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合集下载

034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四节 水动力油气藏)

034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四节 水动力油气藏)
tg (θo/w) = ρW /( ρW —ρO ) dhw/dl tg (θg/w) = ρW /( ρW —ρg ) dhw/dl
dhw/dl是水的测势面坡度 , ρW 、ρg 分 别是水、油和气的密度。
对于油水界面,其平均倾斜与水头的测 势面的平均倾斜之间关系参见图3-37。
图3-37 油水界面倾斜度与水测 势面坡度的关系图(据 Levorsen,1954)
图3-42 油气等势面倾斜度 变陡而在单斜层中形成的 水动力圈闭(据Hubbert,
1953)
(三)纯水动力油气藏
无需其他非渗透层,仅在水动力条件下产生圈闭,便是纯水动力圈闭。其中油气 藏为纯水动力油气藏。但是,事实上可能没有这类稳定的油可能和某些非渗透层围限成封闭的相对地 势空间,从而形成水动力圈闭。要强调的是: 油势、气势的函数不同:
油势φ O= φ O (x,y,z) 气势φ g= φ g (x,y,z) 油圈闭、气圈闭几何学特征不同。
2、水动力作用下油(气)水界面倾斜
在水动力作用下,油(或气)藏的油(或气)水界面是倾斜的,其倾角与水动力强度有关。 根据(4-12)式,可以导出水势或水头与油水界面、气水界面上在某方向垂直剖面交线 上某点的切线的倾角θo/w 和θg/w 分别为:
第四节 水动力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水动力作用,或和非渗透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产生圈闭的 场所形成新的圈闭。
水动力油气藏:处于水动力圈闭中的油气藏。
一、水动力圈闭形成机理 (一)水动力概念 水动力:单位质量(或重量)地下水所具有的动力。
Ew =— φ w (x,y,z)
(二)水动力圈闭形成机理
1、基本机理 在本章第一节已经讲解了水动力和圈闭的一般关系:在水动力作用下,油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2、圈闭和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两条基本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 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 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分类的实用性,及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 分类的实用性, 发工作,并且比较简便实用。 发工作,并且比较简便实用。 自然界地质作用因素复杂,圈闭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自然界地质作用因素复杂,圈闭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往往不仅仅受某一种单一地质因素的控制。从这个角度讲, 往往不仅仅受某一种单一地质因素的控制。从这个角度讲, 自然界的圈闭大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的圈闭大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圈闭成因的分类就是 要强调其主导作用因素,因此, 要强调其主导作用因素,因此,在分类中本书采用主因素分 类原则,即根据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类。 类原则,即根据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类。
第三节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 、 变位而 形成的圈闭, 称构造圈闭。 形成的圈闭 , 称构造圈闭 。 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1、背斜油气藏 、 2、断层油气藏 、 3、岩体刺穿油气藏 、 4、裂缝性油气藏 、
静 水 条 件 下
本节要点
1、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含义; 、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含义; 2、理解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范围的含义; 、理解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范围的含义; 3、学会度量圈闭; 、学会度量圈闭; 4、了解描述油气藏的各种术语。 、了解描述油气藏的各种术语。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1、圈闭和油气藏 多年来, 各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许多分类方 多年来 , 各国地质学家提出了 许多分类方 主要可归为几种: 案,主要可归为几种: ①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②以成因为主的分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以成因为主的分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③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结合形态分类 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
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②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侏罗系泻湖相 巨厚岩盐活动 形成底辟
40km长 20km宽
布尔干油田
潜江组盐湖 相泥岩厚 3500m以上, 盐层153层之 多 底辟幅度 800m
江汉盆地 潜江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035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五节 复合油气藏)

