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 法则和规律.
•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自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阳阴 然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 界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
力之所在。
•
人 “ 治病必求于本”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注释一:指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的正常发展规律。(张志聪)
注释二:指阳生阴亦生,阳杀阴亦杀, 阴阳双方协调统一,相互为用。(张景 岳)
注释三:阳生阴长为阴阳之治,阳主生 发,阴主长养;阳杀阴藏为阴阳之乱, 阴阳失调时,阳热亢盛,万物焦枯,类 秋之肃杀,阴寒偏盛,万物闭藏,类冬 之躲藏闭固。(李中梓)
•内 容 提 要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 本内容; •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 运用;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及其法则; 2.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了解运用五行学说归类事物的法则。
•一、阴阳的概念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 1.阴阳的基本概念
• 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P30)
(4)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 (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 (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 (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 (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
•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阳化气,阴成形”
•
明·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 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和规 律,也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 和规律。
阴阳学说
阴阳的性质:
轻清、重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动静--阴静阳躁
天地、静躁、生长杀藏、化气成形、寒热、 清浊等,说明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
的事物的性质归纳。
• 3.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
•
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 胀.
•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 辄尔下降, 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篇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
•
应:对应、相应.
•
象:事物表现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征
•
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
•
之象.
• 应象:相应的征象.
阴阳应象大论:
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 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
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阴阳的概念、内容 及其在人体中的运用,并就以五行演绎自然万 物和人体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阐述,故名。
•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 枣3枚 甘草6g
•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 亦得缓解.
•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
• (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 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
•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
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 时反而大便通畅,饮食不好,胃部膨胀,喜嗳气矢气, 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 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下降:出下窍(指食物糟粕、水液由二阴 排出)
内入:走五脏(水谷精微中浓厚稠浊的部 分,如精、血、津液等, 由五脏收藏)
归六腑(水谷及消化吸收后残余 的糟粕由六腑传化)
•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 4.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一)
•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 气:阳,味:阴.
•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
伤
伤
•
生
生
• 味 充养
形依赖人身元气充养
气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
精 化 饮食五气化生转变 精气
•
食
食
•
伤于
化为
• (3) 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要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
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云虽地气之升,实 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 云出天气 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之水气
•
(上) (下)
•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
•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理现象。
• •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
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外出:发腠理(卫阳之气行于腠理分 肉之间温养腠理)
实四肢(水谷精微中清轻稀薄 的部分充实肢体骨肉)
浊阴
•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
理 • 治疗:协调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