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教育制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教育制度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三、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有经济、政治、文化。
四、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时代没有教育制度;古代阶级社会产生了古代教育制度,但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无中学;现代社会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现代教育制度,其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五、终身教育的概念: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属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同一综合。
六、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七、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学制(苏联)。
★★★八、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九、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了解)1.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 年,壬寅学制;2.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 年,癸卯学制;3.1922 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4.解放后,1951 年颁布新学制;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含以下几个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今后发展方向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十一、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完全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
教育学第四章

日本的教育改革从中国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改 革的目标放在了教育内容方面。“综合学习”是 改革的内容削减30%,被削减的这部分改为美国 模式的“自我开发”教育。“综合”就是由学生 自己设定感兴趣的主题,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向年长者请教或自己动手制作,最后提出结果 报告。综合学习可涉及数学、自然、地理、历史 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改革 。 [日]干石保: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少年 儿童研究),2000年第10期,胡霞译。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 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约。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 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 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了3—6岁的 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 7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 或6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 年(有的地区为6 年) 。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 教育打下了基础。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 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 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 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 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 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 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 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 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于“左”的思想影 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改 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四章教育学基础 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提 出,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这四种学习 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各种职业技能;学会
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学会参与创造未来;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1)发现他人的多样性; (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 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 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
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 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 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 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 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当前,人类进入了知识经 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 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 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 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 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 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 和分支型学制。
“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 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 “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 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 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 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 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 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 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 权利;其次,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 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 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重视工农干部 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 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 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 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
第三,和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 把高等教育缩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 专业取消,使人才培养比例完全失调;
第四,和当代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大发展以及发展终身教 育的趋势相反,把这类教育形式完全取消,扼杀了职工提 高文化科学水平和知识更新的机会,等等。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 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 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 条例等。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 织的管理规则当做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 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 组织的体系。
二、我国现行学教育制度的形态
教育学第四章课件

(二)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制”)
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 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 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壬戌学制”特点: (1)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 “壬戌学制”进一 “壬子-癸丑学制” 步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从7年减为6年,使初等教育便于 普及; (2)延长了中等教育阶段,从4年到6年,且实行分段, 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分量,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兼顾了升 学与就业; (3)在高等教育阶段,取消了大学预科制度,出现了 单科大学。 “壬戌学制”深受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但也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与前两个学制相比,是个巨 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壬寅-癸卯学制” “壬寅-癸卯学制”(以19世纪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学校系统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 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 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 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儿童7岁入学至通儒院毕业,共 计26个学年。 从横的方面来看,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实业补习普通 学堂、初等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初级师 范学堂和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优级师范学堂、 实业教员讲习所、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进士馆、译学馆等。 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 实行班级授课制,各科教学相间进行。
现 行 的 英 国 学 制
美 国 现 行 学 制
(单 制 ) 轨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套规范教育活动的体制和机制,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等。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公平机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制度为基础,详细探讨教育制度的组成与运行。
教育制度包括国家层面与学校层面的制度安排。
首先,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起着整合、引导和监督作用。
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等。
教育方针政策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总体思想、战略和目标,其中包含教育和发展的方向,政府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法律法规则是对教育活动的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具体表达,通过法律法规来确保教育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则保障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校层面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
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办学方针、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
学校办学方针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计划是学校对于教育过程的总体规划,包括学科知识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将教育教学计划分解为各个具体课程的过程,包括对课程的分层次、分年级、分学科的设置。
教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的评估,通过评价结果来了解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门要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优化,确保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教育部门还要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学校层面,校长要负责学校的整体运行和管理,制定并执行学校的发展规划,组织和协调各项教育活动。
教师作为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第四章

