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发布时间:2021-07-13T16:03:03.9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作者:叶静[导读]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在“双创”的思维下构建“课程思政叶静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省宁波市 315175摘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在“双创”的思维下构建“课程思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推进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现状,提出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课程标准、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策略,提升应用型高校课程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双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一、引言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课,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潘懋元先生认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

”可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同时,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部署的新课程建设方向,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将必然在课程建设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加快一流课程的建设进程。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符合新时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摘要]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科学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应该从思想体系、资源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而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在论及“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途径,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练就能力、造就职业素养的重要保证。

只有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实践的平台上展现自我、锤炼本能、服务他人、感受人生、思考未来,感悟理论的力量,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需要、能更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 + 专业 + 思政”课程体系构建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 + 专业 + 思政”课程体系构建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1, 11(3), 716-723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21.113112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 专业+ 思政”课程体系构建谭华1,戴夏晶2,3,颜晔11嘉兴南湖学院商学系,浙江嘉兴2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收稿日期:2021年4月11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4日摘要近年来,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合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是教育界的研究重点方向之一。

在此过程中须将用人单位需求纳入考虑范畴。

本文以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探索如何进行专业课与思政课程的融合。

根据金融机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重构金融学专业原有课程体系,梳理课程群,并以此为依据,获得专业知识点。

然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形成“应用专业思政模块”知识点,最终构建完整的金融学“应用+ 专业+ 思政”课程体系。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System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Personnel TrainingHua Tan1, Xiajing Dai2,3, Ye Yan11Department of Business, Jiaxing Nanhu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2School of Financ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3Business School,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Received: Apr. 11th, 2021; accepted: May 7th, 2021; published: May 14th, 2021谭华 等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In this process, the needs of employ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e demand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ed Talents in fin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 talents, by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inance major, combing the curriculum group, and on this basis, to obt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Then, combined with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applied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ule” are formed, and finally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ed +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finance is constructed. KeywordsFinance Major,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提出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强调高校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课程思政实践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加直接的实践体验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的探索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实践应当贴近实际,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可以引入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引导他们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可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产生对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注重课程设置,融入思政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的探索也需要注重课程设置,融入思政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实践,让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在工程类专业中,可以设置“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创新与创业”等课程,通过教授这些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触到不同学科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可以设置“计算机伦理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发挥导师作用,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导师制,发挥导师作用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的重要探索方向。

导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思想引导者和人生导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构建
性”和 “ 理性 ”认识 ,从而正确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
历教育的模式,主要 以 “ 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由于
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 的需求量增加 ,高职院校也在不断
扩招,致使很 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采 用 了大班合堂的教学形式。大班教学虽然节约了教学资
源 ,降低 了教学成本 ,但无法开展 大规模 的实践性教 学,现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存在操作不规范、控制
21 0 2年
和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1 0 2第 3 卷 第五期 u. 1 2 1
总第 7 期 9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构建
蔡喧
(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江苏泰州 250 ) 230
[ 摘 要]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育所必需的 一个教学环节, 加强思想政治 理论课社会实践教 学环节
师范专科 学校语 言系副教授 ,主要从 事汉维双语教 学与研 究。
[] 8 蔡崇尧. 汉语教 学法 概论 []新疆教 育出版 社,19. M. 99
收稿日 期:21. . 02 7 7 02
2 1 年 02
和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1 0 2 3 卷第 五期 u. 1 第 1 2
种教学实践模式。当前我 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建立的时
化为自觉的信念,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
政治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尚在 积极探索中,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仍然是思想政治
间不长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研 究还处于探索
理论教学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问题 ,正确 分析现实 中的生活和 处理现实生活 中的问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的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关键要素、进行效果分析、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将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深入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依据;2. 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互动的机会,促进教学效果提升;3. 讨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具体方向;4. 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与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参考;5. 展望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措施,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3 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和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论课实 践教学的有效路径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 学体 系构建
五、 改革成效
实践教育环节 比纯理论课 程更能 调动学 生的学 习主动性 , 从 强调理论知识 的灌输和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 、 素质 的培养 , 通过理 论研究 以及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改革有利于提 高
才培养方 案中设定思政 学分 , 思政学分包括 高校思政课 程期末考 核成绩 , 另外还包括其 他学分 。其他 学分是 指学生 可 以通 过社会 调查报告 、 社会实践活动 、 社会 贡献 、 相关领域 的比赛获奖 、 相关领
域 的论文 以及发 明创造 等实 践成 果计算 为 附加学 分作 为毕 业条 件 。并让思政领域成果与学生评定奖学金、 评优评先 、 推荐就业等
式进行 的实践教学活动 。
针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 更应注重实践
教 学模 式、 现 实路 径 , 增 强学生把 理论 应用 于 实际的能 力。
【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课; 改革
研 究 背 景


