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济的解体必然会冲击着中国的封建制度。
全课小结
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求市场、原料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攫取大量特权
大量洋货的涌入,中国沦为市场原料产地
中国小农经济的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体
新的社会阶层——买办的出现
巩固练习
1、协定关税开始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A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2、《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茶叶、丝等 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 源是: A. 中国丝茶的质量提高 C B. 中国丝茶生产的迅速发展 C.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崩溃
《天津条 约》《北 京条约》
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不平等条约
特权
《南京条约》 五口同时开放了中国门户, 及附件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 待遇 在通商口岸租地永久居住 《天津条约》 11口通商 《北京条约》 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自由往来 中国关税率为5%(低关税),洋货运销 内地只需缴纳2.5%的税额(子口税), 免征一切内地税
• 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 ① 洋货涌入中国 ②但输入总额并没有持续多久。
• 第二阶段: 19世纪60年代后 西方廉价商品大量涌入,从通商口岸到内 地。
二、表现: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 ——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
传统的经济结构 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
根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 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数 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 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第五章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危机一、落后的银两制度(一)实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
实银铸成锭,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
它们都各有其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
宝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50两,中锭10两,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量计值。
2、实银的成色成色是指含银的多少。
从理论上讲,实银的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1000作为标准,但实际上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就按纯银的成色加以折算,即按其成色核定含银多少。
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有: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3、实银的称量银两按重量计值,属称量货币。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
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是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
(二)虚银两虚银是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虚银也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
全国有影响的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洋例等。
(三)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银两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多缺陷,其落后性表现在: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
二、自铸银元一方面由于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流通不便。
另一方面经咸丰、同治至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危害甚大,清政府对此不能再行漠视。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庭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翌年流通于市场。
这是近代中国正式铸造银元的开端。
这种银元称光绪元宝,正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方铸有“广东省造”字样,下方铸有“库平七钱二分”的重量标准,背面铸有龙纹图案,故俗称“龙洋”。
中国金融史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 周边有轮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 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 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 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3、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 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 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 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 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 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 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 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唐高祖改革币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 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 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 ,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 ,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基 本形状如铲,在此基础上变化多端,按具体形状又分若干种。它的演变大体可分 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 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但也标明重量的, 如“一两”、“十二朱”、“朱”、“两”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 。 刀币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是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如今 日之大刀。 环钱大概是由纺轮演变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圆形和方形,故有圆 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区别,内外边缘又有有轮廓和无轮廓两种。环钱多数都有文 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型。 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又称为“鬼脸钱”。 2、黄金、郢爰 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此时黄金作为货币, 还是称量货币,按重量行使,它有两个单位,一个是斤,一斤合16两;另一个是 镒,一镒合20两。 郢爰是楚国的货币。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新的社会阶层——买办的出现
知识结构探究
西方列 强的侵 略战争
迫签
不平等 条约
攫取
政治经 济特权
导致
大量洋 货涌入 中国
导致
传统经济结构 的逐步瓦解
1下列关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出 现某种程度的分解 • ②小农经济瓦解的原因主要是外国 资本主义的入侵 • ③小农经济形成于秦汉时期 • ④ 小农经济瓦解的主要表现是“耕 织分离” • A ①④ B ①②④ • C ①③④ D ②④
商品市场、劳动力
思考:这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 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 掠夺原料 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 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 且递增已” 农产品商品化 ——《近代中国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 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 出口量继续上升。——《中国近代史》
三、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1、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思考:读史料,谈谈小农
经济是怎样瓦解的?
家庭手工业破产 材料一:据时人( 1846年)记载:松(江)、 (耕织分离) 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数 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 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进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5、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 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思考:1、小农经济的瓦解 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产生提供了哪些条件?
