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是德国翻译目的学派重要创始人,也是杰出的语言学家,熟谙十多种语言。他曾先后任德国美茵茨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工作,著作等身。主要论著包括《翻译理论论文集》、《普通翻译理论原理》、《目的与翻译委任——论文集》、《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1996)等。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以及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突破了莱斯功能对等研究的束缚,借鉴并完善霍茨—曼塔里的翻译行为论,积极回应各方对目的论的质疑,使该理论逐步深入、成熟。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一、本文概述《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莱斯(Hans J. Vermeer)的翻译类型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应用。
莱斯作为翻译类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莱斯的翻译类型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核心概念和主要特点。
随后,文章将分析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学者对莱斯理论的接受程度、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比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探讨莱斯理论在中国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为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莱斯翻译类型学理论概述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J·莱斯(Hans J. Vermeer)提出的翻译类型学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理论贡献。
莱斯在继承和发展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和翻译类型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莱斯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他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和翻译类型学理论。
其中,翻译类型学理论是莱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将翻译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根据莱斯的理论,翻译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信息型翻译、表达型翻译和操作型翻译。
信息型翻译主要关注原文的信息传递,要求译文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表达型翻译则更侧重于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风格,要求译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操作型翻译则强调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要求译文能够引起目标读者的共鸣和反应。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 (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should primari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and target text.o1995,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 p. 149:The functional approach has a great affinity with Skopos theory.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expectations, values and norms of the target readers, who are again influenced by the situation they are in and by the culture. These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orpassages in the source text can be preserved or have to be modified or even changed.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
翻译教学应重视类型、体裁及文本个性对翻译的抉择
翻译教学应重视类型、体裁及文本个性对翻译的抉择德国翻译功能学派创始人莱斯认为文本的类型、体裁及个性对翻译策略的抉择至关重要。
翻译过程中分析阶段需先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型和文本体裁,然后进行重述阶段,文本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语篇结构。
本文以会展外宣文本的英译为例,探讨在翻译教学中应将文本类型、体裁及个性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贯穿始终。
标签:翻译教学;文本类型;体裁;翻译抉择1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莱斯的功能翻译理论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莱斯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应包括分析阶段和重述阶段。
分析阶段按照三个步骤进行:一、文本类型的建立。
通常将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以及操作型文本。
二、建立文本体裁,也就是根据具体言语社群中社会文化的交际模式结构来给文本分类。
三、文本风格分析,也就是对具体语篇表层的分析。
至此,作为个体的文本就被突显出来。
这一步分析决定在文本类型及体裁影响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重述阶段即在文本类型与体裁确定的基础上,决定整体的翻译方法及要求翻译考虑语言和语篇结构的惯例。
对于追求功能对等目的的文本,翻译的策略可以按照源语意思翻译;或是通过认同来翻译,即为了保持译文的艺术质量,译者与原文作者的艺术及创新意图保持一致;再者就是通融翻译,劝说性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应该根据新的言语社群的需要进行改变。
对于语言符号的形式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同一源语文本的顺序在译文中以任何其他语言顺序呈现,根据它们的文本类型、文本体裁,以及在译文中所要实现功能的不同而变化。
2 在翻译教学中重视文本类型、体裁对翻译策略的抉择作用莱斯的功能翻译理论主张将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
她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八、功能学派翻译
凯瑟琳娜·莱斯、汉斯 弗米尔 弗米尔、 凯瑟琳娜 莱斯、汉斯·弗米尔、克 莱斯 里斯汀娜·诺德 里斯汀娜 诺德
概 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 世纪七十年代兴起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并逐步深化,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 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原语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 莱斯( 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出 莱斯 ) 年出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 这一理论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 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 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 客户 )、委托人 (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委托人(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 )、译者 )、译者( )、 译本使用者( 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以及译本接受 ) 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 )。他们并非参与每 )。 一个过程, 一个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担任几个不同 的角色。 的角色。翻译行为同目的论有很多相通之 处。
弗米尔指出, 弗米尔指出,翻译委任应该由包括翻译目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而且客户与译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 者之间应该对此进行明确协商。译者作为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拥有发言权的专家,应该由他来决定是否、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德国学者贾斯塔·藿茨 藿茨- 德国学者贾斯塔 藿茨-曼塔里 (Justa Holz- Manttari)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提出翻译行为论( of translation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 ),进一步发展了功 ),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1984 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体现在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方法》 年发表的《翻译行为 理论与方法 (Translatorisches Handeln: Theorie und Methode)一书中。 )一书中。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
1 The TT of an informative text should transmit the full referential or conceptual content of the S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in plain prose, without redundancy and with the use of explicitation when required.
