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与咬合[行业研究]

合集下载

牙列与咬合

牙列与咬合
牙列与咬合
1
• 目的要求
掌握: 1. 牙列、牙合的基本概念; 2.牙排列的倾斜情况;牙合平面、牙合曲线 的特征; 3.面部标志点与面部协调关系; 4.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特征; 熟悉: 牙列的生理意义、面部标志。
• 颌:骨对骨 的关系
• 牙合:牙 对牙的 接触关 系
基本知识点: 牙列、牙合、颌位的基本概念;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牙合平面、牙合曲线的特征 面部标志点与面部协调关系; 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特征; 三个基本颌位的特征及关系。 重点:牙列、牙合、颌位的基本概念; 牙合平面、牙合曲线的特征; 牙尖交错位的的特征。 基本颌位的特征
6
• 第一节 牙

7
定义:上下颌牙的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其
牙冠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彼此邻接,
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dentition)或牙弓
(dental arch)。
8
9 9
牙列的意义:
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 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支撑面、颊,使面型丰满。
10
一、牙列分型 • (一)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1.恒牙列 全部由恒牙组成的牙列。 2.乳牙列 全部由乳牙组成的牙列。 3.混合牙列 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
24
25
• (三)垂直向关系 合平面(occlusal plane):从上颌中切牙
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
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26
27
特点: 与鼻翼耳 屏线平行; 基本上平 分颌间距离; 与上唇缘 有一定的位置 关系
鼻翼耳屏线
合平面
28


解剖学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 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优质医学)牙列与咬合

(优质医学)牙列与咬合
75
唇齿关系
• 唇部丰满适度,不显突出、凹陷。唇能自 然闭合。
• 1.当下颌放松在姿势位时,上颌切牙切缘 位于平齐唇缘到唇下约1mm,下颌前牙切 缘与唇平齐。
• 2.上牙切缘连线呈向下的曲线并与下唇干 湿线协调,切缘轮廓保持在下唇唇红缘以 内。
76
• 3.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双 尖牙的近中部分,维持良好的口唇丰满度。
2
3
LOREM IPSUM DOLOR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em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Hale Waihona Puke 353637
深覆盖的程度取决于距离的大小:
3mm<覆盖≦5mm
Ⅰ度深覆盖
5mm<覆盖≦7mm
Ⅱ度深覆盖
7<覆盖
Ⅲ度深覆盖
38
覆合是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一 般是1~3mm。在前牙,如盖过的部分不超过 切牙唇面切1/3,称为正常覆合。超过者,称 为深覆合。其程度依下颌切牙切缘咬在上颌 切牙舌面的部位而定:
48
49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牙解第八次课(牙列) 2

牙解第八次课(牙列) 2

上1牙冠唇面形态可分为:方圆形、卵圆形、 尖圆形,与人的面型相协调
牙型─弓型—面型, 三者是否有一定关系? 过 去认为有,但调查表明联系不紧密。
3按牙列中牙齿排列情况:
正常牙列: 异常牙列:牙数异常
牙排列异常
数目异常
牙排列异常
二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
1.牙列的长度与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牙列长度:左右中切牙唇侧最突点连线与左 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间的垂直 距离。
斜度较上颌小,
②上下3、上4、5、上下6相对较正 ③下4、5舌倾明显,下7、8舌侧倾斜 ④ 上7、8颊侧倾斜
意义:衬托唇颊,使口腔本部较大,舌的活动自如,合接触广 泛密合,有利于咀嚼,并避免咬伤粘膜
(三)垂直向关系
牙合平面: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 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与鼻 翼耳屏线平行,平分颌间距离
┌─ 尖圆型: 分类 ┤ 方圆型
└─ 椭圆型
牙型─弓型—面型, 三者是否有一定关系? 过 去认为有,但调查表明联系不紧密。
1.方圆形:上、下四个切牙切缘连线较直,弓形从 尖牙开始弯曲向后
2.尖圆形:自上2即明显弯曲,前牙段向前突出明显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从侧切牙远中开始
向后逐渐弯曲,前牙段较圆突
第二节 牙尖交错牙合
综述: 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
现象被称为牙合或咬,习惯上把这种接触 关系成为牙合关系或咬合关系。咬合关系 是随着下颌位置的不同而出现的各种 牙合接触状态。
牙合 与咬合
牙合 :上下颌牙的接触现象 咬合: 动态接触─┐
─ 但现已混用 牙合 : 静态接触─┘
一、牙尖交错牙合的名称与定义
1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正对上颌唇系带; 2 除1和8外, 均为一牙对二牙的对应关系: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牙列与咬合