商品市场、自由劳动力
全课小结
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求市场扩大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简述晚清时期外国银行设立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一、清政府商业金融政策的来源政府要对外国银行进行监管,必须要有政策依据,这种依据一方面主要源于国内的相关商业政策,另一方面也可能来源于国外相关的商业管理办法。
但是在19世纪上半页,中国处于是一种半封闭的状态,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对于西方情形一无所知,因此其金融商业政策自然不可能来源于国外。
而中国政府开始真正仿行西方政治经济体制,采行西法管理商业活动,则要到戊戌变法之后了。
19世纪清政府的商业政策主要源于自身商业传统,其管制办法也多源于国内传统。
清政府对外国银行的政策只可能源于以往的银钱业管理政策,而银钱业管理政策又源于长期以来的商业监管策略。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一直延续了清初以来对于国内银钱业宽松放任的管理方式。
在清政府这种自由放任的态度下,政府官员自然也不会对外国在华银行的监管产生任何的兴趣,更不会想到要通过立法进行全面的监管。
二、鸦片战争前后国内商业管理模式19世纪清政府基本上延续了清初以来商业管理的宽松态势,除在外贸、盐、铜、丝等领域实行限制性的专卖政策外,政府较少对一般性商业活动进行限制,通常采用“开放式”的管理办法。
对于民间商业活动,政府主要通过牙行等代理人实施间接控制,政府无需直接插手一般商业活动。
牙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商业中介组织。
早期的牙人是商业活动中自发产生的中间人,牙行则是这些中间人的松散组织,政府开始并没有干涉。
随着历史的发展,政府需要一种手段控制日渐繁荣的商业活动,开始通过牙行代为管理商业活动。
到了清代,一部分牙行逐渐成为半官方的组织。
清政府规定:“凡市廛交易,但设牙贴,令牙侩平估物值”。
政府通过颁发牙帖,控制牙行的设立,没有拿到牙帖的人,不能随意开设牙行。
清前期牙行的涉及范围及其广泛,诸如农副产品交易、牲畜的买卖、丝绸布匹的收购等都要经过牙行,客商不能直接收购,生产者也不能直接卖出。
由于牙商是政府的特许商人,加之牙行与码头、栈店相通,牙商通常把持着商品交易的中间环节。
牙行还代替官府收税、鉴定货物等级、代为报关,官方常常通过牙行埠头稽查商人货物,令其用官给文簿登记客商船户的住址姓名、路引字号、货物数量,按月赴官查照,替官府监督商人交纳税银。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

落后的银两制度
(一)实银两 ◆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 • 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实银铸成锭, 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 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它们都各有其 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宝 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 50 两,中锭 10 两, 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 量计值。
有关。清代白银的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
是中外贸易顺差导致外国白银(银元)大
量流入;二是国内银矿产量增加。
★ 清朝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因为对外
贸易的顺差和逆差而出现了银贱钱贵和银
贵钱贱等货币比价波动和货币替代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影响经济
社会的稳定。
三、清朝前期的信用形式、信 用机构及其创新
组员:黎亿基 朱方健 黄炯锐
李俊杰 邹颖聪
努尔哈赤(左)与皇太极(右)
▶历史背景
☆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年),建州女真部 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 南)建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太祖(努 尔哈赤)天命三年( 1618 年)开始进行反 明战争。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 (太宗)在盛京(今辽宁沈阳)改国号为 清。顺治元年( 1644 年)摄政王多尔衮领 兵入关,建立了统一的清朝。
☆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的铜 钱也称为“制钱”。其制度为: ☆铸币权集中于政府,但又实行中央与各地方政 府分散铸造的政策。清朝前期,制钱是由国家 专设的铸币机构(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 省局)铸造的,民间私铸铜钱是犯罪的行为。
铜钱的流通
▶雍正以前的铜钱 ●入关前曾铸造满文的天命汗钱、天聪汗钱 和汉文的天命通宝、天聪通宝。 ●入关后,铸汉文年号钱,道光以前都作 “通宝” ●道光以前的官铸钱都是小平钱,因此清朝 只以官铸小平钱为制钱。咸丰时铸的大钱 等都不属于制钱的范畴。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沿海和沿江地 区最早受列强 侵略,自然经 济解体较早;
天津贻来牟 机 器磨坊
上海发昌机器厂
外商企业最早 在沿海沿江地 区建立,刺激 了中国近代企 业的建立;
广东南海 继昌隆缫丝厂
交通条件好, 便于引进先进 技术和设备。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19C末20C初)
1、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2、发展概况
拓展: 洋务企业是封建企业还是资本主义企业?
