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电位
自然电位附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原理在早期的电阻率测井中发现:在供电电极不供电时,测量电极M在井内移动,仍可在井内测量到有关电位的变化。
这个电位是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电位。
使用图1所示电路,沿井提升M电极,地面仪器即可同时测出一条自然电位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能以明显的异常显示出渗透性地层,这对于确定砂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是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图 1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于油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地层水的含盐量(矿化度)与泥浆的含盐量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不同,在井壁附近产生了自然电动势,形成了自然电场。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将其分隔开,两边分别装上浓度为Cl和C2(C1>C2)的NaCl溶液,并且在两边分别放人一只电极,此时表头指针发生偏转。
此现象可解释为: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接触时,存在着使浓度达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这一现象称为离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的迁移率,扩散结果使低浓度溶液中的Cl-相对增多,形成负电荷聚集,高浓度溶图2扩散电动势产生示意图液中Na+相对增多,形成正电荷聚集。
这就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间产生了电动势,所以可测到电位差。
离子在继续扩散,高浓度溶液中的Cl-,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吸引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排斥,其迁移速度减慢;而高浓度溶液中的Na+,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排斥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吸引,其迁移速度加快,这使得电荷聚集速度减慢。
当接触面附近的电荷聚集使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时,电荷聚集就停止了,但离子还在继续扩散,溶液达到了动平衡,此时电动势将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是由离子扩散作用产生的,故称为扩散电位(Ed),也称扩散电动势,可用下式表示:mv g/L。
第4讲自然电位测井
电 法 测 井 的 一 种 。 也 叫 SP Log ( 源 自 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
测量井下岩层的电阻率,一 般须人为供电。
进行电阻率测井时,目的层 测量结束、在断电情况下, 发现记录仪仍然显示,井下 有电位的变化。
根据自然电位曲线研究井内地质剖面的方法- 自然电位测井(SP,单位:mV)。
Ed KdlgC Cm wfKdlgR Rm wf
Kd——扩散电动势系数 对于NaCl溶液,在18°C时,Kd=-11.6mV
扩散吸附电动势
实
将渗透性隔板换成泥岩 验
浓度大的一方富集负电 荷,浓度小的一方富集正 电荷
Cw
Cm
泥岩的特殊性质造成
泥岩颗粒由含硅或铝的晶体组成。由于晶格中 的硅或铝离子被低价(钠)离子所取代,泥岩颗 粒表面带负电。为达到平衡,必须吸附正离子— —平衡离子
扩散吸附电动势Eda表达式
EdaKdalgC Cm wfKdalgR Rm wf
Kda——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 对于NaCL, 在18°C时,Kdamax=58mV 在一般情况下Kda在-11.6mV(纯砂岩,Qv= 0)到58mV(纯泥岩,Qv→∞)之间变化。
过滤电动势E
钻井过程中,泥浆柱压力一般大于地层压力。 在压力差作用下,泥浆滤液渗入地层。在岩石孔 隙中的滤液带有相当多的正离子向压力低的地层 一方移动聚集,而压力大的一端聚集较多的负离 子,产生电位差——即过滤电动势。
E主要取决于压差ΔP,通常忽略不计。
3.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时,测量 电极N放在地面,M电极 用电缆放至井下,提升M 电极沿井轴测量自然电位 随井深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测井通常与电 阻率测井同时进行。
自然电位法
自然电位法自然电位法是一种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来推测地下水体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从原理、仪器设备、实施步骤和应用案例等方面介绍自然电位法。
一、原理自然电位法是基于电场理论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地球上的电场是由地球与大气之间的电荷分布差异所形成的。
地下水体中的溶解物质和岩石中的矿物质都会影响地下水的导电性,从而改变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
自然电位法利用这种电位差来推测地下水体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二、仪器设备自然电位法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电位计、电极和电缆等。
电位计用于测量地表上的电位差,电极则用于感应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电缆用于连接电位计和电极。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辅助设备如地面支架、测量绳索等。
三、实施步骤1. 预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测区,清理测区的杂物和植被,确保测区表面光滑平整。
2. 布设电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极间距和布设方式。
一般情况下,电极间距越大,测量深度越深。
3. 连接仪器:将电位计与电极通过电缆连接起来,并确保连接良好。
4. 测量数据:根据测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和时间。
通常情况下,需要连续测量一段时间,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5. 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电位差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地下水体的电位分布图或剖面图。
四、应用案例自然电位法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1. 地下水资源调查: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判断地下水体的供水潜力和水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体中的污染物扩散情况,评估污染源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3. 工程地质勘察: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勘察地下水位、水流方向和地下水体的分层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4. 地热资源勘探: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热水体的分布和性质,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自然电位
自然电位测井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007-04-24 15:43 ]早期的测井是将电极系放到井下,在供电电极供给电流时,地面用电位计观察测量电极间电位差的变化。
然而,在供电电极停止供电后,当提升电极跨过地层界面时,仍然观察到电位计指针的变化。
于是,发现了自然电位测井。
生活中,当我们信步在绿草花丛中,会闻到阵阵花香;当我们穿行于茶市酒楼间,会飘来茶香酒香,这都是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
同样,液体中也会发生扩散,把墨水滴入水中,颜色范围就会逐渐扩大,即使同一种液体,由于浓度不同也会发生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扩散。
从化学实验中知道,当浓度不同的氯化钠盐水用渗透性膜隔开时,会发生扩散,即高浓度盐水的离子穿过渗透膜移向低浓度。
然而,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率是不同的,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
于是,在渗透膜的低浓度一侧负离子增多,呈现负电荷;而高浓度一侧正离子增多,呈现正电荷。
此时,若把连接电位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到高浓度和低浓度溶液中,则可观察到电位计指针的变化,这种由于扩散作用产生的自然电位称扩散电动势。
油气井中,砂岩地层孔隙中通常饱含盐水,其氯化钠浓度常常高于井内钻井液的盐浓度,因此,在正对砂岩地层处,井壁钻井液一侧呈现负电荷,而砂岩地层呈现正电荷。
由于离子扩散而引起自然电位只是产生自然电位的一种原因,由于吸附、压差、氧化还原等原因也会引起自然电位。
在石油勘探中,主要是扩散、吸附产生的自然电位。
在上述诸多原因的作用下,井内自然电位的分布如图所示。
泥岩层的自然电位为“正”,砂岩层的自然电位为“负”。
如果以泥岩的自然电位为基线,则砂岩的自然电位向负偏,且砂岩的渗透性愈好,其自然电位相对泥岩愈“负”。
由于油、气、水都是贮藏在孔隙性好、渗透性好的砂岩中,因此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找出渗透性地层,然后再配合其他测井曲线分辨油、气、水层。
视电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y 是电阻率法用来反映岩石和矿石导电性变化的参数。
自然电位原理1综述
通过砂岩至井壁直接扩散
扩散:扩散有两条路径
通过围岩向泥浆扩散
1 纯砂岩的扩散电动势
u v RT Cw Ed 2.3 lg u v F Cmf
F:法拉第常数
R:摩尔气体常数
自然电位测井
SELF-POTENTIAL LOG
自然电位: 自然电场产生的电位.
