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224f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7.png)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发展史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而中国的医学发展史,更是悠久而丰富多彩。
可以说,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华文化相辅相成,影响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古代与中医中医是中国医学的主要体系之一,形成于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时期。
它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医学是与宗教、哲学和文化相联系的;而中医的思想体系,往往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从而构建出以人体为中心的医学理论。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医的发展经历了神秘的巫术阶段、初步系统的黄帝、伏羲医学与脏腑经络学阶段、著名书籍《黄帝内经》和《难经》全面成熟的阶段等。
二、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进入科学化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种医学流派迅速兴起,如《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儒门事类》四十二卷……门九、属四:道门、法门、儒门、医门,及诚义、九州、史理、人事、贞观、子午诸经雅著者,皆属其中。
”这些文献的存在,表明这个时期的医学已经非常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唐代的医学唐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药学的开端。
在唐代,对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医学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医学、药学、医疗制度等多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的一些著名医学家,如孙思邈、王叔和、扁鹊等,都是中华医学史上的巨星。
四、宋朝的医学宋朝是中国医学发展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时期。
宋代时期的医学,主要是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早期著作加以整理、编辑,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医学体系。
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中药方剂,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五、明清时期的医学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期医学的成就更为显著。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中医药学逐渐得到西方人的关注,著名的《本草纲目》开始翻译成英文和法文。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be1db584254b35effd3411.png)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4a37e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a.png)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1.医学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主要有神秘观念和自然观念两个方面。
神秘观念认
为疾病是神灵或鬼魅附体所致,治疗方法则借助于祭祀和驱邪。
自然观念
认为疾病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重视饮食调理和草药应用。
2.医学理论: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主要包括《黄帝内经》和《难经》两部经典。
《黄
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并对经络、脏腑、经络、病因等进行了系
统研究。
而《难经》主要讨论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疾病,如七情、七情伤脏等。
3.医学实践:
中国古代医学实践主要包括药物应用、针灸和手术三个方面。
在药物
应用方面,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药材有几千种之多,并对药
材的性味、功效等有详细记载。
针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医疗技术,通过刺
激经络来调理身体。
手术方面,中国古代医生早在几千年前就进行了一些
简单的手术,如疮疡的切开、骨折的复位等。
4.医学学派:
5.医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医师通过学徒制进行教育。
直到唐代,医学开始正规化,设立有医学院、药学院和医学士等学位。
以上只是对中国医学史的一个大致整理和汇总,实际上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
如果要详细了解中国医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其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具体事件。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https://img.taocdn.com/s3/m/a67e780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e.png)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中国医学史上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contents
目录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
01
VS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医疗活动,包括对伤口的包扎、骨折的固定以及对草药的尝试使用等。
专门性研究
在专门性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医学思想、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等。
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中国医学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
医学史的研究现状
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
未来,中国医学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夏商周时期的医疗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医务人员,如“巫医”。他们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进行医疗活动,同时也开始出现药物治疗。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早期的医疗活动
黄帝内经
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这部医书包括了针灸、药物治疗等多种内容,成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挑战
随着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是古代医学的另一重要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为中医治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学的起源
历代医学典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44b9455577232f60ddcca1d0.png)
中国的医学史远古时期,人们在寻觅食物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
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
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商代的甲骨卜辞反映殷代武丁时期的许多医学知识和医学活动。
甲骨文中,殷人对人体表面构造的认识已比较具体,并记有20余种疾病的名称,以及关于生育、梦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真正的职业医生,如医和、医缓、扁鹊等。
一系列医学理论著作也应运而生。
《内经》、《难经》是此类著作的现今仅存者。
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采用了“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汉代的基础上,广泛总结经验,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特别是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
王叔和的《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着,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基础。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唐代医学繁荣并将中医传播海外。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养阴派”。
明代的医家们仍旧沿袭先前医学经典继续发展,继承金元时代医家们提出的医学主张,出现不同学术流派,主要分为滋阴、温补以及明末出现的温病学派。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a7f3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4.png)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发展史
![中国医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2b137959b89680203d8259f.png)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元 前541年秦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 所发的一段议论说明: 1、四时、五节、六气等季
节,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病因 的概念,已经形成 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 明“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 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 念也给后世诊断学及药理学 以一定的启示。
西周。可用于外科手术。
B青r铜on针ze Needle
Bronze Needle
西周。可用于放血、刺病。
二
中国医学奠定基础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战国~三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2.《难经》 3.《神农本草经》 4.《伤寒杂病论》
秦汉时期 时代背景
1、社会变革方面:(公元前476~公元265,共 730年)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制作 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
药物知识的积累
《周礼》、《诗经》、《山海经》、《离 骚》
酒的应用:夏·仪狄造酒 醫 汤液的制作:商·伊尹创制汤液
B骨针 o骨锥ne Needle
B青铜ro刀nze Knife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提供 了理论借鉴。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825fa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f.png)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1.古代医学阶段:•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4f9c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a.png)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中国医学史是指追溯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学、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到近现代的西医影响下的转型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原始医学时期:原始人类根据经验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采用草药、动物器官等进行治疗。