035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五节 复合油气藏)
种类可以很多。常见的有两种:背斜-水动力油气藏(图4-45)、断层-水动力 油气藏。
(三)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图4-46)。
图3-45美国怀俄明州弗朗尼 油藏构造图(据Hubbert,
1953)
图3-46美国圣胡安盆地梅萨维 达水封向斜型气藏平面图和剖 面图(平面图据Hill等,1961; 剖面图据Masters等,1979)
图3-43美国怀俄明州弗朗尼 油藏构造图(据Hubbert,
1953)
图4-44 任丘油田潜山等高线及油田剖面 图(据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1978)1.含 油范围;2.高产井;3.第三系油藏;4.潜 山等高线;5.见水井;6.剖面线;7.断层; 8.潜山油藏;9.东营组
(二)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
(四)地层—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
实例不多,但有,如图4-46可能是这种油气藏实例。
图3-47 前苏联巴拉哈内-萨本奇-拉马内 油田IIK组构造及油藏分布图
思考题
1、简述各种圈闭和各种油气藏的含。 2、简述各种圈闭形成机理和各种油气藏特点。
第五节 复合油气藏
一、复合圈闭和油气藏基本概念 复合圈闭:由构造、地层、水动力三种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封闭形成的圈闭。 复合油气藏:处于复合圈闭中的油气藏。 二、复合油气藏主要类型 理论上复合油气藏有很多种。 (一)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种类可以很多。常见的有四种: 背斜-岩性复合油气藏、 背斜-不整合油气藏(图3-43) 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油气藏(图3-44)

033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033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生物礁具有很高储渗性,当其上方被非渗透层覆盖,便形成礁型圈闭。是一种特殊的 岩性圈闭。
(二)礁型油气藏基本特点
1、油(气)藏主要为块状,油(气)水界面与礁体表面交线与礁体顶面等高线平行。如 图3-33、图3-34、图3-35。
图3-33 德克萨斯州斯库瑞县斯奈德-斯克雷油田构造图 及剖面图(转引自Levorsen,1954)
图3-34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斯 特赖钱礁型气藏含气礁块厚度
及气藏剖面图(据
Hriskevich,1980)
图3-35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红水礁组合岩 相分带及油气分布图(据Shatford,1970)
2、油(气)藏的储集层孔渗性 能特别好,油气藏储量大,产量 高。
(三)礁型油气藏主要类型
按礁体成因类型分:
图3-28 与支撑砂岩有关的不整合圈闭与油气藏(据 Rittenhouse,1972,黑色代表油气)A.湖或海崖圈 闭和油气藏;B.谷侧圈闭和油气藏;C.丘翼圈闭和
油气藏;D.构造翼部圈闭和油气藏;
图3-29 委内瑞拉马图林盆地夸仑夸尔油田 构造图和剖面图(据Borger等,1952)
2、不整合下的不整合油气藏
四、沥青封闭油气藏
沥青封闭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为沥青封闭,便形成沥青封闭圈闭,其中 的油气藏称为沥青封闭油气藏。
(一)沥青封闭圈闭形成机理
原油层遭到破坏,油藏中轻组分逸散,重组分氧化后形成沥青,堵 塞远储集层孔隙,这部分储集层变为非渗透层,从而造成圈闭。
(二)沥青封闭油气藏基本特点
1、油藏上倾方向为沥青,下倾方向油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储集 层顶面等高线平行;
(1)按不整合形成是古地貌成熟程度分 (图3-30):
青年期不整合油气藏: “谷翼”、“谷肩” 等不整合油气藏。