测量装置很简单,一个M电极,一个N电极在地面, VN为定值,M随井深而变化,VMN也如此。
SP +
一
自然电位的成因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井 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产生电化学过程,
结果产生电动势造成自然电场,在石油井中的自然
E
A
Rm f
P
一 总的电化学电动势 据自然电位的成因可得井内自然电场的分布: 纯砂岩的扩散电动势Ed 纯泥岩的扩散吸附电动势Eda
自 然 电 流
根据KIRCHHOFF 定律得: E总 = Ed + Eda (代数和)
静自然电位:纯砂岩与纯泥岩交界面处的总电化学电动势用SSP来
表示。
Rmf SSP K lg Rw
二 划分渗透层及层界面 如果是砂泥岩剖面:
Cw / Cmf > 1
△Vsp有负异常 Cw / Cmf < 1 △Vsp有正异常 Cw / Cmf = 1 △Vsp无异常
渗透层 渗透层 渗透层
无论是正、负、无异常都是指的△Vsp的幅度,层界面在半 幅点,碳酸岩盐的渗透层常夹在厚层致密灰岩之间,离泥岩 较远,在Cw / Cmf > 1 下仍有负异常,但I 要经过大段的致密 灰岩串后才能形成回路。因此层界面不清,幅度小。通常情 况下不用SP来分层。 膏盐地层不含地层水且很致密,不能产生Es。
自然电位 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
自然电位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自然电位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表上的自然电位差来确定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
以下是关于自然电位法的50条描述:1. 自然电位法是一种无需人为干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地下水位和地层水电阻率。
2. 自然电位差是由地下水体的电导率差异所引起的。
3.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基于地下水体中的离子浓度差异,因而对地下水体中的溶质扩散和电解质浓度进行了考虑。
4. 自然电位差是地下水体离子浓度分布和电导率分布的结果。
5. 自然电位差可以通过在地表上安装电极并进行测量来确定。
6. 自然电位差的大小和方向与地下水流动状况有关。
7.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确定区域地下水体的水流路径和水流速度。
8. 自然电位法可以区分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类型的地下水体。
9.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测量地下水渗流方向和坡度。
10. 自然电位差是地下水体中电导率异质性的表现。
11.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评估地下水体的储集性能和水文地质特征。
12. 自然电位法还可用于监测地下水体的变化和污染现象。
13.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精度受到地壳电场、杂散电流和地震干扰的影响。
14. 自然电位法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测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15. 自然电位法适用于均匀和块状地下水体。
16. 自然电位法对于研究地下水体的深部流动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17. 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18.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研究地下水体的动力特性和物理特性。
19. 自然电位法在地下水勘探和水文地质调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结果可以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 自然电位差的测量可通过使用高灵敏度的自然电位仪器来实现。
22. 自然电位法的测量结果通常以电位差的大小和方向表示。
23. 自然电位法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水体的潜水面形态和深度。
24.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研究地下水体与地表水体的相互作用。
25. 自然电位法可用于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和趋势。
自然电位的概念
自然电位的概念自然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是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通常指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的电位。
它是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通透性的结果,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重要生理指标。
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自然电位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神经传导、兴奋传递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膜的生物电学性质中,自然电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
自然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静息离子内外浓度差异以及细胞膜的电容性质等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维持了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稳定性。
自然电位的维持是靠离子泵和离子通道的共同作用。
在细胞膜上,存在着多种离子泵和离子通道,它们对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电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其中,Na+/K+泵、Ca2+泵等离子泵通过主动转运维持了细胞膜内外的Na+、K+、Ca2+等离子浓度差异,而离子通道如Na+通道、K+通道、Cl-通道等则可以让离子在膜上自由扩散,从而调节细胞内外的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导致了自然电位的形成。
在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中,自然电位的值通常为-70mV左右。