Katharina Reiss 卡特琳娜·莱斯
卡 特 琳 娜 ·莱 斯 ( 1923- ) : 毕 业 于 德 国 海 德 堡 (Heidelberg, 德国西南部城市)大学翻译学院, 长期在大学从事翻译研究与教学工作。她是20世 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德国功能学派注重文本的类型以及译文功能。 此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莱斯(Katharina Reiss):
➢ 2 Creative composition: the author uses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language. The author or sender is foregrounded, as well as the form of the message, and the text type is expressive.
4 Audio-medial texts require the supplementary method, supplementing written words with visual images and music.
翻译批评:
如果翻译以文本为取向,那么就应该根据适合 其文本功能的相应标准来对它进行评论;如果 翻译是以目的为取向,那么对它的评论也应该 由功能类别引出的标准来进行,并根据翻译服 务的特定读者群和特定功能来调整方法。无论 是文本取向的还是目的取向的翻译都要受到主 观因素的影响,受到阐释过程和译者个性等主 观条件的影响。翻译批评同样摆脱不了这样的 主观影响,因此只有把这些主观因素考虑在内 翻译批评才是客观的。
功能派文本
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功能派的代表人物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克里斯丁娜·诺德(Christiene Nord)。
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莱斯首先于1971 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而曼塔里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
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翻译的基本概念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和翻译是两个不同概念。
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里提出的。
功能派赋予行为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
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
凯瑟琳娜·莱斯功能翻译理论评介
[摘 要 ] 凯 瑟琳 娜 ·莱斯 是 德 国功 能 派 翻 译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她 在 其 《翻 译 批 评 :潜 力 与 制 约 》一 书 中提 出
该 理 论 的 雏 形 ,后 来又 提 出与 翻 译 有 关 的 文本 类型 学 ,并 逐 步 从 “对 等 论 ”走 向 了“译 文 功 能论 ”。这 些理 论 都 为
2O世 纪 7O年 代 的 德 国 出 现 了 一 种 崭 新 的 翻 译 理 论 —— 德 国 功 能 派 翻译 理 论 。它 针 对 翻译 语 言学 派 中 的薄 弱 环 节 ,广 泛 借 鉴 交 际 理论 、行 为 理 论 、信 息 论 、语 篇 语 言 学 和 美 学 的 思想 ,将研 究 的视 线 从 源 语 文 本 转 向 目标 文 本 ,成 为 当 代德 国译 学 界 影 响 最 大 、最 活 跃 的 学 派 。该 学 派 的 主 要 代 表人 物 有 凯 瑟 琳 娜 ·莱 斯 (Katharina Reiss)、汉 斯 · 弗米 尔 (Hans Vermeer)、贾 斯 塔 ·霍 茨 一 曼 塔 里 (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 里 斯 汀 娜 ·诺 德 (Christiane Nord)。 而莱 斯 作 为 德 国功 能 翻 译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在 批 判 地 汲 取 前 人理 论 的基 础 上 提 出 了功 能 派 翻 译 理 论 的 雏 形 ,更 为 该 流 派 的核 心 理 论 ,即 目 的论 (skopos theory)的 诞 生 奠 定 了理 论 基 础 ,可 以说 是 德 国译 学 界 一 位 “继 往 开 来 ”的 人 物 。对 其 翻译 理 论 的 研 究 不 仅 有助 于人 们 更 清 楚 地 了解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的 来 龙 去 脉 ,还 能 为 今 后 的 理 论 拓 展 和 实 践 运 用 铺 平 道 路 ,因而 十分 有 意 义 。
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
• 引起行为反应:吁请功能文本 的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 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 式行事。语言的形式是对话式 的,其焦点是“吁请”,因此 这 是 操 作 型 文 本 ( operative text)
• 视听类(audio-medial)语篇: 如电影、视觉和语音广告,即 上述三类文本辅以视觉形象、 音乐等。
➢ 1 Plain communication of facts: information, knowledge, opinions, etc. The language dimension used to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is logical or referential, the content or topic is the main focu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text type is informative.
3 The TT of an operative text should produce the desired response in the TT receiver. The translation should employ the adaptive method, creating an equivalent effect among TT readers.
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Hans J Vermeer):目 的论;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Manttari):翻 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功能加 忠诚理论。
她发表了大量有关翻译的论文和评论,主要著作:
Mo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Ubersetzungscritik.
