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北京市八一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该反应的速率表达式为v=k?c m(NO)?c n(H2)(k、m、n待测),其反应包含下列两步:

①2NO+H2═N2+H2O2(慢)

②H2O2+H2═2H2O(快)

T℃时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

B.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

C.该反应速率表达式:v=5000c2(NO)?c(H2)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反应历程中反应慢的决定反应速率,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故A正确;

B.反应①难以进行,说明反应的活化能高,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故B错误;

C.比较图表Ⅰ、Ⅱ数据可知NO浓度不变,氢气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一倍,Ⅲ、Ⅳ数据分析,H2浓度不变,NO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到4倍,据此得到速率方程,v=Kc2(NO)?c(H2),依据Ⅰ中数据计算K=5000,则速率方程v=5000c2(NO)?c(H2),故C正确;

D.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生成28gN2放热664KJ,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故D正确;故选B。

2.工业合成氨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成氨的正、逆反应的焓变相同

B.若使用催化剂,生成等量的NH3需要的时间更短

C.在该过程中,N原子和H原子形成了含有非极性键的氨气分子

D.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大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答案】B

【详解】

A.在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焓变数值相同,但符号相反,A错误;

B,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等量的NH3需要的时间更短,B正确;

C.N原子和H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形成的是极性键,C错误;

D.根据图示,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键释放的能量,D错误;

答案选B。

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

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4.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则1mol无水乙醇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A.10Q B.10Q~5Q C.大于10Q D.5Q

【答案】C

【详解】

n(NaOH)=0.05L×8mol/L=0.4mol,则由CO2~2NaOH~Na2CO3,可知n(CO2)

=0.2mol,则n(C2H6O)=0.5×n(CO2)=0.1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0Q,由CO2~NaOH~NaHCO3可知,n(CO2)=0.4mol,则n(C2H6O)=0.5×n(CO2)=0.2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则乙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介于5Q~10Q之间,所以选项C不符合;故答案选C。

5.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B.SO2为 0.25mol/L

C.SO2、SO3均为0.15mol/L

D.SO3为0.4mol/L

【答案】B

【分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若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4mol/L、0.3 mol/L、0mol/L,若该反应从逆反应方向开始,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mol/L、0.1mol/L、0.4mol/L,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则各物质的浓度一定小于最大浓度,以此来解答。

【详解】

A项、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2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故A错误;

B项、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2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大于0,则可能为

0.25mol/L,故B正确;

C项、SO3、SO2浓度均为0.2mol/L,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能是一种物质的浓度增大,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减小,SO3、SO2浓度不会均为0.15mol/L,故C错误;D项、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3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可逆反应,注意可逆反应的特点为不完全转化性,学会利用极限转化的思想来分析物质的最大浓度,但实际浓度一定小于最大浓度是解答关键。

7.电动汽车以锂电池提供动力,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研究的前沿科技。某锂电池的电

放电

Li3NiCoMn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池反应为:xLi+Li 3-x NiCoMnO6

充电

A.该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互为可逆反应

B.充电时主要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放电过程中,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

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

【答案】C

【详解】

A.对电池充电是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使其逆向进行,而放电是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二者进行的条件不同,充、放电也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二者不是可逆反应,故A错误;

B.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

C.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故C正确;

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故D错误。

答案为C。

8.氯化钾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原因是()

A.溶解过程中只发生了水合作用

B.溶解过程中只发生了扩散作用

C.溶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热效应

D.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接近

【答案】D

【详解】

A.氯化钾固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扩散过程和水合作用,故A错误;

B.氯化钾固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扩散过程和水合作用,故B错误;

C.氯化钾固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扩散过程和水合作用,扩散过程吸收能量、水合过程释放能量,故C错误;

D.氯化钾固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接近,所以溶液温度变化不显著,故D正确;

选D。

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盐酸的反应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B

【详解】

A.金属与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 正确;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吸热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侧重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或氢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10.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乙烷1560.8异丁烷2869.6

丙烷2221.52-甲基丁烷3531.3

A.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g)ΔH=-1560.8kJ·mol-1

B.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kJ·mol-1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详解】

A.根据乙烷燃烧热的含义:完全燃烧1mol乙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会放出1560.8KJ 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l)△H=-

3121.6kJ/mol,故A错误;

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异丁烷的燃烧热比正丁烷的燃烧热小,则异丁烷的能量低,即热稳定性为正丁烷<异丁烷,故B错误;

C.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由表格中正丁烷、异丁烷的燃烧热比较可知,则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支链多的燃烧热小,则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在3540KJ/mol左右,且大于3531.3KJ/mol,故C正确;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热越少,即n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氢的数目越大燃烧放热越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时的热量变化,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A.H2O分解为H2与O2时放出热量

B.生成1mol H2O时吸收热量245 kJ

C.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D.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小于水的能量

