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策和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决策和计划
主要内容:
1.决策及其过程
2.决策理论与方法
3.计划制定与实施
4.计划的执行与调整
第一节决策及其过程
主要内容:
1.决策概念及特点
2.决策过程
3.影响决策的因素
前言:
广义的计划指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计划职能包括决策和计划(狭义的计划);
决策的结果形成计划,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计划的实施需要进行决策。
一、决策概念及特点
(一)决策概念(decision)
1. 一种简单的定义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杨洪兰,1996)。
2.一种较具体的定义是,“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周三多等,1999)。
3.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Lewis ,Goodman and Fandt,1998)
对于定义的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单个或多个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4.本书定义P122
“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在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理解:决策主体——个人或组织
决策目标——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决策依据——信息
决策方式——拟定、评估和选择方案
(二)决策类型
1.从影响决策的时间
(1)长期决策(长期战略决策)
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
(2)短期决策(短期战术决策)
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
2.从决策的重要性
(1)战略决策——活动方向和内容,干什么;涉及效益(高层管理)
(2)管理决策(战术决策)——活动方式,怎么干(中层管理)
(3)业务决策——执行性决策(基层管理)
3.从决策主体
(1)个体决策(2)群体决策
4.从程序所涉及的问题
(1)程序化决策:是指问题是重复出现的,存在着解决问题的固定程序。(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问题是非常规的、复杂的、新奇的和重要的,不存在解决问题的既定程序。
今天的管理者和组织进行的决策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程序化决策的领域日益扩大
另一方面,高层管理者面临的非程序化决策的数量和重要性都逐步提高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比较(见PPT13)
6.从环境可控程度看
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风险加大
不确定型决策
(1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矩阵法、决策树法):
一是有明确的决策目标;
二是有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三是每个方案的实施,都存在着非决策人能够控制的两个以上的自然状态。
四是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
五是可以测算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只具备风险型决策的前4个条件,而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事先无法预知。最佳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态度、经验和他所持的决策原则。
(三)现代决策特点
1.决策的群体性
现代决策倾向于群体共同决策,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决策优点
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
群体决策提供了决策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
群体决策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
(2)群体决策缺点
速度、效率可能低下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
很可能更关心个人目标极化倾向
2.决策的满意性
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详见后面的决策理论)
3.决策的过程性
组织决策是个系列决策形成的过程,每个决策也是个过程。
4.决策的协调性
指个人与群体和组织在决策上面的一致性。
5.决策的智能化和操作化
二、决策过程(见PPT20.21)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发现问题是决策过程的起点。
管理者要密切关注与其责任范围有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外部的信息和组织内的信息,必须不断地调查、分析、研究组织与环境的适应情况,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
发现问题后,还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为决策的下一步程序做好准备。
确定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
能否正确地确定目标是关系到决策成败的关键。在确定目标时,必须把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结构极其原因分析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出合理的决策目标。确定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目标要有根据,要明确了解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的性质、范围、特点和原因;
其次,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再次,目标应分清主次关系;
最后,要规定目标的约束条件。
2.确认决策标准
3.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
通常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标准给10分,重要性只相当于权重为10分的标准的一半的指标权重为5分,以此类推。
4.开发备选方案
组织的目标确定以后,决策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案,选用何种方案,应视其在各相关限制因素的优劣地位及成本效益而定。所以,决策者在提出备选方案时,应把所有可能达到目标的各种方案罗列起来,以便清楚地加以分析、评估。
决策者往往借助其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方案。
5.评估、选择决策方案
拟订出各种备选方案后,就要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比较和选择。
决策者应具备评价各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劣的能力,在评估、选择时,要采用现代化的分析、评价、预测的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排序。
决策者根据备选方案的排序作出最后选择是很困难的,最好的决策往往是建立在仔细判断和研究的基础上,所以决策者必须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及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
6.方案的执行与反馈
方案的实施是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决策的执行,就不能达到决策的目的。在方案选定之后,决策者就要及时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由于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决策者还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根据各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追踪方案实施情况,对于偏离既定目标的方案,要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