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
【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前几个星期,我们就看了最近比较火的《风声》,还有之前的《南京!南京》,或者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的英勇不屈?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部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
【作者介绍】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静静的顿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就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也给《静静的顿河》做过校订和后记的编写工作。那《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描写的是十月革命以后顿河周围哥萨克人的兴衰史。(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第一幅叫《撤离萨拉热窝》这幅照片中,小男孩纯真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恐慌。他的母亲由于担心不能将她的孩子从被困城镇受到的威胁与险恶处境中解脱出来,而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第二幅叫《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萨拉热窝自1992年5月到1995年12月被围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的时间还长。公民们要冒着被狙击、炮击的危险,才能在这个城市的街道间走动。在一次迫击炮炮击当中,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13岁的弟弟阿德南被炸死,无助的姐姐只能悲痛欲绝地在弟弟的遗体旁哭泣……战争经常会改变人的生死进程,让年长者为年幼者哭泣!
第三幅叫做《残墙*女孩》这幅图片拍摄于2001年,在中东加沙地带,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使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满布弹痕的墙壁与渴望和平的小女孩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在这动荡的年月中,年幼的她除了过早地承受了战乱的伤痛之外,还能怎样?又有谁能保证将来的岁月是如何呢?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个共同点--这些图片中都是战争环境下的普通人,他们在战
争中勉强保存性命,有的可能失去了亲人,有的可能失去了孩子,有的失去了朋友,他们都是精神上受到创伤的一群人。战争夺取斗士的生命并不可怕,给城市带来的坍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活着的人所带来的伤害,在战争后显得那么悲痛,绝望,所以面对战争,我们应该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关注那些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普通生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肖洛霍夫是怎样关注战争中的普通人的。
1文章总体把握
首先给学生3~5分钟时间回顾文本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完回答: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故事从引文开始(引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当工人,成立家庭;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正文部分的遭遇:逃回部队--收到消息,妻子和女儿死了--找到阿拿多--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因车祸外出谋生
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情是怎样起伏的?
1逃回部队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2家破人亡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4儿子牺牲
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不是,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连这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这里索科洛夫着重讲述了儿子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
5认识新儿子
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我们通过他的遭遇可以看出,索科洛夫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曲折,但是他坚强活下来了(没有妥协于命运,没有轻生)
2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那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忠厚朴实(务农),勇敢坚强(没有被厄运所打败),心地善良(收养凡尼亚)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
注意让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答案,注意回答问题时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
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
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对凡尼亚充满同情和爱,希望能够给他以温暖。〈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
b,主人公本身充满了对家庭和爱的期望,他希望能有一个家庭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肖洛霍夫用简短的笔墨就把索科洛夫前半生的的遭遇讲述清楚了。通过索科洛夫的自述,条理清晰,就文章篇幅而言也可以看出,他着重把笔墨放在了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下面我们仔细看一下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遭遇中的遭遇--凡尼亚
凡尼亚是个什么?(孤儿)他的遭遇怎样?
那么凡尼亚得知自己找到爸爸了,心情怎样?因为叙述者是索科洛夫,所以只能通过凡尼亚的动作语言来表达凡尼亚内心的心情,动作:p15“他扑在我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
我们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凡尼亚动作几近疯狂,为什么呀?因为他太渴望父爱和亲情了,缺少父爱和亲情,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所以从这部分快乐的描写反衬出了战争的残酷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