进入本世纪 以来 , 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实践教 学工作 得到进
1 5 0 0 5 0 )
合我院卓越高校培养应 用 性本科 人 才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在 实践
中, 我们增设 了约为一半学 时的实践教学环节 , 通过实践教学活 动 达到育人 的 目的。 1 、 思想政 治课 实践教 学的主要 形式 .
养 高级应 用型人 才 的 学校 , 它对 学生 的社 会 实践 能 力有 更 高的 要 求 。
不论哪种实践教学形式 , 其综合 就是结 合课 堂教学 目标需 要 而设计 : ( 1 ) 课 内实践教学 。课 内实践教学是指而组织安排学生在 课堂 内完成 的讨论 、 辩论 、 讲演 、 影 视短 片评论 等活动 。( 2 ) 校 内实 践教学 。校 内实践教学 以校 内课堂外组织的专题讲座 、 劳动服务 、 社 团活动等方式进行 的实践 教学活 动。( 3 ) 校外实践 教学 。校 外 实践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从事参观 、 调研 、 志愿服务等 方

教学应用型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考

教学应用型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考

设计应着眼于 提高 学生 综合应用 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这也是教学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关键。 1 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育 . 教学任务和目 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 标, 需求人手, 并根据不同 课程的内容与特色来考虑和设计, 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 , 搭建
三、 创新 考核 评 价 。 为培 养 应 用 型 人 才 作 出 合 理
引导
五 、 强基地 建设 , 加 为培 养应 用型 人才提 供依 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条
教学应用型大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标定位, 要求 件, 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 社情和民情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树 立“ 以人为 本 ” 学 理念 。 教 为培 养应 用 型 人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平台
才提 供指 引
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课实践教学应以帮助 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情 、 民情、 国情, 加强对党的路线、 、 方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 都应该 政策的理解, 自 加强 身思想道德修养,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站在 “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的高度,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 和法律意识,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培养和巩固科学 念, 以育人为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 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和内容。《 中国近现代
体作用 ,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 基 史纲要》 实践教学以了解党史国情, 帮助大学生加深对鸦片战 本技能以此作为衡量教与学的标杆, 真正使学生受益。具体说 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 , 坚定“ 选择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面 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 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思政”作 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具有社会 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本次演示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3、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的 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4、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 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五、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对《药 剂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不断完善和 提高。未来将继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 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药剂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会计学原 理》教学的意义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会计学原理》教学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
在《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可以让 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 种方式:
1、实验室实践:通过实验室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剂学的基本实验 技能和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思政课《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思政课《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 二) 《 概论 》 课程教 学体 系构建 的总体 思路
第二 , 切人点 。 准确把握学生思想 、 知识 和能力水平
的实 际 , 在全 面 阐述 问题 的同时 , 关 注重难 点 和热点 问 题 的集 中阐述 。 专题 中各知识点可 以集 中在一个 中心问
第一, 在理念 上 , 坚持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历史 继
自高校 思政课 “ 0 5方案 ” 实施 以来 , 《 毛泽东思 想和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 下简称 《 概 论》 ) 在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 系中处 于核心地位 。 广大一线
承, 突 出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当代 实践 , 支持 青年学 生 坚定 在党 的领导下走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道路 的信仰 认
容, 展开 小组话题研讨 , 丰 富实践教 学活动 , 发挥 网络平 台作用 , 完善考核评价体 系, 努 力实现 由平面化向立体化的教 学体 系转变。
[ 关键词 ] 《 概 论》 课程教学体 系 构建 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4 ) 0 1 — 0 1 3 0 — 0 4

第二 , 在操 作上 , 以专题式教 学为建设平 台 , 一 方面
整合教材 内容 ,以三大模块 即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总论 、 毛泽东思想体 系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统领若 干 专题 , 形成 课程教 学体 系的纵 向方案 ; 另一方 面各 专题 又 以理论 教学 、 学 生参 与 、 学生体 验 、 网络 自修 、 考评 体 系五个部分 为具 体载体形成课程 教学的横 向体 系 , 即以 “ 纵 向有 方案 ,横 向有体 系”为课 程教学体 系的构建 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作者:万娟高凌云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7期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武汉商学院校级自拟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N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万娟、高凌云,武汉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6.208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高等院校,它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产物。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教育类型,这就要求思政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一)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经费落实有待完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和尝试实践教学,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研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经常研讨分享关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并逐步讨论通过并开始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在方案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及与其配套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改革。

