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合集下载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1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1张PPT)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 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 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 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二、文学艺术
知识链接 结合材料思考:三国至隋唐取得众多文化成就的原因
材料1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
术世界。······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
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 进士科考时务策、贴经、杂文。天宝以下杂文专试诗赋,进士科实际已成为
材料二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 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 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 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所唐派进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 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 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文 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隋唐统一经济文化繁 荣;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是时代的反映
宏观考察,从魏晋至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 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 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 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 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梳理】1.简述三国魏晋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变化?(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②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亲派。

2.民间反佛与政府灭佛的史实?(1)反佛: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史实?(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3)南朝骈文: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4)南北朝民歌:以《木兰诗》和《敕勒歌》为代表。

(5)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4.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表现?(1)诗歌进入黄金时期,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仙)、杜甫(唐由盛转衰,诗圣,现实主义)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2)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3)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4)隋唐时期:代表是颜真卿和柳公权(楷书)。

(5)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5.雕塑三大史实?反映佛教传播。

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6、简述魏晋隋唐的科技成果?(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提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观念。

(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4)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发展历程2.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教斗争(1)佛教过渡的危害:①寺院广占田宅,聚敛劳动力和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僧尼逃避赋税,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官方灭佛:“三武一宗”②民间反佛:范缜,著有《神灭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4、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时间、人物:唐朝中期、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5、三教并行(1)佛教本土化: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与戒律,渐趋本土化(2)魏晋玄学: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表现:(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南北朝的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

2、绘画艺术:(1)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2)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心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3、书法(1)东汉末年:已成专供人欣赏的艺术(2)魏晋南北:隶草行楷等各书体均完备。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在民间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和
“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 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 展,禅宗影响最大。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三教并行:佛教与儒、道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儒佛道三者之间 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
材料二:(自东汉献帝建安年间至隋灭陈)前后394年中,统一政 府之存在,严格言之,不到15年,放宽言之,亦只有30余年,不 到全时期十分之一。
——钱穆《国史大纲》第212页
材料三:当时佛学高僧,转从人类内心隐微处为之解纷导滞,使陷 此黑暗混乱中之人生求得宁定与光明。
——钱穆《国史大纲》第365页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佛教传入中国并被接受的主要原 因有哪些?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针对训练
(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
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
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论从史出 史料实证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整理自《梁书·武帝本纪》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佛教盛行带来的负面影 响有哪些?
灭佛运动
件 )
”现
,藏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是于 当青
时州
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发展概况(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3)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2.反佛运动:(1)原因: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民间:南朝范缜②统治者: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仍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2)表现: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文化交流(1)概况:①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

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影响: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文化交流①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大多来自唐朝③唐朝后期,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探究与拓展【史识】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隋唐时期提出的“三教合归儒”指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未改变。

2.道教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佛教进入中国后,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难点(1)儒学的新发展(2)佛教的发展活动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历程时期儒学道教佛教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兴起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在民间广为传播在中国盛行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与灭佛(1)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表现:韩愈用儒家的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三教合一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儒学失去了其正统地位?请回答理由。

2.韩愈复兴儒学的主张有何特点?活动二文学艺术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诗歌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文学、东晋陶渊明的、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书法在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的“书圣”博采众长,诸体兼精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为代表,《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雕塑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舞蹈异域特色明显1.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的产生带来什么影响。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如图为《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中间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成路径【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出现的新成就、新变化,认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时空观念】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的关系演变、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过把握三国至隋唐五代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的新成就、新变化。

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材料,总结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主流思想的演变、文学艺术、科技成果和中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解释】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新成就、新变化出现的原因;探究一定时期文化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体会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我国的多元思想融合和主流思想的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对外交流的新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

2.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阅读内容思考问题 阅读P42-43“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1.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与道教、佛教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提纲挈领1.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与道教、佛教的关系演变:(1)汉武帝阅读 P45“科技”阅读内容阅读P45- 46“中外文 化交流”时期文学 书法绘画建安文隶书、草魏 晋 南 北朝 学、东晋 书、楷书 东晋顾陶渊明的 和行书之的代⑥均已完 作《女、南朝骈 备;东晋 箴图》文、南北 ⑦ 《洛朝民歌被称为 图》等 诗歌创作“书圣”题材广泛,风格2.魏晋南北朝至唐朝 进入黄金 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时期我国文学艺术有哪些时代;流主要成就?有何特点?传下来的 融汇了有2000 朝的秀厚,人物画注多位诗人 和北朝的隋 创作的近 雄健,创 现人的 唐 5万首诗出新风 态,山水、花歌;李格;颜体白、杜甫 和柳体最 成为绘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为有名主题;唐 朝的吴道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科技新成果有哪些?雕塑特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唐朝达到高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授课课件(共33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授课课件(共33张PPT)

