嘉庆中期后,银贵钱贱。从1808-1856年,近半 个世纪是银价激烈上涨时期。 银贵钱贱的原因:鸦片输入引起的白银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