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计划之中,明确了相应的学时,同时在考核方式中加入实践教学。

严格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尚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文件和政策。

学院在教师申请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给与经费上的支持,但大多数教师对学校是否有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不了解,认为学校经费难以落实,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可能会变成不被承认的工作量。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经费不明确的原因在于学校尚未将实践教学经费纳入统一财务开支规划之中。

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3篇)

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将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实施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 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

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 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1. 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

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1)案例教学。

结合思政教育内容,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情景模拟。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议

pa t e dv ri ,n o ain ce t i , p n e s n O o . rci , iest in v t , rai t o e n s a d S n c y o vy Ke y wor ds: p l aino e td isi t n ; d oo ia n oic lte r o re; rc c e c ig a pi t — r ne n tui s i e lgcla d p l ia h o c u s p a t e ta hn c o i t o t y i
文 章 编号 :6 2 1 3 2 0 )6 0 4 .4 1 7 - 4 ( 0 8 0 .0 9 0 4
文献标识码: A
应型科校想治论实教新 用本院思政理课践学议
郑建 岚
(福 建工程 学院 马列部 , 福建 福州 300 5 18)
摘 要 :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内涵、 特殊作用及特点。 从实践教学是一种功能
型 综 合 实践 、 现 了 实践 性 学 习与 研 究性 学 习并 重 的 两 个 方 面概 括 内涵 ; 应 用 型 本 科 院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 课 三 体 从
个“ 有利于”来分析特殊作 用; 在此基础上总结 出实践性、 多样性、 创新 、 创造性 、 开放性等特点。
关键词 : 应用型本科院校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实践教 学
些 新议 。

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 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 育人 的长效
机 制。 ”教社 政 [05 5号 《 ( 20 ] 中共 中央 宣传 部 教 育

应 用型 本 科 院 校
思想政 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高校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是 坚 持 社 会 主 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手段,其实施及成效 一直受 到 高 校 的 重 视 及 学 者 的 关 注。 课程思政 是 落 实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新 思 路、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思 想 政治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指示 “其他各门 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 各 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要求。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各高 校都在积极探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 模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经管 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做好课 程 思 政 的 教 学 定 位, 构建适应 课 程 思 政 的 教 学 体 系 成 为 亟 待解决的课题。
《长江丛刊 》2019.05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 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佘妍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
摘 要:构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经 管类专业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体 系 是 落 实 高 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是顺应学科融合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这一教学 体 系 的 建 构 需 要 提 升 教 学 人 员的思政意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 内容,探索开放性的教学实施手 段,同 时建立科学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在教 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与 创新。通过 不 断 探 索、总 结、改 革,推 动 经管类专 业 教 学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有 机 结合,促使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实践中 落地生根。 关键词:应用型本 科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体系
(二)经管类专 业 实施 程思 政的 可能性
经管类 专 业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体 系 的 构建,取决于经管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与 思想政 治 教 育 这 二 者 的 内 在 的 联 系。 首先,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都 是 以人为 本,培 养 学 生 高 度 的 社 会 责 任 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培育 出 有 益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经管 类应 用型人才。其次,两 者 都 具 备 开 放 性。 经管类专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对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和 职 业 意 识 的 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 题、解 决问题 的 能 力[3],符 合 企 业 的 人 才 需 求,而课程思政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 质的培 养,注 重 意 识 形 态 和 价 值 观 教 育,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两者在 实 施 过程中可以相互融合、交叉渗透。

应用型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应用型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应用型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研究应用型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研究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能力,并将此运用于实际的地理问题解决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高校中的受欢迎度不断增加。

然而,对于一个应用型的专业来说,单纯的理论学习显得有些不够实践,因此,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地理信息科学实践相结合也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教学中,主要以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综合实验等形式进行。

课程设计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完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实习实践则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真实情况和困难能够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验则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补充环节,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二、应用型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道德水平。

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1. 领导力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组织团队完成项目或实习任务,这对于学生的领导能力提出了要求。