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些古代医疗工具,如石针、骨针等。
2.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有黄帝内经和难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等理论。
3.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包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产生。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4.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学知识开始系统化。
在学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大学士医官论》、《本草纲目》等。
5.西医影响下的转型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医的解剖学和病因学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
除了上述知识点,中国医学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推拿、脉诊等独特的诊治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医学教育的演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派,如张仲景、于谦、杨继洲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与领域。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医学史(远古到唐朝)
![中国医学史(远古到唐朝)](https://img.taocdn.com/s3/m/072217dcc77da26924c5b04c.png)
陶宏景
唐代药典:《新修本草》 药典的颁布不是个人行为,
而是官方的药典, 《新修本草》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药典。将 药物分为九类。
雷敩(581~618)所著 《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 制药学专著,论述了各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 炙、煨、煅等。对提高中药质 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 要影响。
第一,不是一个朝代形成的;作者不可 能是一个人,而是众多医家汇聚而成。
第二,书名叫“皇帝”,但不是皇帝写的。
第三,为什么叫《内经》?经:法则; 内:相对于外而言,与人体有关。
《黄帝内经》——标志中医理论体系 的形成,中医学已经由经验医学上升 为理论医学。
《内经》是战国至秦汉 时期医家托名岐伯与黄 帝论医对话的文集。 岐黄医术——中医
新石器时代。
4、医学理论的萌芽
阴阳学说 (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
类以及解释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影响,以说明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董奉和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 山,热忱为病人治病,对贫苦病人不 取报酬。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 种杏树以作纪念。后来其居处周围杏 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于是“庐山杏林”被传为医林佳话, 为后世所称颂。
三、我国医学的辉煌时期
(晋、隋、唐,265~960)
背景介绍
1.医学专著的问世
4.服食与炼丹
服食:服矿石类
药物 炼丹:矿石类药
黄
物的加工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b8f3b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c.png)
2.骨科学元代战争的频繁客观上促进了骨科的发展,元代太医院为此设立了正骨兼金鏃科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现存记述骨科最详细的著作,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并且首次运用悬吊复位法这一创举性的方法。对手术中曲针的使用,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对麻醉法的记述,是我国最早的记录全身麻醉法的文献
21
3.妇产科学宋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太医局设立了妇产科妇产科专著的出现: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十产论》详述了横产、倒产、坐产、碍产等各种难产形式和助产方法《妇人大全良方》共24卷,原分8门。前3门对妇产科学的医、诊、治、方诸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后5门为产科,从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5门对胎儿形成、发育、孕期疾病、分娩、难产、产后护理及治疗、妊娠用药禁忌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
(七)中外医学交流
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到宋金元时期,由于我国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医药交流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中国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阿拉伯地区都有广泛的医药交流。
28
中国医学史
明代到近代以前
29
(一)医学书籍的编撰
19
1.外科学辩证施治进一步用于外科治疗,提出“内消”和“托里”等原则,强调外病内治的原则,使外科的处理更加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治疗手段也日趋于完备。陆续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义》、陈自明《外科精要》对肿瘤的病因及防治积累了很多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首创了“癌”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最早论述了癌症的特性
13
(四).中药与方剂学的发展
1.中药学的发展北宋统治者重视医药,多次由国家组织本草修订工作。同时,私人本草著作大量产生,使得宋代本草学有很大发展。官方本草著作的诞生:《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宋政府诏令翰林医官刘瀚、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础上,以《本草拾遗》为参考,编撰了《开宝新详定本草》。第二年经李昉等人重新校勘颁行,形成《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医书局官员对《开宝本草》加以校正补注,形成《嘉佑本草》
中国医学史总结
![中国医学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38666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f.png)
❖ 九、《左传》中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 “土厚水深,居之 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十、酒的作用: 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 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为“百药之 长”。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病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 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 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提 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③概括了中医学的 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病说④总结中医治疗八法⑵对 方剂学贡献: 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被誉为“方书之祖”①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②创 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③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宋 医学教育 医学研究 法医成就
元 骨科外科
成就
制剂管理:和剂局 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药材所 销售药物:卖药所 慈善机构:惠民局 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烧烙断脐,烙脐饼贴敷:预防脐风 人尿中提取秋石 宋慈《洗冤集录》 悬吊复位法,外科缝合针
时间 明代(隆庆) 明末
成就 安徽太平县种痘 白猿经:提炼乌头碱
❖②唐·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 开创了以方 类证得研究方法
二、脉学
❖ 1. 晋·王叔和撰《脉》 ❖ ⑴ 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
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 ⑵ 主要成就: ❖ ①确立“寸口脉诊法” ②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 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 ⑶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 2.《脉诀》,即《王叔和脉诀》,选用《脉经》中的内容,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8c9f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a.png)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话
![中国医学史话](https://img.taocdn.com/s3/m/d48320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b.png)
中国医学史话摘要:1.中国医学史简介2.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3.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4.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正文:【中国医学史简介】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古代医学: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这一时期的医学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
2.汉代医学:汉代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同时,汉代还设立了太医监,使医学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学科。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医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新修本草》的编纂、麻沸散的发明等。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孙思邈、扁鹊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温病学的发展、针灸学的成熟等。
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
【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主要包括: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诊断方法:中国医学发展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
