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个隐喻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三个隐喻的理解

三个隐喻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但我更赞同第三个隐喻的观点。

隐喻一,把课程看成是一幢建筑设计图,把教学看成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施工作出精细的计划和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完全按照课程的设置来实施,而教学的好坏也是由是否与课程设置相吻合来评价,这样的观点必然显得教学过程的机械性和死板,同时把课程与教学相割裂,忽视了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不利于课程和学生发展的。

隐喻二,把课程看成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球场上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这个隐喻考虑了人的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方法也略有不同,给老师的反馈更是不尽相同,面对这些诸多的不同,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之与学生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观点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灵活性,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但与之相比,我更喜欢第三个隐喻,把课程看作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在于他们对乐谱的

理解和演奏的技巧。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就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是去教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样,教师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着自己对知识,经验的理解,教师不再是课程忠实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觉得这个观点更能体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和实际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