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通过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和表达方式。

3.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讨论。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让学生探讨文章中的主人公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文章的读后感。

(2)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继续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欣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小说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2)小说深刻主题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性关怀。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意象,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象征手法分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思维深度。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5篇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5篇

4、《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程主题: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及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对战争的了解有多少?战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初读感受,分享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约30分钟)活动设计:1.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理解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2.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乐观、善良等。

3.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即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5.一个人遭遇教案

5.一个人遭遇教案
2004年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人们来到集中营旧址,点起白色的蜡烛,为亡灵祈祷的悲戚曲调在寒冬中响起,荧荧烛火沿着幽幽的铁路通向远方,打破了黑暗,告慰110万死者的在天之灵。德国总统克勒赶赴波兰,亲自参加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了在德国国家剧院举行的“回忆奥斯维辛”纪念活动。德国议会还举行了特别悼念仪式。德国的一些联邦州也举行默哀等活动,纪念当年纳粹暴行下的死难者。那一天,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发表了令人难忘的讲话,“年轻人,你们有责任思考未来,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没有战争和威胁的明天……”
三、探索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逃回后的经历。
四、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学习字词
邂逅(xiè)(hòu)狙(jū)击瓦砾(lì)嗜(shì)好
狼吞虎咽(yàn)胳(gā)肢窝刹(chà)那间柏(bó)林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理解和确定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细节、推理推断和理解上下文;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4. 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撰写故事的结局或变化版本,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释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细节理解和推理能力的培养;3.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4. 独立创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开启学生对"一个人的遭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理解故事:2. 学生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和主题的猜测。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活动,回答一些关于故事细节和情节推理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批判性思维:4. 学生研究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决策,分析这些决策对故事发展和结局的影响。

5. 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学生提出自己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并支持他们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就故事中某个角色或情节叙述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创意续写:7. 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以"一个人的遭遇"为基础,创作一个结局或变化版本的故事。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8. 互相分享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

9.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修改和改进,并最终提交给教师。

评估: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和解释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表现给予评估和反馈。

11.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或个人陈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苏教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文中表现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具体情节。
-人物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如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保持积极心态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课文内容分析与讨论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课文主题的深度探讨
7.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个人经历思考课文主题
8.写作技巧与表达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学生写作实践
9.道德教育与人生价值观
2.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 B.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逐渐展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
2. B.主人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面对困境。
(2)简答题: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下:
-遭遇困境: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感到迷茫和无助。
-初步挣扎:主人公试图解决问题,但效果不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课,我教的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人的遭遇》。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勇敢精神,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反思方面,我认为自己在课堂导入部分做得较好,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可能导致学生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并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

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二、文本研习1.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么?学生概括:(师出示幻灯片:战争与人战争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战争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战争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

让我们透过这场战争来看人,通过这场遭遇来看索科洛夫)2.请同学们谈谈关于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生: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尽管遭遇了那么多不幸。

生:他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能从火线逃生。

生:他也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很爱国的人。

生:他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这从他收养凡尼亚可以看出。

师:好,这是你们初步阅读的成果,也是你们继续学习的基础。

可是,我的原初印象和你们的完全不一样,请允许我也表达一下。

3.师生对话探讨:索科洛夫无情吗?师:你可以反驳我的观点,反驳支撑观点的论据,也可以反驳我的思考方法,但是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在哪里——(生接着在原文中寻找自己的论点论据的文字。

师出示观点及论据。

观点:索科洛夫比较冷酷无情,论据:(1)34页第二段中间“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

”他怎么这么理智?他怎么一点不表示悲伤?(2)3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嘿,见是见到了……五月九号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手打死了。

”记得很清楚,胜利那一天,头脑很清晰,一点也不伤感,还嘿呀嘿的,好像很轻松啊。

(3)36页第二段“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很轻描淡写,为什么不是扑上去哭呢?)生:老师您说的第一个论据刚好说明索科洛夫很善良,而不是冷酷无情,他自己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希望别人的家庭不要再受到伤害。

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一个人的遭遇对其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内容:1. 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包括他的环境、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3. 阅读和理解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

4. 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训。

5. 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短文。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遭遇,一个人的遭遇可能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阅读与分析:2. 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分发小说的摘录或关键章节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帮助他们理解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其影响。