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组织讲座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2. 社会责任感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所处理的地理问题对社会影响较大。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建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课程思政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课程思政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工实习课程思政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9T03:00:29.009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9期作者:刘强[导读] 通过实践训教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工程能力素养。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从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思政资源挖掘、教学方法创新等几个方面,推行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刘强(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通过实践训教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工程能力素养。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从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思政资源挖掘、教学方法创新等几个方面,推行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金工实习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金工实习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基础实践课,其课程面向工科类大部分专业,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及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一、金工实习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课程思政重视度不够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金工实习侧重动手能力,并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涵意。

另外,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功利性倾向,面对考研、就业的巨大压力,学生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其所学的对其考研和就业有没有帮助以及有多大的帮助。

在对待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上,学生对专业课很重视,对思政课则不那么重视,甚至是漠视,认为学好思政课没有太多用处。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成果总结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后现代知识观下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突破口,通过项目驱动、师生联动、校企互动、政策推动等方式,梳理实践教学项目,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

经过5年的建设与实践,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转换师生角色、改变教学目标、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对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明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既是社会转型期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也是应用型高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要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转型前高校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受传统知识观影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模糊认识;②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目标单一化,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③没有建立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④按课程建设实验室,限制了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实践教学不仅要验证、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 还要生成建构新的知识。

⑤传统教学形式的单向、封闭性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多维、开放、创新的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组建项目组展开研究,项目组成员具有以下优势:(1)教育理念先进。

项目组杨继平老师和刘海燕老师多年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深谙传统教育强调对抽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湮灭了知识的真正意义;而教育的实质是它的社会性,真正的知识学习应该是扎根于社会实际并为后者服务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就是他们与社会实际联系和互动的过程。

(2)教学实践丰富。

项目负责人在计算机教学领域与一线计算机开发人员深度合作,按照“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跨课程的综合实验→能力提升”的思路编写了4本实验实训指导教材,其中《数据库实验指导》被评为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创下以实验指导书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山西省首例。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结构框架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结构框架

PRWORLD \ 公关世界 107课程思政建设结构框架对该系统工程的完善和运行具有支撑保证作用。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其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型高校有所不同,要根据其特殊性研究探讨其结构框架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系统结构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根据这一要求,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架构,包含四个层次。

(一)领导核心体系。

职责是,贯彻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统筹谋划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布局,建立完善领导机制,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总体思路、战略设计、推进阶段进程等,履行把关定向、组织计划、检查督导职能,调动协调各方力量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的落实。

(二)党政共管体系。

职责是,充分发挥高校领导班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集体领导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行政管理、服务保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融合,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和重点内容,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调动职责范围内的力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抓好课程思政的领导管理和落实工作。

(三)牵头联动体系。

牵头联动体系由教务处、党委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相关管部门组成,各自从自身职责出发,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

(四)推进落实体系。

职责是: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建立以教学工作为主线,行政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密切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从组织计划、实施运行、检查整改、考核总结相衔接的运行程序,组织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做好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示范中心、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课程思政”的课程系统结构建设(一)挖掘德育元素,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特点,找准各门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构建好适应本校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发建设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策略篇一《从实际出发,让思政课不再“高冷”》咱都知道,高校思政课这玩意儿吧,以前那真是有点“高冷”。

就拿我当年上思政课那会儿来说啊,老师就在上面干巴巴地照着书本念,那些理论知识听起来就像天书一样,同学们大多都在下面各干各的事儿,要么偷偷玩手机,要么和同桌开小差聊天。

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得够呛,学生啥也没听进去。

比如说有一次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原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大串,然后就开始解释。

听得我是一头雾水啊,那些抽象的概念在我脑子里就像一团乱麻。

我看周围的同学也都是一脸懵的表情,估计都在心里犯嘀咕:这说的都是啥呀?后来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嘛,这思政课也得改改。

老师们就开始想各种招儿。

他们不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

就像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当地的一个公益组织。

好家伙,那现场可热闹了,一堆志愿者在为社区的老人和孩子们服务。

有帮忙打扫卫生的,有陪老人聊天的,还有教孩子们画画的。

老师就在旁边现场给我们讲解,说这些志愿者们做的事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你看人家这一讲,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这些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是这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这下同学们的兴趣可就来了,大家纷纷讨论自己以后也想参与到这种公益活动中去。

通过这样的改革,思政课不再是以前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高冷”课了,而是变得接地气儿,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们也不再觉得思政课是一门没用的课,而是真正从中学到了东西,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可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啊。