。。;。。。。
二、各色文化的凸显
文学作品风格各异
文学
未自实夕晓青两高山陶答 复康是日雾林岸峰川弘谢
南朝
有乐欲欲将翠石入之景中
能以界颓歇竹壁云美

骈文
与来之,,,,,, 其,仙沉猿四五清古
书 特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代表作家:庾信、陶弘景、王勃等

都鳞鸟时色流来

。竞乱俱交见共

跃鸣备辉底谈
。;。。。。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 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多元思想并立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内容,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特点:崇尚老庄,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
代表: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各色文化的凸显
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文艺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文学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代表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艺 术
书法
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 人物东晋“书圣”王羲之
隋唐: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代表人物颜真卿和柳公权
艺术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1张PPT)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1张PPT)
历游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西安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 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 朝在此建都 ,地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丰镐 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 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 勒出“长安情结” 。
佛教的发展 交融,佛教受到尊崇。
(3)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 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 世影响最大。
>>西安寻“宗”
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 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在民间广 泛传播,并逐渐官方化。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 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西安赏“文”(文学艺术)
>>第二站:碑林博物馆、书院门
文学艺术的演进
>>西安赏“文”
文学
文以寄兴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
唐朝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书法
书以写意
东晋王羲之 隋唐有颜柳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绘画
画以传情
唐朝;第三站:陕西古籍保护中心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
医药学 唐 孙思邈 《千金方》
唐 高宗时《唐本草》
印刷、军事 唐朝雕版印刷佛经 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建筑学 隋朝 李春 赵州桥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佛教交流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到唐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 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 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 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 士。宾贡进士以新罗、 大食、 渤海等国的留 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 唐朝可入仕做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优质课件(共28张PPT).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优质课件(共28张PPT).ppt
新课导入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儒道佛的发展、文艺科技、中外交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0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02 文学艺术 03 科技 04 中外文化交流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并概括三国至隋唐思想发展的特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
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二. 文学艺术
文学
• 唐朝的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裁众多,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 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李白、杜甫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 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
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五:“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六:“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 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范缜《神灭论》
材料七:南北朝时期的僧尼人数和寺庙 (2) 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 社会问题?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 唐朝中期,韩愈等人发起古文运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尚文字顺畅简练,言之有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朝后期,带有配乐并且句式长短 不等的长短句开始流行,至五代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科技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少实验;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生产
本。”由此可知( ) A.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 B.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2.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
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
现反映出当时( )
A. 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 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魏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并举例史实说明
交往范围广泛,国家众多;交往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交往方式多样,贸易宗教;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课堂练习
1.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
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
新罗、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到 唐朝学习 广州、泉州等西亚商人的居住区域 大多建有清真寺 陆上和海上向东都可达朝鲜,海上 还可达日本;向西,陆上丝绸之路 可达印度、西亚至欧非,海上可达 波斯湾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宽阔 的大道纵横交错, 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 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他们是作为商人、 使节和雇佣军来到中国的。对外国人来说, 除蒙古人 统治下的元朝这段短暂时期外, 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 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材料:王弼、韩愈等人的主张。引导学生思想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2.教师总结: 儒学在此时受到佛道冲击,并开始吸收两教的思想。
练一练:唐朝时三教地位的变化
学生:儒学也开始吸收佛、道教的主张,但也有反对佛教以巩固儒学地位的。
学生:认识唐朝时儒学的地位的相对稳定性。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使学生认识汉魏到隋唐儒学发展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结合图文史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思想、文艺、科技等多角度观察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认识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文献史料设置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背景原因,并思考对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启示。(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大国风采,体会中华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发展路径,从而树立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家国情怀)
1.观看课标,了解本课的课程要求。
2.观看两张图片,初步思考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对我国的影响。
设计意图: 解说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难点。 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同时迅速投入本课学习之中。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新授:多角度观察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表现
第一部分:新的思想格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观察图片及文字,思考禅宗能迅速流行的原因。
2.学生:从指出佛教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及社会上出现的反佛斗争。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使学生全面认识佛教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并从本质上认识统治者对佛教态度的实质。提炼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训练。
【思考2】佛教的发展---本土化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________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启思助学1.【名师】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__。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________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如图为《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中间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课程标准素养达成路径通过把握三国至隋唐五代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的新成就、新变化。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出现的新成就、新变化,认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时空观念】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的关系演变、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材料,总结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主流思想的演变、文学艺术、科技成果和中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解释】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思想文化与社会领域中新成就、新变化出现的原因;探究一定时期文化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体会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我国的多元思想融合和主流思想的巩固、文化繁荣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对外交流的新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