这是由于在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下,细胞内外Na+、K+离子浓度产生了梯度,在添加上细胞质中还有蛋白质负电荷和其他阴离子的存在,导致在细胞膜上形成了负电位,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不同也使得不同离子的渗透性也不同,K+离子内外渗透能力高,进一步增强了细胞膜上的负电位。
细胞静息状态的自然电位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首先,它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兴奋传导的基础。
在神经元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细胞外的刺激能够改变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状态,导致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从而改变了细胞膜的电位。
而对于神经元来说,只有当细胞膜上的电位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传导。
而这一系列的兴奋传导,正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自然电位的稳定性。
电法测井自然电位测井优秀课件
a.曲线对地层中点对称,地层 中点处异常值最大;
电法测井自然电位测井
一、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 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 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 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 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一、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单独进行自然电位测井是极少的。
二、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由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可以看 出在砂岩和泥岩交界处自然电 位有明显的变化,变化的幅度 与Ed和Eda有关。
在相当厚的纯砂岩和纯泥岩 交界面附近的自然电位变化最 大。它是产生自然电场的总电 动势E总:
式中K为自然电位系数。通 常把
二、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电流线及电位 在井中的分布。
电流流向为泥 岩→泥浆→砂岩 →泥岩。
在回路中有关 参数为Ed、Eda
二、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2、电位分布
二、扩散作用在井内形成的总电动势及电位分析
进行自然电位测井时,将测量电极N放在地 面,M电极用电缆送至井下,提升M电极沿井轴 测量自然电位随井深的变化曲线,该曲线叫自然 电位曲线(常称之为SP曲线)。
Eda=Kdalg(Cw/Cmf)
若Cw=10Cmf, t=18℃ Kda=-58
一、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3.过滤电位:
这种电动势是由于泥浆柱与地层之间存在压力差,泥浆 滤液通过泥饼或泥质岩石渗滤形成的。
通常,泥浆柱的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并在渗透性岩层(如砂 岩层)处,都不同程度的有泥饼存在。由于组成泥饼的泥质颗 粒表面有一层松散的阳离子扩散层,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这 些阳离子就会随着泥浆滤液的渗入向压力低的地层内部移动。 于是在地层内部一方出现了过多的阳离子,使其带正电,而 在井内泥饼一方正离子相对减少,使其带负电,从而产生了 电动势。由此形成的电动势,叫做过滤电动势。显然它的极 性与扩散电动势相同,即井的一方为负,岩层的一方为正。
自然电位
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是在裸眼井中测量井轴上 自然产生的电位变化,以研究井剖面地层 性质的一种测井方法。它是世界上最早使 用的测井方法之一,是一种最简便而实用 意义很大的测井方法,至今仍然是砂泥岩 剖面淡水泥浆裸眼井必测的项目之一。只 要在井内电缆底端装一个不极化电极M, 在地面泥浆池内放入另一个电极N,将它 们与地面记录仪相连,当匀速上提M电极 时,记录的电位差变化便是井轴上自然产 生的自然变化。自然电位曲线,各个泥岩 层的曲线大体上在右边形成一条直线,称 为泥岩基线,而各个砂岩储集层则以泥岩 基线为背景形成大小不同的曲线异常,称 为自然电位异常。明显的自然电位异常是 砂岩储集层最明显的特征。
NCla-ClN+NNN-NaaaaClNaClClNCl-+Cl--++Cl+-+-a-a+C+井筒Na+w+>NClClClN--C--Na+aClClCl--am-N++NNClNN+Cl-Naaf-aClNaa-++a+Cl纯 砂 岩++a泥 岩-泥 岩+-+Cl-
当泥岩厚度较大时,测量电极离泥岩与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1、地层水与泥浆的性质 2、储集层与泥质含量 3、地层温度 4、储集层厚度 5、储集层的含油性和电阻率 6、储集层侵入带直径 7、泥浆电阻率和井径(不能在盐水泥浆中测井) 8、岩性剖面(适用于砂泥岩剖面,不适应巨厚的碳酸岩剖面)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地层水与泥浆的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岩性剖面:用于储集层与泥岩交替出现的岩性剖 面。裂缝较发育的储集层以致密碳酸盐岩为围岩, 许多储层要通过远处的泥岩才能形成回路,因而 在相邻泥岩间形成巨厚的大片SP异常,不能用来 划分和研究储层。
自然电位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储集层含油性和电阻率 :含油气饱和度比较高的储集层,其电阻率比它完全含水时要高3-5倍以上,这使rt明显升高,使SP 略有减小。故在测井图上,油气层的SP略小于邻近的水层,而厚度较大的油水同层,当其向下Sw增加时,SP异常逐渐增大
储集层自然电位异常的影响因素
❖储集层厚度 :储集层厚度是影响SP幅度的常见因素,一般4m以下的地层,SP随其厚度的减小而减小
(2)多层曲线形态反映一个沉积 单位的纵向沉积序列,可作为划分沉积 亚相的标志之一。
(3)SP曲线形态简单,又很有地 质特征,因而便于井间对比,研究砂体 空间形态。后者是研究沉积相的重要依 据之一。
(4)SP曲线分层简单,便于计算 砂泥岩厚度、一个沉积体总厚度、沉积 体内砂岩总厚度、沉积体的砂泥岩比等 参数,按一个沉积体画出,也是研究沉 积环境和沉积相的重要资料。如沉积体 最厚的地方指示盆地中心,泥岩最厚的 地方指出沉降中心,砂岩厚度和砂地比 最高的地方指出物源方向。沉积体的平 面分布则则指出沉积环境。
.
估计粘土含量
Vsh=1-SP/SSP=(SSPSP)/SSP
Vsh地层泥质含量(小数), SP解释层的SP幅度, SSP解释井段的最大静自然电位.
.
