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理论及研究方法
土壤水分入渗
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
(一)入渗的物理过程
2. 土壤入渗根据其地面是否积水又分为如下形式:
积水入渗 积水前入渗阶段结束后,便进入积水入渗阶段。它 是以地表有积水存在为标志,积水后,地表的实际渗 吸速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直至最后趋于某一稳 定值。
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
(二)土壤的入渗性能
v | x 0 D( ) | x 0 x
2( 0 i ) 1 (e x x 2 Dt ( 0 i )
x2 4D
(7 )
)
t
1 2
e
x2 4D
当x=0时
(0 i ) 1 | x 0 t 2 x D
d -1
粘质土
1
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
(二)土壤的入渗性能
累积入渗量I和入渗速率i 的关系
土壤入渗速率的变化过程
一、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规律
(三)入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
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分布,最早考尔曼(Coleman) 与包德曼(Bodman)(1944,1945)做了研究,把下渗过程中 土壤含水率的分布划分为四个具有明显分区的水分带,它 们反映了下渗水流垂向运动的特征。
D ( ) K ( ) z z K ( ) z z
此时:
是可以忽略的,令以x代替z,则上式可写为:
D( ) t x x
(1)
求解(1)式有两种情况: 一是假定D()=D(常数); 二是D= D()。
二、非饱和下渗理论与计算 (一)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 t ) i,下边界条件
( 2)
初始剖面
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和入渗模拟的研究_周择福
第33卷第1期1997年1月 林 业 科 学SC IEN TIA SILV AE SIN ICAE V o l.33,N o.1J a n.,1997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和入渗模拟的研究*周择福 洪玲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91)摘 要 由达西定理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水平土柱法实测了模型中的基本运动参数:土壤水分扩散率D(θ),推求了土壤水分非饱和导水率K(?,经过计算机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六块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实地试验检验了模拟结果。
结果表明计算的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与实测值非常一致。
经过模拟结果绘制的入渗时水分随时间变化的剖面图,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林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的全过程。
关键词 土壤水分入渗,动态模拟,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渗透能力决定了降雨进程再分配中的地表迳流和土壤储水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地表迳流、增加土壤水分。
因此,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重要。
多年来,该研究逐步深入。
研究途径可分为两类:纯经验公式和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物理建模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学——物理的原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再经实验验正模拟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大量的田间试验,提高试验精度。
用这一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入渗已经在农业和水利部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推动了农田水利土壤水分研究的向前发展[1]。
但是,此项研究在林业,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不同林地尚属空白。
因此,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由Darcy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推导的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反映了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规律,其方程为: θt=z D(θ)θz±K(θ)z(1)式中:θ为土壤容积含水量(cm3/cm3);D(θ)为土壤水分扩散率(cm3/cm3);K(θ)非饱和导水率(cm/min);z为土壤水分入渗的深度(cm);K(θ)/z为由土壤水的重力势引起的水分变化,水流方向与所取坐标访向一致取+,否则为-。
土力学第二章土的渗透性和渗透问题
渗流量 扬压力 渗水压力 渗透变形 渗流滑坡
挡水建筑物 集水建筑物 引水结构物 基坑等地下施工 边坡渗流
土坡稳定分析
Ch2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Permeability and seepage problem of soil
§2.1 土的渗透性与渗透规律
Permeability and seepage law of soil
Permeability and seepage law of soil
三.渗透系数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1. 测定方法
• 室内试验方法1—常水头试验法 ▪试验装置:如图
▪试验条件: Δh,A,L=const
▪量测变量: Q,t
▪结果整理
Q qt vAt v ki i h
L
流体总体积
k QL Aht
Permeability and seepage problem of soil
渗透速度实际上是一种假想的平均速度!!
