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文中的“乐趣”。

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品味“乐”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醉翁亭记》的大意,这节课我们要走进课文,去领略美景,体会作者的一片深情。

先请同学们为课文的四个段落拟个小标题,老师先给第一段拟个标题,叫做“取名之乐”。为什么你这个标题呢?因为这段作者两次“取名”,并且非常快乐。作者由远及近地交代了醉翁亭所处的地理位置,目的是想告诉大家,醉翁亭地处深山之中,是一处幽静美好的所在。而在这座由山僧建造的幽美亭子里,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与宾客欢饮而醉,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又陶醉在山水中,再用自己的别号为这座不知名的山亭命名,这是多么有意思啊。

(停20秒)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点道理。

老师给第二段拟题为“赏景之乐”,因为这一段,作者描绘了琅琊山从晨昏到四时的景象变化,并且说“乐意无穷也”。没有一番观察与欣赏,如何能拥有这份快乐呢?所以老师认为这段是作者的得到的“赏景之乐”。

老师给第三段拟的题叫“游宴之乐”,因为这一段先写了滁人游山,又写了太守宴宾,再写了众宾欢戏,最后写自己醉倒,每一处都充满了由衷的快乐,所以是“游宴之乐”。

最后一段,老师把它叫做“醉归之乐”。因为傍晚时分,在山林里,禽鸟、游人各得其乐,但太守喝醉了,才更得一份“醉归”时的特别的乐趣。

(出示ppt1)

命名之乐赏景之乐游宴之乐醉归之乐

这是我们在文中找到的“乐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示ppt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的图片,听老师朗诵一段:

(出示ppt3-5)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同学们,蔚然深秀的林壑,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的飞流,峰回路转、踞临于泉上的翼然之亭,无不令人陶然欲醉。

带着欣赏的目光来感悟滁州,欧阳修很快就被滁州感动了。滁州虽然地处偏僻,舟车不行,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失为一座历史名城。滁城西南面的琅琊山风景秀丽,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曾避难于此。后来,司马睿南渡建康,成为东晋元帝,琅琊山因而得名。山中的琅琊寺建于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距欧阳修时代已近300年。

冰、南山树色隔窗低。碑沉字没昔人远,谷鸟尤向寒花啼。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先贤顾况的《题琅琊上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对滁州山水的描述,更是让欧阳修沉醉。悠游在琅琊山中,泊舟在西涧岸边,如何不独得一份心旷神怡的“山水之乐”呢?

四幅图片,“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同学们都知道四时就是四季,请大家自由说说自己喜欢的美景。(停20秒)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这里写到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气中闻到了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

那么除了四季变幻之美,这部分还有什么?日出、云归、晦明变化,这里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醉翁亭一带朝夕睛晦、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这的确令人赏心悦目,

二、深入探究,品味“乐”韵

可是作者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看来,作者所得到的“山水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作者饮酒的句子,并大声朗读。(停5秒)

自号曰醉翁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出示ppt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颜白发”、“年又最高”,同学们,这么看来,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年纪应该很大了,其实啊,作者写时不过39岁,那么他为何自号醉翁?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资料。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期间,欧阳修积极响应。革新失败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他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写于他上任的第二年,当时欧阳修不过39岁。在这里,他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出示ppt10)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这个小故事说欧阳修最初到滁州时,年老体弱,又多病,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就有位客人奇怪,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