确定地层水矿化度变化
SP异常主要决定于Cw和 Cmf,而泥浆性质较稳定, Cmf变化不大,Cw与地质 层位有关,不同层位差别较 大,故SP异常将指示地层 水矿化度变化。一般来说, 地层水矿化度随其埋藏深度 增加而增加,如在浅部淡水 层看到SP正异常,随深度 增加,正异常减小,而后开 始出现负异常,且负异常有 增大的趋势。但也有矿化度 反转现象,即在浅部发现高 矿化度地层水或深部发现低 矿化度地层水.在存在超压 地层的地区,在超压层正上 方或其它地层中,常有地层 水矿化度减小.
自然电位
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位测井是在裸眼井中测量井轴上自然产生的电位变化,以研究井剖面地层性质的一种测井方法。
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测井方法之一,是一种最简便而实用意义很大的测井方法,至今仍然是砂泥岩剖面淡水泥浆裸眼井必测的项目之一。
对于区分岩石性质,尤其是在区分泥质和非泥质地层方面,更有其突出的优点。
第一节自然电场的产生井内有自然存在的电位变化,说明井内有自然电流流动,井内必然有自然产生的电动势。
实践研究表明,能够引起井内自然电流,进而产生一定电位值的自然电动势有多种,包括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过滤电动势、氧化还原电动势等。
在沉积岩地区的油气钻井中,主要遇到的是前三种,而且常常以前两种占绝对优势。
一、扩散电动势(地层水与泥浆之间的直接扩散)砂岩孔隙中的地层水与井内泥浆之间,相当于不同浓度的两种NaCl溶液呈直接接触。
溶液中的Cl-和Na+将从高浓度的岩层一方朝着井内直接扩散(图1-1a)。
由于两种离子的移动速度(在电化学中称迁移率)不同,Cl-的移动速度比Na+大,于是扩散之后,在低浓度的泥浆一方将出现过多的移动速度快的Cl-,带负电;而在高浓度的岩层一方,则将出现移动速度慢的Na+离子,带正电。
正负离子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两方相对集中的结果,便产生了电位差——地层一方的电位高于泥浆一方的电位。
但是,随着扩散过程的继续进行,所形成的电场反过来会影响离子进一步的扩散。
也就是使原来移动速度快的Cl-离子减慢,而使移动速度慢的Na+加快。
当溶液两方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使不同符号的离子以相等的速度继续扩散,达到所谓动态平衡时,电荷的积累便停止。
于是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之间形成一固定的电动势。
这种由于溶液直接接触,并通过离子的自由扩散所形成的电动势,称为扩散电动势,如图1-1b中砂岩与泥浆接触处的情况。
图1-1 井中砂、泥岩接触情况下离子扩散及形成的电荷分布(C w >C mf )可以看出,扩散电动势的极性是,低浓度溶液一方为负,高浓度溶液一方为正。
阴保专业知识基础篇(四)
阴保专业知识基础篇(四)一、腐蚀电位和自然电位每种金属浸在一定的介质中都有一定的电位,称之为该金属的腐蚀电位(自然电位)。
腐蚀电位可表示金属失去电子的相对难易程度。
腐蚀电位愈负愈容易失去电子,我们称失去电子的部位为阳极区,得到电子的部位为阴极区。
阳极区由于失去电子(如,铁原子失去电子而变成铁离子溶入土壤)受到腐蚀而阴极区得到电子受到保护。
自然电位是金属埋入土壤后,在无外部电流影响时的对地电位。
自然电位随着金属结构的材质、表面状况和土质状况,含水量等因素不同而异, 一般有涂层埋地管道的自然电位在-0.4~-0.7V(CSE)之间,在雨季土壤湿润时,自然电位会偏负,一般取平均值-0.55V。
相对于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CSE),部分不同金属在土壤中的腐蚀电位即自然电位:金属名称相对电位(V)高纯镁-1.75镁合金(6%Al,3%Zn,0.15%Mn)-1.60锌-1.10铝合金(5%Zn)-1.05纯铝-0.80低碳钢(表面光亮)-0.50~-0.80低碳钢(表面锈蚀)-0.20~-0.50铸铁-0.50混凝土中的低碳钢-0.20铜-0.20在同一电解质中,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腐蚀电位,如轮船船体是钢,推进器是青铜制成的,铜的电位比钢高,所以电子从船体流向青铜推进器,船体受到腐蚀,青铜推进器得到保护。
钢管的本体金属和焊缝金属由于成分不一样,两者的腐蚀电位差有时可达0.275V,埋入地下后,电位低的部位遭受腐蚀。
新旧管道连接后,由于新管道腐蚀电位低,旧管道电位高,电子从新管道流向旧管道,新管道首先腐蚀。
同一种金属接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如土壤),或电解质的浓度、温度、气体压力、流速等条件不同,也会造成金属表面各点电位的不同。
二、参比电极为了对各种金属的电极电位进行比较,必须有一个公共的参比电极。
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电极,其电极电位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构造简单,在阴极保护领域中得到广泛采用。
不同参比电极之间的电位比较:土壤中或浸水钢铁结构最小阴极保护电位(V)被保护结构相对于不同参比电极的电位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氯化银参比电极锌参比电极饱和甘汞参比电极钢铁(土壤-0.85 -0.75 0.25 -0.778 或水中)钢铁(硫酸-0.95 -0.85 0.15 -0.878 盐还原菌)三、保护电位1、最小保护电位最小保护电位是金属达到完全保护所需要的最低电位值。
自然电位原理1
RT Cw Eda 2.3 lg (mv) F Cm f
因 Kda >0, 所以 Eda >0 在低浓度的情况下浓度仍与电阻率成反比, Rmf 则有
Eda Kda lg
Rw
Cw Ed k d lg Cm f
Rmf Eda Kda lg Rw
3过滤电动势:是在压力作用下,泥浆滤液向地层中渗入时产生的, 只有在压差很大的情况下才不被忽略,但通常情况下是泥浆压力稍 大与P地,此时可以不考虑该电动势。由此通常情况下是由扩散电 动势和扩散吸附电动势产生的。
自然电位测井
SELF-POTENTIAL LOG
自然电位: 自然电场产生的电位.
