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中国古诗词月亮意象
中国古诗词月亮意象月亮在中国古诗词里就像一位无处不在的老友。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难以亲近的角色,而是特别接地气,能钻进诗人的心里,也能钻进咱们这些读诗之人的心里。
在思乡的诗词里,月亮的戏份可重了。
比如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简单的两句,就把月亮和思乡紧紧绑在了一块儿。
一个人在异乡,抬头看到那月亮,跟故乡看到的好像是同一个月亮呢。
这月亮就像个邮差,带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在两地之间来来回回。
它又像是故乡派来的使者,默默地看着游子,告诉游子故乡一直在牵挂着他。
在这样的诗里,月亮就是那浓浓的乡愁的寄托,是心底最柔软部分的外显。
再看看爱情相关的诗词。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月亮在这儿又成了爱情的见证者。
那曾经一起在月下漫步、赏月的爱人不见了,只剩下月亮还在那老地方。
月亮就像个记性特别好的老人,它记得曾经的甜蜜和美好,可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去楼空。
在爱情的故事里,月亮见证了相聚的欢乐,也目睹了离别的哀伤。
它有时是爱情中的浪漫元素,像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情侣们的约会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氛围;有时却又像个冷眼旁观者,看着爱情的消逝而无能为力。
还有在表达孤独的诗词里,月亮也没少出现。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在这儿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都当成了伙伴,可这伙伴又是那么地不贴心,月亮不懂得喝酒的乐趣,影子也只是徒然跟着自己。
这种孤独感在月亮的映照下更加深刻了。
月亮就像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孤独的人身边晃悠,却不知道怎么去安慰。
在诗人眼里,月亮还有很多不同的样子。
有时候它是圆满的,象征着团圆、美满,像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那时候的月亮就像是家庭和睦的象征。
可有时候它又是残缺的,弯弯的月牙儿就像人生的遗憾,像那些没有完成的梦想,或者是失去的东西。
月亮在古诗词里不仅仅是一个天体的代表,它更像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精灵。
它融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思乡的时候有它,思念爱人的时候有它,孤独的时候还有它。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加相关诗句赏析
月亮挂天边,古诗里的梦幻篇章
哎,你们有没有发现啊,古代的诗人好像特别喜欢写月亮?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在古人的笔下竟能生出千般情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静夜思》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简单的两句话就勾勒出那种夜深人静、独自对月的思乡之情。
那个“疑”字真是妙啊,感觉像是月光太明亮了,都让人分不清是地上的白霜还是天上的光辉了。
苏轼也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中秋佳节时最应景的诗句之一了。
“婵娟”就是形容月色美好的样子,诗人希望亲人朋友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温馨呢?
还有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真的很有画面感。
每当秋天来临,露水渐渐变凉变白的时候,就觉得那轮圆圆的月亮只有在自己的家乡看起来才是最明亮的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反正每次读到这句诗我都会想家。
当然啦,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句也写了月亮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一首都藏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仿佛透过那些文字我们能看到古人们面对月亮时的沉思与感慨……
总之哈,月亮在古诗词中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它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愿望和情感,无论过了多少年再读起那些诗句依然能让我们心生共鸣。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月亮,那高挂在夜空的银盘,在古诗词里可是个超级明星,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意象。
首先呢,月亮常常代表着思念。
就像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你想啊,茫茫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海角的人在这一刻同时看着这月亮,那种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不管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分隔两地的恋人,这月亮就像一个无声的邮差,把思念从这头传递到那头。
比如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特别直白。
大诗人抬头一看月亮,故乡的种种就涌上心头,然后低下头思念就像决堤的洪水了。
这月亮就像一个触发思念的开关,只要看到它,那些藏在心底的想念就藏不住了。
月亮还象征着孤独寂寞。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了,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在这春涧里时不时地鸣叫几声。
整个画面就显得特别清幽孤寂,月亮就像一个孤独的旁观者,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还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他多孤独啊,只能和月亮还有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把月亮当成酒友了,这月亮就成了他孤独时刻的陪伴者,不过这种陪伴又透着一种更深的寂寞。
另外,月亮也有团圆的意象。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就是月亮啦。
大家都希望人能平平安安的,虽然相隔千里,但是还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就好像还是团圆在一起一样。
在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那圆圆的月亮就象征着家庭的团圆美满。
要是有人没能回家,看到这月亮也会心生向往团圆之情。
