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本课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特别是关于三国时期和两晋时期的古代史。

我们来看看第14课的内容。

第一部分讲述了三国时期,其中涉及到诸葛亮、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四人都是三国时期当中最重要的人物。

诸葛亮被誉为大军师,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刘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权是一位有能力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三国时期,三个朝代蜀国、曹魏和吴国统治着大部分地区,他们使用自己特有的文化、礼仪和政治制度。

第二部分讲述了两晋时期,它是继三国时期后出现的新朝代。

这段时期以高祖刘秀和晋文帝刘恒为代表,两晋朝代的辉煌持续了四百多年,被称为“两晋之盛,百家之乱”。

另外,诸葛亮的孙子诸葛恪当时担任晋文帝的谋士,他创建了「三纲五常」,为相关政策提出了有影响力的建议,有助于两晋的繁荣。

第三部分介绍了两晋时期的文化,主要有《史记》、《汉书》和《晋书》三部大著。

《史记》是司马迁著作的史学巨著,采用叙事体格式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记录,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汉书》和《晋书》分别由后汉书和晋书编制而成,记录了汉朝和晋朝的历史。

两晋时期,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乐府、文论和诗词。

第四部分介绍了两晋时期的科技,他们在科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例如制陶技术、制钟技术、造纸术、火药制造等,这些发明使中国科技大跃进,把中国古代科技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课程的第14节讲述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的古代史。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史都极为丰富多样。

今天,有关古代历史的学习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4课笔记。

一、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 正面战场的抗战。

- 淞沪会战。

- 时间:1937年8月 - 11月。

- 背景:日本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 经过:国民政府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中国军队英勇作战,如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等英雄事迹。

- 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太原会战。

- 时间:1937年9月 - 11月。

- 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伏击日军,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 徐州会战。

- 时间:1938年1月 - 5月。

- 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

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共歼敌1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 武汉会战。

- 时间:1938年6月 - 10月。

- 经过: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影响: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时间:1941年12月。

- 经过:在薛岳指挥下,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取得胜利。

- 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提高了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2. 敌后战场的抗战。

-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例如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 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 百团大战。

- 时间:1940年下半年。

- 指挥者:彭德怀。

- 经过: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一、九一八事变。

1. 背景。

-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 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日本企图通过侵略中国东北来摆脱危机。

- 蒋介石忙于内战,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可乘之机。

2. 经过。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 结果。

-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

- 日军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占领了东北三省。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 华北危机。

- 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华北危机严重。

2. 一二·九运动。

- 背景。

- 华北危机的加深,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各界人士的响应。

- 经过。

-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 意义。

-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 背景。

- 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 在西北“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 经过。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族工业的兴起学生阅读教材P121,概括如下知识要点:1、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产生的地点: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3、表现(先驱):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1872)。

4、特点:①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

②行业不全面,一般以轻工业为主。

③资金少,规模小。

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但同时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二、张謇的创业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122,评价张謇的创业活动。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因他曾考中状元,)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他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等数十家企业和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三、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材上为1895——1913),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考原因:列强加大经济侵略程度,对华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有识之士呼吁“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后期,辛亥革命给处境艰难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1914--1923),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教材P123第一段,思考其原因:一战中,列强忙于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世界市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萧条: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知识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对台政策的演变2、大陆缓和两岸关系的举措:隔绝到缓和1979年开始,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交往:(1)隔绝状态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世纪之交的两岸互动: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知识点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原因:(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史实: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课本习题解答1、第72页: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峡两岸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并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

2、第74页: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传统、文化;大陆和台湾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努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021八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

2021八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

2021八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
2021年八年级历史的第14课是关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主要讲
述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和斗争的历程。

下文将围绕课程的核
心知识点展开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
随着西方近代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兴起。

其核心精神是“国家、民主、人民”的理念,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科学的口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他提
出了“三民主义”理念,成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引领者。

二、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闹剧
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虽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受到了帝国主
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严厉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反对帝
国主义、反封建主义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例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这些闹剧为中国民主
革命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争得了更多的尊重。

三、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斗争,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实现更好的结合起来,提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理论和思想。

这些思想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并逐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通过在历史课上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好地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探索道路。