测量装置很简单,一个M电极,一个N电极在地面, VN为定值,M随井深而变化,VMN也如此。
SP +
一
自然电位的成因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井 壁附近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产生电化学过程,
结果产生电动势造成自然电场,在石油井中的自然
测量时N电极固定在地面,但VN≠0。因SP 曲线没有“0”刻度,而是 用带正负号的比例尺来表示的,为了读数的方便,选泥岩的SP作为 基线,在一个地区它是稳定的,并且是一条直线。
泥岩基线 砂岩负异常
砂岩的△VSP
2负异常:当CW>Cmf时,SP由泥岩的正电位向砂岩的负电位降低。
泥岩的正电位
砂岩的负电位
层界面
SP - 25mv +
半幅点确定层界面
泥岩基线 砂岩自然 电位的中点
半幅点
确定岩相:沉积岩岩性的粗细反映了当时沉积能 量的大小,不同沉积环境下的SP形态不同,方法: 收集岩心、录井、储层分析资料、高质量的测井 曲线 关键井作单井、区域对比的沉积学研究,建立起 相应的地质单井沉积相模式,自然电位模式。 将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自然电位模式去判别分析 非关键井的单井沉积相剖面 在非关键井相分析中,可以继续补充和修改 地区的标准自然电位电模式(找资料)
【优秀文档】自然电位测井PPT
(二)氧化还原作用
在钻孔剖面中电子性导电体,如金属矿、石墨、无烟 煤等与泥浆和围岩中地层水接触时,由于氧化还原的结果, 在接触面处酚基溶于水,H+为一方,带负电荷离子(如O-2) 为一方,形成偶电层,形成正负异常。
煤层或金属矿层因氧化,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其毗邻 的围岩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使煤层或金属矿层自然电位 为正异常;反之,处于还原状态时,则呈现负异常。
当H/d<4时,自然 电位异常幅度随之降低 SP<SSP,分层点移 向异常峰值位移。
2、岩性的影响 3、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地层倾斜影响 5、邻层的影响
第二节 电极电位测井
一、电极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当H/d<4时,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随之降低SP<SSP,分层点移向异常峰值位移。
自然电位有正有负,单位为mV.
其电极系是采用带有相互短路两个比较电极N1、N2的刷子电极。
第三节 电化学测井的应用
图 无烟煤的电极电位曲线
二、自然电位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一)自然电位曲线特征 u分层点在“半幅点”。
(二)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
1、井径与厚度的影响
当H/d≥4时,地层 的自然电位异常达到最 大,即SP=SSP,分层 点半幅点;
石墨和无烟煤的氧化反应最强烈,正异常。 气煤和褐煤多处于弱还原状态,负异常。
(三)电极极化电位
当金属电极处于盐类的电解质溶液中时,金属 离子离开电极进入溶液成为离子状态,使电极带负 电;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接近电极时,也有逆过程, 即可以沉淀到电极表面,使电极便带正电。
往往形成于金属矿体上。
金属离子离解给泥浆滤液,使自身带负电,而 泥浆带正电,在金属矿层上,呈现明显的自然电位 正异常(图3-4)。
第四章 自然电位
第四章 自然电位斯仑贝谢在1928年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井中电极与放在远处的地面参考电极之间有电位差,该电位差随地层变化,通常相对于泥岩的电平有几十到几百毫伏(图4—1)。
研究过该现象的科学家有:道尔(1948和1950),威利(1949和1951),贡多尼(GO-ndouinndouin)等(1957,1962),贡多尼(Gon-douin)和斯卡拉(Scala)(1958),希尔(Hill)和安德森(Anderson)(1959)。
下文简要说明他们的论述和结论。
对着一种地层的自然电位能够由有关离子运移的两个过程引起:1)动电(电过滤或流动)电位(符号为{EK)是在电解质穿过多孔的非金属介质时产生的;2)电化学电位(符号为Ec .)是在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流体直接接触,或由半渗透膜(与泥岩相当)将它们隔开的条件下出现的。
4.1. 动电电位的起因 动电电位是在钻井液柱和地层之间存在压差,钻井液滤液被迫流入地层时出现的。
滤液通过以下地层流动,就产生动电电位:1.)渗透层的泥饼;2)正在受到侵入的渗透性地层;3)泥岩层。
希尔和安德森(1959)研究了通过泥饼的流动电势(图4—2),而在此几年以前(1951)威利提出了通过泥饼的如下的电势E 的关系式:()][1mV p K E ykm c ∆=其中y 值在0.57到0.900之间。
通过泥岩存在的过滤电位已在实验室中由贡多尼和斯卡拉(1958),希尔和安德森(1959)得到了验证(图4—3.)。
安德森等发表的现场资料也证实了泥岩动电电位的存在。
贡多尼和斯卡拉给出了泥岩的电动势:()][1mV p K E yksh ∆=其中的K 2=-0.018(R mf )1/3。
流动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几个因素: 1) 过介质的压差△p ;2) 移动滤液的有效电阻率R mf ; 3) 滤液的介电常数D 1 4) 仄塔电位ξ。
5)滤液粘度μ。
因为泥饼的渗透率很低(10-2~10-4毫达西),所以钻井液柱和地层之间的压差大部分都降落在泥饼处。
自然电位测井及应用
自然电位测井及应用一、自然电位的产生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对于油气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实践证明,在油气井中,这两种电动势以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占绝对优势。
