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

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商业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

”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

”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模型/doc/8511284410.html,/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

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a.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a.
河道规划图
取得成就
•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后,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好评。2005 年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 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为:“该项目是城市复兴 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 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
延续历史文脉,重现街区价值,要一个繁荣的街区。
规划要点
• 规划层次 ①片[整片保护]:从整体上保护欲控制历史街区,包括保护 范围规定、历史风貌保护、空间环境保护、建筑高度保护、 保护更新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和发扬等。 ②线[沿线修景]:保护与整治沿河、沿街重点地段的风貌与环 境。 ③点[点修缮]:严格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 历史街区环境。 保护范围划定 街区核心保护区——街内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 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 街区建设控制区——为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 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 区。
经验总结
• • • • • 保护目标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保护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建筑保护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保护程序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政府主导性、专家指导性和公众参与性相结合
谢谢大家!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拆除—针对与传统风 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 筑、建筑质量极差和 临时搭建的建筑。拆 除后规划为开放空间。

苏州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苏州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古典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从古城苏州看开发与保护摘要:历史证明,正如河流要在自己的河床里流动一样,城市也定要按照自己的走向发展。

苏州用自己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保护与开发并存,城市才能够经久不衰。

而找准一座城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则至关重要。

关键词:古城苏州开发保护几经兴衰,繁华如故。

苏州,这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韵味依然。

古树老井,白墙乌瓦,却是谁也不能忽视的繁华。

这座人间天堂成了多少人心中的理想家园。

这样一座江南古城是怎样做到傲立于各色各样的新兴都市而依旧独具魅力的呢?我认为,一座城市,尤其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古城,她的辉煌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底蕴的魅力。

历史证明,正如河流要在自己的河床里流动一样,城市也定要按照自己的走向发展。

文化便是城市的河床,唯有在自己的河床里流淌,才能一直向前。

而同时,为了防止其老化腐朽,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那便是现代化的开发。

苏州用自己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保护与开发并存,城市才能够经久不衰。

而找准一座城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则至关重要。

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苏州的美不在于她的妖娆婀娜,而在于她的温婉以及隽永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州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积淀 ,跻身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无处不流露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1.绰约多姿的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素来甲天下,这样一朵奇葩光鲜亮丽,耀眼夺目。

她历史悠远,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

宅园合一,既可居住,又可游览、观赏。

这样一个融自然要素和人文伦理为一体的天堂环境,又是适合于人们思考和休闲的娱乐场所,是文明与自然直接的完美统一。

“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

”“象天女撒下仙花,分在苏州大街小巷”。

无疑,苏州的园林是至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

这些透过岁月洗礼的建筑,徜徉其间,可以让人感受到风雨沧桑的历史,也能够使人领略到古人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

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

参见周干峙 !&&’ 年在苏州召开的 “中国 ( 欧洲历史城市市长国际会议” 上发言 (中国历史城市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
发展变化过程之中, 从来没有 “终结” 和建成的那一 天。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在任何事物的发 展过程中, “变” 是绝对的, “不变” 才是相对的。苏州 古城历经 !"## 多年的发展历史, 正是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传承与变化中发展、 在旧与新的冲突中演变, 是 历时性发展的共时性展现! , 这正是历史城市保护 的价值所在。历史城市保护的目的是延续城市发展 的历时性, 为了不割断城市发展的历史, 既不能抹去 以前的发展痕迹、 更不能不为后人留下今天的火热 实践。否则, 在后人看来, 城市的发展历史不仅可能 在过去的横断面上闪断, 也会在今天的节点上终结。 因此, 倡导动态的保护观念, 就是要避免由于片面强 调古城的静态保护、 绝对保护而忽视今天在历史长 河中的客观存在, 古城需要保存不同时期文化信息 (当然包括现代) 的历史记忆, 使居民体验到文明由 过去向未来的延续" , 进而真正实现城市文化的可 持续发展。 世界上有机、 动态形成的著名范例不胜枚举, 一 个共同特点是: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 互相尊重 和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空间形式, 后一项 建设不必原样保留或继承先前的内容和形式, 但求 根据当时的现实条件和对原有作品充分理解后的协 调。因此, 为了追求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 基于动态 观念的苏州古城保护, 除对古城格局和整体风貌需 严格控制、 历史延续外, 应重点对重要的文物建筑、 控保建筑、 历史街区、 历史地段及其它们的周围环境 实施保护, 要最大限度地采取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 保护手段# , 保留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客观的历史 记忆; 对大量的一般地区和一般建筑, 则不应再沉溺 于保留和改造的数量之争, 也不必拘泥于 “原汁原 味” 的重复, 而应在满足现代功能要求、 延续城市格 局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 能保则保, 需拆则拆, 重在 体现当代人的认知水平、 文化修养和技术能力, 符合 苏州古城的形象特征, 提高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留 给后人一个经过我们传承、 留有当代记录的历史城 市。 (三)发展的保护观念 与时代同步发展是历史城市保持永久生命力的 基础, 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不同于一般的文物或艺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ppt课件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ppt课件
保ppt课护件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9 意义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27
3.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民居以“间”为房屋的构成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 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 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街坊或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
2 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官府与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轴线的城市,
ppt课件
21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的构成分析
水道的构成: 1、 材料:古城里河的两岸都用石块砌筑,称作石驳岸。 2、 与民居的关系:宅舍从驳岸上排列而起。河水成为生活中重要的水源。
2 3、踏步:下河的踏步在临水民居中都作了妥善的安排,既与建筑布局相吻合,
又与河道交通相配合,构成了强烈的水上人家的生活气息。
ppt课件
13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原则与方法
3.
2 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ppt课件
14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 ——真实性