原因:假设水在土中渗流是通过整个土面积,而实际上水 仅通过土体中的孔隙
结果:水在土体中渗流的实际平均速度( v s)比达西定律
求得的值大得多。
Q vA vs Av
vs
v
/
n
v(1 e) e
Seepage force and seepage deformaton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学习基本要求 参考学习进度
学习目标
掌握土的渗透定律与渗透力计算方法, 具备对地基渗透变形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学习基本要求
掌握土的渗透定律 掌握二维渗流及流网绘制 掌握土中渗流量计算 掌握土中水的渗透力与地基渗透变形分析
v cr
(m 1 )
粗粒土:
过程降雨入渗土壤深度推算方法研究
过程降雨入渗土壤深度推算方法研究杨海鹰(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3)摘 要: 土壤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2 种,即能量法和数量法。
数量法着眼于土壤水的形态和数量,在一 般农田条件下容易被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虽然土壤水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均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问 题的复杂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处于定性的描述或用各种经验的方法处理生产实践中不断遇到的土壤 水问题的研究阶段。
Green-Ampt 模型的修正和 Philip 和 Parlange 入渗方程的求解是国外当前土壤研究的两大主要方面。
经过修正的 Green-Ampt 模型能较好地说明非均质土壤的程。
但在应用该模型时,如何测定湿润锋处土壤水 势的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
大气降水经植被层的截留损失后降落入流域土壤表面,将在土壤界面发生水分的分配和转化,部分水 分将会通过土壤孔隙入渗,部分水分会在土壤表面蒸发,其余水分将沿坡面流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
对于 一次降水过程来说,降水期间地表水汽含量近于饱和,同时降水历时一般较短,因此土壤表面蒸发量可以忽 略不计农田中水分循环过程从水的入渗开始。
本文以 2009年2月 7-9 日河南省 118 个站点进行了实际观测。
分别观测降雨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确定由于降雨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深度,即降雨渗透深度,可得到一组 降雨量与渗透雨量数据系列,利用实验资料建立降雨与渗透深度相关计算区域降雨渗透量;就降水地土壤中 的渗透过程和渗透深度作以分析探讨,为各地面湿土厚度分析、农业生产、防汛抗旱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降水渗透;土壤渗透;深度分析1 入渗理论与模型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运动过程, 是田间水循环过程中降雨或灌溉水向 土壤水分转化的重要环节。
许多学者就入渗特征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其中Green W H 和AmptG A [1-15] 早在1911年根据毛管理论提出的近似积水模型, 即Green-Ampt 入渗模型。
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作者:符泉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08期摘要:在流域评价中,土壤导水性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一性能与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土壤侵蚀等都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在专业领域,土壤导水性又被称为土壤入渗特性。
土壤的研究与评价中,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抗侵蚀能力最终都是有土壤入渗特性来反映的,在对土壤侵蚀问题的全过程的分析中,影响土壤入渗特性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做好了相关参数的科学控制,方能够保持土壤最佳的水分入渗特性。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因素;试验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田灌溉中越来越关注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作为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研究非常关键。
对于任何一种土壤资源而言,入渗特性都属于其固有特性,这一指标是否处于正常标准内,将会与灌溉水转换为土壤水的速率和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随着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无论是在农业生产还是生态环境保护中,都越来越关注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土壤入渗过程的动态化特征明显,在此过程中,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这一特性,为保障相关策略与土壤这一特性的对应性,应加强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
为开展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试验的研究,选取了数百组大田,在这些地方开展了土壤水分入渗试验,为保障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将90分钟累积入渗量(H90)作为土壤入渗能力的直接评估指标。
经由最终的试验结果得知,土壤质地对土壤入渗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将粒径在0.02毫米的黏粒函数百分数作为土壤质地物理量,在这一条件下所获得的分析结果相对可靠。
土壤中固相物质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就是土壤质地,这一指标是土壤性质评估中的关键因素,土壤质地又会对土粒表面能、土壤孔隙尺度、分布等产生些微干扰,通过土壤质地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土壤水分运动的驱动力、水力传导度最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也就随着这一系列的变化而受到了影响。
从实际的试验结果和生产经验可得,土壤质地与土壤的吸附能力、粒间孔隙、吸水和保水能力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土壤质地越重、粘粒含量越高、颗粒越细、固体相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越高、吸附能力越大的情况下,对应的土壤吸水和保水能力越好。
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