军用企业:带有官僚资本主义因素的 封建性企业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带有封建因 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3、评价
材料一
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 争中,北洋海陆军全军覆 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未能达到“自 强”“求富” 目的 材料二 开平煤矿生产的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 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 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世 界 市 场 中 国 近代工业产生
洋 务 企 业
民 族 工 业
总结:清朝晚期,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企业?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变动之一——小农经济的解体 1、原因:①② 2、影响:①② 二、变动之二——洋务企业的产生 1、背景 2、代表企业(官办、民用) 3、评价: 三、变动之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 (时间、原因、影响) 2、初步发展:原因①②③ 3、步履维艰 原因①② 4、特点 ①②③④ 四、变动之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帝国主义的阻碍:
探究5:帝国主义如何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钱庄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钱庄
樊继福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31)003
【摘要】钱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金融机构,发展到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日益完善,近似现代银行,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过程中起了助纣为虐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加速了沿海和内地的商品流转,扩大了国内市场,增加了产品输出,加速了中国特别是腹地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又具有积极作用。
【总页数】6页(P119-124)
【作者】樊继福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德育教育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整治汇兑型地下钱庄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以公安部督办的“910”特大汇兑型地下钱庄案件为例 [J], 武江;许井荣
2.论清代鸦片战争后以儒为本以洋为用的治国思想 [J], 刘兆伟
3.鸦片战争后钱庄和票号发展的不同道路 [J], 何风群
4.鸦片战争后的清代钱庄 [J], 凡夫
5.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问题考辨——兼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J], 郦永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二历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三、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 步瓦解 传统的经济结构: 小农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只是小农经济的一种补充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成分,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1)外国经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 对中国的商品倾销,造成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频繁来九江的外国商船
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市场
阅读教材中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 况表和附件“阅读与思考”中提供的 材料,思考: 1.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现怎样的 趋势? 2.分析、讨论出现这种趋势的 原因。
• 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 ① 西方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 ②但输入总额并没有持续多久。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民生活贫困,购买力弱; 鸦片贸易使大量白银外流; 生活习惯的差异,外国商品在中国暂没有市 场…… • 第二阶段: 19世纪60年代后 西方廉价商品大量涌入,从通商口岸到内地。 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上海通商口岸。 图为1891年上海码头外国船只卸货情景。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2.小 农经 济解 体在 全国 不尽 相同
难民
中国逐渐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中国 传统的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结构发生变 化——买办迅速发展成一个新兴阶层。
20集电视连续剧《买办之家》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天津。全剧通 过对一个买办家庭及其广泛的社会关 系的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100年前 的中国社会与历史风云。
②失去关税自主权: 英国进出口货物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变更税例须与各国官员商议。
第六讲 清代(鸦片战争之后)的货币制度

锡 马来亚 铜和锡有时镕为合金,二者都用于低价铸币。
银元流通和中国自铸银元
