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之浅论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33154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e.png)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对于《论语》这部经典的文化遗产,我深感其价值和重要性。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而成。
它以对话形式,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表达了孔子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
我认为,《论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倡导人们要以仁心待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
这些道德教诲对于塑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道德智慧,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即通过温习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论语》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养性,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君子不器”,即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面对诱惑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坚守和清醒,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论语》中还强调了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明主”和“忠臣”。
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主张各个社会角色要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伦理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要强调公正和廉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是一部具有深刻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人生的指导和启示。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9501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d.png)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0e423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1.png)
《论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浅论一、《论语》的整体结构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生动体现这种整体结构与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第一,《论语》存在一个有关“论道、论学、论政”的基本结构。
道、学、政构成了一个儒学基本思想体系。
而在《论语》当中,述而篇表达了论道与道统主题。
子张篇表达了论学与学统主题。
尧曰篇表达了论政与政统主题。
第二,《论语》下编即是其外王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道与三偏道”的基本结构。
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的主题分别是君道、臣道、绅道、权臣、小人、隐士,这构成了三正道与三偏道。
这六篇正好都位于下编后十篇当中,符合《礼记》提出的“君、臣、民、事、物”结构。
第三,《论语》上编即是其内圣学部分,存在一个“三正德”的基本结构。
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的主题分别是君德、臣德、绅德。
三正德(泰伯篇、为政篇、里仁篇)对应三正道(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
这三篇恰好在上编前十篇当中。
第四,《论语》存在一个有关教学之道的基本结构。
学而篇、公冶长篇、子张篇三篇的主题分别是为学、教学、论学,三者都有关于教学之道。
儒学的一种重要维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这种教学明显区别于政治儒学。
第五,《论语》存在一个阐释伦理学、道德学说的基本结构。
八佾篇、里仁篇、颜渊篇三篇构成了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阐释。
仁者(里仁篇)与仁政(颜渊篇)因为涉及到仁学而对称,礼学(八佾篇)与仁学(里仁篇)因为涉及到内圣外王而对称,制度(八佾篇)与规范(颜渊篇)也具有统一性与对称性。
第六,《论语》存在一个描述儒家圣贤的基本结构。
雍也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是孔子与群弟子在一起的圣贤结构。
人才(先进篇)与做事(雍也篇)因为人与事是社会活动两个基本因素,所以构成了对称。
做事(雍也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事与心的对称结构。
而人才(先进篇)与心性(子罕篇)构成了时贤与时圣的对称结构。
心性(子罕篇)与气象(乡党篇)构成了内在精神与外在气象的对称结构。
《论语》浅谈
![《论语》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e4dceee7b8f67c1cfad6b842.png)
《论语》中的现代观念相比较《沧浪诗话》那些,《论语》被作为教材的章节显然要多一点,自然对《论语》也熟悉一点。
毫无疑问,《论语》的地位在中国文坛是首屈一指的,也是那么多年来中国的主流传统价值观,不管是在做人处事还是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里说说《论语》中那些“预见”未来的句子。
首先,是政治观念。
当“足食足兵足信”要选其一时,孔子选的是“足信”也就是说你要取信于民,看看抗日战争、十年内战,共产党的人数少,食品少,拥有的就是群众基础,慢慢的发展,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似乎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其中有历史教训的总结,也不乏孔子言论的影响,更有甚者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管在什么历史环境中,《论语》好像都能对政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业,可见它的历史适应性很强的。
它仿佛能预见历史政治的发展一样存在着。
其次,是对教育的影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在现在也是大为提倡,新课标改革,要求增强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等等要求和观念都是符合孔子的言论的。
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扶不扶”问题的出现,诚信友好等观念需要加强,最主要的就是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
所以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做人,按孔子的说法,就是做一个“仁人”。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虽然主要是为了统治者服务,但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是很多的。
最后,是对社会的影响。
孔子强调“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积极乐观。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钱的炫富,没钱的仇富。
很多人都是病态心理,觉得自己有钱了就是老大了,看不起别人,耍大牌,拼爹,天下唯我独尊。
很大一部分的稍微地位低一点的,就赶紧拍马屁送礼。
可以说,贫乐、富礼的思想我们提倡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我们强调公平平等正义,可是有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就是现在提倡的和谐思想,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和谐二字,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何苦再咄咄相逼?以礼待人,和谐相处,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也是我们现在需要有的观念。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f9012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0.png)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7篇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篇1】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读后感个人浅谈看法心得【篇2】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afbd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2.png)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fca4e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3.png)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学习《论语》的心得精选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9299e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c.png)
