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课内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本文在分析思政课课内实践必要性、内涵的基础上,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探讨其有效形式及实施路径,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实践教学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实施的必要性和丰富的内涵,对其必要性进行剖析、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有助于推动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的形式要和对应的课程相匹配。思政课相对于一般课程,一方面,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集合体,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其特点首先是面对的人数多,包括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其次,它涉及的内容广,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就使得经常性的、有教师指导的外出实践极其困难。
另一方面,思政课所要实践的内容并不是某一专业操作或实践技能所需要的特定环境、专业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生活实际,通常通过报刊、网络、专业书刊等途径也能得到,而不需要一定到社会中去、到某一特定基地去。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社会实践的形式不好,而是说在无法真正落实这一形式的前提下,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基本上可以替代它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因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而言,它更适合课内实践教学,或者说以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如课堂讨论、主题班会、演讲辩论、情景模拟、调研报告等,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创造出来。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探究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課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
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可操作性大、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
近些年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社会”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以“概论”课为例的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当今大学生从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他们是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缺乏理性认知与思考?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理论内涵,并且学会用理论分析纷繁的社会现象,解决思想困惑,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心极其必要。
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好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计好实践教学形式以及环节,构建完整的“概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3.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
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时间,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并实现实时更新。
3.2探寻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当的形式。
3.2.1时事评议。通过时事观世界,时事评议重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的热情,胸怀天下的视野。当今,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同,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存在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近期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者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的大小事件。
可以安排每次课上5-10分钟,由学生播报新闻;也可以由老师根据本学期
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段,梳理新闻关键词,安排新闻播报。如,教师可以梳理今年上半年新闻标签:2017年“两会”、“萨德”、“朴槿惠弹劾案”、辱母杀人案等,安排学生搜集新闻资料,剖析新闻事实,进行播报评论。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提高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案例评析。教师选取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连的典型案例或者典型人物,并精心设计好问题。学生阅读典型案例、人物事迹,或者学生按照要求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案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贴近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理论含量、历史性、现实感,利于思辨,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如,在“社会主义改造”这主题内容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三大改造时期典型人物的事迹,如库尔班、张小泉、荣毅仁、刘鸿生等,在搜集、剖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过程和重大意义。
3.2.3专题讨论。专题讨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形成发言提纲,并推出代表陈述小组意见。对于存在分歧和争议的问题允许学生自由讨论。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论越清。专题讨论类似头脑风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要进行点评和总结,以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概论”课程几乎每个教学内容都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题目,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科学社会主义不如民主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公民在法律上的“自由”权利?和平崛起和“中国威胁论”?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情况安排讨论。
3.2.4诗歌赏析。不少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的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诗歌了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失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既可安排课内实践项目“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一定会对诗词创作的背景、包含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形成深刻的认识。
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最美诗、歌、故事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和平统一理论和政策,深刻认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并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3.2.5主题演讲。主题演讲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确定演讲主题。如“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主题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梦”内涵与意义的理解,使学生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激励学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个人的梦想结合起来,不辜负美好时代与青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