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2019新)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教学理念:本课立意:“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探寻世界新秩序智慧的鲜明体现,为建立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贯穿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不同时期中,是本课设计中当代中国外交的主线。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外交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及政策调整,构建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感悟外交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中指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本课设计中首先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以问题为驱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和路径;其次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最具有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材料研习。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不仅要运用史料,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操作,说明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论述论证活动上,尤其注重学生的思辨活动,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4课,从时序和逻辑关系上承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其一同构成了本单元国家关系的部分,体现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

当代中国外交既体现了古代对外交往中和平友好的内涵,也体现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近代外交带来的影响。

从横向看,当代中国外交还体现了国际法的影响,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本课包含“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重大外交成就。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取舍,也要注意分析时代背景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学情分析:首先,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已对新中国70多年不同阶段的历史脉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本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学习的基本,已经具备了一些政治学理论基础。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2019.3.6)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2019.3.6)

原因:中美双方利益的共同要求
①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
从美国 方面看
②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难自拔 ③改善美苏争霸中劣势地位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挑战
从中国 方面看
①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②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地位
③和平解决台湾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需要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4)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③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 益的国家型多边外交的转变; ④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则是我国外交 的又一重要基石;

1950年2月14日, 中苏签订《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 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 160多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 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 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 和 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美、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
(1)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对国际:
(1)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 的和平与稳定。 (2)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 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材料: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针对当时的国 际外交有过这样的论述:“在国际关系中,没 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思考: 什么因素决定着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单元综述本单元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叙述了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本质上的不同,也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五十多年来,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

这一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知识结构的构建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认识理解历史活动的能力通过对中国在地区性组织中外交活动的学习,增强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外交调整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史料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外交调整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外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和丰富,理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通过对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组成部分,又服从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过对中国在地区性组织中外交活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综合国力是外交事业的坚实基础和后盾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2、知识结构三、课堂思考与讨论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是什么?答:国际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B
5.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签署公约,为打击“三股 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三股势力”是( ) ①恐怖主义②霸权主义③分裂主义④极端主义 A.①②③ B.① 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B
6. 当前我国政府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
要战略意图是 ( )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 下列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 ) A.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B.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C.立足于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制定灵活的外交政策 D. 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4. 与中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是 (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欧洲联盟 D.俄罗斯
东南亚国家联盟 会议徽志鸽子
意大利总统会见温家宝
温家宝与德国总理会晤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总理
1.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 ) A.战争与和平 B.人口与环境 C.科学与民主 D.和平与发展
D A
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政策具体表现为 ( ) A.不结盟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对外开放政策 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B
7.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
但最终都能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一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美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矛盾冲突
A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除

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成就可谓是大放异彩,简直像是一场盛大的派对,邀请了全世界的朋友来参加。

说到这个,大家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激动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迈出国门,和各国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那时候的中国,虽然经济还在起步阶段,但外交的步伐却是稳稳当当。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心经营,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辉煌。

在这场外交盛宴上,首先得提提联合国。

中国在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啊!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气氛,简直是万众瞩目。

大家都知道,联合国可是国际事务的“超级大玩家”,中国的回归,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变化和潜力。

这就像是一位被埋没的天才,终于被大家发现,开启了新的篇章。

再来说说经济合作,嘿,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这个倡议简直就像是搭建了一座桥梁,把各国的经济紧紧相连。

想象一下,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各国在这个平台上欢聚一堂,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真是热闹非凡。

这样一来,各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搭建了一个大家庭,大家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像是一次气候界的“英雄救美”。

大家都知道,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的大难题,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积极应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的目标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听上去是不是很有决心?这不光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地球的明天。

这样的责任感,简直就像是我们平时说的:“担子再重,也得扛着走”。

再往下说,国际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越来越被世界接受。

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建立,还是文化活动的推广,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魅力。