二、自然电位的曲线特征由于泥岩(或页岩层)岩性稳定,在一个井段内邻近的泥岩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显示为一条电位不变的直线,将它作为自然电位的基线,这就是所谓的泥岩基线。
在渗透性砂岩地层处,自然电位曲线偏离泥岩基线。
在足够厚度的地层中,曲线达到固定的偏移程度,后者定为砂岩线。
自然电位曲线的异常幅度就是地层中点的自然电位与基线的差值。
渗透性地层的自然电位可以偏向泥岩基线的左边(负异常),或右边(正异常),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对比矿化度,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自然电位显示为负异常。
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自然电位显示为正异常。
如果泥浆滤液的矿化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大致相等时,自然电位偏转幅度很小,曲线无显著异常。
综上所述,自然电位曲线具有如下特点:(1)当地层、泥浆是均匀的,上下围岩岩性相同时,自然电位曲线对地层中心对称;(2)在地层顶底界面处,自然电位变化最大,当地层较厚(大于四倍井径)时,可用曲线“半幅点”确定地层界面;(3)测量的自然电位幅度,为自然电流在井内产生的电位降,它永远小于自然电流回路总的电动势;(4)渗透性砂岩的自然电位,对泥岩基线而言,可向左(“负”)或向右(“正”)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相对矿化度。
自然电位曲线的影响因素:A、地层温度的影响:同样的岩层,由于埋藏深度不同,其温度不同,也就造成K d(扩散电位系数)和K da(扩散吸附电位系数)值有差别,这就导致了同样岩性的岩层,由于埋藏深度不同,产生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有差异。
B、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的影响:∆U sp主要取决于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SSP,而SSP的大小取决于岩性和C w,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C w和C mf差别大,造成自然C mf电场的电动势高,曲线变化明显。
自然电位法实验报告
自然电位法实验报告通过自然电位法测量地下水位变化与地下水流动之间的关系,了解自然电位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自然电位法是一种测量地下水位变化的非侵入式方法。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自然电位的变化,通过测量地下水位上下游的自然电位差,可以推测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实验仪器和材料:1. 自然电位测量仪器:包括测量电位差的电极、放电电极和测量仪器等;2. 地下水位的变化数据。
实验步骤:1. 将自然电位测量仪器的电极插入地下水位上下游的测点;2. 开启测量仪器,记录地下水位上下游的自然电位差,并记录时间;3. 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步骤2,记录多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地下水位变化数据和自然电位差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分析:1. 地下水位变化与自然电位差的关系:通过对比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与自然电位差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水位变化与自然电位差的正负关系;2. 地下水流速的估计:根据自然电位差的大小和地下水位变化的时间来推测地下水的流速;3. 地下水流动的方向:通过不同地点自然电位差的观测,可以推测地下水流动的方向。
实验结论:自然电位法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测量地下水位变化的方法,通过测量地下水位的自然电位差,可以推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该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的优点,适用于地下水研究等领域。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1. 自然电位的测量误差: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环境干扰等原因,自然电位的测量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可以尽量选择较为稳定的环境进行测量,减小误差;2. 地下水流动可能不均匀:地下水流动可能不均匀,导致不同地点的自然电位差有差异。
可以增加测点的数量,以增加数据的可信度;3. 实验时间的选择:由于地下水位变化的缓慢性,实验时间可能需要较长。
可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时间段,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结语:自然电位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位变化来推测地下水流动的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自然电位法的原理、仪器和测量步骤,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5电法勘探4自然电位法与自电法
在钻孔11中C点应用充电法得到电位 梯度曲线3,在钻孔41中D点应用充电 法得到电位梯度曲线4,曲线3、4形 态相近,但与曲线1、2有很大的区别, 推断C、D两点所在地质体,不是A、 B两点所在的地质体。根据上述推测, 绘制了电法推断的地质图(左下图)