圈闭与油气藏

圈闭与油气藏

透镜体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圈闭类型
岩性圈闭 水动力圈闭
复合圈闭
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凡是因地壳运动使储集 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 造圈闭。
1、背斜圈闭 2、断层圈闭 3、裂缝圈闭 4、岩体刺穿圈闭
1.背斜圈闭 背斜圈闭:由于构造运动使地层
发生弯曲变形并向四周倾伏而形成的
圈闭。
2. 断层圈闭
3、生物降解作用
原油:导致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原油比重增大, 在油水接触带常常形成厚度不等的沥青垫; 天然气:导致受降解的相应的天然气组分含量降 低,碳同位素变重
第二节
圈闭与油气藏
一、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二、圈闭与油气藏的度量 三、圈闭中油气水的分布
四、系列圈闭中油气水的聚集
四、系列圈闭中油气的聚集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圈闭类型
岩性圈闭 水动力圈闭
复合圈闭
水动力圈闭
由水动力或非渗透
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
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
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
称为水动力圈闭。
(二)油气藏 在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油气藏
(a)
(b)
(a): 同一背斜构造中三个独立的油气藏 (b): 位于断层上、下盘的两个油气藏
4.最大有效容积
V=S*H*φ
其中:H——储层有效厚度
φ——储层有效孔隙度; S——圈闭闭合面积
(二)圈闭的度量 1. 含油(气)边缘
• 含油外边缘(含油 边缘):
油 -- 水 界 面 与 储集层顶面的交线 •含 油 内 边 缘 ( 含 水 边缘):
油 -- 水 界 面 与 储集层底面的交线
(当油藏高度 < 油层厚度 含油内边缘不存在)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大。
伊朗加奇萨兰油气田
第三系阿斯马利灰岩油气藏
四、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
岩体刺穿圈闭:由于岩体(盐体、岩浆岩体、 泥火山)刺穿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
1. 盐体刺穿圈闭和盐体刺穿油气藏
2. 泥火山刺穿圈闭和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3. 岩浆岩体刺穿圈闭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机理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圈闭
披覆背斜油气藏
在断块运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边断边沉积,堆积在同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
(1)圈闭形成机理:三角洲加积过程中的断裂和重力滑动作用 (2)基本特点: ①三角洲相,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1)圈闭形成机理:盆地基底 的隆升使沉积盖层变形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平缓,倾角小

由7个 基底隆 升背斜 组成的 大型长 垣构造 带
②闭合度小,闭合面积较大
③常形成大型油气田 (3)分布特点: 克拉通盆地 构造稳定区 : 或大型坳陷 盆地
南北 长 145k m,东 西宽630km, 闭合 面积 2500k
生逆牵引,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
⑤成藏条件好
(3)分布特点: 三角洲相发育区
同生大断层的下降盘。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委内瑞拉东部库仑夸尔油田 平面及横剖面图(据A . I . Levorson )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1. 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和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和古潜山油气藏)
①圈闭形成机理: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古地形突起 →地壳下沉→被不渗透地层覆盖。
②基本特点:油气藏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统一的压力系统
③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长期风化剥蚀的层位和地区。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二、地层超覆圈闭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①圈闭形成机理:盆地水进时,地层超覆沉积,砂岩被泥岩 超覆覆盖,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圈闭。 ②分布:地层超覆圈闭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盆地 的边缘——缓坡;古隆起的周缘)
二、地层超覆圈闭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东德克萨斯油田乌德宾(白垩系)产油层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据A . I . Levorson )
美国潘汉德尔油气田构造图和剖面图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任丘油田平面图和剖面图(据华北油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2.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与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①圈闭形成机理: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具有一定的构造形态 (背斜或单斜),被不整合面之上的不渗透地层所封闭
②特点:油气层的分布受构造控制 ③分布:地层不整合面以下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第四节 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或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地层不整合圈闭: 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以不整合面为遮挡条件的圈闭
地层超覆圈闭: 由于储集层和盖层在不整合面之上超覆沉积形成的圈闭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同时代地层下降盘厚度大于上升盘厚度 (生长指数>1)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
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
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 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
–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 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 ②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③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
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 成排成带出现
西西伯利亚 1966 西西伯利亚 1969
博瓦涅科夫
扎波利亚尔 什托克马诺夫 北极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西西伯利亚 1971
西西伯利亚 1965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背斜
背斜 背斜 背斜
K
K K K
砂岩
砂岩 砂岩 砂岩
4.385
3.532 2.762 2.762
阿斯特拉罕
格罗宁根 哈西鲁迈勒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度
构造幅度: 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 以水平面(海拔)为基准
一、圈闭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
溢出点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 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要素控制、单一的储集层、统一的压 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2. 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③地层不整合作为遮挡
④地层岩性变化作为遮挡
一、圈闭
2.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后,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closure):圈 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 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closesing area):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 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也称为圈闭的面积。
③含油面积:外含油边 界围成的面积
二、油气藏
(2)油气柱的高度:油(气) 水界面至油藏最高点的垂 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 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 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 合高度的比值
二、油气藏
4、边水和底水
边水:只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 底水:存在于整个油层底部的水
二、油气藏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加 瓦 尔 油 田
长 200km, 宽 16km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西西伯利亚盆地萨莫特洛尔背斜型大油田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西西伯利亚盆地乌连戈伊背斜型大气田
3.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柔性物质(盐、 泥)活动上拱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以短轴背斜或穹隆背斜为主 ②顶部多被放射状断层切割 ③盐层以下构造消失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1、圈闭和油气藏 多年来,各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许多分类方
案,主要可归为几种: ①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②以成因为主的分类(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③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结合形态分类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2、圈闭和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两条基本原则
⑤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一)断层圈闭的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可分几种基本类型: (1) 断鼻构造圈闭; (2) 弧形断层或断块圈闭; (3) 交叉断层断块圈闭; (4) 多断层断块圈闭; (5) 逆断层断块圈闭。
断层圈闭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3.面积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小的不到1平方公里,大的 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4.组合上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若干线状排列的背斜带。 还可以是统一的大型隆起背景上排列不规则的穹窿群;
5.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断层复杂化。
世界特大油田基本地质情况表
油田
国家
加瓦尔 布尔干 萨法尼亚 坎塔雷尔 扎库姆 马尼法 基尔库克 萨莫特洛尔 罗马什金 大庆 鲁迈拉 布盖格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第三章第四节__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第三章第四节__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构造圈闭与油气藏[内容提要]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等。

