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连锁与交换规律完整版
第四章 连锁交换定律
![第四章 连锁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063284fafc4ffe473268ab3b.png)
27
1
23
:1
23
: 1
27
: 1
很难分辨连锁
还是自由组合
重组值显然小于50%是基因连锁的证据,重组
值接近50%则并不是基因不连锁的证据。
花色
花
位
置
豆
荚
颜
色
株高
种子
颜色
荚果
形状
孟德尔研究的7对相对性状
种
子
饱
满
度
影响交换值的因子
性别:雄果蝇、雌家蚕未发现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
温度:家蚕第二对染色体上PS-Y(PS黑斑、Y幼虫
亲本具有的两对非等位基因(Cc和Shsh或
pr+pr和vg+vg)不是独立分配,而是连系在一
起遗传,如C-Sh、c-sh或pr+vg+和prvg常常连
系在一起。
F1配子中总是亲本型配子(CSh和csh或pr+vg+
和prvg)数偏多,重新组合配子(Csh、cSh或
pr+vg和prvg+)数偏少, 分别接近1:1。
重新组合=(149+152)/8368×100%=3.6%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
+pr+vg+vg+(红眼长翅) × prprvgvg(紫眼残翅)
pr
P
F1 pr+prvg+vg × prprvgvg
测交
pr+prvg+vg
prprvgvg
1339
1195
pr+prvgvg
151
prprvg+vg
154
连锁与互换规律
![连锁与互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561d8c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7.png)
连锁与互换规律第五章连锁与互换规律1910年摩尔根将果蝇白眼基因定位于X上后,又发现一些伴性遗传基因,证明X上确有许多基因(人有23对染色体和十万个基因)。
提出问题:(1)同一染色体上众多基因如何排列(2)遗传传递有何规律经研究得到结论:(1)基因论(2)连锁交换规律第一节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一、连锁遗传现象(一)连锁遗传现象发现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分离比不符花颜色紫色P对红色p显性,花粉粒形状长形L对圆形l显性。
F2合9:3:3:1,亲组合类型较多,重组合类型偏少。
原为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F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这说明来自同2一亲本的基因,有较多的在一起传递的可能。
但贝特森和潘耐特未能提出科学的产生配子数找原因,4种配子数目不等,亲组合类型多,解释。
摩尔根认为应从F1重组类型少。
(二)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翅的长短,复眼的颜色长翅Vg,残翅vg,红色复眼Pr,紫色复眼pr解释相引组杂交红眼雄果蝇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测交后代1:1,红眼雌果蝇产生四种配子,但亲组型配子Vg Pr和vg pr多,而重组型配子Vg pr和vgPr少。
同理可解释相斥组杂交结果。
果蝇翅的长短和眼的颜色是两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连性,把这种现象叫连锁。
把这两对相对性状叫连锁性状。
控制连锁性状的基因叫连锁基因,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的连锁叫不完全连锁(雌果蝇),不能发生交换的连锁叫完全连锁(雄果蝇、雌家蚕)。
目前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仅有两种动物雄果蝇和雌蚕属于完全连锁,不发生交换。
相引组:两个显性在一起,两个隐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和一个隐性一个显性在一起配成的杂交组合。
(三)连锁的细胞学基础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随染色体一起遗传——完全连锁,又能按一定比例发生交换而重组——不完全连锁。
连锁与互换定律
![连锁与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cb336603f78a6529647d53d5.png)
• 一次三点实验中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是在同一基因型
背景,同一环境条件下得到的; • 通过三点一次测验可以得到双交换资料; • 当三个基因位点中有两个位点的距离相当“接近” 时,三点一次定位法比两点三次定位法判断三个基因
的顺序准确。
局限性: 三点一次测验法不易得到三杂合体(trihybrid)。
(1)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定位
地方出现交换的结果;
两个座位出现交换的概率随着两者距离延长而增加。
二、互换的细胞学证据
1、交叉型假说(chiasmatype hypothesis,Janssens 1909 )
在减数分裂前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
色单体间出现交叉缠绕的现象---交叉(chiasma)现 象。交换导致同源染色体在双线期分开时出现的。 核 心:交换是交叉的结果,而不是交叉的原因。
29.5 12.5 17.0
Cr
I
F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定位
以果蝇为例:
Echinus(棘眼,眼睛面积特大) Scute (胸部缺少刚毛) Crosseinless(翅上横脉缺失) ec sc cv
三个伴性基因(突变基因)均为隐性,而它们的显性均为
“+”。三个基因都是X染色体连锁遗传。
三点实验:
两种亲本型配子数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数也
大致相等。