【答案】C

【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1mol H2断裂共价键变为2mol H要吸收436kJ的能量,0.5mol O2断裂共价键变为1mol O要吸收249kJ的能量,2mol H和1mol O结合成1mol H2O要放出930kJ的

能量。因此,可以算出1mol H2和0.5mol O2反应生成1mol H2O要放出245kJ的能量,反过来,水分解为H2与O2时吸收热量。综上所述,C正确,本题选C。

12.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2HI(g)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2)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3)c(HI)= c(I2)

(4)反应速率υ(H2)=υ(I2)=0.5υ(HI)

(5)c(H2)∶c(I2)∶c(HI)=2∶1∶1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A.(1)(2)(5)(9)(10)B.(2)(6)(9)C.(6)(7)(10)

D.全部

【答案】B

【详解】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反应达不到平衡状态,故(1)错误;

(2)反应过程中有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2)正确;

(3)c(HI)= c(I2) 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3)错误;

(4)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反应速率始终满足υ(H2)=υ(I2)=0.5υ(HI)中,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4)错误;

(5)c(H2)∶c(I2)∶c(HI)=2∶1∶1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5)错误;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量不变,说明是平衡状态,故正确;(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7)错误;

(8)混合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8)错误;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说明不变,是平衡状态,故(9)正确;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合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10)错误;

故答案为B。

13.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如电子计算机所用纽扣电池就是其中一种。它的两极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是:Zn +2OH--2e-

═ZnO+H2O Ag2O+H2O+2e-═2Ag+2OH-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锌为正极,Ag2O为负极B.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增大C.锌为负极,Ag2O为正极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K+向负极移动【答案】C

【分析】

【详解】

A.根据电极反应式,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故A错误;

B.负极反应Zn +2OH--2e-═ZnO+H2O,消耗氢氧根离子,溶液pH减小,故B错误;C.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故C正确;

D.溶液中K+向正极移动,故D错误。

14.某同学为探究FeCl3与KI反应是否存在反应限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FeCl3溶液、KI 溶液浓度均为0.1mo1?L-1),最合理的方案是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D.方案4

【答案】D

【详解】

KI溶液和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

═2Fe2++I2,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如有机层呈紫红色,则说明生成碘;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呈血红色,这是Fe3+的特殊反应,所以可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发生Fe3++3SCN-═Fe(SCN)3,就说明Fe3+没有反应完,故D正确。

15.直接煤一空气燃料电池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断减少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2CO32--4e-=3CO2↑

C.电极X为负极,O2-向X极迁移

D.直接煤一空气燃料电池的能量效率比煤燃烧发电的能量效率高

【答案】A

【详解】

A、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会减少,在电极Y上O2得到电子生成O2-不断在补充,故A错误;

B、由原理图分析可知,其负极反应式为C+2CO32--4e-=3CO2↑,即B正确;

C、原电池内部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C正确;

D、直接煤一空气燃料电池是把化学直接转化为电能,而煤燃烧发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电能,其中能量损耗较大,所以D正确。

正确答案为A。

16.根据如图所示的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2(g)和O2(g)反应生成NO(g)是放热反应

B.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吸收498 kJ能量

C.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 kJ能量

D.2 mol N(g)和2 mol O(g)的总能量为1444 kJ

【答案】C

【分析】

焓变=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

量,N2+O2═2NO△H=946kJ/mol+498kJ/mol?2×632kJ/mol=+180kJ/mol,反应是吸热反应;【详解】

A. 依据计算分析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 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的过程是化学键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2mol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

要放出498kJ 能量,故B 错误;

C. 形成2molNO 放热2×632×J 能量,所以1mol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kJ 能量,故C 正确;

D.无法判断2 mol N(g)和2 mol O(g)的总能量,故D 错误; 故选C 。

17.在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甲)2X(g) Y(g)+Z(s)

(乙)A(s)+2B(g)

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密度;②

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④混合气体的压强⑤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其中能表明(甲)和(乙)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详解】

①甲乙均有固体参与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能作平衡状态的标志,正确; 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各组分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正确; 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正确;

④乙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⑤乙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综上,正确为 ①②③,答案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18.某温度下,浓度均为11mol L -?的两种气体2X 和2Y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 。反应2min 后,测得参加反应的2X 的浓度为10.6mol L -?,用2Y 表示的反应速率

()112Y 0.1mol L min v --=??,生成的()Z c 为10.4mol L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222X 2Y 2XY +=

B .22222X 2Y 2X Y +=

C .2233X 2Y 2X Y +=

D .223X 3Y 2XY += 【答案】C

【分析】

先分别计算出()1

1

2X 0.3mol L min v --=??和()1

1

Z 0.2mol L min v --=??,根据反应速率之

比即为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得()()()22X :Y :Z 3:1:2v v v =,根据原子守恒确定Z 的分子式,最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出来了。 【详解】