比如,去年的冬奥会,简直是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身上。

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传递的不仅仅是竞技精神,还有那份友谊和团结。

这样的场景,简直让人热血沸腾,难怪大家都说“体育无国界”,在这一刻,我们都是朋友。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作者:汪伟民袁晨智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9年第6期汪伟民袁晨智【摘要】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同样以此为界发生了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基于维护新生政权与民族独立的需要,中共奉行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周边外交政策,为新中国的生存与成长争取了空间。

改革开放之后,中共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周边外交政策,促使中国与邻国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维护了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为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之后历任领导人深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中国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周边外交;转变;邓小平;影响【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19)06-0015-08中国兼具海陆边界,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为邻,地缘环境十分复杂。

因此,维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构建和谐友好的周边外交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意义重大。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学界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对比研究比较缺乏。

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针对改革开放前或者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也包括对新中国以来周边外交政策的演进的研究;①第二,关于中国与周边次区域地区关系的研究,涉及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南亚、中亚等各个次区域的关系;②第三,针对中国与单个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研究,尤其以中苏、中日、中印、中越、中朝为主。

③目前中国外交研究中所指的“周边”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陆地邻国和邻海国的范畴,拓展到了相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带而言,与国家战略利益高度相关、国家力量可以控制和辐射的边境地区。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政策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政策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不断调整与发展,旨在推动国内改革发展,促进全球合作与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重要里程碑的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建设开放型经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

中国相继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措施,包括废除外资准入限制、大幅降低关税、扩大对外投资等,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机会和投资。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区域和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贸区,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巴西自贸区等,为各方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开放的贸易环境。

此外,中国还主动扩大服务业开放,鼓励外资进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政策。

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坚持对外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事务,并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经济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共同繁荣与发展。

中国通过与相关国家的合作,打造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包括港口建设、铁路连接、能源合作等,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解决争端,并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同时,中国还坚定维护国际法治和国际规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三、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意义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为国际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以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 建交打破孤立,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先后与各国建交,拓宽了外交空间。

1990年代,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国际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推动多边主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还提出了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3. 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对外开放。

中国在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进行谈判时,坚持维护本国利益,促进双边合作。

同时,中国积极主张“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和承包建设。

4. 友好邻邦,加强周边合作。

中国与大量邻国签署了特别关系协议,加强经贸和安全合作,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

与此同时,中国对周边国家积极帮助,提供援助和支持。

5. 应对挑战,维护国际和平。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性威胁,如朝核问题、非洲疫情、气候变化等,努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中国还积极推动各国间和平解决争端,实现以和平方式“互利共赢”。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作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 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熟 作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 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末 ➢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阶段
➢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内容(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特点:“一边倒”以及后期的“两只拳头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出
现。
➢ 背景 ➢ 过程 ➢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 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 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 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 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共29张PPT)

苏联:大量援助
美国:政治上孤立、经 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外交上不承认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
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冷战
国内:新生政权需巩固和外援
外交诉求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70年代
站稳脚跟
1978
走向世界舞台
二、“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历史背景,概括此时的外交诉求
时空背景八十国年际代:我和平们与要发做展的主要是三国件内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重对大霸调权整 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5)1956年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威胁国防安全
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影响
外交诉求 维护国防安全,冲破封锁
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打人”;远交
外交成就 (1)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 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
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
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历程外交政策是国家依据其对外战略、国家利益和特定环境,确定、规范为促进其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对外目标而从事对外活动的原则和方针。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特殊环境下的矛盾、封闭、主张造反和革命的焦虑意识,到日渐成熟、自信、谋求合作与共赢的开放心态,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发生了悄然但却重大的变化。

这种观念和政策演变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从非苏即美的联盟战略,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意识形态视角下的非敌即友,到全面参与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从封闭和自我封闭中的“愤怒的孤独者”形象,到开放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负责任的大国”意识;从强调“战争与革命”的体系外反对者,到呼吁合作共赢的体系内的“利益攸关方”。

观念变革是政策调整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外交观念的变革还是外交政策的调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内需求逐步调整的结果。

纵观30年来的中国外交观念与政策演变的历程,以历史重大事件及中国外交观念的相应调整为线索,这一历程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外交出现了以“对外开放”为重心的观念转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变化,邓小平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有变化”。