3.治疗手段:中国医学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4.药物学:中国医学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本草纲目》、《新修本草》等药物学著作。
【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受到了中国医学的深刻影响。
中外医学史
![中外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66100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1.png)
中国和西方的医学史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起源于古老的中华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关于医疗的记录。
中国古代医学主要包括中医和道家医学两大体系。
中医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为代表,提出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理论,并形成了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医学史上,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医学史: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医学之父”,他提出了“四体液”学说,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
随后,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对解剖学和病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与古希腊罗马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得到了发展,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现代西方医学开始崭露头角。
交流与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东西方医学得以交流,中国的针灸、中药传入西方,而西方的外科手术、药物制备技术也传入中国。
近现
代,中西医学相互借鉴,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了新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外医学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世界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98e747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d.png)
中国医学史大纲【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对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包括道教、佛教等。
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中国医学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2.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等。
3.汉代: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如《伤寒杂病论》等。
4.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药物学和外科学。
5.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6.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和融入西方医学。
【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等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的著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外科学的发展:如华佗的外科手术,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
4.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特别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https://img.taocdn.com/s3/m/58aa56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9.png)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绪论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一周代至三国时期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4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二晋代至唐代1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2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三宋代至元代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2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四明代至清代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 )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婚配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时期的医学31---43p )1对疾病认识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周礼-天官》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最早记载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一病因、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44 —59p )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n—mrB-PTT—m—i-r—mrTii-arB-ST'rTiri—mrirH-m-m-rTTmri-?—i-arrin—sri-arammri-rinTTT—arsriTT"i-an—rT—s—rwar《阴阳脉死侯》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疾病证候学专论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 )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岀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 )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 )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成就: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的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为古代药学奠定基础。
《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 )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魏晋南北朝的医学60 —89p)一脉学《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1、作者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按病论穴《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敦,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第五章临床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宋金元时期的医学90 —119p )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一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 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内科 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 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 伤科 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完善三因致病说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河间学派,寒凉学派开山2、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3、学术思想: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以寒凉药清热通利二、张元素1、生平:字洁古,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开山2、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3、学术思想:1)脏腑辨证2)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三、张从正1、生平:字子和,号戴人,金•考城人,攻邪派。
2、代表作:《儒门世亲》3、学术思想:1)攻邪论一一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以汉吐下三法攻逐天地人三邪2)食疗补虚3)以情胜情,惊者平之治情志病四、李杲1、生平: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真定人,补土派开山2、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3、学术思想:1)脾胃论一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 )以甘温益气,健脾升提之法治之五、朱震亨1、生平:字彦修人称“丹溪翁元义乌人,丹溪学派,滋阴派开山2、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3、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明清时期的医学120 —153p0一、临证医学1、内科温补学派: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2、外科1)麻风病一一沈之问《解围元籔》2)梅毒病——陈司成《毒疮秘录》2、妇科1)傅山(青主):《傅青主女科》2)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言“睡、忍痛、慢临盆”3、五官科《审视瑶函》傅仁宇《重楼玉钥》郑宏纲4、针灸、推拿《针灸大成》杨继洲二、医学创新趋势(一)药物学《本草纲目》1、作者:明•李时珍,字东壁,号滨湖山人,湖北蕲春人2、成就1 )集16世纪前药物之大成(载药1892种)《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二、解剖生理学王清任《医林改错》三、传染病学一)人痘接种术(人类免疫学先趋):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温病学派1、吴有性1)生平:字又可,明•江苏吴县人2 )代表作:《温疫论》1)生平:字天士,号香岩,清•江苏吴县人2 )代表作:《温热论》3)学术思想:A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病因B总结了温病传变规律C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3、薛雪1)生平: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清江苏长洲人2)代表作:《湿热条辨》3)学术思想:A开创湿热病专篇论治先河B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C首立湿热证之提纲D湿重者宜辛开或苦温化湿,热重者以清热为主i)生平:字鞠通,清•江苏淮阴人2 )代表作:《温病条辨》3)学术思想:A创三焦辨证为纲、六经辨证为目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B补入治疗卫气营血分证方剂5、王士雄1)生平:字孟英,清•浙江杭州人2 )代表作:《温热经纬》3)学术思想:A提出新感,伏邪温病B认为伏气温病因冬不藏精而发病C将温病名著汇为一编,逐条阐释并发明其证治要义第七章中西医学交汇与冲突(154-172p )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英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美中国女医生明末清初王宏翰是最早接受西医学的中医学家中医科学化主要代表人物丁福保陆渊雷谭次仲其他代表人物施今墨时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