结论
F1在形成配子时,重组型配子数少于亲本型配子数, 导致测交后代数不成1∶1∶1∶1之比,说明亲本具
有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连锁遗传,
例二: 纯合白色卷羽鸡与纯合有色常羽鸡相杂交,并以
其F1与双隐性亲本进行测交。
P 白色卷羽 IIFF × 有色常羽 iiff ↓ IF F1 配子类型 测交后代 ↓ ↓ if
连锁互换定律
![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db417f0231126edb6f1a107c.png)
LOGO
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
LOGO
一 连锁
1 性状连锁的发现
贝特生(1861-1926): 英国生物学家,
曾经重复过孟德尔的实验
1906年,贝特生(Bateson W.)和贝拉特(Punnett R. C.)在香豌豆的二对性状杂 交试验中 ������ 首先发现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
LOGO
第一个试验
∴ F1配子中总是亲本型配子(CSh和 csh或pr+vg+和prvg)数偏多,重新组 合配子(Csh、cSh或pr+vg和prvg+)数 偏少。
LOGO
(2) 相斥组:
有色、凹陷CCshsh × 无色、饱满ccShSh
F1 有色饱满 × 无色凹陷
CcShsh
ccshsh
结果:亲本组合=(21379+21096)/43785×100%=97.01% 重新组合=(638+672)/843785×100%=2.99%
结果:亲本组合=((1339+1195)/2839)×100%=89.26% 重新组合=((154+151)/2839)×100%=10.74%
∴ 证实F1所成的四种配子数不等,两种亲型配子多, 两种重组型少,分别接近1:1。
LOGO
亲本具有的两对非等位基因(Cc和Shsh 或pr+pr和vg+vg)不是独立分配,而是 连系在一起遗传,如C-Sh、c-sh或pr+vg+ 和prvg常常连系在一起。
LOGO
LOGO
LOGO
非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情形很少,一般是不完全连锁。 不完全连锁(部分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 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 如玉米颜色基因Cc和籽粒饱满度基因Shsh是位于玉米 第9对染色体上的两对不完全连锁的非等位基因。
第六章 连锁与交换规律
![第六章 连锁与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7835666caaedd3383c4d30f.png)
第六章连锁与交换规律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伴同遗传的现象。
连锁基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随整个染色体一起向后代传递。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共同组成一个连锁群。
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为该生物染色体的对数。
完全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相应片段的交换而产生重组合型配子的现象。
交换率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两个特定基因座位之间,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的频率即交换率。
相引组:杂交的双亲中一个亲本具有两种显性性状,另一亲本具有其隐性性状的杂交组合。
如:AABB×aabb相斥组:杂交的双亲中一个亲本具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另一个亲本具有相对的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的杂交组合。
如:AAbb×aaBB基因定位基因定位是根据基因之间的交换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和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点测验是以3个基因为观测单位,通过1次杂交和1次测交,同时观察3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1次分析得出结果,从而确定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方法。
若基因之间的交换互不影响,理论双交换值应为中央的基因分别与两端的基因之间的交换率的乘积,但基因发生交换的时候,一个部位的交换会影响另一个部位的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干涉,干涉的发生使得实际双交换率小于理论双交换率。
习题一、问答题1.高等动植物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为什么说交换型卵子的百分率是发生交换的卵母细胞百分率的一半?2.连锁遗传中,重组合类型小于50%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确定两个基因是否是连锁遗传?4.两点测验的缺点是什么,三点测验的优点是什么?5.影响交换率的因素是什么?6.怎样理解连锁群的数目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7.绘制连锁图应注意哪些问题?☆8.试述经典遗传学是如何证明“基因是在染色体上”。
连锁互换定律
![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3a68c234ad51f01dc281f1f9.png)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一 连锁
1 性状连锁的发现
贝特生(1861-1926):
英国生物学家,
曾经重复过孟德尔的实验
1906年,贝特生(Bateson
W.)和贝拉特(Punnett R.