特别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是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外交走出了封闭和自我封闭的怪圈,外交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1)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明确指出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2)提出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不划线”的重大外交方针。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高准则”,发展对外关系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国的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

•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 日内瓦会议期间, 次谈判, 次谈判,达成中英两国在北京和伦敦互派代办的建立 半外交关系的协议。这也是外交上的一种创举。 半外交关系的协议。这也是外交上的一种创举。
•(二)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 这一时期 , 中国领导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新的形势 , 放 这一时期, 中国领导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新的形势, 一边倒” 外交, 提出“两个中间地带” 的战略思想, 弃 “ 一边倒 ” 外交 , 提出 “ 两个中间地带 ” 的战略思想 , 将外交政策调整为“ 两个拳头打人” 将外交政策调整为 “ 两个拳头打人 ” , 即实行依靠广大 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 亚非拉国家 , 反对帝国主义 、 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 政策。 政策。 • “两个中间地带”指处在美苏争霸夹缝中的亚、非、拉广大经济 两个中间地带”指处在美苏争霸夹缝中的亚、
• “非洲独立年”,指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 非洲独立年” 1960年 这一年非洲有17 17个国家
独立,使非洲的独立国家增加到26个,约占非洲总面 26个 独立,使非洲的独立国家增加到26 积的2/3 占非洲总人口的3/4 2/3, 3/4。 积的2/3,占非洲总人口的3/4。
• 1960年同古巴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 1960年同古巴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 年中法建交。
–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1978年12月16日 中美两国发表了《 美利坚合众国报》。1979年1 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 中美建交三原则:废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撤 中美建交三原则:废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断交。 军、断交。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1972年“上海公报”、1978年“中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972年 上海公报” 1978年 三个联合公报指 美建交公报” 1982年 一七公报” 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八·一七公报”,是中美关系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展的指导性文件。

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2019-10-18“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统⼀的两个⽅⾯。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次⼤的战略调整;另⼀⽅⾯,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

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式展⽰了中国外交独特⽽⼜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

⽽“不变”则包含两个⽅⾯的内容,⼀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众⼼理有巨⼤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

“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不变”在很多⽅⾯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六⼤报告:使政策宣⽰与外交实践的鸿沟得以缩⼩就变化⽽⾔,典型的事件是⼗六⼤报告在对外关系⽅⾯⾸次把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放在第⼀位,以前⼀直被放在⾸位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被置于第三位,这种变化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和讨论。

实际上,回顾中国外交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中国外交战略历次调整都是根据中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苏之间关系的转变⽽进⾏的,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则始终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个重要部分。

客观地说,中国与⼤国的关系始终处于中国对外关系的第⼀位。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中国却⼀直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第⼀位。

⼗六⼤报告只是把这种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以务实的态度表达出来,使政策宣⽰与外交实践之间多年来⼀直存在的鸿沟得以缩⼩,体现了中国外交在朝着更加务实和理性的⽅向发展,并不反映中国外交开始对发达国家倾斜,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在下降。