关键词:构造圈闭油气藏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1.圈闭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它实际上只是表明其中能够有油气,但无论其中是否有油气,都可以称为圈闭)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而遮挡条件的形成,即可以是背斜,也可以是断层、不整合或岩石的物性变化引起。

这样,当组成圈闭的这三部分配合良好时,其中的储集层便处于上方或四周被不渗透岩层所包围或阻隔的状态。

一旦油气通过这里,它便能够起到捕获油气的作用,从而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

2.油气藏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油藏、气藏)。

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使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聚集也不能看作是同一油气藏。

由此可见,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圈闭的类型还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井位和井深的依据;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可能储量多少。

这正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寻找和研究圈闭的原因。

二.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AAA一、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032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032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由于逆牵引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其中油
(气)藏为逆牵引背斜油(气)藏。注:逆牵引背斜可以是后生的,也可 以是同生的。
(四)背斜形态及其可能变化 背斜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图3-10
图3-10 背斜圈闭随深度可能出现的变化(综合Levorsen, 1954有关图文资料编制)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构造圈闭:构造变形(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形成的 圈闭。。
构造油气藏:处于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藏 。 构造圈闭和油气藏共有五种。
一、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形成的背斜构造圈闭中的油气
藏。。 (一)背斜圈闭形成机理
非渗透性盖层下方为层状储集层形成的背斜, 便形成 背斜圈闭。 在静水压力条件下,背斜核部为储集层顶面以 下的相 对低势区。 圈闭顶点即为储集层形成的背斜最高点;圈闭 面积为 通过溢出点背斜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 (图3-4)。
图3-15 加奇萨兰油田构造图和平面图(转 引自潘钟相等,1986)
图3-16 石油沟—东溪气田构造及剖面 示意图(四川石油管理局,1959)1. 气层;2.气显示;3.不整合;4.井位;
5.高产井;6.低产井;7.干井;
图3-17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 玛利亚谷地裂隙性蒙特雷 组地层对比及油田分布图
四个气田
图3-9 大庆油田构造和剖面示意图 (据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
1977)
(二)背斜油气藏类型
按背斜成因分:
1、后生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沉积、固结成为水平岩层以后, 发生褶皱作用形成的后生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后生背斜油(气) 藏。
2、同生背斜油(气)藏:储集层及盖层沉积在沉积作用的同时,发生褶 皱作用形成同生背斜圈闭,其中油(气)藏为同生背斜油(气)藏。