牙列与咬合

2、混合牙列

• A.第一恒磨牙近中关系,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尖咬在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近中; • B.下颌第前磨牙的近远中距不足以充满第一乳磨牙所留下的间隙,而产生如 •C •D • E.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近远中距离不足以充满第二乳磨牙的间隙; •F
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在下颌第恒磨牙的颊沟; •H • I.上颌乳磨牙脱落而下颌乳磨牙滯留时,则切牙可能产生对刃殆关系
牙向舌侧倾斜。
• (三)垂直关系
• 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频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 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 作全口义齿 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依据不同的上颌殆 平面定义,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频尖、近舌尖或上颌第二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 磨牙的牙尖与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増大。

• 这种关系称为殆关系或咬合关系。其中临床上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咬合接触关系为牙尖交 •

• 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 咬合接触。
上、下牙的接触关系,是一个三维方向的接触关系,牙尖交错殆时的咬合接触特征,常以近远中向、唇 (颊)舌向以及垂)近远中向关系
牙的近中舌斜面。 • 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 5、前、后牙的覆殆覆盖关系正常。
• 咬合关系分为以下三类。
• ①安氏Ⅰ类错颌,面形基本不受影响 • ②安氏Ⅱ类错颌,可表现为下颌后缩 • 鸟嘴畸形等 • ③安氏Ⅲ类错颌,可表现为下颌前突

新生儿口腔内没有牙,因而也没有殆关系。乳牙陆续萌出后便逐渐建立了乳牙殆关系,之后恒牙依次

牙列与咬合页(1)

牙列与咬合页(1)

牙列与咬合页(1)牙列与咬合页是我们口腔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承担着保护口腔健康和消化道健康的重要职责。

以下是关于牙列与咬合页的详细说明:一、牙列牙列是指人类口腔中排列整齐的牙齿,它们分布在口腔内部的牙床上,分为上下两排,每排分别为八颗切牙、四颗犬牙和十颗臼齿。

牙列的主要作用是咀嚼、咬碎食物,以便于吞咽和消化。

此外,良好的牙列可以增强容貌,提升自信心,有利于社交交际。

二、咬合页咬合页是指上下颌牙齿之间接触的区域,在正常情况下,上下颌的牙齿应该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形成牢固的咬合关系。

咬合页的良好状态对口腔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地避免牙齿错位、咬合不齐等口腔问题的发生,并减少牙齿磨损和脱落的风险。

三、牙列和咬合页的关系牙列和咬合页密不可分,口腔中的每一个牙齿都对应着一个咬合关系。

正常的牙列和咬合页关系可以保证口腔内部的良好通风和清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维护消化系统健康。

如果出现牙列不齐、咬合关系不良的情况,会影响到口腔的排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引发口腔疾病,造成健康问题。

四、对牙列和咬合页的保护为了维护良好的牙列和咬合页功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和卫生,刷牙漱口两次以上,每次至少持续两分钟;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或限制吃甜食、碎骨类等易于咬断牙齿的食物,在食用硬食品时适当预留咀嚼时间;3、避免牙齿咬合长度过高(牙齿修饰过度)或过低(多数情况为龋齿引起),保持正常长度;4、如出现口腔疼痛、牙龈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口腔问题进行及时治疗。