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汇编,涵盖了伦理、哲学、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论语》的看法和认识:
文化价值:《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哲学思想:《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哲学。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论语》也探讨了天道、人道、地道等方面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见解。
教育思想:《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人生智慧:《论语》中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总之,《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着积极
的影响和启示。
浅论《论语》之_学_[1]
![浅论《论语》之_学_[1]](https://img.taocdn.com/s3/m/c193e23e580216fc700afd13.png)
文学与艺术第二卷第一期浅论《论语》之“学”张群(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论语》中“学”的思想很丰富,《论语》之“学”包涵了“自觉”、“他觉”、“自修”的含义,它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在学习中成长的书,而在当今社会重“学”是提高个人竞争力,以至于保持民族优良传统、传承文化血脉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关键词】学的内涵;学的内容目的;学的方法;学的当代意义“学”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字在<论语>中出现了64次,而且<论语>的第一篇即为<学而>,可见,孔子很重视“学”。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论语>中“学”的内涵、“学”的内容和目的、“学”的方法及“学”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加以浅论,以此期望加深对孔子之“学”的进一步认识。
<论语)首章第一句话就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学”的重视。
<论语>中所言。
学”.不仅仅指读书、兼具取法于他人的涵义。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另外一种“学”指向自身,即“为己之学”、“自修”,如程树德就认为:“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以修身为学。
”杨树达认为:“学者,自修之事也。
”此种层面上的“学”带有非功利性的色彩,完全为着自身心灵境界的提升以达到自身与自然、世界的完满。
“学”中包含了使自己、他人“觉悟”,及“自修”的涵义。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而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孔子强调“学”.并用一生来践行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f<论语・为政>)。
正是这种把人的一生都看作是在学习的表述使得整部<论语>充满着一个知识分子谦逊心态.再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张扬生命意志的精神风貌。
浅论《论语》中的法治思想
![浅论《论语》中的法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7b6e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0.png)
浅论《论语》中的法治思想
《论语》是著名的儒家经典,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与道德的
重要著作。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就是"法治"。
它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总结,存在了权威性、效率性、保障有序性的核心要素,它的法治思想是指法治的基本
理念及实现方式。
《论语》中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同《尚书》中关于政治制度规范的价值判断。
《尚书》认为,
重政绩而轻人德,无奈而又必须采用威权手段;如果不发挥正当的权力,实行明确的法律制度,就会陷入毫无道德的“有法不依”的现象中,正是因为如此,《论语》提倡“法度”“律行”,以及“令而行之”。
二是强调遵守法律,不容许违反法律。
对于一个有序的政治秩序,除
了依靠有规则的公共秩序,还需要消除违法行为,查处当权者的腐败
行为,防止有特殊利益的集团成员越过社会规则。
《论语》中就深刻
体现出这一思想,强调维护法治,以法治取代暴政,以法律的制裁代
替人的惩罚,说明它的本质。
三是主张“仁”的思想。
它重视“仁”的概念,强调仁义政治,即以法律保护公民权利,以怜悯的理性来控制社会现实。
《论语》强调遵守法律,不论大小,公私和义一律护卫,要坚持“仁为头,义为体”的思想,来
平衡法律权威性和保障有序性之间的矛盾。
总之,《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法治思想,内容包括以尚书文献为依据的规章定制、推崇法治而非专制、注重遵守法律、强调仁义政治等,从而为古今中外法治实践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依据。
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702bcb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5.png)
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论语》的心得,首先要学会尊重、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是孔子弟子们记录下来的言论和行为,所以其中蕴含着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修身养性。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要从内心修养和提升自己,追求道德的完美。
第二,注重家庭教育。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弟子们及他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的最好环境。
第三,注重实践与实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和实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知行合一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他讲究礼貌、尊重和诚实,鼓励人们要做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总的来说,《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做一个好人的重要性,也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论语》,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追求道德修养和完美的决心,希望能将其中的思想和教诲付诸实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浅谈《论语》
![浅谈《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9d15e03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d.png)
浅谈《论语》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成为“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玉律。
《论语》早在汉代就已取得了超乎众学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深刻的生命智慧,早已融入在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中。
当然,《论语》也有一些思想给后世带来消极影响,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严格的等级、秩序观念,人治观等。
但这些不能也不该损害孔子的人格。
一直以来,总有诋毁孔子的声音,其原因源于有人曲解了孔子和他们不了解孔子,正如四十年前的我一样。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凡五十九章一百零九次使用了“仁”字。
什么是“仁”,《论语》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已经可以从孔子的谈论中概括出来了。
孔子强调“礼”,《论语》中凡四十二章七十五次使用了“礼”字。
可以说,除了孔子弟子的个别语言可能有偏差外,《论语》基本传达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思想等等。