• 由此可见,白银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者 是西属美洲和日本;黄金的主要生产者是非 洲、西属美洲和东南亚。实际上,世界经济 当时是建立在银本位的基础上,当然黄金和 铜至锡和贝壳也可互相兑换。奥斯曼帝国、 明代中国和日本、印度都用大量白银来支撑 他们各自的通货体系,但是说到底,这些通 货体系是由美洲以及日本矿山的巨大而低廉 的产出来维系的。
银元流通和中国自铸银元
• (Ibn.Khaldun 1969:303)。通过哥伦布及 其追随者的航海活动,西班牙人又在加勒比 海地区的黄金加入到这个市场中。1545年和 1548年在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 斯先后发现银矿,由此每周白银开始涌入这 个市场,从1600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对世界 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1621年, 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 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到流到中国。 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转 引自von Glaha 1996a:433)。
第六讲 清代(鸦片战争之后) 的货币制度(近代)
一、银两制钱并用的制度
• 清代银两、制钱并用,由于白银到清代已成为主要货币,大 数用银,小数用钱,因此因钱之间就有一个比价问题。 清代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没有广泛流通的银铸币,一直停 留在秤量货币阶段,对于银两的使用,还要区别是实银还是 虚银。实银是确有其物,而虚银则是实银的价值符号,是一 种计算单位和记账单位。 实银的种类很多,成色、重量等等不一而足。重量的标 准是“平”。问题是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清朝的的货币金融制度

清朝虽然是银钱双本位制,但是从政府来看, 清廷还是更加看重白银,官俸也是以银计算和支付。
白银在清朝已经成为主要货币,不同时间和 地区的银两的重量和成色不同,所以银两一直停 留在称量货币的阶段。
银两的重量标准叫做“平” 官定的“平(170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库平:全国纳税的标准银 漕平:征收漕粮用的银 广平:对外贸易 关平:为海关所用 标准平:进出口征税 公砝平:主要城市汇兑价格计算。 市平:是民间市场授受银两所用的衡量 标准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落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1、票号组织形式。 “身股制”“银股” 2、票号基本特点就是:本小、利厚、快速 高效。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道光以后) (三)票号的大发展(咸丰以后)
票号的利润来源
汇水:汇兑款的1-2%; 利差:各庄存款多的有7-8百万两,少的 也有2-300万两,私款的存款利率只有2 -3厘,贷款利率可到8厘(月利率);而 大票号主要存款是官府的无息存款,其利 差更大了; 银两平色差价:收入银块时,借口成色不 足,压低价格,汇款人损失较小不予计较, 对于票号而言是积少成多。
四、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展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开设的外商银行是1948年 在上海设立分行的丽如银行(英文行名为 Oriential Banking Corporation)
钱庄与票号的区别
①钱庄的性质是兑换,票号是汇兑 ②钱庄的营业范围仅仅限于本地,外埠不设分店; 票号在全国甚至国外广设分号。钱庄发达之后, 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以南,票号分号虽然遍及全 国,但其大本营主要在黄河流域。 ③钱庄票号分类营业。票号代理国库、省库,钱庄 包揽道库县库;票号的存款以官款为大宗,放款 只给钱庄,钱庄存放款以一般商人为主。 ④票号在其后期交结官吏,发行纸币;钱庄注重社 会信用,拒绝发行纸币。
中国金融发展史-34页PPT资料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导学中心经管导学部 南旭光 版权所有© 2019-03© 2006-03
的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1000作为标准, 但实际上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因 而就按纯银的成色加以折算,即按其成色 核定含银多少。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 有: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 3、实银的称量 • 银两按重量计值,属称量货币。宝银的重 量标准是“平”。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 关平、漕平、市平4种。库平是政府征税使 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 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 使用的平。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导学中心经管导学部 南旭光 版权所有© 2019-03© 2006-03
• (二)虚银两 • 虚银是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
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虚银也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 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 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 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 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全国有影响的 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 化银、汉口洋例等。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导学中心经管导学部 南旭光 版权所有© 2019-03© 2006-03
自铸银元