总之,口腔中的牙列和咬合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它们的清洁和健康状态,以防患于未然。

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牙咬合关系是口腔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研究的是牙齿在咬合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正确的牙咬合关系对于口腔健康和咀嚼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牙齿解剖结构、牙咬合力学和牙咬合关系的病理改变等方面对牙咬合关系的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牙齿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研究牙咬合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口腔中有四种牙齿,包括切牙、犬牙、前臼齿和后臼齿。

不同的牙齿在咬合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如切割、撕咬和磨碎等。

此外,牙齿的牙冠和牙根之间存在着牙颈,牙根通过牙槽骨与颌骨相连。

了解这些解剖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牙咬合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其次,牙咬合力学是研究牙齿在咬合过程中受到的力学作用和响应的学科。

咬合过程中,牙齿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包括咬合力、咀嚼力和颌骨力等。

牙齿的咬合力是由肌肉和韧带等组织通过颞下颌关节传递给牙齿的,它承受着来自上下颌骨的压力。

另外,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于牙齿和颌骨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牙咬合力学的研究对于牙齿畸形治疗和正畸矫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牙咬合关系的病理改变对于口腔健康和功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牙咬合关系的异常可能会导致牙齿错位、咀嚼功能障碍和颞下颌关节疾病等问题。

常见的牙咬合关系异常包括开合深、反颌、开颌、交叉咬合等。

这些异常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习惯性咀嚼行为的结果。

了解牙咬合关系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我们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口腔问题。

综上所述,牙咬合关系是口腔医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牙齿解剖结构、牙咬合力学和牙咬合关系的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关的口腔问题。

希望本文对于读者对牙咬合关系的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是口腔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对口腔和全身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牙齿不仅仅是咀嚼食物的工具,更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机械系统,其咬合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牙咬合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牙齿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的机制,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是指上颌和下颌牙齿之间的接触及其关系。

正常的咬合关系可以使上下颌牙齿在咬合时均匀受力,避免局部过度负荷引起牙齿磨损和牙周组织病变。

而不正常的咬合关系则可能导致牙齿错位、牙列不齐、牙周组织疾病等问题的发生。

因此,研究牙咬合关系对预防和治疗这些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牙咬合关系的研究包括牙齿在咬合时的位置、角度和力学特性等方面。

通过三维测量技术和生物力学模拟,可以准确地分析牙齿在咀嚼运动中的运动轨迹和受力情况,揭示牙齿错位和牙列不齐等问题的原因。

同时,口腔医学领域还积极探索牙咬合关系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通过分析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和形态,为咬合异常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牙咬合关系的研究还涉及到牙列的排列和牙齿之间的咬合关系。

在口腔医学中,正畸学是研究牙列排列和牙齿错位的学科,通过正畸治疗可以调整错位的牙齿,改善牙咬合关系,提高口腔美学和功能性。

而种植学则是研究缺失牙齿的替代方法,通过种植牙可以恢复缺失牙齿的功能和美观,维持正常的牙咬合关系。

在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牙咬合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牙周组织在不同咬合关系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牙周炎。

另外,咬合异常也是一种导致颞下颌关节疾病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牙咬合关系,可以有效减轻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口腔医学中牙咬合关系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口腔生理学、生物力学、正畸学、种植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牙列与咬合课件