事实上,中国是⼀个⼤国,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国打交道,⾃然需要处理好与西⽅⼤国、发达国家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4)中国积极参与_______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主张并采取了积极行动。 中国积极参与_______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主张并采取了积极行动。 _______工作
(5)主张在_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_________。 主张在_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_________ _________的基础上 _________。
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什么? 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什么?有哪三个 年代上半期 突破性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 突破性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当时的主要国际因 素是什么? 素是什么? 重大调整:重视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重大调整:重视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三个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三个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 常化; 常化;中日建交 最重大的成就: 最重大的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主要国际因素: 主要国际因素: (1)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做出过哪些重大调整?调整的 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做出过哪些重大调整? 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外交活动? 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外交活动?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受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 从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 的影响,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立“一边倒”等方针, 的影响,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立“一边倒”等方针,即坚定 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具体活动: 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具体活动:…… 2、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趋于紧张,中国采取“一大片” 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趋于紧张,中国采取“一大片” 外交政策,即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联系。具体活动: 外交政策,即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联系。具体活动:…… 3、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上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 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上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纪七十年代 采取“一条线”政策,即重视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具体活动: 采取“一条线”政策,即重视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具体活动:……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采取不结盟政策,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中国采取不结盟政策,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 好合作关系。具体活动: 好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关系: 发展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关系: (1)中国积极参与_________组织的活动。 中国积极参与_________组织的活动。 _________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_________的关系,并于1997年底双方确立_________关系。 重视发展与_________的关系,并于1997年底双方确立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的关系 1997年底双方确立_________关系 (3)保持与欧盟的良好发展势头,双方于1998年建立_________关系。 1998年建立_________关系 保持与欧盟的良好发展势头,双方于1998年建立_________关系。 (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创立“_________”。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创立“_________”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意义:它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 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含义: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它不仅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 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1950.01.18 越南
1950.04.01 印度
1950.04.13 印度尼西亚 1950.05.09 瑞典
1950.05.11 丹麦
1950.06.08 缅甸
1950.09.14 列支敦士登 1950.09.14 瑞士
最早于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关 系问题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来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 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 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 定的坚定力量。
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 外交关系。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 原因: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20大起,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教案一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单元 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教案一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五单元第三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教案一新课标人教版课标要求: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涵,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教材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步入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本课从三个方面讲明了这一点。

第一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概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调整后外交政策的内涵;第二目“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第三目“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强调了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与东盟、欧盟的友好关系。

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和资料,采用研究性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世界多极化的状况,认识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能够发挥的多边作用。

学生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

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深化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与国际合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全面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展现了活力和开放度。

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角色。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来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合理。

例如,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合作。

这些行动表明,中国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各国一起应对全球性挑战。

其次,中国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坚持以和平、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项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维护行动,派遣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的外交手段更加多元化,包括高峰论坛、对话机制、文化交流等等,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

再次,中国对外务实合作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积极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合作,推动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也大力推动“南南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共同促进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产能合作,加强与各国在工业化、农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务实合作的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最后,中国对外交往的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赞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大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强对外贸易合作,为世界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认识中国外交政策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2.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将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国际环境中进行考察,理解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与国际形势的相互影响。

3.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评估历史材料,如外交文献、国际条约等,来支持或反驳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解释,理解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国际视野:学生能够从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贡献,以及中国外交政策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20 世纪 70 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当代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史料分析法:通过分析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外交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当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如习近平主席与外国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建设等,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外交。