初二历史第14课

初二历史第14课

巴黎和会
中国要求:
取消外国在中国一切特权、 废除中日二十一条
会议结果:
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 给日本
中国代表顾维钧
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 北京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
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前期 6月5日前 北京 后期 6月5日后 上海
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 人物: 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李达等13人
内容:
名称 奋斗目标 当前任务 领导机构 领导人
中国共 社会主义 产党 共产主义
组织工人阶级 开展工人运动
中央局
陈独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共产党成立意义
意义: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领导核心(共产党)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革命目标(共产主义) ◆依靠的力量(人民群众)
新旧民主革命比较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
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工人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 各地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培养了骨干力量
工人
罢课、罢工、 罢市
结果: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 生;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课堂笔记中国共产党诞生2019年5月25日,我们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

这是一堂极具启迪意义的课程,而我也在这节课上获得了很多的启示。

一、选择农民阶级当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中国遭遇列强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挑战之时,无产阶级掌握着革命的先锋队。

但在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意识形态的群体,同时,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阶级力量弱小。

所以,我们的党选择了某些地区的农民阶级,来团结这个初步的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这是中国自强运动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

在中国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国内传播开来。

在面临重大困境时,共产党团结起了大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进步的爱国主义者,坚决生成了革命的政治和组织的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的初期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开始只有50名党员。

不过,它无比敏锐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机遇,于是成为在当时中国社会开展最积极、最能担当责任的力量。

不久后,党员人数逐渐增长,同时,党的组织也逐渐扩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革命活动。

四、中国共产党在各种斗争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各种斗争,展现了卓越的组织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它带领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军阀政权和外国侵略者;它在白色恐怖时期,为了保障革命工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它在和平时期,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改革。

五、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毫无疑问地将在今后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还将继续团结广大群众,开展各种斗争,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党要发挥“四个中心”的作用,团结人民群众,保持主流声音,坚持正确路线,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制度权威,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通过这一堂课,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更加愿意为党的未来献身。

八年级历史上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14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学科中涉及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以下是历史学科的14个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形式,其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古代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改良文明。

2. 希腊罗马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希腊罗马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和哲学思想。

3. 中世纪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涉及到了如天主教、封建制度等重要的话题。

中世纪的历史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欧洲的后继历史。

4.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运动,对人类的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欧洲和世界历史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5.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一段极具意义的历史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版图。

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对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殖民运动殖民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通过学习殖民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7.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历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了解工业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话题。

8. 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事件之一,它涌现出了许多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

通过学习世界大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关系和后继历史的发展。

9.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了解中国近代史对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

八年级历史12——14课知识要点

八年级历史12——14课知识要点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归纳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1934年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3、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理本课线索记必背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先驱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条件(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会议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3)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易误警示1. 中共一大成立中央局,担任书记的是陈独秀,不是毛泽东。

2. 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之间的关系:前者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后者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革命对象,切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中共二大是中共一大的继续,它在思想纲领上进一步完成了建党的任务。

识图片解读1. 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会议议程。

2. 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3. 自此形成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旗帜的红船精神。

图片考点: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意义。

八年级历史下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14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文化学科,它不仅仅关注过去的事件、人物,更关注这些事件、人物对未来的影响。

在八年级历史下14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点,包括三国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

一、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时期,它始于东汉末年,终于晋朝建立。

三国时期历时约60年,期间涌现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和经典的战争故事。

本课程重点讲解了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帝王的生平及其政治才能、武将、战争等方面的知识。

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

隋唐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精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将进酒》等。

三、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所代表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其在世界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其他知识点本课程中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的历史知识点,如《大同书》、《天工开物》及其与科技发展的关系、鼓浪屿的历史文化等。

这些知识点虽然不如三国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那样著名,但在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推广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走入过去,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人物的文化创意和智慧。

学习历史需要注意细节,需要多看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

希望本课程的知识点对读者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八上14课笔记

历史八上1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四课笔记
一、课程标题: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四课——明朝的兴起与衰落
二、课堂内容
1.明朝的兴起
(1)讲述朱元璋如何从草根阶层逐渐崛起,通过艰苦斗争建立明朝的
过程。

(2)分析明朝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如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科举制度等。

2.明朝的盛世
(1)介绍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盛世景象,包括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对外交流等方面。

(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展现明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
响。

3.明朝的衰落
(1)探讨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分
析其原因和后果。

(2)讲述明朝灭亡的过程,以及南明政权和农民起义的抗争。

三、重点知识点
1.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明朝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明朝盛世的表现和原因。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5.明朝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6.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南明政权、农民起义的抗争。