牙列与咬合课件

咬合的异常: 错牙合、开 牙合、深覆 盖、深覆牙 合等
牙列与咬合的关系
01
牙列是咬合的基础,咬合是牙列的功能表现
02
牙列的排列和咬合的协调直接影响口腔健康和美观
03
咬合异常可能导致牙列错位,影响咀嚼功能
04
牙列与咬合的协调是口腔健康的重要保障
牙列与咬合的生理结 构
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牙齿的形态:包括牙冠、牙根、牙
时保持口腔卫生和发音功能。
牙列与咬合的异常情 况
牙列不齐的原因和表现
遗传因素:父母或 家族中有牙列不齐 的情况
01
环境因素:不良的 口腔习惯,如吮指、 咬唇等
02
疾病因素:某些疾 病可能导致牙列不 齐,如佝偻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等
03
06
咬合关系异常:上 下牙列的咬合关系 异常,如深覆盖、 深覆合等
饮食习惯的调整
01
均衡饮食:保证 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
02
适量摄入:控制糖 分、脂肪的摄入,
避免过量
03
咀嚼习惯:养成细 嚼慢咽的习惯,避
免狼吞虎咽
04
食物选择:选择易 消化、富含纤维的 食物,避免过硬、
过黏的食物
定期口腔检查和治疗
定期洗牙:每半年至一 年进行一次洗牙,保持
口腔清洁
预防牙周病:保持口腔 卫生,定期使用牙线,
口腔卫生的维护
刷牙:每天至少 刷牙两次,使用 正确的刷牙方法, 如巴氏刷牙法
定期检查:定期 进行口腔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口腔疾病
牙线:使用牙线 清洁牙缝,去除 牙菌斑和食物残 渣
饮食习惯:保持 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过多摄入糖 分和酸性食物
漱口水:使用漱 口水清洁口腔, 减少口腔细菌

牙列与咬合

牙列与咬合
牙列宽度: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 的距离。
牙弓前段宽度:3
中段宽度:4
后段宽度:6
2.Terra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
(3)牙列指数=────×100% 牙列长度
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牙齿并不是垂直地长牙槽骨内的, 而是在近远中及颊舌向有一定规律性 地倾斜排列, 这种规律对于牙齿发挥正 常的功能是必要的, 对口颌系统的健康 是必需的。
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上下牙 切缘在垂直方向上有空隙
前牙覆合覆盖关系分类
后牙覆合覆盖关系
1.正常覆合覆盖 2.后牙反合 3.锁合 4.反锁合
(三)垂直向关系
正常合,上颌磨牙的近舌尖与下颌同名磨 牙的中央窝相接触,下颌磨牙的远颊尖与 上颌同名磨牙的中央窝相接触
牙尖交错合时上下颌牙的合面关系: 尖vs窝 尖vs沟 尖vs隙 牙尖斜面vs牙尖斜面
(二)唇颊舌向关系
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 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前牙,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前后 向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2~4mm
后牙,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两颊尖之间的水平距离
覆盖分为三种类型 浅覆盖:1/3以内; Ⅰ度深覆盖3~5mm 中度覆盖:1/3~2/3; Ⅱ度深覆盖5~8mm 深覆盖:2/3以上; Ⅲ度深覆盖8mm以上
2 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上颌=补偿曲线:连 接上颌切牙的切缘, 尖牙的牙尖,前磨 牙的颊尖以及磨牙 的近远中颊尖的连 线。凸向下的曲线
特点: 1 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 2 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远颊尖段逐渐
上弯,形成下凸的曲线,即补偿曲线。
attention:

口腔医学: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口腔医学: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31
二、牙尖交错HE的咬合接触特征
1、近远中关系 a)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唇系带。 b)上颌牙(中切牙除外)与下颌同名牙的远
中部分接触,下颌与上颌牙近中部分接触。 c)上下牙前后交错,一牙对两牙(下颌中切
牙和上颌最后磨牙除外)。
32
d)尖牙关系 #13牙尖顶对应#43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 远中缘,#43牙尖顶对应#13的近中舌斜 面及舌侧近中缘。
10
排列分类
正常牙列 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 异常牙列 牙数异常:过多或过少 牙排列异常:拥挤、稀疏、弓外牙、高 位、低位、易位和转位牙等
11
二、牙列的大小