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
话说我当年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导师去做实地考察。
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热得像蒸笼一样。
我们来到一片农田,准备研究土壤的入渗情况。
当时,导师就提到了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
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是用来描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一个重要工具。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数学密码,能帮助我们解开土壤吸收水分的秘密。
这个公式长啥样呢?它一般写成:I = at^b ,这里的 I 表示累积入渗量,t 是入渗时间,a 和 b 是经验参数。
可别小看这几个字母和符号,它们组合起来可有着大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能帮助我们预测灌溉时水在土壤中的渗透速度和深度,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说,我们知道了不同土壤类型的 a 和 b 值,就能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既不会浪费水,又能让农作物喝饱水,茁壮成长。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公式,农民们在灌溉时可能就像没头的苍蝇,不知道该浇多少水,什么时候浇。
而有了它,就好像有了一张精确的地图,能指引我们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再举个例子,在城市的绿化工程中,也离不开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
要让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长得茂盛,就得合理规划浇水。
要是水浇多了,不仅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过于湿润,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要是浇少了,植物又会缺水干枯。
这时候,根据土壤的特性和公式的计算,就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浇水方案。
回到我那次实地考察,我们在农田里挖了几个小坑,测量不同时间点土壤的入渗量。
那太阳晒得我汗流浃背,可一想到能通过这些数据更好地理解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心里就充满了干劲。
我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数据,生怕出一点差错。
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公式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质地的参数 a 和 b 差异还挺大。
比如说,砂土的入渗速度通常比较快,而黏土就相对较慢。
这就像是不同性格的人,有的急性子,有的慢性子。
农田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
,
F E I L i a n g — j n u
)
( 1 . I n s t i t u t e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X i ’ a l l , 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X i ’ a n ,S h a a n x i 7 1 0 0 4 8 , C h i n a ;
第3 1 卷第 4 期 2 0 1 3 年 7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u l t u r a l Re s e ar c h i n t he Ar i d Ar e a s
V0 1 . 3 1 No. 4
J u 1 . 2 0 1 3
农 田土 壤 入 渗 特 性 研 究
关 键 词 :土 壤 入 渗 ; 入 渗公 式 ; 入渗 时间; 合 理 测 点 数 中 图分 类 号 : S 1 5 2 . 7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 7 6 0 1 ( 2 0 1 3 ) 0 4 — 0 o 3 l — o 7
Re s e a r c h o n t he s o i l i n il f t r a 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t h e ie f l d
Ab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 e d o u b l e . i r n g i n il f t r a t i o n e x p e i r me n t s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t h e s e l e c t e d ie f l d s o f t h e ir f s t t e r r a c e a n d t h e t h i r d t e r r a c e wi t h s a n d y l o a m nd a c l a y l o a m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Ch i n a,t h e s o i l i il f n — t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s o i l t e x t u r e s we r e s t u d i e d.Th e r e s u h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mo d i ie f d Ko s t i a k o v f u n c t i o n Wa s t h e o p t i ma l c h o i c e i n d e s c ib r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s o i l i n il f t r a t i o n.1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o b s e r v i n g t i me o f i il f n t r a t i o n e x p e r i — me n t Wa s n o l e s s t h n a 9 0 mi n i n t h e ir f st t e r r a c e wi t h s a n d y l o m a nd a n o l e s s t h n a 1 2 0 ai r n s i n t h e t h i r d t e r r a c e it w h c l a y l o a m .Ba se d o n t h e ma x i mu m c o r r e l a t i o n d i s t a n c e m o a n g he t i il f n t r a t i o n p ra a m e t e r s ,t h e r e so a n bl a e s mp a l i n g n u mb e r Wa s p r o v e d t o b e 4 2 f o r he t s e l e c t e d ie f l d s i n b o h t t h e ir f st t e r r a c e nd a he t t h i r d t e r r a c e.T he s p a t i l a v a r i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第3章 土壤水分的入渗