• 一方面,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流通不便。另一方面, 经咸丰至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对中国金融 危害甚大,清政府对此不能再行漠视。1887年(光 绪十三年),时任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 铸银元。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翌年流通于 市。这是近代中国正式铸造银元的开端。这种银元称 光绪元宝,正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方铸 有“广东省造”字样,下方铸有“库平七钱二分”的 重量标准,背面铸有龙纹图案,故俗称“龙洋”。这 种银元含银9成,清政府下令作为中国的法币。
第五章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之财金

钱庄团体
钱业公所-南市、北市分别组织,正月十三
选举。 钱业会馆-分别,年初选举董事。 钱业公会(钱行)-共同组织,每日早晨公 议洋厘及银拆,每两年改选。 汇划总会-汇划庄都可加入。
五、票号的兴盛
1.兴起-李自成和顾炎武 日升昌雷履泰-平遥、太古、祁县 2.要素:资本、分号、经理人、诚信 3.原因 激励机制-身股制 企业文化-诚信-忠于东家 群体精神-山西-用人不用乡 官商结合
贡-对少数民族征收的实物税
耗羡——田赋耗羡和漕粮耗羡
5065.45+346=6318.16+800(战前)
二、战后支出项目的变化。 1.增加了新项目:战争费用、战败赔款、外交费、偿还外债 本息(4.87%)、举办近代工交事业。 2.某些旧项目有了新内容。 军费-购买枪炮、炮舰和练新军的费用。 教育经费-举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 3.支出规模扩大了。 1842-49年:4681-4913万元;85-94:9585- 10783万元 19世纪50-70年代的财政危机-节约开支-八旗兵丁钱粮 减成发放等
钱庄的组织结构
股东-无限责任-督理-经理-协理或襄理 “八课”-“八把头”
“清帐”-处理帐目事务,凡一切编制月结、年结,结算盈亏,计
算利息。(“帮清”) “客堂”-接应宾客及一切庶务。 “汇划”-掌管会计事务,考核存欠,记录帐目,管理出纳,查核 票据。(“帮汇划”,“进出水”) “钱行”(“市场员”)-市场拆银,买卖银元。 “跑街”-在外承揽生意,为借贷来往的中间人,兼作对客户的信 用调查。(“跟跑”) “洋房”(洋务)-银洋、钞票的出纳以及洋款帐目的记录。 (“帮洋房”) “银行”-与各银行拆款往来。 “信房”-书面往来文件。(“帮信房”)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发展

清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发展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以维护鸦片贸易为理由发动对华战争,后因武器装备落后,战事不利;道光帝又有意议和;清政府最终战败。
在炮口威逼下,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且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丧失了政治独立性和领土完整性的中国,在经济上也同样被撬开闭关锁国的大门。
一、鸦片战争前后金融发展概况明末清初的中国时局十分动荡,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以及数十年的民族斗争使得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清朝建立后,在顺治帝至咸丰帝这段时间,政治格局稳定,相应的人口和经济都得到了一个跨越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白银不断流入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充分保障。
与此同时,各种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工具也开始兴盛,比如说:政府仓储、社仓、义仓的赈贷,生息银两,高利贷和账局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意味这金融得以复苏,特别是明末开始的汇兑和票号的蓬勃发展对鸦片战争后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业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
嘉庆帝后,清朝开始走向没落,而鸦片战争后,随即出现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等都使动荡的时局更加支离破碎。
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带来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如洋务运动的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流带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新生。
混乱的时局也带来了混乱的货币,当时中国市面上流通的的金属货币和纸币可谓是形形色色,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钱庄、票号、典当等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及金融风潮的出现都意味着即使在那么畸形的社会环境里,金融业依旧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着。
下面,我分别叙述下给北洋政府时期以及现代金融带来重大影响的两元并用制度和银行业的发展。
二、两元并用制度在元代白银铸成束腰状,明代铸成元宝状,均称“元宝”。
明中期,白银取代制钱成为主要货币,因以两为单位,故称“银两”。
在康熙年间政府开放了东南沿海的海禁,与外国开始进行贸易,白银从海外大量流入,外国银元逐步扩大在中国的流通。
1840——1949年中国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钱庄业开始整体衰落并出现公司化的趋势。 ★民族银行业出现政府主导的银行合并活动。
●抗战时期金融发展的特征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业受到 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国民政府重视战 时的金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来构建后方 地区的金融网、健全金融机构、完善金融 制度,我国的金融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洋务运动期间金融发展的特征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逐渐近 代化,中外贸易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内生 金融需求的扩大和多样化,推动了这个时 期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金融结构继续变 迁。 一是银行业继续发展,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的私营钱庄逐渐向传统银行演化; 二是保险市场结构变化,在外商保险业继 续发展的同时,民族保险业产生;