C.)在香豌豆的二对性状杂
交试验中 首先发现
易,可结大量种子
麦、稻、豆较难:回交去雄难,种
子少,故宜用自交测定法(F2资料)
精选完整ppt课件
26
2 自交法
例如第一节中的香豌豆资料
♣ 其中F2中纯合双隐性ppll个体数即为d2;
既组成F2表现型ppll的F1配子必然是pl,其频率d
精选完整ppt课件
27
已知香豌豆ppll个体数为1338株(相引数);
基因之间
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
对位置
把基因标志在染色体上。
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是基因定位可以采用的两种方
法。
精选完整ppt课件
32
1 两点测验:
♣ 先用三次杂交、再用三次测交(隐性纯合亲本)
分别测定两对基因间是否连锁,然后根据其交换值
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亲本组合= (4032+4035)/8368×100% = 96.4%
精选完整ppt课件
重新组合= (149+152)/8368×100%
= 3.6%
11
摩尔根(Morgan TH.)等以果蝇为材料进行测交的结果
红眼长翅
pr+pr+vg+vg+ × 紫眼正常翅
连锁互换定律
![连锁互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3a68c234ad51f01dc281f1f9.png)
例如:3.6%即可称为3.6个遗传单位。
• 遗传单位值愈大,两基因间距离愈远,愈易交换。
精选完整ppt课件
30
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精选完整ppt课件
31
一 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其一定的位置
确定基因的
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
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干扰严重符合系数常变动于0符合系数等于1时无干扰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符合系数等于0时表示完全干扰即一点发生交换后其邻近一点就不交换46通过连续多次二点或三点测验可以确定位于同一染色体基因的位置和距离可绘成连锁遗传图一种生物连锁群数目与染色体对数一致如
第三章 连锁与互换定律
多,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限 必有许多
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引起连锁遗传。
♣ 连锁:若干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而发生连系
遗传的现象。
♣ 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非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F1只产生两种亲型
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精选完整ppt课件
17
精选完整ppt课件
∴ 表现型比率= d2 =1338/6952×100%=19.2%。
F1 pl 配子频率=
d2 = 0.44 即44%
亲本型配子(pl – PL)的频率相等,均为44%;
重组型配子(Pl – pL)的频率各为(50–44)% =6%
∴ F1形成的四种配子比例为
44PL∶6pl∶6pL∶44pl 或0.44∶0.06∶0.06∶0.44
现重组类型,且重组率很接近,其重组型配子是如
连锁与交换规律
![连锁与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78f3ec8be1e650e53ea9910.png)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例如:果蝇的体色、翅膀的遗传P 灰身残翅 BBvv♂×bbVV♀黑身长翅F1 灰身长翅 BbVv ♂× bbvv黑身残翅bbVv BbvvF2 黑身长翅灰身残翅(亲本类型)因为F1 BbVv♂在形成配子时,只形成了bV和Bv两种配子,即bV完全连锁, Bv也完全连锁。
连锁交换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5cd0860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5.png)
有色、凹陷CCshsh × 无色、饱满ccShSh
F1
有色、饱满
CcShsh
×
无色、凹陷
ccshsh
配子 CSh
Csh
cSh
csh
csh
Ft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总数
粒数 638
21379
21096
672
43785
48.5
48.5
纽结
(knob)
c
Wx
C
wx
来自第8号染色
体的附加片段
减数分裂
9号染色体,
色素基因C有
色对c无色,
非糯Wx对糯
wx
c
c
C
C
Wx
wx
Wx
wx
配
子
c
Wx
C
有色
c
c
C
C
wx
非糯
×
c
Wx
c
wx
无色
非糯
c
Wx
c
wx
Wx
c
Wx
c
Wx
wx
c
c
Wx
wx
c
c
wx
wx
c
C
Wx
Wx
c
C
wx
Wx
c
C
Wx
wx
c
C
wx
wx
1.5
1.5
%
亲本组合=(21379+21096)/43785×100%=97.01%
重新组合=(638+672)/43785×100%=2.99%
第四章连锁交换定律
![第四章连锁交换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294e38a8af45b307e87197aa.png)
F1(雌)灰体红眼×(雄)黑体紫眼
b+/+pr ↓ bpr/bpr
雌雄bpr
1 + + ++/bpr灰体红眼1
19 + pr +pr/bpr灰体紫眼19
19 b + b+/bpr黑体红眼19
1 b pr bpr/bpr黑体紫眼1
重组值=(1+1)/(1+19+19+1)=0.05=5%
相斥相
两个亲本各具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杂交F1再与双隐性植株测交。
有色凹陷×无色饱满
CCshsh ↓ ccShSh
CcShsh × ccshsh
有色饱满↓无色凹陷
↓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饱有、凹无、饱无、凹
638 21379 21096 672 43785
相引相
玉米籽粒的糊粉层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饱满Sh对凹陷sh是显性。
有色饱满x无色凹陷
CCShSh ↓ ccshsh
有色饱满
CcShsh x ccshsh无色凹陷