s
0
2
erfc
z Nt 2 Mt
N
eM
z erfc
z Nt 2 Mt
3.2.1 第一类边界条件的求解
3.2.1.1 土壤水分线性方程的入渗解
(1)水平入渗(吸渗)问题
对水平半无限均质土柱来说,初始含水率θi均匀,进水 端含水率θ0 恒定,且水分扩散度为常数 得到D 定解问题:
2
t D x2
n
1, 2, …, n-1, n 1, 2, …, n-1, n
1/2, 1+1/2, …, (n-2)+1/2, (n-1)+1/2
r = 0 - r ( r = 1, 2, …, n)
(5)
Let
r D( )d
D r1/ 2
r 1
r d
r 1
(6)
For 1/2:
根据
0
i
d
2D
d
d
1/ 2
t
I (t) 0 i( )d
or
i(t) dI (t) dt
设供水强度为R(t ),上边界的吸渗能力为q(0,t),有:
i(t) min(q(0,t), R(t))
3.1土壤水分入渗概述
3.1.3 三种入渗条件下的定解问题
• 入渗过程的三种情形
(1)入渗率 i 取决于供水强度 R,表层土壤含水率逐步 增加至近饱和,无地表积 水。
边界条件:
O θi
t1 t2
R
θ
t3
K
(
m
)
m
z
K ( m ) z0
R(t)
a.无积水
q(0,t) R(t)
z
O θi
0 土壤入渗
P I a 2
P Ia S
F
2 P 0.2S
P 0.8S
故入滲總量為
S P 0.2 S P 0.8S
美國水土保持局將集水區最大蓄水量,轉換為曲線 指數之關係如下
S (inch) 1000 10 CN
式中CN稱為曲線指數 ( curve number),CN 值為土壤類別 、水文臨前狀況、土地利用狀況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 因素所影響。 SCS 法中將土壤依排水特性,區分為 A、B、C 與 D 四 類; A 類表示滲水性良好之土壤,即不易產生直接逕流 。而由A類至D類,土壤之可滲水性逐漸降低。而對於水 文臨前狀況 ( antecedent moisture condition, AMC), 則由乾燥到溼潤分為 AMCⅠ,AMCⅡ,AMCⅢ 等三種情況 。
4.6 影响径流产生的因素
• 雨强和雨量Rainfall intensity or amount • 前期条件Antecedent conditions • 土壤和植被Soils and vegetation • 地下水埋深Depth to water table (topography)
• 地质Geology
• Green-Ampt入渗公式简单,且有一定得物理基础,此 公式虽然按照均质土壤导出,但应用到非均质土壤或 初始含水率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时,也都能获得较好的 结果 • Green-Ampt入渗公式在应用上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正 确的确定参数Ks和sf。 Green-Ampt入渗公式缺点之一: Ks的正确的确定 。入渗时,地表至湿润锋之间含水率分布均一的假定 一般不会引起较大的误差,但地表含水率0值是较饱 和含水率s为小的某个值,因而入渗公式中(s-i)应 该换为(0-i);Ks应换为K0,显然K0 < Ks 。 Bouwer建议K0 =0.5 Ks , K0(原式中的Ks)即为稳定 入渗率fc,其值可由田间入渗实验测定。
土壤入渗理论与方法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土壤入渗理论与方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年级: 2014级成员:冯晓月阮书鹏曹向文指导教师:宋维峰2015年4 月25 日摘要入渗是水文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定量确定土壤入渗性能对认识水循环及水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然,从不同角度出发去探讨土壤入渗也有不同的科研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对土壤入渗的研究做一个系统性归纳与对比,从而为下一步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关键词土壤入渗;方法;模型;影响因素AbstractInfiltration is a vital basic concepts in hydrology, qualitatively analysis soil infiltration capabili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water cycle and use. Of course, using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to discuss soil infiltration also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o a systematic induction and comparison through the study of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academic paper.Key wordssoil infiltration;methods;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目录摘要 (II)关键词 (II)Abstract (III)Key words (III)第一章前言 (1)国内外研究动态 (1)研究目的及意义 (1)第二章试验理论与方法 (3)Green--Ampt物理模型 (3)其中Green和Ampt根据最简单的土壤物理模型,推出了一维土壤水分入渗模型: (3)Kostiakov经验模型 (3)第三章讨论 (4)参考文献 (5)第一章前言国内外研究动态目前针对土壤入渗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入渗类型”和“入渗过程”两种。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和测定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法和水电比拟法三种 对于边界条件比较简单的渗流可采用解析法 对于边界条件较复杂的渗流采用数值法和比拟法 任何一种计算方法的结果都可以用流网来表示
第三章 土的渗透性与渗流问题
§3.5 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一、渗透力
水在土体中流动时,会力图拖曳土粒而消耗部分能量 引起水头的损失 渗透力——渗透水流施加于单位土粒上的拖曳力
常用的有注水(压水)试验和抽水试验两种 实验原理都是通过几个井,一个作为实验井,其它 作为观察井,抽水或注水后,地下水位会发生变化, 可以推算出渗透系数,实验费用较高
§3.3 渗透系数及其测定方法
2、室内渗透试验
a.常水头试验————整个 试验过程中水头保持不变, 适用于透水性大的土,例如
砂土(k>10-3cm/s)
lg
160 52
2.09 105 cm/s
第三章 土的渗透性与渗流问题
§3.4 二维渗流与流网
工程中遇到的渗流问题,边界条件要复杂的多,水流 在形态上往往是二维或是三维的。
如:闸基的渗流、土坝的渗流等
a
c
b
上游
浸润线 下游
流线 等势线
§3.4 二维渗流与流网
一、平面渗流的基本方程
达西渗透定律二维形式如下:
J F whA