篇二《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活”起来》思政课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光靠改变教学内容还不够,教学方法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得让这门课“活”起来。

我还记得之前上思政课做小组讨论的时候,那真是尬得不行。

老师布置了一个话题,然后让我们分组讨论。

结果大家都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要么就是你一言我一语地瞎扯,要么就干脆低着头不说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课内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本文在分析思政课课内实践必要性、内涵的基础上,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探讨其有效形式及实施路径,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实践教学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实施的必要性和丰富的内涵,对其必要性进行剖析、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有助于推动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的形式要和对应的课程相匹配。

思政课相对于一般课程,一方面,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集合体,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其特点首先是面对的人数多,包括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其次,它涉及的内容广,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就使得经常性的、有教师指导的外出实践极其困难。

另一方面,思政课所要实践的内容并不是某一专业操作或实践技能所需要的特定环境、专业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生活实际,通常通过报刊、网络、专业书刊等途径也能得到,而不需要一定到社会中去、到某一特定基地去。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社会实践的形式不好,而是说在无法真正落实这一形式的前提下,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基本上可以替代它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因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而言,它更适合课内实践教学,或者说以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辅助。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如课堂讨论、主题班会、演讲辩论、情景模拟、调研报告等,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创造出来。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探究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課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

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

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主要表现在可操作性大、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

近些年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社会”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以“概论”课为例的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当今大学生从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然而,他们是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缺乏理性认知与思考?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

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理论内涵,并且学会用理论分析纷繁的社会现象,解决思想困惑,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心极其必要。

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好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计好实践教学形式以及环节,构建完整的“概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3.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

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时间,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

大纲内容翔实,并实现实时更新。

3.2探寻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

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当的形式。

3.2.1时事评议。

通过时事观世界,时事评议重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的热情,胸怀天下的视野。

当今,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同,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存在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近期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者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的大小事件。

可以安排每次课上5-10分钟,由学生播报新闻;也可以由老师根据本学期
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段,梳理新闻关键词,安排新闻播报。

如,教师可以梳理今年上半年新闻标签:2017年“两会”、“萨德”、“朴槿惠弹劾案”、辱母杀人案等,安排学生搜集新闻资料,剖析新闻事实,进行播报评论。

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提高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案例评析。

教师选取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连的典型案例或者典型人物,并精心设计好问题。

学生阅读典型案例、人物事迹,或者学生按照要求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案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贴近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理论含量、历史性、现实感,利于思辨,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如,在“社会主义改造”这主题内容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三大改造时期典型人物的事迹,如库尔班、张小泉、荣毅仁、刘鸿生等,在搜集、剖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过程和重大意义。

3.2.3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形成发言提纲,并推出代表陈述小组意见。

对于存在分歧和争议的问题允许学生自由讨论。

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论越清。

专题讨论类似头脑风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要进行点评和总结,以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概论”课程几乎每个教学内容都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题目,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科学社会主义不如民主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公民在法律上的“自由”权利?和平崛起和“中国威胁论”?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情况安排讨论。

3.2.4诗歌赏析。

不少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的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诗歌了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失是学生喜爱的方式。

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既可安排课内实践项目“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一定会对诗词创作的背景、包含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形成深刻的认识。

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最美诗、歌、故事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和平统一理论和政策,深刻认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并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3.2.5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确定演讲主题。

如“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主题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梦”内涵与意义的理解,使学生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激励学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个人的梦想结合起来,不辜负美好时代与青春韶华。

“红色讲坛:聚正气”这一主题则是通过开设学生讲坛,宣传党的理论,健全党建工作,提升学生们对党的认识,凝聚共谋发展的正能量。

3.2.6影视观摩。

选择有代表性、经过剪辑的、短小经典的视频,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

教师设问,学生边看边思考,回答老师提问或写观后感。

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阅读经典、情景模拟、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主题调研等形式。

当然,特别要指出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敷衍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失去根本;课内实践教学是深化,轻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势必流于空谈。

一方面,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目的和内容展开;另一方面,理论教学要凭借和充分发挥课内实践教学的功能。

3.3课内实践教学的方案。

在具體操作上,可以由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本门课程的课内实践项目提前告知学生;再由老师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选定小组负责人,每个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承担一至两个课内实践项目。

负责课内实践的小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形成对问题的见解,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老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

4探究科学合理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

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