月亮在古诗词里的意象真是多种多样,它就像一个百变精灵,一会儿是思念的寄托,一会儿是孤独的象征,一会儿又代表着团圆。
它用自己那柔和的光辉,照亮了古诗词的天空,也照亮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心灵世界。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浅析李贺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贺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贺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其诗歌洋溢着一种激情和真实感,使得诗人和读者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李贺的诗中,月亮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更增加了李贺诗词的魅力。
本文将从月亮意象这一方面,探讨李贺诗中的月亮意象。
首先,月亮是李贺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洋溢着一种特殊的美感,表达着李贺对景物的强烈眷恋与渴望。
在《秋夜》中,月亮形象被描绘得极为生动:“秋夜月色如练,飞纱窗外清淡”。
这首诗表达了李贺美好的愿望,他想要在这满月的秋夜中与月亮同守晚禅,饱览月光之美。
此外,月亮意象也代表着思念和清冷,与现实相比,它更具有一种空灵和朦胧的美感,是李贺表达思念之情所必不可少的载体。
例如,《离思》中,诗人描写了月亮和星星的形象,以此来表达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月夜霜满天,离恨有几千;星河欲落处,离情聊何年”。
最后,月亮意象也表达了李贺对国家的思绪,它体现了李贺对未来的希望。
例如,在《梅花》中,李贺描写了月亮照耀着梅花的美景:“梅花开遍江山,月夜照万家;总把一山梅开,今朝满国来”,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憧憬,并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复兴,实现一片明媚的天地。
综上所述,李贺诗中的月亮意象具有深刻的含义,既表达李贺的渴望,又体现了他对思念和国家的思绪。
因此,月亮意象成为李贺诗词中最耐人寻味的文化元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1. 引言1.1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月,作为天空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歌中经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古人观赏月亮,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赋予月亮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往往可以用来表达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月亮孤单地挂在夜空中,独享清冷的光芒,引发了人们对孤独与寂寞的思考和感悟。
古代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寥落之美,来抒发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孤独的感慨和体验。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还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之美。
月亮在夜晚的明亮光芒下,照耀着恋人们的心间,成为爱情的见证者和寄托。
诗人们借助月亮这个象征物,表达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深情厚意,使诗歌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和柔情蜜意。
月亮的圆缺变化体现了人生的沧桑与变幻,古人通过对月亮不断变化的形态进行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和思考。
在古诗词中,“月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古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吟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使月亮在诗歌中具有了超越自然的意义,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之一。
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对生命、情感和宇宙的思考,进一步感悟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字数:455】1.2 “月”在古代诗词中常被赋予特定象征意义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被赋予特定象征意义,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意象之一。
月亮的圆缺变化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性,代表着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沧桑变化。
在诗歌中,月亮常被用来表达孤独与寂寞之情,代表着人的内心孤独和无助。
月亮也常被用来寄托爱情之美,诗人们用月亮的明朗和晦暗来表达爱情的喜怒哀乐。
古人们对月亮的赞美和吟咏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月亮被赋予了高贵、纯洁、柔美的形象,成为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寓意及作用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寓意及作用嘿,朋友!你可曾想过,在那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月亮这个看似
寻常的存在,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奇妙的作用?
就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吧,那一轮高悬的明月,不
就成了他思乡之情的寄托?难道这不是月亮在诗词中最直白的寓意——勾起人们对家乡的眷恋?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婵娟不就是那月亮嘛,在这一句里,月亮仿佛成了连接亲人间思念
的纽带,让相隔千里的人们能共赏同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存在。
这
难道不神奇吗?
再想想,当诗人心情低落时,月亮是不是成了他们倾诉愁苦的对象?比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那弯弯的月亮,不正像他那满
心的忧愁,剪不断理还乱?而当诗人豪情万丈时,月亮又成了他们抒
发壮志的伙伴。
像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明月
下的景象,多么充满生机,难道不是诗人内心澎湃的写照?