§3.5 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渗流作用于单位土体的力
j
J AL
whA
AL
i w
说明:渗透力j是渗流对单位土体的作用力,是一种
体积力,其大小与水力坡降成正比,作用方向与渗流
方向一致,单位为kN/m3
§3.5 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渗流力的存在,将使土体内部受力发生变化,这种 变化对土体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土壤入渗理论及研究方法
水文法:是利用径流试验场或小流域中实测的降雨与径流过 程资料 ,通过水文分析的方法来推求其人渗方程,由该方 法求 出的人渗率为该径流场或小流域的平均人渗率。 人工降雨法:是通过人工降雨装 置来模拟天然降雨 ,在 降雨强度均匀不变条件下 ,观测地表径流过程 ,用人工
降雨量和观测的径流资料计算 。
注:
4.4
土壤起始含水量
土壤起始含水量主要从入渗水流湿润区的平均势梯度方
面影响土壤的入渗能力,他不仅影响初始下渗率,而且影响 累计入渗量。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很明显,随土壤含水量的 增大,土壤入渗能力减小,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对数表示。
4.5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通过改变土团壤聚体的数量来改变 土壤的入渗能力。
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原有的含水量 土壤吸力 积累下渗量
2
土壤入渗公式
2.1Green—Ampt公式 Green和Ampt (阿姆普特)根据最简单的土壤物理模 型在假设饱和入渗理论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维土壤 水分入渗公式:
入渗速率
2.2Kostiakov公式
该公式是由Kostiakov( 考斯加 科夫 )提出:
设计。
希望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同测定方法获得数据的简单比较,或者是简单对比某几个 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面,但是各种实验方法之间的联 系和可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而且今后在进行相关野外实 验研究时,应以土壤渗透特性均质、各向同性为宜,以便
分析水流性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加强土壤水分剖
面、毛管力作用和入渗特征值的野外和室内测定,以便分 析非饱和区域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实验方 法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准确获得并描述入 渗过程成为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入渗试验还需要进一步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评述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评述[摘要]为了解不同的土壤入渗测定方法,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有关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的若干研究成果和进展的基础上,简要地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双环法、人工降雨法、水文分析法、圆盘入渗仪法和盘式负压入渗仪法。
结果表明圆盘入渗仪法多用于测量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同时具有省时、省力、省水和准确等优势,更适合野外试验,可以代替双环法进行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关键词]土壤入渗;测定;方法0 引言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是土壤水动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是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入渗能力决定了降雨进程再分配中的地表径流和土壤储水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
定量描述土壤入渗过程是水循环及水利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对研究地表产流的机理,以及增加土壤入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因此,土壤水分入渗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受到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的研究,并在试验研究中提出并应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环刀法、渗透筒法、单环法、水文法、马利奥特-双环法、人工降雨法、钻孔法、土柱法、稳定通量法、示踪法以及各种精密入渗仪法(如Hood入渗仪,Guelph入渗仪)等,可分为田间测定和室内试验2种。
Betrand(1965)曾对土壤入渗速率的测定方法作过评述。
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受制于某些因素,使得基于不同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有所不同。
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为双环法(注水法)、人工降雨法、水文分析法、圆盘入渗仪法和盘式负压入渗仪法等。
1.1 双环法双环法通常采用同心环入渗装置。
同心环为两个同心铁环,其上下无底,要有足够刚度,以便打入土中不变形。
一般常用的同心环,外环直径50.5㎝,内环直径30.5㎝,环高25㎝,打入土中15㎝,环高及打入土中深度与内环相同。
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进展和评述
用 的。
2 . 6 S mi t h公 式
式 中 f )一人 渗速 率 ; 卜一 人渗时 间; 口 , 6 一 由试 验 资料拟合 的参 数 。当 £ 一 ∞时 £ ) — , 当£ — 时 厂
( t ) 一 ∞, 而当 £ 一 ∞时 , 只有 在水 平吸 渗情况 下 才 出
g:下 -k d H
2 入 渗 公 式
( 1 ) Leabharlann 2 . 1 G r e e n -A m p t 公 式
g
:
—— _
式 中: g ~通量, 肛 总水 头 , 一 压 力水 头 , z 一 入 渗 深度 . 后 ~ 导水 率 。在 非 饱 和 土 壤 中 , 是 负值 , 可
P h i l i p简 化公 式 : i ( t )= i +
z t
.
的基础 上 , 结 合黄 土高 原大 量 的野外测试 资料 , 提 出
了描述 黄土 高原 土壤在 积水 条件 下 的人 渗公 式 :
f=f c +( 一 f o ) / t 。 ( 1 1 )
式 中 为 t 时间时 的瞬 时人 渗速率 为第 1 m i n末
的人 渗速 率 为土壤 稳渗 速 率 ; £ 为人 渗 时 间 ; 为
( 7 )
指数 。当 t =1时 , 式 中左边 等 于 ; 当£ 一 ∞时 =
,
因而 该 式 的 物理 意 义 比较 明 确 。但 该 公 式 是 在