1、牙列长度与宽度
我国国人的上下颌恒牙列长度或宽 度呈正相关关系。上牙列长50mm,宽 55mm;下牙列长41mm,宽52mm。
2、Terra牙列指数
最后磨牙 远颊尖顶
第一磨牙近颊尖顶
切牙切缘
27
横HE曲线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横HE曲线又叫Wilson曲线(Curve of Wilson):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 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在下颌, 由于磨牙颊尖不断磨耗,横HE曲线曲 度不断减小,甚至呈凸向上的曲线。
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
牙列长度
×100%
12
三、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一、近远中向倾斜
从牙弓的唇或颊侧观察,假定牙根 尖固定不动,则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 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情况,以牙长轴与垂 线(中线)的交角,表示牙近远中倾斜 程度的大小。
13
#11 #12 #13 #14-#16 #17、#18
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 在前牙中近中倾斜程度最大 略向近中倾斜 近远中倾斜度相对较小 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增大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 、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 ,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 ,长约41mm 。

2) 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 )、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 )、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 )、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 ):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 ):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咬合实验报告

咬合实验报告

咬合实验报告1. 研究背景牙科医学中,咬合是指上下颌牙齿之间的接触与分离的过程。

良好的咬合关系对于保持牙齿健康、咀嚼功能的发挥和面部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而牙齿错颌、不良咬合等问题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口腔健康问题。

为了研究咬合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善不良咬合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咬合实验。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咬合方式对牙齿和颌骨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咬合方式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

3.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真实咬合情况和牙齿修复环境,我们选取了4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每组20人,分别进行不同的咬合方式检测和修复。

3.1 实验组A实验组A采用了常规咬合方式进行检测和修复。

首先,我们使用咬合蜡记录患者的自然咬合关系。

然后,我们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模拟患者口腔的模型。

在模型中,我们进行了牙齿修复操作,并使用力学测试仪器检测修复后的牙齿在咬合时的力度和牙齿的稳固性。

3.2 实验组B实验组B采用了矫正咬合方式进行检测和修复。

我们首先使用面部分析软件评估患者的面部形态和颌骨结构,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了矫正咬合方案。

接着,我们使用正畸器具进行牙齿矫正,并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修复后的牙齿模型。

同样,我们使用力学测试仪器对修复后的牙齿进行力度和稳固性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实验组A结果在实验组A中,我们观察到修复后的牙齿在咬合时具有较好的力度和稳固性。

通过力学测试仪器的测量,我们发现修复后的牙齿能够承受正常咀嚼的压力,并且没有出现松动或破裂的情况。

这表明常规咬合方式在牙齿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4.2 实验组B结果与实验组A相比,实验组B中的牙齿修复在咬合时的力度和稳固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经过力学测试仪器的测量,我们发现修复后的牙齿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这得益于矫正咬合方式对于牙齿和颌骨结构的改善和调整,使得牙齿能够更加均匀地分担咀嚼力,并且减轻牙齿和颌骨的受力。

5.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常规咬合方式在牙齿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牙弓长: 上牙弓约128mm,下牙弓约 126mm
牙列宽度 (3)牙列指数=────×100%
牙列长度
一类特制
7
三、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牙不是垂直地排列在牙槽骨中,而是具有一定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正常情况下。牙的倾斜方向与
• 咀嚼运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是相适应的,从而使力得以沿着牙体长轴的方向传导:
•2 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由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 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曲线亦称为补偿曲线。
一类特制
11
一类特制
12

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
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频尖,因此连接双侧
同名磨牙颊舌尖,可形成一条凸向下的
曲线,即为上颌的横殆曲线。同样,连
一类特制
9
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一类特制
10