用2X 表示的反应速率()1

1120.6mol L X 0.3mol L min 2min

v ---?==??.用Z 表示的反应速率

()1

110.4mol L Z 0.2mol L min 2min

v ---?==??.2X 、2Y 和Z 的反应速率之比即为化学方程

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

()()()11111122X :Y :Z 0.3mol L min :0.1mol L min :0.2mol L min 3:1:2v v v ------=??????=,

根据原子守恒,可确定Z 的化学式为3X Y ,故可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33X Y 2X Y +=。

故选C 。 【点睛】

同一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一时间段内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物质表示时,数值是可能不相同的,这些不同数值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19.将V 1mL 1.0 mol?L -1NaOH 溶液和V 2mL 未知浓度的HCl 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 1+V 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B .该实验表明热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C .HCl 溶液的浓度约是 1.5 mol?L -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答案】C 【详解】

A .由图可知,温度为 22℃时,已经加入了5mLNaOH 溶液,而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实验开始温度低于22℃,故A 错误;

B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故B 错误;

C .由图可知,NaOH 溶液体积为30mL 时,溶液温度最高,说明NaOH 溶液和HCl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由V 1+V 2=50 mL 可知HCl 溶液的体积为20mL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V 1c (NaOH)=

V2c(HCl),解得c(HCl)为1.5 mol?L-1,故C正确;

D.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有水生成,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0.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右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Zn+H2O-2e-=ZnO+2H+

C.该电池放电时OH-向Zn电极移动

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1 mol e-

【答案】C

【详解】

A.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Zn-2e+2OH=ZnO+H O,故B错B.锌作负极,碱性条件下,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2

误;

C.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向Zn电极移动,故C正确;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2 mol e-,故D错误;

故选:C。

二、实验题

21.某学生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以下实验。

(1)向100 mL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计值如下:

时间/min12345

氢气体积/mL50120232290310

①在0~1、1~2、 2~3、3-4、4~-5min各时间段中:

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____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②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可以在稀硫酸中加入_______(填序号)。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 稀HNO3

d 蒸馏水

(2)进行以下对比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I:

实验II :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5%H 2O 2溶液和5mL10%H 2O 2溶液,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①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I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II 未观察到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 【答案】2-3 该反应中放热使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此时温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4-5 该反应中消耗H +使H +浓度减小而减慢反应速率,此时H +浓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d 2H 2O 2

3

FeCl 2H 2O+O 2 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H 2O 2分解速率的影响 将两只试管同

时放入盛有相同温度热水的烧杯中,或向两只试管中同时滴入2滴1mol/L 的FeCl 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分析】

(1)结合表中数据,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判断; (2)②根据试管A 、B 实验操作的异同点判断实验I 的目的。 【详解】

(1)①在0~1、1~2、2~3、3~4、4~5 min 各时间段中,△V 分别为50mL 、(120-50)mL=70mL 、(232-120)mL=112mL 、(290-232)mL=58mL 、(310-290)mL=20mL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2-3min 、最慢的是4-5min ; 在2-3min 内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加快,此时温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在4-5min 时,消耗H +使H +浓度减小而减慢反应速率,此时H +浓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②a .加Na 2CO 3溶液,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导致和锌反应的氢离子总物质的量减少,氢气的生成量减少,不符合条件,故a 错误;

b .加氢氧化钠溶液,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导致和锌反应的氢离子总物质的量减少,氢气的生成量减少,不符合条件,故b 错误;

c .加稀HNO 3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锌反应不生成氢气,不符合条件,故c 错误;

d .加入水,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氢离子总物质的量不变,则不影响氢气的生成量,所以符合条件,故d 正确,答案选d ; (2)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 2O 2

3

FeCl 2H 2O+O 2;

②分别在试管A 、B 中加入2 mL5% H 2O 2溶液,各滴入2滴1mol/L 的FeCl 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说明过氧化氢分解能发生,试管A 、B 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

试管A放入盛有5℃冷水的烧杯中,将试管B放入盛有40℃热水的烧杯中,两支试管不同点是试管A的温度比试管B的温度低,说明研究的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浓度、温度、气体的压强、催化剂、固体的表面积等,为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现象明显,可从温度或催化剂的影响角度考虑,例如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相同温度热水的烧杯中或向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入2滴1mol/L 的FeCl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22.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五个实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Cu2+、Fe3+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

(1)为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实验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探究催化剂不同催化效果不同,应选择实验___________。

(3)通过观察发现实验⑤比实验③现象明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用H2O2快速制取少量O2,可采取的三条措施为___________。

【答案】②和③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只有温度一个变量(或不同) ①③④实验⑤比实验③反应物浓度大,反应速率快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增大H2O2的浓度

【分析】

(1)为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保证除温度外的条件完全相同,据此分析判断;

(2)为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探究催化剂不同催化效果不同,需要保证除催化剂外的条件完全相同,据此分析判断;