苏州古城保护

苏州古城保护

(1)苏州是一座有着2520年历史记载的古城。

苏州是一座2520年没挪过窝的古城。

2520年的岁月积淀,苏州古城里的古典园林、古城墙、古河道、古街巷、古塔、古桥、古建筑群星罗棋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留下了保护的重任。

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城,使之“传之后世,永续利用”,苏州市有关部门不断地探索、创新古城保护之路,在全国连创了六个率先:率先实施城市紫线管理,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率先将文保工作列入各市(县)、区政绩考核指标,明确一把手政绩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挂钩;率先颁布政府资金奖励引导办法,加快形成文物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率先建立古建筑评估体系,使文物保护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化;率先出台文物维修工程准则,进一步规范文物维修行业;率先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古建筑完好率测评办法,并对各级文物和控保古建筑进行完好率测评。

法制化撑起了古城保护伞【镜头】苏州古城保护令专家最为满意的是,苏州古城内没有高大建筑,登上北寺塔眺望,苏州古城风貌一览无余,视线未被阻挡。

这得益于苏州坚定地控制了古城区内建筑的层高。

按照保护规划,苏州古城区限高24米,在古城1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十层以上的高楼。

近年来,古城区内的新建筑,檐高更被限制在9米。

【理念】立法在先,依法行政。

【实践】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

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

苏州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苏州市区河道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苏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与现行文物保护大法相配套的、符合苏州实际的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

苏州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公布了首批控制保护古建筑。

2002年10月,苏州市出台了第一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主要适用于控制保护古建筑的保护管理,针对性强,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四个特点:一是正式确立了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二是加强了古建筑保护措施;三是加大了古建筑保护管理的奖励力度;四是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予以积极的政策扶持。

PPT演示文档- 原汁原味保护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PPT演示文档- 原汁原味保护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古书枫扬的 防护处理
恢复后的玉泉井
恢复后的天泉井
厅 堂 的 家 具 陈 设
厅 堂 的 摆 件 堂陈设现状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层次总体偏低, 有的地方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四是保护管理法制不健全,存在有法 不依和无法可依的情况;
五是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恢复后的砖细照墙
恢 复 后 的 木 刻 图 案
郑 板 桥 书 画
木 雕
彩石花纹改建后铺 地现状
为了治理水质向池塘放养鲢鱼
为了治理水质对池塘进行清淤
原汁原味保护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1.世界文化遗产历史背景和近期的有关信息。
2.遵循公约法规,原汁原味保护。 3.贴近时代要求,科学现代管理。 4.挖掘文化内涵,展示传统魅力。 5.开发自身资源,发展特色旅游。
一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 象比较普遍;
二是少数地方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 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 化和城镇化倾向,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 性、完整性受到损害;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古城保护与更新目录一、区情概况 (3)二、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 (5)(一)经济概况 (5)(二)创业园与产业升级 (7)案例:苏大创业园 (8)代表企业:天宫网 (11)数字地图 (12)(三)古城风貌与特色街区 (14)案例:十全街 (14)风貌代表:网师园 (17)代表企业:任嘒閒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19)荣宝斋苏州办事处 (20)(四)历史遗迹与现代商圈 (21)案例:南门商贸圈 (21)(五)文化古城与沧浪新城 (28)案例:新城规划展示馆 (35)姜昆艺术收藏馆 (36)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 (37)三、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 (39)(一)民生概况 (39)(二)古城保护与整治概况 (41)案例:道前地区街巷整治 (42)同德里、同益里 (44)(三)城市管理 (45)案例:“好管家” (45)(四)民生服务 (47)案例:虚拟养老院 (47)日间托老所 (51)四、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53)(一)文化概况 (53)(二)沧浪文脉 (55)案例:东吴大学 (55)(三)文化阵地 (58)案例:况公祠 (58)清微道院 (59)古胥门 (60)(四)文化活动 (62)案例:古胥门元宵灯会 (62)端午民俗文化节 (62)(五)文化新秀 (63)案例:沧浪少年宫 (63)一区情概况沧浪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的中南部,因辖区内闻名遐迩的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25.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3万,是苏州市的教育、文化、科研、新闻、旅游中心区,也是苏州市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丰富的中心城区之一。