↓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Ft有色饱有色凹无色饱无色凹
实得粒数4032 149 152 4035 8368
所不同的是,在上一个试验中,是两个显性性状集中在一个亲本中,两个隐性性状集中在另一个亲本中。而第二个实验是每个亲本中都是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遗传学上把第一种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conplingphase),把第二种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repulsionphase)。
2.连锁遗传的解释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ab8a7062cc58bd63086bd90.png)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f9363f97f1922791688e8ad.png)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第二节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第三节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杂交组合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杂交组合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紫长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紫长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说明:不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792ea55b14e852458fb57c7.png)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例如:果蝇的体色、翅膀的遗传P 灰身残翅 BBvv♂×bbVV♀黑身长翅F1 灰身长翅 BbVv ♂× bbvv黑身残翅bbVv BbvvF2 黑身长翅灰身残翅(亲本类型)因为F1 BbVv♂在形成配子时,只形成了bV和Bv两种配子,即bV完全连锁, Bv 也完全连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连锁与交换规律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五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例如:果蝇的体色、翅膀的遗传P 灰身残翅 BBvv♂×bbVV♀黑身长翅F1 灰身长翅 BbVv ♂× bbvv黑身残翅bbVv BbvvF2 黑身长翅灰身残翅(亲本类型)因为F1 BbVv♂在形成配子时,只形成了bV和Bv两种配子,即bV完全连锁, Bv也完全连锁。
果蝇的体色、和眼睛颜色遗传:P 灰身紫眼 b+b+prpr × bbpr+pr+ 黑身红眼↓F1 b+bpr+pr × (bbprpr黑身紫眼测交)↓测交后代灰身紫眼b+bprpr:bbpr+pr黑身红眼拟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控制同一形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二)不完全连锁: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重组型配子产生。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例如:果蝇体色、翅膀的遗传:P bbVV×BBvv F1 BbVv♀× bbvv♂黑长灰残♀F2 ♂ Bv bV BV bvbv Bbvv bbVv BbVv bbvv0.42 0.42 0.08 0.08香豌豆花色、花粉粒形状遗传:P 紫花、长花粉粒× 红花、圆花粉粒PPLL ↓ ppll紫花、长花粉粒 PpLlF1↓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F2P_L_ P_ll ppL_ ppll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 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从上图看出,F2代也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二种新组合的表现型比理论推算少得多,即象亲本组合的实际数偏多,而重新组合的实际数偏少。
P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PPll ↓ ppLL紫花、长花粉粒F1PpLl↓F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2P_L_ P_ll ppL_ ppll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235.8 78.5 78.5 26.2 419这二个试验的结果都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
亲组合:亲代原有的组合。
重组合:亲代没有的组合。
二、交叉与交换的关系1、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配对时,偶尔在相应的位置发生断裂,然后错接,造成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这个过程叫交换或重组2、每发生一次有效交换,形成1个交叉,将产生两条重组染色体,两条非重组染色体(亲染色体),含有重组染色体的配子叫重组合配子,含有非重组染色体的配子叫亲组合配子。
三、交换值及其测定(一)重组值(交换值)的概念重组值(率):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有时也叫交换值。
重组合配子数配子总数(亲组合配子+重组合配子)1、每1次交换,只涉及四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中的2条。
2、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的百分率是重组合配子百分率的2倍。
因此如果交换值为4%,则表明有8%的性母细胞发生了交换。
3、重组值的范围0—50%之间,重组值越大,基因之间连锁的程度越小。
(二)重组值(Rf)的测定1、测交法:用于异花授粉植物是易进行。