(3) 比较实验⑤和实验③反应条件的差别,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上述实验,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角度选取合适的措施。

【详解】

(1)为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保证除温度外的条件完全相同,实验②和③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只有温度一个变量,可以选择实验②和③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②和③;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只有温度不同;

(2)为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探究催化剂不同催化效果不同,需要保证除催化剂外的条件完全相同,实验①、③和④的温度、浓度均相同,只有催化剂不同,可以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探究催化剂不同催化效果不同,故答案为:

①③④;

(3) 实验⑤和实验③的温度和催化剂相同,但实验⑤的浓度更大,反应速率更快,现象更明显,故答案为:实验⑤比实验③反应物浓度大,反应速率快;

(4)根据上述实验,温度越高,浓度越大,使用催化剂,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均会加快,因此用H2O2快速制取少量O2,可采取的三条措施为: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增大H2O2的浓度,故答案为: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增大H2O2的浓度。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2),要注意增加对比实验④。

23.1799年,伏打仔细研究了伽伐尼的发现,以含食盐水的湿抹布,夹在银和锌的圆形版中间,堆积成圆柱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电池-伏打电池。将洁净的金属片A、B、D、E 分别放置在浸有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并压紧(如下图所示)。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

金属电子流动方向电压(V)

A A→Cu+0.78

B Cu→B-0.15

D D→Cu+1.35

E E→Cu+0.30

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其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

①请依据表中数据判断:_______金属可能是最强的还原剂;______金属一定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②1836年,英国科学家丹尼尔对伏打电池进行改进,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稳定电流的电池,下图是丹尼尔电池的简易装置。(提示:盐桥的作用是通过离子定向移动导电)

该电池的正极反应是________,负极反应 _________。

【答案】D B Cu2++2e-=Cu Zn-2e-=Zn2+

【详解】

①根据表格可知:A?Cu连接时,电子从A→Cu,所以A的金属性大于铜;B?Cu连接时,电子从Cu→B,所以铜的金属性大于B;D?Cu连接时,电子从D→Cu,所以D的金属性大于铜;E?Cu连接时,电子从E→Cu,所以E的金属性大于铜;根据题中信息和原电池原理,电子流出的一极是原电池的负极,是相对活泼的金属,所以A. D. E都比Cu活泼,金属活动性差值越大,电压表的示数越大。所以D最活泼,而活泼性比Cu差的是B,即B金属一定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故答案为:D;B;

②该原电池中,锌易失电子作负极,铜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故答案为:Cu2++2e-=Cu;Zn-2e-=Zn2+。

24.草酸(H2C2O4)与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如下反应:

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甲同学用8.00mL0.001 mol?L-1 KMnO4溶液与5.00mL 0.01 mol?L-1 H2C2O4溶液反应,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的条件如下:

(l)对比实验l和3,主要探究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3中加入2.00mL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

(2)甲同学在研究反应的影响因素时发现,草酸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开始一段时间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甲同学认为除了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还可能是________的影响,为了证明猜想,除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溶液外,还需要选择的试剂最合理的是_(填字母)。

A.硫酸钾 B.水 C.二氧化锰 D.硫酸锰

(3)乙同学为了测定某高锰酸钾产品的质量分数,取0.500g的高锰酸钾产品,配成50.00 mL 溶液,取出 10.00 mL,用0.100 mol?L-1草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草酸标准溶液15.00 mL。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

【答案】H+浓度确保实验中c(KMnO4)、c(H2C2O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可使1和3中硫酸浓度不同催化剂 D 94.8%

【分析】

(1)实验1和3,硫酸的浓度不同,加入少量蒸馏水,让溶液的总体积相同,变量是硫酸

浓度;

(2)KMnO 4与H 2C 2O 4反应生成硫酸锰,锰离子有催化作用,所以猜想还可能是催化剂的作用;要想验证锰离子的催化作用,在做对比实验时同时加入硫酸锰观察反应速率是否变化即可;

(3)根据方程式找出对应关系:5H 2C 2O 4~2-

4MnO 列比例式计算; 【详解】

(1)实验1和3,其他条件相同,硫酸的浓度不同,可研究H +浓度(或硫酸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加2mL 蒸馏水确保两实验中总体积相等都为16mL ,让实验中c (KMnO 4)、c (H 2C 2O 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可使1和3中硫酸浓度不同;故答案为:H +浓度;确保实验中c (KMnO 4)、c (H 2C 2O 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可使1和3中硫酸浓度不同;

(2)KMnO 4与H 2C 2O 4反应生成硫酸锰,锰离子有催化作用,所以猜想还可能是催化剂的作用;要想验证锰离子的催化作用,再加入硫酸锰即可,故答案为:催化剂;D ; (3)设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根据关系式:

-224

-3-1

5H C O

~

2MnO 5

2

10mL x

1510L 0.1mol L 50mL 158g/mol

????