031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概述)

031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概述)
因此,油气圈闭的概念本质上是指非渗透层和油气等势面所围限的相对 低油气势空间。
二、流体势计算及其与圈闭、油气藏的关系
(一)流体势概念 流体势(φ)有三个常用的概念: (1)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Hubbert,1940)。 (2)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势能(流体头,如水(压)头)——地下水动力学
φig = g z +( po /ρg0 )Ln(1—ρw g z / po) (4-11)
(三)流体势的计算
将(4-3)(4-4)和(4-10)式两边同除g,得到水头(hw)、油头(ho)和等温理想气头 (hig)分别是(注意:P的意义与上述一致):
hw = z+P/(ρwg) ho = z+P/(ρog) hig =z+ po /(ρg0 g)Ln (P)
1、不可压缩流体
水和油近似地可以看作是不可压缩的流体。
根据(4-2)式,则水势(Φw)和油势(Φo)分别为:
Φw = gz+P/ρw
(4-4)
Φo = gz+P/ρo
(4-5)
(4-4)和(4-5)式中P=p-p0,为压差。
水势和油势存在下列简单关系:
Φo =ρw /ρoΦw-(ρw-ρo)gz /ρo (4-6)
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
效储集层内可能夹有非渗透夹层,扣除非渗透夹层的储集层才 是有效储集层。
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完成上面头三个步骤就可以确定圈闭空间,进而利用有效储集 层及其有效孔隙度计算圈闭内的有效容积大小。严格做法应该 是,用变孔隙度代替常量孔隙度,用积分方法计算圈闭的有效 容积。
(1)静水条件
在静水条件下,对(4-3)式两边求关于z的导数,有:

油气藏地质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油气藏地质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 油储量上占重要地位
世界特大油田基本地质情况表
油田
国家
加瓦尔 布尔干 萨法尼亚 坎塔雷尔 扎库姆 马尼法 基尔库克 萨莫特洛尔 罗马什金 大庆 鲁迈拉 布盖格
沙特 科威特 沙特 墨西哥 阿联酋 沙特 伊拉克 俄罗斯 俄罗斯 中国 伊拉克 沙特
隐蔽油气藏: 一般指目前勘探技术手段尚不易识别的非构造 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
四、非常规油气(藏)
• 在目前(常规)技术条件下很难采出的油气资源。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 一般包括致密和超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超重(稠) 油、沥青砂岩、煤层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 –储存在非常规储层(致密储层) 中的; –很难确定出传统意义上的圈闭特征,或不存在明显 的储盖层分界; –不存在浮力作用; –规模大,连续性分布。(连续型油气藏)
同生断层 边沉积、边断裂
同时代地层下降盘厚度大于上升盘厚度 (生长指数>1)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回调下滑。 与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⑤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岩性上倾圈闭的闭合面积由储层尖灭线与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
第二节 油气藏的概念与油气藏分类
一、油气藏的概念 1、油气藏:
圈闭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油气藏。
若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则称为油藏;若其中只 聚集了气则称为气藏;若聚集了油和气则称 为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讲解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讲解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部分圈闭类型示意图
圈闭的成因分类
• 构造圈闭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接触圈闭
• 地层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2、圈闭要素
由三个部分组成(圈闭的三要素):
②盖层
②盖层
①储集层
③遮挡条件
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构造圈闭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圈闭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用而形成的圈闭. 由于地层褶皱形成背斜遮挡层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三、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四、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五、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六、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1.地层圈闭定义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即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图4-1 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图4-3 古潜山圈闭示意图
图4-4 任丘油田平面及剖面图(据华北油田)
1.含油范围;2.高产井;3.侵蚀面等高线;4.见水井; 5.剖面线;6.断层;7.古潜山油藏;8.古近系东营组
图4-5 美国潘汉得尔油气田构造及剖面图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古潜山) 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
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 量上占重要地位。
世界特大背斜油气藏基本地质情况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1)背斜圈闭 背斜圈闭按成因又可以分为:
挤压-背斜圈闭 基底隆升-背斜圈闭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披覆-背斜圈闭
逆牵引-背斜圈闭
(1)背斜圈闭 1.挤压-背斜圈闭
主要是在压应力作用下挤压形成,在褶皱区较为多见。
不整合面之下
潜伏剥蚀构造圈闭
原来古构造被剥蚀掉一部分,后来又被后期沉积物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
A
B
图4-6 潜伏剥蚀构造圈闭
北美最大的油田,石油储 量13.12亿吨,天然气 7362.4亿方。
图4-7 美国阿拉斯加普鲁德霍湾油田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古潜山) 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
形成圈闭的遮挡条件类型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
地层不整合遮挡