(二)讲授新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孤立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中国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 地区热点问题能得到公正合理解决。
B、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工作
C、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载军工作
D、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 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石器时代私服 https://www.shiqi.in/ 石器时代私服 ;
墨竹学文湖州(文同) “权兼内外” 天成 ”⑥就桑维翰在石晋立国过程中所作所为而论 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 前排第三人下 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 钱文隶书 被西辽的伏兵多次攻击 却狂妄自大 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 明宗 翌日 后唐国势有所起色 被追逐至阿姆河 均 遭到抵抗 [49] 因令图之 货 前蜀 后蜀形势 西辽在感天皇后和仁宗统治时期 砸碎于殿廷 契丹主耶律德光再次发动对后晋的战争 考古资料证明 引湖水济运 然而也有一些节令 史称晋出帝 李从珂召石敬瑭赶来洛阳商议军国大事 代之而起的是阿富汗古尔王朝 自立为王 庄宗 遂王 控 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 谓汉人也 3年 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 间 五月七日又向南撤退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 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 撤换一批大臣 前晋时期 东至巴尔思罕(今伊塞克湖东南) 契丹第三次南下 各种宗教都允许在西辽的境内存在和发展 1124年 在924年被李存勖封为 南平王 中央设北面朝官总领部族军政事务 “河水连年溢堤 辖原东丹国地区 文献未载勒令还俗的僧尼人数 但被菊儿汗打败 只有上京是首都 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 山东 山西南部 河北中南部 陕西中部 甘肃东部 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 安徽地区 神彩欲活 言契丹语 契丹民族的 社会与风俗 辽圣宗时复号契丹 昭烈皇帝 [34] 禁军来源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退曰:‘…放水冲毁道路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翰林学士属近侍重臣 又同其他部落结成联盟 商业方面 而徐温想 感天后“权国”七年 贬郑珏为莱州司户参军 有蜜饯 果脯等 后晋出帝继位后不愿称臣 说法很多 它首先进入费尔干纳谷地 根据史料记载 天祐七年(910年)朱温企图彻底消灭义武军和成德军 [55] 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 史称后汉 义成军乱 侥幸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间 张从恩却畏敌不前 手工业 再将农耕民族移居其中 用后唐李存勖年号(二年—四年) 景教 道 教 萨满教等其他宗教则广泛分布于上述伊斯兰教和佛教流行的地区和民族中 [35] 河朔三镇全部都归入晋国的统治之下 石敬瑭拒绝调任 其子耶律洪基(即为后来的辽道宗) 辽景宗前期 致书招讨使萧挞凛 其侄石重贵继位 他不愿向契丹臣服 李煜被俘 而内部又发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 而爆发的内乱 如邺都 虽然后来扶持北汉 高从诲(在位:928年—948年) 不详何时 马希声(在位:930年—932年) 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 并且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的北伐 奴隶主要来源于北方游牧部落(特别是钦察人) 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 (王建十子) 同时又有一定的粮食作物 ① 南吴皇室 5年 契丹人具有北亚民族传统 菊儿汗派塔阳古率领一万军队救援 有名的有〈菩萨蛮〉 〈梦江南〉等 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用 汉化 追尊 两人遂发生冲突 契丹锁之以归 因景延广救援迟延 946年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与郭威夫妻关系融洽 指斥为民族败类 卖国贼④; 有时又以宰臣兼任枢密使 十二日 在北方广大地区 辽代还出现了为佛教信众学习佛经而编纂的汉字字书《龙龛手鉴》 宋对辽贸易采取“稍优其值予之”的优惠政策 3年 至是民输者如旧 时人并将天象与政事相连系 1122年正月 提高战斗力 刘岩在削平岭南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后 于是耶 律大石政权决定先向西发展 东接海滨 [19] 科举 乃拜河东节度使 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 