孔子读史集《春秋》,整理《诗经》《周易》等,又直接面对弟子执教,可以肯定《论语》中所有言论都是有针对性的。
《论语》是片段言行录,其中“言”的比重大,有的是直接以“子曰”或“孔子曰”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以回答弟子或他人之问的形式出现,有的是在叙述孔子与弟子交流过程中出现的。
记录孔子及弟子“行”的内容除《乡党》篇比较集中外,在一些篇中零星出现,散见于各篇的“行”也多与“言”揉合在一起。
“《论语》二十篇,唯《乡党》篇无'子曰’;《周易》六四卦,独'乾坤’卦有'文言’”,这幅对联说的是对的。
《论语》的语言简练、晓畅,善于利用语言叙事状物、传情达理,许多话充满人生精义,内涵丰富。
我们经常运用的不少成语格言就出自《论语》,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言必信,行必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为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b5e6a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c.png)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对人生,对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学习谦卑。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谦虚谨慎、不自满的态度。
他常常自称不知,强调自己的不足之处,这让我深感学无止境,永远要谦虚向学,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其次是明辨是非。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孔子对于对错、善恶非常明确。
这让我明白了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要勇于正义,不能迷失自己在短暂的利益中。
再次是注重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尊重,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让我意识到要以平等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是注重实践。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和应用。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之,学习《论语》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将会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贯彻到我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
浅谈《论语》
![浅谈《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8bfabc0802020740be1e9be7.png)
浅谈《论语》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解释已经蔚为大观。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论语》中,更是有许多对“孝”的诠释。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通过本学期的《论语》学习,使我对“孝”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在此浅谈一下我对“孝”的理解和一些自己的想法。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内容,是个人修身之道,在此基础上,孝才能应用到国家之中。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就个人而言, 孝是成己之方,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家庭中,孝就是善事父母的礼与敬爱之情,表现为养亲、敬亲;孝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忠,是为政之道和治国之策。
我在此只谈谈我们对自己父母的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意思就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去出远门。
如果要出远门,也一定要有出游的理由。
从高中开始,我都是独自一个人在外读书生活,每次放假,无论长短,只要我有时间,我都会回家看看。
每次回家,第一次看的母亲的时候,我都仿佛看到了她那内心无法表达出来的喜悦,尽管常常下班很晚,但是我看到的总是母亲那张微笑的脸。
每次放完假回学校的时候,母亲总会抽空送我去车站,每次望着母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我的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所以,我对孔子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当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别只顾着自己,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一分钟,他们也会觉得是幸福的。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就是说,侍奉父母,得婉转地劝止他们不对的地方;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也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也不怨恨。
《论语》浅谈
![《论语》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6708eb0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4d.png)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文化最为经典的代表,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且忠实的保存了孔子及儒家其他贤人的思想,对后代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社会生活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为政篇》集中体现儒家的治世原则,孔子提倡施政以德,以道德和礼仪来教化百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要按照“德”的要求去施行仁政、教化人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像北极星那样,始终安居其所,把握住自己的中心,那么即使不用发号施令,百姓也会像满天无数的星星紧紧围绕着北极星那样,紧紧围绕在你的周围,始终跟着你的方向转动。
这里面,要达到“众星共之”的境界,关键是要能够始终做到“居其所”,能够始终以中正的原则,保持正确位置,特别是道德位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这两句是说,作为统治者,如果你能够始终坚持用正确的道德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还有谁敢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呢?也就是说,如果你品行端正,那么你就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道德权威,即使你不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也会自觉地服从你的指挥、执行你的决策、维护你的地位;反之,如果你品行不端,在人们的心目中缺乏道德权威,那么既使你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未必听你的话。
孔子接着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篇》),草随风动,君子的道德风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在《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政者本身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视自我修养;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自觉。
孔子的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说提倡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中国今天的政治理想是对孔子施政以德的继续与发扬。
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9c4cc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c.png)
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解读论语的篇1《论语》历年来被誉为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读了《论语》后,我有所感悟。
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
我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求看看自我是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