解得x=0.474g ,则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0.474g

100%=94.8%0.5g

? ,故答案为:94.8%。

25.KI 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有以下实验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试剂除了1mol/L KI 溶液、0.1mol/LH 2SO 4溶液外,还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操作中除了需要(3)的条件外,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温度 B .试剂的浓度 C .试剂的用量(体积) D .试剂添加的顺序

(5)被称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一个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在一边镀锌,在另一边镀二

氧化锰。在纸内的离子“流过”水和氧化锌组成的电解液。其电池反应总反应式为:

2MnO2+Zn+H2O=ZnO+2MnO(OH),该电池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4H++4I-+O2=2I2+2H2O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淀粉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CD 2MnO2+2e-+2H2O═2MnO(OH)+2OH-

【详解】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离子方程式要遵循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得失电子数目相等规律,可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H++4I-+O2=2I2+2H2O;答案为:4H++4I-+O2=2I2+2H2O;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答案为: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为测定显色时间,产物中有碘单质生成,还需要的试剂是淀粉溶液,实验现象为无色溶液变蓝色;答案为:淀粉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

(4)设计实验必须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试剂的用量(体积)和试剂添加的顺序,答案为:CD;

(5)根据原电池原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根据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2MnO2+2e-+2H2O═2MnO(OH)+2OH-。答案为:2MnO2+2e-+2H2O═2MnO(OH)+2OH-。

26.我校化学兴趣小组选择“铝丝和盐酸反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开展探究。Ⅰ.甲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和大小的铝丝和足量稀盐酸反应的三组实验数据:

(1)能表明盐酸浓度对反应快慢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

(2)如果把实验②中温度提高至25℃,请你推出铝丝消失时间(用t表示)的取值范围

______:

(3)该实验除了用铝丝消失的时间来衡量反应的快慢外,你还能提出________方法来衡量该反应的快慢。

Ⅱ.乙同学在200mL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铝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1)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为___mol·L-1·min-1。

(2)哪一时间段(指0~1、1~2、2~3、3~4、4~5min)反应速率最小_,原因是__。

(3)哪一时间段的反应速率最大__,原因是_______。

Ⅲ.丙同学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进行实验,发现铝丝与稀硫酸反应现象不明显。

他提出假设:2

4

SO-的存在减慢了Al与H+的反应速率。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他的假设______。

【答案】①② 80

【详解】

I.(1)实验①和实验②反应温度不同,盐酸的质量分数相同,两种实验对比可以表明盐酸浓度对反应快慢有影响;

(2)如果把实验②中温度提高至25℃,则反应速率要比20℃时要快,所以铝丝消失时间小于300s;但由于其温度小于30℃,所以消失时间要大于第③组,所以80

(3)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还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衡量反应的快慢;Ⅱ.(1)2~3分钟时间段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为232mL-120mL=112mL,

n(H2)=

0.112L

22.4L/mol

=0.005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该时段内消耗的n(HCl)=0.01mol,溶液体

积为200mL,所以v(HCl)=

0.01mol

0.2L1min

?

=0.05mol·L-1·min-1;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0~1、1~2、2~3、3~4、4~5min生成的氢气体积分别为:50mL、70mL、112mL、58mL、20mL,所以反应速率最小的时段为4~5min;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不断消耗,溶液中c(H+)最小,反应速率最小;

(3)根据(2)可知2~3min时反应速率最大,该反应放热,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而此时浓度还较大,温度为主导因素,使该时段内反应速率最大;

Ⅲ.实验目的是要验证硫酸根的存在是否减慢了Al和H+的反应,所以可设计两组实验,变量为酸中的阴离子,具体操作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同样大小的铝丝和等量的盐酸,再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硫酸钠固体,比较生成气泡的快慢。

【点睛】

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不同组实验的变量要唯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6年北京市春季高中化学会考试卷及答案分析

2016年春季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i 28 S32 Cl35.5Fe5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防冻剂是一种能在低温下防止物料中水分结冰的物质。下列可用于防冻剂的物质中,含有氮元素的有机物是 A.甲醇[CH3OH] B.氯化钙[CaCl2] C.尿素[CO(NH2)2] D.亚硝酸钠[NaNO2] 2.下列各组元素中,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H、Na B.Al、P C.O、Cl D.Mg、F 3.电解质是一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Fe B.NaCl C.SiO2 D.KNO3溶液 4.合金在生产及科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属于合金的是 A.水银B.石墨C.硅晶体D.不锈钢 5.在有机化工中,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农药和染料等的重要原料。下列关于氯气性质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A.无气味B.能溶于水C.能与水反应D.能与铜反应 6.下列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Mg B.Al C.Si D.S 7.下列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蔗糖B.油脂C.蛋白质D.葡萄糖 8.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白酒B.稀豆浆C.食盐水D.白糖水 9.下列物质中,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 A.KCl B.CO2 C.MgCl2 D.NaOH 化学试卷第1页(共8页)