测交后代(Ft)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如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即算公式:重组值= 交换型的个体数 *100%测交后代个体总数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色粒遗传的测交试验:籽粒颜色:有色(C)、无色(c);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相引组(相):杂交的双亲是显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隐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想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相:杂交的双亲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相连锁,另一个是相对应的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C-Sh相引相的重组值为3.6%;C-Sh相斥相的重组值为3.0%。
相引相测交试验与相斥相测交试验结果分析:(1)F1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1:1:1:1;(2)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50%,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50%;(3)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根据实验计算的重组值(Rf)是估算值,其标准误差Se的计算公式是:Se=n RfRf)1(-n:是总配子数或测交个体总数。
相引组:Se=8368) 036 .01(036.0-=±2、自交法:适用于自花授粉的植物。
(1)平方根法:不同的杂交组合计算方法不同相引组:AB/AB×ab/ab 相斥组:Ab/Ab×aB/aB F1基因型: AB/ ab Ab/ aBF2表型4种: A-B-; A-bb ; aaB-; aabbF2后代数量: a 1 a 2 a 3 a 4在相引组中,AB 和ab 配子是亲型配子,且AB=ab 的频率=q.Aabb 个体的频率x=q 2=43214a a a a a +++, q=x =43214a a a a a +++亲型配子的总频率=AB+ab=2q=2x =243214a a a a a +++=2个体总数双隐性个体数2F 重组配子的频率(重组值)=1-2q=1-2x =1-243214a a a a a +++=1-个体总数双隐性个体数2F 在相斥组中,AB 和ab 配子是重组型配子。
其总频率(重组值)=2q=2x =243214a a a a a +++=2个体总数双隐性个体数2F 例如:香豌豆花色和花粉粒的遗传(相引组)P 紫长 × 红圆(PPLL) (ppll )F 紫长(PpLl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P_L_ P_ll ppL_ ppll 总数观察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频率: 0.69 0.06 0.06 0.19=xP_L 之间的重组值=1-2x =1-219.0=12.8%(2)乘积比例法先用公式求出乘积比例x 值,然后查乘积比例法估算重组率表,从而得到重组值,读数是小数。
X 代表的意义与前边一样。
相引组X=4132a a a a =亲型个体数乘积重组型个体数乘积 相斥组X=3241a a a a =亲型个体数乘积重组型个体数乘积0.050.06第二节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一、基因定位的概念根据重组值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基因之间的距离的方法。
二、基因定位的方法(一)两点测交(两点试验):以两对基因为基本单位,来进行杂交和测交,计算交换值,求得基因间的距离进行基因定位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例如:测定玉米第9号染色体上的CShWx(cshwx)这三对基因的次序和位置,用两点测交就要分别进行三个试验,每个试验都要进行1次杂交和1次测交。
C—有色,Sh饱满,Wx 非糯性。
CShWx三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他们之间的位置,可根据交换值去掉百分号%的数值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单位用厘摩(cM)或图距单位。
根据重组值C-Sh=3.6 cM ;Wx-Sh=20 cM,三个基因之间的顺序2种情况:但是又根据Wx-C=22 cM可确定是第一种情况。
22cM和23.6cM之间的差异由于实际试验与理论值之间的机误造成的。
该方法的缺点:当基因之间的距离超过5个单位时,往往会因发生双交换而造成不准确;工作繁琐。
(二)三点测验以三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优点:省时省工,精确简便,测试背景一致,严格可靠。
无论单交换还是双交换都能测出。
单交换: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分别发生单个交换,3对中仅一对交换。
双交换: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基因之间,同时发生了两次单交换,实质上是在两个位点上发生了交换,结果只有中间的一对等位基因交换了位置,另外两对基因仍处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呈连锁状态。
例如:+ + + Ⅰ + Sh Wx Ⅱ + Sh +C Sh Wx C + + C + Wx1、三点测验后代6种表型:例如:果蝇三个突变基因ec —棘眼;sc —稀刚毛;cv —翅无横脉,都位于X 染色体上。
P :ec + +/ ec + +×+sccv/ YF1;ec++/+sccv ×ecsccv/Y 测交后代表型6种:ec 9.7 cv Sc 7.62、三点测验后代8种表型:玉米vbl三因子杂合体测交后代别计算两端基因与中间基因之间的交换值即可。
v b l 302 亲型配子基因型+ + + 298+ + l 20v b + 19 双交换配子基因型亲型配子基因顺序如何排列才能统过2次交换形成双交换的基因型呢?v bl排列仅有三种可能: b v l;v bl;v lb。
b v l Ⅰb + + Ⅱb + l+ + + + v l + v +v b lⅠb + +Ⅱb + l+ + + + v l+ v +b l v Ⅰb + + Ⅱb + v+ + + + l v + l +计算b-l之间的重组值为:115+105+20+19/1020=25.4%;v- l之间的重组值为:80+72+20+19/10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