你看,古诗词中的月亮,有时像一位温柔的知己,静静倾听诗人的
心声;有时又像一盏明灯,照亮诗人前行的道路。
它的寓意和作用,
简直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在我看来呀,月亮在古诗词里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意象,它让诗人
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
那些古人的喜怒哀乐。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领略到诗词的无穷魅力!。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 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 苏台览古》)。
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 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影如水:古诗中的月亮意象介绍:自古以来,月亮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钟爱的主题之一。
月亮在古诗中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描绘月光的华彩、寄托情思的倾泻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们对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中的月亮意象,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如水月亮世界。
第一部分:月亮如诗墨,皎洁明亮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描绘常常以其皎洁明亮为主题。
这一部分将通过引用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作品,如杜牧的《月夜忆舍弟》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展示月亮在古诗中的美丽形象。
我们将探讨月亮如何被描绘成了一轮皎洁的圆盘,如何通过其自身的光芒将夜空照亮。
第二部分:月亮寄情思,倾诉心声月亮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在古诗中还常被用来表达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一部分将通过引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的《静夜思》等作品,展示月亮如何成为了诗人们对亲友思念、对生活忧伤的寄托。
我们将探讨月亮如何成为了自然与人情交融的珍贵桥梁。
第三部分:月亮思考人生,抒发哲理月亮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也被古代诗人用来抒发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本节将引用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作品,探讨月亮如何被诗人用来反思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我们将讨论月亮如何在古诗中成为了哲理和洞察的象征。
结论:古诗中的月亮意象丰富多样,它既是光芒四射的自然景象,又是倾诉情感的泪滴,更是反思人生的智者。
通过对古诗中月亮意象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诗人们对月亮美丽形象的描绘,还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对情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月亮是一抹华美的色彩,飘逸在古诗的海洋中,让我们一同探寻,在月光下思索生命,领略心灵的宁静。
浅析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析古诗词中月的意象《浅析古诗词中月的意象》一、月是思念的寄托在古诗词里呀,月常常就代表着思念。
你想啊,当一个人远离家乡,晚上抬头看到那月亮,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远方的亲人。
就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看李白这大诗人,一个人在异乡,望着月亮,那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了。
这月亮就像一个传声筒,把他对故乡的思念给传出去了呢。
我就想啊,他低头的时候,心里该是多惆怅呀,那思念的情绪都快把人淹没了。
二、月是孤独的伴侣有时候呢,月在诗里还是孤独的象征。
那些诗人独自一人的时候,就对着月倾诉自己的孤独。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一个人在月下起舞,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这得多孤独呀。
好像月亮就是他唯一的朋友了,这月就像一个沉默的倾听者,听着苏轼诉说他内心的孤独。
哎,这时候的月,就好像有一种魔力,把孤独的气氛渲染得更浓了。
三、月是美好的象征月在古诗词中也常常被用来表示美好。
你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那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江天之间是那么纯净美好。
这月亮就像一颗夜空中最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画面。
看到这样的月,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了呢。
谁能不被这样的美景所打动呀?四、月是团圆的象征月和团圆那关系可密切了。
在一些节日里,人们看到满月就会想到团圆。
就像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的时候,看到那圆圆的月亮,就会更加想念亲人,因为月亮代表着团圆呀。
如果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看着那满月,那该是多幸福的画面。