10.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中,不涉及 ...化 学反应的是 A.打磨磁石制指南针B.烧结粘土制陶瓷C.湿法炼铜D.铁的冶炼 11.羰基硫(COS)可作为一种粮食熏蒸剂,能防止某些昆虫的危害。在恒容密闭容器中,CO和H2S混合加热生成羰基硫的反应为CO(g)+H2S(g)COS(g)+H2(g)。下列说法能充分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B.CO、H2S、COS、H2的浓度相等 C.CO、H2S、COS、H2在容器中共存D.CO、H2S、COS、H2的浓度均不再变化12.原电池原理的发现和各式各样电池装置的发明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关于右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C.锌片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 +2e-Cu 13.钴(Co 60 27 )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核辐射元素,可用来治疗癌症。下列关于Co 60 27 的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钴的一种核素B.质子数为27 C.核外电子数为27 D.中子数为60 14.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B.苯与氢气反应生成环己烷 C.乙烯与溴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 15.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18B.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 16.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甲烷B.乙烯C.苯D.乙酸 17.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18.下列关于Na2CO3和NaHCO3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均溶于水B.均为白色固体 C.受热均易分解D.其水溶液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 ...的是 A.金属性:Al >Mg B.稳定性:HF >HCl C.酸性:HClO4>H2SO4D.碱性:NaOH>Mg(OH)2 化学试卷第2页(共8页) :O :C:O : .. .. .. .. .. .. Na+[:Cl: ]- .. .. H .. H :N :H Cl :Cl 2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 答案选D。 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

高中化学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化学 本试卷共9 页,100 分。考试时长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升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晕:H 1 C 12 N 14 O 16 第—部分 本部分共14 题,每题 3 分,共42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项。 1.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成果显著。下列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为金属材料的是 A. “天宫二号“航天器使用的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钛合金 B. “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砷化镓 C.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高效燃料——液氢 D. “C919 ”飞机身使用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和环氧树脂 2. 下列物质的应用中,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用石灰乳脱除烟气中的SO2 B. 用明矾[ KA l(SO4)2?12H2O ]处理污水 C. 用盐酸去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xH2O ) D. 用84 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 ) 杀灭细菌 3. 水与下列物质反应时,水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A. N a B. Cl2 C. NO2 D. Na2O 4. 已知:33As ( 砷)与P 为同族元素。下列说法不平确的是 A. A s 原子核外最外层有5 个电子 B.AsH3的电子式是 C. 热稳定性:AsH3

第一章 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旋冰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了解焓、焓变、反应热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理解反应热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5.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6.理解中和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形式较多,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H2和I2、S、P等不活泼 的非金属化合,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4.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 键要 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中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小结:能量公式化 E (反应物)=E (生成物)+Q (能量守恒定律) Q>0为放热反应;Q<0为吸热反应 知识点二: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热量 。 (2)表示符号: Q 。 (3)单位: (或 )。 (4)计算方法:?H =E (反应物的键能)- E (生成物的键能) ?H =E (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的总能量) △H<0, 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 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能 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三)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三) 考点五能源 1.概念: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2.发展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3.分类 (1)化石燃料 ①种类:煤、石油、天然气。②特点:蕴藏量有限,且不能再生。 (2)新能源 ①种类: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②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 4.能源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5.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①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②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一是保证燃烧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如鼓入空气、增大O2浓度等。 二是保证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固体粉碎成粉末,使液体喷成雾状等。 (2)开发新的能源 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深度思考 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①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等资源 ②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发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 用③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④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⑤研制开发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法处理的措施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③不正确。 2.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01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会考)化学试题及解析(word版,解析版)