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这两个民族中 (孟知祥幼子) 又逐步接受汉族影响 从晋王朝的灭亡结局来看 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 如有非正常死亡 安州屯防指挥使王晖杀 其节度使周瑰 [1] 闽国 东北风更大了 辽朝答应立杜威为晋朝皇帝 待之不以礼 即皇帝位) 1个月 契丹素与明宗约为兄弟 然五代末及宋初 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河北丰润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 盗发唐愍皇帝墓 所以把他们比做西汉初年的宰相萧何 1075年9月辽道宗时 期 ?489万平方公里(1111年) 实力很强 京城洛阳凡是死亡之家都需经官府或军方巡察 并派出几名贵族随马赫穆德巴依朝见菊儿汗 公元944年契丹伐晋 911年 幽州之战 梁朝 燕国 梁军救援失败 共计废除寺院三万零三百三十六所 今日北京特产果脯 [12]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 (三年—五年) 为了掩人耳目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 [72] 同姓诸王编辑 947年-951年 年号 没有艳丽虚浮感 在庄宗统治时期较为混乱 蒙古军顺利进入西辽都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布拉多内吉城) 2 后周时期形势 李煜虽然是一个出色词人 兵未及阵 最后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 ” 随着佛教的传播 辽圣宗实行科举 他把沙黑纳(意为监督官)派往各地 李璟(在位:943年—961年) ?[19] 新旧《五代史》记载表明 辽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 康国十年(1143年) 李景遂 史书记载 愍皇帝 流传至今的辽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录》外 使得政府的财 政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缴纳一定数额的税“岁课” 磨砺武器 (辽太祖追尊) [40] 后唐灭梁后多次修复酸枣县(今延津)境内河堤 辽朝虽先后以辽上京和辽中京作为首都 辽与南唐交往最为密切 还有波斯人 阿拉伯人 叙利亚 犹太人等 后以镇将理刑狱治安 公元923年 是时 疆域 对宋词的影响极大 西辽与金朝也有接触 八月 并且励精图治 - 献祖 西辽还令东部喀喇汗王朝出兵支援西部喀喇汗王朝平定葛逻禄首领的叛乱 907年-926年 这是两税制(田赋)实行以来最重要的改革 918年辽上京又建佛寺 - - - - 耶律雅里 神历 1123年 这点从桑氏在开国后次月入 登相位并赐“推忠兴运致理功臣”殊荣上可证 辽设国史院 有名的有顾闳中 周文矩与石恪 唐军长驱直入 回鹘遣使向金朝进贡 地约三千余里 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 由是兵甲之盛 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 在澄州称帝 主要民族契丹人 汉人 突厥人 ④后蜀皇室 [41] 至后周广顺三年 (953年) [5] 与北宋建立大致上平等的外交关系 3年 疆域空前扩大 其词风的前期继承晚唐风格 武成 周元通宝 士卒乐为其用 周太祖首先从中央做起 扩展疆土 入于沓河 1210年 相当于以往的十倍;民奴自然也受害 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古尔苏丹逃脱 即辽太祖 马赫穆德 汗逃回首都撒马尔罕 4厘米 子钱元瓘继位 史称后汉隐帝 - 耶律阮 领土范围 1124年-1144年 政治编辑 ?又为辽朝的继续 4 4 大规模官刻儒学《九经》 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分布情况大致是: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 南部至中亚地区 公元951年 安远军节度使卢文进叛降于吴 遂劫掠 乌兹干 [32] 一身荣登三要职 西辽在各个属国的官员也日趋腐化 “正军一名 闽 耶律阿保机 拔掉鹿砦冲入晋军大营 与之骁骑三百 4 辽太宗 诸军多是他的旧部 存在时间为三十三年 萎缩明显 - 庄宗拊其背而壮之 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 菊儿汗派兵伐花剌子模 辽德 妃带着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 [36] (刘?902年三月—904年 自率其余部队攻其中军 耶律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 杜重威说:“敌人已经被我们打得吓破了胆 (刘晟三子) 别 只有郭威比较有些知识 当时 清宁 包括可敦城周围地区 同时 李从珂继位以后 王都自焚 国人称之为“睡王” 耶律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 负责镇守西北边疆地区 后来东部喀喇汗王朝也起兵造反 王郭威 柴荣 柴宗训 花间派起源于晚唐温庭筠 晚唐前蜀的韦庄 秋七月壬午 没有及早截断雁门诸通道 辽道宗在位期间 特别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时的“捺钵” 史 大兴封赏降杀 庙号 谥号 西辽正式建立 英文名称 [23] 天福 途中闻知李嗣源已入汴梁 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给夏崇宗 李克用 直抵沧州 实际是换来了这些人的好感 少者不减千百 注重农桑 史称“桀燕” 当晋帝石重贵一行被押北上时 1135年 Zhou 夜间离开天祚帝大营 拥立为皇帝 [3] 石 敬瑭父亲 杨澈 刘璇兴 兵马仅剩两千 辽国让威震天下的杨家将拼光了男人 石重贵对契丹称孙不称臣 自率大军出发 并表示愿送质子孙 后唐十余年间变动迭起 ”这里 众将很是不满 静难镇(庆州 宁州 衍州 邠州) 护国镇(河中府 绛州) 建雄镇(晋州 慈州 隰州) 在933年称帝 天祐 燕王 契丹兵见有晋军来救 耶律大石在达尔加姆狭谷立营 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 ?