第3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3章 圈闭和油气藏

2. 确定闭合高
在静水条件下闭合高是指闭合顶点到通过溢出点等势面的距离(如:图3-3)。 在动水条件下,闭合高情况是复杂的,不宜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如果非渗透层面是平面 (图3-5A),或者通过溢出点的等势面是平面(图3-5B),可以分别定义为:通过溢出点的等 势面各点到非渗透平面的垂直距离中最大值,或者非渗透层面各点到通过溢出点等势平面的垂 直距离中最大值。
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基准点(0势点)而言的。 单位质量的流体由基准点(x0, y0, z0)移动到(x, y, z)所需要 的总功就是相对基准点的流体势(φ),即:
Φ= g(z- z0)+∫p po 1/ρdp (3-2)
式(3-2)中p0和p分别为基准点和所要计算势能的点 的压力值。式(3-2)是计算流体势基本表达式。 由于基准点位置的任意性,为简化起见,令基准点 位置为坐标原点(z0=0)、坐标原点位于平均海平面某处 、其压力为一个大气压(事实上,0势点是假想点),则 :
Φ= gz+∫p po 1/ρdp
(3-3)
上式中z为高程,po=1个大气压。式(3-3)是广泛应用 的流体势计算表达式
由于流体的密度是压力的函数(ρ=ρ(p)),不同流体的密度对压力响应不同,下 面分别讨论各种流体势的计算。
1. 不可压缩流体
水和油近似地可以看作是不可压缩的流体。 根据(3-2)式,则水势(Φw)和油势(Φo)分别为: Φw = gz+P/ρw Φo = gz+P/ρo (3-4)和(3-5)式中P=p-p0,为压差。 水势和油势存在下列简单关系: Φo =ρw /ρoΦw-(ρw-ρo)gz /ρo (3-6) 在静水压力场中,当地下水的中某点的高程为HC、地层压力为pc ,则p= pc+ρw g(HC— (3-4) (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既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理论的必要部分,也是勘探和开发的需要。

各国石油地质学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油气藏分类的方案。

有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Н.О.布罗德以储层形态为依据的分类;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М.Ф.米尔钦科提出的以圈闭成因为主、以油气藏形态为辅的分类;美国石油地质学家A.I.莱复生根据圈闭成因提出的分类等等。

但从油气勘探实际需要出发,成因分类,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地预测一个新地区可能出现的油气藏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藏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不同的勘探部署方案。

任一圈闭的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对圈闭形成和类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的主要因素。