加密ZK59前
41
58
11
B
D
A Ⅴ Ⅱ C
11
A 2
1
在理想条件下,即导体的电阻率ρ2=0,或导体电阻率与围 岩电阻率比较,满足ρ2<< ρ1时,无论将导体内哪一点作为充 电点,由于导体内没有电阻(或电阻趋于零),将不会产生电位 降(或电位降可以忽略),因此,导体内部及其表面各点的电位 都相等,整个导体实际上是一个“等位体”。假定围岩的电性是 均匀的,则进入围岩的电流将与导体表面垂直
m
计算水平线状充电导体埋深:
h 0.5 p h 2.0m
充电法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 充电法可以用来解决如下地质问题: 1.确定已揭露(或出露)地质体隐伏部分的形状、产状、规模等
2.确定已知相邻地质体之间的连接关系
3.利用单井测定地下水流量和流速 4.研究滑坡,以及追踪地下金属管线等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
U U x
U
O
U x
x
脉体直立时,在脉体顶部正上方对应出现电位的极大值,电 位曲线左右对称;等位脉体的电位梯度△U/△x曲线则为一反对称 曲线,在充电导体顶部,电位梯度为零,在脉体左侧出现正的极 大值,在脉体右侧出现负的极小值
U U x
U
O
U x
x
脉体倾斜时,显然,电位曲线与电位梯度曲线均不对称,电 位曲线的极大值点与电位梯度曲线的零值点均向脉体左侧发生位 移。在脉体倾向一侧(右侧),电位曲线变缓,电位梯度曲线极 小值幅值变小;在反倾向一侧(左侧),电位曲线变陡,电位梯 度曲线极大值幅值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自然电位斯仑贝谢在1928年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井中电极与放在远处的地面参考电极之间有电位差,该电位差随地层变化,通常相对于泥岩的电平有几十到几百毫伏(图4—1)。
研究过该现象的科学家有:道尔(1948和1950),威利(1949和1951),贡多尼(GO-ndouinndouin)等(1957,1962),贡多尼(Gon-douin)和斯卡拉(Scala)(1958),希尔(Hill)和安德森(Anderson)(1959)。
下文简要说明他们的论述和结论。
对着一种地层的自然电位能够由有关离子运移的两个过程引起:1)动电(电过滤或流动)电位(符号为{EK)是在电解质穿过多孔的非金属介质时产生的;2)电化学电位(符号为Ec .)是在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流体直接接触,或由半渗透膜(与泥岩相当)将它们隔开的条件下出现的。
4.1. 动电电位的起因 动电电位是在钻井液柱和地层之间存在压差,钻井液滤液被迫流入地层时出现的。
滤液通过以下地层流动,就产生动电电位:1.)渗透层的泥饼;2)正在受到侵入的渗透性地层;3)泥岩层。
希尔和安德森(1959)研究了通过泥饼的流动电势(图4—2),而在此几年以前(1951)威利提出了通过泥饼的如下的电势E 的关系式:()][1mV p K E ykm c ∆=其中y 值在0.57到0.900之间。
通过泥岩存在的过滤电位已在实验室中由贡多尼和斯卡拉(1958),希尔和安德森(1959)得到了验证(图4—3.)。
安德森等发表的现场资料也证实了泥岩动电电位的存在。
贡多尼和斯卡拉给出了泥岩的电动势:()][1mV p K E yksh ∆=其中的K 2=-0.018(R mf )1/3。
流动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几个因素: 1) 过介质的压差△p ;2) 移动滤液的有效电阻率R mf ; 3) 滤液的介电常数D 1 4) 仄塔电位ξ。
5)滤液粘度μ。
因为泥饼的渗透率很低(10-2~10-4毫达西),所以钻井液柱和地层之间的压差大部分都降落在泥饼处。
通过地层的剩余压差是很小的。
所以,渗透性地层中的全部动电电位通常实际上就是泥饼部分的动电电位。
不过,在泥岩部分也要产生同极性的动电电位(在井筒一侧(高压区)为负,在地层一侧(低压区)为正)。
因为在渗透层处测出的SP偏转是相对于泥岩基线的,所以动电电位对SP信号的贡献就是泥饼的E kmc和泥岩的E ksh之差。
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显著地出现剩余动电电位,因为1)在枯竭地层,流体压力小于原始压力,而泥岩中的压力仍然非常接近于原始值。
所以两种电动电位就不再处于平衡状态了。
2)特殊钻井液。
据报道,某些钻井液系统性地产生一些剩余流动电位(希尔和安德森,1959;贡多尼等,1962)。
3)重钻井液。
它们产生比通常见到的更大的压差(贡多尼等,1962;奥尔索斯,1967)。
4)低渗透地层。
当地层的渗透率很低时(k<5毫达西),泥饼根本不会很快地形成,钻井液与岩石直接接触。
所以,全部的压差都加到地层上。
如果钻井液滤液为淡水,流体向地层内的移动(缓慢的移动)能够造成几十毫伏的负SP 。
如果孔隙压力大于钻井液压力,相当于地层流体向外流出,则动电电位为正值。
当固体(岩石成分)与溶液(孔隙流体)直接接触时,在交界面处就形成电位。
这种电位的起因是:1) 从溶液中优先吸附特定的离子到固体表面。
2) 固体表面分子的离子化;例如,泥岩中轻的正离子((Na +,K +,H +,…)的趋势是进入溶液,把负电荷留在泥岩的片晶体上。
3) 固体晶格本身可能有电荷。
在泥岩中,由手Mg 2+替代A13+,或者由于晶格的不完整(缺失一个原子)而形成负电荷。
最终形成的电极性取决于固体性质。
对于砂岩和石灰岩,固体表面呈负极性;泥岩表面 呈强的负极性。
在固体上的电荷被相邻溶液中聚集起来的相等数量的反符号电荷所补偿。
固体上的负电 荷把正离子从溶液中吸引到它的表面上来(图4—4)。
头几个分子层可以组成—个“固定层”,从流体力学上讲为不可动层。
在离开表面稍远一些的地方是“扩散层”,在其内也有多余的正离子,不过层内液体是可移动的。
其后就是液体呈电中性的体积溶液了。
由交界面到液体的电位剖面示于图4—4,取呈中性的体积液体的电位为零。
“扩散层”内边缘的电位被称为仄塔电位ξ。
因为孔隙壁那里的离子密度较大,所以虽然该处的离子迁移率可能较小,但是其液体仍比孔隙内体积液体导电性强。
孔隙导电性比根据体积液体导电率预测的有所增大的现象被定义为表面导电性。
它被认为是相对独立于孔隙水导电率 的。