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齐来,仅有用知识丰富自我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我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我的工作和学习。
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
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没有像孔子与他的弟子做到,比如,不守信用,性格软弱,说脏话,不懂礼貌等。
可是,读了论语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不会那么不懂事了。
《论语》讲的肯定能使我们有所收获,《论语》让我感到了几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
朋友,多读一些好书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是的,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快点看看吧!解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看好书,写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初中议论文:论《论语》
![初中议论文:论《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07ddb6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9.png)
论《论语做人是难的,做一个君子,一个好人。
那更难!想做一个君子是人人
都希望的,做君子一定要有道德
修养、理想和抱负,更重有的是个人修养。
就像《论语》里说的一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补习乎?”
这就是《论语》中的某一则,这句话是曾子说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诚心诚意?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学过的知识温不温习?
不过做人,还要做君子,当然不能就这样就行了,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还说:“富而不可求,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从吾所好”。
这句话强调了“富而可求”只是一种虚拟的境界,是不可以得到的。
要做君子还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就是这样,文字虽极简朴直接,却能把孔子的积极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
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文简”而“语长”,“朴质”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读完论语的启示
![读完论语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55c11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8.png)
读完论语的启示读完《论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这些启示不仅对个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论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学习和修养。
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修养,才能做到待人和善,处事圆滑。
《论语》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而是要充满爱心和关怀他人。
同时,孔子还教导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过分自负和自贱。
只有平等对待他人,并且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第三,《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孔子曾说过:“言必行,行必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言行一致,并且能够将想法付诸实践,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去实际行动,这样是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就的。
因此,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第四,《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和人性的修养。
孔子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明辨是非,以义为重。
而小人则追求个人利益,他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这样的人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
因此,我们要注重道德和人性的修养,做一个有良知和责任心的人。
《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同时,孔子还教导我们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利益,也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样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做了一个小县官,第二年升为小司空,后由小司空升为大司寇,即鲁国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干到55岁,干不下去了,就自动弃职。
55—68岁十四年期间,奔走于卫、宋、陈、蔡、楚等国,没有成功。
随后回到鲁国,安度晚年,到72岁过世。
若从“三十而立”算起(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有四十年,近一半的时间在外,一半时间在鲁。
孔子的政治活动无疑是失败的。
退而论道,致力于学术和教育工作,在思想文化上,大获成功。
他成了我国和东南亚、东亚诸国两千年来崇敬的大圣人,在当今又成了联合国颁布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四、《论语》在民族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经书,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读得最熟最广泛的书,就是《论语》了。
过去只有少数人能读书,但不读书的人也总能听到《论语》中的道理,或者说句《论语》中的话,做点合乎《论语》中仁义道德是事。
《论语》中有些章句已经成为全民语言中流行的口头语。
有人把《论语》比作西方的《圣经》,《圣经》是宗教的,《论语》是现实的,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最深入大众的书。
五、《论语》中通俗语句摘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到时候便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的不生气,不就是个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白天一再检查自己,帮人考虑问题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实习?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君子不自尊自重,就没有威望,学了也不能在行动中得到巩固。
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
4、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知书达理,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世事的发展,都是老天的安排,六十岁时一切的话都能听进去,七十岁时从心到身,自由动作,不越规矩。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原有的知识,并且了解新的学问,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亲密结合而不是勾结在一起,小人勾结在一起而不是亲密结合。
8、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越学越糊涂,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会想入非非,走上歧途。
9、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明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作自我反省。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好学,不把向人求教当作羞耻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取那些好的,就追随不舍,对那些不良的便改正它。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是忧愁悲观
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的政事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位的人自身站得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令,下头也是不听。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