上 述人 渗公 式 , 无 论 是理 论 的 、 还 是 经验 的 , 在
质 吸力 ; 6 一水分饱 和差 ; i c 一 土 壤 稳 渗 速 率 。该 式
收 稿 日期 : 2 0 0 2 — 1 1 — 2 O 基金 项 目 : 黄河基金“ 坡 面 措施 减 水 减 沙 机 理 研 究 ” ( 2 0 0 1— 0 3一O 1 —0 3 )
土的渗透性与土中渗流详解(图文丰富)[详细]
三、例题分析
• 【例】某土坝地基土的比重Gs=2.68,孔隙比e=0.82,
下游渗流出口处经计算水力坡降i为0.2,若取安全系数K 为2.5,试问该土坝地基出口处土体是否会发生流土破坏
密实的粘土,需要克 服结合水的粘滞阻力 后才能发生渗透;同时 渗透系数与水力坡降 的规律还偏离达西定 律而呈非线性关系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 流,不适用于紊流
达西定律 v
v ki
v=ki
O 砂土
v
i 虚直线简化
0
起始水
ib
力梯度
v ki ib
密实粘土 i
§2.3
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 一、渗透力和临界水力梯度
a
渗流方向近乎水平,使土 粒产生向下游移动的趋势, 对稳定不利
c b
渗流力与重力方向相 反,当渗透力大于土 体的有效重度,土粒 将被水流冲出
2.临界水力梯度icr———使土体开始发生渗透变形的水力梯度
J 当土颗粒的重力与渗透力相等时,土颗粒不受任何
力作用,好像处于悬浮状态,这时的水力梯度即为
临界水力梯度
第2章 土的渗透性与土中渗流
§2.1土中渗流的工程意义 §2.2渗流理论 §2.3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2.4渗流工程问题与处理措施
2.1 土中渗流的工程意义
上游
浸润线 下游
流线 等势线
土坝蓄水后水透 过坝身流向下游
隧道开挖时,地下 水向隧道内流动
H
在水位差作用下,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称为渗流
§2.2 渗流理论
3.流土与管涌的区别
第6讲 土壤水份入渗
6.1 土壤水入渗过程
(1)过程描述
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这是自然 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文学中地表产流问题; 农田水利学中灌溉或降雨后土壤水分分布问题; 水资源评价中降雨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问题; 农业及环境学中化肥、农药及污染物随水分迁 移的问题等。
水分入渗,可以是因降雨或灌溉从地表垂 直向下进入土壤,亦可以通过沟渠、坑塘 或用于灌溉的地下渗水管渗入到土壤中。 入渗类型:
θ(0, t)=θ0
6.2 入渗公式及讨论
θ方程(扩散型方程):
引入扩散率D
D (θ ) = K (θ ) = K (θ C (θ )
)
dθ dψ m
dψ m ∂θ ∂ψ m ∂θ K (θ ) = K (θ ) = D(θ ) dθ ∂x ∂x ∂x
∂θ ∂ ⎡ ∂θ ⎤ ∂ ⎡ ∂θ ⎤ ∂ ⎡ ∂θ ⎤ ∂K (θ ) = D (θ ) ⎥ + ⎢ D (θ ) ⎥ + ⎢ D (θ ) ⎥ ± ∂t ∂x ⎢ ∂x ⎦ ∂y ⎣ ∂y ⎦ ∂z ⎣ ∂z ⎦ ∂z ⎣
Green and Ampt (1911)
K (H 0 + L − H c ) f = L
Where f = infiltration capacity L = depth of wetting front K = effectiv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Ho = depth of ponded water Hc= capillary suction at wetting front
描述土壤入渗过程的物理量:
入渗率i: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入渗水 量(地表水通量),mm/min, mm/h, mm/d
第6讲 土壤水份入渗
干土在积水条件下的干 土入渗一定时间后,土 壤剖面中含水率分布 , Coleman 与 Bodman 将 他们分为4个区:
• • • •
饱和区 过渡区 传导区 湿润区
含水
饱和区、过渡区 一般不存在
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
积水后,表土含水率很 快增加到θ0 (<θs ) 地表处含水率梯度由大 变小,t足够大时地表含 水率不变 地表入渗率逐渐减小 湿润锋不断下移,含水 率变化平缓
θ(0, t)=θ0
6.2 入渗公式及讨论
θ方程(扩散型方程):
引入扩散率D
D (θ ) = K (θ ) = K (θ C (θ )
)
dθ dψ m
dψ m ∂θ ∂ψ m ∂θ K (θ ) = K (θ ) = D(θ ) dθ ∂x ∂x ∂x
∂θ ∂ ⎡ ∂θ ⎤ ∂ ⎡ ∂θ ⎤ ∂ ⎡ ∂θ ⎤ ∂K (θ ) = D (θ ) ⎥ + ⎢ D (θ ) ⎥ + ⎢ D (θ ) ⎥ ± ∂t ∂x ⎢ ∂x ⎦ ∂y ⎣ ∂y ⎦ ∂z ⎣ ∂z ⎦ ∂z ⎣
p
解得:
% ( z, p ) = θ 0 − θi e θ p
θ ( z, t ) = θ0 − θi ⎡
2
2 ⎡ K 2 D− 1 D K 4 D+ p ⎢ ⎣
(
)
⎤ ⎥z ⎦
+
θi
p
逆变换:
⎛ z − Kt ⎞ Kz D ⎛ z + Kt ⎞ ⎤ ⎢erfc ⎜ ⎟ + e erfc ⎜ ⎟ ⎥ + θi ⎢ ⎝ 2 Dt ⎠ ⎝ 2 Dt ⎠ ⎥ ⎣ ⎦
6.1 土壤水入渗过程
(1)过程描述
基于HYDRUS模型的一维及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基于HYDRUS模型的一维及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摘要:土壤水盐运移是土壤水分和盐分在土壤中的传输过程,影响着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研究土壤水盐运移的规律,本研究基于HYDRUS模型进行了一维和三维模拟实验。
通过对不同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土壤盐分分布的变化和水盐运移的规律,并且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1. 引言土壤水盐运移是土壤中水分和盐分的传递过程,对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了解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可以为优化农田管理、提高土壤水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HYDRUS模型进行一维和三维模拟实验。
首先根据实际场地条件建立了土壤水分和盐分传输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校正。
然后,根据不同入渗条件设置了模拟实验,观察水盐运移的变化情况。
最后,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 一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在一维入渗条件下,通过模拟实验,观察了不同土壤盐分浓度下的水盐运移过程。
结果显示,土壤盐分浓度对水盐运移有明显影响。
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土壤水分传输速率减小,土壤盐分增加速率加快。
同时,土壤盐分分布呈现出不均匀性,离入渗点越远,土壤盐分浓度越高。
4. 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在三维入渗条件下,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土壤水盐运移的空间变化规律。