作为曾经的吴国都城心脏——子城的所在地,沧浪辖区占据了苏州古城的半壁江山。

2500多年的吴文化熏陶,构筑了沧浪区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的每一座小桥、每一条街巷、每一块青砖都铭刻着历史的印记,充盈着文化的内涵。

至今尚存的重要文化遗产,有全国仅存的水陆城门盘门,有苏州最早的佛教浮屠瑞光寺塔,有江南独绝的双塔和开元寺藏经阁,有开天下立学风气的府学和文庙,有象征苏州文风炽盛的文星阁,有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沧浪亭,有以精雅著称的网师园,等等。

苏州古城的保护

苏州古城的保护

苏州古城的保护夏驯 10081720125 苏州,古称吴,又叫,,,茂苑,吴门,等,广义指苏州,狭义仅指苏州中国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苏州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是古代的大城市之一。

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址未变为世所罕见。

是最早的城市之一。

先后为春秋,三国东吴(前期),元代农民政权周等政权。

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公里,桥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桥241座;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古城目前还承担着大量工业生产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职能。

工业企业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古城区工业企业最多时有286个,用地共达172公顷,占古城总用地12.2%,工业门类齐全,涉及纺织、医药、工艺美术、电子、机械、丝绸、轻工、设备制造八个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这些工业企业多数因陋就简,就地改造发展,与住宅、园林、文物古迹等犬牙交错,布点混乱,带来了工业三废和噪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古城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也给古城保护与更新及文物保护带来障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苏州.ppt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苏州.ppt

苏州城市建设史
• 宋代平江府
•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 《平江图》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 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 诚、张迪刻石。《平江图》采用裴秀的制图六体 ,是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 市地图 。 •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 。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 周长约6千米。
留园
• 留园为 苏州四 大名园 之一。 园中分 四个风 景区, 以建筑 空间处 理得当 而居苏 州园林 之冠。
网师园
• 网师园占地不 及拙政园的六 分之一,但小 中见大,布局 严谨,主次分 明又富于变化 ,园内有园, 景外有景,精 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 不见拥塞,山 池虽小,却不 觉局促,因此 被认为是苏州 古典园林中以 少胜多的典范 。
苏州城市发展特色
•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 • 苏州是誉满中外的园林风景城市 • 苏州是丝绸和工艺美术品著称的城市
苏州名园简介
•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 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 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 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 为悠久的园林。
苏州城市建设史
• 春秋时期的阖闾大城
•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修建阖闾城。 伍子胥运用“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的法则 选择城址。“相土尝水”多半是了解土质和水情 ,“象天法地”就有观天象、看风水的意思。 • 阖闾大城面积14.2平方公里,约明清北京城的五 分之一。城墙底宽2丈7尺,高4丈7尺,相当于如 今5层楼的高度。开陆门8座,以象征“天之八风 ”,水门8座,以效法“地之八卦”。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整片整片地遭到破坏。

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特性和古城风貌,已成为每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所面临的新课题。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0年代初期,人们还留连于苏州古城的小桥流水、老宅深巷,十年后的今天,苏州已成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2001年GDP达到1780亿元,全国第六;2002年全国第五;2003年利用外资已超过上海,名列全国第一。