四、课堂互动与讨论
1.讨论明朝兴衰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2.分享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探讨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3.思考南明政权和农民起义在明朝灭亡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与要求
1.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明朝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思考并回答课后问题,培养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4.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14课重点讲解了“进入近代”这一历史时期,其中主要包括了清朝的衰落、外国列强入侵和中国近代化运动等方面
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
代史的发展和演变,领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一、清朝的衰落
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统治者,其衰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清
朝皇帝的昏庸无能、腐败失控,异族侵略和内部分裂等问题,导
致了清朝的国运日渐衰落。

二、外国列强入侵
在清朝衰落的背景下,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这其中包括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

这些战争打击了中国的自尊和尊严,也加速了中国向近代化的步伐。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
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中国人民开始了自我救赎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其中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历史事件。

这些运动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斗争力量,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八年级历史第14课知识点,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历史的教训,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知识点

第一节:课时内容概述本课时主要围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合作与交流”展开,通过对两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展开探讨,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二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合作与交流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政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主要体现在互相影响和相互借鉴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受到希腊政治思想的影响,其中政治和思想的互相交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合作的一大特点。

古罗马在建国初期曾模仿希腊的城邦制度,而在希腊城邦时期,托勒密王朝的皇室成员在政治上也受到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古希腊和古罗马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主要体现在贸易与农业方面。

希腊和罗马都致力于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在农业技术的交流以及农产品的互通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希腊和古罗马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非常频繁,他们在商业和货币方面的交流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主要表现为艺术、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借鉴。

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罗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全面吸收了古希腊的文化精髓,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在罗马得到了再次传播和发展。

在科学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节:古希腊和古罗马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吸收古希腊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世界历史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本课时旨在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合作与交流展开探讨,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合作与交流对当今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明白文化交流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第六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合作与交流深入探讨在政治领域,古希腊和古罗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影响深远且多方面。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内容如下:
一、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
主力:学生和青年
斗争形式: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等
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原因: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途径:先进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条件: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时间:1920年10月(北京、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

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四、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背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时间:1924-1927年
领导者:孙中山、蒋介石等
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影响: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是关于“鸦片战争”的。

以下是这一课的主要笔记内容:
1.背景:
•19世纪初,英国为了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大量输入鸦片。

•鸦片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人民健康受损、银两流失等。

2.林则徐的贡献:
•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焚烧鸦片、捣毁鸦片工场等。

3.英国的侵略: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英国决定发动战争。

•1840年,英国军队进攻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

4.战争过程:
•英军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先后占领了广州、厦门等地。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的内容: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赔款2100万两白银。

•英国商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

6.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它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国家的薄弱,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

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知识就是力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第14课钢铁长城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的?①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此后我国陆续研制了多种舰队。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海军已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强多架。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③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型号的导弹。

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一)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3、时间: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3、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笔记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古代台湾与大陆的交往
1. 大禹治水时期:禹舜治水后,把台湾纳入中国的疆域。

2. 秦汉时期:《史记》中提到了台湾的存在,当时称为「夷洲」。

3. 三国时期:三国吴政府在台湾设立过治所,进行管理。

4. 唐朝时期:李白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提到过「岛夷服虔诚,礼乐咸通故」。

二、明清时期台湾的发展
1. 明朝时期:明朝在台湾进行过境地侦察和修造台湾岛上的基础设施。

2. 饶平郡传:明朝传来,患有眼疾的建阳小童回到家乡,开垦了一块荒地,发现树木繁多,兽类丰富。

后来率领部下,建立「饶平郡」,使得台湾东南部得以发展。

3. 规划与建设:荷兰东印度公司,在Taiwan Lienchiang Kiln
建造制瓷工厂,带动了台湾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并规划台湾岛上的旅游产业。

三、民国时期和现代台湾
1. 政治发展:1912年,孙中山颁布《五族共和宣言》,宣示
五族平等。

2. 经济繁荣: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进入了高速经济发展期,国际贸易和科技升级等领域均取得了小成就。

3. 社会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两岸交流的推进
随着民间交流的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两岸关系的调和仍有很多困难。

我们应该树立“一中原则”,维护两岸交流。

冷战意识已成为历史,我们应该建立“和平友谊”的道路,推动两岸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
知识点
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知识就是力量。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第14课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的?
①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此后我国陆续研制了多种舰队。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海军已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强多架。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③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型号的导弹。

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3、时间: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问题。

5、“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二)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三、中日建立
1972年,日本着国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1、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2001年10月21日
3、地点:上海
4、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5、内容:①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等问题;②通过了《上海共识》。

③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6、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大事。

(1)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8、简述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①新中国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④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20多年的对峙,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⑤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
位;⑥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看了“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笔记
2.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14课测试题及答案
3.八年级下册历史每课知识点归纳
4.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5.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