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特色
洪江古商城坐落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元朝时为湘黔边境的大墟场,明清时期是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民国时期有“湘西小南京”、“小重庆”之称,是大西南第一座古商城。古城完好地保存了380余栋明、清、民国时代的建筑,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其中有断续约8公里的青石板路,有多处康熙至民国时期的门匾、石雕、石刻、题字,有近40个图案精美、雕工精湛、风格各异的太平缸,有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手迹等古迹。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其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气势之雄、建筑之奇、内涵之深、保存之好,全国罕见,被专家们盛誉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是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
在数百年的历史酝酿中,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洪江古商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商道文化的代表。其商道文化特色的主要构成元素大致体现在“水、形、街、市、物、史”六个方面。
(一)历尽沧桑的古城水脉
洪江古商贸城因水而兴。沅水、巫水在古城边交汇,水是古城机体的血脉所在。在清人王炯《滇行日记》中描绘的“古城/烟火万家,称为巨镇”时期,水系就已成为古城的命脉,是古城对外交通、商品贸易、生活循环的载体。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洪江街市全境图》载,有名称的商业码头就有柴码头、新码头、高码头、左家码头、申家码头、杨家巷、塘坨、新安码头、廖码头、太素巷、松林、大码头、三甲巷、洪盛码头、宋家码头、同仁码头、赵码头、吉庆码头、七属码头、辰源码头、一甲巷、武宝馆、大佛寺、福建码头、山陕码头、江西码头、贵州码头、六甲码头等28个。另外还有回龙寺、青山脚、大湾塘、萝卜湾、滩头、岩山脚、月亮湾、蛤蟆岩、马羊山、草鞋塘等供木材停靠、编扎和起运的数十处坞址。民国二十一年(1932),洪江有码头工人422名。民国二十七年(1938)《湘水道查勘报告》中说,经常聚集在洪江码头的大型木帆船有511艘,且木排云集,常常“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江”。据民国十九年(1930)统计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国实业志》记载, 洪江的货物吞吐量仅次于长沙,居湖南省第二位。可见当时洪江古商城商品转口贸易之盛。位于现洪江影剧
院附近的高码头,长约80余级阶梯,宽约1.5米,古朴陡峭,见证着古城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虽然水路的交通、运输功能有所减弱,但依然是构成古城景观的要素和传承古城文化的载体。
(二)自然的扇状空间格局
洪江古商贸城的形成机理,属于地域系统内部自然形成的空间体系,在经济与文化等深层机制作用下,这里以老鸭坡山麓为骨架,以河岸为边界,按传统礼制和商贸需要,沿山体和河岸,借岗、谷、脊、坎、坡、壁等条件自然生长起来,或构筑于高坡,或就于坎旁,或坐落于深巷,或吊脚于河岸边,高墙连着高墙,屋檐连着屋檐,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和高低错落的石级码头相连,以犁头嘴为起点呈扇状向上延伸,这些使古城呈现凝聚、均衡、祥和的气氛。同时,一则背阴抱阳,二则依山而建,无水患或缺水之虞,三则城后一派自然风光,夏日层峦叠翠,冬日银装素裹,使整座古城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增强了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充分体现了依山就势营造环境的匠心。其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与周边的山水、园林、地形结合巧妙、科学、合理,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构成了立体轮廓之美。
(三)蕴含商道文化的街区景观
古商城的主街道、沿河街、巷冲、广场等景观元素共同构成特色鲜明的商道文化历史街区。古商城的街道分为三种:平整、稍直且长的称之为街,沿山沟而建的叫作冲,冲与街之间因地势变化所形成的走道称为巷。各冲、巷皆依山就势而建,街巷密集交错,用青石、灰石铺就,狭窄弯曲,除正街外,长度一般是200-300米,宽2-4米。“七冲、八巷、九条街”虽形若网络,状若迷宫,然动静互补,主次分明,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商城建设模式。古商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巷是一甲巷、财神巷、里仁巷,街巷两旁的临街商号、门面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貌与格局。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景象。由于年深月久,石板街面被磨得光洁,色彩斑澜。
总之,这些景观元素展示了古城发展历程中的商道历史文化,形成了古城独具特色的环境空间,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知觉意向。
(四)“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
街市生活是古商贸城的活力所在,是古城有机体中活的肌体组织。街市活动繁荣了古城经济。鼎盛时期,这里聚集了17家报馆、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50多家妓院、60多家烟馆、70多家酒店、数十家客栈、上百个作坊、近千家店铺以及60多个寺、
庵、庙、宫、殿、堂、馆、祠等宗教场所。清光绪十三年(1837)编撰的《洪江育婴小识》描绘了当时的繁华景象:“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壁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
现在,近20万平方米明清、民国时期的街道、建筑仍完好地保存在古城之中,俨然一幅活灵活现的“清明上河图”,具有一个商道文化的精彩排场,且如老酒一般,越陈越香。
(五)极具商道文化色彩的明清建筑
明清时期,洪江是闻名遐迩的江南巨镇,富甲一方的古城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恢宏大气、独步江南的建筑。洪江古商城的建筑俗称“窨子屋”,“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不仅具备“实用、坚固、美观”特点,而且体现了合乎礼制的东方文化内涵,堪称我国古建筑之经典。它最大的特征是“商道”文化特性。洪江人在营造窨子屋时充分体现了“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商居风格,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纵向组合院落,形似四合院,整个院落根据高差关系分为两进两层或两进三层、三进三层。窨子屋以大气豪放取胜,并不追求精致繁复,其内向开敞,外向封闭,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前后院没有明显的高差,便于商业往来。一般院落台基较高,以保障防潮,有利于通风采光,便于储存货物。进门的门墙不是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呈几何等边双斜角开门,有吸纳财富之意。大门厚重结实,且有密密麻麻的门钉,象征门庭兴旺。外墙壁是老青砖砌成的高高的封火墙,利于生命财产安全,且外形多为斗拱造型,飞檐翘角,雕龙画凤,极尽婉转、袅娜、飘逸之美,又体现了商家的文化品位。弧体墙面,有引风作用。墙体富于变化,很有节奏感、韵律感。墙内是木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中堂极为宽敞,廊阶用平平整整石板铺就,显示出主人广纳四海之财,笑迎三江之客。天窗上刻在木头上的字,多数都是一些为官和经商的哲理。屋顶从四方成比例向内中心低斜,呈小方形天井,意“四水归堂”,同时可吸纳充足的阳光和空气。这些明清古建筑,风貌古朴,风格独特,与古城木板房、门坊、门匾、楹联、家具、石雕、石刻、题字、太平缸等等一起,都让人感受着天人合一的和谐。
(六)具有传奇色彩的商道轶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