目的论
1971 年,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 翻译批评的新模式结构主义翻译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义、句法的静态研究模式, 将 语言结构之外的要素列入了研究领域, 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 译者目的等视角研究翻译, 认为翻译活动是多元、多向度的翻译研 究。虽然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综 合原则, 但在非文学语篇中, 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是可以遵循的 原则。因为这类的语篇具有感染、劝诱的特殊社会功能。广告的目 就是促销, 增加客商的利润; 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让外国普通旅游者 读懂、看懂, 从而引起兴趣。如: 广告英语: 英文商标如Pampers ( 尿布) , Luxury ( 香皂) , Leopard( 汽车) 等, 中文商标如:好孩子、 童车 、舒尔美内衣和美的电器等, 普通词汇商标大多采用间接提醒 的方法来暗示商品的质量和功能, 消费者看到这些商标名称, 自然产 生积极联想, 从而激起购买欲望, 达到较好的商业效果。旅游英语: 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 目的就是让普通游客读懂并喜 闻乐见, 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它 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传递信息, 二是引诱行动, 因此其语言表达必 须准确、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 能雅俗共享。
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指的是译文 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 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 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间 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 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 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莱斯与纽马克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莱斯与纽马克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之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比较莱斯(Reiss)与纽马克(Newmark)两位翻译理论家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
莱斯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均强调文本类型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们在理论构建和应用方法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
莱斯提出的翻译理论主要关注文本功能和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
她认为,翻译应首先关注源文本的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呼唤功能,然后根据这些功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比之下,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则更加细致地划分了文本类型,包括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他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在翻译时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源文本的信息和意图。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翻译策略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对莱斯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这两种理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翻译过程中文本类型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莱斯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莱斯(Reiss)的翻译理论是基于文本类型的,她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莱斯的理论中,文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知识、事实等,常见于新闻、科技文献、学术论文等。
对于这类文本,翻译时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结构,以保证读者能够获取到与原文相同的信息。
表达型文本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常见于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
对于这类文本,翻译时应注重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感,尽量保留原文的修辞和风格,以传达出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操作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读者采取行动,常见于广告、宣传册、说明书等。
对于这类文本,翻译时应注重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度,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以引导读者采取预期的行动。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
莱斯与纽马克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1.莱斯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简述
袁
毅
纽马克将语言功能分为六类: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召唤功能,美学功能,应酬功能,元语言功能,其中
前三类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据此,纽马克对文本进行如下划分, 表情类文本:严肃文学、权威言论、自传、随笔、个人通信等; 信息类文本:教材、专业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著)、会议纪要等; 召唤类文本:告示、说明书、广告、宣传、劝导性文字、通俗小说等。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 类型翻译
翻译学
张莉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吴艾玲
卡特琳娜· 莱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翻译论的创始人,在《翻译批评— —其潜能与局限》一书中,她已经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的思想,所以说,该书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 钰),有的学者利用她的理论来实践,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张新红;文军、高 晓鹰;司显柱;王建国)。 本文以《翻译批评——其潜能与局限性》为主要依据来对卡特琳娜· 莱斯的翻译思 想、特别是翻译类型学进行论述。
莱斯用布勒语言功能三分法,陈述(表现为客观性)、表达(表现为主观性)、呼吁(表现为说服性)把文本分为:
“重内容”:文本种类包括商业信件、货物清单、说明书、官方文件、各类非虚构类书籍、教材、论文、 报告、以及各技术领域的所有文献。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信息文本’。 “重形式”:文本种类就是文学的各文类,包括一切利用比喻、文体、风格等手段达到美学效果的作品。 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表情文本”。 “重呼吁”:包括所有以“感染”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广告、布告、宣传等,包括文学类的通俗小说、说教 文章和讽刺诗。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感染文本”。 听觉媒体文本:这类文本必须和某些非语言手段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包括电台和电视台广播的各 类文本如新闻、采访和戏剧表演的脚本等。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精选课件
3
“但是在翻译实用性语篇(如广告、使用说 明书)而非文学作品时,坚持对等论的理 论家更倾向于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他 们对不同的语篇题材和文本类型选择不同 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标准来制定翻译方法, 这使得对等论更加让人迷惑不解。 (Nord,1997)
精选课件
4
莱斯的文本类型学:
1971年,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试图创立一种基于原语文
dialogic
Text focus TT should
method
Hale Waihona Puke Contentfocused
Formfocused
Transmit referential content
Transmit aesthetic form
Plain prose,
‘Identifying’
explicitation a精s选课件m peertshpoedc,tivaedoofpSt T
required
author
Appelativefocused
Elicit desired response
Adaptative, equivalenc6e
informative
Refernce work
Report
lecture
Biography Play
poem
Operating instructions
e.g. 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 这个星期我们杀猪。
为实现译文功能。只能改写: 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Reiss莱斯文体分类
the multi-medial text type.
• The need for this arise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translating material does not only consist of written texts, but also include verbal texts
• Eg.
• a,The particular frequency of words and phrases of evaluation (positive for the addresser or for the cause to which he has committed himself; negative for any obstacle to his commitment)
• At the point, the author distinguish the changes between "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changes affecting the translation.
Unintentional changes may arise from the different language structures as well as from differences in
•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bilingual mediated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ordinarily aims at the production of a TL [target language] text that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an SL text [source language].