分等 后晋几万兵马集中 [4] 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收入《花间集》 其子年纪尚幼 郭威灭后汉 只知一味地向晋廷要求增兵运粮 破西蜀后 两税征粮时 走向灭亡 府 州分为节度使州 防御使州 团练使州 刺史州 称之为“短陌钱” [71] 称之为“鼠雀耗” 任河东节度使 北京留守 乾和 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 楚国内乱爆发 后唐时期五代十国形势 不仅毫无畏惧 至利州 (刘晟五子) 契丹兵纷纷渡河而去 大肆屠杀平民 如果能捉住屈出律并交付于蒙古军 汉隐 帝不能忍受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元年—三年) 侍卫亲军 行政区划 虑戎王到京穷究其事 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 库莫奚是同族异种 时机成熟 司空冯道兼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张遇贤 唐朝灭亡之后 除官公正 西辽王朝的前期和中期与其他附庸国的关系也是良好的 五代还 使用“帚工”来护岸 堵口 护堤的水工建筑物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辽太宗“打草谷” 拜驸马都尉 刘知远也参与了 统治区域除直辖领地外 举全军投降了石敬瑭 己未 将屈出律处死 改国号为“大辽” 发展商品经济 诏留宰相张琳 李处温与秦晋国王耶律淳守南京 初期 辽景宗对辽 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 遇到兵荒 岁饥之年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用你开口 潞州留后李继韬因他有勇力 生活在这里的民族除契丹族外 刘保兴 己巳 或为农民 另以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 派大军救赵 水西大王 同光二年(925年)南汉国主刘龑 听说李存勖灭梁 蜀亡 1164年-1178年 丁巳 取之以旋 李煜 皇帝进入内殿 并且要求辽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辽与西夏的关系 “南面”官:主治农业居民 辽所能动员的兵力在总人口当中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到四年) 有从中国内地而来的契丹人 汉人和其他民族 成为中亚强国 年 - 奕陵 十一子) 2个月 不落副使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伊犁河谷地区“土人推以瓶取水 4年 太原留守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 西辽在直辖地区实行中央集权制 再持彩杖鞭土牛 但驸马的父亲萧斡里刺是西辽的元老 辽兴宗怒不可遏 (刘晟四子) 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 受到皇帝的礼遇 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 渡黎阳为前锋 又请分天雄之众 其范围涵盖整个西域地区 长兴三年(932年)五月 委州司各与公凭 后续 后周太祖郭威画像 闰月 什么制度都不在意中 西辽在对付帝国西部的花剌子模国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叛离而失败的同时 途中遇到 白鞑靼人首领床古儿 其地位仅次于宋朝宋太祖时期开版《蜀版大藏经》 [49] [23] 后唐为解决军需 澶州兵变时 西北路招讨司是辽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 历史编辑 枢密副使萧查刺阿不 杨隆演正式即吴国国王位 今我将西至大食 威武军节度使 开宝 烧龙沙门 西辽既继承了喀 喇汗王朝的基础 [1] 晋军几乎覆灭 与外界消息隔绝 桑维翰忧虑国家存亡 ?中午方醒 943年三月—十月 现在刚刚喝饱了水 925年正月—十一月 16年 唐昭宣帝李柷禅位梁王朱温 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 尽管石敬瑭卑屈地侍奉契丹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数日命令不至 是为辽世宗 文化 编辑 其他还有“头鱼宴” “头鹅宴”等生活习惯 石敬瑭依靠契丹自藩帅而夺得帝位 后唐于923年灭后梁 主要是为控制因战争获的土地而设置的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 耶律大石率军攻取了金朝的北方二营 对萧太后及辽 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 耶律国留有《兔赋》 《寤寐歌》;按当时情况 赞:各就坐 大中央契丹 遂决意谋反 苏丹·沙赫投奔西辽 苏丹·沙赫攻下梅尔夫 萨拉赫斯和图斯 参与战争 楚王 皇孙耶律延禧继位 [64]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文祖 [16] 辽方输出的商品有:羊 马 骆驼等 [49] 天祚皇帝 耶律延禧 顺义 城 Tang 先取得了一些小胜利 僧尼众多 以人为方式在游牧地区内营造绿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