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_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_现代化视角_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
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
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0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0,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学科体系¹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10)02-0121-07
20世纪80~90年代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完善了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繁荣势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
/现代化视角0兴起的背景
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0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0,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0结束后,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举国上下又重新转向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发展轨道,现代化又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强劲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重大课题就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新问题是从/现代化0的视角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
当人们把眼界投向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时,发现历史呈现某种重复性。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与近代中国存在一定相似性。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朝思暮想的愿望。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可以直接实现中国近代史学界以史服务于现实的愿望,以此改变史学界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一个时代的主题往往也会成为这个时代学术界首先关注的话题。正好马克思说过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0[1]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的/时代精神0,使得史学界自觉地以此为主题去反思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更何况,积极介入现实,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贯学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世代相延的道统。
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中国是一项国家支持的社会事业。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
2010年3月武陵学刊M ar.2010第35卷第2期Journa l o fW u ling Vo.l35N o.2
¹收稿日期:2010-0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走向0(01AZS004)。
作者简介:龚云(1971-),男,湖北南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家领导人就一再要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迎头赶上,改变落后面貌,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1979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呼吁思想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0[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为了稳步地推进现代化,在朝前看的同时,也需要汲取前人的现代化经验,既有国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又有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经验教训。因此,现代化史学思潮就是在这种时代的巨大召唤下兴起的。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就是这股史学主潮中的重要一脉。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史学界检讨以往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时,有学者从现代化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史研究,认为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大致可归结为两种基本取向。
一种取向是外因取向,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0和/冲击)反应0是这一取向的基本框架。其中/侵略)反侵略0的解释框架也是战后前苏联、西方和日本激进史学的主流倾向,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新的理论)))/世界体系论0和/依附理论0[2]235-237的支持。
一种取向是内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失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痼疾。/传统)现代性0的对立是其基本分析模式。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教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到二战后西方现代化理论,为这种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取向代表当代西方中国研究的主流派。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影响较大的学者,如蒋廷黻与陈恭禄也采用了这种分析框架。
学者们认为这两种研究取向,虽然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具有片面性。前者实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虽然/侵略)反侵略0与/冲击)反应0两种框架显得颇为对立,对西方力量对近代中国的作用各执一端,但实际上都过分强调了西方力量对中国本土社会的决定性质,只不过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后者虽然强调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具体国情,却抹煞了或淡化了帝国主义造成中国现代化扭曲和/断裂0的直接作用,也是一种非历史主义观点。
学者们认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两个过程0作为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近代史研究被革命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历史研究的趋向性也是历史的现实运动的反映0,但/革命毕竟只是近代中国变革的一个方面,况且即使要全面理解中国革命的过程,不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演变的诸侧面也是不深不透了。中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社会变革,并不能代替对社会变革全面的研究0,所以/深入地研究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0,既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也/有助于加深对当前大变革的全面认识0[3]238。现代化视角的引入,是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可以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
用现代化的视角观照中国近代历史,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也曾有先例。有学者指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存在/以陈恭禄的5中国近代史6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0[4],蒋廷黻/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来构建他的中国近代史话语0[5]。因此,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接续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化话语0的。
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也是改革开放后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的结果。
研究现代化问题,以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世界历史进程,是20世纪50~60年代首先从美国起步的。20世纪60、70年代,港台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以中国现代化视角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热点。香港学者金耀基在5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百年来现代史的概念架构6一文中,以现代化为主线,对中国百年历史进行了解释[6]。台湾学者从1973年开始开展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现代化视角一时成为主流。
中国内地在20世纪60年代,鉴于那时美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公开宣称对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以对现代化理论采取了批判和拒绝的态度,鉴于同样的理由,对于海外资产阶级学者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研究也采取了批判的态度。20世纪60年代初选编的5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
122武陵学刊第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