4.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讨论与总结:5. 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教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总结,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写作练习:7. 解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主题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短文。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展示对遭遇的理解和思考。

8. 学生独立进行写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9. 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总结与反思:10.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

1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提供反馈和答疑。

教学资源:1.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摘录或关键章节。

2.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工作表。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反馈表。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回答质量。

3. 学生写作练习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展示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与小故事,你内心在想什么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

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联作者XXX 的脚步,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去感受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情感。

二)展示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研读,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注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设疑激探,自主研究1.作者简介XXX(1905-1984),苏联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他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代表作有《被开垦的地》、《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XXX在描写顿河的史诗式作品中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故事梗概卫国战争后的第一个春天,“我”在河边等待渡船,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XXX,小孩叫凡尼亚。

搭讪几句之后,XXX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

他是1900年出生,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

后来他当了钳工,和XXX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

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

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

德国入侵苏联的XXX就告别伤心的妻子上了前线,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

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驾驶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被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

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XXX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

因为他是司机,他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少校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少校俘获回苏联。

接到邻居信件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

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

但是,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牺牲了。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方法。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同理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1.2 提问:同学们对“一个人的遭遇”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与分析4.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4.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3. 推荐一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范文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范文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体会战斗带给人的损害,特殊是心灵的损害,培育学生祈祷世界和平的思想;2体会人物性格特征,特殊是顽强、和善的心理以及人间的真情;教学重点、难点1从多方面体会战斗的破坏性,特殊是心灵损害;2体会的心理变化以及从中反响出来的问题;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导入:(一张图片)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士兵总结:是的,一大群士兵,一大群年轻力壮的年轻士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前线,他们是苏联卫国战斗时期的苏联红军。

在左边的标志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肯定被粉碎!成功肯定属于我们!年轻的士兵去了,他们抱着对祖国的喜爱,对正义事业的坚决信念去了,但他们中有多少回来了呢?“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进展的正义战斗”夺去了近三千万的”苏联士兵。

战后,苏联全国上下,没有一户人家的餐桌的亲人是到齐的,他们的餐桌上往往放着空的碗筷,那是他们为了纪念亲人,为了思念历史。

(奠定基调)介绍虽然我们无法亲历这场战斗,但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并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

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苏联闻名作家肖洛霍夫。

今日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听听一个中年男人的倾诉。

肖洛霍夫(1905-984)苏联作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悄悄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

1965年,肖洛霍夫的《悄悄的顿河》“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气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整体感知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受”,包括两个信息点,一个是“遭受”,一个是“一个人”。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仆人公遭受到了哪些事情?(被俘)①胜利逃脱②妻女被炸③找到儿子④儿子牺牲⑤领养孤儿⑥发生车祸请同学们依据“我的心理变化”来设计仆人公的情感变化图。

(重点分析: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④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的眼泪在心里枯槁了;掩埋了自己最终的欢快和盼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⑤我的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心理科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⑥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总结:通过这个图表,我们看到了索科洛夫坎坷不幸的一段人生经受,而这正是由战斗所造成的。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详细列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小 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思想探讨等。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概述
01
02
03
小说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作者肖洛霍夫及其代表 作品。
故事情节梳理
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包 括主人公索科洛夫的经历 以及他与家人的关系。
人物形象分析
重点分析索科洛夫的性格 特点、心路历程及其在小 说中的地位。
04
学生活动安排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体验
分组并确定组长
01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
织和记录讨论内容。
阅读体验分享
02
每位学生简要介绍自己阅读《一个人的遭遇》的感受和体会,
可以围绕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展开。
讨论与总结
03
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最后由组长汇总小
开发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软件或平台
01
课程管理系统
开发适用于本课程的在线教学平台或课程管理系统,方便学生进行在线
学习、提交作业和查看成绩等。
02
互动学习工具
设计开发互动学习工具,如在线测试、学习游戏等,以增加学习的趣味
性和互动性。
03
教学资源库
建立与《一个人的遭遇》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文本、图片、音频、
THANK YOU
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如肖洛霍 夫的写实主义风格、心理描写、 环境烘托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
养和审美能力。
巩固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题
针对小说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程度。
讨论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文本的理解 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一个人的遭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4.培养学生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困境?这个困境是怎样的?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遭遇和解决方法。