从牙排列的垂直向位置关系特征可以看出,上、下牙列的牙尖高度并不是一致的,牙列的形态也具有
一定的曲的曲线称为纵曲线,冠状方向
的曲线成为横曲线。

• 1、下颌牙列的 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称为司匹曲线(Spee Curve)。该 曲线的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 逐渐升高。
• ①这有利于在发挥牙咀嚼食物能力的同时 • ②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牙的倾斜还使牙列中牙互相之间的接触广泛而紧密, • ③增大直接发挥咀嚼食物作用的上下牙的接触面积, • ④避免咬伤唇、颊、舌,便于舌的运动, • ⑤还有利于衬托唇、颊。对保持面下1/3的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一类特制
8
• (一)近远中向的倾斜
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
一类特制
13

• 这种关系称为殆关系或咬合关系。其中临床上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咬合接触关系为牙尖交 •
一类特制
14

• 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 咬合接触。
一类特制
15
上、下牙的接触关系,是一个三维方向的接触关系,牙尖交错殆时的咬合接触特征,常以近远中向、唇 (颊)舌向以及垂直向等三个不同方向的接触关系来分别描述。 (一)近远中向关系
1
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颌切牙切缘
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约为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
一类特制
18
• 2、覆盖:覆盖是指牙尖交错殆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 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频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
牙向舌侧倾斜。
• (三)垂直关系
• 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频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 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 作全口义齿 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依据不同的上颌殆 平面定义,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频尖、近舌尖或上颌第二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 磨牙的牙尖与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増大。
列情况,可将牙列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尖圆形:自上颌侧切牙即明显弯曲后,弓形牙列的前牙列向前突出非常明显。 (2)方圆形:上、下牙列中四个切牙的切缘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牙齿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 (3)椭圆形:介于方圆形与尖圆形之间,弓形牙列从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 圆突。
如果牙列异常,则可能会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
一类特制
2
一、牙列分类
• 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类别,牙列可以分为恒牙列、乳牙列和混合牙列。
• (1)恒牙列:为全部由恒牙组成的牙列。完整的上下颌牙列各含16颗牙。由于上颌切牙较宽,尖牙至前磨 牙段的曲度较大,而下颌切牙较窄,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牙,故尖牙和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小, 使得恒压列的上颌牙较下颌列略显窄长。我国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越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 52mm,长约41mm。
关系。
于整个咬合关系的稳定。 ②第一牙的牙根多、粗壮、长面大,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颧骨弓根处的牙槽嵴内。 ③第一磨牙的位置靠近咀嚼肌在颌骨上的附丽部位。
一类特制
16
一类特制
17
(二)唇颊舌向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上牙列略大于下牙列,上牙列盖着下牙列唇(颊)侧,下牙列盖着上牙列舌侧,通常用覆
一类特制
5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
• (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
• (2)异常牙列:包括牙数正常和牙齿排列异常。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多生牙)或过少;牙排列异常如: • 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易位牙和转位牙等。
一类特制
6
二、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
(1)牙列的长与宽 恒牙列:长约50mm,宽约55mm 乳牙列: 长约41mm,宽约22mm
一类特制
3
• (2)乳牙列:全部由乳牙组成的牙列。完整的上下 • 颌牙列各含10颗牙。乳牙列较恒牙列短小,故其牙列 • 宽度与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 不同
• 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有些成人有乳牙滞留,为 异
• 常现象。
一类特制
4
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一般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牙长轴倾斜方向,以牙长轴与垂线的交角,
表示牙倾斜程度的大小。
• (二)唇(颊)舌向的倾斜

以牙冠方向表示的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一般来说,上、下颌切牙均向唇侧倾斜,及上、
下颌的第一磨牙相对较正,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明显,上颌第二、三磨牙向频侧倾斜,下颌第二、三磨
牙列与咬合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一类特制
1
第一节 牙列

正常牙列外形规则、整齐,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邻
接,因而在咀嚼运动中不仅可以
• ①互相支持 • ②分散咀嚼压力 • ③提高咀嚼效能 • ④而且可以避免食物嵌塞 • ⑤有利于牙的稳固。

同时,牙排列成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频,使面形丰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