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

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

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第二节圈闭的度量一、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

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第三节油气藏的度量一、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

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

由于储集层中的多孔介质系统有许许多多毛细管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使天然储油中的流体按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宽窄取决于储集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

储层物性的不均,也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平面上,大多数构造油气藏和某些岩性油气藏都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即气居高点部位,油环绕气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水在油外分布于构造翼部。

根据油气藏油、气、水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各个度量参数。

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对于油水界面呈水平状态的油气藏(图中②)来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油水界面发生倾斜或变曲时(图中①),两者不相同。

油气高度是计算储量的重要参数,而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的封闭能力及水动力的条件。

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

其中与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的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

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气顶和油环前述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为气顶。

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这种情况下,气柱高度等于油气藏顶到油气界面的垂直距离,油环高度等于油气藏高度减去气柱高度。

第四节构造圈闭和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一、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穹窿状一直到狭长高背斜;闭合面积大小不一;有的是完整的,有的被断层复杂化。

2、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1)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2)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

(3)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

3、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

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合高度较大,且伴生有断层。

区域上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

图为酒泉盆地南部前山背斜带。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在地台区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构造。

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滚动背斜的成因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面的岩层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曲而形成,另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断面处岩层厚度较大,促使地层在断面附近向着断层面“回倾”而形成。

这种背斜圈闭的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远离断层一翼缓,轴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

背斜高点距断层较近,一般为 0.5~1.5公里;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轨迹大体上与断层面平行。

背斜的形态、宽度等均受同生断层的控制。

断层面弯曲度越大,背斜形态线越趋穹窿状,倾角越缓。

图为我国华北含油气盆地黄骅拗陷港东油田位于北大港断裂构造带东南部,是港东主断层南部下降盘上的逆牵引背斜构造。

(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

地下塑性地层常见的有盐岩和泥岩类,其中尤以盐岩占主要。

图为我国江汉盆地的王场油田,该油田为一长轴背斜,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突起,它可以是结晶的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

当接受新的沉积时,在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较薄,而周围的沉积物则较厚,由于突起和其周围沉积物厚度的不同,负荷悬殊,在成岩过程中,差异压实的结果在突起的部位形成了背斜构造,这种背斜通常称为披盖背斜,它反映了下伏古地形突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则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开。

图为我国华北含油气盆地济阳凹陷的孤岛油田基底为由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剥蚀突起,其翼部超覆沉积有下第三系地层,顶部则被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所覆盖,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盖构造。

二、断层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这种类型的圈闭分布很广,在各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分布,尤其我国东部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中更是为数众多。

断层圈闭的闭合面积是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和上倾方向断层线构成。

2、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断层的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3、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断层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断层在不同的位置,常起着封闭或通道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

对油气藏的形成至关重要。

(1)封闭作用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

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

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

一般来说,挤压性断层较张性断层封闭性强一些;断层带中断层泥的存在常使断层产生封闭作用;而断层角砾岩的存在常具有一定的渗透作用,另外,地下水通过时,水中沉积物质沉淀,使破碎带胶结或油气沿开启断裂运移时,由于原油氧化,形成固体沥青而堵塞断层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

若断层使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则为完全封闭(图中B);上倾方向的上方部分与非渗透层相接,则为部分封闭(图中A),与渗透层相接,则为不封闭(图中C)。

(2)通道作用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

图为柴达木盆地的油砂山油田,本来为一完整的背斜油藏,后因垂直构造轴线发生一条大断距的断层,将东侧油层抬升暴露于地面,油藏则全部遭到破坏。

西侧油层下降,被断层封闭仍保留了工业性油藏。

4、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是断层必须是起封闭作用的,那么在平面上必须是断层线与储集层的构造等高线构成闭合的状态才能形成圈闭。

那么根据断层与储集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可将断层圈闭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1、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A)。

2、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图中B)。

3、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中C)。

4、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中D)。

三、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