北京市2017年夏季普通高中会考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C15H22O5),该成果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属于() A. 无机物 B. 有机物 C. 氧化物 D. 单质 2. 下列各组元素中,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 Na、K B. N、Al C.S、Cl D.H、O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稀硫酸 B.氯化钠 C.乙醇 D. 铝 4. 下列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葡萄糖 B. 油脂 C. 淀粉 D.苯 5.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KCl溶液 B. 氢氧化铁胶体 C. 蔗糖溶液 D. KNO3溶液 6.下列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A.氟B.氯 C.溴D.碘 7.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2SO4B.NaCl C.MgCl2D.NaOH 8.合金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不属于 ...合金的是() 9. SO2可用作红酒的防腐剂。下列关于SO2性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B.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D.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的小 10.光气(CO Cl2)在农药、医药等领域都有许多用途。一定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CO与Cl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CO (g)+Cl2 (g) CO Cl2 (g)。下列说法能充分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正、逆反应速率等等于零 B. CO、Cl2、COCl2的浓度相等 C. CO、Cl2、COCl2的浓度不再变化 D. CO、Cl2、COCl2在密闭容器中共存 11.原电池原理的英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铜片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D. 锌片上发生的反应为Zn-2e-= Zn2+ 12.下列金属中,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冶炼的是() A.Cu B.A g C.Al D.Fe 13. 铼Re可用于制造人造卫星和火箭的外壳等。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 来,好像有一层 膜兜着 铝熔点高,没 能熔化 B将H2在充满Cl2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 白烟生成 H2、Cl2化合 生成HCl C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 分别加入3mL2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都有气体产生 前者生成氢 气,后者生成 氧气 D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质 量分数为3%和6%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二氧化锰粉末,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6%的H2O2溶液 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较快 相同条件浓度 大H2O2分解 速率快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最新高中化学实验室制气体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方法建议: 1. 此部分会考说明上要求为掌握水平,所以建议同学们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进行习题训练 2. 此部分相关内容还可参见《大聚焦》P30~31、P91、P138 中学课本中要求掌握的常见气体制备的有关知识,如: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包括:发生、净化、干燥装置)和药品、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组装顺序和操作顺序)、气体的收集和检验(或验满)等务必全面、熟练掌握,这也是准确、迅速解答有关实验设计题和综合实验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气体的制备: 1、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的三种典型类型: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约13种气体的制备,它们是:三种单质气体(O2,H2,Cl2)、三种氢化物(HCl,H2S,NH3)、三种有机气体(CH4,C2H4,C2H2)、四种氧化物(CO2,SO2,NO,NO2)。 写出下列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 固体-固体加热装置 制O2的反应原理2KClO3 2KCl+3O2↑ 2KMnO4 K2MnO4+MnO2+O2↑ 制NH3的反应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制CH4的反应原理CH3COONa+NaOH Na2CO3+CH4↑ 固体-液体(液体-液体)加热装置 制Cl2的反应原理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制HCl的反应原理NaCl(固)+H2SO4(浓)==NaHSO4+HCl↑(不加热或微热均可)NaCl(固)+NaHSO4(浓) Na2SO4+HCl↑ 制SO2的反应原理Na2SO3(固)+H2SO4(较浓) Na2SO4+H2O+SO2↑ 制NO的反应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不加热速率慢) 制C2H4的反应原理CH3CH2OH CH2==CH2↑+H2O 固体-液体不加热装置 制H2的反应原理Zn+H2SO4(稀)==ZnSO4+H2↑ 制CO2的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制H2S的反应原理FeS+H2SO4(稀)==FeSO4+H2S↑

北京市高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l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 .. 一个 ..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Ⅰ卷末的表格中) 1.下列做法中,不利于 ...实现让北京“天更蓝,水更清”目标的是 A.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B.推广使用脱硫煤 C.减少汽车尾气排放D.任意排放污水 2.下列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蛋白质B.蔗糖C.葡萄糖D.果糖3.在科学文献中经常出现下列词汇,其中与相关物质的颜色没有联系的是 A.赤色海潮B.绿色食品C.白色污染 D.棕色烟气 4.下列物质中,最易与氢气化合的是 A.F2B.C12C.Br2D.I2 5.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

A.最外层电子数B.核电荷数C.电子层数D.核外电子数 6.金属冶炼技术随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下列金属中,最晚实现工业冶炼的是 A.金B.铜C.铁D.铝 7.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水煤气B.冰醋酸C.石油裂解气D.油脂8.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石油的产量 B.乙烯的产量C.合成纤维的产量 D.硫酸的产量 9.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可观察到土豆变蓝,说明土豆中含有 A.油脂B.淀粉C.葡萄糖D.纤维素 10.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HCl B.NaCl C.NaOH D.H2 11.下列离子中,与Na+含有相同电子数的是 A.F-B.Cl-C.Br-D.I- 12.考古学常用14 6C来确定文物的历史年代。14 6 C原子核内中子数是 A.20 B.14 C.8 D.6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9讲 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考点一反应热与焓变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焓变、反应热(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2)符号:ΔH。(3)单位:kJmol-1或kJ/mol。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4)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5)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6)NH4NO3固体溶于水时吸热,属于吸热反应。 ( )(7)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8)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高中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高中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篇一: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化学实验室工作主要为九年级化学教学服务,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保质保量地为学校服务,切实加强对教学仪器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最少的开支获取最大的实验效益,全面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切实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特色要求的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常规工作: 1.仪器室中的器材进行分科分类存放,定位入橱,做到存放整齐,取用方便,用后复原,帐、物相符。 2.认真钻研业务,熟悉本学期的教材和实验大纲,熟悉各类器材的规格、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3.开展一些学生的课外实验和科技探究活动以及自主性实验探究活动。 4.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建全帐册、登记册,做到有据可查。 5.做好器材的借还工作,完善各项手续,保证演示实验的正常进行,做好分组实验器材的摆放工作,确保分组实验顺利开展。