1.什么是教育制度及学制?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实施教育 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学制: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规章制度。包括学校行政制 度和学校管理制度。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
•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以大学为起点的延
伸);一轨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系统(以劳动人民职业教育为目 的)
•单轨制——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
•中间型学制——“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义务教育阶段为
单轨制,往上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一)1951 年的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反映了当时政
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批判地吸取了旧学制中某些可用的因素,对 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
题 • 发展任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 支持特殊教育。 • 改革创新 • 保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加快教 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改革试点;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 的领导。
第四章 教育制度
预习 问题导学
1. 什么是教育制度及学制?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 3.我国现行学制的类型与结构? 4. 义务教育制度的含义、目的和特征?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四个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史进程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名称:《钦定学堂章程》地位:第一个颁布① 体育课程首次登上历史舞台② 首次规定职业教育体系 【实业教育】③ 首次确立师范教育体系 ④ 首次把小学纳入义务教育⑤ 首次以法定形式确立班级授课制并在全国推广⑥ 首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体系 ⑥ 修业年限最长【三段七级】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名称:《奏定学堂章程》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点:六一、最长地位:第一个实施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人物:蔡元培指导思想: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精神内容: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设补习科,增设补习学校地位: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指导思想: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借鉴:美国内容:首次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依据以职业代替事业,标志着教育体系正式确立蒙养院改为幼稚园,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制体系地位:延用时间最长易错点-对比点别称《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最长修业年限最长延用时间最长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别称时间借鉴学制系统修业年限特点女子义务学前师范职业其他地位。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从纵向来谈的,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从横向来讲的,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不同学派的教育学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进行探讨。
4.双轨学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智。
5.单轨学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
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
6.分支型学制: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
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7.“六三三学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8.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选择题1.教育制度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比较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ABCD )A.客观性B.取向性C.历史性D.强制性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ABC )A.政治B.经济C.文化D.自然和人文环境3. 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 A )学制A.分支型学制B.单轨制C.双轨制D.并轨制4.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称(A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六三三学制D.壬子学制5.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9《教育学》 教育制度

(3)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多次酝酿进行 教育改革。1917年,蔡元培曾发起“大学改制”。1922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与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制定出 “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参照当时美国的“六三、三、四学制”制 定的。它规定:初等教育6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 年(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3—6年(专科3年、本科4—6 年)。学生6岁人学,22—24岁受完高等教育,全部教育时间 16—18年。大学取消预科,高中华业可直接考入大学。大、中 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高中文理分组加职业选科,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全 国解放初期。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国民党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期为止,经历 了近半个世纪,其间随着形势的变动,学制也略有改变,但是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 济上贫困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定了旧中国的学 制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既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 2014-6-27 15 又保留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既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
二、新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1951年的学制改革
(1)在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引 下,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l951年10月 1日颁布了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51年的学制改革,标志着我 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1951年的学制组织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校 和训练班 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 (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的初等学校)、中等教育(包括中学、 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各类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 (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和研究部)以及各级政治学 校和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 校及聋哑、盲人等特殊学校。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些常识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 2.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 3.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 中等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 4.中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中阶段 教育 5.学历:专科、本科、研究生 6.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致了 解,抓住要点即可。
引 言
小毛:我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 小新:有什么了不起! 小毛:你爸妈是什么士? 小新:我爸爸是男士,我妈妈是女士。 这个笑话之所以产生,就在于不了 解常识。为了掌握一些教育现象中的常 识,就有必要学习教育制度。
• 10.26号,湖北:430万元奖励“教育 制度创新”
• 湖北今年首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拿出430万元鼓励各地创新教育制度, 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诸如“减负”、 择校等热点难题。
单轨学制
• 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 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 分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 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 国的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 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 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产生,18到20世纪发展完善) 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 ●中学(文艺复兴前后) 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小学(文艺复兴前后)第一次技术革命 到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初级中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 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 ●职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站后) ●高级中学(20世纪中) 第三次技术革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一些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 ●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 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较快; 二战后,个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而且,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 教育为主。 ●研究生教育机构(19世纪初) 在德国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
第四章教育制度(思维导图)

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念国民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核心)特点客观性-生产力水平、取向性(规范性)-入学条件和培养目标、历史性、强制性-面向整个教育系统形式上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形式化教育)-有学校无制度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有学校有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废科举、兴学堂”和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学习型社会)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利奇-非学校化观念学校教育制度确定的依据社会依据生产力、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国家教育方针、文化传统、人口状况人的依据学制本身的因素国内学制和国外学制既非主观也非客观客观因素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学术型-资产阶级(自上而下)职业型-劳动人民(自下而上)不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小学中学大学);一个系列多种分段有利于教育普及;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分支型学制苏联和中国;基础性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上通下达有利于教育普及;教育不够灵活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特点:强制性(最本质特点)、免费性(免学费和杂费)、普及性、基础性、国民性、公共性最早源于德国标志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最早产生-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最终形成-199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正式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普通和职业教育的综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中国颁布的第一次现代学制但未实行1904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行的学制一个最长,五个第一1912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壬戌学制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学制现行我国学校制度结构各类学校系统-横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各级学校系统-纵向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制度

