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的是
![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的是](https://img.taocdn.com/s3/m/21b88f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2.png)
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的是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我存在、自我意图和自我主张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意识概念首次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9世纪末提出,并且在之后的心理学研究和哲学探讨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自我意识的概念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认知的层面,即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和特点的感知和认知。
这包括了对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是情感的层面,即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影响。
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生理特点、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验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影响更为重要。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从而塑造孩子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心理学和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发展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意识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础。
在心理治疗中,自我意识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帮助个体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成长自己。
在哲学中,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重要主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基础。
在东方哲学中,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在西方哲学中,自我意识是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基础。
自我意识也是美学、政治和宗教哲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总之,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灵世界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是心理学和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社会和人文发展的重要内容。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关注自我意识的研究和教育,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和谐。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116bd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2.png)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我意识是指人类意识对于自己的存在和自我认知的一种能力。
它是我们认识自己和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能力。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觉察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和分析。
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它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情感和意识体验。
自我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大脑的发育和对外界的感知。
它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深化。
自我意识具有多个维度,包括身体自我意识、心理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等。
身体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体存在的认知和感知,包括自己的身体形态、感官以及运动能力等。
心理自我意识则关乎我们对自己思维、情感和意识状态的认知,能够反思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而社会自我意识则是指我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关系和身份的认知。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通过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自己。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产生共鸣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评判和影响。
因此,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对于我们优化自身发展、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培养创造力和适应力的关键,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我意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个体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塑造未来的社会。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我意识的例子。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6653d03b4daa58da0114a77.png)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人生,开始将目光从神的光彩投身人类自身。
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扼杀、对个性自我的否定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人,我有凡人的要求”的人性解放之声。
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笛卡尔之后,有关自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用冰山比喻。
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峰,而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
而米德(G.H.Mead)则认为: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0f39c9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d.png)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社会心理学之6-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之6-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404dd4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f.png)
(2)梦
•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 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 结果,梦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 的结果。
梦的一般解释:
• 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 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 。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 个历程,称为做梦。
我国古代对梦的认识
• 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诸如: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 郎才尽、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津津乐 道的梦故事。
• 3 白日梦状态
•
---心猿意马、心不在焉
•
•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上课的时候,
听着听者就走神了,不知道脑子飞到哪里去
了,可能还想者昨天那部电视剧或者约会
……
• 正在你想入非非的时候,老师叫你啦~~
• 你一机灵,马上站了起来,至于老师过程
提的是什么问题,你一个字都不知道。
白日梦状态
• 白日梦的内容与未来的 活动有关,带有计划性或 排练的性质,而且只有自 己懂得白日梦不是真正在 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 迷糊状态。
(霍布森)
激活的结果,并被
联系在一起构成具 有逻辑的故事梗概
有关日常生活 事件的线索
构建的梦中情 节与做梦者关 注的事件相关
(二)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1、催眠与冥想
(1)催眠
• 什么是催眠 (hypnosis) 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在催眠师诱导 下,个体意识状态改变,处于对他人 暗示的易感性提高的一种类似睡眠又 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 个人对生理物质的意识,包括占有感、 支配感和爱护感。
• 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 初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 西。
婴儿在8个月时产生“生理自我” 2岁学习使用“我” 3岁产生“自我独立”要求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https://img.taocdn.com/s3/m/b4a2f107f18583d0496459ae.png)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内容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自我意识不是与其他心理活动并行或独立的,而是统领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并渗透其中,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控作用。
自我意识的内容: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特征、衣着、体能、性别、风度、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豪、自卑等体验和调节。
例如,“我身高1.60米,体重55公斤,是个矮个子,自小体弱多病,我感到很自卑,现在,我发奋读书,希望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功,做个‘高个子’。
”2.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为了实现自己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国籍、民族、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等。
社会自我是随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各种社会角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以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例如,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的快乐、舒畅、忧虑和压抑等。
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核心,它使个体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二、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1.现实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对现实的自己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生理特点、行为特征、人格特点以及性别、种族、角色特点等等。
现实自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
你如何理解自我意识?
![你如何理解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3cef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0.png)
你如何理解自我意识?