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点,土壤水分在不同深度和距离入渗点的位置具有较大差异。
而土壤盐分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匀性分布,具有较高的盐分浓度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远离入渗点的位置。
5. 影响土壤水盐运移的因素通过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土壤类型、水分入渗速率和盐分浓度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有重要影响。
土壤类型的不同导致土壤水分和盐分传输速率不同,进而影响了土壤水盐运移。
水分入渗速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壤水盐运移的速率和分布。
而不同盐分浓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与土壤类型和入渗速率相关。
6. 结论本研究基于HYDRUS模型进行了一维和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研究。
土壤入渗观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土壤入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地观测和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条件下土壤入渗速率的变化规律,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如沙土、壤土、黏土等)、雨量计、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样品袋、尺子等。
2. 实验仪器:入渗仪、数据采集器、笔记本电脑、GPS定位仪、土壤水分仪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样本采集:根据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并在采集过程中注意记录样本的地理位置、海拔、坡度等信息。
2. 土壤样品制备:将采集到的土壤样本进行风干、过筛等处理,制成一定厚度的土壤样品。
3. 入渗实验:将制备好的土壤样品放入入渗仪中,设定入渗仪的入渗速率,记录入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4. 数据采集与处理:使用数据采集器实时记录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5. 结果分析:对比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条件下土壤入渗速率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入渗的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入渗速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入渗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沙土的入渗速率最快,壤土次之,黏土最慢。
这主要是因为沙土孔隙度大,水分容易渗透;壤土孔隙度适中,水分渗透速度较快;黏土孔隙度小,水分渗透速度较慢。
2. 不同土壤湿度入渗速率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土壤湿度对入渗速率有显著影响。
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入渗速率逐渐降低。
这主要是因为土壤湿度大时,土壤孔隙度减小,水分渗透速度减慢。
3. 不同坡度入渗速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坡度对入渗速率有显著影响。
随着坡度的增加,入渗速率逐渐降低。
这主要是因为坡度大时,土壤水分容易流失,导致入渗速率降低。
五、结论1. 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和土壤坡度对土壤入渗速率有显著影响。
2. 沙土的入渗速率最快,壤土次之,黏土最慢。
3. 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入渗速率逐渐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土壤入渗研究方法
1
注水法 水文法 人工降雨法
2
3
注水法: 双环法、单环法、环刀法、渗透筒、70型渗透仪及 专业的入渗仪法
通常采用同心环人渗装置 ,一般常用的同心环为二同心铁 环 ,内外环中维持同样水层深度 ,通过记 录某一时段 的人渗量来计算土壤人渗率变化过程 。
双环法和单环法:(优点)储水量少、设备简易、操作简 单、野外携带方便,适于野外试验 (缺点)会对土壤结构产生破坏,有可 能会破坏土壤容积,不方便测下层土壤,很难在碎石中使 用。 渗透仪法: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壤入渗进行室内模拟, 但无法描述入渗过程 专业的入渗仪:只能描述土壤入渗达到稳渗时的水分运动状 态,而不能反映从初渗到稳渗的整个水文过程的动态变化。 尽管研究土壤渗透性的方法很多,但是目前在野外试验 中比较常见的是双环法、Guelph入渗仪法。虽然单环法 比双环法操作简单,但目前研究较少。
4
影响入渗的因素
1 2 3 4 5 6
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土壤容重 土壤起始含水量 土壤有机质 植被覆盖及耕作
4.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及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
比例及所表现的土壤砂黏性质,它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 响是通过土壤水分运动的驱动力和水力传导度来实现的。
土壤质地与土壤入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已经量化,但是并没有归纳出定量化的规律。关于植被覆
盖对土壤水分下渗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尺度小,且研究成 果难以定量化和推广。此外,关于耕作方式关于土壤水分 入渗的影响仍不统一。因此今后仍需对土壤化学作用、植 被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机理方面做进一 步的研究应用。
对于土壤水分入渗实验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不
饱和含水量 土壤中原有的含水量 土壤吸力 积累下渗量
2
土壤入渗公式
2.1Green—Ampt公式 Green和Ampt (阿姆普特)根据最简单的土壤物理模 型在假设饱和入渗理论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维土壤 水分入渗公式:
入渗速率
2.2Kostiakov公式
该公式是由Kostiakov( 考斯加 科夫 )提出:
入渗理论的基本公式
1.2.2 饱和入渗理论 Green(格林)和Ampt(阿姆普特)针对无限深 的均值土壤积水下渗进行研究,假定湿润峰以上 的土壤处于饱和,锋面一线含水量由饱和水量急 剧过渡到土壤中原有的含水量。根据达西定律
水流向下下渗的速度 饱和水力传导度
下渗水柱长度
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可得到反映下渗率和下渗量关 系:
2.6Smith 公 式
Smith(史密斯)根据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 ,对不同质 地各类土壤 ,进行了大量的降雨入渗数值模拟计算 ,提出 了一种入渗模型 :
2.7方正 三公 式
方正三在kostiakov公式的基础上,对大量野外实测资 料进行分析 ,提出的入渗公式。
2.8蒋定 生公 式
蒋定生在分析Kostiakov和Horton入渗公式的基础上 ,结 合黄土高原大量的野外测试 资料 ,提出了描述黄土高原 土壤在积水条件下的人渗公式:
主要内容
1 2
土壤入渗理论 土壤入渗公式
3
土壤入渗研究方法
影响土壤入渗因素 总结与展望
4
5
1
土壤入渗理论
1.1 入渗的定义 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它是 降水 、地面水 、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一 个重要环节。
1.2 入渗基本理论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水的入渗可能 在饱和的岩土空隙中进行,也可能在饱和条件下 运行,所以可以相应地分为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 和下渗理论
研究和完善。再者自然界的人渗主要是降雨条件下的入渗 ,
其和积水入渗具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将其直接用于入渗计算 不够确切 。
2.5Holtan 公式
Holtan(霍尔坦)人渗公式表示的是入渗率与表层土壤蓄 水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为 :
式中: 是与土壤及作物种植条件有关的经验, 参数 ,是厚度为 d 的表层土壤 在入渗开始时的容许 蓄水量,该公式仅适用于 的情况。总的来说, Holtan入渗公式难以准确的描述一个点的入渗特征, 但用他来估算一个流域的降雨入渗也许是适用的。
注水法仅能反映土壤本 身的人渗特性 ,对于不同坡度 、
不同雨强情况下的土壤人渗规律很难模拟。 水文法可用于一个流域土壤平均人渗速率的测定,不能用于 单点土壤人渗速 率的测定,且误差较大。 用人工降雨法进行实验 时不受地形 、坡度等条件的限制 , 可以较为真切地反映天然 降雨过程中的土壤水分人渗变化 。
植被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目 前还不能用定量数据来评价植被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只是 定性比较其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目前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 物理性质方面,特别是土壤物理性质宏观表现指标对入渗 特性影响的研究最多,而缺乏土壤化学性质对入渗特性影 响的机理研究。尽管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研究
同测定方法获得数据的简单比较,或者是简单对比某几个 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面,但是各种实验方法之间的联 系和可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而且今后在进行相关野外实 验研究时,应以土壤渗透特性均质、各向同性为宜,以便
分析水流性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加强土壤水分剖
面、毛管力作用和入渗特征值的野外和室内测定,以便分 析非饱和区域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实验方 法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准确获得并描述入 渗过程成为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入渗试验还需要进一步
4.4
土壤起始含水量
土壤起始含水量主要从入渗水流湿润区的平均势梯度方
面影响土壤的入渗能力,他不仅影响初始下渗率,而且影响 累计入渗量。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很明显,随土壤含水量的 增大,土壤入渗能力减小,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对数表示。
4.5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通过改变土团壤聚体的数量来改变 土壤的入渗能力。
2.3Horton公式
Horton (霍顿)从事入渗试验研究,得出一个他认为与 他对渗透过程的物理概念理解相一致的纯经验公式方程:
2.4Philip公式
Philip(菲利普)对Richards(理查兹)的方程进行了 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方程的解析解:
式中: ,其他符号同前。 该式得到了田间试验资料的验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但Philip (菲利普)公式是在半无限均匀土壤、初始含水率 分布均匀பைடு நூலகம்有积水条件下求得的,因此,该公式仅适于均质 土壤一维垂直入渗的情况 ,对于非均质土壤 ,还需进一步
1.2.1 非饱和入渗理论
入渗过程是非饱和土壤水分的运动过程,渗透理 论的基础为法国工程师Darcy提出的达西定律。 对于一维垂直入渗情况,达西曾得到如下的公式:
此式表示吸力梯度 的作用。
此式表示重力的作用
在达西的基础上Richards 理查兹结合液体连 续方程 推导出了描述非饱和土壤水分
运动的基本偏微分方程:
水文法:是利用径流试验场或小流域中实测的降雨与径流过 程资料 ,通过水文分析的方法来推求其人渗方程,由该方 法求 出的人渗率为该径流场或小流域的平均人渗率。 人工降雨法:是通过人工降雨装 置来模拟天然降雨 ,在 降雨强度均匀不变条件下 ,观测地表径流过程 ,用人工
降雨量和观测的径流资料计算 。
注:
4.2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的排列和组合形式。
它通过土壤空隙状况影响土壤的水力传导度和土壤水分
运动的驱动力——土壤水势梯度,进而影响土壤的入渗能力。
4.3
土壤容重
饱和导水率是土壤水分下渗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而土 壤容重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饱和 导水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
设计。
希望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土壤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土壤空隙状况。
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土壤团聚体多且稳定性好、孔 隙率大、空隙尺度大、连通性好,对运动流体的阻力 小土壤入渗能力较大。
4.6
植被覆盖及耕作
植被覆盖和耕作方式的不同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特性, 不同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透性有明
显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土壤水分的入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