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张 立

[摘要]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制度环境、策略、动力、主体以及绩效等方面都显示

出其独特性。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新产业的重视、私营经济的成长以及生产率较高等。但印度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如增长与分配、增长与就业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及政府执政能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发展受阻

等,将可能制约印度经济的持续腾飞。印度的实践表明,在私营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角色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发挥对市场调节的纠偏和校正作用,否则,就难以解决好增长和分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制度环境;发展策略;发展绩效

[中图分类号]F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05—046—05

继中国之后,印度成为了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但是,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制度、动力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印度却与中国大为不同,显示出其发展模式

的独特性。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印度模

式作一番深入探讨,以便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深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亚洲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相比,印度的总体表现可谓极其平庸。在这一段时期内,印度的发展战略主要致力于两大目标:一是在经济上满足人民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二是在政治上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免受外部压力和干涉的影响。〔1〕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印度效仿了前苏联的经验〔2〕,走上了一条以集中全社会资源、优先发

展基础工业和公营部门为重点的发展道路。〔3〕但需要指出的

是,印度并没有全盘照搬前苏联的做法,更没有像当时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一样,对收入或财产进行重大的再分配,而是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殖民地时期就已有所发展的私营部门,建立起了一种混合经济体制。然而,30余年的实践表明,印度“发展”的现实与梦想间依然相距遥远。麦迪逊的研究指

出〔4〕,195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

318%,而到1978年,反而下降为314%。1952~1978年

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102%,远低于同一时期日本的7185%,也低于前苏联的4175%、世界平均水平的4152%和中国的4140%。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出奇的低,仅为1181%,远低于日本的6166%、前苏联的3115%、世界平均水平的

2156%和中国的2134%。这些数据清楚地反映出了印度经

济所面临的增长乏力的困境,也为决策者提出了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必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的政策体系逐渐有了改变。如1984年拉吉夫・甘地总理的政府执政后,在许可证政策上做出了较大的松动,允许大财团享有不受垄断和限

制性贸易行为法和外汇管制条款约束的特殊照顾等。〔5〕

这种

政策变化的效果很快就在经济指标上得到了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六五”

(1980~1984)和“七五”计划

(1985~1989)期间,印度实际G NP 增长率分别上升到了515%和516%。〔6〕

然而,细小的政策修补并不足以弥补整个

体制的漏洞。举例来说,这一时期印度经济的不平衡也在加剧,在“七五”期间,政府预算赤字占G 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六五”时的917%上升到了1117%。这对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造成了压力和负面影响。而1991年

①②在本文中,我们将“发展模式“(devel opment model )这一概念理解为以系统方式建立的一组有关发展的程式化(stylized )事实,这

组事实能够集中地反映所关心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本质性特征。参见:赖平耀1东亚模式与中国〔J 〕1国际经济评论12001,(Z1)

1

[收稿日期

]2009—04—10

[作者简介]

张立,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四川大学南亚所副研究员。 四川成都 610064

海湾战争带来的高油价冲击,更使印度深陷危机之中。到

1991年3月,印度外汇储备仅能维持三周进口所需的资金。

印度被迫求救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 )的帮助。但I M F 从来都不是乐善好施的,接受它的贷款总是要承担国家尊严(/主权)受到侮辱或侵犯的风险。但这也激发了印度深化改革的决心。于是,在当时内外情势的影响下,1991年执政的拉奥政府发布了新的改革政策,其具体内容在同年7月颁布的《新工业政策声明》得到了较为详细的阐述〔7〕,如:基本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为公营、私营企业提供接近平等的竞争条件;修改《反垄断法》,减少对大型私营企业的投资限制;改革公营部门,引进竞争机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市场调节功能,加速推行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调整外资政策,改革外贸体制,促进印度经济国际化等。自此以后,印度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据统计,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2002财年度G DP 增长率曾跌至最低的4%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在6%以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9〕,印度人均收入已经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3051美元,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8〕

印度的社会指标在改革过程中一直也在不断改善。如印度的识字率就从1991年的52%上升到了2001年的65%,在90年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前10年的水平。〔10〕

所谓的“印度发展模式”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积

极关注。

①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如上所述,受到国际上普遍称赞的印度经济模式,其实主要是指(虽然并不完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改革算起,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些突出特征。而其中的某些特点也充分反映出了印度模式的长处所在。

第一,从宏观制度环境来看,印度的发展是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印度号称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建立了竞争式的竞选制,并且有着相

对健全的法制环境。这使得它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

(N I S )的“威权”式政治体制明显不同。②莱内特・翁就

此指出〔11〕,“印度似乎还建立了有益于经济发展的公共制度———民主、运转良好的司法系统、财产权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1森教授发表的评论也指出〔12〕,“1947年时,受到严重束缚的印度经济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增长———著名的3%。缓慢的经济增速与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首个全面实行民主的贫困国家。自那以来,民主确实在印度繁荣起来,期间很少出现停滞。印度定期举行有序的大选,拥有自由而活跃的媒体和司法独立,同样重要的是,执政党在大选失败后愿意交出政权,而非召集军队。对于任何贫困国家(特别是像印度这种规模的国家),这都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二,从发展策略来看,印度既强调对外开放,同时对国内保护力度也很大〔13〕。这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

(N I S )十分注重依靠出口和外部市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

策略有明显的区别。这正如前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 )所指出的:“中国开放了本国零售市场,而印度至今仍对此非常抵触。虽然进口关税已有了大幅度的削减,但2005年印度对进口制造业产品所征关税的

税率仍比中国高一倍”。〔14〕

另外,蒙特克・S 1阿卢瓦利亚在

回顾印度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时也指出,

“……实际的情况是,印度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改革力度都不

够”。〔15〕当然,印度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国内的保护,这既与

印度感到自身经济实力较弱以致不足以应付外来冲击有关系,也与印度国内大财团势力的牵制有关联〔16〕,因为对外开放容易给原有的产业主导者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第三,在发展动力上,印度具有重视消费而非投资、重视内需而非出口、重视服务业而非制造业③、重视高新

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等特点。〔17〕闻潜

等人的一份研究指出,长时期以来,印度内需与经济增长

①②③可参见:(1)Kal pana Kochhar,U tsav Kumar,Raghura m Rajan,A rvind Subra manian,and I oannis Tokatlidis 1I ndia ’s Pattern of Devel op 2

ment:W hat Happened,W hat Foll ows?〔R 〕I M F Working Paper 1W P /06/22;(2)Gurcharan Das 1The I ndia Model 1f oreign affairs 〔J 〕1July

/August 2006;(3)哈米什・麦克雷1中国与印度模式谁将更成功?海外经济评论〔J 〕12006,(7);(4)罗1哈德格莱夫,斯1科哈纳克1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J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989,(4);(5)文富德1印度经济模式的特色〔J 〕1领导之友

12004,(5);(6)华民1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与不同的方法〔J 〕1复旦学报1(社会科学版)12006,(6);(7)杨文武,雷鸣1试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架构体态及其启示〔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8,(1);(8)张立1印度发展模式解析〔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8,(4)1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 m )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威权主义政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存在的时间大致是从19世纪后半期以后,其中,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期是两个高潮。威权主义政体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不但出现在欧洲,也出现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般是指社会经济基础还不强大的国家走向发达的一种政治上的过渡形态,即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整合维持秩序和稳定,以达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以上参见:冯秀文1威权主义政体的内涵〔J 〕1世界历史12005,(2)1这主要是指2000年以前。自2000年以后,印度开始意识到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详情可参阅:文富德1印度加速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与前景〔J 〕1南亚研究季刊12006,(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