径。 ★中央银行等金融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金融发展政策的目标从追求量的增加转向 寻求质的改进。
★外资金融业因受战争的影响而走向衰落。 ★证券市场再度发生逆转,股市与债市此起
彼落。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时期金融运行的特征
1946年国民政府发动内战,中国金融运行重新转入战时 金融体制; 随着内战的进行,国内爆发恶性通货膨胀,国统区的币制 和金融经济濒临崩溃; 新民主主义金融随着解放区面积的扩大及新民主主义经济 的发展而在中国大陆取得了胜利; 私营金融业走向衰败,公营金融对金融业的全面垄断加强; 金融机构的非经济性合并达到了近代的最高峰。
九是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不过,此时的中国政治分裂,大小军阀割据地方, 战乱不断。北京政府对地方和民间的控制力很弱, 这使得该时期的金融发展具有以下的特点。
★民族新式银行业的整体资力首次超过外商 银行业。
★传统银行业走向衰落,票号被市场整体淘 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资本主义金融势力的入侵
一、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 最先入侵中国的是英国的丽如银行。 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 的外国银行。 19世纪60年代之前,都是英国银行入侵中 国;但之后,各国银行开始入侵中国。
18
(三)自铸铜元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李鸿章开始铸造铜元, “光绪元宝”。由机器造,花纹精美、式样美观, 成色划一。 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得,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于 是,导致滥铸。 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将铜元的铸造 权收归中央。并企图将铜元作为银元的辅币。 第二年,清政俯被推翻,铜元陷入混乱。
21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变化
一、典当业由盛而衰 清朝,典当行业兴盛。并且成为政府一项财政来 源。 清政俯利用当铺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典当业已经 成为同政府合作的金融机关,而不仅是高利贷信 用机构了。 官当:直接以库款投资开办的当铺。 当铺接当,有时不付现钱,而是开给可随时兑现 的银票、钱票,信用好的当铺所发的银钱票,成 为信用货币。 当铺是贫民百姓融通小额资金的重要渠道。
27
票号还为清政俯办理捐输的汇解。 票号汇兑款项没有固定的汇率。0.4%-1.4 % 票号不贷给一般工商业户;而是贷给官僚、 钱庄。重信用轻抵押。 票号在19世纪50年代得以发展的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资金调拨的频繁和数量的增加; 为清政府办理捐款汇兑、建立联系。
14
二、自铸银元 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道 光年间,林则徐、魏源等提出“自铸银元”。 1887年,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清廷第一批银元,“光绪元宝”。 此后,各地开始铸造银元,严重区域性,难以通行 全国。 1910年,清政俯颁布《币制则例》,将铸造权收 归中央,铸造“大清银币”。
9
跟同期的西欧政府比,中国宋、元、明朝 廷无法通过发行无期国债或任何超过一年 的债券让他们挽救或延长其朝代生命。他 们甚至没有晚清中国那么幸运,因为在甲 午战争后,虽然甲午赔款、庚子赔款是无 理强加的,但清政府毕竟能从外国银行借 到36年期限、5%年息的债务,帮助他们渡 过亡国的危机,延长了清朝的生命。
12
据统计,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物,共计约 合库平银3.4亿两,这个数目是日本实际军 费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收 入的6.4倍。
13
清政府的货币政策 1、严禁制钱的铸造和销毁,私铸私毁都要被 治罪; 2、放任银锭的铸造,各地可自行铸造。清末, 自设银炉者比比皆是。 3、货币的多样性与封建区域经济相适应。 鸦片战争后,中外通商日渐发展,统一的 市场逐渐形成,需要统一的本位货币。银 两货币的落后性显露。
31
原因是,没有发行准备,肆意滥发钞票。
银两票、银元票、钱票(制钱票和铜元票)
32
五、清末金融风潮 1883年(光绪九年),上海金融风暴。 1897年,上海发生贴票风潮。 贴票和贴票钱庄 1910年,上海发生橡皮股票风潮。 金融风潮迭起的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 的入侵,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封建本殖民 地的深渊。加上,钱庄自身的弱点,重信 用轻抵押等。
4
只有具备了来源、产地、年份和炉名这铭 文“四大要素”的银锭,才可称为上品银 锭,这也是收藏者解读银锭“密码”的最 大乐趣所在。一般情况下,银锭身上铭文 越多,承载的内涵越丰富,历史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越高,收藏市场的成交价当然也 越高。而铭文甚少的银锭值得解读的意义 很小,收藏价格偏低,没有铭文的银锭几 乎可以断定为假货。
2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全国的平有: 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 关平:海关使用的标准; 漕平: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标准; 市平:各地市场使用的。
3
案例
有人曾以从江苏拨解一笔税款到甘肃作协 饷为例,指出:江苏税单原按库平,缴税用当 地银两计算;当税款汇往上海时又折成漕平; 到了上海改用规元;由上海汇往甘肃又折回 漕平;甘肃收到银两后用当地银两入帐;然后 折成库平同江苏结帐;又折成本地银两存进 钱庄;再折回库平同户部结帐;到实际开支时 还得再折回当地银两。统计全部兑换过程, 达九次之多。
6
涨价3倍多,硬煤涨价4倍,茶叶涨5倍,猪肉 涨6倍,洋烛涨7.5倍。物价猛涨,货币大幅 贬值。 这种失信行为不仅加快了朝代更替的周期, 而且使早在宋朝发明的纸币难以在中国社 会持续使用,让本来可大大加快经济发展、 促进专业分工的纸币无法发挥作用,在长 达900年的时间里纸币在中国总是时断时续。