最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苏州选入“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苏州现代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苏州市委已明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在古城保护与更新方面进行了持续渐进的探索性实践(图1)。

1 苏州努力寻求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成果(1)在宏观思想上,“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得到遵从,“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十六字方针在街坊改造中得到执行(图2)。

第一批10、16、37号三个街坊解危安居工程于1993年试点启动,第二批11、17、39、43号等十个街坊随后也完成了改造(图3~6)。

(2)在规划引导上,“保护古城、建设新区”战略的制定确保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南吴北相、五区组团”格局的形成。

一体两翼的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蓬勃发展,吴县市撤市建区后的相城区和吴中区欣欣向荣,为古城减负提供了发展空间。

(3)在操作步骤上,从“点”到“线”(一条街道的风貌改造:十全街、枫桥大街等)到“面”(一个小区的改造:桐芳巷小区等)到“片”(一个街坊的改造:平江区10号、金阊区16号、沧浪区37号街坊等)分阶段逐步推进(图7~8)。

(4)在具体工作上,“古城街坊解危安居”、“水环境整治”、“观前地区整治更新”、“盘门景区改造”、“环古城风貌保护”、“山塘保护”、“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等一系列古城保护性工程已经完成或正在启动(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域、节点、标志物。
在古城内,城市意象(风貌)在物质形
2
体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地块和街道所确定的城市形态、
建筑群体的组群关系等。
2、由尺度、规模、形式、建造、材料、
色彩和装饰所确定的建筑的外貌和内涵。
3、历史街区与其周边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4、城市地区在经历相当长时期以后所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 与文化资源。 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 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 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 创造条件。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征,为沿街店铺,同时又是车辆的主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的居住环境。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的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的带店民居。 苏州的街一般有“市”的功能,称之为街市:
街坊示意图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根据各个街坊在苏州古城内的实际情况,苏州市在对各街坊的规划处理上采 取了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平江保护区的 21、22 街坊,借鉴形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总结 传统的空间组合手法,力求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解决了在比较 窄小的街巷中安置各种市政管网的问题。 在处于商业和交通枢纽中心的 52、53 号街坊规划中,运用市场 这个经济杠杆 安排用地,充分、全面地考虑交通、人流、商业之间 的关系。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

——梁思成
目录 conten ts
1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
2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3
平江街区案例分析
4
总结
苏 州 城 介 绍
保护与更新概况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 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 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 6 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 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
形成的各种功能。对苏州古城街区的真
实性的分析,同样是分析以上这些元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苏州古城街巷
街巷一般由石块构路等,当然也有
一些是砖铺砌的道路为了
延续古城风貌,有必要在
新修的街巷路面中采用石
材来铺筑。
——苏州古城街巷
苏州古城主要南北向,街是略偏东,这与城市南北主轴略偏东 吻合。东西向街与南北向街基本垂直,形成了街的格网,巷是 格网里的步行道,东西向巷居多,形成了扁方格形的城市街巷
保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传统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2 1、 前街后河 ,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
2、 前街后巷,巷里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 街市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市民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出现了各有特色的街
市,满足了城市应有的各种功能。 巷:
巷是街与民居联系的连接节点,构成了格网状的步行系统,由于民居以南 北朝向为优,因此东西向巷为多数。 1、巷的尺度: 巷的长度在 250~350 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在60~80 米, 刚好为一般规模宅院的布置长度。巷宽的约 3~4 米,窄的约 2 米。巷构成了安 静的居住环境。 2、巷与民居的关系: 深宅大院多半是巷里的纵深几进,横跨几落的建筑群体, 配有私家花园。大宅占地大,有条件有几个方向的出入口。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 是一些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和形状,以及自身的财力,进行建造,布局多 样,形体自由多变,不拘一格,有的用地窄而深,有的阔而浅。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房屋的自然衰败现
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 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 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 今已经 100 余年,许多 房屋年久失修。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1986 年的《规划》确定 “统一规划,分片设计,综 合治理,逐步改造”的指导 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54 个街坊,并进行大量的研究 论证,开始由探索到实践,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凯文 林奇认为
2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
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 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构成城市意象的
三个层次为:识别性、结构和意义,
其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路径、边界、区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原则与方法
3.
2 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 ——真实性
真实性的量化,表现为各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以下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对真实性的界定: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 传统风貌区 文保控制带 河道控制带 改造更新带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