2.导入小说(10分钟)3.阅读小说(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小说的电子版或印刷版,让学生独立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遭遇的原因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4.分析小说(15分钟)1)主人公的遭遇和困境有哪些?这些遭遇和困境是怎样导致的?2)你认为主人公是怎样克服困境的?他从中学到了什么?5.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讨论自己对于主题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生困境和成长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人生困境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大,思维更加活跃。

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二稿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二稿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二稿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构和主题思想。

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并巩固学生对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初步理解。

2.提问:你们觉得《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书名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说明。

1.针对小说的作者张大春,讲解他的生平和成就。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张大春的经历和创作风格。

2.进一步讲解小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3.学生小组讨论:张大春为什么会选择写《一个人的遭遇》这个题材?这个题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三、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总结《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结构,包括起承转合、情节关联和高潮迭起等方面。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

四、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例如自由、人性、爱与被爱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点。

2.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五、阅读小说的节选和评价(20分钟)1.学生个体阅读小说的节选,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2.学生作品分享:每位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进行朗读,并简要说明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习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完整本书,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
(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还是读一 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
齐读14、15、16三段旁白,指两名同学读剧中人。学生还可以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
(3)凡尼亚有哪些举动让你感动? 激动和狂喜的举动!列举揣摩文本 凡尼亚为什么会有这些举动?
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指名读18、19两段。(课外)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 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
【PPT显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 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 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
1.失去了儿子后, “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
2.遇到凡尼亚后, “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
3. “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4.小说的结尾说, “要及时的转过脸去 ”,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 “吝啬而伤 心的男人的眼泪 ”,
二、文本研习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 居专题、 板块之首。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 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切入点上, 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以战争的残酷、血腥为主,本文主 要描写战争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写那种永远都不能弥补的心灵上的损失,用这种心灵 创伤来谴责法西斯的罪恶,比单纯写鬼子暴行更有力。由于作品篇幅教长,需要了解作品 前半部分梗概与后半部分主要情节。可以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入手研 习。
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 战争中多次写到眼泪, 内涵丰富, 所以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 由浅到深设计问题展开,长长八页的文本便可以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 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 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 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 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按理说这小子见好就收不就得了,他可好,丧心病狂、穷兵黩武,吃着碗里的,还看 着锅里的,1941年6月22日拂晓,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动用了190个师550万 人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 苏联。苏联人民那可不是好惹的,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奋起抗争,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 卫国战争开始了。
【教学重点】: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
【教学难点】:
深刻的情感体验。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 ,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 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教学流程】:
、 导入新课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发动学生串讲索科洛夫的家事遭遇,突出他的儿子是他唯一的希望。 索科洛夫以一种什么样的口吻谈到自己的儿子?
骄傲、欣慰。 (请同学朗读第6段)
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他 “老头儿的梦想 ”? 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
还有他的 “老头儿的梦想,伴随着他儿子的牺牲一切都毁灭了! 他儿子是怎么牺牲的?(强调突然性)
人世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中年丧偶,老来丧子。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 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 的儿子的尸体。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气洋洋)7儿子牺牲(心里好像有样东西断裂)T领养孤儿(心就轻松光明)7【出来车
祸(悲愁的心) 】
遭遇——起伏不定——罪魁?
——战争! !!
多媒体图片显示战争场景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 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 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学 生查找,明确)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人在苏联卫国战争和战争前后的遭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这 个人是谁啊?
――安德烈•索科洛夫
2情节把握 那他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他的遭遇概括出 来,并且找出相应的情感起伏的语句。
明确:【受伤被俘】T成功逃亡(激动极了)7妻女炸死(穿心的痛)7找到儿子(喜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 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 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是一个男子汉。
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遭遇了战争,凡尼亚因为有了爸爸而不再叹气;索科洛夫却在 三、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关于卫国战争
话说1939年,法西斯势力是猖獗到了极点,整个欧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国纳粹头 子希特勒为了扩大侵略,是紧锣密鼓的准备发动战争。这小子可机灵,为了腾出手来对付 西欧各国,所以呢,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份,和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说好了, 有效期是十年,也就是说,这十年之内,谁也不动谁。到了9月1日,希特勒在西欧发动 了侵略战争,好家伙,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英国、法国是深受其 害,整个欧洲是乌烟瘴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