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经系统-修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反牵张反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
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 使支配被牵拉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抑制。
肌张力过大时抑制肌肉进一步收缩
防止肌肉被过度牵张和肌肉收缩的随时调节作用。
牵张反射及反牵张反射路径的 示意图
反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腱器官
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 与梭外肌呈串连 关系 反射弧: 梭外肌收缩张力增加 刺激腱器官 Ib 类传入纤维 中间神经元 抑制同一块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 肌肉收缩被抑制 腱器官是肌肉的张力感受器, 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 神 经元抑制; 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 传入冲动使 神经元兴奋.
2 反射弧
(1)感受器:将
刺激能量转化为生
物的神经冲动的换 能装臵。
(2)传入神经:将
感受器的神经冲动 传导到中枢神经系 统的结构。
(3 )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群及其
突触联系的综合体。
(4 )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 应器。
(5 )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三) 反射活动的协调
1.诱导:负诱导(主),正诱导 交互抑制(负诱导)
2.最后公路原则
3.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 4.反馈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 制调节
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的调节
(一) 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1.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中较大的神经元。
(三)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1)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臵改变以及头部与躯
干的相对位臵改变时,可以反射性的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 性,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2)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
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部突触后电位。
* 突触的传递效应(原理):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 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 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囊泡释放 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 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 开放——Na+(主)、K+通透性 ↑——Na+内流(主)、 K+外 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1. 位相性牵张反射(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特点: (1) 单突触反射,潜伏期短(0.7ms) (2) 梭内肌同时受到牵拉, 同时发动牵张反射. 肌肉的收缩是 一次性的同步性收缩. (3) 肌肉内快
肌纤维成
分参与。
位相性牵张反射意义:了解神 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 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明 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 弱。
第六章
神经系统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 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
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
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
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
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
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第六章
教学目的:
神经系统
(三)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任何伤害性刺激作用于 肢体皮肤时,该肢体将立即缩回,以避开刺激。保护 性反射 感受器--皮肤的痛感受装置;反射中枢--相应的脊髓 节段;效应器--该肢体的屈肌。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如果所 使用的刺激较强,受刺激的肢体在发生屈肌反射的稍 后(0.2-0.5s),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屈肌松弛、 使腿伸直。
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并联
肌梭所感受的是梭外肌纤维长度的变化
当肌肉被拉长时,传入冲动 当梭外肌纤维收缩时,传入冲动 当梭内肌纤维收缩时,传入冲动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活动,一般都是α运动神经
元与γ运动神经元同时激活,这种调节性机制来 自高级中枢。 γ-环(γ-loop) :γ传出纤维兴奋时,梭内肌收 缩,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而当肌梭传入冲动
运动单位:
概念: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 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单位的大小取决于神经元轴突分支的多少。 一 个 支 配 眼 外 肌 的 运 动 神 经 元 只 支 配 1 ~ 12 条 肌纤维,有利于完成精细的肌肉运动;而支配四 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可支配2000多条肌纤维,有 利于产生肌张力。
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
肉和关节等地外周传入,也接受从脑
干到大脑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产 生一定的反射性传出冲动.
运动神经元是脊髓运动反射的最
后公路.
γ运动神经元--脊髓中较小的神经元,分散于α运动神经元之 间。γ运动神经元轴突较细,支配肌梭内纤维(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1)发动随意运动; (2)调节姿势,为随意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 (3)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精确的进行。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 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
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囊泡释放抑
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 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 (主) 、K+通透性↑——Cl内流(主) 、K+外流 后电位(IPSP)。 膜电位 增大,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脊 髓 前 角 α 运 动 N 元 最后公路 1.一个α运动N元及其 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 为运动单位。 2.脊髓前角α运动N 元是躯体运动反射 的最后公路。 骨骼肌纤维 牵张反射
二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反射: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只需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称脊髓反射。
2.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缓慢,持久地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
牵拉的肌肉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姿势反射 的基础,但它经常受高级中枢的调节。 特点: (1) 多突触反射
(2) 不表现明显的收缩动作,收缩力只是抵抗被牵拉
增多时,又可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
这一通路称为γ-环路。
意义:使肌肉维持于缩短状态。脑干某些神经中枢
调节肌紧张就可能是通过兴奋γ-环路而实现的。
牵张反射机能特点:
★αN元兴奋→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
★γ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 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γ
切断大脑皮层, 纹状体等与网状结构的联系,抑制区活动减弱, 易化区活动加强, 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肌的肌紧张过强. 南美的树懒悬挂于树上, 其屈肌为抗重力肌, 去大脑僵直时 屈肌肌紧张明显加强.
人类患某些疾病时出现 去大脑僵直,表示疾病已 侵犯脑干.
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 (蝶鞍上肿瘤) 出现的是 皮层僵直.
(二)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的机制
正常肌紧张的维持是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 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将猫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出现伸肌 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部昂 举 , 称 为 去 大 脑 僵 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中即存在着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抑制区, 也存在着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区. 正常情况下, 易化区比抑制区略占优势.
⑵分类:
轴-胞、轴-树、轴-轴、树-树突触。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2、突触的传递过程与原理
* 突触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子通道打开,Ca
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与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 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
开, Na+离子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 —产生局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一 神经细胞(神经元)
1.基本结构:
⑴ 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⑵ 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⑶ 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 (AP)部位
⑷ 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⑸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2.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按机能分: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CNS中主要的胶质细胞是 astrocyte(星形胶质细胞),这 些细胞填满了神经元之间的间隙, 其重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空间的化 学物质。Oligodendroglial cell (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白质 (神经纤维)和灰质(神经元胞 体)之间,参与形成神经纤维髓 鞘。
三、突触 是指一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 胞所形成的机能连接点。 1.突触的结构: ⑴结构: ①突触前膜: 递质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一)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 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 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位相性(phasic)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例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紧张性(tonic)牵张反射:轻度、缓慢、持续牵拉肌 肉时,受牵拉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 基础。
EPSP和IPSP之比较
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产生: 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四
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一) 中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二)反射和反射弧
1 反射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适应外环境的变化。
3.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 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骨骼肌紧张性减弱、血压降低、粪尿潴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 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如对侧伸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 留变为失禁。
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 2.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协调(掌握)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理解掌握)
4.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理解)
5.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理解掌握) 6.脑的高级机能(理解掌握) 教学重点:1、2、3、4、5、6 教学难点:3、4、5、6
(3) 同一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性收缩,肌紧张 持久而不易疲劳. (4) 肌肉内慢肌纤维成分参与.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拉长肌肉 肌梭内感受器兴奋 Ia, II 类传入纤维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兴奋 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 肌梭 ①结构特点:
αN元支配, 梭外肌: 与肌梭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 γN元支配, 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肌 梭:上有二种感受器: 环旋末梢: 是牵张反射的感受 装置,兴奋由Ia类 N纤维传入。 可能与本体感觉有 花枝末梢: 关,兴奋由Ⅱ类N 纤维传入。
意义:防止跌倒,有维持姿势的作用。
屈 反 射 和 对 侧 伸 反 射
三 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 脑干网状结构
源自文库
网状结构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内侧尾部。
网状结构易化区:范围较广,位于脑干网状结构 的背外侧部分,包括中脑被盖。
网状结构下行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下传对肌肉运 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分类 1)形态:有许多突起,但没有轴突,胶质细胞之 间没有突触连接,只有缝隙连接。 2)类型:星形胶质、少突胶质和小胶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隔离及绝缘作用 3)摄取化学物质、维持离子平衡 4)分泌功能,合成神经活性物质 5)保护、修复和再生作用 6)免疫应答反应 7)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