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
2020高考历史:专题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环境 倾销商品为目的,当时忙于侵略中国
瓜分世界为目的,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内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
环境 充分
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领导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 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没有发动群众,资产
不断发生 • ②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并主持前期改革 • 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02 内容
•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 设立三长制 • 整顿吏治 • 迁都洛阳 •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
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 贯、行汉制、崇儒学。
➢ 应重视选拔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 ➢ 改革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依法治国 ➢ 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考法2 北魏孝文帝改革 01 背景
•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 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 北魏统治面临社会危机 • ①由于制度欠缺(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
• 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使得改革 可以顺利推进
05 影响
• 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 奠定了基础
06 性质
• 自上而下地改变北魏社 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07 认识
•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
农奴的贫困生活
富裕的农奴主家庭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01 改革开始
➢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 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 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商鞅变法课件人民版选修1
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激发了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四、局限性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_轻__罪__重__罚__,为秦的暴政埋下 了祸根。 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 压迫。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 限,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 4._重__农__抑__商__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6/9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 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 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 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 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 车裂而“秦人不怜”。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 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格局。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 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 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 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整顿吏治后,制定的政策才能上传下达,真正起到政令 畅通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避免人治带来的腐败。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谋划全局,重点 突破,照顾各个方面。
二、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 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 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历史影响。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革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专题二、商鞅变法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能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纳。
同时,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特别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秦国国君: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一、背景历史条件(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2、政治:各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在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下,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变法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活动家学说,最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秦国的变法的条件和机遇1、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客观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2、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3、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4、商鞅来秦得到秦孝公赏识以及个人的改革精神;公元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实行变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变法改革是顺应生产力发展,实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需要二、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发展农业,厉行法治)(一)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再拥有世袭爵位;立在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国
商鞅变法
的
强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公元前 7 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 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基本特点 (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系统的改革科举
2 段 传》;杨松等编《中 2 问
卷,T24 A 举制度改革
制度的方案;康
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有为请废八股
2017 年江苏 北魏孝文帝
朱绍侯《中国古代
北魏孝文帝汉化
1段
3问
卷,T24 A
改革
史》
改革;民族融合
试题来源
材料 考查主题
段数
材料出处
设问 数
关键语句
解放宣言;巩固
2016 年江苏 俄国农奴制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_克__里__米__亚__战__争__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_二__一__九__法__令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 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了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冲刺复习必备课件
热点考向聚焦
考向一 古代吏治及其改革
1.中国古代吏治的完备与严整性 (1)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教育。教育包括学校,主要是教授儒 家经书中的政治思想和德行操守,选官要依此标准,考试也依此。而且 官员还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 (2)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 先秦典籍《左传》里就讲到当官的不明、贪赃、滥施刑法的杀头。反过 来,清明、廉洁、公正执法,就是做官的基本要求。此后,做官的具体 规范、要求越来越多。
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内外震恐”,是当时契丹社会发展的逆 流。萧太后利用汉官韩德让“易置大臣……夺其兵权”,排除了守旧派 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以法治吏,推进廉政建设,为辽圣宗统治时期 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张宏等《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作用。
2.内容 (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作用 (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宣布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规定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 部不得注官,裁汰冗员,一次简掉了十分之九。这对我们当代极具借鉴 意义。 (5)用人问题。用德才兼备之人,是古代吏治的突出特点,并在德与才 的关系上,把“德”放在首位。为此,用人就要用那些既有学识专长, 又不求名、不避罪、讲忠贞、讲诚挚的品德高尚之人。当然,历朝历代 都有忠臣和奸佞,而明君大都能做到养忠避奸,以及到各级的大臣们也 是宁可用虽言词激烈,却有安邦报国之心的刚正耿直之士,也不用巧言 令色谄媚宠幸之人。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3、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
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
2020江苏高考历史新一轮专题: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改革内容
返回
概况 时期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建立 各种新制 度
推行均 田制与 租调制
设立三 长制
颁控由税布制农、均的民徭田土承役令地担和,分一兵把给定役国农的家民租,抑有赋复经济制利税和了于和发土国徭展地家役了兼征;北并收恢方;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
制,直属州郡,负责 权的控制,有利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 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返回
措施
内容
影响
奖励 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 除“世卿世禄制”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
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 控制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 “燔诗书而明法令” 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
返回
考 点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返回
1.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籍遭受重大损失
改革 旧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 同室居住;强制推行 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返回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卷0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中国古代的改革(2022·全国乙)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
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二、——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1·全国甲)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
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
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
“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计划用时:12分钟题量:3题满分:50分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1. (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
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
(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等。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
2020版选考总复习历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选修Ⅰ课程 第40讲
第40讲商鞅变法[学科指导意见]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4.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5.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知识点二变法的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实行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4.思想文化:焚烧诗书。
知识点三变法的评价1.积极影响(1)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影响:商鞅实行的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图解历史】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启示信息提取:成功的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革往往涉及各方利益,一定会引起旧势力的阻挠,体现了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
【图解历史】废井田,开阡陌信息提取:在小农经济初步确立的战国时期,奖励耕织起到保护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变法是以赋税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变革,战国时期的变法开始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商鞅变法中既有废井田、开阡陌这样彻底的经济基础变革,又有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变革,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推动了封建制度在秦国的确立,必然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最终完成统一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材料二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
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5、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
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
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7、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9、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关于农商政策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1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