这月就像一个团圆的信号,召唤着人们聚在一起。
五、月是时光的见证者月还能在古诗词里成为时光的见证者呢。
岁月悠悠,月亮却一直挂在天上。
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哇,你想想,我们现在看到的月亮和古人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呢。
这月亮就像一个历史的旁观者,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来去去。
它见证了多少故事,多少悲欢离合呀,真的是很神奇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意象 ”是文学 作 品通过 形象 描写 表现 出来 的
五 祭月 。其祭 ,果 饼 以 圆。… …女归 宁 ,是 日必返 其 夫家 ,日团圆节 也 。 [ 又 比如我 国古代 的女 子有 ”4 ] 拜 月 祈 祷 的 习 俗 ,因 为满 月 易 使 人 想 到 团 圆 ,而
“ 圆”又 与 “ ”谐 音 ,因此 传统 民俗 中便将为男 女 缘
的确具有 一种 难 以消 释的情 结 ,所 以它总是 被赋予 最 浓厚 的感情 色彩 或哲 学意 味 ,用 以表示 乡思 、隐
结 的缘 故 , 来为文 人骚 客借 用来 表达 自己的情感 , 历 如李 白有 “ 欲上青 天揽 明月 ”句 ,苏轼 有 “ 明月几 时有 ,把酒 问青天 ”句 皆 以月亮 为意象 ,或抒 发其 志 向 ,或表达 其心绪 。即使在 中国最传 统 的民俗文 化 中 ,也总带 有一股 浓浓 的 “ 月亮 ”情 结 。如将有 月 圆之夜的正 月十五 定 为元宵 节 ,八月 十五定 为 中 秋节 等 。 尤其 是 中秋节这 天 , 值秋 季 ,秋高气 爽 、 时
第1 1卷 第 1期 21 0 0年 3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VoI 1 . 1 No. 1
M a . O1 r2 0
J 0URNAL 0F J ANGS P I U 0L YTEC HNI C UNI RS TY VE I
浅 析 古 诗 中的月 亮意 象
富悬 殊 ,仇 敌 之家 ,天 涯海 角 ,吴 楚异 地 ,只要 月
不舍 的别离意 象 ,或 者用 以表 示 窈窕多 姿 、可 爱宜 人 的美 女意象 等等 。2 如古人 诗词 中常 由 “ ”这 [又 桃
一
意象 的 “ 性早 花 ,易植 而 子繁 ”( 李时珍 《 本草 纲
老红线 一 牵 ,便 定终 身 ,所 以年 当婚嫁 的少女或 丈 夫远 游 的思妇 ,都会 在 月 圆之夜设 案焚香 ,虔诚跪 拜 ,以求 天赐 良缘 或夫妻 团 圆 。据 史 书记 载 ,秦 祭
+
收 稿 日期 :2 0 — 1 一 1 09 O 5
作 者 简 介 :牛 明 明 (9 O ) 1 8一 ,男 ,甘 肃 平 凉 人 ,硕 士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敦 煌 学 研 究 。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佼 人燎兮 , 舒天绍 熙 , 劳心惨兮 , 以月亮 明亮 、 L就 6 静 谧 的意象 特征 , 出了美人那 不可再 现 的月下惊艳 , 写 同时也表达 了对美人 的钦慕 与恋念 之情 。本文试 以 唐 代诗歌 为例 ,略谈 古代诗 歌 中的月亮意 象 。
天高 云淡 、皓月如镜 、朗照乾 坤 ,圆月 所 引发 的神
逸 、别离 、幽怨等 情调 。文 人 自古 皆多情 ,中国的
文 人 骚 客 的 血 管 中 更 是 流 淌 着 一 股 浓浓 的月 亮 情 结 ,每每 夜 阑人静 而思 绪难 平 时 ,月亮 便成 了他们
奇想象 ,使 中秋 节充 满 了浪漫 色彩 ,民间有赏 月和
八神 ,月神 排第 六 , 日神 排第 七 。 由于古 人记月 是
目・ 果部 》 )的特性 , 想到青 年男 女也 应该 及时交 游 婚 媾 ,生儿 育女 。因而便 以桃 花盛开 赞美 男女及 时
婚 嫁 ,以桃 之结 实 比喻妇女 之 生子 ,以桃 实硕大 祝
福 家庭人 丁兴 旺。3 [在古 典诗 词 中 , 月亮 这颗 围绕 地 球运 转 的无 生命 的行 星 ,由于它 本身 阴 晴圆缺 的 自
牛 明 明
( 北 师 范 大学 文 史 学 院 ,甘 肃 兰州 7 07 ) 西 3 0 0
摘
一
要: 意象是文学 作品通 过形象描写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学和 民俗 中普遍存在 .且在华夏 民族心理中被
贯认同。月亮意象 在古典诗 歌中表现为 乡思 、别离、隐逸、幽怨、闲愁 、相思等六种主要类型 。探讨 古典诗歌 中的月亮意象将
然变 化规律 以及 中国人 心灵 深处 素有 的 “ 月亮” 情
以月 的阴 晴圆缺 为依 据 的 ,我 国又是农业 社会 ,人
们据月 以安 排农 事 , 因而在古 人心 目中 ,月亮 比太
阳 占有 更为 重要 的地 位 ,因此 才有 了古人对 月 的虔 诚与 好奇 心 理 。也 就 有 了 “ 娥 奔 月 ” “ 嫦 、 女娲 捧 月”等 神话传 说 和 “ 貂蝉拜 月 ” 西 施醉月 ”等美 、“ 丽的故事 。 ]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5 月亮 在 中 国人心 灵深处
有助 于 我 们更 准确 地 把 握 古 典 诗 歌 的 内 涵 和 意 义 ,也有 助 于 加 强 中华 民族 文 化 的 向 心 力 。 关键 词 :唐 诗 ;月 亮 ;意 象 中 图分 类 号 :]0 . 2 2 7 2 文 献 标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9 4 (0 0 1 O 3 3 6 2 0 8 2 1 )0 一O 7 一O
最 忠实 、最信任 的倾 诉 对象 。如 《 经 ・ 风 ・ 诗 陈 月
出 》 月 出皎兮 ,佼 人僚 兮 , 窈 纠兮 ,劳心悄 兮天家 家户户 要合 家 团圆赏
月祭月话家 常 。《 帝京 景物 略 ・ 春场 》说 :“ 月十 八
月 出皓兮 ,佼人 兮 , 忧 受兮 ,劳心兮 。月 出照兮 , 舒
境界 和情调 , 是一 种 “ 理性 和感 情 的集合 体 ”[它有 ,] 1
别于生 活形象 ,是交 融着 思想 观念 与感 情 的知 觉 映 象 。在 古人诗 歌 中常 以 “ 杨柳 ” 为意 象 ,用 以表示
生机盎 然 、绿 茵荡漾 的早 春意 象 ,哀婉 凄切 、恋恋
青 年起牵 线搭桥 作 用 的人冠 以 “ 月老 ”的称呼 ,且 奉 为神灵 ,说他 专 司人 间婚 姻 ,凡天下 之人 ,虽 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