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秋季双学位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

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

3.社会心理

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

第二章自我

一、名词解释

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

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

7. 自我察觉(self-awareness):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历程,包括思考判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行动的原因等。也就是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

8.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

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9. 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本质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

10. 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的动机:希望拥有正确的自我感知,以减少对自己能力或个人特征的不确定性。

11. 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动机: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的现象。

12. 自我增强/自我抬升(self-enhancement):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13. 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即是指在感知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基础上,个体为获得他人对自己理想的印象而采取积极行动表现自己的过程。

1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现实特性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或者说,是个体对自己在特性领域的能力或有效性的信念。

15. 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给自己的成功预先设置障碍,以便在遭遇失败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例如,比如,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是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16.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17. 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对原本有在兴趣的

行为给予外在酬赏,反而降低了在兴趣。

二、简答

(一)简述自我的适应功能。(1. 自我调节; 2. 信息加工过滤器; 3. 理解他人的心理; 4. 认同过程)

(二)简述有助于促进自我认知的途径。(1. 自我觉知;2. 人际交往与沟通,他人反馈性评价在其间起重要作用;3. 社会比较)。(三)简述常见的自我动机。(1.自我评价;2. 自我证实;3. 自我抬升)

(四)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

三、论述

1.请基于“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论谈一谈人际交往与沟通对自我认知的促进作用。

2.请谈一谈塞利格曼效应对你人生的启示。

第三章社会认知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印象(social impression):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我们对他人做出判断的过程。

4.中心特性(Central trait):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特性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中心特性。

5.负向效果(黑票作用):负面特性的权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权重高。

6.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7.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8.晕轮效应(halo effect):当知觉者对某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相反则成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9.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亦叫假定相似性,即人们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