统筹安排各类教育活 动,谋求各类教育之 间的联系和统一
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 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注重使人的素质充分 地得到发展
在教育目的 上 在教育功能 上
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比
传统教育 在教育机 主要限定在学校 构上 只能由社会中的 终身教育 扩大到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 的各种环境
在施教人 一部分人(教师) 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 员上 来施教 社会整体提供教育机会 在教育内 集中于学习抽象的 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 容上 知识 政治、职业、身体等,并注 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在教育方 注重从外部施加 法上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
用终身教育的眼光建构学校教育制度
•1、建立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2、老解放区
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3、1951年10月1日《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4、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
的指示》
“两条腿走路” •5、文革:“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6、1978年的三中全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 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 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
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具体而言,教育制度应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
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
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教育学第四章详解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 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约。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 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 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 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 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 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 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可称为高中生诺贝尔奖的世界科学技术 大会的金奖几乎被美国人独占,这就是美国模式教育最大 限度发挥孩子们的擅长才能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教育 水平很高,可谓处于世界最高峰。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水 平很低,只会加法不会乘除的美国人随处可见。如果给售 货员100美元的纸币买80美元的东西,多半情况下,售货 员先将售出的东西放在面前,念叨着“80美金”,然后将 一张10美元纸币放在货物上,“90美金”,再放上一张 10美元, “100美金”。售货员找钱用加法。美国工人 也用加法清点仓库货物,而不是算一排有多少,一列有多 少,然后用乘法。而在中国则完全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就 已学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初一教育可分为美国型、中国型、日韩型三类。美国的 特色是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其 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中国的特色是重 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美国模式是对能力的绝对评价, 中国模式则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 的关键,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各答来决定谁对谁错。而中 国教育为了解谁比谁优秀,就需要区分 同一问题的正解者和误解者,于是与试卷考试形成难以割 舍的关系。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3、壬戌学制 这是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提出的改革方案。一九二二年九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济南 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 以修正。同年十一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这个 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 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 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 家政科。其特点是: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 职业、师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 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分制。这个学 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一
二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 《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 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 国夏、商、周时的校、序、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 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 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汉朝国学复兴,有 太学、
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二)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 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返回
二 教育制度的意义
教育制度意义重大。科学而完备的教育制度不 仅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贯彻、对整个教育 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青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4)受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案例链接
南京试行教师轮岗制——江南时报
思考:轮岗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轮岗制的现实推进困难在哪里?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 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 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 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 、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 的表现作了纠正。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双轨型学制
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叶之前的 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 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 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 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 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 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 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 要的工人。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态
•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还在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括以下 几个层次的教育:
但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而言,是个历史的进步,至少取消了形式 上的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单轨制 (美国)
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 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 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3)“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等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第一,和当代中学学制延长的发展趋势相反,把中学学制大大缩短,把 初高中都缩短到二年; 第二,和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相反,对中专和技校大加 砍杀,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 第三,和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把高等教育缩 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专业取消,使人才培养比例 完全失调; 第四,和当代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大发展以及发展终身教育的趋势相反 ,把这类教育形式完全取消,扼杀了职工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和知识更新 的机会,等等。
LOGO
苏联学制 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 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大学和高等学校
• 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 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 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的大学,如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 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20世纪随着市场经 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 2、规范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
的客观需要。 (二)政治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 阶级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 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 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 (三)文化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也与资 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 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 与生产力低有关。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 量要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 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Βιβλιοθήκη 教育与教育学LOGO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 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 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 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 响到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由于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它必 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 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制度体系: 教育资源分配制度 择校制度 招生制度 家访制度 安全事故责任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 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4)文革结束后的教育制度
1976年结束了这场浩劫。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我国 迅速结束了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教育上的混乱局面,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 坏的学制系统:延长中学的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中专和技校,创办职 业高中;恢复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的两个层次;扩大高等专科学校;恢 复和重建很多院校、科系和专业;建立学位制度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恢复和重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等等,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向合 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 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 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 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 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 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 ,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 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 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 育的萌芽。
LOGO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 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 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前 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学制 ,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牛津大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 (二)弹性化 (三)终身化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多样化 1、双轨制将向单轨制方向发展,以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 2、单轨制将向多样化发展,以适应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
需要。
从纵向看,学校层次日益多样化。一方面,学校层次向下延 伸至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层次向上延伸,高等教育 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彰显。
四个要素——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现代:既指时间也指价值 教育:突出现代学校制度的“教育”性质与学校教育功能的 发挥 学校:现代学校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涉及学校内外部关 系的处理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学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教职工绩效与激励制度 内部分配制度 课程制度 考试与评价制度 教师发展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一战后的教育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 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 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 是一个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3、新中国的教育制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1、清末的教育制度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