理解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主题,涉及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一个详细、准确、有条理和易于理解的回答,帮助你思考自我意识的概念。
首先,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感知。
它涉及到我们对自己身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将这些认知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联系起来。
自我意识的核心特征是主体性,也就是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和环境有所区别。
这种主体性是通过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思考和反思来实现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早期的婴儿阶段,婴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他们对自己和外界的感知是混合在一起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够分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自我意识还涉及到我们对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征的认知。
这包括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欲望、信念和价值观的认知。
通过这种认知,我们能够形成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这些区域参与了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情绪处理和社会互动等过程。
总结起来,自我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感知。
它涉及到我们对自己身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将这些认知与外部世界和其
他人联系起来。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主体性、内在状态和神经基础等方面。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ee05190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6.png)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对自己和自己的体验有清晰的认识和感知。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认知:人们对自己的外貌、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种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2. 自我反思:人们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这种反思和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进自己。
3. 自我控制: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
这种控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约束力。
4. 自我评价:人们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和思考。
这种评价和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5. 自我体验:人们对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进行体验和感知。
这种体验和感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概念,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感知程度越高,就越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e5ab310740be1e640e9a1d.png)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简述自我意识的概念
![简述自我意识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ec1a3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d.png)
简述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具体来说,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认知与评价。
它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觉、情绪、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也包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婴儿期,并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同时,自我意识也可以帮助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此外,自我意识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它包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调节情绪和行为,促进自我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努力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简述自我意识
![简述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96684fd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3.png)
简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身份、情感、思想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思维能力。
自我意识具有多种形式和功能,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
一、自我概念1.1 定义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特征和属性。
这些属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在属性(如性格、价值观等)和外在属性(如外貌、社会地位等)。
1.2 形成过程个体的自我概念是通过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
家庭教育、同伴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1.3 作用个体的自我概念对其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自尊2.1 定义自尊是指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2.2 形成过程自尊的形成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稳定的社会地位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
2.3 作用自尊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健康积极的自尊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自我效能感3.1 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信心。
它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密切相关。
3.2 形成过程自我效能感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稳定的社会地位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3 作用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自我监控4.1 定义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价。
它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密切相关。
4.2 形成过程自我监控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
4.3 作用自我监控对个体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监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自我调节5.1 定义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调节。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a120d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e.png)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这种觉察不仅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体的外貌、生理机能等,也包括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性格、情感、思维等。
同时,自我意识还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表现。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此外,自我意识还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教育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互动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培养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d443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9.png)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自我的意识概念
![自我的意识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22ee77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a.png)
自我的意识概念
自我的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通常认为自我意识指的是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具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
除此之外,自我意识还包括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各种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自我的意识通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思维等不同的渠道来获得信息,然后通过这些信息来形成对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最基本的认知。
这种认知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使我们能够做出适应性的行为,以达到生存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我们的自我意识通常是在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
从出生后的几周开始,婴儿就开始通过感官体验来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了解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并表现出对自己及其行动的一定程度的反思。
随着认知、语言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开始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做出更深入的反思和理解。
虽然自我的意识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在不同的人之间的表现和程度是不同的。
它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认知和神经过程所支持的,这些过程涉及到许多大脑区域、神经途径和神经递质。
自我意识对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它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情感、行为和信念,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
在社会层面,自我意识可以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和需求,并形成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自我意识是我们人类作为自我意识动物的一个关键特征,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角色,促进了我们的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be871da8bd63186bcebbc48.png)
“认识你自己。”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铭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经》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 困难的课程。” ——塞万提斯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三、自我意识与自我觉知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40
二、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的成就动机,两者呈 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
正比
成就动机
41
三、习得性无助感与自我效能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1955)通过实验提出 , 即当人们产生“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 验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 自我效能。 自我控制感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而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 而减少习得无助。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③作为思考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参照效 应方面的研究)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 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 与否定的判断。依赖于: 社会比较: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自我估价: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评价自己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659d85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e.png)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一、自我意识概述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因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3)自我监控,即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2.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通常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