11庚子赔款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包括北京在 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 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 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 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 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 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 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 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 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第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清 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1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危机
一、落后的银两制度 半封建半殖民地金融 清朝银两制度的弊端 银两分实银两和虚银两; 实银的成色不一,千差万别。 成色,指含银的多少。 宝银有几种成色: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纹银的成色是93.5374;这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
8
在陕西则“捐借兼行”,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 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 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 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 给匾,以示优奖”。由于在山西、陕西的实验较 成功,此后在推广至江苏、浙江等地。只不过, 这些内债并未照数偿还。在内乱结束之后,各省 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 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这种赖债行为从根本 上使晚晴政府失信,使甲午战争后再想发行“昭 信股份”国债时变得不可能,几乎无人问津。
28
(三)票号的大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票号进入大发展时期。 官款汇兑的数量急剧上升,商业汇兑的比 重下降。(京饷、协饷) 票号还为各省关借垫京饷协饷,成为当地 的财政支柱。 票号为钱庄拆借资金。 票号大发展的原因
29
(四)票号的极盛和衰亡 山西票号遍天下,汇兑量明显增加、票号 利润也明显增加。 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俯有大量借款和赔 款,借款和赔款大部分由各省关委托票号 汇解到上海海关交给帝国主义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兴起(1905年户部银行成 立),票号衰落。
5
背景资料与数据
为解决太平天国引发的财政危机,咸丰朝于1853 年经户部发放官票、宝钞(纸币),同时也铸造 大量重量轻、面值大的铜铁大钱。据张国辉先生 的引证,当时铸造面值为1000文、500文铜大钱 的成本只有114文、90文,等于让清廷只需花114 文的价值就能从民间获取价值1000文的财物! 1854年户部、工部开始铸造铁大钱。在1853年至 1861年间,朝廷共铸造等于826万银两的铜铁大 钱。随着铜铁大钱、票钞纸币的滥发,城乡物价 飞涨。相对这些举措之前的价格,到1860年香油
30
四、官银钱号 也称官银钱局、官钱局、官银号,是清政 府的金融机构。 1845年,成立天元、天亨、天利、天贞、 西天元等5家官银号,发行钱票、银票,所 得收益,作为内务府的进款。 1853年,设立四乾官号,发行京钱票;次 年,又设立五宇官号,发行京钱票。 结局,旦暮之间,货无定值。各字号被撤。
24
钱庄业务有新拓展:大钱庄还为票号保管 资金,在票号没设分号的城市,那里的钱 庄还代票号办理汇兑。 钱庄开始向工业放款,以信用放款为主, 辅以抵押放款。 汇划制度:钱庄业的票据清算。 1890年,设立上海汇划总会,作为相互清算 的机构,各庄收付在100两以上者,在汇划 总会轧差,余额才收付现银。
17
王茂荫认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 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值百民不难以为千”。 他总结道:“考历代钱法,种类过繁,市肆必扰, 折当过重,废罢犹速。” 为什么京外各处贩卖粮食来京者,不肯接受大钱, 致外来粮食日少,粮店纷纷歇业? 银市以钱买 银,大钱制钱价值悬殊。 最后,大钱制度以失败告终。 清政俯铸大钱是一种通货贬值政策,加上发行官 钞和宝钞,造成国计民生的重大灾难!
10
甲午战争的赔款
日本从中国实际得到的赔款包括以下五项: 1、军费库平银2亿两; 2、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 3、威海卫驻军费库平银150万两; 4、以“库平实足”为借口向中国勒索的库平银 1325万两; 5、从“镑亏”一项多得的库平银1494万两。(银 镑在纽约低价,金镑价高,日本欲实施金本位制 故特意索要的。) 以上五项合计为库平银2597亿两。上述数字不包括 这次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财物。
7
清政府发债来应对财政危机
据彭泽益先生考证,因太平天国引发的财 政危机,最初清廷只在山西、陕西、广东 等省议行“劝借”,即向“殷实之家”暂 时挪借,以助国用“。在山西,当地官府 先向各“饶富之家”示以筹款成数,之后 按借数给以印票,分年照期归还。并且还 规定,”如有借至十万两以上者,除按年 归还本银外,若借债人本身已得功名,准 其赏给祖父封典”。
25
钱庄同外国在华银行建立拆借关系,虽然 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信用能力,但另一方 面也受控于外国在华银行。 上海钱庄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不断 减弱,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一带钱庄衰 落。
26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亡 其地位超过钱庄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票号均负无限责任。 身股:人力股。参与分红。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 山西票号 汇兑是票号的主要任务。 逆汇:商号要求票号先为其垫付汇款后,在议定 期限内,商号交还垫款,并支付相应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