阅读内容思考问题提纲挈领阅读P42-43“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与道教、佛教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1.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与道教、佛教的关系演变:(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①”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②”,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③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④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5)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出现反佛思想家和灭佛运动,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⑤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阅读P43-44“文学艺术”2.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我国文学艺术有哪些主要成就?有何特点?2.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⑥、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均已完备;东晋⑦被称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隋唐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 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体和柳体最为有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特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唐朝达到高峰。

阅读P45“科技”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科技新成果有哪些?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科技新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6~3.141 592 7之间。

(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⑧》,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唐朝:(1)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5)唐高宗时编修的《⑨》,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阅读内容思考问题提纲挈领阅读P45-46“中外文化交流”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表现有哪些?有何特点?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1)佛教的传播: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一些中国名僧如东晋的⑩、唐朝的西行取经;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

(2)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4)唐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5)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特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答案】①贵儒②三教合一③三教并行④武则天⑤韩愈⑥田园诗⑦王羲之⑧齐民要术⑨唐本草⑩法显玄奘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解析】题干中“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了“三教合一”现象,最早出现这一现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B2.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军队,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

这项发明应是( )。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751年”“唐”“大食军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1年唐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地区,故A项正确。

【答案】 A3.盛唐诗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

这一诗歌风格中成就最大的是( )。

A.李白B.王维C.杜甫D.白居易【解析】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与材料中“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相符,故A项正确;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与材料中“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不符,故B项错误;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与材料中“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不符,故C项错误;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与材料中“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4.(选做)其书被书论家评为“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其人被欧阳修评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这位唐代大书法家是( )。

A.颜真卿B.张旭C.王羲之D.黄庭坚【解析】“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体现的是楷书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

王羲之和黄庭坚分别是东晋和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张旭是唐代的草书大家,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答案】 A5.(选做)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

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甘英B.玄奘C.僧一行D.鉴真【解析】玄奘在中印友好交往中做出杰出贡献,故选B项。

甘英在东汉时出使大秦,僧一行是隋唐时期对天文历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鉴真是隋唐时期对中日友好交往做出贡献的人物之一,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

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思路引领:应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时代特征多方面综合思考。

答案提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发展。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为隋唐文化的灿烂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4.杰出人物自身的努力。

【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思路引领:此题的题眼是“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题干中的“本”即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整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作为根本的农业去追求作为枝叶的商业,是有贤德的人所不取的”,所以《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认为对于经商的事情,都没有记录的必要。

这是很典型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答案提示:重农抑商。

【思考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解题关键:抓住限定信息“这一时期”和“对周边国家”。

思路引领: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明确时间限定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归纳教材中“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史实。

答案提示:①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周边国家。

日本、新罗等国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高僧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等,促进了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

②唐朝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③日本、新罗两国文化受唐朝影响巨大。

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④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文物和研究成果,了解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思路引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化的交流与融通,可从诗歌、绘画、舞蹈几个方面展开。

答案提示:举例如下1.外来宗教对诗歌、绘画、建筑的影响。

唐朝时由于海陆对外交通的发达,佛经进一步传入,佛经翻译臻于鼎盛,中国成了东土佛教中心。

除佛教外,西方宗教如景教(基督教一派)、摩尼教(又称明教)、伊斯兰教等,亦纷纷传入。

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几乎都荟萃于中土。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

吴道子长于佛道画,有“画圣”之称,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北朝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气势恢宏。

到了唐代,佛像雕塑、壁画等大量增加,艺术成就达至巅峰。

2.唐时音乐、舞蹈及各方面的艺术,受西域文化影响极大,而唐代许多诗文都以中外交通和往来作为题材。

如著名乐舞《秦王破阵乐》便是采民间流行歌曲,并掺杂龟兹乐作成的。

胡旋舞也是一种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舞蹈。

【学习拓展】请选读杜甫作品中与当时历史现实有关的诗篇,体会其史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