这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二、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自我意识的概念的三个概念
![自我意识的概念的三个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209e4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0.png)
自我意识的概念的三个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感知。
它涉及到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觉察和理解。
以下是自我意识的三个概念:
1. 自知性:自知性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
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和个性特点的认知。
自知性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特点,才能具备自知性。
2.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它涉及到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理解。
自我认同的形成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是指自我意识在个体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从婴儿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并发展出对自己身份和个性的认知。
自我意识发展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评价的理解以及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在不同阶段和环境中存在差异,同时也可能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互动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具体指的是对于自身身心活动的一种认知与觉察,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主要包括了对自己生理状况(身高、体重等)、心理状态(能力、性格、兴趣等)和自己社交关系(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社会性、同一性、意识性和能动性等方面。
而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形成的。
而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含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与关注自我成长。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内容构成图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一种认知和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的身心进行评价,完成自我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
的评价和社会中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之间的距离过大,就会导致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失衡,会形成矛盾,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稳定的自卑或是自满心理,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在自我意识系统中,自我认识是基础与条件,在本质上,是“知”的范畴,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自身的各个方面。
对自我认识展开训练时,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让个体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特点与生理特征;二是,认识到自身在集体或是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自己的地位;三是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心理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与标志,是在正确认识自身行为与活动的前提下形成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
因为,人的自我评价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表现为过高或是过低,大部分人的表现是过高型。
所以,提升自我评价能力的基础是要学会和同伴展开比较,在比较之后做出正确的评价。
另外,通过他人的评价对自己进行评价,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与手段进行自评。
在自我认识系统中,自我评价是核心内容,对于自我体验与自我调节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展开自我意识训练中,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是核心内容。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于自身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态度,具体表现在自信、自尊、自卑、羞耻等方面。
自我体验通常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紧密相关,同时也与自身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知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能够帮助自我监控的实现与发展。
在对自我体验训练与培养中,主要是训练与培养自卑感、自信感与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个体自己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语言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种行为,抑制和此行为不相关或是不利于此行为进行的行为。
对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进行训练与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调节,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
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其重点是由外控制向内控制的一个转变。
个体组我约束能力较低,经常被外界各种压力与要求影响被动的从事实践活动,对于
这些情况,要学会如何借助外部的压力提升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意识的详细内容具体表现在生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主意识多元选择意识五个方面。
(1)生计意识。
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先确定一份稳定的工作,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之后再考虑理想的实现问题。
(2)竞争意识。
高校学生在毕业之时,参与就业竞争是必然趋势。
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自己的就业与发展创造条件与优势。
竞争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身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3)危机意识。
要正确认识到中国劳动力就业中所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实践表明,高校很多学生,特别是在校生缺乏危机意识。
(4)自主意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让大部分人养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依赖感。
在家靠父母,毕业靠家庭仍是许多大学生根深蒂固的想法。
(5)多元选择意识。
在以前,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较为单一。
首先去相关机关单位或是公司或是出国或是到垄断性行业,特别是政府机关单位一直是大学生的首选。
但是,这样的稳定性或终身性职位将会越来越少,进入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因此,在就业方式上,要考虑流动就业、弹性就业、灵活就业。
(三)自我认识的形成原理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培养与发展自我意识中,全面且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基本条件。
自我认识是从多个角度构建的,不仅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特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二步,即他观自我描述,对父母、同学、老师等他人眼光中的自己进行描述,将自我观念中的描述与他观自我描述结果进行整理,将其归类,找出共性。
进而找出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自我悦纳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自我悦纳首先是要接纳
自己,喜欢并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这个基础上体验幸福感、价值感和满足感。
其次是理智和客观的正视并接受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冷静且客观的对待得失。
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个状态。
良好的策略是,关注自己的成功,并将良好经验与优势进行积累,善于找寻与发现自己的优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升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对自己完成某种工作的预期和期望。
在一个人期望自己能够成功时,势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或是在面临严峻挑战时,势必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进而提升成功的几率与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学业期望值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的关系。
此外,积极的自我提升的另一种手段是克服自我障碍。
在现实中,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便是自我障碍的一种表现。
4.关注自我成长
一个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
但是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在一个人的发展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就变的尤为重要。
依照发展过程,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
需要记住的是,自我体验是个体的,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能督促自己的成长。
(四)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1.通过自我认识表现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与洞察,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自我认识分为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其中自我中心期也称为生理自我时期,客观化时期也称为社会自我认识时期,主观化时期也称为心理自我时期。
高校学生的认识水平普遍属于心理自我认识时期的范畴。
自理自我认识时期的表现具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自我内心世界视为认识和探讨的对象,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智商、社会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等,重视他人对于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并且期望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构建个人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念,产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心理矛盾与冲突中探讨自我,这种矛盾冲突不仅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所存在的认识矛盾,也包含直观自我和客观自我所产生的认识矛盾。
这些矛盾,是推动自我认识发展的动力,促使自我形象获得不断调
整与完善,逐渐在大脑中产生较为稳定、正确的自我形象。
2 通过自我意向表现
自我意向所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期望、要求以及控制的心理倾向。
自我一项的内容包括独立自我意向、自我完善意向、渴望理解与尊重意向。
其中独立自我意向所指的是力图摆脱对别人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愿行事;渴望理解与尊重意向所指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获得他人在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尊重与信任。
从自我意向的要求、期望与控制水平来说,高校学生期望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自我要求上也越来越高;自我监督与控制能力也明显提升,适时调整与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实现自我期望与要求。
3 通过自我体验表现
自我体验是个体自己对自身情绪情感的体验与态度。
主要体现在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摇摆性、深刻性等方面。
其中自尊心是高校学生普遍具备的强烈情感体验。
4 通过自我评价表现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于自身的思想、行为、期望以及道德品行的判断与评价。
自我评价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评价他人的行为到评价自己的行为,再发展到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最后对自身道德进行评价。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评价自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