6.添足必要的实验器材,尽量满足教师的要求,使分组实验做到六人一组。 7.掌握并认真做好一般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使仪器经常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8.及时做好实验室置购计划,做好新购器材的验收、登记和保管工作。 9.经常向学校汇报仪器管理,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10、开源节流,积极做好废旧器材的修理、整合再利用工作,完备器材及时请购和验收工作,力争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二、实验室其它工作: 1.坚持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打扫,保证实验室的整洁和有序,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场所。 2.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业务素质。经常阅读一些有关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经验文章及理论书籍,对实验中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方法有较清晰的了解,保证实验的安全有序进行。 3.定期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积极性和实验操作,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 4.切实做好实验药品、器材的管理工作。杜绝学生私自夹带药品出实验室或办公室。同时规范器材的领借制度及归还制度,要求教学实验后及时归还。为创建平安、和谐学校而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 步骤一:三组学生各取一套大小相同装置,分别做一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步骤二: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步骤三: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1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E(反应物的总能量)与E(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总结: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化学能转化成热能;但也有些化学反应相反。 2.化学能与电能、光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二、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Cu-Zn原电池实验: ① 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 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 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 Zn:Zn -2e =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 =H2↑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 2+ + 2H+ =Zn2++ H2↑ 2. 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3. 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 4. 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5. 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6. Cu-Zn与乙醇进行实验。 7. Cu-Zn与一个西红柿进行实验。 8. Cu-Zn与两个西红柿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 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 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

2016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化学试卷(word版)

2016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i 28 S 32 Cl 35.5 Fe 5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氢和锂是宇宙中最早诞生并稳定存在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下列由其组成的各组物质中,属于含氮化合物的一组是 A.H2O和Li2O B.NH3和Li3N C.C2H2和Li2C2D.H2CO3和Li2CO3 2.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气体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A.O2B.N2C.CO2D.SO2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盐酸B.食盐水C.蔗糖溶液D.淀粉胶体 4.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下列物质属于合金的是 A.石墨 B. 陶瓷 C. 青铜 D. 水银 5.电解质是一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Cu B.NaBr C.C2H5OH D.NaCl溶液 6.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Na B.Al C.S D.Cl 7.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 A.H2O B.CO2C.MgCl2D.NaOH 8.下列元素中,属于第三周期的是 A.H B.O C.F D.P 9.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化肥、农药、炸药和染料等。下列关于浓硝酸性质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A.难挥发B.能溶于水C.能与碳反应D.能与氨气反应 化学试卷第1页(共8页)

10.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中,不涉及... 化学反应的是 11.汽车尾气系统中的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尾气中的CO 、NO 和NO 2等向大气的排放。 在催化转化器的前半部发生的反应为2CO(g) + 2NO(g) 2CO 2(g) + N 2(g)。一 定条件下,下列说法能充分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 .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 B .CO 、NO 、CO 2、N 2的浓度相等 C .CO 、NO 、CO 2、N 2在容器中共存 D .CO 、NO 、CO 2、N 2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12.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贮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关于右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经铜片流向锌片 B .Cu 为负极,Zn 为正极 C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 .锌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Zn -2e - Zn 2+ 13.硒(Se )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Se 7934具有抗癌作用,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 子数之差是 A .11 B .34 C .45 D .79 14.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苯与溴反应生成溴苯 B. 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 C. 苯与氢气反应生成环己烷 D. 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15.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核电荷数为12 B. 属于金属离子 C. 核外有2个电子层 D.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16.下列物质中,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是 A .苯 B .甲烷 C .乙烯 D .乙酸 17.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H:H B .H +[:Cl:]- C .Na +[:O:H]- D .H:N:H 18.下列关于Na 2O 2和Na 2O 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均为白色固体 B .均能与CO 2反应 C .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D .与水反应后的溶液均显碱性 1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 .氧化性:O 2 > S B .稳定性:HBr > HCl C .酸性:H 3PO 4 > H 2SO 4 D .碱性:NaOH > KOH 化学试卷 第2页(共8页) 2

化学反应与能量讲义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标解读】 【知识结构】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原因。 【例1】化学反应中常常伴有能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B.原电池是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铝热反应是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TNT爆炸是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甲烷燃烧是将全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当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时,为放热反应;当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时,则为吸热反应 2. 思考:下图表示的是_______反应?并画出另一种反应的能量变化图。 【例2】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B.将NH4Cl(s)投入水中,溶液温度降低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任何中和反应都是放热过程 3. 常见的放热反应: 4.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反应热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例3】(2009·上海高考)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H2(g) + Cl2(g) ==== 2HCl(g) ΔH1 = -Q1(Q1>0) kJ·mol-1 H2(g) + Br2(g) ==== 2HBr(g) ΔH2 = -Q2 (Q2>0) kJ·mol-1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Q1>Q2 B. 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 C. 生成1 mol 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 D. 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