图4—5示出在圆柱孔隙中流动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对孔隙施加的压差使流体流过孔隙。
液体也流过扩散层,带走该层的多余正离子。
这种电荷的移动使整个孔隙长度范围内产生电位。
该电位引起通过孔隙返回的电流流动,以及通过孔隙中液体产生电位降。
林奇(Lynch)在1962年提出了这样的关系式:πμξ4w k R D E ∆=(4-3) 式中 ξ—前述的仄塔电位;D —水的介电常数; △p —压差;Rw —水的电阻率;μ—水的粘度;图4—6给出一个在低渗透地层处出现的流动电势的实例。
一般情况下,泥饼的动电电位被泥岩的动电电位所补偿。
所以,流动电位可以被忽略掉,认为测出的自然电位仅与电化学电位有关。
但是,为了计算电阻率,在解释自然电位偏转之前,必须辨认流动电位。
现将辨认流动电位的几个特点简述如下:SP 数值异常地大,导致不正确的低RW 值(与RWQ 或已知的Rw 值相比)。
SP 偏转常常随深度迅速变化,形成尖顶型曲线。
低渗透性地层的泥饼厚度减小或者没有泥饼(参看井径测量.)。
钻井液很淡,地层水为淡水或微咸水。
地层相当纯,而泥质含量大大减小了流动电位(参看自然伽马或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必须有一定的孔隙度(参看孔隙度测井密度、中子、声波)。
存在有大的压差(查看钻井液密度)。
在这些情况下,应使用其它方法估算Rw .4.2. 电化学电位的起因电化学电位E c 是下述两种电位之和。
4.2.1薄膜电位当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电解质被泥岩分开就产生电 动势(图4—7和图4—9)。
泥岩中的粘土是由原子Al 、si 、o 等构成的品格组成的。
O -2一离子占居最外沿位置,在晶格上有负的净电荷。
结果,可以通过泥岩,Na+离子就从溶液中被吸引过来,而Cr 离子被排斥。
这样以来,Na +离子在两种溶液中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迁移。
在泥岩两侧引起的离子不平衡形成电动势一薄膜电位E m :()wf w m a a K E /log 3=(4-4)式中 K 3 = 2.3RT/F (4-5) (2.3是用于自然对数与以十为底对数的转换); R —理想气体常数[8.314J/(K.mol )]; T —绝对温度(开尔文);F —法拉弟常数(96489C/mol ); a w —地层水的离子活性;a mf —钻井液滤液的离子活性; K 3—在摄氏25度时为59.1毫伏。
由于离子扩散的实际速率非常小(几毫安的电流),而电解质的体积非常大,因此对所有的意向和目的来说,Em 被认为是不随时间变化。
注意:在钻井液滤液和钻井液之间的泥饼上也有小的薄膜电位产生。
这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2.2.液体的结或扩散电位 4.2.2 液体的结或扩散电位这是在侵入带中钻井液滤液与地层原生水接触处形成的电动势(图4—8和图4—9)。
Na +和cl -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率,因此在两种电解质之间离子扩散的速率是不相同的。
因为Na +离子的尺寸和与水分子的亲合力较大,所以它的迁移能力较差。
结果,在较淡溶液一方就聚集了cl -离子,而在较咸一方聚集了Na +离子。
这种不平衡形成了电动势Ej ,表示为:)/log(4m w j a a K E =(4-6)在摄氏25度条件下,系数K4为11.6毫伏。
它近似地表示为:FRTu v u v K =-=3.24(4-7)式中 v —Cl 的迁移率(67×10-5cm 2/sV ); u —Na 的迁移率(45.6×10-5cm 2/sV )。
4.2.3 电化学电位(E c )这是薄膜电位与液体的结电位之和:mfwj m c a a K E E E log=+= (4-8)式中 T K K K 133.06043+=+= (T 华氏度),泥岩处的Ec 可以定义为零。
4.3. 离子活度、浓度和电阻率离子活度取决于阳离子的价数。
地层水通常主要是钠、钙或镁盐的溶液。
这种溶液的活度是:()Mg Ca Na f a a a a ++=(4-9)图4—10中的图版可用于根据浓度确定活性。
在图4—11,溶液电阻率被看作离子活性的函数。
注意,在总矿化度小于8.0×104百万分之一以下时,它与活性成反比,故:wmf R R K E log(4-10)在矿化度较高时(或更确切地说,在活性较高的情况下,如由二价离子形成的),关系就要:更复杂一些。
我们利用等效电阻率把这一问题简化,使之:ew e mf c R R K E )()(log=等效电阻率与真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示于图4—13。
这样,SP(E c )就是如图4—12所示的e mf R )(/e mf R )(的一个简单的对数函数。
4.4 静自然电位在图4_14a 中,绘出了在井内没有电流通过的理想情况下的自然电位。
在渗透层段,SP是恒定不变的,而在泥岩段就急剧地下降到零(虚线)。
这就是静SP 或SSP ,表示为:cew e mf E R R K SSP -=-=)()(log(4—12)由于泥岩的SSP 被定义为零,所以SSP 的所有偏转都是相对于“泥岩基线”测出的。
因此,正确地确定泥岩基线是极其重要的。
在实际情况中,电流回路是通过钻井液形成的,产生出类似于图4一14b 中的SP 剖面。
从图4一14可看到,SP 是从泥岩开始相当缓慢地建立起来的,其峰值小于SSP 。
此值称为假SSP 或PSP ,而且与层厚、侵入和原状地层电阻率、侵入深度.泥质含量等密切有关。
这些因素也影响到峰的形状。
4.5.自然电位峰的大小和形状。
4.5.1 井径当其他因素不变时,SP 随井眼尺寸增加而减小。
4.5.2 侵入深度如图4—15所示,SP 随侵入深度增加而下降。
4.5.3 层厚SP实际上测量的是由钻井液中的电流所产生的电位的升高或下降。
仅当地层厚度与临层对电流的电阻与钻井液相比可以忽略时,SP的幅度才接近于SSP(图4-16)。
这也只有在厚层时才能满足这个条件。
所以,薄层的SP一般有所减小。
4.5.4.地层电阻率随着R t/R m的增加,SP偏转的减小,原状地层及其地层边界的确定也就不太明显了图(4—16)。
4—16)。
烃类物质的存在当然也会减小SP。
在邻层,SP随尺R S/R m的增加而增大,在侵入带,SP则随R xo/R m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